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保護基礎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化工災害 事故處置 廢水污染 防范措施
化工災害事故的發生常常會伴隨著多種環境污染事件,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因此,如何降低化工災害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并在事故發生時盡可能減少其危害,便成為了社會各界重視的問題。
一、化工災害事故對環境的影響
化工災害事故不僅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也會對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重大的化工災害事故往往會給環境帶來嚴重污染,包括對空氣、土壤以及水體的污染等。通常情況下,擴散到大氣中的污染物會隨著空氣的流通而發生遷移與擴散,對人體的危害也會漸漸減弱。土壤中的污染物則會長期存在,并在環境的作用下發生遷移和轉化,只要人們加大對土壤的治理力度并注意防范,也會明顯降低土壤污染對人體的危害。而水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之一,一旦化學災害事故的污染侵入到水體當中,便會隨著水體的不斷流動而對河流的兩岸以及下游地區造成嚴重的污染,同時,受污染的地表水下滲到地層當中,還會污染當地的地下水,導致污染面積不斷擴大,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命、破壞水體的生態平衡,最終威脅人們生產與生活用水的使用安全。因此,在化工災害事故發生后,要加強對事故處置中廢水污染的重視力度,防止有害廢水流入地表水體,或經過土壤的滲透作用進入地下水體當中,尤其要避免廢水對飲用水源造成污染,保證污染的范圍不會進一步擴大,盡可能將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
二、化工災害事故處理中廢水污染的特點
化工災害事故的發生常常會伴隨著火災等一系列的災害,而水是化學災害事故處理中最常用的稀釋、冷卻、滅火與洗滌劑,被廣泛的使用在化工災害的現場救援和事后處理當中。但是如果任由使用后的廢水隨意的擴散到環境當中,廢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就會對事故現場以及周邊的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甚至引起次生災害的發生。想要有效的對化工災害事故處理過程中的廢水污染進行防范,首先需要了解廢水污染的種類和特點。
1.化工災害事故處理廢水所含污染物的種類
化工災害事故處置廢水中的污染物主要為化學污染物,根據性質的不同,大體可以劃分為六個種類,分別是無機污染物、無機有毒物質、有機有毒物質、需氧污染物質、植物營養物質以及油類污染物質。其中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以及無機鹽類等,可以引起水體pH值的變化,降低水體的自凈能力。無機有毒物質會對水體中的水生生物產生毒害作用,并在生物體內發生富集,最終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健康。此類污染物質主要包括重金屬及其化合物,如鉛、汞、鉻、砷等。有機有毒物質主要來源于各種有機農藥,包括多環芳烴、鹵代烴、有機磷農藥等物質的泄露,這些物質大多為人工合成的產物,除毒性較大的有機磷農藥較易分解以外,大多數化學性質穩定,在自然環境下很難發生分解,會對水體產生長期的影響。需氧污染物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酚、醇等有機物,此類物質本身并不含有毒性,但是它的分解過程卻會降低水體的溶氧量,如果水中大量存在需氧污染物,將會導致水體的溶解氧嚴重不足,引起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并降低水體的自凈能力,從而對水體造成污染。植物營養物質對水體的危害與需氧污染物相近,水體中植物營養物質的含量過高會令水環境中藻類等生物大量繁殖,導致水華、赤潮等水體富營養化現象,使水體內部的溶解氧濃度在短時間內大幅下降,最終引起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而油類污染物則是指石油及其副產物,此類污染物的比重小于水,因此會在水面上形成難以降解的油膜,使水體與空氣隔絕,阻止水體與空氣氧氣交換的進行。另外,油類污染物也會破壞鳥類羽毛上的防水層,造成水鳥的大量死亡。
2.化工災害事故廢水污染的特點
首先,化工災害事故廢水污染的突發性強,屬于偶然產生的現象,發生的時間、地點均具有不確定性,很難在事前做好相應的預防與準備工作。同時,化工災害事故的發生通常都會導致污染物質在短時間內大量泄漏,難以及時的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補救,最終導致污染事故的發生。
其次,化工災害事故廢水污染的危害面廣。水體的流動性可以使含有化學污染物的廢水匯入附近的自然水體當中,對地表水體周邊的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而河水的流動又加劇了污染物的擴散,引起污染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危及到下游的大部分地區。
另外,化工災害事故廢水污染會釀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由于化工事故的廢水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一旦流入水體,便會引起魚類的大量死亡,而污染物隨著水流進行擴散,又會危害到河兩岸的水產養殖區,給水產養殖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另外,水體的污染也會直接影響到附近居民對生產與生活用水的使用,造成居民飲用水的嚴重短缺,給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
最后,化工災害事故廢水污染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破壞正常的生產活動,并使人們產生恐慌情緒,最終引起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影響當地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三、化工災害事故廢水污染的防范措施及環境保護方案
1.完善相關的法律標準
國家應當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的制定,并加大法律標準的執行力度,提高化工企業對于生產安全的重視程度,降低化工災害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同時企業也應當嚴格遵照國家、地方以及行業的相關標準,保證生產過程的安全,提高對關鍵環節的監管力度,運行必要的環保設施,將發生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從源頭上解決化工災害事故污染的問題。
2.加強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
為了防止突發的化工災害事故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各級政府和相關的職能部門要加大對水環境狀態的監督調查力度,建立健全配套的污染防控機制,編制科學的事故應急預案,以防事故發生時缺少必要的應對措施。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環境風險單位的監管力度,確保企業的運行安全,避免化工災害事故的發生。
3.建立高水平的事故應急隊伍
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綜合應急隊伍,在事故發生時做到快速反應、密切配合、協調有力,全面徹底的執行事故的應急預案,可以有效的降低化工災害事故的危害程度和擴散范圍,將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消滅在萌芽狀態,保障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4.采用科學的搶險措施
