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數學作業探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具有吸引性和趣味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以往的數學作業均是死板的加減乘除和黑漆漆的文字,對于自控力非常薄弱的孩子來說做數學作業就是一種煎熬與折磨。所以,新形式的數學作業首先要具有吸引性和趣味性,讓學生想到做數學作業就不自覺地開心。教師可以把作業神話化,把數學的加減乘除等編入童話、寓言、游戲等一系列孩子們喜歡的事物上。如,在學習“兩位數的加減”后,教師可以設計捉青蛙的數學作業:青蛙都躲在荷葉的底下,我們需要把荷葉拿開才能捉到下邊的青蛙,而拿走荷葉的唯一辦法就是算出荷葉上邊的數學題。同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用彩紙折成的小青蛙來獎勵算得快又準的學生,最后看誰能“捉”到最多的青蛙。
二、具有探究性和實踐性
陸游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其含義為:在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小學生天生就對周圍的事物充滿著好奇與探究,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他們的天性來布置數學作業,加強他們的探究性與實踐性,讓其對數學的學習產生好奇與興趣。如,在學習“區域的分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足夠數量的白蘿卜(已經經過處理的圓柱塊),問學生如何用三刀切出可以分給更多人的塊數,并且每個人得到的大小幾乎相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此方法把學生的接受者身份改變成創造者的身份,會讓其更加熱愛數學。
筆者曾經去上海匯師小學學習參觀學習,對他們的作業批改深受啟發,學校領導帶領我們教研后決定,改革數學作業批改模式,把語文批改中的評語融入數學作業批改之中,使數學作業也生動、有感情,下面談談我對數學作業批改中的認識、感悟及做法。
一、 拓寬思路,激活創新意識
評語是一種作業批閱方式,語文教師經常使用,我們數學老師也可以把評語借鑒到作業批改之中,便于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業中的優缺點,還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促使學生各方面和諧統一進步。
如解應用題“小紅計劃打印400個字的文章,每分鐘打37個字,已經打了6分鐘,還剩多少字沒有打完?如果再打4分鐘能打完嗎學生做第二問 一般會列式為37X4=148(個)148
二、 創新批改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1、 評語可以指導學生做題方法
當學生作業中出現審題、計算、觀察、分析、判斷等方面的錯誤時,老師可以利用評語進行方法指導,讓學生找出正確的解題方法。“找準數量關系式”、“多讀兩遍在下手寫,不要慌。”“從問題入手試試看”、“認真審題后再做,細心一些。”“回憶一下法則例題再做”、“多想想運算順序”“計算之后,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很重要。”等評語實際是讓學生自查,在老師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改正。根據指導,學生不僅找到了錯在哪里,而且知道為什么錯、怎么改正。不責罵質量特別差的作業本,相反,應盡量地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以鼓勵的語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方法太好了,但是可要細心呀!”、“你肯定有高招,相信你能行”、“如果你的字再漂亮些就更好了。”“你的進步很大,再細心一些會更好。”“看到你在進步,我很高興,希望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種帶感彩的評語使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關愛,充滿了希望。從而會漸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 評語可以更好的和家長溝通
記得我在我班高雪原的作業上這樣寫到:“你是一個聰明友愛學習的女孩,只是每次做作業時都有一些馬虎,多讀兩遍在下筆,你會逐漸克服這個缺點變得更棒的,加油!”沒想到她的父親也寫下一段評語:“師訓謹記于心,我們共同努力”。還有我班王思遠媽媽這樣寫到:“看了老師的批注,深刻的認識到孩子這段時間的退步,不足。今后必將對他嚴格要求。”還有曹影父親的評語:“孩子上課愛動是極大的缺點,作為家長會讓他改正,也希望老師課堂上嚴格要求。”“嚴師出高徒!”還有家長對我提出的建議:“老師您好,由于進來出差,不能輔導學生,希望對他多加關注,僅此表示感謝。”看到這些心中升起一絲絲安慰,評語成了我與家長溝通的另一個途徑。
3、評語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批改學生的作業還要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評價,我是這樣做的,對于作業做得又對又好的學生,每全對5次,字體又工整干凈除了打上“優”外,還獎勵一個“五角星”批上”verry good ”,一星期一總結,評出周冠軍進行獎勵。每月全班還評出月冠軍組。學生充滿了興趣,自然使其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加高漲。
(2)有的學生經常由于粗心而出錯,我總是首先肯定其長處,增強自信,再提出殷勵希望,改正缺點,如:“聰明的你唯一欠缺的是認真。”“搬開你前進的絆腳石-----粗心,奮勇前進!”“和細心交上朋友!”“你的字寫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確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你很聰明,如果字再寫得好一點,那就更好了!”“作業正確率非常高,就是字體在漂亮點就更好了。”這樣,一方面不打擊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糾正不良習慣傾向,養成良好習慣。
(3)對于質量特別差的作業,我總是盡量地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以鼓勵的語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今天的作業比昨天進步了好多!”“上課發言真積極,作業也向你上課發言一樣優秀就好了。”“相信關心集體的你一定會為你那一組爭光的,提高作業正確率好嗎?”“你一定能行!”“老師知道只要你認真去做,再大的困難都能克服。”“老師為你的進步感到萬分高興,希望你努力更上一層樓。”“再細心一些,準行!”這種帶感彩的評語使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關愛,充滿了希望,他們會一點一點進步。
