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大跨度結構建筑工程實例

大跨度結構建筑工程實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跨度結構建筑工程實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跨度結構建筑工程實例

大跨度結構建筑工程實例范文第1篇

關鍵詞:大跨度;超重;鋼結構;桅桿;提升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engineering examples super large span structure mas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t ascension is not borrow any large mechanical equipment, artificial use lifting mast, chain blocks, double mast car, gantry effective combination slip method will steel structure components are installed in place. Successfully solved due to the venue and the lifting height, lifting radius, lifting weight place is restricted, large hoisting machinery is not able to use or lifting high cos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structure.

Keywords: big span; Overweight; Steel structure; Mast; ascension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在當前國內鋼結構建筑工程中大跨度鋼結構的應用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大跨度鋼結構安裝技術也成為我們研究和解決的課題。本文主要介紹鋼結構吊裝時由于施工場地所限,普通大型起重機械無法靠近,超大型起重機械造價過高,因此結合工程實踐,采用桅桿配合手動倒鏈吊裝方法進行吊裝,并總結出了大跨度超重鋼結構桅桿提升施工技術。此項技術對完成各種大跨度超重鋼構件的安裝具有吊裝高度高、吊裝重量大、吊裝場地不受限制、可靠、經濟、施工安全,工程質量容易保證,不需要大型吊裝設備和鋼腳手工具,降低施工費用等特點。適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中大跨度超重鋼構件安裝工程,尤其適合由于場地及吊裝高度、吊裝半徑、吊裝重量所限,大型吊裝機械無法使用或吊裝費用過高的情況下的結構安裝。本文根據鄂爾多斯市國泰商務廣場Ⅱ區(T3)-裙樓出屋面鋼結構穹頂工程詳細介紹大跨度超重鋼結構桅桿提升施工技術。

1.工藝原理

大跨度超重鋼結構桅桿提升施工技術是不借用任何大型機械設備,人工利用吊裝桅桿、手拉葫蘆、雙桅桿小車、龍門架有效結合滑移法將鋼結構構件安裝到位。

2. 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

2.1施工工藝流程

構件驗收測量彈線雙桅桿小車吊裝鋼柱鋼柱測量校正地腳螺栓、纜風繩固定滑移軌道安裝鋼梁滑移柱頂設置桅桿及吊耳、倒鏈鋼梁吊裝就位緊固高強螺栓現場焊縫焊接結構驗收。見圖1(結構平面布置):本技術主要針對此工程中GL-1、GL-16兩根重量較大主梁安裝進行闡述。

圖1 結構平面布置圖

2.2操作要點

2.2.1安裝前準備

(1)熟悉施工方案,對各個作業班組做詳細的技術交底,掌握各步驟施工方法。

(2)詳細查看圖紙,提供鋼柱安裝基礎標高、軸線等數據。

(3)將鋼柱縱、橫中心線彈至基礎頂面。

(4)逐個測量地腳錨栓標高,確定調整螺母位置后將螺母就位。

(5)清理現場,保證吊裝構件部位平整。

(6)施工機具準備就緒。

2.2.2鋼柱的安裝

鋼柱的安裝是使用雙桅桿行走式小車進行吊裝就位。

(1)雙桅桿行走式小車的設計

雙桅桿小車桅桿高度應高于鋼柱高度1.5米左右,在桅桿頂端設置一800mm長的牛腿,以便設吊點,見圖2。

圖2 雙桅桿小車搭設三維示意圖

(2)鋼柱吊裝過程

將雙桅桿行走式小車推到作業位置,用纜風繩將其固定來保證穩定,將鋼柱利用雙桅桿緩慢提起,同時柱另一端用坦克車拖住,緩慢前移向前遞送,直至鋼柱被吊離地面,將坦克車撤去,鋼柱就位。用經緯儀測量鋼柱垂直度,并調整至規范要求偏差之內。

2.2.3主鋼梁GL-1、GL-16安裝

(1)鋼梁組拼

由于主鋼梁長度較長,運輸時將鋼梁分割成幾段,吊裝前需將鋼梁組拼成整體,組對設備選擇多個組拼龍門架。龍門架分別設置在鋼梁的兩端及中間分段位置處,鋼梁拼裝在龍門架上完成。

(2)鋼梁移動

鋼梁組對完成后,需要將鋼梁從拼裝位置移動到鋼柱下方才能進行吊裝。鋼梁移動利用混凝土頂面上設置滑動軌道,軌道選用2根H400*200*8*13并排斷續焊接,鋼梁在軌道上滑動時梁下設置坦克車,鋼梁在坦克車上通過軌道緩緩移動到鋼柱的根部,穩妥放置等待就位.見圖3。

圖3 鋼梁滑移平面布置圖

為避免滑軌在混凝土圈梁外懸挑,將滑軌的另一端與鋼柱支撐牛腿固定。

由于鋼梁重量較大,為了將鋼梁順利移至軌道上,現運用自制龍門架采用遞奪法進行移動,見圖4。

圖4龍門架遞奪法移動鋼梁示意圖

(3)主鋼梁GL-1、GL-16吊裝

主鋼梁移至吊裝位置后,需將剩余鋼柱及環向鋼梁利用雙桅桿小車進行安裝,安裝完畢鋼柱與環梁形成整體,此時可進行主鋼梁GL-1、GL-16的吊裝。吊裝前需在鋼柱頂部分別設置桅桿及吊耳,采用20t倒鏈完成主鋼梁的提升就位工作,同時采用兩臺10t倒鏈對稱布置在20t倒鏈兩側進行安全防護。為了保證吊裝桅桿的穩定性,在桅桿側后方需設置纜風繩,纜風繩下端利用后置埋件固定在周邊附近的混凝土梁上,纜風繩角度控制在45°左右為宜。吊裝示意圖見圖5。