在對化工災害事故進行處置時,需要遵循合理的事故應急預案,針對事故的特點采取科學的救援搶險措施,在事故發生時降低問題的嚴重性,將造成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時要合理的處置事故救援中產生的廢水,采取圍堰、導流、輸轉、覆蓋、掩埋、中和、回收等技術,控制污染的擴散范圍,避免含有化學物質的廢水對環境造成危害。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內容和切入點中學生的環境意識是其對環境問題的感覺思維與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中學生的環境教育屬于環境科學的基礎教育,而不是培養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滲透,幫助學生認識環境,明確環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了解環境和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樹立環境思想,培養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好習慣。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已有的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層次上進行滲透教育,力求做到環境教育系統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級以植物學為基礎,進行熱愛環境、關心環境的主題教育;初二年級以生態學基本觀點為主要內容,初步進行科學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的教育;初三年級可結合生理衛生課,了解環境污染的生物因素,進行環境衛生防護、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學可從微觀、宏觀兩方面認識生命的共性、本質出發,闡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逐步進行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的教育。現行的中學生物教材,在許多章節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環境保護知識。如植物學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苔蘚植物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動物學中,蚯蚓對人類的益處、魚類資源的保護、青蛙的捕食、益鳥的保護等都與環境保護有關。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與環境"更是著重對生態學較為細致的論述。這些都是環境教育的得力滲透點。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并在教學計劃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過以上切入點,結合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適時地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滲透環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或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講森林在保護改善環境中的作用時,要突出生態效益的概念。可給學生列出這樣一組數據:1株50年齡的樹木,1年產生的氧氣價值3.2萬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3.25萬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萬美元,各種生態效益達19.695萬美元,而該樹被砍伐后的木材價值卻只有幾千元,進而介紹我國森林覆蓋率僅12.7%,遠遠低于國際標準30%的要求。而毀林速度卻處于世界前列,聯系我國今年長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災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長江上游近年來掠奪式的砍伐樹木,有些縣財政收入的90%來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荒山禿嶺,水土流失,河床升高,這次特大洪災給國家造成幾千億的損失。與此同時,也介紹日本人愛樹成癖,長期堅持植樹造木,使其森林覆蓋率高達68%,逐步變成森林大國的事實。通過以上事例介紹及對比,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情,使學生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陽臺養花種草,植樹節每人爭栽一棵樹,把愛護、美化我們的環境變成了一種由衷的自覺行為。
又如,在講“飲食衛生"一節時,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潔毛蚶,導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學生認識到:污水、糞便不經處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動物帶菌,危害人民健康,導致上海數十萬居民患病,并且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引導學生聯系近幾年來懷化市每年7月~8月份2號病的流行,給人們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從而使學生更加認識到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講青蛙一節時,通過介紹青蛙驚人的捕食能力,使學生自覺做到不捕殺、不食用青蛙,并與捕食青蛙的行為作斗爭;還可組織學生將課堂觀察的實驗用蛙放回大自然,培養他們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一片愛心。
2.通過各項課外活動滲透課內打基礎,課外求深化。
根據生物教學實際情況,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課堂教學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環境教育。
(1)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文章,幫助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由來和解決方法,并引導他們把學到的環保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讓學生更關注我們周圍存在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利用科學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為課堂,在環境中了解環境,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師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營等活動,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勞動、去品嘗……讓學生去感受大自然,從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關系,這樣才會使他們用真心去熱愛大自然,去保護大自然。如結合植物課教學,組織學生認識校園、公園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綠化的植物種類,讓學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長環境科學知識,探究環保知識。
