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高校社區流行病學實驗教學設計性實驗流行病學是預防醫學的主干課程,它在疾病預防、控制和促進健康方面有十分重要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流行病學是一門方法學,利用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解決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的很多重要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流行病學實驗教學的重要目的。

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發生,把流行病學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流行病學在非典防治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暴露出我國疾病控制工作存在的問題,如專業人員數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等,尤其是現場調查研究和應急反應能力不強等。說明傳統的流行病學教學已不能滿足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須對流行病學的教學進行改革,尤其是進行實驗教學的改革。

一、傳統流行病學實驗教學方式的弊端

傳統的流行病學實驗課教學主要以課堂討論為主,有統一的實驗課教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教材上的經典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并回答教材上所提出的問題。如疾病頻率測量資料分析實驗課,要求學生根據教材上所給出的案例計算出發病率、死亡率、罹患率等并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病例對照研究資料分析則根據給出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判定暴露因素和疾病之間是否存在著統計學聯系以及是何種關系等。該方法對鞏固理論課教學內容,掌握流行病學的基本理論有較好的作用,但對于培養學生設計調查方案、收集資料、發現并控制偏倚以及處理現場調查中突發問題的能力幫助甚小,更達不到啟發思維、發揮其創造力的目的。

二、流行病學實驗課開展設計性實驗的必要性

鑒于傳統流行病學實驗教學的不足,國內許多高校都積極的進行教學改革的研究,如項目綜合教學法、PBL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和開展設計性實驗等。其中PBL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仍然是一種以課堂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流行病學的思維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這兩種教學方式仍然缺乏學生實際的動手實踐,對于培養學生實施調查設計、現場流行病學調查以及應對現場調查各種問題的能力并無幫助。項目綜合教學法是老師和學生形成一個團隊共同完成一個項目。項目綜合教學法如果在流行病學實驗教學中合理運用,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但是這種學生和老師團隊合作的方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很容易變成老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參與,而失去或減弱應有的作用。

設計性實驗是一種主動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和項目綜合教學法不同,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對實驗內容和方法進行自主設計與實施。全過程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設計性實驗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協調和團隊協作能力,最重要的是通過對自己的選題進行實施,能鍛煉學生的調查設計、現場調查等能力。而“科學嚴謹的態度”“扎實的理論基礎”“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設計和應用能力”是疾病控制中心職工最看重的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在流行病學實驗教學中充分發揮設計性實驗的作用很有必要。

三、高校社區作為流行病學現場的可行性

在流行病學的實驗教學中實施設計性實驗和其他學科不同的是首先要有合適的現場和調查人群。流行病學現場依據研究目的不同有不同的選擇,可以選擇普通社區,也可以選擇醫院、工廠和學校等。但用于教學的現場不僅要滿足調查研究本身的要求,還要求便于實施,更重要的是能夠絕對保證學生實驗課期間的安全。安全問題也是許多學校不愿意變課堂討論的實驗課教學方式為現場調查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作為學生平時學習生活的地方,是學生最熟悉的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以高校作為流行病學實驗課的調查現場能保證實驗教學安全有序的進行。高校社區里學生和教師都是有組織的團體,活動范圍相對比較集中,通過宣傳發動,調查的應答率相對較高,便于設計性實驗的實施。高校學生和教師分別有不同的健康問題,而這些問題貼近學生自身情況,往往是學生所感興趣的,能基本滿足選題的需要。因此,高校社區是比較理想的流行病學實踐教學現場。

四、以高校社區為現場的流行病學設計性實驗的選題

以高校社區為現場的流行病學設計性實驗可以選擇現況調查、流行病學實驗研究甚至也可以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的嘗試。其中現況調查和流行病學實驗研究比較容易實施。