圖5吊裝示意圖

提升過程中鋼梁兩端存在高低差,在高端鋼梁提升時,低端鋼梁需用倒鏈穩固同時用坦克車輔助托住鋼梁端部,在低的一端鋼梁進入與鋼柱內側平齊位置,利用上部20噸倒鏈將低端微微提升,提升同時坦克車撤消,鋼梁低端有向鋼柱內側擺動的趨勢,此時用側向穩固倒鏈緩慢放鏈,控制梁端的擺動速度,待梁端緩緩放至鋼柱內側,然后同時提升鋼梁兩端,使鋼梁整體緩緩上升安裝就位,施工時派專人觀察控制滑移與提升的同步性。安裝就位后及時進行高強螺栓和焊接施工。

3.相關安全措施

(1)鋼結構柱安裝采用定型式爬梯、靠梯及A型梯子解決人員上下的問題。

(2)在混凝土板上進行高空作業采用活動腳手架進行施工,施工時活動腳手架必須與主體結構可靠連接、固定,腳手架上人員要站穩把牢,謹防失足墜落。

(3)在鋼梁上施工作業采用自制掛籃,在此掛籃施工時安全繩務必與鋼梁上設置的安全繩可靠連接,不可以連接于掛籃上。

(4)在鋼梁上設置安全繩,操作人員將安全帶掛在安全繩上,且在結構下方滿掛安全網,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

(5)嚴格遵守防止違章和事故的“十不盲目操作”

(6)嚴格遵守防止機械傷害的“一禁、二必須、三定、四不準”

(7)嚴格遵守防止觸電傷害的“十項基本安全操作要求”

(8)嚴格遵守防止高處墜落、物體打擊的“十項基本安全要求”

4.結語

本技術已成功應用于鄂爾多斯市國泰商務廣場Ⅱ區(T3)-裙樓出屋面鋼結構穹頂工程,本工程為砼框架結構中間頂部凸出屋面的鋼結構采光穹頂,整個結構頂面為斜面,結構最高點柱高7830mm,最低點柱高3980mm,相對高差3850mm。梁為焊接H型,鋼梁最重21t,跨度36m,此工程按本技術施工,實現了安全、經濟、質量好,工期短的目標,獲得了業主和監理單位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工程實例圖片見圖6。

大跨度結構建筑工程實例范文第2篇

關鍵詞:建筑結構形式;發展;力學原理

中圖分類號:TU311

1. 建筑結構形式的發展史

建筑與結構是不可分割的,缺一不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提高了對建筑結構的認識,建筑工程不僅要保證質量和性能,還需要符合美觀的要求,滿足人們的品位。因此,美觀實用和安全可靠逐漸成為建筑工程的重要評判標準。但是兩者基于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差異,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專業人員不斷提高這兩方面的技能,美觀實用和安全可靠的設計人員也不同。隨著建筑工程的發展,建筑工程要求專業人員掌握的專業知識也越來越多,美學、藝術等學科都需要專業人員掌握,學會運用,學習要求增多,難度也變大。建筑結構形式發展要求專業人員掌握專業知識,而專業知識又幫助建筑結構形式的發展,兩者缺一不可,相互促進。

2.建筑結構形式的劃分

(1) 按材料劃分。建筑結構形式按使用材料劃分可分為木質結構、混合結構、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與鋼的組合結構。其中,木質結構主要應用于單層建筑中,使用的材料為木制材料。混合結構主要應用于單層建筑和多層建筑,承重部分使用磚石材料,樓頂使用鋼筋混凝土材料。鋼結構主要應用于工廠房、承重能力強的廠房以及移動房等。

(2)按墻體劃分。建筑結構形式按墻體劃分可分為全剪力墻結構、框架一剪力墻結構、框一一結構、簡體結構、框一一支結構、無梁樓蓋結構。全剪力墻主要應用于高層以及超高層建筑,其屬于建筑結構強度大;框架一剪力墻結構主要應用于高層建筑;框一一結構主要應用于高層和超高層建筑。簡體結構主要應用于超高層建筑;框一一支結構主要應用于超高層建筑,其主要材料是鋼結構;無梁樓蓋結構主要應用于大空間和大柱網建筑。

3.建筑結構形式遵循的自然力學規律

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筑結構形式的側重點不同,但是無論是建筑還是結構都需要遵循力學原理,保證建設和結構的安全。結構物承受著一定的荷載,其在每個截面上都會產生拉、壓軸力、剪力、彎矩、扭矩等。彎矩是最為危險的。彎矩和拉、壓軸力產生的力偶鉅是等效的。彎矩把內力作用到截面上,其內力分布不均勻。彎矩使中性層材料的力學性能得不到充分的施展。

4.建筑結構的實例

(1)堆砌結構。古埃及金字塔就是采用堆砌結構建造的,建造者為了表達對帝王的崇拜,采用了石材進行建造,石材承壓能力強,且安全耐用。金字塔Y構簡約、體積龐大,給人一種敬畏的感覺。從結構學來講,金字塔只承受壓應力,受力結構簡單。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雨變化,金字塔依然屹立不倒。堆砌結構形式的受力情況符合石材的要求,受到當時人們的喜愛。

(2)梁、板、柱結構。梁、板、柱結構應用的材料是木材。石材承受拉力的強度低,因此不能承受彎矩。木材能夠承受一定的拉力和壓力,值得使用。在當代,鋼材和鋼筋混凝土取代木材占據主導地位。石材雖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仍受到人們的重視,木材雖然受彎能力強,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歐洲很多建筑都采用此結構。

