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智慧消防系統解決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消防監督;應用
1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中各類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數量及規模上較之前都有明顯提升。與此同時,較高的城市建筑密集性為城市消防帶來了巨大壓力。近幾年,各類火災事故發生率明顯增多。因此,開展消防監督檢查對降低火災事故的發生率,保障社會的安定和諧有著重要作用。將物聯網技術與消防監督檢查工作的結合也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環節,能夠提升消防監督檢查工作的效率,推進我國消防監督檢查工作向現代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2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技術作為互聯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對提升整個社會的智能化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1]。物聯網技術能夠將智能化技術和網絡傳感技術等多種技術相結合,通過綜合調度傳感裝置,實現對相關信息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目前,較為常見的信息交互設備主要有紅外視頻掃描設備、溫度感應器及聲波感應器等。正是由于這些信息交互設備的運用,能夠實現對信息的輸送、處理及反饋。如今,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將這一技術運用于不同領域之中能夠更好地對信息進行分類與篩選。同時,將物聯網技術運用于消防監督檢查工作中,不僅節省了消防監督檢查工作中對人力及物力的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夠及時對火災進行預警,大大降低了火災發生的概率。
3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消防監督檢查中的必要性
消防監督檢查是一項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社會和諧發展的工作,涉及的范圍較大、細節較多,在實際的消防監督檢查工作中,往往是采取抽查的方式,并不能實現對受檢單位的每一個點位及消防設備的全面檢查。同時,隨著城市的發展,不同結構及形態的建筑也涌現出來,這進一步增加了消防監督檢查的難度。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消防監督檢查的效率及質量,更加全面地消除被檢單位的安全隱患,必須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在消防監督檢查系統中應用物聯網技術,構建智能化及信息化的消防監督系統,這也是我國消防工作發展的必由之路。物聯網技術在消防監督安全系統中的應用能夠最大程度地提升消防監督檢查工作的效率,消防檢查人員不需要再深入建筑中的每一個點位來進行消防監督檢查,通過物聯網系統終端就能夠全面了解和掌握被檢單位建筑內的環境及消防設備的情況,還能夠進行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更加快速高效地完成消防監督檢查工作,減少火災安全隱患,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除此之外,城市消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的協同配合及快速反應,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夠加強消防系統各部門的聯系,從而有效解決多部門聯合執法與工作的實際問題,提高消防預警的準確性,大幅縮減報警時間,加快現場處理的反應速度,降低火災出現的概率。消防系統中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基本框架主要體現在三個環節,即管理感知、應急救援及輔助決策。其中,管理感知環節包括的系統又分為:消防安全隱患巡遠程監控系統,可以實現建筑物內煙霧、明火的識別,通過消防視頻監控對現場情況進行觀察,及時發現并監控火災情況。如果發生火災,該系統可以在第一時間報警,同時啟動消防噴淋頭以及消防供水系統。在進行日常消防安全檢查中,利用物聯網系統還能夠完成設施巡查、隱患上報以及任務考核等工作。如若發生火災,物聯網系統還能夠實現在應急救援行動中的全面調度,能夠極大地提高應急救援行動的速度和效率。在輔助決策時,通過物聯網系統提供的相關數據,能夠對火災隱患進行全面分析,不斷優化消防人員及相關設施等消防資源。