設計性實驗的選題除了考慮學生自己的興趣之外,還要考慮可行性,必須符合高校社區人群的特征。可以選擇網絡成癮、吸煙及控煙知識、心理衛生狀況、近視情況、營養知識和營養狀況、艾滋病等疾病防治知識以及乙肝患病率等對大學生進行現況調查,如以教師為調查對象,還可以進行慢性病發病和患病率研究。如選擇進行流行病學實驗研究,一般建議選擇健康教育近期效果的評價。還可以選擇高校教師人群進行慢性病的病例對照研究。

五、流行病學設計性實驗的實施

為了保證設計性實驗的正常進行,在安排教學進度的時候將實驗課安排在全部理論課結束之后進行。實驗課有一定的學時數,但實驗的設計、實施等不受課時安排限制,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安排完成。課堂教學主要完成分組、選題、開題和結果報告等步驟。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實驗分組

首先由教師在課堂上集中講授科研的基本步驟、文獻檢索方法以及設計性實驗課的基本要求,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自愿組合,5~6人一組,指導教師可在不同組之間進行人員的微調,使每組都有1~2位能力較強的學生,保證整個設計性實驗的順利實施。每2組配備一名指導教師,負責整個設計性實驗過程的指導。

2.選題及設計實驗方案

由實驗小組根據興趣自行選擇一個研究內容,也可以由教師先提出幾個研究方向,再由學生挑選。要求學生按所選題目自行查閱文獻并設計實驗方案,包括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樣本量和研究對象的選擇、調查表的設計、可能需要的實驗器材、調查方法的選擇和質量控制、可行性分析及存在的難點等內容。要求選題不要太大,能夠在1個月之內完成,盡可能不使用二手資料。

3.開題報告

實驗在實施前需進行開題報告。開題報告要求全班同學和全部指導教師參加,根據實際選題情況邀請實驗室老師參加。每個實驗小組由1名學生報告,全部成員答辯。老師和同學向該組的成員提問、討論,最后根據開題結果進行研究方案的修改。

4.課題實施

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獨立進行調查。學生需要獨立解決在課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只對實施過程中的技術性問題進行指導。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填寫實驗記錄。

5.資料分析與總結

資料收集結束,實驗小組共同討論資料分析方法,并進入學校信息處理室進行資料分析,然后在指導老師指導下形成調查報告并在全班報告。

設計性實驗能培養學生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設計和應用能力,以高校社區為現場,又能保障學生的安全和實驗的順利實施,以高校社區為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設計性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將是流行病學實驗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王聲.常備不懈,磨礪以須,預防和控制傳染病[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3,37(4):221-222.

[2]王聲.流行病學教學與高素質的疾病控制人才培養.疾病控制雜志,2004,8(4):289-290.

[3]郭小娟,余清,鐘崇洲等.項目綜合教學法在流行病學實驗教學中的探索.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9,31(1):70-72.

[4]蘇虹,方雪暉,陳娟等.PBL教學模式在《流行病學》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疾病控制雜志,2007,11(2):238-240.

[5]馬莉,高曉虹,張翠莉等.實例教學法在流行病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5,27(1).

[6]朱紅,謝娟,朱新民等.流行病學設計性實驗的開展及效果評價.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8):29-30.

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一、國內外發展現況

國際上于1982年建立了國際臨床流行病學網(InternationalCliniealEpidemiolo-gyNetwork,INcLEN),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建立了五個一級國際臨床流行病學資源和培訓中心,為世界部分國家的著名醫科大學培訓了大量的臨床流行病學高級專業人材,并在18個國家的27所有名的醫科大學建立了臨床流行病學組(elinicalEpidemiologyunit,eEu),擔負著本地區或本國的人材培匆.1和研究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成績卓著,有的cEu已經或正式升格為地區性的二級臨床流行病學資源和培訓中心。其中,包括我國的華西醫科大學及上海醫科大學的兩個cEU在內。該網每年召開一次國際學術年會,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對促進醫學事業的發展和學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INCLEN的宗旨是:“在最可靠的臨床依據和最有效地使用衛生資源的基礎上,促進臨床醫學實踐,從而致力于改善人民健康。為達此目的,本網內的各國臨床醫生、統計師及社會學家要共同奮斗,以建立和維持最佳的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這些是致力于改善人民健康的最重要條件”。

