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學生高效學習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其次,要有吃苦耐勞,長期奮斗的準備。高中的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平時會遇到各種困難,對此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一個良好的學習心態往往對學習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及時找老師溝通,尋找解決的辦法。
3、再次,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不同的學習方法也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有人喜歡朗讀,有人喜歡默寫,有人喜歡總結錯題本,有人喜歡背誦,每個學生必須找到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在學習中發揮出最大的功效。下面,我向大家總結分享幾點各科目的學習方法。
4、物理、化學、生物的學習方法。理化生這三個學科都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與生產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所以在學習中我們不僅要掌握各種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定理和定律,更要把它們應用到實際中去。不僅要掌握理論依據,更要注重對各種實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知識來源于生活,更要應用于生活。
5、地理、歷史、政治的學習。史地政是人文學科,是一個社會長期發展的精神升華,多了解人文歷史,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為社會的進步做些力所能及的努力。要想學好這幾個學科,就要多讀書,多了解我們的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只有知識面開闊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為我們的現實生活服務。
6、英語學科的學習。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國家之間也需要交流互通,因此我們就必須掌握他們的語言,我想英語學習的最大魅力還是在于人們之間的交流互通。要學好英語,除了在課堂上要聽老師講解最基本的單詞語法之外,還要多讀外文資料,一門語言的用法,是非常龐雜的,遠非在課堂上接觸的那點兒東西可比,我們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語言環境中,去感受到它的魅力,它的美麗。
7、語文和數學的學習。語文和數學的學習,具體體現在八個“多”字上面,多聽、多看、多寫、多練、多思考、多總結、多請教、多反思。提前做好預習對即將要開展的新課程做一個簡單的預習,能理解的盡量去理解,理解不了的記下來,老師講課的時候認真去聽,順著老師的思路走,集中注意力,利用之前預習的知識點,來與老師講的知識點相對應,找出自己不足,認真做筆記,培養課外閱讀的好習慣,多做習題鞏固,多背誦,多練習要點,記住一定要及時復習。
8、然后,每學習完各科目內容時,同學們要及時進行總結歸納,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來總結,因為每個人的理解方式以及記憶方式不同,做筆記的方式都不同,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去整理,或者借鑒學霸們的方式也未嘗不可。將知識點進行一些簡單的總結,太簡單的可以簡單地寫一寫,對于一些零碎的,邊邊角角的知識點也集中在一個區域,重難點就不用說了,是必須要歸納的。
1 建立良好的心里暗示
我們每一天都要大聲的對自己說“我能行”。數學知識與其他科知識是息息相關的。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古人有“春江連水潮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今有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我能學好它。
2 課內重視聽講,課后及時復習
古人有“溫故而知新。”對所學知識產生疑問,產生好奇心。從而提高聽課質量。
數學復習應是一個反思性學習過程。要反思對所學習的知識、技能有沒有達到課程所要求的程度;要反思學習中涉及到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數學思想方法是如何運用的,運用過程中有什么特點;要反思基本問題(包括基本圖形、圖像等),典型問題有沒有真正弄懂弄通了,平時碰到的問題中有哪些問題可歸結為這些基本問題;要反思自己的錯誤,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訂出改正的措施。
3 適當多做題,養成良好的解題及自主學習的習慣。 要想學好數學,自主多做題是難免的
剛開始要從基礎題入手,以課本上的習題為準,反復練習打好基礎,再找一些課外的習題,以幫助開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決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題規律,熟悉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這就是不死則不活的道理 。要掌握“聽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講一遍,講一遍不如辯一辯”的訣竅。學會“小題大做”和“大題小做”的解題方法,即對選擇題、填空題一類的客觀題要認真對待絕不粗心大意,就像對待大題目一樣,做到下筆如有神;對綜合題這樣的大題目不妨把“大”拆“小”,以“退”為“進”,也就是把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拆成或退為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把這些小題、簡單問題想通、想透,找出規律,然后再來一個飛躍,進一步升華,就能湊成一個大題,即退中求進了。如果有了這種分解、綜合的能力,加上有扎實的基本功還有什么題目難得倒我們。
高中數學的良好習慣應是:多質疑、勤思考、好動手、重歸納、注意應用。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只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也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
4 有意識培養自己的各方面數學能力
數學能力包括: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計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 力共五大能力。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數學學習環境中得到培養的。在平時學習中要注意開發不同的學習場所,參與一切有益的學習實踐活動,如數學第二課堂、數學競賽、智力競賽等活動。平時注意觀察,比如,空間想象能力是通過實例凈化思維,把空間中的實體高度抽象在大腦中,并在大腦中進行分析推理。
高中數學的良好習慣應是:多質疑、勤思考、好動手、重歸納、注意應用。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只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也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
5 注意數學中的幾大思想的運