4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消防監督檢查的技術支撐
為了適應當前消防工作的新形勢,實現各類信息的互聯、互通就顯得十分重要。消防物聯網系統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支撐,才能實現與現有的消防數字化信息系統的對接,從而達到彼此數據交換、存儲及共享的目的。消防物聯網系統主要由四個層面的技術組成,即感知層、網絡層、處理層和應用層。
4.1感知層面的物聯網技術
在感知層面所涉及的技術主要體現在各種信息采集及傳感設備中,例如紅外感應器、射頻識別裝置、新型傳感器等,這些設備能夠便于消防部門對各單位消防狀況的信息讀取與調控。其中涉及的技術主要有以下三種。
4.1.1傳感器技術傳感器裝置主要用于檢測,它能夠將感知到的被測信息以設定的信號形式傳遞出去,從而實現對信息的傳輸、存儲、處理和控制等[2]。由于一些高新技術的推動,如光電技術、微電子技術等,使傳感器技術不再是單一功能,而是越來越朝著微型化、智能化與多樣化方向發展。傳感器有兩種分類方法,根據工作原理進行分類,可以分為磁敏傳感器、針對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等。根據用途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溫度傳感器、速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位移傳感器等。
4.1.2電子標簽技術電子標簽系統利用無線電信號來識別特定目標,并能夠將相關數據進行讀寫。電子標簽即RFID(射頻識別技術)標簽,射頻識別技術是消防物聯網系統的關鍵技術,其與網絡通信技術的結合,能夠實現對物品的跟蹤及信息的共享。射頻識別技術涉及眾多高科技領域,如制造、材料、信息等,同時也覆蓋多方面技術,如芯片技術、天線設計技術、標簽封裝技術等。
4.1.3視頻圖像采集技術在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的助推下,視頻圖像采集技術已不再是模擬采集,而是采用數字化采集的方式,并且呈現出三大發展趨勢:處理技術的數字化、視頻質量的高清化及前端壓縮的智能化。由于成像原理的區別,視頻圖像采集技術分為兩種,即可見光視頻圖像采集技術以及夜視視頻圖像采集技術。
4.2網絡層面的物聯網技術
網絡層面的主要任務是利用相關的網絡技術對感知層面所采集到的信息進行匯總與傳輸。在消防物聯網系統中,網絡層技術需要滿足兩點:網絡分配技術升級、網絡傳輸技術的發展。此外,消防物聯網系統還需要有線及無線網絡技術的支撐,進而構建具有層次性的組網結構。這一層面的技術主要有以下三種。
4.2.15G通信技術5G通信的關鍵技術之一就是增加了D2D通信技術,相比4G通信,5G通信技術具有連接容量大、通信延遲減少、傳輸速度更快等優勢。D2D技術的應用能夠使用戶間的通信能耗降低,從而提升通信效率。5G通信技術的出現能夠進一步優化與提高消防物聯網系統的運行性能,實現不同設備之間的通信與交互,進一步豐富網絡結構,充分滿足消防物聯網系統管理的需求,使系統更加智能化、移動化。
4.2.2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是通過128位二進制數碼進行標識,是IPv4的升級替代技術。IPv6相比于IPv4有了更多的網絡地址資源數量,其地址資源是IPv4的1029倍。此外,IPv6還解決了多種接入設備聯網的問題。目前,互聯網已經由IPv4過渡到IPv6,較大程度地提升了物聯網系統的性能。
4.2.3異構網絡融合技術該技術主要是通過選取恰當的技術手段使不同類型的網絡能夠互聯互通,使不同網絡相互補充,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異構網絡融合涉及業務、控制、接入、傳輸、空中接口等多個通信系統層面。根據主干網的不同可分為基于互聯網和移動IP的異構網絡融合技術、基于IP核心網的異構網絡融合技術、基于無線自組網的異構網絡融合技術等。
