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淋巴性瘤主要治療方法

淋巴性瘤主要治療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淋巴性瘤主要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淋巴性瘤主要治療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原發性乳腺淋巴瘤; 臨床病理; 預后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6-0127-02

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是結外型淋巴瘤的一種,屬于較為少見的惡性腫瘤,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相關醫學研究表明,在原發性乳腺惡性腫瘤中,乳腺淋巴瘤所占比例約為0.04%~0.53%。而在結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乳腺淋巴瘤所占比例約為1.7%~2.2%[1]。本次研究通過分析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病理特征及與預后之間的關系,以期探討出更好的治療模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9~44歲13例(46.43%),45~59歲12例(42.86%),60~82歲3例(10.71%)。病理類型:彌漫大B型20例(71.43%),淋巴漿細胞型2例(7.14%),B小淋巴細胞型2例(7.14%),B細胞未分型1例(3.57%),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3例(10.71%)。腫瘤大小:≤5 cm 20例(71.43%),>5 cm 8例(28.57%)。腫瘤原發部位:左乳10例(35.71%),右乳13例(46.43%),雙乳5例(17.86%)。臨床分期:ⅠE期13例(46.43%),ⅡE期10例(35.71%),ⅢE期與ⅣE期5例(17.86%)。

1.2 病例篩選標準

(1)臨床病理資料、隨訪資料等完整的病例;(2)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住院患者;(3)滿足原發乳腺淋巴瘤診斷標準的病例(診斷標準:病理學檢查結果證實屬于惡性淋巴瘤、無淋巴瘤病史、首發部位為乳腺、同期全身未見疾病散播證據)。完成病例選擇后,以Ann Ar-bor標準作為分期依據,對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進行分期,同時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如乳腺鉬靶攝片檢查、骨髓穿刺檢查、腹部B超檢查、胸片檢查、體格檢查等。

1.3 病理檢查

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通過相關檢查(術后病理標本、針刺活檢、腫塊切除活檢),并由病理科進行免疫組化,證實為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本組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均以WHO在2001年制定的淋巴瘤病例分類系統作為依據,進行分類。

1.4 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包括單純手術治療、全身化療、單純化療、局部放射治療等,28例患者中采用單純手術治療1例(3.57%),行根治(改良根治)手術8例(28.57%),行象限切除手術7例(25.00%),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4例(14.29%),局部行放射治療+全身化療5例(17.86%),行單純化療3例(10.71%)。

1.5 療效評價標準

以惡性淋巴瘤評價標準(Cheson)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將療效分為五個級別,分別為Relapsed(疾病復發)、PD(疾病進展)、SD(疾病穩定)、PR(部分緩解)、CR(完全緩解)。另外,確診后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隨訪時)的時間為OS(總生存期)[2]。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本組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治療效果

本組28例患者的3年生存率與5年生存率分別為78.57%(22/28)、35.71%(10/28),中位生存時間53個月。(1)綜合治療方案的療效:應用手術結合化療治療方案的15例患者經過治療后,疾病進展1例,完全緩解14例,其中15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40.00%(6/15)。應用放療結合化療治療方案的5例患者經過治療后,部分緩解1例,4例完全緩解,其中5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40.00%(2/5)。兩種治療方案的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單純手術治療或化療的療效:8例患者經過單純化療或是單純手術治療后,完全緩解2例,病情穩定2例,病情進展4例,其中8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25.00%(2/8),與綜合治療方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本組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預后因素分析

腫瘤≤5 cm的患者生存時間為(59.01±5.12)個月,而腫瘤>5 cm的患者生存時間僅有(37.33±6.10)個月,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出現無痛性腫塊原發性乳腺淋巴瘤的首發臨床癥狀,腫瘤發生部位多為單側,雙側腫瘤的情況較為少見。本次研究中的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均是由于出現無痛性腫塊而到院就診,個別患者同時還伴有全身低熱的癥狀[3]。通過觀察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等難以區分確診乳腺癌與其他良性乳腺腫瘤。相關醫學研究通過對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14例)展開研究,發現原發性乳腺淋巴瘤X線表現和病理切片結果并無關聯,臨床上主要是通過病理學檢查來確診原發性乳腺淋巴瘤[4]。另外,本次研究中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均屬于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當中又以彌漫性大B細胞型淋巴瘤居多。