重點掌握的數學思想主要有:集合與對應思想,分類討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運動思想,轉化思想,變換思想,化歸思想 。有了數學思想以后,還要掌握具體的方法,比如:換元、待定系數、數學歸納法、分析法、綜合法、反證法等等。在具體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觀察與實驗,聯想與類比,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一般與特殊,有限與無限,抽象與概括等。數學教材是采用蘊含披露的方式將數學思想溶于數學知識體系中,因此,適時對數學思想作出歸納、概括是十分必要的。
高中數學中經常用到的數學思維策略有:以簡馭繁、數形結合、進退互用、化生為熟、正難則反、倒順相還、動靜轉換、分合相輔等。
學習就是不斷地化歸轉化,不斷地繼承和發展更新舊知識。
6 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
6.1 記數學筆記,特別是對概念理解的不同側面和數學規律,教師在課堂中。拓展的課外知識。記錄下來本章你覺得最有價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題,以及你還存在的未解決的問題,以便今后將其補上。
6.2 善于總結和閱讀數學課外書籍與報刊,參加數學學科課外活動與講座,多做數學課外題,加大自學力度,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6.3 及時復習,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進行適當的反復鞏固,消滅前學后忘。學會從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總結歸類。
6.4 經常在做題后進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題所用的基礎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想,是否還有別的想法和解法,本題的分析方法與解法,在解其它問題時,是否也用到過。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教學方式;答題技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去。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老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興趣作為教學的任務和基礎,在教學上可以盡量把課件講得生動形象,下課積極耐心的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這樣就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產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獲得比較好的成績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表揚和贊賞,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地理,也就會擁有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是進行地理學習的關鍵性因素,效率提高了學生才能用最少的時間學到最多的內容。
上課效率的提高需要老師采取合適的方式,采用多媒體的方式就是一種比較高效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點,帶動課堂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轉變教學方式不僅是教學方法的改變,也是老師教學角色的改變,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的認識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性,進而比較積極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在做地理題目時不進需要日常積累的地理知識,同時更需要答題的技巧,因此教師傳授給學生相應的做題技巧,會使學生大大的提高做題的效率和準確性,所以,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做題技巧,能夠為學生做題和考試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有一些剛上高中的學生,在初中時學過一些淺層的地理知識,但是由于基礎差、一知半解,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對地理產生厭惡的情緒,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會使得學生越來越不想學習地理。針對這種情況,老師需要多加鼓勵學生,對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定期給他們補課,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到老師時刻關心他們,從而會更加努力的進行學習。對于學生點滴的進步老師時刻的關注,及時給予他們相應的表揚和鼓勵,慢慢的學生就會產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取得了好的成績或者上課積極回答問題時,也可以對學生進行表揚,這樣就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小組的方式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所有的學生平均分成幾組,每個小組中都有優秀的學生和基礎差的學生,這樣讓優秀的學生帶動基礎差的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所有學生的成績得到提高。例如:在學習宇宙中的地球這一節內容時,可以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比如說,天體有哪些?恒星的特點有哪些?可以分小組進行討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激發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在回答恒星的特點時,有些小組可能回答的不夠全面,老師就可以針對學生回答的情況做相應的補充。比如說不僅應該考慮到恒星是自身可以發光發熱、體積和質量巨大的星體,而且還需要考慮到距離遙遠這一特點,距離遙遠又包括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通過恒星的知識引出行星的知識,這樣就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過渡。這種小組學習的方式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首先,提高學習效率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前提,了解課堂學習效率的重要性,有利于學生有意識的重視高中地理的學習,合理有效地利用學習時間。新課標也對學習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要注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激勵學生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學習效率的提高不僅體現在課堂的學習中,還有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中。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預習新課的任務,每個學生把自己不太懂的內容通過紙條的方式交給班長,班長通過把每個學生提交的問題綜合起來反饋給老師,這樣老師就能及時了解學生的預習效果,從而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老師可以通過PPT的形式進行教學,PPT課件能夠更加生動直觀的展示所學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教學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學習。例如:在學習地球運動這一節的內容時,老師通過PPT課件的形式展示地球自轉和公轉,讓學生總結出晝夜產生的原因,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如果由夜進入晝就是晨線,由晝進入夜就是昏線,從而引導學生認識晨昏圈以及晨昏圈相應的特點。學生通過課件進行學習,能夠更加容易理解和學習,這樣學生就能產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轉變教學方式
