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臨床科研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為加速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的培養,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臨床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1],開始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招生,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主要側重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能結合臨床實際,學習并掌握臨床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四證合一”培養模式促使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需創新與拓展專業培養方式的內涵和外延,要求培養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僅要有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同時也要掌握臨床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科研能力[2]。因此,培養科研思維能力對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至關重要。科研思維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科研能力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在傳統培養模式下,由于相關教育部門對科研能力的重視不足,導致專碩生的日后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故要求其在科研能力的培養方面下功夫,從科研創新思維、科研實踐能力和科研理論能力等層面出發,加強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3,4]。而科研思維能力主要以邏輯思維訓練為主。本文就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現狀,及如何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進行了探討。
1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現狀
1.1科研能力培養環節薄弱
通過對2000年至2016年收錄的有關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進行分析[5],教學方法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中顯著的問題。表現在教學方法偏向傳統的教師講課、研究生聽課,完成作業,閉卷考試,過于模式化,科研思維能力培養效果欠佳。另外,傳統帶教模式下,由于過分強調實踐性和操作性,更加弱化知識的深度,研究生不能進行很好的臨床科研思維訓練,科研能力的培養更加缺失。在對北京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習的43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包括18名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的調查也進一步表明[3],臨床輪轉工作繁重和技能學習壓力大,由于缺乏科研思維的培養,科研能力不強,其在臨床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也就缺乏應對之策,從而放棄解決。而科研能力的培養更多的在于科研思維能力培養而非實驗室各項技術和臨床操作的指導[3],因此,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應在注重實踐與操作技能教學的基礎上,同時注重知識的深度,引導研究生主動思考,提高科研創新思維能力。
1.2重臨床實踐技能培養,輕科研思維能力培養
在對全國37所醫學院校或綜合性大學醫學院的專碩研究生的調查中發現[6],89%的研究生非常重視職業規劃,計劃進入三甲醫院從事醫療工作,對臨床實踐技能方面高度重視,在研究生的自我評價中,臨床實踐技能評分最高,而科研能力評分最低,印證了研究生職業規劃導向致使科研思維能力培養不重視,基本的科研能力欠缺,滿足不了三甲醫院對高層次應用人才的需要。在目前“四證合一”培養模式(即執業醫師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碩士研究生畢業證、碩士研究生學位證)實施下,使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臨床醫院有33個月的規培轉科學習,而臨床醫院的導師更多地從醫生的角色出發,重視對研究生臨床操作技能及實習能力等專業技能的指導,忽視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思維訓練相對薄弱,其科研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很好的訓練和培養[7]。
1.3強化臨床技能考核,弱化科研能力考核
由于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其目標培養上主要側重臨床技能培養,促使各醫學院校普遍將臨床技能與實踐能力考核作為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臨床訓練過程逐漸趨于規范化管理,尤其是使用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對研究生的臨床訓練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對科研能力的考核相對不足,雖然大多數的研究生參與到導師的課題研究中,但是并不作為畢業考核的重點指標。
2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的探索
2.1優化課程設置,強化授課知識的廣度、深度和新度
