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離婚案件法律程序

離婚案件法律程序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離婚案件法律程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離婚案件法律程序

離婚案件法律程序范文第1篇

摘要:案結事了,調解占主導。在法院解決當事人矛盾糾紛的過程中,調解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正確運用調解技巧提高調解成功率成為了理論界與實踐界一同討論研究的課題。因離婚案件具有其特殊性,婚姻法規定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離婚案件由身份關系所引起,除了涉及法律問題外,更多地還涉及了家庭倫理、情感和社會道德等非法律問題,因而用非法律手段化解離婚案件糾紛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本文以離婚案件為討論對象,從心理學角度探究如何在調解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知識準確掌握當事人的心理活動及規律來有效的化解矛盾糾紛。

關鍵詞:離婚 心理學 調解

調解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變遷著,逐漸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訴訟機制,并被國際司法界譽為“東方經驗”。訴訟調解則因其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而成為我國民事訴訟的表征,在解決民事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秩序上發揮著獨特的優勢。

我國婚姻法第3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這是法律針對離婚案件以調解為必經程序的特別規定,因為離婚案件有其區別于一般民事糾紛的特殊性,其是因身份關系所引起,基于兩情相悅而結合,又基于兩情不悅而分道揚鑣,夫妻間包含了大量的家庭倫理、感情和社會道德等非法律因素,而作為司法手段之一的強制性判決往往只能更多地從法律層面定紛止爭,不能真正徹底地化解訴訟雙方的矛盾和沖突。因而,離婚案件應當盡量以調解方式結案,一方面通過調解排除當事人沖動、草率離婚,保護已有的婚姻關系,另一方面在當事人無法真正和好時,通過調解幫助雙方和平、妥善解決離婚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問題,不留后遺癥。

然而,在審判實踐中,雖然知道離婚案件同時包含法律問題和眾多的非法律因素,但審判人員很少在調解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知識,而只是一種憑借經驗說服或是思想教育的淺層調解。因而,如何在法律程序中運用心理學知識調解離婚案件,促進雙方當事人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自主解決矛盾糾紛顯得尤為重要。

一、運用心理學知識調解離婚案件的必要性

心理學是指以人類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一門科學。任何人的實踐活動都是在心理活動的調節下完成的,離婚調解也一樣。在離婚調解過程中運用心理知識,以當事人未來、長遠關系和利益的維護為出發點和歸宿,在最大的可調解幅度內滿足雙方當事人的要求,使得雙方當事人獲得雙贏的圓滿結果。

具體來看,心理學知識運用的必要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從訴訟離婚當事人的情緒上來看,但凡訴訟離婚的當事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情緒問題。與協議離婚不同,訴訟離婚是當事人無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實現離婚目的而采取的最后救濟手段,在雙方自行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夫妻間出現冷戰、吵架、扭打等事在所難免。因而,訴訟離婚案件當事人一般存有敵對、憤怒等情緒,甚至有同歸于盡等過激想法(如堅決不同意離婚一方將花圈送至對方家中),此時,巧妙運用心理學知識幫助當事人控制情緒,防止矛盾擴大、避免嚴重后果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

(二)從訴訟離婚當事人的動機上來看,對于當事人來說,訴訟離婚絕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法律問題,而是關系人生、未來的重大轉折。離婚的原因多種多樣,我們法院的工作宗旨始終是通過調解掌握當事人真實的目的追求,并幫助雙方消除對立、恢復感情、實現和解。但是如果采取強制判決解決婚姻糾紛,訴訟離婚雙方的矛盾也許在表面上得到了解決,但內心深處依然存有間隙,甚至會導致雙方的關系無法彌補。

(三)從離婚調解特點上來看,我國婚姻法規定離婚案件必須進行調解,而這種調解容易形成法官主導下的強制性調解。一般審判人員僅以經驗說服或是思想教育來達到調解目的,殊不知當事人會因為法官說教中產生的壓力,而不得不“自發性”地同意調解方案,違背了調解的自愿性原則。訴訟離婚案件的調解與一般民事案件的調解不同,其并非為一般調解意義上的相互妥協從而形成合意,而是理順雙方矛盾的同時為當事人化解心中的疑慮與不安。這就要求審判人員精通法律知識并能嫻熟地運用到案件的審理外,還要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其他專業知識,尤其是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因為只有掌握當事人的心里特點才能找到調解的切入點,準確把握調解時機,扮演好定紛止爭的角色。

