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文化的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傳統文化,大體要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了解和研討諸子百家也要回到那個時代的歷史語境、歷史背景,才有可能真正知道他們到底在想什么、說什么。在先秦時期――也就是從黃帝、堯、舜到夏商周,從夏商周再到春秋戰國,在這一時期,人們特別推崇道路和規律,不講什么道德規范之類的空洞教條。周文王認為,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路和規律,而一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道路,而不同的道路就有不同的規律,關鍵看我們自己的道路怎樣走。老、莊認為,人的道路和規律必須遵循和參照天地,也就是大自然的道路和規律,如果不遵循,或是違背大自然的道路和規律,那么必然不會有什么好結果。因此,那時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只有道路和規律的概念。《五經》里的“德”字,均是規律的意思。《四書》也是如此。《論語》討論的是走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人際關系問題。孔子從人的觀念談起,他認為:一個人必須樹立起自己的根本觀念,“本立而道生”,觀念樹立后,道路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大學》是曾子所著,他認為一個人立起來,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最關鍵的問題是,修身,明白規律、端正心態。只有修正好自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庸》是子思所著,他認為一個人立起來,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孟子》,孟子認為人的最終目標是幸福快樂,人生的意義也是追求幸福快樂,首先要搞好人際關系,要遵守社會行為規范,關鍵是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只要遵循“仁義禮智信”的原則,你也就能獲得幸福和快樂了。可以說,在先秦文化中,人們都是在追尋人生的道路和規律,都在探討著人活著的目的與意義。
從戰國時期,歷經三百多年戰亂,再加上漢武帝、董仲舒歪曲利用儒學,人們只要求求得生存,而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再也不感興趣。這也使義與利、人性善惡、理欲關系等等問題,都成為中國思想史上長期的爭論。
首先說一說“三從四德”。三從是指女子“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這三條被認為是封建社會、舊社會婦女受壓迫的重要論據,是批判傳統社會男尊女卑的主要根據。《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這其中的“夫死從子”,當今的很多學者都感到“令人費解”,因為查遍史書,找不到丈夫死了做母親的服從兒子的例子。問題關鍵在于沒有領會婦人“無專用之道”這句,也沒有注意到題目中表述的是“喪服”的規矩。因為五服的本意是指服喪時穿戴“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這五種不同等次的喪服,也由此對應五種輩份,后來人們藉助五服,引申為同一家族中五輩有直系血緣關系的親屬。“未嫁從父”是女子出嫁前從父親那兒排輩,“即嫁從夫”是出嫁后從丈夫那兒排輩,“夫死從子”指丈夫死后從兒子那兒排輩,這就是婦人“無專用之道”。對男人來說,輩份則終生不會,是“有專用之道”。比如:女子出嫁前稱某位同宗不同族的人為兄,這是“未嫁從父”;婚后丈夫稱其叔,也要隨丈夫改稱其為叔,這就是“即嫁從夫”。再如,祖父去世,丈夫應服齊衰喪,妻子也服齊衰喪,如果丈夫已死,從兒子那兒排輩應服大功喪,做母親的也服大功喪。再比如:某位長輩去世,夫妻應服緦麻喪,如果丈夫已死,兒子已出了五服,就要順從兒子輩,不用服喪了,因為沒有母親服喪兒子不服喪的道理。女子除了父母、公婆、丈夫去世,服斬衰服,其它喪服都不能重過兒子,這就是“夫死從子”。所以三從不是“遵照、聽從”的意思,也根本沒有男尊女卑、男人管女人的含義。四德是女子行為的規范,出自《周禮?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德是指能正身立本;婦言是指語言得體,言辭恰當,有修養;婦容是指端莊穩重持禮,忌輕浮隨便;婦功是指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漢代班昭的《女戒》中解釋四德:“德不必才明絕異,言不必辯口利辭,容不必顏色美麗,功不必工巧過人”。中國的傳統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對男女有不同的要求,男人講仁義禮智信,要遵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女人要遵從三從四德。由此看出,三從四德并不是什么壓迫、禁錮婦女的枷鎖,也沒有歧視婦女的內容,而是婦女的禮儀規范和行為規范。行為規范的作用是規范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不能把它說成是教條、壓迫和禁錮。