首先,整合基礎課程,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思維能力奠定基礎。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能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及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譬如英語課,英語在臨床醫學科研方面是一種重要的信息載體,對提高臨床英語閱讀能力非常重要。其次,專業必修課強調“結合學科前沿”,是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核心和精髓,一定要根據學科范圍及其發展趨勢,把本學科前沿知識以及體現當代科學發展特征的多學科間的知識交叉與滲透整合反映到教學內容中來[8]。把臨床醫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作為重點課程,開設學科前沿進展的課程,目前已開設的主要有外科學前沿、內科學進展、腫瘤學前沿、免疫學進展等,為研究生提供前沿知識,加強思維能力培養。第三,專業選修課設置充分考慮學科交叉融合,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利用高校綜合優勢,提倡全校范圍內選課,比如醫學人文道德課程、理學院的醫學高等數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生物信息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各類計算機軟件使用等提高醫學人文素養、數學、邏輯、統計等能力的選修課程。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加強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通識教育、基礎醫學教育、臨床醫學教育,擴大醫學研究生的視野、思路和知識面,提高其在醫學領域更多的科研和創新思維能力,從而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2.2加強教師授課方式引導與信息化建設
教師授課方式和引導直接影響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研究生信息獲取渠道比較廣泛,但是缺乏在知識的海洋中敏銳把握核心主線和趨勢變化的能力。教師可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諸如PBL教學、CBL教學、Sandwich等教學手段,加強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引導。PBL教學的優勢是小班上課,8人一組,能夠放手讓研究生通過主動思考,邊分析、邊總結。例如肝炎病毒的免疫應答是個前沿問題,在研究生的培養中,將肝炎病毒的免疫學機制以實際病例的形式融入其中,引導研究生查閱文獻、分析病情、探討免疫學機制的最新研究,最后引導研究生完成肝炎免疫學治療的設計方案,研究生在討論中激發科研思維。CBL教學也非常適合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其能突出案例的引導作用,既能夠結合臨床實踐教學的需要,又能夠通過案例分析,融入思維能力培養,為較好的一種教學形式。如,授課教師在教學中引入艾滋病的案例,討論艾滋病致病的特點,結合HIV的生物學性狀,給研究生布置作業,引導研究生獨立思考艾滋病疫苗的設計思路。Sandwich教學側重研究生自學能力,團隊能力培養,在自學過程中促進科研思維能力訓練。為進一步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在實踐中,教師應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慕課、微視頻、雨課堂等,將傳統知識通過分解使學生進行碎片化學習,快速掌握基本知識,然后通過開放性平臺引導研究生進行以討論為主的擴展式學習。在此環節,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主要因素,對教師自身素質要求更高,教師首先需要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信息化平臺,從而有效把控教學,促進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醫學信息化快速發展和醫學知識不斷更新,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我能力,才能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好地引導研究生接受前沿信息,切實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
2.3在實踐技能培養中提高科研思維能力
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技能培養周期長、任務重的特點,將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融入到實踐技能培養中,在有限時間內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效率。研究生的實踐技能培養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會一種方法,而要教會研究生思考選擇最佳方法,引導研究生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操作。一方面通過研究生實驗課,在實驗課前,教師引導研究生進行實驗設計,懂得對照分組的重要性和實驗流程設計的邏輯性;實驗中,隨時引導研究生對目前步驟含義、用途和方法的深入思考,對每一步的結果積極分析、判斷,制定下一步方案;實驗后,以開放性的問題引導研究生的發散思維。比如教師可借鑒給學術學位研究生開設的《感染與免疫》實驗課程中的溶血空斑實驗授課流程。首先提前布置,讓研究生設計實驗方案,實驗課上,引導研究生思考脾細胞的分離方法有哪些,不同方法的優缺點在哪,采用方法的依據是什么;在小鼠的脾細胞懸液離心洗滌一遍以后,引導研究生深入思考去除紅細胞的方法有哪些,以及不同方法的優缺點,同時為驗證這些方法的實際效果,可進一步通過分組設計,增加紅細胞裂解液、蒸餾水兩種干預因素,比較不同處理組之間去除紅細胞的效果。實驗后,設置開放性問題,引導研究生進一步思考完成溶血空斑實驗檢測后,進一步做什么工作,開拓研究生的思維。