4.3處理層面的物聯網技術
處理層相當于整個物聯網系統的“大腦”,能夠對網絡層面所傳輸的數據資源進行處理,從而實現自適應傳輸,達到互聯操作及信息共享的目的。此外,處理層還能夠為應用層提供統一的接口以及虛擬化的支撐。這一層面涉及的技術主要有以下兩種。
4.3.1大數據技術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個行業和領域都產生了海量數據。大數據技術就是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快速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大數據技術在物聯網系統中的應用,對采集數據的工具以及數據存儲都提出了挑戰。大數據技術也有許多支撐技術,如數據采集技術、數據存儲技術、數據處理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等。通過這些支撐技術的融合,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高質量、高效率處理,還能夠實現對未來數據變化的預測。
4.3.2云計算技術云計算是基于互聯網的一種計算模式,是傳統的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相融合的產物。這一技術能夠將用戶從終端帶入“云端”,用戶只針對自己的需求在某一應用中進行操作,而云計算技術則會通過特定方式來實現用戶需求[3]。例如,人們普遍使用的搜索引擎就是云計算技術在網絡服務中運用的具體體現,人們通過搜索關鍵字便能夠獲得與之相關的大量信息。
4.4應用層面的物聯網技術
應用層面的主要任務是開發消防業務的應用接口以及解決方案,將消防監督檢查與物聯網的特性相結合,從而構建起消防物聯網系統。該系統通過對下層網絡信息的提取,通過對相關信息的封裝,從而形成完整的業務引擎供用戶使用,能夠實現對用戶的統一管理,方便消防部門進行消防監督與管理工作。該層面主要涉及的技術有以下兩種。
4.4.1視頻檢索技術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視頻檢索技術也日趨成熟。當前,有許多信息是通過視頻形式從各種媒體中呈現出來。因此,從大量的視頻數據中找到需要的片段是視頻檢索技術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當前,已經研發并使用的視頻檢索技術有基于內容的圖像檢索技術、基于文字的圖像檢索技術以及視頻濃縮技術。
4.4.2網絡信息安全技術信息安全是消防物聯網系統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物聯網較傳統網絡更加注重數據的采集與挖掘,這也對物聯網的數據安全、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等提出了嚴峻挑戰。網絡信息安全技術能夠對物聯網中的數據及分析結果進行有效保護,從而避免對公共安全及商業秘密造成威脅。
5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消防監督檢查中的發展前景
1.概述
綜合布線系統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內的信息傳輸系統。它使話音和數據通信設備、交換機設備、信息管理系統及設備控制系統、安全系統彼此相連,也使這些設備與外部通信網絡相連接。它包括建筑物到外部網絡或電話局線路上的連線、與工作區的話音或數據終端之間的所有電纜及相關聯的布線部件。布線系統由不同系列的部件組成,其中包括:傳輸介質、線路管理硬件、連接器、插座、插頭、適配器、傳輸電子線路、電器保護設備和支持硬件。
建筑物結構化綜合布線網是由六個獨立的子系統組成:
1) 工作區(WORK AREA)子系統――由工作區內的終端設備連接到信息插座的連接電纜組成。常用設備是計算機(PC,工作站,中端,打印機),電話,傳真機等設備。
2) 管理子系統(ADMINISTRATION)――由交叉連接、直接連接配線的(配線架)連接硬件等設備所組成。實現配線管理,其設計很完善,使用顏色編碼,很容易追蹤和跳線,體積小,比傳統配線箱節省50%空間。
3) 水平子系統(HRIZONTAL)――由每一個工作區的信息插座開始,經水平布置一直到管理區的內側配線架的線纜所組成。實現信息插座和管理子系統間(跳線架)的連接,常用三類和五類雙絞線實現這種連接。