現階段,在原發性乳腺淋巴瘤的治療中,大部分學者均建議應用綜合治療方案,而局部治療+全身化療屬于如今最為常用的治療方式。然而,由于手術根治方案、放射治療根治方案均缺少大宗病例比較研究作為支持,若兩種治療方案在療效上無顯著性差異,放射治療方案以其保留完整性的優勢,將會逐漸取代手術治療。本次研究中,應用手術治療的患者相對較多,這可能是因為初診確診難度大。相關醫學研究認為,手術方式、手術范圍、生存率等之間無顯著的關聯,為此,臨床上不提倡應用大范圍根治術進行治療。本次研究中,應用手術+化療綜合治療方案的患者共15例,其5年生存率為40.00%。應用放療+化療綜合治療方案的患者共5例,其5年生存率為40.00%。兩種聯合治療方案的療效無顯著性差異,然而應用放療+化療綜合治療方案,需首先明確患者的組織學診斷。相關醫學研究表明,腫瘤大小、腋窩淋巴結侵犯等與患者的預后情況之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5]。此外也有研究指出,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預后主要影響因素為臨床分期結果,該研究中臨床分期為Ⅰ期的5年生存率為83.0%,而臨床分期為Ⅱ期的5年生存率為20.0%[6]。該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由此可得出,臨床分期情況屬于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預后情況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在原發性乳腺淋巴瘤的臨床治療中,及早發現與及早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情況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張斌豪,任予,何建軍.原發性乳腺淋巴瘤[J].現代腫瘤醫學,2009,17(6):1191.

[2]杜尊國,包蕓,唐峰,等.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免疫學亞型與預后的關系[J].復旦學報(醫學版),2009,36(3):281-287.

[3]王曉卿,張樂星,畢成峰,等.原發乳腺淋巴瘤的臨床病理、免疫表型及預后分析[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0,39(5):302-307.

[4]劉曉麗,馬禮鴻.乳腺惡性淋巴瘤3例臨床病理分析[J].遵義醫學院學報,2010,33(6):565-567.

[5]廖鳳.淋巴瘤首診時誤診原因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5):65-67.

淋巴性瘤主要治療方法范文第2篇

原國家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先生,也是因為淋巴瘤去世的。但同樣身患淋巴瘤,從發現病情算起,羅京活了不到1年,而霍英東活了23年。為什么羅京與霍英東的存活時間相差如此之大?著名腫瘤專家何裕民教授對此進行了解讀。

“自摸”即可首次排查

何教授說,淋巴瘤是一組起源于淋巴結或其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主要發生在淋巴結。由于淋巴組織遍布全身各處,而且同血液系統和免疫系統密切相關,因此,淋巴瘤可以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如心、肝、脾、肺等。

淋巴瘤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就是淋巴結腫大,尤其是頸部淋巴結的腫大。此外,部分淋巴瘤患者可呈持續高熱,也可間歇低熱,少數有周期熱。多數患者有體重減輕的表現,在6個月內減少原體重的10%以上。有的患者還會出現全身無力、消瘦、食欲不振、盜汗、貧血等。

由于所有的淋巴瘤均以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何教授推薦了一個簡單的“捫診”方法――自摸。因為多數淋巴瘤患者先在淺表淋巴結發病,如頸部、腹股溝和腋下淋巴結,這些部位都很容易摸到。

通常,當病原體侵入人體發生感染時,淋巴結會腫大疼痛,炎癥消失后淋巴腫塊也會自然縮小。所以如果發現自己淋巴結出現無痛性、進行性腫大且可以排除明顯誘發淋巴結增大的原因(比如炎癥),就應去醫院做相關檢查,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另外,患者如果出現淋巴結腫大,經過治療無效,也要警惕是不是有罹患淋巴瘤的可能。