再說一說“三綱五常”。三綱簡單地說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此說法被宣傳證明傳統社會是男權社會的根據。看原文,這是斷章取義,完全不是這個意思。最早提出三綱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出自《韓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賢臣而弗易也。”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對三綱進行了完整的闡述是:“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這里的綱有模范、示范的意思。男人為主導,要擔當責任,擔綱者既有權利,也要承擔更多的義務和責任。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君臣、父子、夫妻的權利和責任是對等的,沒有誰絕對服從誰的意思。五常,有的說是仁義禮智信,有的說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際規范,兩種說法都是指人倫關系的行為規范。五常其實就是“三綱”的具體表述。三綱五常聯在一起表述,是從宋朝朱熹開始的,說的是做人的規范,本身沒有歧視女性的內容。
最后看一下“失命是小,失節是大(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節”是一種做人的原則,指氣節、節操、操守,有節制的意思,指做人行為要有規則、有分寸,也就是有度,是對人的品質、素質、品德的要求或規范,其實它主要是針對男性在社會行為上的評價。較早記載的有商周時期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是氣節的典范。“節婦”一詞的初始意思是指有高節的婦女,后來才專指“三十以下夫死不嫁至五十以上的婦女”。而特指女性“貞節”的說法,始見于宋代,《程氏遺書?卷廿二》中程頤說:“又問:‘或者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大。’”自宋朝始,對女性的行為規范開始嚴格起來。本來在宋朝初期,對夫死再嫁這種行為并沒有道德和宗族的限制,女人要生存,子女幼小,需要生活來源,就要找個依靠。比如范仲淹,幼年就是母再嫁而隨之,李清照、唐婉都曾離婚再婚,史書對她們的評價并沒有貶詞。為什么要對女性的行為規范提出更嚴的要求呢?除了《詩經?大雅?瞻昂?蕩之甚》中所說的“亂匪降自天,出自婦人”的原因外,史書中并沒有明確表述其它的理由,但這句話的本意是指周幽王寵褒姒,不是指所有的女人。
在歷史的沿革中,事物總會變化以致變味,我們學習古典、評價傳統,要區分原汁原味的古典文化和以后產生的僵化和教條以致變味的文化思想。歷史、環境、統治者以及政權的需要等等原因造成了古典亦或傳統文化的破壞,形成了中華文化的斷層。從戰國或戰國后期開始,人們開始舍棄了對人生道路的追求、對大自然以及人生規律的探索,這是中華民族的巨大損失。因此,鉆研古典文化,探求原生的傳統文化,這是現在中國,也是現在中國人的責任。
參考文獻
首先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著西方圣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恐怕,早已將它們拋之腦后了吧?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云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加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搖滾,Rap等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轉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傳統文化瀕臨消失,而我們卻不加以挽救,而還是為了各種外來的文化,節日,興奮不已。在我看來,在這樣下去,不用多久,傳統文化就會完全消失,不復存在。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后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努力使傳統文化重新綻放光彩,恢復生機與活力,為我們將來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2、撰一短信兮,誦國疆。誦我國疆兮,詞無量。千年神州兮,土地廣。五十六民族兮,立于上。詩經詞曲兮,無盡藏。方塊漢字兮,淵源長。華夏兒女兮,當誦揚。轉此短信兮,身健康!
3、中華飲食冠天下,各具特色與花樣,亂燉首推東北菜,川菜兼有辣與麻,粵菜清淡會煲湯,湘菜香辣味道大,中華美味遍中華,營養健康美名揚!
4、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千里傳,萬里路途多遙遠,異國他鄉中華文化美名揚。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細細品。
5、中國傳統文化第二個魅力是文學藝術的魅力。中國人只要讀過書的,都多少知道一些古詩古詞和一些文學名著。但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實在是很妙曼優美,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和怡悅的感受。
6、中國傳統文化國學之大美,美不盡言,美不勝收,美輪美奐,然大美無聲,非虛妄淺薄者可聞,國學典籍含英咀華,默而無言,與你遙遙相對,無聲的召喚令你心馳神往,當你懷一顆赤子之心走近國學,感悟國學,體味國學,踐行國學多時,你會驀然發現,國學大美,其實已在你心里。
7、中華國粹是京劇,始于清朝乾隆間,融匯徽漢昆秦調,流傳世間兩百年,分為生旦凈末丑,臉譜劃分善與惡,有板有眼有講究,中華文化藏其間!