通過總結、反思、討論進一步引導研究生優化實驗設計,比如脾細胞懸液的制備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能收集到最大量的脾細胞,溶血空斑實驗的方法采用雙層玻片小室法、瓊脂平板溶血空斑法還是采用何種方法優化實驗。如果研究生在開設的實驗課程中將每個實驗都能通過設計、優化、操作來檢測證實自己的判斷,實驗設計的邏輯性、合理性、完整性都能達到一定的高度,此流程正是科研思維及臨床科研訓練的過程,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臨床實踐,醫院可搭建科研服務的雙向指導和培訓,按照標準要求完成每個科室的項目后,縱向上將科研嵌入到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由導師和醫院科室教師隨時啟發引導;橫向上主要針對臨床病例課題,開展基本流程選題、文獻檢索、社會調查、數據處理、論文寫作等進行專業化指導和培訓,從而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
2.4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科研引導作用
導師作為研究生階段科研思維培養工作的第一責任人,除課堂教學外,還需承擔更多重要的工作及肩負更重要的責任。導師不僅需要通過言傳身教樹立榜樣,對研究生科研思維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更需要有針對性地對研究生進行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導師以科研課題為載體,將科研邏輯思維培養貫穿于研究生培養整個過程,讓研究生查閱文獻,幫助研究生梳理研究方向;通過提出科研問題、立題論證、研究方案設計等方式鍛煉研究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通過以論文研究為主的研究生組會,讓研究生精讀文獻、專題討論,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維訓練的環境及氛圍,使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5開展學術交流與學術講座
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搭建科研分享平臺,定期聘請國內外高校、醫院知名專家開展專題科研講座,了解國內外最新科研動態、立題理念、課題目標、研究內容、科研方法、技術路線、結果分析等內容,研究生參加科研型學術講座和學術交流,對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思維具有重要作用,經常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有助于拓寬視野、博采眾長、集思廣益、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對研究生形成獨立的科研思維能力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3結束語
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質量培養的一個重要工作,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醫學高校可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加強教師授課方式引導與信息化建設、在實踐技能培養中提高科研思維能力、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科研引導作用、開展學術交流與學術講座等途徑,將臨床實踐能力和科研思維能力培養有機地統一起來,構建一個培養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的良好氛圍和環境,從而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促進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綜合能力的提升,滿足醫院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J].中國教育,1998,17(5):3-5
[2]張萍,張艷萍,梁德東,等.“醫教協同”背景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創新培養模式構建[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15(4):333-336
[3]徐昊,魯繼紅,于巖巖.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現狀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9,39(6):446-449
[4]李萍萍,王鹿,陸梅華.醫教協同發展背景下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探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8,32(1):15-18
[5]鄧銳.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存在問題的薈萃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8:122-123
[6]任延剛,袁本濤.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9:32-36
[關鍵詞] 護理學 研究生 臨床護理 問題
護理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級護理管理、教學、科研及臨床創新人才的主要渠道。隨著護理學和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要求我國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從事某一特定職業實際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但目前,國內尚未形成統一的碩士生培養目標,部分院校在碩士研究生科研階段指導學生深入臨床護理工作中,用科學的方法探索、解決臨床護理領域的問題,但在臨床護理科研選題與實施中存在著很多問題。筆者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培養護理碩士生的核心能力作一闡述,以供交流。