(3) 拱、殼結構。拱、殼結構深受古今中外人們的喜愛,拱、殼結構能夠覆蓋大跨度,代替了梁板結構。拱、殼結構符合把彎矩通過結構形式的改變轉化為軸力的規律。通過該規律建造出的結構具有堅固、耐用、不容易破壞、容易保留的特點,此結構經過無數人的實踐證明,具有可行性。實踐證明,拱結構產生的支座水力能夠使每一個截面生成負彎矩,負彎矩能夠抵消正彎矩,受壓力強。通過該結構建造的建筑物具有美觀實用、堅固耐用的優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筑業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高層結構的建筑在建筑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建筑結構形式需要遵循力學發展規律,根據力學規律創造出更多的新結構,促進社會建筑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大跨度結構建筑工程實例范文第3篇

關鍵詞:建筑景觀 石材功能 轉變

中圖分類號:TU2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1(c)-0065-01

1 巨石建筑形成

石材堅固,用其建設建筑可全面的存儲財富,創建出規模龐大、氣勢恢宏的工程,體現經久耐用性。為此古代逐步發展形成了巨石建筑。英國的巨石陣則很有可能為石材建筑的最初雛形。而卡米遺址則相似于巨石陣的布設思想,成為聯合國明確認定的文化遺產之一。舉世聞名的埃及金字塔歷史悠久,即便經歷千年歷練,仍舊屹立不倒、堅固如常,沒有產生變形,體現出了古代人民精湛的建筑施工技術以及豐富的智慧。上述建筑經典實例無不證明,石材在建筑景觀中的應用尤為重要,伴隨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其功能則實現了全面擴充與持續優化。

2 結構功能石材應用

2.1 石拱結構體系

我國著名的趙州橋便是石拱體系的代表,石材堅固、抗壓的特征令橋梁功能同景觀設計有效的融為一體,為我國橋梁建設歷史上應用石材的經典案例。自唐宋時期,較多石拱橋梁得以保留,其橋孔形式多樣,包括半圓孔以及單孔與多孔橋。明清時期,伴隨磚結構體系的形成以及逐步推廣應用,磚砌拱券模式實現了快速的發展,明代時期的無梁殿便是基于磚砌筒拱形成的典型建筑,其施工設計水平均實現了顯著提升。

2.2 梁柱體系中石材的應用

伴隨施工建設技術的逐步發展,人們快速掌握了石材大體積、大規模加工開采以及標準生產的實踐技能,進而為構建大規模石材的建筑創建了基礎保證。該背景環境下,梁柱體系石材的功能性應用得以出現。其起源為石柱的誕生,將結構以及維護部件實現了有效的分離,進而令建筑建設的高度不再受到石墻砌筑施工工藝水平的影響,快速向著更高的建筑形式發展。我國南方省市,例如廣東以及安徽地區等,仍舊保留了一些石柱木架結構建筑。古埃及梁柱體系則由木質梁柱演變而來。與我國的差異在于,梁柱體系屬于一類較為廣泛應用的空間結構,基于石材功能的獨特性,不能對其強度精準的管控與掌握,因此埃及建設的梁柱體系石材結構,體現出一定的粗獷性。希臘并沒有注重對拱結構的應用,而是采用同當地環境氣候相適宜的建設材料以及符合社會現實的結構體系要素。石材則多用于進行柱子的制作。經過一定階段的發展,一些廟宇則大量的應用石材進行施工建設,令其發揮了主體建設功能。羅馬則在希臘柱式的結構基礎之上進行了進一步的延伸發展,他們發覺拱券結構較梁柱體系具備更顯著的穩定性,且可實現大跨度的建設,進行室內空間的設計劃分則體現出一定的便利以及靈活性。因此羅馬建筑工程較多的應用拱券結構形式,對其支撐的墻以及柱子則體積龐大,重量標準較高,為此需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裝飾處理。通過長期探索實踐,形成了券柱式的有效結合,即位于墻以及墩子之上粘貼裝飾性柱式,令其好似石材質地的浮雕,形成氣勢恢宏、精雕細琢的建筑景觀效果。

2.3 維護功能石材應用

石材發揮維護功能在于,構建建筑承重墻體,涵蓋支擋形式擋土墻。其屬于一類支護結構,為園林工程之中較為常見的景觀元素。園林景觀工程中,需要堆山挖湖,進行場地的良好平整,為符合景觀建設的需求,便會引發設計以及土壤安息角不相符的問題。為此應利用擋土墻應對突然推力作用。園林景觀的水體建設應規劃可靠、穩固以及優美的水岸,確保陸地以及水面構成適宜的面積比例,預防陸地面積的縮減,被不良淹沒,還需應對水面由于坍塌而令其面積持續的擴大問題。為此,位于水體邊緣應構建駁岸以及護坡。前者的施工規劃與設計均應統一衡量,體現適用、合理、美觀以及經濟的功能效果。石材護坡主體用于河道施工、公路建設、路基修建以及園林、建筑景觀工程之中,不僅可發揮強化岸坡,令其穩固安全的功能,同時還形成了美化的優質效果。

2.4 裝飾功能石材應用

深受工業革命的沖擊,在新型社會需求的強烈召喚下,形成了全新的建筑形式。博物館以及現代化辦公樓建筑逐步代替了宮殿、廟宇以及教堂,并穩居建筑領域的主體地位。該類建筑多需要大跨度設計施工,并面向高層方向全面發展,因而與建筑體系結構內部產生互相矛盾的傳統柱式建筑模式逐步淡出了歷史舞臺。應用鋼鐵材料、玻璃以及堅固混凝土材料建設的建筑結構體系,可符合新型建筑工程的各類復雜建設需求,體現優質應用功能。還可在工業大生產背景下,實現高效、優質、快速、經濟建設的核心目標。體現了新型建筑形式的持續、長久生命力。當然,人們還沒有完全的形成對該類型材的全面深厚認識與積累,因此仍舊需要應用石材,促進其功能價值的延續。經過實踐探索,人們逐步將石材合理的加工形成石板,并裝設于結構部件以外,構成了美觀、精致的建筑項目。建筑工程則呈現出更為獨特的設計風格。例如,在拋光技術大行其道的時期,較多建筑應用石材均利用拋光處理方式。這一時期,一些設計師獨樹一幟,應用開采形成的原始、沒有經過拋光處理的粗糙、不規則的石材表面,營造出一種視覺層面的強烈沖擊,進一步印證了人們在建筑景觀建設施工階段中,對于石材功能的更新演變與科學發展應用,通過認識的豐富、思維的開闊、理念的升華將繼續激發石材優質應用價值,建設出美觀、耐用、豐富、生動、富于靈魂的建筑景觀工程,實現可持續的全面發展。