在我國衛生部的領導和支持下,通過世界銀行的衛生教育貨款項目,1983年在我國華西醫科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廣州中醫學院建立了三個“設計、街量、評價(DME)”的國家培訓中心,十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材,現在二十余所衛生部部屬及部隊、地方重點醫學院校相繼建立了臨床流行病學教研室或教研組,對臨床本科和研究生開設了臨床流行病學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了高質量的醫學人材;他們編著了本學科的學術專著和列素教材,打下了本學科的學術基拙;加強了臨床科學研究,組織了多次全國臨床流行病學學術會議,進行了廣泛的國際和國內的學術交流,提高了本學科的學術水平,同時取得了豐富的優秀教學和科研成果。對我國臨床醫學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在1989年建立了中國臨床流行病學網(CHINACLEN)。在1993年建立了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學會,對本學科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二、本學科的特色和任務

(一)臨床流行病學的學科基礎是臨床醫學。其任務是采用現代臨床醫學研究的科學方法,以研究危害人體健康的重要疾病的病因、危害因素、診斷、防治及預后等規律。目的在于提高臨床醫學的診治和疾病預防水平,促進臨床醫學的進步。

(二)臨床流行病學工作者必須是臨床醫生。臨床流行病學必須為臨床研究和診治創新臨床研究方法學、善于排除各種偏倚因素的干找,確保臨床研究的結果建立在可靠的醫學證據基礎上(evidence一basedmedicine)。從而使研究的結論維持高度的真實性(validity),促進臨床經驗醫學向科學學飛躍。為此,臨床流行病學工作者首先必須是不脫離臨床實踐的具有良好臨床基礎的臨床醫生。

(三)本學科的研究對象是病人及其患病的群體。將臨床醫學從醫院內的個體病人診治,擴大到社會人群的疾病診斷與防治,此系本學科“流行病學”的特征。這樣就突破了傳統的臨床醫學局限醫院內的框框,使醫院內與人群中對疾病的診治研究相結合,無疑對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有效地防治以及對整個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的認識會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正如著名的國際臨床流行病學創始人之一大衛·薩克特博士(Sackett,DL)指出的:“在臨床醫學實踐中善于破舊立新,應用臨床研究中創立的新方法和新知識,指導臨床醫療和教學實踐,解決臨床疾病的診治問題,發展臨床流行病學,促進臨床醫學現代化,否則,這門學科就會成為教條而凋姜”。

三、本學科研究的方法學

由于患者不同的臨床特點、病程、心理狀態和社會經濟地位手,構成了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l臨床狀況的復雜性。而臨床資料的來源是患者的病史、體征、實驗及某些特殊檢查的結果,這些資料是否真實可靠,直接關系到臨床研究和診治的質童。而傳統的臨床科研或經驗總結,往往利用的是現存資抖,由于受資料質量的限制,本身就制約了臨床醫學的研究水平,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不解決這類問題,就很難使臨床科研產生質的飛躍。對此,逐漸發展了臨床流行病學的方法學一臨床醫學研究的設計、漢lJ量與評價(Design、MeasurementandEvaluation“ne一sniea一Researeh,oME)。它有著+分豐富的內涵。

(一)設計(Design):注重下列要素:

1.根據不同性質的臨床研究課題,在注重科學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抉擇相應的設計方案。

2.研究對象的正確診斷:研究的對象,一定要符合臨床公認的診斷標準,同時按課題設計的具體要求,確定具體的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確保研究對象的可靠性。

3.樣本含量的怡葬要合適。

4.試驗措施要有創新性。

5.試驗的期間要合適。不宜過短或過長。

6.要有識別和防止偏倚因素干擾的對策。

7.要正確地應用統計學分析的方法。

(二)測蚤(Measurememt):病因致病或藥物的治療效應,需要未用一些方法及指標來發現和測蚤,作為診斷和治療效果的依據。

1.試驗的措施一定要有反應性和可測蚤性,否則,就沒有測黃的價值。

2.測量的方法要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否則,或發生漏診或誤診。

3.測童指標的判斷標準和臨床意義要明確,否則,就難以評價客觀效果。

(三)評價(Evaluation):