二、如何正確運用心理學知識調解離婚案件

如前所述,訴訟離婚是一個復合型問題,法院通過訴訟程序解決離婚糾紛,主要處理的是離婚案件本身顯現的問題,即解決個案爭議的內容,如是否解除婚姻關系等。然而,離婚案件不同于一般經濟糾紛,調解結案后就能實現案結事了。尤其是如果判決未對雙方當事人進行有效調解,可能導致不良后果。因此,在訴訟離婚調解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疏導,幫助當事人針對現存的婚姻進行審慎地、理智地思考,避免情緒沖動下的盲目草率決策,同時也使他們在決策時能夠保持一種理性的態度。

根據心理學研究成果,結合訴訟離婚案件的特點,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調解時主要抓住以下幾個環節。

(一)情緒控制與宣泄。情緒是人類對于各種認知對象的一種內心感受或態度,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和滿足自己的態度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這里所講的情緒控制主要是指審判人員運用轉移話題、分散注意力等方式幫助情緒激動的當事人排解不良情緒、恢復平靜。訴訟離婚案件當事人在被通知其被離婚或是在調解過程中一般會表現出情緒激動,如異常憤怒而大聲斥責或感覺委屈而痛哭流涕,在這種情況下審判人員應該轉換場所,單獨接待,采用輕松聊天、談心的方式幫助當事人控制情緒,平靜心情。

(二)心理疏導。廣義的心理疏導是指通過解釋、說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間的理解,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改善或改變心理問題人群的認知、信念、情感、行為等,達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狀態的目的。本文所指的心理疏導即為廣義上的心理疏導,是審判人員根據訴訟離婚當事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對其施加積極的心理影響,化解雙方心理糾紛。心理疏導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心理壓力消除法。也稱談話法,是指審判人員著便裝在輕松、平等的環境下與當事人面對面座談,令當事人一吐心中的煩悶與不快。談話是一門偉大的藝術,這里審判人員主要扮演的是傾聽者的角色,在傾聽的過程中要全神貫注,并注意參與,用肢體語言點頭等表示理解。當當事人將婚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不滿等發泄完畢,他的心理壓力也隨之消散,此時再對其陳述的事實作法律解,當事人即能夠冷靜傾聽并接受。

2.認知矯正法。是指通過提問、澄清、討論等方式來糾正個體“歪曲的認知”,并用更適宜的正確認知來取代它。離婚案件在訴諸法院前大多會經過基層調解等程序,因此,訴訟離婚案件的雙方當事人對案件肯定已經有了比較固定的認知,雙方各持已見,退讓的空間較小。然而調解恰恰是要通過雙方適當妥協來實現的,所以調解的首要工作就是松動當事人的這些固定的認知,并從這些認知中區分“歪曲認知”。一般而言“歪曲認知”可能由于當事人的需要不當或是對案件的解讀錯誤而產生。因此在調解中,審判人員可以采取認知矯正的方法,通過與當事人的交流溝通,首先全面了解當事人的訴求,從這些訴求中區分正確和錯誤的認知,了解錯誤認知的產生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以法律條文的講解、案件事實的分析來干預當事人對案件的看法,糾正他們的“歪曲認知”,把雙方當事人引導到法官對案件的認知層面,這樣就便于達成共識,有利于調解的達成。

(三)巧妙運用各種心理效應。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當事人的任何活動都與自身的心理活動密不可分。調解活動的效果同調解當事人及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若干心理規律、心理效應是密切相關的。在訴訟離婚案件的調解過程中,從當事人的言語、表情、動作等方面掌握當事人的心理規律,正確認識各種心理效應并將其靈活運用到調解中,科學地開展調解,能提高調解的成功率。