4) 主干線(RISER BACKBONE)子系統――由建筑物內所有的(垂直)干線多對數線纜組成,即多對數銅纜,同軸電纜和多模多芯光纖以及將此線纜連接到其他地方的相關支撐硬件所組成。實現計算機設備、程控機PBX和各管理子系統間的連接。常用通信介質是光纖,使系統傳輸率達到100MBPS。
5) 設備間子系統(EQUIPMENT)――由設備間的線纜、連接器和相關支撐硬件組成。實現布線系統與設備的連接,主要為配合不同設備有關的適配器。
6) 建筑群子系統――將一個建筑物中的線纜延伸到建筑物群,實現樓宇之間布線,連接到另一些建筑物中的通訊設備和裝置上,它由電纜、光纜和入樓處線纜上過流過壓的電器保護設備等相關硬件組成。
綜合布線系統本身具有很高的兼容性,根據用戶要求,本方案為開放式結構,能支持話音及多種計算機數據和圖像傳輸系統。系統能兼容話音、數據、圖像的傳輸,并可與外部公用網絡進行連接。
本方案設計遵循以下原則:
1) 充分滿足用戶功能上的需求。
2) 結構和性能上都留足余量和升級空間。
3) 遵循業界先進標準。
4) 本著結構合理,高效低成本的原則。
5) 用戶使用上和管理上的靈活性。
2.系統結構與配置
2.1 用戶需求分析
本工程的施工范圍為1、2、3和6號樓4棟樓。根據用戶要求,本方案為開放式結構,能支持話音及多種計算機數據和圖像傳輸系統。系統能兼容話音、數據、圖像的傳輸,并可與外部公用網絡進行連接。
本工程中根據點數表和所提供的平面圖和系統圖,統計本設計中信息點總數為13849個,初步設計內網信息點為4250個,外網信息點為3932個,專網信息點為1725個,紅機專網信息點為952個,語音點為2990個。分布于各區內。本布線系統設計選用GCI六類布線系統解決方案,所有的數據主干選用萬兆光纖系統解決方案,語音主干選用3類大對數銅纜。整個布線系統選用星型結構,各信息點自插座至各樓層弱電豎井處上樓層配線架,最后通過數據/語音主干線纜統一連接至位于1號樓的網絡和電話中心主機房,以便于集中式管理。
2.2. GCI布線系統支持的系統
1) 用戶的數據處理設備
IBM System 36/38, AS/400 NCR
Hewlett Packard(HP) Honeywell
Siemons Control Compaq Alpha
CDC Johnson-Control
Andover NEC
Fujitsu SUN Microsystem
2) 用戶的數據通訊網絡方式
EIA-232-D,RE-422,RS-423 Ethernet,10-Base T
StayLan(1Mbps-10Mbps) Token Ring(6Mbps)
FDDI(100Mbps) TP-PMD(100Mbps)
ATM(155Mbps\622Mb\s) 100Base-T,1000Base-T(X)
10G萬兆以太網
3) 用戶的話音系統
Avaya Matra Communications
Ericsson Nortel Network
Mitel NEC
ICL ISDN
Harris Huawei
4) 用戶的圖像傳輸要求
Analog Video(CCTV\CATV) Digital Video數字圖像
Video Conference會議電視
2.3 系統詳細設計
2.3.1 工作區布線
工作區指從由水平系統而來的用戶信息插座延伸至數據終端設備的連接線纜和適配器組成。工作區的UTP跳線為軟線(Patch Cable)材料,即雙絞線的芯線為多股細銅絲,最大長度不能超過5M。
針對客戶需求,連線采用六類非屏蔽雙絞線,RJ45跳線,T568B規格,長度為終端設備到插座的距離,3米長。
2.3.2 水平布線
水平布線子系統指從樓層配線間至工作區用戶信息插座。由用戶信息插座、水平電纜、配線設備等組成。綜合布線中水平子系統是計算機網絡信息傳輸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星型拓撲結構,每個信息點均需連接到管理子系統。由UTP線纜構成。最大水平距離:90m(295ft)。指從管理間子系統中的配線架的JACK端口至工作區的信息插座的電纜長度。工作區的patch cord、連接設備的patch cord、cross-connection線的總長度不能超過10M。水平布線系統施工是綜合布線系統中最大量的工作,在建筑物施工完成后,不易變更。因此要施工嚴格, 保證鏈路性能。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綜合布線的水平線纜可采用六類、超五類雙絞線。本工程水平區數據部分均采用六類UTP。