水文水資源工程的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自然科學知識,較好人文科學知識,較強的計算機、外語、管理等方面應用能力與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專業及專業基礎知識,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設、農林、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的就業方向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工作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的介紹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信息的采集及處理、水旱災害預測及防治、水資源規劃、水環境保護、水利工程規劃與設計、水利工程運行與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工程制圖、運算、實驗、測試等方面基本訓練,具有應用所學專業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科學研究、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的主要課程自然地質學、氣象與氣候學、水力學、河流動力學、水利工程、水文學原理、水文統計學、水資源學、地下水文學、環境化學、水利法規。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化學污染物對環境、人類健康、社會發展的危害,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教育者必須將環境保護納入學校化學教育當中,幫助學生認識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關鍵詞:化學;教學;環保
環保是一個現實性很強的話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能夠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提高上課效率。在我國教育界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完全有必要把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作為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一、加強教師自身的環保意識是環保教育的關鍵
教師的教學是學生知識和信息的主要來源,教師自身的素質和環保意識直接決定和制約著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效果,首先作為化學教師應在精通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努力學習有關的可持續發展政策,以及環保問題的政策、法規,積極關心和了解國內外環保問題的動態,環保知識和科技的進展,加強自身的環保修養。其次用環保的法律法規知識規范自己的言行,做知法守法,保護環境的模范,這樣才有可能在教學過中進行適當的環境保護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講授,充分地將教學知識中的環保教育因素挖掘出來,并能聯系實際生活,從而把環保教育真正滲透到化學教學中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課堂教學是進行環保教育的主體
1.抓住教材的環保內容滲透環保意識。化學教材中,涉及許多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如氯氣的制備、工業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業、電解與電鍍等化工生產過程。課堂是教師的第一陣地,化學教師要抓住這一陣地,緊密聯系教材,在日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讓學生理解環保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逐步培養起環保意識。
2.在實驗教學中推進環保教育。實驗作為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職責,并且較之課堂更具有直觀性。化學實驗經常伴隨著各種廢棄物的產生,它為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加環保知識提供了實踐操作的機會,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如制取氯氣、二氧化硫、硫化氫、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時,對其尾氣的處理,可用堿溶液(如氫氧化鈉溶液)來吸收。每次實驗完畢后的廢液,一定要按照指定處傾倒或回收,然后統一處理,嚴禁隨意胡亂傾倒。同時,在實驗教學中,經常向學生介紹常用化學試劑的有關性質、貯存和使用知識,以及預防環境污染的措施。如貯存硝酸時,要用棕色試劑瓶存放在暗處,以免硝酸見光分解且揮發,污染空氣。再如液溴貯藏時要用水加封液面和用蠟封瓶口,溴水現用現配,防止溴蒸氣逸散到空氣中污染環境。能進行微型實驗的則盡量通過微型實驗講解演示,讓學生觀察,這樣使整個實驗都貫穿了綠色化學的思想,在實驗過程中幾乎沒有毒氣散發在實驗場所的空氣里,避免污染環境,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3.在習題中強化環保意識。包括課堂練習、課后作業、考試試題。學生做習題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學信息反饋不可缺少的途徑。在設計習題時要把環保知識的內容精心安排在一些習題中,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例如:
(1)保護環境已成為人類的共識,人類應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使用資源,以合理的方式進行處理并循環使用。下列做法不利于環境保護的是()
A.發電廠的煤經脫硫處理;B.電鍍廢液經中和后直接排放;C.回收并合理處理聚乙烯塑料廢物;D.將煤轉化為水煤氣作燃料
(2)下列方法中,你認為也能控制城市空氣污染源的是()
A.開發新能源;B.植樹造林;C.戴上防毒面具;D.使用電動汽車
環保知識滲透點的題目還有很多,以上只是其中的幾個例子。學生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環保意識也得到了強化,學生的環保知識在潛移默化中也得到了提高。
三、開展第二課堂,是進行環保教育的有效手段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僅靠在課堂上的培養是不夠的,把環境保護教育與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以適應中學生的求知欲望強烈、思想活躍、興趣愛好廣泛的特點,應該把環保活動作為化學課外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作為化學課外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來認真有效的實施。一 方面,可以通過化學課外興趣小組,開展環境保護活動。例如結合課本中環境保護的內容,組織學生到附近工廠進行參觀訪問,實地考察,寫出有關環保方面的調查報告;開展環境保護小論文競賽,舉辦環境保護知識講座,利用櫥窗、黑板報、墻報進行宣傳和展覽等,寓環保教育于知識性、趣味性的各種活動之中。這樣既能使學生把課本中學到的知識得到鞏固和升華,又能引起廣大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增強了參與意識。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時刻牢記環保使命,充分利用節約能源,合理分類存放生活垃圾,不使用污染環境的物品,努力將環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環境保護不僅人人有責,而且人人可為。通過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不僅是從思想上增進學生對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認識,給學生傳授環保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把環境保護的知識和意識變為自覺的行動,形成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的良好習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盧克.關于綠色化學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1(8).