1.同一戰線效應。是指當感到對方與自己處于同一戰線時,相互影響力就會大大增強的一種效應。與當事人形成統一戰線效應,對于提高訴訟離婚案件調解成功率十分重要。這時,審判員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和當事人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同時,在交流過程中,以真誠對待,對當事人在婚姻中遇到挫折表示惋惜與同情,對當事人的不滿情緒表示理解與肯定,令當事人感覺審判人員與其處于同一戰線,將審判人員定性為“自己人”。這樣,當事人對“統一戰線的自己人”所說的話才會更信賴、更容易接受,調解目標也會更容易實現。

2.肯定效應。是指人們受到身邊人某方面的肯定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映機制。生活在偌大社會中的人,總是在追求社會的普遍認同。對成年人來說,認同是通過口頭交流的方式來獲取的。當成功獲得別人的贊許和認同時,一般人會心情愉悅并信心大增。審判人員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心理反映機制來達到使當事人做出合理讓步的目的。當訴訟離婚案件當事人雙方在審判人員面前爭得不可開交時,其自身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內疚感,但如果審判人員此時依然對當事人的某方面“優點”予以肯定、贊許,當事人的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并覺得審判人員很看得起自己而主動做出讓步甚至接受對方當事人的調解意見,順利化解矛盾糾紛。

參考文獻:

[1]閻曉軍,離婚案件的心里調解研究[J].河北法學,第26卷第5期,第143頁

[2]閻曉軍,胡華軍.離婚案件當事人的心理學分析與心理調解[J].人民司法*應用,2007年第19期,第81頁

離婚案件法律程序范文第2篇

    一、法院起訴離婚程序的起訴階段

    離婚案件的起訴,是指婚姻關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提出依法解除與對方婚姻關系的請求。離婚案件起訴時,起訴者應向人民法院提交訴狀和副本。

    訴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 原告、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籍貫、工作單位及現住址;

    ② 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和理由;

    ③ 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址。

    人民法院決定受理案件,訴訟離婚程序也隨即開始。

    二、法院起訴離婚程序的審理階段

    審理,是指人民法院接到起訴后,開始訴訟程序,到做出判決前所作的一切調查工作的總和。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審理分為審理前的準備、調解、開庭審理三個階段:

    1、審理前的準備。人民法院在收到離婚訴訟后,經審查,符合立案條件的,應當在7日內立案,并在立案后的5日內將訴訟狀副本送達給被告,被告在收到訴訟狀副本的15日內應提出答辯狀;審判人員審閱訴訟材料,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證據;人民法院應當更換不符合起訴或應訴條件的當事人,通知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參加訴訟;根據當事人訴訟請求依法進行訴訟保全或先行給付。

    2、調解。人民法院受理離婚案后,首先應對當事人進行調解,使當事人消除分歧,互相諒解,從而達成離婚或和好的協議。達成和好協議的,人民法院將協議記錄存卷,一般不發給調解書;達成離婚協議的,人民法院應制作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并加蓋人民法院印章。調解書具有與判決書同等的法律效力。

    3、開庭審理。人民法院調解不成的,即進行開庭審理。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加人開庭日期。開庭審理前,由書記員查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加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審判員核對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是否回避;之后,開始法庭調查,詢問當事人和當事人陳述;告知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詢問證人,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詢問鑒定人,宣讀鑒定結論;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宣讀勘驗筆錄。爾后,開始法庭辯論,原告及其訴訟人發言,被告及其訴訟人發言,雙方互相辯論。

    三、法院起訴離婚程序的判決階段

    根據庭審情況,應當再進行調解,調解不成后,即行宣判。人民法院宣判一律公開進行。當庭宣判的,應當十日內進行送達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后即發判決書。

    離婚案件的一審程序結束。如果當事人對判決不服,可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進行二審訴訟程序。