水平布線示意圖
1) 水平布線路由
一般地,水平布線插座部分一般距地30cm擺放,最終通過水平垂直段線槽(管)、走廊主線槽等匯至相鄰的FD?;镜乃讲季€走線方式有暗敷和明設兩種。參看下面的水平布線示意圖:
水平子系統示意圖
走廊的吊頂上應安裝有金屬線槽,進入房間時,從線槽引出金屬管,以埋入方式沿墻壁而下(或上)到各個信息點。
水平布線路由圖
2) 水平布線設計
下圖是水平部分電纜沿公共的水平線槽分支到工作區各個插座的針對本工程的直觀示意圖:
RJ45埋入式信息插座與其旁邊電源插座應保持20cm的距離,信息插座和電源插座的低邊沿線距地板水平面30cm。如下圖所示:
3) 水平布線器件
水平布線給出選用的GCI產品的說明如下:
插座模塊:信息模塊選用JU6G90N-WH,白色,最新6類千兆模塊,該種模塊與固定的C604線纜配合時,有極好的電氣性能,可以靈巧吻合地連接至任何系列模塊化插座、支架或表面安裝盒中。語音與數據點均選用此類模塊,便于將來二者靈活調節換用和擴展。
插座面板:GCI組合式面板,白色,86x86,單孔或雙孔,信息模塊選擇90度(垂直)墻上型安裝,適配國產86x86暗盒,CM防火等級。
水平線纜:數據和語音水平線纜全部選用C604六類非屏蔽線纜,中心十字架設計,23號線規,UL認證,水平配線長度不超過90米,支持高寬帶應用,包括1Gbps千兆位以太網、2.4Gbps ATM及高達550MHz的模擬寬帶語音應用,數據傳輸速率要比可靠性最高的五類電纜快6倍,向后兼容5類產品,有良好的工藝設計,使其安裝快捷簡易。
配線架:根據用戶需求,配線間配線架選用24口模塊化的配線架,這樣數據和語音既可以根據需求互換,又便于區別管理。模塊化的配線架以精巧的模塊化設計,確保其性能可靠、兼容性及快捷簡易的安裝,更便于靈活跳接和管理,滿足用戶指定需求。配線間光纖點的端接選用12/24口機架式配線架來端接光纖。
工作區/配線架用跳線:數據跳線選用GCI RJ45-RJ45跳線JU6-BL-3M,3米,支持千兆應用。語音跳線選用RJ45-110跳線JU1R4-BL-2M,2米跳線,對應線纜數量按招標文件要求,根據數據信息點按3:1的比率配備原廠工作區跳線。
2.3.3 主干布線
垂直干線子系統由連接主設備間至各樓層配線間之間的線纜構成。其功能主要是把各分層配線架與主配線架相連。用主干電纜提供樓層之間通信的通道,使整個布線系統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垂直干線子系統拓撲結構采用分層星型拓撲結構,每個樓層配線間均需采用垂直主干線纜連接到大樓主設備間。垂直主干采用大對數線纜時,每條大對數線纜對于某個樓層而言是不可再分的單位。垂直主干線纜和水平系統線纜之間的連接需要通過樓層管理間的跳線來實現。
垂直主干線纜安裝原則:從大樓主設備間主配線架上至樓層分配線間各個管理分配線架的銅線纜安裝路徑要避開高EMI電磁干擾源區域(如馬達、變壓器),并符合ANSI TIA/EIA-569安裝規定。
電纜安裝性能原則:保證整個使用周期中電纜設施的初始性能和連續性能。
大樓垂直主干線纜長度大于90M,則每個樓層配線間至少配置一條室內六芯多模光纖做主干。主配線架在現場中心附近、保持路由最短原則。
1) 主干布線路由
根據用戶具體需求,本工程樓內所有數據主干均為6芯室內多模,OM3,50/125um 萬兆光纜,語音主干選用CMR阻燃級別的3類100對非屏蔽大對數線纜,整個建筑物的主干線纜在每層有貫通的橋架相連,經各個弱電豎井至各樓層配線間FD、再經豎井內垂直預設橋架、最后匯至1號樓的主網絡機房和通訊機房。樓內主干在豎井橋架里走線并良好綁扎。系統數據主干、語音主干嚴格分開設置,按照一定的標準距離敷設,達到隔離。
2) 主干布線設計
豎井中應立有金屬線槽,且每隔兩米焊一根粗鋼筋,以安裝和固定垂直子系統的電纜。豎井中的線槽應和各層配線室之間有金屬線槽連通。
干線區子系統示意圖
3) 主干布線器件
本工程數據主干主要選用GCI 6芯室內多模,OM3,50/125um 萬兆光纜,型號是FC-MIG01-06,對應在樓層配線間使用24口架裝光纖配線架 FBX-241024端接。室外部分采用六芯單模光纜。光纖連接選用GCI的ST耦合器和ST-ST單芯跳線作為尾纖來熔接光纖。平均損耗為0.1dB。以上配置主干支持可達萬兆甚至100G的應用,并向下兼容。
本工程語音主干主要選用GCI 3類100對大對數雙絞線,該線纜對語音應用有著良好支持,并可保證主干容量為總信息點數量2倍的冗余要求,滿足系統對余量的要求。語音主干的兩端端接選用GCI 110型配線架。
2.3.4. 配線間