首次治療非常關鍵

何教授說,對于淋巴瘤而言,首次治療成功與否,決定疾病能否得到控制,也就是說第一次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但目前國內不少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療時未充分重視,治不好了才找名醫名院,結果反而易引發耐藥性。如果患者一開始就能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合理治療,就有可能取得較好治療效果,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

聯合化療和放射治療是當今治療惡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術主要參與最初的淋巴結活檢和可能的剖腹探查診斷部分,以及原發于胃腸道、泌尿系、腸系膜及肝脾的惡性淋巴瘤。治療效果的好壞受諸多因素影響,包括病理類型,病期早、晚,腫瘤對治療敏感性、耐受性等。因此患病后一定要配合醫生接受足夠的治療,爭取得到控制,千萬不要自己亂治以致延誤病情,更不要相信江湖郎中的信口開河。

羅京之死――過度化療可能是原因之一

對于這類腫瘤的治療,何教授強調:一是要重視科學、合理、綜合治療。不是“十八般武藝”都用疾病就會好,有時過度治療會適得其反;二是要重視中醫藥,在淋巴瘤的不同治療階段,中醫藥的方法自有其不同的意義;三是必須充分意識到惡性淋巴瘤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一定要講究保存患者的體力,不可“濫殺無辜”,一味蠻攻,否則只能有害無益。何教授還用羅京和霍英東存活時間的巨大差異,來比較兩種治療的不同結果。

羅京所患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約占該病發病率的30%。盡管預后較差,但據有關統計顯示,只要治療及時、得當,仍有70%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

遺憾的是,根據網上公布的信息,羅京主要采取的是西方國家治療淋巴瘤的模式,也就是大劑量化療后,進行骨髓移植。這種療法對于體質強壯的西方人,對于化療敏感的病理類型確實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但這種治療模式有一種弊端,就是很大程度上摧毀了患者的免疫系統,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恢復重建,殘存的淋巴瘤細胞肆無忌憚地增殖,進一步削弱人體的免疫功能,從而繼發感染,導致臟器功能的急性衰竭等而死亡。羅京最終就是因心衰搶救無效而去世。

霍英東抗癌成功――中西醫結合治療

與羅京相比,霍英東的抗癌經歷更值得借鑒。1983年,霍英東與好友何賢幾乎同時患上淋巴瘤,后來何賢赴美做手術,但不久后去世;霍英東則到國內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之后又多年堅持鍛煉,從而保證了腫瘤20多年沒復發。

霍英東之所以患癌后能存活23年,與他本身的身體基礎和心境有關。他長期堅持鍛煉,注重日常的飲食調理,加上對病情想得開,不當自己是一個患者。雖然身兼商人、政治家等多種角色,生活繁忙,霍英東卻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憑借科學的治療方法和個人長期的堅持不懈,迫使癌魔卻步。

從霍英東的抗癌經歷可以看出,淋巴瘤盡管兇險,但并非絕癥。除少數惡性程度很高的類型外,本病的治療效果現已大大提高。隨著治療方法的進步,特別是中西醫結合,合理配合運用零毒抑瘤和辨證論治,很多惡性淋巴瘤患者可以長期生存且沒有任何病痛。