    以上三個階段是法院起訴離婚程序中的必經階段。

離婚案件法律程序范文第3篇

「案情

原告:郭樹芝,女,漢族,31歲,系呼圖壁縣芳草湖總場種畜場職工。

法定人:郭樹文,男,漢族,44歲,系伊寧市有色地質勘查局703大隊干部(郭樹芝之兄)。

被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呼圖壁縣民政局。

法定代表人:徐茂松,局長。

呼圖壁縣民政局答辨稱:在辦理離婚的整個過程中,被告均是按照我國婚姻法和《婚姻登記辦法》的有關規定,并無半點違法行為,給郭樹芝與張從軍發的離婚證是完全合法的。

「審判

呼圖壁縣民政局不服,以呼圖壁縣精神病醫院不屬精神病司法鑒定部門,且該鑒定內容對郭樹芝在實施離婚登記時是否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未作結論,不能作為判決的依據等為由,上訴至昌吉回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

昌吉回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根據被告呼圖壁縣民政局的申請,委托新疆自治區司法鑒定委員會對郭樹芝在辦理離婚登記時是否具有民事行為能力進行精神病司法鑒定。該鑒定結論為:郭樹芝屬情感性精神病雙相Ⅰ型,1990年前后離婚時正處于狂躁發作期,離婚行為是由于病理性優勢情感的支配,在不能控制下實施的,無協議離婚能力,即無民事行為能力。

「評析

一、該案屬人民法院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圍。

該案應否作為行政案件受理,行政機關認為:協議離婚屬雙方自愿行為,婚姻登記部門只是履行登記發證手續,并非民政部門依職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不應作為行政案件受理。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八)項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而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人身權是指與自然人人身和法人或其它組織實體不可分離的無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包括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權,人身自由權,姓名權,名譽權,婚姻自等等。民政部門是我國辦理婚姻登記(包括結婚和離婚)的特定主管機關,其依職權進行婚姻登記的行為,涉及當事人婚姻自的行使,也是一種具體的行政行為。按照行政訴訟法受案范圍的規定,當事人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人身權(包括婚姻自)、財產權而提起的行政訴訟屬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呼圖壁縣人民法院為保護公民合法權益受理本案,符合法律規定。

二、該案的被告主體應該是縣民政部門。

芳草湖總場計劃生育辦公室,履行婚姻登記,是受呼圖壁縣民政部門的委托,行使職權,其進行婚姻登記的具體行政行為所引起的行政訴訟的法律后果,應由法律授權的行政主管機關縣民政部部門承擔。該案在受理時,呼圖壁縣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四款的規定,確定呼圖壁縣民政局作為被告是正確的。

三、婚姻登記機關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協議離婚準予離婚登記違反法定程序。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從程序與實體兩個方面進行審查。行政機關實施具體行政行為時,如果違反法定程序,其具體行政行為即為違法。我國婚姻法和婚姻登記辦法,根據當事人雙方對離婚所持的態度不同,在處理程序上區分為行政程序和訴訟程序。

即對解除婚姻關系表示一致意愿,沒有爭執分歧,情節簡單的可依照行政程序由法定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對彼此主張分歧、情況比較復雜的由人民法院依照訴訟程序處理。婚姻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男女雙方自愿離婚的,準予離婚。雙方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愿并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應即發給離婚證。”

據此,辦理離婚登記的機關審查離婚申請,準予離婚登記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查明雙方是否確屬自愿離婚,雙方當事人對離婚的意愿必須是一致的和真實的,這是確定離婚登記最根本的條件。離婚是民事法律行為,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行為人必須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二)查明雙方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本案中,郭樹芝與張從軍協議離婚,從形式上看,雙方對離婚的意愿表示一致,并對財產分割和子女問題作了處理,但實質上看,郭樹芝由于患精神病,離婚前后正處于狂躁發作期,離婚行為是由于病理性優勢情感支配在不能控制的情況下實施的,無協議離婚能力,即無民事行為能力。

根據法律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辦理離婚不宜適用離婚登記的行政程序,而應適用訴訟程序,在訴訟中必須由監護人訴訟。因此,本案婚姻登記機關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不能真實表達意愿的情況下發生的離婚協議行為,按照行政程序進行登記并批準離婚,違反了法定程序。本案中一二審人民法院依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對呼圖壁縣民政局違反法定程序的具體行政行為判決撤銷,是正確的。