1.臨床意義的評價:建立在臨床科學證據基礎之上而總結的關于病因學、診斷、治療與預后等嚴格評價的標準和方法,有利于分析和評價臨床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臨床意義。

2.研究結果的統計學分析和評價:如果研究的結果具有臨床意義,則必須應用正確的統計學方法對結果進行顯著性檢驗,以評價臨床差異的真實程度。

3.研究結果的衛生經濟學的評價:包括成本一效果,成果一效益及成本一效用分析和評價,肯定那些質佳價廉的臨床研究成果能推廣應用。

四、本學科對臨床醫學的作用和價值

(一)為臨床醫生提供對疾病病因、診斷、治療及預后等一系列評價的原則與方法。有利于鑒別真偽與應用可靠的研究成果。

(二)為臨床醫學研究提供科學的方法學

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教學模式 學生參與 授課 流行病學

流行病學是預防類專業的主干課程,作為方法學,它已廣泛應用于醫藥衛生的各個領域。流行病學的原理和方法應用于現場,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起到了沖鋒陷陣的作用。2003年的“非典”暴露了我國公共衛生事業中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比如,專業人員數量不夠,整體素質不高,特別是現場調查研究和應急反應能力不強等。當前,新的公共衛生形勢對流行病學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化醫學院預防類專業的流行病學教學改革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傳統流行病學教學模式的不足

傳統流行病學教學模式主要是采用填鴨式講授的方式,這是一種相當單一的傳授知識的方式,主要以教師為中心、以認知性知識學習為目標,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但基于流行病學作為方法學的特點,理論性較強,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抽象性,難以像形態學那樣直觀教學,學生常感到難以理解和掌握。加之這種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一些學生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如何加強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流行病學基本原理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流行病學理論教學改革中要研究的重點。

針對我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流行病學專家和學者們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看法和建議,比如課堂上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但總地說來,某些教學內容或教學方式的改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于廣泛推廣和應用。課堂討論式教學盡管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法能夠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因為課堂時間的限制和學生自身的原因,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互動過程中來,所以仍然有大部分學生是旁觀者和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本質上它并沒有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以致難以培養出適應時展需要的創新性人才。

二、學生參與授課教學模式的探索

1.學生參與授課教學模式的理念

“參與式”教學已較早被提出并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授課教學模式實際上也屬于“參與式”教學模式的范疇,只是前者要求學生親自參與到教的環節當中來,而后者沒有要求。相對于“參與式”教學模式,學生參與授課教學模式更是一種體現民主、平等、真正參與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它是以培養和發揮人的主體性為價值取向,以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前提,師生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一種新型課堂。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教-學位置轉換過程中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去獲取知識,從教學的“客體”變為教學的“主體”。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想象、分析和綜合等邏輯推理方面的思維能力,又能促進學生實踐、協作和創新意識的發展,從而真正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

2.學生參與授課教學模式的實施

從課本中指定某一些章節(如各論部分的章節)由事前指定的學生來主講,授課教師和其它同學作為聽眾。主講完之后由教師和其它同學進行提問和討論,最后由教師帶著問題作全面總結。具體實施過程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合理流行病學問題的產生和時間的分配

教研組成員提前集體備課,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精心設計問題和合理安排章節內容所講的時間,應長短適宜,給課堂提問、討論和總結預留充分的時間。

(2)試驗班級學生的提前思想動員

在教務辦老師的主導下,說明課程教學改革的目的和意義,每個學生密切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把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教學進度表分發給學生,同時告訴學生相應的參考書籍,要求學生認真備課,備課內容為試講內容所在章節的全部內容。備完課之后,要求學生相互之間進行試講,也可以找教研組成員進行試講,每次嚴格限定時間。