一、臨床護理科研現狀
臨床護理是護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通過臨床護理研究能夠推動臨床護理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直接或間接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近年來,臨床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臨床護理研究范圍也更為廣泛。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大多數臨床護理人員的學歷結構偏低,整體科研素質不高,使我國在臨床護理領域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及回顧性總結,缺乏使用Meta分析、質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對特定問題的研究,且研究欠深入,缺乏護理特色。
二、護理碩士研究生在臨床護理科研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選題忽視臨床實踐
培養護理碩士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強調在護理實踐中發現問題的能力。研究課題的選題主要來源于護理實踐,常常需要經過臨床實踐中的較長期的觀察和思考,發現問題,逐步形成新的想法,從而提煉出研究課題。目前,護理研究生課題部分來源為導師研究課題,多數為研究生結合導師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獻確立的,僅有理論上的論證而缺乏一定時間的護理實踐過程。因此,科研設計進入臨床資料收集階段,則暴露出眾多的實踐問題,影響到科研的順利進行,甚至科研成果應用到臨床實踐,經不起進一步的推敲和實踐檢驗。
2.缺乏有效的臨床實踐過程
劉蘇君認為,護理實踐與護理科研的關系密不可分。護理科研是一種認識活動,它通過護理實踐獲得感性經驗,經過理性思維上升為理論,揭示護理實踐探索中未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雖然目前多數護理院校安排護理碩士研究生參加臨床實踐,但未形成一個系統的研究生臨床實踐培養方案。大多數院校由于研究生科研時間的限制,臨床實踐多安排在課題選題之后,主要依靠導師安排進入醫院依據科研實施的需要由護理人員或醫生帶教,臨床實踐與臨床科研同時進行。因此,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臨床科研的壓力下,使護理研究生在臨床實踐中疏于切實掌握臨床護理專科知識和技能,缺乏對眾多臨床實際問題的觀察和思考,缺乏與患者的有效溝通,僅為完成科研而科研。加之護理研究生導師多數從事護理教學或護理管理工作,不能直接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進行指導,而多數臨床護理人員學歷低、缺乏實踐和科研結合的能力,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培養缺乏指導性,不能針對研究生的個別需要、專業發展潛能予以系統性的培養。
3.研究生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來,護理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生源多數為本科應屆畢業生,缺乏實際臨床護理經驗。部分院校的護理研究生從事前瞻性研究,需要對研究對象進行現況調查或護理干預,這更加要求研究者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較強的科研能力,能夠協調多方面因素,以保障科研的順利進行,使研究對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礎上參與研究,真實地反映自身生理心理狀態,使研究能夠準確地反映出臨床現況、干預效果,更加具有科學性。
三、對策
1.建立聯合培養模式
建立聯合培養模式,由原導師擔任研究生的第一導師,根據研究生所從事課題的研究類型、方向,選擇能夠對課題實施進行指導的醫學專業導師或有較高理論水平、豐富護理經驗的臨床護理專家擔任第二導師,對研究生的課題實施過程進行臨床指導和質量監控。第一導師和第二導師組成導師組,共同指導護理研究生的臨床科研過程。
2.核心能力培養
(1)臨床實踐能力培養
臨床實踐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義在于加強研究生對護理專業本質、內涵及特征的理解,為今后從事臨床、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將臨床實踐置入研究生教育培養的重要環節,制定臨床實踐培養方案,在明確科研型、臨床型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結合研究方向,由導師組安排研究生于理論課程結束后進入醫院進行至少為期半年的臨床實踐。研究生在臨床實踐中切實掌握臨床護理理論知識和技能,與患者有效溝通,以敏銳的科學思維去發現臨床實際護理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助于患者康復和臨床護理工作改進的問題,同時嘗試運用所掌握的科研知識,新技能推動護理實踐,拓寬選題領域,與導師交流臨床實踐收獲,對預選課題方向達成共識,進一步明確研究的科學性、先進性、可行性,并對研究的預期結果能否應用到實際護理工作中,解決臨床護理問題、指導護理實踐等方面加以評價。臨床實踐的過程也培養了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獨立科研思考的能力,學會從護理實踐中選擇課題。
(2)科研能力培養
科研能力的培養是應分階段進行,以培養研究生科研意識、運用科研方法的能力和獨立開展科研的能力。第一階段,培養在研究生一年級由導師指導研究生選擇重點課程,為科研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在課余之外開展科研講座,由各位導師講授最新科研動態和科研方法,如護理研究的選題,研究工具的選擇,研究質量的評價等;要求研究生定期開展科研報告,形式自主,不同年級不同導師的研究生共同參加,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問題進行討論,學習學術論文,進行科研小講課等,這種同伴學習的開展使研究生在切磋和討論中獲得知識,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同時也為不同導師指導的研究生提供了一個廣泛交流的平臺,培養了研究生的溝通能力。第二階段,培養在研究生進入課題實施階段,要求定期組織匯報課題進展,進行中期考核,使導師全面了解課題進展情況,針對問題給予具體指導,保證課題研究按計劃進行。