8、干勁強勁勁非勁,到處共處處非處。強壯強迫非倔強,勿將長大念為長。逮捕不是逮老鼠,地殼更非雞蛋殼。瞠木結舌不念堂,中華文化永無疆。
9、等我有權時,讓國家大劇院做你的練歌房,水立方做你的游泳池,博物館做你的歷史書,長城做你的散步走廊,鳥巢做你的家。
10、駛至近代,國難當頭。百年憂患,敵愾同仇。聚散沙成鐵塔,變弱者為健兒。東方巨人如睡獅驚醒,民族魂魄化火鳳涅磐。挽狂瀾于既倒,建廣廈于廢墟。轉國運蒸蒸日上,升國旗冉冉凌空。
11、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許多精華,被代代相傳,價值歷久而彌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學文化經典。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和中華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們應該生生不息傳遞的瑰寶。
12、道家無為清凈,墨家非攻兼愛,法家法治天下,儒家禮德操守,韓非兵家論道,戰國風云洶涌,百家爭鳴,思想勃發,傳一代英雄兒女情。
13、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哲學的門派,哲學思想散見于佛、道、儒各家著作中。易經描述宇宙產生,大致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麻將并不是由某個人發明的,它注入了諸多傳統文化的精華元素,有著深奧的理學思想和文化內涵,從某種程度上講,麻將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包含了古代的天文歷法以及儒家、道家、兵家、陰陽家等各家的哲學思想。
一副正宗的麻將牌是由六類42種圖案組成的,其中有序數牌108張、風牌(即東、南、西、北)16張,箭牌(中、發、白)12張,花牌(春、夏、秋、冬、梅、蘭、竹、菊)8張。這種組合來源于中國古代36天罡、72地煞的思想,反映了中國古人樸素的宇宙觀。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主要以五行說為代表,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最基本的物質組成,和方位相配分別為: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已土。而中國古人又認為宇宙形態是天圓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發”代表天,“發”是在人的最頂部,所以用發代表天。
麻將牌中的萬、餅、條3種花色,則分別反映了物質的存在形式,數字則代表了物質存在的數量。在中國古代思想中,3為基數,9為極數,所以萬、餅、條分別有9張。另外,在麻將規則中,規定每人抓13張牌,而l3乘以4等于52,這正暗合了一年有52個星期的規律。
從麻將牌的牌面圖案設計來考量,不難發現,其實麻將牌中的每一張牌的圖案都具有某種寓意,暗含了某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訴求。以“花牌”為例,梅、蘭、竹、菊占盡春、夏、秋、冬,被人稱為“四君子”。“梅”表示高潔傲岸,“蘭”代表幽雅空靈,“竹”象征虛心有節,“菊”則暗示冷艷清貞。“中、發、白”3張牌就寓意著“中正”“發達”“純潔”之意。
儒學講求公允平等,麻將本身于此也體現得較為充分。更為獨到的是,在114張組成的一副牌中,每張牌身價平等、作用相同,相互間沒有大小、主從、尊卑、好壞之分。
儒學倡導的是“中庸之道”,教育人們在“忠恕”的原則下,加強人性修養,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此,從入局者的水平、心態和氣勢中都能反映出來。亦即牌品見人品。盡管牌桌上風云變幻,暗藏玄機,有的人卻沉著冷靜,處驚不變,勝不驕,敗不餒;有的人急功近利,輸贏未見分曉,自己先亂了陣腳……
麻將作為一種實戰性很強的娛樂工具,要求游戲者還要有兵家的思想。在游戲中,如調張,疑牌不打,隔巡如生張等,都融入了兵家思想,至于在游戲中的猜牌估張等現象,無不體現了游戲者的斗智斗勇。通曉麻將的都知道,麻將的舍牌要根據牌面和牌桌上的變化來制定對策及戰略戰術,做到看上家、防下家、盯對家。
有趣的傳統文化
田帥
去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全家人坐在電視旁邊等待新年鐘聲的敲響。12點到了,我們全家人去樓下放炮,我們拿的炮有麻雷、鞭炮、煙花和摔炮。我小心翼翼的拿火柴開始點煙花,碰的一聲,美麗的煙花像花一樣在空中綻放。
看著這美麗的煙花,讓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傳說有一個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這一天,年獸都要到村子里傷害人類。那天晚上,人們紛紛去深山里避難。村里來了一個老婆婆,他說要住在村子里趕走年獸,村里人說:“您還是和我們一起去深山里避難吧!”老婆婆偏不聽,半夜,年獸來了,老婆婆給門上貼上對聯,在房子里點了許多蠟燭,拿出鞭炮,就開始在院子里放了。年獸大驚失色,再也不敢來村子里傷害人類了。
從此,放鞭炮,貼對聯的習俗就留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