(3)學生參與授課教學模式在流行病學教學中的應用

每次上課,首先由學生在限定時間內講述,講完之后,由教師和其它學生提問和討論。如果沒有學生提問,授課教師務必提與本次上課內容緊密相關的2~3個問題。所提,問題首先由試講學生作答,再由其它學生作答或補充,整個提問、作答的時間也得限定。最后由授課教師帶著問題對整堂課的內容做出全面總結。

3.學生參與授課教學模式效果的調查

學期末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座談,并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和座談的內容包括新的教學方式的合理性及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綜合能力等方面提高的作用。結果表明:在被調查的56個學生中,全部(100%)學生認為該教學方式合理,其它調研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學生對該教學方式有較高的評價,他(她)們普遍認為在提高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提高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方面明顯優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其中全部(100%)學生認為該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由于教研組人員時間的限制,我們僅僅納入了一個班的學生作為試驗對象,摸索了該教學模式的整個基本過程,為進一步的推廣提供經驗和基本的框架。在摸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1)課堂氣氛的控制,學生參與式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較高,而一個班內的學生可能參差不齊,所以有時課堂氣氛難免不好,要求教師對課堂有較好的駕駑能力,始終能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2)課堂時間的控制,因為課堂時間有限,要求授課教師嚴格把握,所提問題要求精煉,所以上課之前,教研組成員一定認真集體備課,精心設計問題,不能有半點馬虎。(3)教學內容和參與人員的分配,有的章節(像緒論的內容)不適宜讓學生講,所以學生上臺講的內容應該有選擇性,一定要精心挑選。另外,是讓所有的學生都上臺講,還是只讓部分學生上臺講?這也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問題,如果人數多,不可能讓每個人上臺。

參考文獻:

[1]王聲勇.流行病學教學與高素質的疾病控制人才培養[J].疾病控制雜志,2004,8(4):289-290.

[2]王蓓.提高預防醫學專業流行病學教學質量的實踐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4,12(4):321-323.

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流行病學;HBV攜帶;分子生物學;乙肝病毒

[中圖分類號] R181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4(c)-153-01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醫學界一直將乙肝表面抗原(HBsAg)攜帶者稱為乙肝病毒(HBV)攜帶者,許多報刊、雜志、教科書以及專業性會議、文件等均如此稱。由于我國人群血清HBsAg陽性率約為10%,于是說我國HBV攜帶者為1.2億。HBV攜帶是一個十分嚴肅的科學概念,不僅關系到乙肝流行病學的一系列概念定位、基礎理論研究及防治方案的制定與實施,而且直接關系到人類的健康概念及相關人群的入學、入托、入伍、應聘、就業、再就業等一系列重大的社會問題。因此,本文試從分子流行病學角度就HBV攜帶概念問題,進行以下討論。

1 血清檢測HBsAg陰性,不能全面反映不攜帶HBV或病毒處于非復制狀態

適應,是生物自然選擇的固有屬性。HBV與其他病毒一樣,當周圍環境發生改變時,病毒自身結構也會發生改變,以適應這種新的環境而生存、繁衍。當HBV S區基因發生變異時,其編碼的HBsAg也發生變異或不能產生,此時如檢測血清HBsAg,便會出現陰性結果[1]。然而這并不能完全反映不攜帶HBV,或病毒處于靜止的非復制狀態,臨床上往往出現誤判情況。根據聞玉梅教授研究發現,由于HBV S區基因變異,HBsAg決定簇a存在L129變異株,即S區基因變異第129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變為亮氨酸,并發現L129變異株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分離”的新的生物學特性,從而使目前研制生產并廣泛應用的乙肝疫苗不能預防這種變異后親毒株的感染,導致免疫失敗。反之,當HBV和HBsAg發生變異或處于某種特異情況時,臨床上血清學的HBsAg檢測則不予顯示。因此,HBsAg是HBV感染的標志,但不是完全反映病毒感染、復制、攜帶的標志[2]。