總之,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要順應護理學和衛生事業的發展要求,不僅培養教學型、科研型高層次人才,而且培養能直接指導臨床護理實踐的應用型護理人才。廣大護理教育者和管理者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和創新,并致力于培養中國21世紀具有復合型、實用型、創新型、外向型的新一代高級護理人才,在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階段嚴格科研過程,使護理科研來源于護理實踐,將科研成果應用于護理實踐,推進護理學的發展,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劉蘇君,謝貞.護理研究與論文寫作.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19-21.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制度的試行建立在醫學碩士、博士(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實踐基礎之上,因此弄清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與醫學科學學位之間的關聯與差異,是把握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特征的前提。由于醫學科學學位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在培養目標、培養方法、論文形式以及授予標準上存在較大的區別,所以,現以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與醫學科學碩士學位作如下比較,見表1。如表1所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具有技能性(職業背景)和過程性特征。所謂技能性是指培養內容以臨床技能訓練為主,側重于從事臨床醫師這一特定職業的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所謂過程性是指臨床技能培養要求二級學科輪轉的過程或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過程,有嚴格的考評記錄和考核指標,強調培養過程的整體優化和培養內容的系統整合。同時專業學位不可越級申請,主治醫師職稱以上在職人員也必須按級申請。
二、實施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關系
1.不同培養途徑與同一標準的關系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對象為臨床醫學研究生和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在職醫師,這兩種對象的培養途徑各異,但要按同一標準授予同一學位。經比較分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第一階段考核標準與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考核標準在具體病種和數量要求上存在差異,這一差異勢必導致同一學位而非同一標準。解決這一殊途同歸的關鍵在于在制訂培養方案時要對培養內容細化分解和把握培養過程,采取差什么補什么的方法,力求培養內容的大同小異。同時通過環節考評、階段考核等手段對培養的全過程進行監控,以達到培養內容的系統整合和培養過程的整體優化,確保不同培養途徑所授予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達到同一標準。
2.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與醫學碩士學科專業授權點的關系
根據專業學位的定義,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是指臨床醫師這一職業背景的學位,它與醫學碩士學科專業授權點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差別。其聯系在于醫學碩士學科專業授權點是獲得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必要條件,也是培養這一專業學位人才的學科基礎;區別在于醫學碩士學科授權點是指該學科專業有招收碩士生和授予該學科專業碩士學位的權力,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內涵和范圍均超過碩士學位授權點,它是指一種學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授予權,并沒有限定是哪些臨床醫學的學科專業,即覆蓋整個臨床醫學學科,這為學校自主辦學提供了空間。但學校在招收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時,必須優先考慮已有的碩士學科專業點,同時可根據社會的需求,以及學科基礎和指導教師的情況,通過一定的申報審批程序,在非碩士學科專業授權點的臨床學科開展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為主要內容的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的教育培養工作。