關鍵詞:環境生物;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實踐能力
Study on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for environmental-biological interdiscipline subject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Du Qingping, Li Yanxu, Xu Yanbin, Tang B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reasons that influenced the interdiscipline subject talents training we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Then two substantial ways were proposed to personnel training for EB interdiscipline subjects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the distinctive teaching plan and teaching programme; developing diversity experiments practicing teaching focused on strong actual effect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biology;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s;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al ability
環境保護已成為當前國際關系、經貿合作的一個極為重要問題,嚴重地影響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以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1]。生物高新技術是環境保護中應用最廣、最為重要的單項技術,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質的降解、清潔以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廢物資源化、環境監測、污染環境的修復等各個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2]。歷年的創紀錄高溫、低溫、干旱、冰雹等惡劣氣候環境,使得人們對環保治理的質量和效益要求越來越高。化學、計算機、地理等學科領域都在參與生物學和環境保護領域的研究,甚至連傳統學科中的數學、物理都悄然開始生物數學和生物物理學的研究[3]。環境生物教育的國際化、學科交叉的復雜化和科技知識更新的頻繁化,對工科院校環境生物交叉學科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環境生物交叉學科畢業生面臨的困境
1.1 環境生物交叉學科畢業生五花八門,學科背景相差很大
目前,全國理、工、農、林、醫和師范等各類高校基本上都設置有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生物工程專業。各高校設置環境生物交叉學科的背景不同,專業基礎相差較大,對環境生物類人才培養所使用的專業培養方案五花八門,對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教學大綱和基礎課程設置存在著很多不完善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1 學生基礎課或者公共課程任務繁重
為了培養具有基礎知識面寬、適應性強、創新意識突出的優秀人才,國家教育部將原有的環境生物專業合并到環境科學專業中,使其成為環境科學的一個分支方向[4]。而各學校都要求交叉學科學生必須完成學校公共基礎課以及學院或一級學科專業基礎課。以我校為例,生物工程專業(環境生物技術方向)的學生不但要完成所有的基礎課程,還要具有很強的工程實踐能力,所以學生的高等數學、化工原理、工程制圖和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工程基礎課程學時所占的比例也相對較大。
1.1.2 專業課程門類多,培養的人才“博”而“不專”
生物技術專業涉及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發酵工程等課程,而這些知識又必須建立在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基礎知識上;如果要培養環境生物技術人才,學生還必須掌握環境檢測和分析、環境工程學、環境評價等基礎知識。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交叉學科學生“博覽”多門課程的基礎知識,但是真正掌握的專業技術并不過關。要培養有特色的環境生物類技術人才,必須根據社會實際需求改革人才培養計劃,對現行的教學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整合和完善。
1.2 環境生物交叉學科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處理問題能力欠缺
美國工程與技術鑒定委員會(ABET)要求各工程專業畢業生必須達到11種能力要求:包括制訂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和解釋數據的能力;根據需要設計一個系統、一個部件或一個過程的能力;對工程問題進行識別、建立方程以及求解的能力;在工程實踐中運用各種技術、技能和現代工程工具的能力等[5]。原因主要是:(1)如今很多用人單位反映畢業生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高端技術輕基礎實踐能力的問題。盡管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都設有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但實際上,實踐教學資源滿足不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從實驗教學分析,高校擴招,但教學設備沒有大規模增加,以前20人/批次的實驗資源,現在要滿足50人/批次的需要,學生不能獨立操作或者整體完成實驗教學要求。(2)實驗教學內容沒有根據技術發展進行更新。學生上實驗課時,只是按照教師編寫的非常詳細的實驗指導書按部就班操作,在實驗課上不能達到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培養的目的。(3)缺乏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很多專業沒有固定的生產實習基地,學生綜合實踐經驗幾乎為零,而且近年來就業壓力增大,學生急于找工作,不能獨立、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失去了最后培養實踐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因此對環境生物類交叉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建立穩定、有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2 環境生物類交叉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初探