淋巴性瘤主要治療方法范文第3篇

1病歷摘要

患者,女,54歲,因“發現右側頸部腫物5天”,由門診以“右側甲狀腺腫物性質待查”收入我科。患者為無意間觸及右頸部有一腫物,無局部疼痛,不伴明顯呼吸不暢及其他不適。入院查體:體溫36.2℃,心率80次/min,血壓100/60mmHg。右側甲狀腺可觸及一包塊,大小約3cm×4cm,質硬,表面光滑,可隨吞咽活動上下移動,無觸痛,與皮膚及深部組織無明顯粘連,未聞及血管震顫音。左側甲狀腺未及明顯異常。頸部淋巴結未觸及明顯腫大。氣管略左偏。輔助檢查:甲狀腺超聲:右側甲狀腺實性占位性病變;甲狀腺腺瘤?甲狀腺核素掃描結果提示:甲狀腺右葉大“冷”結節。術前診斷考慮右側甲狀腺癌可能性大。完善術前檢查及術前準備后于2008年1月31日頸叢+局麻下行“右側甲狀腺全切除術”。術中見右側甲狀腺腫物約4cm×4cm大小,質地硬,表面欠光滑,與周圍組織粘連,略壓迫氣管使其左移位,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左側甲狀腺未觸及結節,質軟,大小正常,表面較光滑,未觸及腫大淋巴結。術中診斷:右側甲狀腺癌可能較大。遂常規處理右甲狀腺上動靜脈、中靜脈、下動靜脈,分離粘連,充分暴露右側喉返神經并加以保護,行右側甲狀腺全切除術。術后病理結果:右側甲狀腺非霍奇金淋巴瘤,B細胞來源,黏膜相關淋巴瘤。免疫組化結果:LCA(+++)、bcl-2(+)、CD20(+)、CD30(-)、CD45RO(+)、CD79a(+)、CD3(±)、AE1/AE3(+)、CD38(+)、CD34(-)、TG(+)、Vit(+)。患者明確診斷后轉入我院腫瘤科病房繼續行化學治療。

2討論

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是一種以甲狀腺包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淋巴瘤,為少見疾病,約占甲狀腺惡性腫瘤的0.6%~5.0%[1,2]。該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女性患者發病多于男性患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生長較快的頸前包塊,可伴有呼吸不暢。咽部哽咽及聲嘶等氣管、神經壓迫癥狀,也可伴頸部局部不適癥狀。本例患者發現頸部包塊5天,無明顯上述氣管、神經壓迫表現。甲狀腺淋巴瘤的影像學檢查如頸部B超聲、CT、MRI等多無特異表現,術前不易根據以上檢查明確診斷。但是超聲提示在甲狀腺炎癥基礎上的單發的低回聲結節應該高度考慮到該病的可能,因為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常合并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3,4]。另外,MRI在明確甲狀腺周圍組織是否受到甲狀腺淋巴瘤的侵犯優于超聲及CT,故可通過MRI檢查確定甲狀腺淋巴瘤的侵犯范圍及臨床分期。甲狀腺核素掃描檢查常提示為冷結節,對該病的診斷有一定的提示。術前細針穿刺活檢對診斷有一定的作用,有文獻報道其陽性率可高達93%[5]。術后病理切片檢查是明確該病診斷的金標準,而HE染色聯合免疫組化則是避免誤診的關鍵。甲狀腺淋巴瘤絕大多數為非霍奇金淋巴瘤,B細胞來源[6,7]。其病理表現常常為彌漫性,也可為結節性,小細胞到中等大小,并可見漿細胞樣分化。在甲狀腺淋巴瘤的治療方面,外科手術切除并不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腫瘤的徹底切除及擴大手術切除并不能提高患者術后生存率及減少復發率[8,9]。手術的主要目的是為獲取甲狀腺組織學病理診斷,所以手術應以切取活檢為主。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對放療和化療敏感,所以全身化療及局部放療是明確診斷的甲狀腺淋巴瘤的主要治療方法,能較好地減少術后復發[10]。

在臨床上,當中老年患者尤其女性患者,短期內出現迅速增大的甲狀腺包塊,超聲檢查提示甲狀腺彌漫或局限性低回聲病變,核素掃描提示為冷結節時應考慮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的可能。對于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狀腺結節或甲狀腺腫大的患者,應積極給予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淋巴性瘤主要治療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頸部囊狀淋巴管瘤 治療

淋巴管瘤并非真性腫瘤,而是一種先天性良性錯構瘤。由于胚胎發育過程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囊與淋巴系統隔絕后,所發生的腫瘤樣畸形。約50%在出生時即已存在,90%以上在2歲以內發現。男女發生率大致相仿。囊狀淋巴管瘤好發于頸部,又稱囊狀水瘤。是臨床上最多見的,約占3/4,其余見于腋部、縱隔、后腹膜和盆腔。