3.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教育與臨床醫學培養基地建設的關系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是以臨床技能為主要培養內容,因此必要的臨床資源、人力資源(指導教師)是培養工作的首要條件,為保證臨床研究生的臨床實踐條件,在調整挖掘現有臨床資源的基礎上,應積極利用社會醫學教育資源與高水平醫院(如教學醫院)聯合,建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培養基地,實現臨床資源的優化配置,為擴大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開辟和建設基地。同時應制訂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基地的建設標準和評估指標體系,使基地建設水平能符合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的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以臨床病人為具體對象,當今社會倡導以人為本,患者維權意識增強,醫學生在病人身上“實習”的機會銳減。因此,建設臨床模擬教學實驗室,提供反復無創傷訓練平臺,利用模擬仿真環境和高端模擬產品,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以滿足當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培訓和考核的雙重需要。
[關鍵詞]數字骨科;優勢;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68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742(2014)09(b)-0197-02c
目前,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人類社會中的應用也不斷擴展、深入,其中數字骨科作為骨科臨床中的新型醫學學科,為骨科研究及治療的進步提供了新的思路。數字骨科以骨科的各類臨床資料為基礎,通過計算機的數字處理技術與圖像處理技術同骨科的臨床密切結合,成為醫學中一門新興的數字化學科。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多學科融合交叉式任一學科發展的必然途徑與趨勢。數字骨科是數字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計算機數字化技術研究解決骨科基礎與臨床中的實際問題。數字骨科的近年來在臨床應用中的興起,逐漸的轉化了臨床骨科疾患的診治思路,個體化手術設計(手術方法,內植物)成為其應用的主要標志,為提高臨床骨科手術治療效果具有顯著效果。現有的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醫學的各個領域,從而促進醫學技術向個性化,精確化,微創化與遠程化方向快速發展,數字骨科的出現,實現了由二維到三維,由平面到立體,由靜態到動態的技術轉變,數字骨科學理論和技術的建立,有望使顧客臨床逐漸系統化,標準備,立體化和可視化,數字骨科的概念提出,建立在數字醫學和中國數字人技術、數字醫療設備,計算機網絡平臺和醫療專業軟件的基礎上,建立事故科數字化三維解剖圖譜,從而實現兩個目的,即星系共享和資源共享。由此,該研究對數字骨科在骨科臨床中的研究進展進行分析。
1數字骨科的優勢
目前數字化的骨科技術已在骨科應用及研究方面貢獻了部分學術成果,成為推動骨科臨床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相比于傳統骨科的研究模式,數字骨科具有明顯的技術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3點:①數字骨科采用了計算機的人體骨骼快速成型輔助技術,在該技術幫助下對于結構較為復雜的人體骨骼模件也能夠制作完成,完成后的標本可用于醫生學習患者的解剖特點,從而提高醫生參與手術治療時的正確性與科學性,還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1-2]。②數字骨科運用的CAD/CAM技術能夠對患者的骨骼模件進行三維重建,為患者提供獨特的假體設計,在該設計方案下制造完成的假體,與患者病變骨骼匹配程度較高,應用效果更好;CAD技術還能用于術前的手術方案設計,模擬過程,提升手術效果。③計算機的輔助設計技術還能夠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手術方案設計,通過手術模擬使得較為復雜的骨折情況也能得到準確外科復位,同樣該技術還可用于骨科腫瘤的切除、畸形肢體的矯正以及假體配置等[3-4]。根據上述優勢,該研究對數字骨科在骨科臨床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2數字骨科在骨科臨床中的應用進展
在李亞光等人[5]的相關研究中指出,近年來,隨著國內數字骨科技術的發展,足踝、盆骨、關節骨折,脊柱側彎、后凸治療,四肢畸形矯正等方面均開始對數字骨科技術進行了運用,從而實現個體化定制以及生物制造水平的提升,增強手術方案的科學性與手術后相關生物力學的穩定性,基于此,該研究對其在不同領域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
2.1骨折治療中的數字骨科技術
在朱學敏等人[6]的相關研究中,對骨科技術中的CAD(計算機的輔助設計技術)、RP(骨骼快速成型技術)以及三維建模技術在跟骨骨折治療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首先利用Mimics等三維建模操控軟件,能夠根據患者的計算機影像學資料建立與之相符的骨關節三維立體模型,該建模技術避免了普通X線片檢查中的重疊現象,彌補二維CT檢查缺乏整體性的缺陷,清晰、完整顯示跟骨結構,醫師能夠對骨折的移位情況有直觀了解。其次,CAD-RP技術應用相關處理軟件系統將二維斷層的圖像信息轉換為數控的加工指令,在指令下相應機械能夠制造1:1的骨骼實物模型,其中清晰的顯示出骨折線走向、分布,方便醫師制定更加有效的手術方案。最后,計算機導航技術則能夠在術中為醫師提供光學或影像學監測,克服醫師的觸覺差異與手眼協調性的問題,幫助完成精細的手術操作。
2.2骨腫瘤手術中的數字骨科技術
張余等人[7]的相關研究表明,數字骨科技術在骨腫瘤手術中的應用主要包括腫瘤三維模型構建、截骨手術模擬、計算機輔助設計數字化模板、RP技術及術中計算機導航技術。以骨盆腫瘤手術為例,首先,術前將CT、MRI檢查的數據輸入三維建模軟件系統中,將其轉換為三維數據,重建骨盆中的發生腫瘤病變的骨關節解剖模型,根據其展現出的腫瘤性質明確外科切除的范圍。其次根據病灶解剖形狀制作手術切除的輔助模板,便于術中進行切除時異體骨的修剪形狀與骨缺損的形狀一致。最后,利用計算機數字化技術對腫瘤的切除及骨組織重建的過程進行模擬,驗證手術方案的可行性,利用3D打印技術進行骨科手術模擬和固定內植物設計,使以往單純的依靠CT二維影像學診治疾病到三維實體模型,無論對于提高醫生手術方案的準確性和對患者的個體化醫療方案的高效實施都是大有裨益。
2.3其他骨科手術中的數字骨科技術