四、對精神病的認定要依據法定機關的鑒定。

離婚案件法律程序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國際私法上涉外離婚的管轄權沖突現象比較嚴重,源于各國國內法對離婚案件的管轄權確立原則各有不同。目前涉外離婚案件管轄權的沖突,主要還是依靠各國國內法來解決,可以從立法、司法等方面入手。我國現行立法的部分規定,與當今國際社會的普遍實踐不相一致,不利于跨國離婚糾紛的妥善解決,因此建議參考國外相關立法和國際慣例,結合我國國情,對我國的涉外離婚法律制度加以完善和發展。

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我國的涉外婚姻越來越普遍。然而,由于男女雙方文化傳統、社會經歷、意識形態以及人生觀等方面的差異,涉外婚姻破裂的比例也相對較高。涉外離婚案不斷上升的現狀與我國相對滯后的立法形成鮮明對比。由于尚未形成比較完善的涉外離婚法律制度,法官在審理涉外離婚案件的過程中無法可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及上級法院的批復只能是杯水車薪。完善我國的相關法律制度迫在眉睫。

離婚的方式一般分為“協議離婚”和“判決離婚”。由于“協議離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事人的合意,由此產生的實質性的法律沖突較少出現,故各國出于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對“協議離婚”的內容鮮作規定。本文著重就“判決離婚”中的管轄權沖突問題進行探討。

一、涉外離婚案件管轄權的沖突

由于涉外離婚案件的審判結果,不僅直接關系到當事人本身的切身利益,同時還涉及到有關國家的社會利益,因此各國都采取立法的形式,盡可能擴大本國法院的管轄權。在管轄權確立的原則上,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屬地管轄原則

這一原則主張以案件事實與有關國家的地域聯系作為確定法院管轄權的標準,強調基于領土原則,對其所屬國領域內的一切人、物、事件和行為具有管轄權,以被告住所地、原告住所地、慣常居所地、婚姻締結地等所屬國法院作為有管轄權的法院。所有這些地域聯系中以住所地和慣常居所地標準最為普遍采用。采用此原則的國家主要有英美和拉丁美洲國家。[1]

(二)屬人管轄原則

這一原則強調一國法院對本國國民具有管轄權,對于涉及本國國民的離婚案件具有受理、審判的權限。采取這一原則的理由是離婚案件是屬于個人身份問題,與本國聯系最密切,所以應該由本國法院管轄。一些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法國、瑞士、丹麥等國都采用這一原則。(現如今,這些國家也將當事人的住所或習慣居所作為行使管轄權的依據,擴大了管轄權范圍。)

(三)專屬管轄原則

這一原則強調一國法院對與其本國和國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密切聯系的離婚案件擁有專屬管轄權,從而排除其他國家對涉外離婚案件的管轄權。只要一方當事人為本國國民,無論該人在國內還是在國外,該案件只有本國法院才有權受理,而不承認任何外國法院的判決。[2]如奧地利和土耳其等國就對有關本國人的離婚案件主張專屬管轄權。

(四)協議管轄原則

基于雙方當事人的合意選擇確定管轄法院。在幾個國家對離婚案件都有管轄權的情況下,當事人雙方可以選擇其中一國法院作為有管轄權的法院行使訴訟權利。

綜觀各國的法律規定,采取單一管轄原則的已不多見,上述各國法律規定中主要就有以住所地管轄為主,國籍管轄為輔和以國籍管轄為主、住所地管轄為輔的兩種模式。因此,總體來看,有關離婚案件管轄權的確定正逐步走向靈活,向著有利于離婚的方向發展。

二、涉外離婚案件管轄權的協調

司法管轄權是國家行使司法的重要表現形式,各國對管轄權的爭奪是導致涉外民事訴訟管轄權沖突產生的基本原因。因此要想從根本上避免和消除涉外離婚訴訟管轄權的積極沖突,在現有的立法水平下是不現實的。雖然國際社會就離婚管轄權制定了一些統一國際公約,但這些公約或是區域性的,或雖是普遍性的但參加的成員國屈指可數,影響力還很有限。所以目前涉外離婚案件管轄權的沖突,主要還是依靠各國國內法來解決:

(一)立法方面

首先,應盡量減少專屬管轄權的規定。隨著離婚案件的日益增多,各國對離婚的法律規定也越來越寬松。而強調專屬管轄只會導致一國法院的離婚判決得不到其他國家的承認,這是與當前便利離婚的立法宗旨不符的。專屬管轄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外國法院的離婚判決會損害本國國家或國民的利益,但是這種根本否定外國管轄權的做法有“殺雞取卵”之嫌。而傳統沖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并不排除外國法院的管轄權,僅例外地賦予本國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對與本國的基本制度與根本利益相違背的外國法院的離婚判決可以不予承認,由此可以看出,這種靈活的做法更有利于保護當事人的利益和實現社會的公平與秩序。

其次,應該考慮國際社會的一般做法,盡量使自己的管轄權規范能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承認。通常的做法是采用選擇性規范,采用這種折衷主義的立法例有著明顯的好處,就是為當事人在多個有管轄權的法院擇一提供了便利。

再次,由于協議選擇管轄權能在具體案件中協調有關管轄權的沖突,因此在合理限度內盡量擴大當事人協議選擇管轄法院的范圍,不失為有效方法。[3]住所地(包括婚姻住所地、夫或妻一方住所地)、慣常居所地(共同慣常居所地、夫或妻一方慣常居所地)、國籍國(共同本國法、夫或妻一方本國法)、婚姻締結地均可以成為當事人協議選擇管轄權的連結點。

(二)司法方面

堅持國際協調原則是避免和消除涉外離婚案件管轄權沖突的有效途徑。

首先,要求各國法院基于內國的有關立法,在司法上充分保證有關當事人通過協議選擇管轄法院的權利,只要有關協議不與內國專屬管轄權相抵觸,就應該承認其效力。

其次,在外國法院依據其本國法律具有管轄權,且不與內國法院的專屬管轄權沖突的前提下,內國法院應遵循“一事不再理”的訴訟原則,承認該外國法院正在進行或已經終結的訴訟的法律效力,拒絕受理對同一案件提起的訴訟,從司法上避免和消除管轄權的積極沖突。[4]

此外,在各國都極力擴大本國涉外離婚管轄權的情況下,管轄權的消極沖突雖很少出現,但不可否認的是,管轄權消極沖突不僅僅作為理論問題存在,而且在司法實踐中已經對當事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管轄權消極沖突中的當事人,法律應予以救濟。被譽為20世紀國際私法立法最高成就的瑞士國際私法典雖未明確規定管轄權消極沖突的解決,但該法有關“本法未規定在瑞士的任何地方的法院有管轄權而情況顯示訴訟不可能在外國進行或不能合理地要求訴訟在外國提起時,與案件有足夠聯系的地方的瑞士司法或行政機關有管轄權”的規定,為管轄權消極沖突中的當事人提供了司法救濟的可能。《中國國際私法示范法》第48條“對本法沒有明確規定的訴訟,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認為案件情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適當的聯系且行使管轄權為合理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可以對有關的訴訟行使管轄權”、第5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對原告提起的訴訟,在明顯沒有其它的法院可以提供司法救濟時,可以行使管轄權”的規定與瑞士國際私法的規定大體一致。由此可見,當某一案件的當事人找不到合適的管轄法院時,為了避免消極沖突,有關國家的法院可以依據案件與內國的某種聯系而擴大管轄權范圍,受理此類訴訟。這種做法不僅避免了司法拒絕現象的發生,也符合立法與司法公正的價值標準。體現在離婚管轄權立法上也應如此。三、我國的制度分析與立法建議

(一)我國有關離婚管轄權的現行法

《中國國際私法示范法》第20條規定:“普遍管轄”除本法規定的專屬管轄權或者當事人依本法對管轄權法院另有約定的外,被告住所地或者慣常居所地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對有關被告的一切案件享有管轄權。第41條規定:對因離婚提起的訴訟,如在國外有住所或者慣常居所的當事人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而其住所地或者慣常居所地法院拒絕或者未提供司法救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享有管轄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2條、23條規定,我國法院受理涉外離婚案件時,采取原告就被告的原則,只要被告在我國有住所或居所,我國法院就有管轄權。同時,對于被告不在我國境內居住的離婚案件,如原告在我國境內有住所或慣常居所,則原告住所地或慣常居所地法院也有管轄權。