一、病理

在胚胎期靜脈叢中的中胚層裂隙融合形成大的原始淋巴囊,引流進入中心靜脈系統,以后淋巴囊逐漸退化或發展成與靜脈平行的淋巴管系統。若原始淋巴囊未與靜脈系統相連通,就產生囊狀淋巴管瘤。如與淋巴管系統主干不相通,可發生海綿狀淋巴管瘤,如少量淋巴囊在淋巴管系統形成時被分隔,則形成單純性淋巴管瘤。因頸靜脈囊淋巴形成最早。體積最大,所致頸部發生囊狀淋巴管瘤最常見。淋巴管瘤是由增生、擴張、結構紊亂的淋巴管所組成,可向周圍呈浸潤性生長。

二、臨床表現

頸部巨大囊狀水瘤的存在,可造成胎兒的娩出困難。一般在出生后即可在頸側部見到軟質的囊性腫物,有明顯波動感,透光試驗陽性。其界限常不清楚,不易被壓縮,亦無疼痛。腫瘤與皮膚無粘連,生長緩慢,大小無明顯變化。但易并發感染,且較難控制。

還可發生囊內出血,此時瘤體驟然增大,張力增高,呈青紫色,壓迫周圍器官可產生相應的癥狀。有的可廣泛侵及口底、咽喉或縱隔,壓迫氣管、食管引起呼吸窘迫和咽下困難,甚至危及生命。有部分淋巴管瘤在發展過程中,會自行栓塞退化,或在感染后,由于囊壁內皮細胞被破壞,在感染被控制后自行消退。

三、診斷

1、頸后三角區囊性腫塊。具有向四方(鎖骨上下、口底、氣管食管旁及縱隔)蔓延生長的特點,界限常不清楚,多見于嬰幼兒,出生時即呈巨大,亦可逐漸長大。

2、囊瘤柔軟,一般無壓縮性,能透光。表面皮膚正常,不粘連。

3、內容物淡黃透明或乳糜狀,偶帶血性。鏡下可見大量含有膽固醇結晶的淋巴細胞。

4、囊瘤較在累及口底、舌或咽部時,可有語言、呼吸或吞咽障礙。囊瘤位于鎖骨上時,可有臂叢受壓出現運動障礙或肌肉萎縮。有時氣管受壓移位。

四、治療

1、期待自愈

對于較小局限的淋巴管瘤,不影響功能又無礙美觀者,可不予治療。因為部分淋巴管瘤有自然消退的趨勢。對于病變雖較廣泛,但無呼吸、吞咽困難征象和其他嚴重并發癥者,可暫不作處理,觀察隨訪1~2年,若未見消退或反而增大者,再予治療。

2、注射療法

局部注射硬化劑治療淋巴管瘤,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由于注射療法較為簡便,對組織破壞少,可避免因手術而可能發生的嚴重并發癥,況且手術往往亦難以完全切除,所以可作為囊狀淋巴管瘤的首選療法。

(1)應用抗腫瘤藥物博來霉素(bleomycin)作局部注射療法

完全消退和顯著縮小者可達70%。可能是通過抑制淋巴管內皮細胞的生長和化學刺激物使間質纖維化的雙重作用而達到治療目的。從組織學來看,對間質較多的類型如單純性和海綿狀淋巴管瘤的作用較差,而對間質較少的類型如囊狀水瘤的作用較好。博來霉素有水劑和乳劑兩種,使用水劑量先配成1mg/mL的濃度,以每次劑量0.2~0.3mg/kg注入淋巴管瘤內,每周1次。3~10次為1療程。使用乳劑時每次0.6mg/kg,4~6周后重復,總劑量不宜超過5mg/kg,據認為乳劑比水劑效果更好,不良反應較少。注射后l~2周內局部有一過性腫脹,然后逐漸縮小、硬結,但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當天或次日有發熱38℃左右,偶有腹瀉、嘔吐。最嚴重的并發癥是肺纖維化。