3 建筑景觀中石材應用發展前景

伴隨經濟建設、現代社會的持續進步,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其更加需要建筑景觀工程體現綜合功能與優質質量。文化的回歸,人們對自然的崇尚以及對天然材料的需求,令天然石材勢必發揮優質應用功能。該石材體現了無可取代的應用特性,因而深受大眾的喜愛。其質感無論是合成材料還是復合型材均無可匹敵。建筑外墻施工,則呈現出欠缺理想型材的狀況。天然的石材則因其經久耐用、外觀優美、易于清潔,耐受酸雨腐蝕等特征,而具備良好的應用發展前景,將體現復合性應用功能。由節能層面出發,開采加工石材較混凝土消耗能量較小,因而適應在偏遠的山區地帶應用發展。由廢渣應用狀況審視,建筑工程墻體更多的采用包含粉煤灰以及廢渣成分的建材進行墻體制作,這樣對于人身健康極為不利。因此可考慮應用石材裝飾降低廢料應用產生的負面影響。再者隨著石材生產產品自身質量水平的持續優化提升,其將更利于全面的推廣應用,發揮優質功能,完善建筑景觀建設,并創設顯著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4 結語

總之,建筑景觀中石材應用功能實現了不斷的轉變與延伸豐富,由早期的石拱體系、建設、梁柱體系應用,逐步發展為對建筑景觀的良好維護功能,同時在現代建筑工程中體現了優質的裝飾維護功能。還印證出人們對石材功能的豐富性認識,以及思維理念的進一步深化。為此,我們只有充分意識到石材的根本特性、獨特功能,將其良好的應用于建筑景觀建設之中,方能激發其核心價值,豐富施工設計經驗,應用石材優點以及特有屬性,創建出真正精品、優秀,凸顯時代特色及藝術性,值得傳承與發揚的精品建筑景觀工程,實現全面升華。

參考文獻

[1] 嚴惟瑋,朱華,張曉華.建筑石材裝飾用膠粘劑的應用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2(5).

[2] 張迎春.水泥業在規模中求發展[J].建材工業信息,2009(7):22.

大跨度結構建筑工程實例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建筑高大模板工程 施工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

1、工程概況

本工程建筑物地上為5層,地下一層地下室,建筑物總高度44.4m;本工程采用預應力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樓面框架主梁采用后張有粘結預應力。地下室層高 6.20m,一層層高為 8.00m,二、三層層高為8.50m,四、五層層高為 7.00m,其模板體系為高支模體系,因架體較高,荷載較大,對支模體系要求較高,必須采取專項措施。

2、高大模板支撐體系設計

模板面板均采用18mm厚多層夾板,采用50mm×100mm木枋,長2000mm;支撐體系中的立桿、水平縱橫拉桿、掃地桿、剪刀撐均選用準48×3.5mm鋼管,采用穿梁對拉螺栓。

2.1梁模板體系設計

2.1.1截面大于800×1100梁模板體系設計

采用扣件式鋼管架進行支撐,梁底采用50mm×100mm木枋,平行于梁截面布置間距200mm,梁底設承重立桿根數:4,梁中立桿上主楞為鋼管,中立桿頂端采用可調頂托,梁兩側各設一根立桿,梁兩側立桿頂端采用雙扣件。每排支撐立桿沿梁跨度方向的排距為 500mm,支撐腳手架步距1500mm。

2.1.2截面小于800×1100梁模板體系設計

同樣采用扣件式鋼管架進行支撐,梁底采用50mm×100mm木枋,平行于梁截面布置間距200mm,梁底設承重立桿根數:2,梁中立桿上主楞為鋼管,中立桿頂端采用可調頂托,梁兩側各設一根立桿,梁兩側立桿頂端采用雙扣件。每排支撐立桿沿梁跨度方向的排距為 800mm。支撐腳手架步距1500mm。

2.2剪刀撐布置

在支架四邊、主梁底兩側與中間每隔四排支架立桿設置一道縱向剪刀撐,由底至頂連續布置。在支架兩端及中間每隔四排立桿從頂層開始向下每隔2步設置一道水平剪刀撐。所有鋼管連接均采用配套扣件連接。

3、模板施工方法

3.1鋼管架系統支撐安裝

支撐體系搭設前應按方案圖進行放線,做出樣板單元,經驗收合格后方可繼續搭設。搭設過程中,嚴禁集中超負荷堆放鋼筋、機械設備及其他材料,防止物體墜落及支撐體系局部坍塌。

高支模采用鋼管扣件式支撐系統,鋼管使用前要調直,保證支模的平整度,腳手架支撐支設前,應進行技術交底。對各層樓面進行清理干凈,不得有雜物。鋼管支模架的搭設應根據軸線統一規劃,為保證現場施工過程中的觀感,要求鋼管立桿縱橫應通線,水平桿應高低一致。立桿在梁兩側的間距可適當縮小。同時,支模架搭設必須要注意不能加大間距,立桿必須在同一垂直線,水平方向縱橫成線。立桿底部支承結構必須具有支承上層荷載的能力。同時必須設水平支撐和剪刀撐,剪刀撐應縱橫兩個方向設置,剪刀撐順主梁方向搭設,兩個剪刀撐中留一個空擋,每組剪刀撐斜桿與地面夾角在45~6°之間,剪刀撐斜桿應盡量與立桿進行連接,底部斜桿的下端應置于墊板上,嚴禁懸空,剪刀撐斜桿的連接均采用搭接,搭接長度不小于0.5m,設置2個旋轉扣件。