另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我國法院在以下幾種情況也具有管轄權:(1)在國內結婚并定居國外的華僑,如定居國法院以離婚訴訟須由婚姻締結地法院管轄為由不予受理,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的,由婚姻締結地或一方在國外的最后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2)在國外結婚并定居國外的華僑,如定居國法院以離婚訴訟須由國籍所屬國法院管轄為由不予受理時,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訟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國內的最后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3)中國公民一方居住國外,一方居住在國內,不論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國內一方住所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4)中國公民雙方在國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離婚的,應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從我國的法律規定及司法解釋來看,我國在涉外離婚管轄權問題上,選擇性地采用了屬地管轄和屬人管轄原則:以被告方住所地或慣常居所地管轄優先,兼顧原告方屬地管轄,同時在限定的范圍內(華僑、定居國外的中國公民之間)規定國籍和婚姻締結地等連結點作為確立管轄權的依據,從而避免消極沖突的產生,最大程度地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二)立法建議

在跨國離婚的管轄權上,各國國內立法多以其傳統的國籍或住所的管轄權為主,同時又規定了一些例外或補充性的管轄權。國際立法在力求融合國籍和住所的差別,對二者都予以規定的同時,提出了慣常居所這一新的管轄權基礎并將其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出于對本國當事人的保護等原因,各國的離婚案件管轄權基礎趨向多元化,導致了涉外離婚的管轄權沖突。

從我國的現行立法來看,我國涉外離婚的管轄權基礎也是十分廣泛的,包括原告或被告的住所地、慣常居所地、國籍國等。在發生離婚平行訴訟時,我國司法解釋規定我國法院都有權管轄。這一規定與當今國際社會的普遍實踐不相一致,也不利于跨國離婚糾紛的妥善解決。因此,必須對該規定加以完善和發展。提出立法建議如下:

除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另有規定外,在外國法院對同一離婚案件進行的訴訟已經作出判決或正在進行審理的情況下,我國法院一般不行使管轄權,已經受理的訴訟應予中止。但如果我國法院不行使管轄權會導致當事人合法權益無從保護或將有損于我國公共秩序的,則我國法院可以對同一離婚訴訟行使管轄權。

此外,允許當事人協議選擇管轄法院也應當在立法中予以體現。只要判決結果不違背本國的公共秩序,當事人選擇的效力就應當得到承認。協議選擇的范圍不宜過于寬泛,應當以與離婚案件有一定聯系為基本原則,以列舉的方式規定住所地、慣常居所地、國籍國等連結點供當事人選擇。

[參考文獻]

(1)歐斌,余麗萍.涉外離婚案件管轄權的沖突與協調(J).東方論壇,2001(3).

離婚案件法律程序范文第5篇

調解是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的必經程序,由于其發生在訴訟過程中,所以也叫訴訟內調解。調解是訴訟離婚的法定程序,因此不存在當事人接不接受的問題,只要依法向法院提起了離婚訴訟,并且法院也受理了案件的,那就必須要先進行調解,在調解無效的情況下,才能依法對案件作出判決。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條規定,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果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應當準予離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當準予離婚:(一)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來源:文章屋網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交市| 丹寨县| 泰安市| 崇礼县| 竹北市| 区。| 柳河县| 林周县| 侯马市| 聊城市| 开远市| 盐山县| 仪征市| 邵阳市| 平果县| 衡东县| 虞城县| 奉新县| 阳朔县| 铜川市| 贵阳市| 古蔺县| 尉氏县| 穆棱市| 澄城县| 岳阳市| 沽源县| 武鸣县| 苏尼特左旗| 栖霞市| 建德市| 咸阳市| 宜兴市| 格尔木市| 伊宁市| 个旧市| 祁门县| 建德市| 河源市| 寿阳县| 于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