除上述復雜性骨折及骨腫瘤手術中應用數字骨科技術外,在關節手術、脊柱外科手術、寰樞椎手術、創傷性骨損傷手術中也展開了應用。在王智運等人[8]關于脊柱外科手術運用數字化技術的相關研究中,同樣認為主要依賴于3D技術、CAD/CAM技術、RP技術等,首先通過3D技術對畸形、脫位、骨折、結構破壞的脊柱進行三維模型的重建,為醫師體檢了解患者損傷處的三維立體結構提供有力依據,完善手術方案;其次,利用計算機輔助技術對三維的立體模型進行研究,例如測量尺寸、體積、面積,明確手術路徑與組織移位等,使得手術方案能夠得到精確呈現;最后在數字化導航技術的輔助下完成手術。而在王建華等人[9]關于寰樞椎手術應用數字骨科技術的研究中,則對術中個性化置釘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將圖像的二維數據輸入三維重建模型軟件中,利用軟件技術明確最佳的寰樞椎進釘點與釘道,并將三維模型與其進行擬合,提升對應準確性;通過計算機導航技術進行模板打印,術中根據模板打印所提供的入釘點進行磨鉆開孔,并建立釘道,實現固定。
2.4骨科生物力學研究
骨作為人體運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完成靜止狀態下力學支持,而且在不同運動狀態下完成力學傳遞,因此骨科生物力學研究對于骨科臨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由于人類骨骼多為不規則體,而且受力方式較為復雜,因此對于其研究較為困難。數字化有限元分析技術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辦法,其基本原理為將不規則的人體骨骼分解成有限個規則的正三棱錐形,通過分析三棱錐行的受力特點來分析整體骨科的力學特性。其現有的主要應用軟件有ANSYS,ABQUES等,主要研究的領域有寰樞椎骨骼不同置釘釘道下螺釘應力應變,骨盆骨折固定后,不同拉力釘固定應力應變變化,股骨遠端外側鎖定鋼板固定不同固定方式應力應變特性等。以上的研究不但為骨科手術術式選擇提供有益的借鑒,更為內植物的設計和改良提供新的思路,為降低手術失敗和二次手術提供科學依據。
3展望
1.1治療方法對照組實行常規檢查,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應用利尿劑、強心劑與硝普鈉;實驗組采用美托洛爾聯合厄貝沙坦氫氯噻嗪治療的方式,觀察兩組在治療上的療效。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主要對患者進行利尿劑與強心劑的聯合治療,對患者靜脈注射少量的硝普鈉進行治療,觀察患者治療后生命特征變化情況。實驗組進行美托洛爾聯合厄貝沙坦氫氯噻嗪治療,在聯合治療前對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具體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然后給予患者每日兩次的美托洛爾治療,治療初期劑量標準為12.5mg≤每次劑量≤25mg,隨著治療深入劑量適量增加但最大劑量不超過50mg;此外給予患者每日一片的貝沙坦氫氯噻嗪進行治療,藥片中含有75mg的厄貝沙坦與6.25mg的氫氯噻嗪,觀察患者治療后生命特征變化情況。
1.2療效評價患者經治療后評價療效,其中顯著療效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顯著好轉,患者心功能等級提升大于或等于二級,治療前心功能Ⅲ級以內患者提升至Ⅰ級;一般療效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緩解,患者心功能等級至少提升一級,治療前心功能Ⅲ級以內患者未達到Ⅰ級;差效果患者經治療后癥狀無緩解或出現加重情況,心功能等級無提升或下降。治療療效的有效率為顯著療效率與一般療效率的總和。
2結果
通過不同的治療方法,觀察兩組的療效,其中,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療效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實驗組顯著療效14例(70%),一般療效4例(20%),差療效2例(10%);對照組顯著療效10例(50%),一般療效5例(25%),差療效5例(20%)。研究組治療有效率90%,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0%,統計學對比兩組療效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體情況見表1。
3討論
老年重癥心力衰竭是臨床急診中一種相對較難的疾病,從當前的治療情況來看,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性,如果單純的采用常規治療的方式可能并不理想,從本研究的整體效果來看,采用美托洛爾聯合厄貝沙坦氫氯噻嗪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總有效率達90%,是一種相對理想的方式。
其中,美托洛爾聯合厄貝沙坦氫氯噻嗪治療能有效的提高治療效果,因為美托洛爾聯合厄貝沙坦氫氯噻嗪治療對受體能進行有效的阻斷,減慢患者的心率,尤其是對于患者心收縮力的控制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并延長患者心房傳導的時間,增強患者的整體體抗力,并對患者的呼吸道產生很大的影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美托洛爾聯合厄貝沙坦氫氯噻嗪治療還能有效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經系統,對于抗壓、降低患者的血鉀水平,尤其是對于因利尿劑導致的代償機制進行強有力的抵消,收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療效觀察來看,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是一種理想的效果運用。
在具體方法的運用上,采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治療,對照組接受常規內科對癥治療,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應用利尿劑、強心劑與硝普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厄貝沙坦與氫氯噻嗪,用藥劑量為75毫克厄貝沙坦,6.25毫克氫氯噻嗪,頻率為1次/日。在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在治療前后,患者的BNP、LVEF、NYHA三項指標上的變化,進行對比分析,能形成有效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