首先,有些學生認為高中地理學科是一門背記的學科,只需要考試前的突擊背書就可以考得高分,這是很不正確的,因為地理不僅僅是一門文科性質的學科,而且還帶有一定的理科性質,所以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需要轉變教學方式。自然地理比較難,因為難點和重點的知識比較繁瑣,老師要仔細全面講解;而人文地理的文科性質比較強,需要記憶的東西多,針對這個特點老師要讓學生進行更多的記憶和背誦,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斷增強。其次,轉變教學方式還體現在老師的角色轉變,老師要成為學生引導者、合作者、探究者,只有把學生當成朋友,學生才敢提出自己的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要積極耐心的進行講解。角色的轉變有利于老師和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
四、傳授答題技巧
一、高中學習的特點
1.高中教材的特點
(1)知識量增大。學科門類高中與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識量比初中的大。
(2)理論性增強。這是最主要的特點。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則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強。如初中代數側重于解方程、運算,而高中代數一開始就是相當抽象的集合、映射。初中政治講的是法律學這類聯系事實的內容,高中則要求學習經濟學,馬克思理論這樣哲學性的東西,比較之下更為抽象。
(3)系統性增強。
(4)綜合性增強。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相互為用,加深了學習難度。如分析計算物理題,要具備數學的函數,解方程等知識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運算能力、實驗能力需要進一步的提高與培養。
2.對高中生智力發展的要求
智力一般認為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1)在觀察事物時,要更富目的性,會更加全面和深刻,能區別出主要的和次要的,必然和偶然的現象;不僅要有靜態的觀察,還要有動態的觀察;不僅有定性的研究,還要有定量的分析。
(2)要求記憶以邏輯識記為本,力求在理解基礎上抓住教材內在聯系,進行記憶。
(3)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來進行邏輯思維。同時要獨立思考問題,研究問題。
(4)想象力要較大發展。把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如從平面幾何到高中立體幾何的學習,就需要發展空間想象力。
二、高中學習的方法
愛因斯坦有個成功的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勞動,Y代表正確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這個公式指明事業成功的三要素。對于學業來說,成功也有三要素:學習成功=心理素質十學習方法十智能素質
1.提高學習心理的素質
(1)學習的動機。學習需要動機,如升學、就業、興趣、愛好、榮譽、地位、求知欲、事業、前途等。我們要努力強化學習的動機,如樹立遠大理想;參加各種競賽,挑戰強者,激起學習欲望;看到自己學習成果而受鼓勵,從而增強自信,經受挫折,要有不甘失敗和屈辱的精神。
(2)學習的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效率有密切關系,可以從好奇心和求知欲中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對各門功課的興趣。往往是刻苦學習后,才發現知識的奧秘和用途,才提高學習成績,所以一定要鉆進“書海”去;把知識應用于實踐,激發興趣,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出問題時,那種成功感易激發學習興趣。
(3)學習的情感、意志和態度。將積極的情感同學習聯系起來,防止消極情緒的滋生,可以促進學習。善于控制自己,是學習意志力培養的關鍵。
2.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1)預習。在測覽教材的總體內容后再細讀,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理清哪些內容已經了解,哪些內容有疑問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點、難點)分別標出并記下來。
(2)聽課。聽老師講課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捷徑,老師傳授的是經過歷史驗證的真理;是老師長期學習和教學實踐的精華
(3)作業的方法。作業是提高思維能力,復習掌握知識,提高解題速度的途徑。通過審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以達到鞏固檢驗自己的目的。當然在分析問題時,可有幾條思路,如順推法、逆推法、雙向法、輔助法、排除法等,另外作業是千萬不可COpy的,那樣毫無意義。
(4)復習的方法。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必須時常回復到所學的東西上而加以復習…… 牢固地記住所學會的東西,這比貪學新東西而又很快忘掉好得多。”因此往往考前的“臨時抱佛腳”是不起作用的。
3.發展智力,提高能力。
(1)發展觀察力。觀察是掌握知識,搞好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成才的必要條件。
(2)提高記憶能力。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記憶。記憶的原理是隨時間變化的,在學習后的幾天內遺忘的速度非常的快。但過了一星期后遺忘速度便趨緩了。因此記憶的關鍵便在最容易遺忘的那幾天里鞏固復習。
a.及時復習。
b.在時間和量上合理安排復習。實驗證明:相對集中一段時間學習同一內容,記憶效果好。但也要適當分散,因為復習時間過于集中容易發生干擾;過于分散容易發生遺忘。
c.交替地分配時間學習也可以提高記憶。
d.另外,采用各種記憶方式也有效果。如特征記憶;歌決記憶;形象記憶;比較記憶;聯想記憶等。
(3)發展思維能力。
(4)發展想象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互動案例分析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動態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一、采取啟發式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啟發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基本作用,在我國古代的《禮記·學記》中給出了很好的詮釋:“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意思是說,善于教學的人在于誘導學生,是指引而不是強逼,是鼓勵而不是壓制,是啟迪思想而不是完全講解或提供答案。誘導而不強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就會和諧;鼓勵而不是壓制,教師教的容易,學生學的輕松;善于啟發而不是全都講解或提供答案,學生就會勤于思考,樂于探究。概括起來是說,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任務是“引導”,而“啟發”則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