2 單純HBsAg陽性的流行病學及現實意義

隨著分子流行病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已證明HBsAg只是HBV(Dane顆粒)的外殼,在血清中以小球狀、管狀等多形態存在。電鏡下顯示不同形態的顆粒比例不同,其中以小球狀顆粒最多,每毫升血清含3.5×1013個,其次是管狀顆粒,為小球狀顆粒的1%,而完整的HBV顆粒最少,只占總抗原數的1/10 000。HBsAg的小球狀、管狀顆粒等,因不含病毒核酸,不能進行自我復制。作為HBV外殼的“膜抗原”, HBsAg雖然可與HBV的各種抗原體系統相伴隨,且血清學檢測也可同時顯示其陽性結果,即血清HBsAg陽性是HBV感染的重要標志[3],但大量的研究報告與臨床資料也表明,人體感染HBV以后,會出現多種復雜的表現形式,其抗原抗體系統及臨床轉歸也有多種模式,其中單純HBsAg陽性模式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這些單純的HBsAg攜帶者,并不構成傳染源,然而在臨床上卻以HBV攜帶者視為傳染源,這種“帶毒”而不傳染的矛盾因果關系,在流行病學的“邏輯思維”中極為罕見。將單純的HBsAg攜帶者視為HBV攜帶者,排除在健康人之外,于是其生活與命運便發生災難性變化,受到歧視,影響入學、入托、入伍、就業、再就業,這既不公平,也不科學。

3 從分子流行病學角度對HBV攜帶概念的再認識

將HBsAg視為HBV有其歷史來源。1963年Blumberg發現某血友病患者血清中一種抗體能與澳大利亞人血清起沉淀反應,故將此抗原稱“澳大利亞抗原”,簡稱“澳抗”(Au)。經觀察,一些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常出現這種抗原,故又稱“肝炎相關抗原”(HAA)[4]。后又經各國學者實驗證明HAA只出現在乙型肝炎患者中,WHO于1976年將其正式命名為乙肝表面抗原,即HBsAg。由于當時對HBV的認識還很膚淺,剛剛發現HBsAg,認為HBsAg攜帶者即是HBV攜帶者,是不足為怪的。隨著醫學分子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及乙肝防治研究的進展,如今對HBV的結構、特性、感染致病機制及其表現形式的認識,與20年前已不可比擬了。

筆者認為,任何一個概念都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隨著認識與實踐的發展而變化的。對HBV攜帶的概念,也需“再認識”。由于當前有關HBV攜帶的概念已關系到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對其進行規范,刻不容緩。從分子流行病學及分子生學角度看HBsAg與HBV雖有結構、特性及致病機制的內在聯系,但HBsAg畢竟是HBV的外殼囊膜,兩者是不應混同的。關于HBV攜帶概念的定位,應通過多項相關指標檢測,并結合流行病學、臨床學等進行綜合分析判定;對一時不能下結論的,可采用“疑似”等概念,以使HBV攜帶概念的基本內含更具科學性與實用性。

[參考文獻]

[1]張樹林.西安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肝炎教研室、乙型肝炎、血清學標志臨床意義的再認識[J].國外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1993,20(2):57-61.

[2]張春梅.14 239例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結果及少見模式分析探討[J].新疆醫學,2004,34(4):49-51.

[3]孫秀鳳.乙型肝炎病看血清標志物特殊模式的再認識[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5,21(1):44-47.

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1.1研究對象

本課題以牡丹江醫學院2009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現階段該年級學生為大四第二學期,已基本學完衛生統計學、診斷學、外科學、內科學、傳染病學等臨床醫學課程,即將進入臨床畢業實習階段。隨機抽取該學年6個班級學生,其中3個班級開展以循證醫學思想為指導的流行病學教學實踐,另外3個班級按傳統模式開展教學。

1.2調查問卷

課程結束后現場發放調查問卷,學生獨立填寫,當場回收。內容包括:

(1)你是否對循證醫學思想與方法感興趣?