3.2梁、板模板安裝

梁模板的安裝先在柱上彈出軸線、梁位置線和水平控制標高線,按設計標高調整腳手架可調頂托的標高,將其調至預定的高度,然后在可調頂托的托板上安放鋼管。固定鋼管后在其上安裝梁底龍骨。為了防止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及下撓、梁側模爆模、局部模板嵌入柱梁間,拆除困難的現象,應采取相應措施,將梁模與柱模連接處,下料尺寸一般應略為縮短。梁側模必須有壓腳板、斜撐,拉線通直將梁側模釘固。

3.3樓面模板的安裝

首先拉通線,然后調整腳手架可調頂托的標高,將其調到預定的高度,在可調頂托托板上架設鋼管作托梁,托梁固定后架設橫楞,然后在橫楞上安裝膠合板模板。鋪膠合板時,可從四周鋪起,在中間收口。模板支撐組裝完畢后應進行驗收檢查,檢查鋼管架設置情況是否按規定搭設;交叉支撐、縱橫桿、掃地桿及斜撐等配置情況,以及托頂螺旋桿伸出長度。

4、模板質量要求及保證措施

按設計標高調整支柱的標高,然后安裝梁底板,并拉線找直,當梁跨度≥4m,梁底板起拱,設計無要求,起拱高度為全跨度的1~3‰。安裝后校正梁中線、標高、斷面尺寸,同時將梁模板內雜物清理干凈。當梁高大于700mm時,要保證在樓面以下350處梁上加一道對拉螺栓。模板工程安裝完成后及時進行技術復核與分項工程質量檢查,確保軸線、標高與截面尺寸準確。要求模板及其支架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模板接縫應全部采用膠帶紙粘貼,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清理干凈并涂刷隔離劑。模板安裝的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如表3所示。

5、模板工程拆模要點

支撐系統的水平縱橫桿、剪力撐等不得隨意拆除。拆除每層支撐及模板前,應將該層混凝土試件送試驗檢測,當試塊達到規定的強度后,并確認不再需要時方可拆除。高支模拆除前,外腳手架與建筑物邊設安全平網,預防物體高處墜落事故發生。側模拆除時的混凝土應能保證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損傷。拆除時應逐塊拆卸,不得成片松動、撬落或拉倒。同時,嚴禁站在懸臂結構上面敲拆底模。模板拆除時,不應對樓層形成沖擊荷載,拆除的模板和支架宜分散堆放并及時清運,嚴格控制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順序。

6、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建設用地的日趨緊張和城市現代化的發展,建筑功能日趨復雜,高層和大跨度建筑越來越多,高大模板已在建筑施工過程中被廣泛應用。高大模板支撐體系是指建設工程施工現場混凝土構建模板支撐高度超過8m,或搭設跨度超過18m,或施工總荷載大于15kN/m2,或集中線荷載大于20kN/m2的模板支撐系統。高大模板工程施工較為復雜,其施工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工程的整體結構質量和施工安全,因此,如何控制高大模板工程施工質量和安全問題,就成為了廣大建筑業同行應該廣泛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工程實例探討了建筑高大模板工程施工技術工藝,并從中提出了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以達到高大模板工程施工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 楊良,馬艷麗.如何填寫施工日記[J]. 民營科技. 2012(11)

[2] 李桂英.淺談地下結構裂縫滲漏處理[J]. 價值工程. 2011(03)

[3] 李桂英.大型漏斗施工初探[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01)

[4] 闕江波.如何做好工程檔案管理[J]. 民營科技. 2011(01)

[5] 李衛鋒.輕質隔墻板裂縫控制[J]. 民營科技. 2011(03)

[6] 馮利科.淺談工程質量問題和質量事故的處理[J]. 民營科技. 2011(03)

[7] 闕江波.淺談魯班獎工程質量管理控制[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09)

[8] 李桂英,宋長杰.淺談箱型基礎整體施工[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1(05)

大跨度結構建筑工程實例范文第5篇

1創新論壇開幕式

2016年11月12日上午8:30,第三屆建筑科學與工程創新論壇在濟南隆重召開,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主持論壇開幕式。

論壇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主編周緒紅在致辭中強調,中國是世界上高層建筑和地下空間開發規模、難度最大和數量最多的國家,土木工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隨著土木工程建設向地下、高空、海洋等多維度發展,大規模、超大規模土木工程項目不斷實施,高性能材料和新技術將更加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建設,最大程度地滿足土木工程的安全性、實用性和經濟性要求。因此,未來中國土木工程建設大有可為,必將挺起“中國制造”的脊梁,中國將成為世界工程界舞臺的中心;建筑科學與工程創新論壇將通過建構“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打造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大型企業協同參與建設的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平臺、重大關鍵技術開發研究平臺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引領中國建筑科學與土木工程行業技術創新,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

山東大學黨委書記李守信代表山東大學對出席此次論壇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他指出,土木工程學科是山東大學學科建設的重點方向,巖土工程不僅是學校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同時也秉承了科研服務于社會的理念,在國家重點、難點工程中攻堅克難、擔當重任,形成了“隧道重大突水突泥災害源超前預報與災害控制”等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為國家多個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希望本次論壇能夠為土木工程行業發展搭建良好平臺,助推行業發展。