(2)應用OK-432(picibanil,一種溶血性鏈球菌制劑)進行局部注射療法先將一個臨床單位(1ke)的0K-432溶解在10mL一生理鹽水內,穿刺抽液后等量的OK-432溶液注入瘤腔內,一次注入量以不超過2個臨床單位為限,觀察2~4周后追加注射1~2次。副反應是局部的炎性反應。有3~5日的腫脹,一過性發熱。此法可避免博來霉素所引起肺纖維化的危險。

淋巴性瘤主要治療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內科治療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癥

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癥又名華氏巨球蛋白血癥,以合成及分泌大量單克隆LgM蛋白的淋巴樣漿細胞惡性增生、積聚為特點,臨床表現為高黏滯綜合征,部分病例的臨床表現與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相似。本病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目前病因不明。可能與潰傳、慢性感染及一些腫瘤疾病有關。

一、臨床資料

10例病例中,男2例,女8例,發病年齡70~75歲,平均年齡72歲.發病開始至確診時間最短時間2個月,最長10個月.4例均以貧血為主要癥狀,2例以發熱為首發表現,明顯消瘦2例.肝脾腫大1例,眼底出血、滲出1例。

二、診斷

(1)臨床表現:①老年患者有不明原因貧血及出血傾向;②有高黏滯綜合征表現(視力障礙、腎功能損害、神經系統癥狀等)或雷諾現象;③肝、脾、淋巴結腫大。

(2)實驗室檢查:①血清中單克隆LgM>10g/L;②可有貧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③骨髓、肝、脾、淋巴結中有淋巴樣漿細胞浸潤。免疫熒光法檢查可見該細胞胞漿及表面含1gM;④血液黏滯度增高;發病年齡、血清中單克隆LgM>10g/L及骨髓中漿細胞樣淋巴細胞浸潤是診斷本病的必要依據。

三、治療

無癥狀的患者病情常可保持多年穩定而不需要治療,但應嚴密隨訪。出現進行性貧血、出血和高黏滯綜合征應進行治療。可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調節治療,當疾病隱匿、IgM水平較低或沒有器官浸潤、缺乏高黏滯綜合征表現時可不治療或給予小劑量烷化劑藥物,以使患者維持在無癥狀的狀態。如果疾病的唯一癥狀是高黏滯綜合征時,可采用血漿置換術,如血漿置換頻繁,可加上化療藥物。苯丁酸氮芥(瘤可寧)是主要的治療藥物,有效率約50%,IgM的降低速度較慢,需觀察幾個月才能確定其療效。抗代謝藥物氟達拉濱(FludambLne)和CladrLbLne治療巨球蛋白血癥的有效率在70%以上,其主要的不良反應是骨髓抑制和免疫抑制。超級秘書網

四、預后

多數患者病情進展緩慢,中位生存期為2~6年,約20%的患者生存期可超過10年。影響預后的因素尚不清楚,發病年齡、血象、白蛋白量及巨球蛋白的性質都與預后有關。1997年Morel等根據232例巨球蛋白血癥的觀察結果,提出了一個積分方法,根據其積分把巨球蛋白血癥患者分為3組:低危組(0~1分)占27%,5年生存率占86%;中危組(2分)占27%,5年生存率61%;高危組(3~4分)占46%,5年生存率26%。該病晚期可出現高黏滯綜合征、出血、血栓形成、溶血性貧血、反復感染、極少數并發淋巴瘤和白血病。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更多

白血病淋巴瘤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白血病淋巴瘤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孟村| 元朗区| 桦甸市| 武强县| 白朗县| 铁力市| 临夏县| 盖州市| 南昌县| 东莞市| 休宁县| 涞源县| 手游| 宁武县| 乌鲁木齐县| 灵武市| 嘉峪关市| 莎车县| 广德县| 康平县| 许昌县| 霍州市| 桂东县| 武胜县| 南陵县| 噶尔县| 客服| 昌图县| 通海县| 县级市| 湖州市| 鄂托克前旗| 天全县| 阳高县| 偏关县| 井冈山市| 彭阳县| 楚雄市| 敖汉旗| 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