(2)你是否了解循證醫學思想與知識?

(3)你覺得是否有必要按偱證醫學模式開展流行病學的教學?

(4)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你是否考慮用循證醫學的思想解決臨床問題?

(5)你學習本課程的目的是否達到了?

(6)你對該課程的建議?

1.3前期準備

按照新的標準循證醫學將流行病學研究證據按質量和可靠程度分為五級,其中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andomcontroltrial,RCT)和RCT的系統評價結果是最可靠的依據,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強調在進行臨床科研設計時應盡可能按照循證醫學的要求開展高質量的RCT實驗研究。首先,培養了能實踐循證醫學和傳授循證醫學知識并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流行病學教師。其次,任課教師在醫學文獻檢索、醫學統計學、英語、計算機等方面均具有比較高的水平,同時教師已熟練運用啟發式、引導式等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再次,學校具有必要的條件,使研究證據的查尋及時、方便、簡捷。具備常用的醫學文獻數據庫,如CNKI數據庫、重慶維普數據庫、萬方醫學數據庫、Pubmed數據庫、Cochrane圖書館等。

1.4實施過程

在流行病學教學中開展基于循證醫學思想的教學模式,按照循證醫學的各個環節設計教學過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訓練,具體過程如下。

1.4.1確定臨床實踐中的問題由流行病學家及臨床專家集體討論,確定臨床中常見的典型病例,并進行仔細的分析論證,發掘出需解決的臨床問題。由經驗豐富的流行病學教師帶領學習小組(每小組8~10人,每班分3~4組),利用案例材料,開展循證實踐,引導學生將在病因、預后及預防方面的臨床情況轉換為一個可以回答的問題形式。如實習內容為導致腦卒中的可預防性危險因素是:“目前首要的危險因素可能是高血壓,但也不排出其他危險因素”,就可以把這次實習的內容確定為一個具體循證醫學問題“導致腦卒中的最大可預防性危險因素”。

1.4.2檢索收集證據根據上述提出的問題,學生利用CNKI數據庫、重慶維普數據庫、萬方醫學數據庫、Pubmed數據庫、Cochrane圖書館等檢索資源,以期尋找可以回答上述問題的最佳證據。通過互聯網檢索到了2個高血壓指南(美國和歐洲各1個),均為循證指南。

1.4.3評價證據對獲取的證據按照流行病學及循證醫學質量評價的標準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如何對證據的質量和可靠程度進行分級,“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統計學方法(如Meta-Analysis)得出確切的結論。

1.4.4總結由帶教老師進行總結,解答學生存在的疑問,指出學生在文獻檢索及評價文獻方面的不足。

1.5數據分析

采用Epidata3.0建立數據庫,利用SPSS18.0進行數據分析。

2結果

課程結束后現場發放調查問卷,學生獨立填寫,當場回收。共發出220份問卷,回收220份,回收率100%。在是否對循證醫學思想與方法感興趣、是否了解循證醫學思想與知識兩方面實驗班學生與對照班學生結果無差異(均P>0.05);在是否有必要按偱證醫學模式開展流行病學的教學及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是否考慮用循證醫學的思想解決臨床問題方面結果有差異(均P<0.05);按兩種模式開展教學,學生均反映達到學習本課程的目的;在對課程改進提出的建議中,有50%的學生希望增加課時。總體結果表明,本次的教學實踐達到了預期目的。

3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昌县| 三门县| 武陟县| 江西省| 丹凤县| 丹江口市| 搜索| 巫山县| 乌什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大石桥市| 涟源市| 鹤山市| 溆浦县| 乳山市| 吉首市| 江都市| 长丰县| 出国| 两当县| 青海省| 禄丰县| 石屏县| 青川县| 娄底市| 开原市| 丰镇市| 文安县| 滦平县| 大厂| 敦煌市| 呈贡县| 江陵县| 靖宇县| 丁青县| 湖南省| 固安县| 祁东县| 绍兴市| 金秀| 蓝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