濟南市副市長蘇樹偉介紹了濟南城市建設整體情況,強調了創新技術、創新方法、創新理念在濟南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指出本屆論壇聚焦建筑科學與工程創新,其意義重大而深遠,來自全國土木工程領域的院士、知名專家學者、骨干企業老總齊聚一堂,就建筑科學與工程創新主題展開深入交流與研討,必將對中國建筑科學與工程創新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李力介紹了山東省建筑行業發展現狀,表示加快工程創新將對山東省建設行業起到深遠的影響。他表示,山東省在建筑、交通、能源等領域的工程建設方面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尤其是地下工程建設方面,涌現出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這樣的代表性工程。目前濟南市地鐵建設如火如荼,京滬高速和繞城高速濟南連接線上國內同等跨度最大規模的小嶺隧道已安全貫通,穿黃盾構隧道建設也提上日程。此次論壇的召開必將為濟南市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齊魯交通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勇介紹了齊魯交通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情況,提出了集團未來3~5年的發展思路: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提高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主線,積極發展相關的新興產業,打造“暢行齊魯、傳播文明”品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應有貢獻。他在發言中表示,創新是企業和高校聯系的紐帶,能夠提高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服務社會的目的。

2主題報告

在論壇主題報告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王夢恕、崔俊芝、聶建國、鄭健龍,以及長安大學副校長沙愛民等專家學者,圍繞鋼結構、橋梁工程、隧道與地下工程、道路工程、防災減災、結構健康監測、綠色交通等關鍵問題與技術,結合國內外研究現狀和自身科研體會分別做了學術報告。

2.1鋼結構

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的報告題目是“冷彎薄壁型鋼結構住宅體系研究”。周緒紅院士從冷彎薄壁型鋼結構住宅體系的概念、研究進展、具體工程應用以及未來發展方向4個方面對冷彎薄壁型鋼結構住宅體系做了系統匯報,從結構的組成、建筑特點和結構受力特點3個角度介紹了冷彎薄壁型鋼結構住宅體系,從基本構件、組合墻體、組合樓蓋研究和結構體系研究4個方面介紹了冷彎薄壁型鋼結構住宅體系的最新研究方向,最后介紹了國內外冷彎薄壁型鋼結構住宅體系的工程應用及其未來發展方向。

同濟大學陳以一教授的報告題目是“高強度鋼構件在框架抗震耗能系統中的合理配置――以配置耗能跨的損傷控制鋼框架為例”。他分析了高強度鋼構件在框架抗震耗能系統中的應用優勢,以配置耗能跨的損傷控制鋼框架為例,探討了將高強鋼構件應用于框架抗震耗能系統的合理性;滯回性能試驗表明,配置耗能跨的損傷控制鋼框架結構呈現的穩定滯回性能、良好的變形恢復能力、高強鋼構件的彈性變形能力及其耗能能力有助于實現抗震結構更高的性能要求,試驗結果驗證了結構的屈服時序、損傷控制行為、耗能模式演化、滯回行為轉變以及低殘余變形的特征;通過算例結構的地震反應分析論證了高強鋼構件對于改善框架系統抗震性能的貢獻,明確了結構的設計要求。

天津大學陳志華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復合張弦結構體系及組合房屋鋼結構的研究與實踐”。他主要從復合張弦結構以及組合矩形鋼管混凝土柱兩方面進行闡述。針對復合張弦結構,他首先詳細回顧了復合張弦結構的體系及其發展歷程,然后通過理論研究、數值模擬以及應力松弛試驗等對拉索這一關鍵構件和弦支結構節點進行深入研究,有效地改善了結構力學性能和安全性能,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最后介紹了復合張弦結構體系在施工方面的研究和該成果在現實工程中的應用。針對組合矩形鋼管混凝土柱,他首先介紹了組合矩形鋼管混凝土柱的研究現狀,并對組合矩形鋼管混凝土柱梁節點和方鋼管混凝土異形柱結構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試驗研究,指出了全螺栓隔板貫通節點和上栓下焊隔板貫通節點的特色以及連接板開孔式方鋼管組合異形柱的優越性,最后結合國內外建筑工程實例講述了鋼結構模塊建筑的研究及其廣泛的應用。

山東大學侯和濤教授的報告題目是“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的集成技術研發與工程應用”。他針對目前建筑業以現場建造為主導致的施工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建筑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提出了裝配式結構推廣的必要性,從分層裝配式鋼框架支撐體系、薄壁H型鋼裝配框架體系、開縫鋼板剪力墻鋼框架體系、裝配式鋼混凝土部分組合結構體系、基于損傷控制的震后可更換鋼梁柱節點等5個方面闡述了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的研況;基于混凝土疊合樓板和復合墻板的優缺點分析,進行了新型預應力混凝土疊合樓板和復合墻板的研發和設計,最后展示了已經應用于實際的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工程實例。

2.2橋梁工程

清華大學聶建國院士的報告題目是“鋼混凝土組合橋梁――橋梁結構的發展方向之一”。他首先結合當前橋梁的一些工程實例提出了傳統混凝土橋梁設計中存在的耐久性不夠、抗災能力不足、設計欠合理三大問題,并分析了組合結構在中國未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因,提出今后橋梁結構的發展趨勢是朝著“高性能、可持續”方向發展,而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可以為解決橋梁的結構難題、發展新型橋梁結構體系、實現高性能橋梁結構提供新的選擇。為此,他結合具體的橋梁建造實例介紹了3種結構的創新:一是鋼混凝土組合梁,發揮1+1>2的組合優勢;二是鋼混凝土疊合板組合橋梁,實現預制裝配,快速施工;三是組合結構負彎矩區抗裂新技術,解決了當前負彎矩抗裂的難題。最后,他指出年輕的工程師應該多到施工現場考察并積極進行創新,但是不能為創新而創新,年輕的工程師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同濟大學葛耀君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國內外大跨度橋梁發展與創新”。他從創新的角度出發,首先簡要地介紹了梁橋、拱橋、斜拉橋和懸索橋4類橋梁的跨徑之最;接著從最新的建設成就、面臨的技術挑戰、重要的技術創新3個角度對極限跨度的梁式橋、各類大跨度拱式橋、破紀錄跨度斜拉橋、超大跨度懸索橋的發展和創新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最后對4類橋梁的發展做了簡要總結。