(4)暫不評判。當學生的作業錯誤 過多,過嚴重時,為了避免學生作業等級太低,心理壓力太大,以及產生知識上的脫節和惡性循環,可以采取 暫不評判等級的批改策略。等學生弄清了錯誤原因,補充了所欠缺的知識,將作業重做之后,再進行評判。如:學習四年級下冊小數點移位時,有一個學生所有填的“X10”“X100”“X1000”“÷10”“÷100”“÷1000”擴大縮小倍數時都是錯的,而且都是跟正確答案相差幾位,顯然,這不是由于單 純的粗心所致,而是沒有弄清算理。這時,就可以對學生的作業暫時不評等級,指導他去復習課本上的同類例題,
關鍵詞 小學數學 作業設計 個性化環節
引言
作業環節可謂是課堂教學的又一起點,通過作業環節,學生可以鞏固自身所學知識,教授能夠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和學生能及時了解學科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并采取積極的補救措施,從而消除日后學習中的障礙。傳統小學數學教學的作業環節,一般是讓學生做課后練習題,這種作業內容幾乎都是課上教學內容,不但形式單一,也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很多學生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做作業,無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也更失去了作業環節所應起到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所學的數學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有挑戰性的,教師做作業環節設計,應該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在注重面向學生全體的同時,也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從而實現學生作業環節的趣味性和挑戰性,使學生由厭惡寫作業轉為喜歡寫作業。筆者在日常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選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這一環節,展開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一、小學數學作業環節設計所應注意的問題
(一)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小學數學教師也必須將其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興趣和信心。小學數學教師注重對作業環節的個性化設計,也能夠使學生充滿對數學課程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而不是畏難和敷衍情緒。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現實難題,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會變得更為濃厚。如在學習完《分類》課程后,筆者將課后作業設計為:近年來,環境保護觀念深入人心,很多國家要求人們將垃圾進行分類,這樣做是為了什么?怎么樣實現對垃圾的分類?這樣的課后作業設計,使學生對所學的“分類”知識得到鞏固和應用,還使學生更為關注環境保護問題,并形成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也使得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態度向積極方向轉化。
(二)注重學生的實際水平
新課程標準所展現的是全新的教學理念,更為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如果按照以往做法采取“一刀切”的作業設計方式,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而言,教師所留的作業可能過于簡單,使他們不能扎下心去學習,將寫作業當成了一種任務,也不能促進其學習成績的提升;對于那些學習稍差的學生而言,他們往往會感到作業題目偏難,從而產生抵觸和敷衍的情緒,時間長久,他們大多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環節時,應注重學生的實際水平,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學生個性化發展觀念,避免作業過于單調和枯燥。
(三)注重學生作業的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小學數學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時也應該樹立起大數學觀念,加強學生作業和現實生活間的聯系,讓學生可以從熟悉的生活和現象入手來完成數學作業,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讓他們體會到現實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知識,促使他們樹立起數學知識應用意識。如在學習《>與
(四)注重學生作業的多樣化
小學數學學科所體現的應用性很強,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教師應注重數學學科作業設計的多樣性。如在作業題型上,可以是填空題、口算題、列式計算題、判斷題和應用題等多種形式,通過作業環節,讓學生練習做多樣化題型的題目,可以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為明確,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更為扎實,審題能力和計算能力也有大幅提升。也可以引導學生改變題目的已知條件或問題,使一個題目變為多個題目,也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解題思路,這種一題多變和一題多解的作業形式,能夠讓學生養成認真審題和換位思考的良好習慣。總而言之,多樣化的數學作業能促進學生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二、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環節設計技巧
(一)將作業做層次性設計