2.1 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的完善和優化
為了培養有特色的環境生物類技術人才,不同院校必須有適合自己專業特色的環境生物交叉的知識體系、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6]。以我校生物工程(環境生物技術方向)專業為例。教學中一方面強調學生有扎實的工程設計和技術應用基礎,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生物技術和環境保護領域系統的專業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涉及多個學科、多個領域,很多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內容自成一體,缺少系統的適合工科學生所用的教材[7]。因此教學中首先根據本校學科優勢和本地人才培養需求,將各門基礎課和專業課所教授的知識進行優化整合,把一門課程放到滿足整個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的層次上考慮,提煉知識內容,重新設置課程內容,確定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再根據知識點之間內在聯系,將知識領域整合、聚類成環境生物技術板塊。最后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就業目標,將知識板塊構成不同的層次或者技術培養方向,使知識體系結構和教學目標明確。
2.2 開展多樣化實效強的實踐教學
培養環境生物類交叉技術人才可以參與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驗、專業實習以及科研團隊和自主創業等活動。
(1)實驗教學是培養合格人才的基本環節,不僅能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方法和獨立進行科學實驗的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基礎[8]。對實驗課程進行整合,采取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實驗內容模塊化,將一些技能培訓的基礎實驗融入綜合性實驗,學生按照參與客體的不同分為不同小組;各組學生參與的實驗內容相互支撐,卻各不相同,自成一體,不但增強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可以引導學生進入研究性課題[9]。
(2)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充分利用教師的科研實力,以“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為原則,多途徑、多形式地與相關企事業單位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并鼓勵理論功底扎實、實踐能力較強的中青年教師帶著學生與大型企事業單位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從事校內外的合作研究,使教學和科研工作獲得“雙贏”。
(3)建立本科生科研平臺,鼓勵學生參加創新科研團隊。除了加強課堂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特色的課外科研創新課題,努力申報針對本科生而設立的科研項目。鼓勵參加前期科研團隊的學生,在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期間繼續參與自己的項目完成畢業論文/設計。該措施在我校環境生物系取得良好的效
果,近年來畢業生的就業率和企業反饋信息良好。
3 結束語
隨著生命科學與環境科學的發展與應用,環境生物學知識的高等教育,很可能延伸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普及教育[10]。從一個較全面、系統、科學的角度,認識和分析環境生物交叉技術人才培養中所遇到的問題,強化技術儲備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從完善、優化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做起,采取不同的途徑加強實驗和實踐能力訓練,采用本科生導師制、縱性科研小組等措施,在教學中實施以實踐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的整體教學改革,力求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Bruce E R, Martina H, Frank L, et al. A Vista for Microbi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6,40:1096-1103.
[2] Abuja SK, Ferreira GM, Moravia, AR. Utilization of Enzymes for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J].Crit Rev Biotechnol.2004,24(2/3):125-154.
[3] 劉國忠,王秀華.一個關于害蟲管理的時滯脈沖生態傳染病模型[J].生物數學學報,2009,24(2):222-230.
[4] 程樹培,孔志明,尹大強.環境生物學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54(2):69-71.
[5] 畢家駒.美國ABET的工程專業鑒定新進展[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21(5):44-50.
[6] 趙建華.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概念、結構與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大學教育,2009,7:67-69.
[7] 陳德人.創新創業型交叉學科專業的知識化探索與社會化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10,1:43-45.
[8] 孫連鵬,曾令初,張再利.構建新型實踐教學體系培養環境工程專業的應用型人才[J].中國建設教育,2008,10(10):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