2.3隧道與地下建筑工程

北京交通大學王夢恕院士的報告題目是“重大工程建設的理念和方法”。王夢恕院士從中國重大工程建設的需求出發,提出了“搞工程建設應該做遺產工程,而不是遺憾、耗能工程和短命工程”的理念,強調在工程中應該重視強度、剛度和穩定性3個基本指標的重要性,工程建設必須以“安全、可靠、適用、經濟”為基礎,點明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價、不合理方案、不合理合同是工程的“癌癥”,強調工程建設必須進行全過程安全、質量監管,必須加強風險防范分析和措施,強調了工程創新的重要性,最后以莫斯科至喀山鐵路為例,對重大工程建設的理念做了具體的闡述。

山東大學李術才教授的報告題目是“TBM施工隧道突水突泥災害源超前預報方法與技術”。李術才教授基于中國重大工程建設的需求,分析了由突水突泥引發的事故并說明了隧道突水突泥災害源超前預報的實際需要。針對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他分別對鉆爆法隧道和TBM施工隧道兩個方向中突水突泥災害源的超前預報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對超前預報技術的工程應用和該技術的先進性做了簡要總結,最后對隧道不良地質超前地質預報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山東大學崔新壯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傳感型土工材料研制與應用前景”。他認為,結構破壞是從內到外的漸進破壞,內部損傷演化信息若不及時獲取,會導致漏警、報警遲滯或誤警。目前已研制出了傳感型土工材料和加筋土工結構的筋材變形自測技術,以及基于SEG的土工結構內部災變辨識與預警技術。他通過對SEG進行室內試驗驗證了新材料具有優良的拉敏性、高強度和韌性,并且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同時具有跟蹤測試土工結構變形和診斷損傷的功能,將取代傳統土工材料。

山東大學李利平教授的報告題目是“深長隧道重大突涌水災害演化機理與監測預警方法”。他從中國深長隧道施工過程中出現重大突水事故實例出發,指出現代隧道施工應該講究探治結合、主動防控。他通過對突涌水地質模式、突涌水災害源等信息的研究,確定了隔水巖體結構破裂突水和充填性結構滲透失穩突水2類突水模式,并研發了適用于大比例尺巖體及其充填滲透特性測試的試驗系統,揭示了不同類型突涌水通道形成的動態演化機理。然后他介紹了流固耦合模型試驗系統,并由此得出了突涌水前兆多元信息的識別以及破裂通道定位的方法。他綜合以上研究提出了一套突涌水災害實時監測與預警方法,并介紹了該方法在全國多個深長隧道施工中的成功應用。

山東浩珂礦業工程有限公司李釗總工程師的報告題目是“高性能土工合成材料創新與工程應用技術”。他簡要概述了土工合成材料憑借優異性能在巖土、水利、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市政和環境工程等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另外,他從原材料研發、涂層配方、生產工藝、應用工藝、配件工具等方面重點介紹了該公司新研發的聚酯經編土工格柵和高強有紡土工布,簡要介紹了該材料在工程現場的應用與典型案例。

2.4道路工程

長沙理工大學鄭健龍院士的報告題目是“瀝青路面強度設計新思路”。他談到中國現在仍然面臨著繁重的公路建設任務,現有的和計劃修建的公路大部分為瀝青路面。他概括了目前中國瀝青路面強度設計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建立了三維應力狀態下瀝青路面的強度準則、獲得三維應力狀態下強度準則的方法、三維應力狀態下強度準則的工程模型,最后提出了三維應力狀態下路面結構強度設計的新方法,該方法從基礎理論方面指導瀝青路面強度設計,可為中國未來的公路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長安大學沙愛民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多孔瀝青路面材料、結構與應用”。他提出目前中國大部分城市存在交通噪聲污染,并有持續加重的趨勢,絕大多數的城市道路、廣場、步行道、停車場等廣泛使用密實型路面材料,城市地表大多被不透水的路面所覆蓋;要從道路角度解決上述環保問題,路面材料應當以多孔而不是密實為主。他通過試驗得出,多孔瀝青路面在滿足了傳統道路的承重、穩定、平整、耐久和舒適等通行功能的基礎上,還具有補充地下水、緩解城市內澇、抗滑、降低行車噪聲、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環保功能,符合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多孔瀝青路面的相關研究將為傳統瀝青路面的改造和升級技術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支撐,推動道路交通的綠色、環保與可持續發展。

深圳大學李清泉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動態精密道路檢測技術及裝備”。他簡要闡述了中國道路基礎設施管理從大規模建設向大規模養護過渡這一社會需求,指出了現階段公路檢測技術與裝備面臨的問題。接著,他針對道路承載能力(彎沉)測量中的靜態精密微距測量的動態化難題、道路路面病害檢測中核心指標不全、數據處理低效等核心問題,做了詳細的解釋,介紹了軌道病害檢測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及其在工程現場的應用。

2.5結構健康監測

沈陽建筑大學李宏男教授的報告題目是“結構安全監測工程應用”。他簡要介紹了結構監測系統,提出了光纖傳感器研發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應變傳遞機制;介紹了幾種光纖傳感器封裝技術、疲勞測試以及光纖機電類傳感器同步解調儀,并提出目前儀器開發上存在缺乏統一數據采集平臺以及缺乏模塊化和規范化模型等問題,介紹了大型結構安全運營遠程監測與實時預警系統,最后展示了綜合安全監測技術在多項重大工程中的應用。

哈爾濱工業大學李惠教授的報告題目是“結構新型監檢測方法與技術”。她首先簡要介紹了結構健康監測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研究方向,然后介紹了移動無線傳感網絡技術;針對無線傳輸數據丟失的難題,提出了無線傳輸數據丟失無損恢復算法,并對該技術在工程中的成功應用做了簡要的匯報。接著,她對結構新型監測技術中動態分布式布里淵光纖傳感技術和計算機視覺技術都做了詳細的匯報。最后,她對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虛擬現實以及智慧城市與區域等土木工程未來發展方向做了簡要總結。