素質教育更為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在愛好、興趣、認知水平和基礎知識等方面的差異,教師應該做到因材施教,在作業設計環節也應注重層次性,以期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學習的快樂。筆者在作業設計時依據學生實際將其分為ABC三個層次,學生可以選擇可以回答的問題,如以下應用題中:小利有10本書,小明比他多5本書,(1)小明有幾本書?(2)小利和小明共有多少本書?(3)當小明擁有18本書時,小利需要再買幾本書?上述作業題的設計難易適中,對于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具有挑戰和激勵作用。這種循序漸進的作業模式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符合現階段素質教育的教育宗旨。
(二)實現作業設計的探究性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簡單的記憶和模仿,而是需要學生間的自主、交流與合作,教師在設計作業環節時應體現出探究性原則。如在開展實踐課程《節約用水》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學校和自身家庭的用水情況展開調查,并根據所獲取的調查資料寫一份具有實用性的用水建議書。這種探究性的作業設計能將課內和課外融為一體,實現對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
三、結語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環節極為重要,有利于學生鞏固課堂中所學知識,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做題技巧和審題能力,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教師實施作業個性化設計的藝術是多樣化的,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和挖掘科學的設計方法,實現對小學數學教學成果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官鳳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做法[J];吉林教育;2011年19期
一、以學生發展為目的,突出主體性原則
從當前的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來看,基本不能用“設計”二字形容,多為教材后的練習,或是一些備用資料中的原題,主要目的是為完成教師的教學任務。“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我們不能否認教科書課后作業安排是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而進行的,但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這也就決定了作業設計必須突出個性化。
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作業設計就要以學生的實際出發。如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乘法的教學中,第一課時課后作業為“做一做”(算式分別為18×4=,24×3=,25×2=,14×6=,130×5=,2×380=,150×6=,7×13=),從練習上看,這些算式很好地起到了鞏固課堂的作用。但是,在教學中,如果學生連一位數乘一位數都還存在困難,或簡單的兩位數乘以一位數也還存在困難,那么像“2×380=,150×6=”這些算式又將起到什么作用?教師是否可以從學生的實際來進行作業設計?
二、關注學生的興趣,突出興趣性原則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無論是第一學段還是第二學段的學生,興趣是他們學習的最大動力,這也提示教師在進行數學作業設計中,要能提高練習的質量,就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雖然新課改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發生了較大變化,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教師只注重對新知識的教學,而作業設計依舊延續上完課,布置后讓學生獨立完成,批改講解的方式進行。學生只能在教師的“安排”下“乖乖地”完成,這樣的結果是“抄作業”的現象,而一旦學生出現“抄作業”,教師更多采用的是“教育——批評”的方式進行,然而結果依然是“屢禁不止”,原因何在?仔細研究發現,其實學生本身也不想去“抄”,更多的原因是“做不成”、“沒有興趣”。而沒有興趣的更深層原因是什么?是教師給學生的選擇面不夠寬。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粉刷圍墻)的教學練習為例,課后練習“做一做”主要以附頁為主,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不得不說,以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認知有一定的效果,但就五年級的學生而言,抽象思維雖然得到一定發展,仍建立在形象思維之上,教師如果只能在情境中來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始終只能在抽象的知識間打轉,一旦遇到困難,積極性急速下降。相反,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物體,如果教師的作業能重生活實踐中進行,相信學生的興趣會得到更好地激發,效果也會更好。
三、立足學生實際,突出生活化原則
正如上例所述,要提高學生在作業中的能力,還得從生活這一大情境出發。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的確,知識源于生活也將服務于生活,特別是小學數學,更多的是建立在學生生活基礎上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要能保證數學作業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還得從生活化的作業設計做起。
同樣是在(粉刷圍墻)的長方體教學的練習中,教師擺脫教材的束縛,讓學生以直尺、卷尺等為工具,以教室內的粉筆盒、黑板擦、文具盒,家里的冰箱、書柜等為調查對象,以小組為合作形式進行長方體的調查活動。學生在實地調查中,不僅能獲得對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整體感知,親自接觸到長方體,通過探究后去計算,然后再和課本結合起來,對粉刷的墻壁進行計算,學生的計算能力隨之提高。
四、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突出差異性原則