配線間管理子系統設置在樓層配線房間、是水平系統電纜端接的場所,也是主干系統電纜端接的場所;由大樓主配線架、樓層分配線架、跳線、轉換插座等組成。用戶可以在管理子系統中更改、增加、交接、擴展線纜。用于改變線纜路由。建議采用合適的線纜路由和調整件組成管理子系統。
管理子系統提供了與其他子系統連接的手段,使整個布線系統與其連接的設備和器件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調整管理子系統的交接則可安排或重新安排線路路由、因而傳輸線路能夠延伸到建筑物內部各個工作區。是綜合布線系統靈活性的集中體現。
管理子系統三種應用:水平/干線連接;主干線系統互相連接;入樓設備的連接。線路的色標標記管理可在管理子系統中實現。
分配線間可位于大樓的某一層或以多層共用一個配線間的方式分布,用于將連接至工作區的水平線纜與自主配線間引出的垂直線纜相連接。
對于信息點不是很多,使用功能又近似的樓層,為便于管理,可共用一個子配線間;對于信息點較多的樓層應在該層設立配線室。配線室的位置可選在距弱電豎井旁附近的房間內。配線室用于安裝配線架和安裝計算機網絡通訊設備。
管理子系統連接水平電纜和垂直干線。是綜合布線系統中關鍵的一環,常用設備包括快接式配線架、理線架、跳線和必要的網絡設備。
1) 線纜路由
各配線間線纜一般可從主干線槽經過防靜電地板進入相應機柜,在完成分組、上架、理線、綁扎后進行最后的線纜卡接,具體情況應根據現場施工要求靈活處理,但總體須保證線纜的安全和理線的整齊美觀。
為了保持配線間的布局美觀,引進的配線間垂直主干線槽應緊貼墻面,切忌矗立于房屋中間。要求施工時,處理好線槽入口處的切角,既不能成直角,也不可探出墻面。
2) 配線間器件清單
本工程共設計配線間27個,分別位于各樓弱電豎井內,配線間就是一管理子系統,它把水平子系統和垂直干線子系統連在一起或把垂直主干和設備子系統連在一起。通過它可以改變布線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的連接關系,從而管理網絡通信線路。
在配線間,配線架器件安裝在落地式的機柜中,機柜置于高架地板上。到配線架來的電纜應從吊頂上通過線槽從上方進入機柜。
配線間大部分器件實際上已經在“水平布線”和“主干布線”兩節中描述,這里又多加了一些布線管理器件,如背板、機柜等等,可以直觀地了解、檢查配線間里的布線情況。本節說明了實際使用的端接器件的最終統計數目。所有的機柜按照招標文件的要求配備足夠的電源插線板、機柜隔板、安裝螺絲、垂直理線環。機柜上空余的部分需要有擋板遮蓋。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配線間的設備工作跳線選用了GCI跳線JU6-BL-2M,支持高速數據傳輸,性能卓越,穩定可靠。語音工作跳線選用了110-RJ45型跳線.。信息點跳線數量按信息點數量3:1的比率配備原廠銅纜六類跳線。
3) 配線架打接表格
配線架打接表格直接提供了各個配線間之配線架的線纜打接順序,是工程施工安裝和竣工維護必備文檔,非常重要!一方面能指導正常的施工,協調任務分配,另一方面起到最終核對器件搭配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據和日后管理維護的參考。
2.3.5 布線管理
信息點標號原則
建議本布線工程中各座建筑物中的信息點按照如下規則統一標號,如:
1) C1區一層數據點是C1CXX(C=Computer),
2) C1區一層語音點是C1PXX(P=Phone),
3)C1區一層數據主干是C1CBXX(B=Backbone),
4)C1區一層語音主干是C1PBXX(B=Backbone)。
5) 其它區、層類似上述標識,區別在屬于哪一區的哪個樓層。
6) 各信息點標號與相對應的配線架卡接位置標號相同,特殊標號另行注明。
7) 標簽顏色按照相應規范。
在中心配線間需要區分各區分配線間的主干,需要在標識處填寫詳細的建筑物的名稱,便于管理。
標簽安裝
按照要求,所有使用的標簽皆為專用機器打印,標簽都打印在永久性的標簽上,并用永久性的防水薄膜覆蓋。在穿線安裝施工的過程中所有的線纜都單獨標簽,終端的配線架對應的給出標簽,都使用標簽給出標識,所有的插座端口也給出安全的固定的標簽來標識,而且所有的插座面板符合招標文件的要求,看標簽就可以區分信息模塊是數據、語音、還是光纖應用。所有的配線和跳線都給予標識并單獨編號,使得最終用戶的管理更為方便快捷。
3. 系統功能
3.1 系統操作方法
布線系統應用的好壞,是與施工過程中的安裝質量密切相關的。
水平4對雙絞線的連接完全可以依靠模塊和配線架上的T568色標來端接。
在垂直子系統中,纜線的連接正確性是由色碼得到保證的,色碼編排如下:
按順序組合,如1-5線對則有:白藍、藍白為第一對線;白橙、橙白為第二對線;白綠、綠白為第三對線;白棕、棕白為第四對線;白灰、灰白為第五對線。其它依次類推。安裝終接按順序按此色標進行,方可保證連接的正確性。
4. 系統性能指標
4.1 概述
施工完成后,我們對系統進行兩種測試:
線路測試:采用專用的六類電纜測試儀對標準所規定的布線系統的各項技術指標進行測試,包括所有信息點的接線圖、長度、串擾、衰減量等十幾項指標。
聯機測試:選取若干個工作站,進行實際的聯網測試。
整個布線系統包括雙絞線和光纖兩種線路,每條鏈路我們都要用專用的測試儀測試。
4.2. 標準
雙絞線連接:根據ISO/11801和TIA/EIA 568B六類測試要搭配相應廠商的適配模塊。
光纖連接:根據ISO/11801國際標準Optical Class之要求制定。
4.3. 被測線路的定義
雙絞線連接
4.4 測試指標及標準
六類測試標準,我方將采用TIA/EIA所規定的CAT6指標或ISO11801 CLASS E 指標,并且選用三級精度的測試專用儀器。
六類標準測試的主要指標包括
測試儀內自動存貯了各種標準的限值,它自動地逐項指標進行測試、比較,并報告結果。我們推薦使用的測試儀為美國Fluke公司生產的DSP4300,測試標準建議使用TIA/EIA 568B規定的永久鏈路(P-Link)或信道方式(Channel)。
六類綜合布線系統數據信道測試應滿足或高于以下的指標:(ANSI /EIA-568-B.2在4次連接時的信道標準)
光纖線路的測試只要求測試一項結果──衰減:
衰減量
衰減量
4.5 測試儀器
我公司采用Fluke公司的新型Fluke DSP 4000系列雙絞線測試儀來測試雙絞線線路。
用Fluke DSP 4000以上系列測試儀主機外加Fluke FTK光纖測試工具包來測試光纖線路。
5. 系統要求
5.1 環境要求
5.1.1 照明
按有關設計要求,配線間室內照明不低于150Lx。強電總體設計時機房應有設計院特別考慮。
5.1.2 接地
配線間接地要求如下:
1) 提供合適的接地端,機架/機柜應用直徑4mm×4mm的銅線連接至接地端;
2) 接地電阻值不應大于4歐姆(單獨接地),聯合接地電阻值不應大于1歐姆。
根據本工程的接地要求選用聯合接地。各機房要求所有的弱電機柜,箱體及設備提供一個接地點,保證能正確的和任何設備連接,保證接地的延續性,所有的接地線有銅芯導線,銅排組成。
5.1.3 設備間要求
設備間及配線間是整個布線系統的中心,它的布放、選型及環境條件的考慮是否恰當都直接影響到將來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及維護和使用的靈活性。
設備間的環境條件如下:
1) 室內照明不低于150Lx。
2) 溫度保持在18-27攝氏度之間。
3) 濕度保持在30%-50%之間。
4) 通風良好,清潔。
5) 室內應提供UPS電源配電盤以保證網絡設備運行及維護的供電。
6) 每個電源插座的容量不小于3000W。
7) 設備間應安裝符合法規要求的消防系統。耐火等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防火規范》、《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及《計算站場地安全要求》的規定。
8) 設備間的室內裝修、空調設備系統和電氣照明等安裝應在裝機前進行。設備間內的裝修應滿足工藝要求,經濟適用。若根據設備、環境要求需設活動地板時,活動地板應作防靜電處理。
9) 應盡量靠近服務電梯,以便裝運笨重設備。
10) 應盡量遠離有害氣體源以及存放腐蝕、易燃、易爆炸物處。
11) 設備間應遠離強振源、強噪聲源,避開強磁場的干擾。
為了便于網絡設備的跳接管理及維護,本布線工程設計建議設備間與配線間設置同一處。
6. 設計總結
寶雞市代家灣小區作為新興的智能化建筑,其結構化綜合布線系統的語音、數據、圖像等多媒體信息的傳輸介質
的物理架構,在布線方面要求具有高度靈活性、可靠性、實用性、綜合性,并且易擴展、方便維護和管理。
本方案是以國家游泳中心信息化建設中結構化綜合布線工程的具體需求為基礎依據、以GCI的數據網絡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為技術實現,參考國際國內通信行業標準及業內領先的案例設計而成。
寶雞市代家灣小區作為本地區的重要場所,中心決策層能以通信行業專業化的高度,以“One Shopping”(一站式)的解決方案來參考審閱解決方案,充分體現了領導的遠見卓識和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