2.6防災減災工程

同濟大學李國強教授的報告題目是“金屬承載消能雙功能減震結構的概念、設計與形式”。他介紹了金屬承載消能雙功能減震結構的概念和減震原理,對比了阻尼器和金屬承載消能雙功能減震構件的區別,指出金屬承載消能雙功能構件兼結構承載構件和消能構件功能于一體,不影響結構抵抗小震和風載的性能,可大大提高結構抵抗中(大)震的能力;金屬承載消能雙功能構件用作抗側力構件可控制結構損傷主要集中于雙功能構件,減小承重結構的破壞,滿足高性能鋼結構抗側承載力大、可修復性好的要求。

北京建筑大學李愛群教授的報告題目是“既有建筑減隔震加固技術及其應用”。他分析了減隔震技術的現實需求,介紹了目前已有的減隔震技術和產品,對比了粘滯流體阻尼器、粘彈性阻尼器、軟鋼阻尼器、防屈曲耗能支撐、摩擦阻尼器的性能和應用范圍,介紹了不同阻尼器應用于大跨結構、高聳結構、多高層結構、復雜結構的減震應用案例,提出結構減隔震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結構的抗震能力,實現結構性能的大幅度提升。

北京工業大學杜修力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城市大型地下結構抗震設計理論與方法及工程應用”。他分析了由地震引發的地下結構破壞事故并說明了研究地下結構地震破壞的前沿需求,介紹了數值分析方法、簡化分析方法、物理模擬分析方法在地下結構地震破壞中的應用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地下結構的特殊性,他講述了時域整體分析方法及軟件平臺的完善和發展研究,提出了城市大型地下結構地震破壞機理與抗震性能評價方法以及模型試驗的實施技術,最后介紹了相關成果的工程應用。

東南大學吳智深教授的報告題目是“混凝土結構災后可恢復性設計及提升技術”。他通過分析地震破壞后結構不同程度的損傷,說明了重大工程結構災后可修復性(或可恢復性)亟需提高這一需求,同時認為結構可恢復性能應當成為結構復原力的關鍵指標之一,而結構復原力也是結構可持續性的指標之一。他提出合理利用FRP和鋼筋是實現損傷可控的可恢復性抗震結構的有效方法,同時具有高耐久、智能及綠色性能等結構可持續性特點,最后特別指出設計損傷可控的FRP筋是實現高性能損傷可控結構的關鍵。

理工大學方秦教授的報告題目是“抗暴結構研究新進展”。他簡要介紹了軍用和民用工程、落石沖擊、船(車)撞橋墩中沖擊爆炸事件對結構的破壞,說明了抗暴結構研究的重要性,指出了主要采用結構動力學和波動力學研究強荷載對抗暴結構的作用機理。他重點對鉆地彈侵徹效應及其防護、沖擊爆炸(或與火災聯合)下工程結構損傷破壞的數值模擬、民用工程結構抗沖擊爆炸這3個研究方向做了詳盡的闡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白國良教授的報告題目是“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振動臺抗震性能試驗研究”。他從發展歷程、政策導向、應用現狀、試驗研究4個方面闡述了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的研究背景和現狀,介紹了連接技術試驗和結構模型振動臺試驗,分析了套筒灌漿連接、漿錨搭接連接各自的特點和區別,并展示了模型試驗結果。

2.7綠色交通

東南大學王煒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城市虛擬交通系統及其功能設計”。他通過分析提出城市交通擁堵的成因主要是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之間的嚴重失衡。快速城鎮化使大城市居民平均出行距離成倍增長,引發城市交通結構的轉型,造成出行機動化。立足中國城市綜合交通系統構成要素的基本特征,他提出了“公交主導型城市交通系統供需平衡”這一緩解交通擁堵的基本策略,同時提出了“互聯網+交通”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統建設技術路線,并從城市虛擬交通系統測試平臺的框架結構、城市綜合交通大數據的深度開發、城市虛擬交通系統測試平臺的構建、城市綜合交通系統集成分析平臺軟件的開發、城市交通集成測試功能的人機對話與系統實現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城市虛擬交通系統測試平臺的建設。

2.8土木工程與計算科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崔俊芝院士的報告題目是“土木工程中的計算科學和技術”。崔俊芝院士指出,大型工程是現代土木工程建設的必然趨勢,土木工程全壽命期設計科學技術、土木工程精細化建造技術、大型基礎設施運行和維護技術這三大技術是土木工程發展的核心。他還介紹了土木工程計算科學在大型組合結構、地下空間一體化多物理場分析中的應用,以及在多目標組合優化、抗震、防災模擬與可靠性分析等若干前沿研究方向的具體應用,簡要介紹了現代集成化、智能化技術在土木工程建造技術中的應用。3結語與展望

第三屆建筑科學與工程創新論壇在各方努力下完美落幕。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鋼結構、橋梁工程、隧道與地下工程、道路工程、防災減災、結構健康監測、綠色交通等關鍵問題與技術進行了匯報和交流,展示了國內外最新的研究動態和工程應用,并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相關期刊更多

跨語言文化研究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橋梁建設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交通世界·運輸·車輛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台县| 大连市| 麻栗坡县| 梅州市| 乐至县| 安国市| 天峨县| 绥宁县| 定边县| 沽源县| 绥棱县| 壤塘县| 芦山县| 宾川县| 栖霞市| 沂南县| 宁陵县| 宜州市| 武城县| 兰考县| 林州市| 安阳市| 海盐县| 师宗县| 河池市| 松阳县| 南安市| 叙永县| 保康县| 凉城县| 石河子市| 同仁县| 甘洛县| 郯城县| 交城县| 通河县| 伊金霍洛旗| 武城县| 台北市| 盐亭县|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