那么,何謂“啟發”呢?《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一詞概源于此。宋代朱熹對此注解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意思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弄明白的時候,不要去點撥他;不到他想說出來而又說不清楚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
關于“啟發”在引導學生學習中的重要性,也為國內多數教育工作者所認識。有學者甚至認為,啟發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啟發的技巧和水平可以有高低,但是無論如何啟發都是必需的,不進行啟發甚至可以認為是教師的無能。”把“啟發”作為教學的常態化要求,作為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這一認識是非常有遠見的。
二、善待課堂意外,捕捉互動教學生長點
課堂教學情境千變萬化,經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學生的一個提問、疑惑,都可能打亂預定的教學計劃。面對這些課堂意外,教師要把握時機,掌握尺度,積極引導,使學生的靈性和創造性在課堂中得以閃動。倘若斷然否定、置之不理,或搪塞過關,就可能錯失一個難得的教學契機,還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例如,學生提出:“老師,可用坐標法嗎?”此解法雖然在教師的預設之外,但教師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完成了心愿,使學生的求知欲望得以滿足,并獲得富有個性的學習感悟,也使課堂因為“意外”而精彩,形成了新的互動教學生長點。
三、創設有效提問,激發課堂動態生成
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一個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和全面理解,幫助學生克服由于自身認識局限所導致的主觀偏差,引導學生的思維往辯證、深刻、合理的方向發展,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思維;一個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教師覺察學生思維參與情況,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不斷調控教學程序,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何謂有效提問呢?《學記》給出了很好的詮釋:“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1.提問要適度,且要指向數學問題的本質
教師的提問不能過于直白,否則容易“越俎代庖”;喪失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不能過于含蓄,否則容易“形同虛問”,提問的作用在于給學生暗示,用暗示誘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和感悟。引導學生往尋求解題策略,直指問題本質,取得良好的互動教學效果。
2.課題提問要恰時恰點
新課程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在知識形成過程的“關鍵點”上,在運用數學思想方法產生解決問題策略的“關節點”上,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提出恰當的、對學生思維有適度啟發的問題,以引導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動。使課題互動式教學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例如,課堂上出現的“三次沉思、迷惘”,此時,學生心理處于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這時的提問最容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而使課堂孕育生機、充滿活力。并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解題反思,促進學生主動生成
解題心理規律告訴我們,解題者在解題決策過程中,可能百思不解,多次受阻,而后又可能突然頓悟,此時的思維具有很大的直覺性,可能顧及不到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分析整理。因此,解題后要通過自問的形式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重現,對解題過程的實質與作用進行反省,對解題方法和解題中反映出的數學思想進行概括,對解題中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這樣就能對數學解題過程獲得規律性的認識。
五、在互相的教學模式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小到身邊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體的運行,從自然現象到社會生活,他們幾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問題即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一旦呈現在面前時,他們往往也可以基于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而且,這種解釋并不都是胡亂猜測,而是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出發而推出的合乎邏輯的假設。所以,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在互相的教學模式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此,高中數學教學要沿著“設置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反思應用”這條主線,把從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數學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以“問題”為紅線組織教學,形成以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相互引發、攜手并進的“情境——問題”學習鏈,使學生真正成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創造者”,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體驗數學的過程。教師立足于所創設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親身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反思的過程,學生成為余弦定理的“發現者”和“創造者”,切身感受了創造的苦和樂,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都得到了較好的落實,為互動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