學生之間在認知水平、身心發展水平方面必然存在客觀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尊重個性,區別對待”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作業設計也是相同的道理。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作業;分層作業設計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斷進步。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這一問題也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和認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中也提出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相關的理念,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在其日常課堂教學中需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了解學生獨特性認知,有區別、有層次的進行教學活動。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對教學活動中的作業環節進行分層設計,是尊重學生個性化、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
1、作業分層含義及意義
作業分層,通俗講就是教師把以往相同內容、相同標準、相同模式、相同分量的作業根據難度、分量、題型等不同劃分為A、B、C不同層次的作業,從而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可以選擇的機會。
作業分層設計是指,教師根據學生數學認知結構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學生實際能力出發,對學生進行多個分層的劃分,制定出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和教學要求,以供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選擇。在設計作業時,依據學生分層情況匹配相應層次的作業,用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和提高,使不同個體活力得以彰顯。
小學生因家庭背景、成長環境、教育熏陶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現出形色各異的個性特征,在開始接觸數學這種抽象理論學科的時候,難免出現接受知識效率的差異的現象。如果籠統地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成統一模式,而沒有進行任何的區分,那么就會使得優等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而學習差的學生又會感覺到很大學習壓力。關于小學數學作業的分層設計,就是在正視小學生數學學習個體差異的前提下,給予學生不同的選擇。讓其根據自身能力和承受力進行不同層次級別的練習,以便得到不斷地發展和提升,這也是當代教育背景下科學地作業設計。
2、分層作業的有效策略
1、學生主體分層為前提條件
作業分層設計的對象為學生,所以教師對于學生主體的分層是關乎作業分層成敗的重要前提保障。教師應做到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每個學生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從學生性格特點、日常課堂表現、期中期末測試成績、課外活動能力、家長反映和評價等等方面綜合考量,將學生主體科學地分為三個層次:A類學生,基礎知識扎實,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能力強,成績優秀的學生;B類學生,綜合能力一般,學習比較積極,有一定上進心的學生;C類學生,基礎知識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的學生。
2、作業有效分層為主要手段
在對學生主體進行分層的基礎之上,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進行作業分層,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根據實踐經驗,作業的分層設計一般可分作兩部分:一是針對課堂練習的分層,二是有關課后作業的分層。
課堂練習是反映一個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多少的直觀參照,也是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的內化手段。一般可將課堂練習分為三個層次:A類綜合性練習,這類練習適合A類學生,在拓展和深化所學知識基礎上將基本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通過這類練習可以檢查學生對于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及靈活運用的能力,使得A類學生在“吃飽”的基礎上增加學習興趣;B類鞏固型練習,這類練習是對課程標準的稍加變化,在基礎知識基礎上略有發展。通過這類練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并鞏固基礎知識,這類練習適合B類學生,C類學生也可以選做;C類模仿性練習,這類練習是針對基礎差的C類學生設計的,主要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托,以一些簡單的、相仿的題目為練習標準,目的在于使得C類學生能夠理解所學知識。
課后作業是檢驗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鞏固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徑。在對于課后作業的分層設計中,一般可以設計成四類:提高性作業、綜合性作業、鞏固性作業、模仿性作業。在這樣分層的四類中,C類學生必做模仿性作業,對于鞏固性作業可以選做;B類學生必做鞏固性作業,同時可以選做更高一層的綜合性作業;而對于A類學生而言,綜合性作業是必須要做的,其他類作業都可以選做。通過這樣一種作業的分層設計,使得學生有了自己選擇的空間,可以根據自己對于知識的掌握能力和承受力去選擇相應的作業練習。
3、立體評價分層為促進完善
適當的評價對于小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有重大的激勵作用,而小學生正處于個性明顯時期,對其客觀科學評價的標準和方式的選擇影響著學生的成長過程,所以對于小學生實施立體的分層評價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