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學大全

古代文學大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學大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文學大全范文第1篇

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 文學批評 “才者能知” “才知無涉”

一.《四庫全書總目》論“才知”關系

在《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提要中,四庫館臣指出了文學批評中的兩種現象:“才者能知”與“知不及才”。不煩一一列舉如次。[1]

1.其論“才者能知”者:

①《石林詩話》(均指四庫提要,下同):“然夢得詩文,實南北宋間之巨擘。其所評論,往往深中U會,終非他家聽聲之見隨人以為是非者比。”②《蛩溪詩話》:“然徹本工詩,故能不失風人之旨,非務以語錄為宗,使比興之義都絕者也。”③《誠齋詩話》:“萬里本以詩名,故所論往往中理。”④《后村詩話》:“蓋克莊于詩為專門,而德秀于詩則未能深解,宜其方枘而圓鑿也。”⑤《修辭鑒衡》:“構在當時,實以文章名世,宜是編所錄,具有鑒裁矣。”⑥《頤山詩話》:“盤亦能詩,王士禎《池北偶談》嘗載其數篇,深許其工。故其評論古人,多中U會。蓋深知其甘苦,而后可定其是非,天下事類如是也。”⑦《容齋四六叢談》:“所論較王《四六話》、謝場端牧麈談》[2]特為精核。蓋邁初習詞科,晚更內制,于駢偶之文用力獨深,故不同于剿說也。”⑧《余冬詩話》:“夫以講學之見論文,已不能得文外之致,至以講學之見論詩,益去之千里矣,則何如不作詩文,更為務本也。”(按,此條從反面立論。)

2.其論“知不及才”者:

①《解頤新語》:“然P詩有名于當時,而此書乃多謬陋。大抵皆襲舊文,了無精識,好大言而實皆膚詞。”②《蠖齋詩話》:“閏章詩深婉蘊藉,世推作手,而詩話乃多可議。”

四庫館臣指出兩種相反現象,而其《頤山詩話》提要中明言“蓋深知其甘苦,而后可定其是非,天下事類如是也”,則其傾向明矣。蓋館臣以為“才者能知”可稱公理,又對“知不及才”者頗致不滿。

二.“才者能知”論

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往往由作家“客串”,故曾存在一種“才者能知”的論調。

最早或可追溯到曹植《與楊德祖書》:“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于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于割斷。劉季緒才不逮于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3]謂批評者之文學素養,至少當與作者等量齊觀,方可批評。故批判劉季緒之“才不逮”而妄議。葛洪《抱樸子?廣譬》:“不睹瓊琨之熠爍,則不覺瓦礫之可賤;不覿虎豹之蔚,則不知犬羊之質漫;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極鄙。”[4]意謂提高修養而后能識高下。而后劉勰《文心雕龍》辟《知音》一章,專論批評與鑒賞,云:“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亦謂論者應具修養。又云:“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5]細別之,“操千曲”與“觀千劍”,一是實踐,一是觀摩,統謂“博觀”。此即如何“有南威之容、龍淵之利”、如何“才逮于作者”之路徑。

宋呂祖謙《詩說拾遺》:“詩者,人之性情而已。必先得詩人之心,然后玩之易入。”[6]所謂批評者之修養,即此“得詩人之心”,無詩人之心,則論詩無憑。而詩人之心如何得之?則固當“習為詩”。劉克莊謂:“詩必與詩人評之。……不習為詩,于詩家高下淺深,未嘗涉其藩墻津涯,雖強評要未抓著癢處。”[7]宋項安世《項氏家說》:“大抵說詩者皆經生,作詩者乃詞人,彼初未嘗作詩,故多不能得作詩者之意也。”[8]強調先習作詩之必要,否則有如隔靴搔癢,不得要害。而作詩者,才能不高亦不得要領。方東樹《昭昧詹言》稱:“既非身有,其言或出于揣摩,不免空華目翳,往往未諦。”[9]綜論之,則評詩者,須得詩人之心,欲得詩人之心,必先作詩,更須作得好詩。此則劉勰“操千曲”之一路。至于杜甫《偶題》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詩人自道,尤可注目。其謂唯作者知其作品,則未可坐實。論者若得詩人之心,誰謂不能許為知音?

論者善作,實際中往往有之。陸機作《文賦》即一例。其謂:“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陸機之“得其用心”,正由其本善于創作。故李善注《文賦》引臧榮緒《晉書》:“機妙解情理,心識文體,故作《文賦》。”[10]司空圖于《與李生論詩書》中論“韻外之致”,而列舉其創作之實例,可見持論正有創作經驗為依托。

錢鍾書先生謂:“劉勰與嶸為并世談藝兩大,亦復詞翰無稱。”[11]于今觀之,劉勰鐘嶸固絕少詞翰傳世,然其于當時之世,亦可稱有文名。《梁書?劉勰傳》載:“今定林寺經藏,勰所定也。……京師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請勰制文。”文章本劉勰所能者。至于鐘嶸,《南史?鐘嶸傳》:“衡陽王元簡出守會稽,引為軍朔記室,專掌文翰。……遷西中郎晉安王記室。”“記室”之職,“專掌文翰”,非深于文翰者不能任之。故鐘嶸之創作,當受重于其時。

詩人之論詩,最典型者莫過于所謂“論詩詩”。如杜甫、戴復古、元好問的論詩詩,都是文學批評史上的經典之作。[12]

三.“才知無涉”論

“才者能知”亦有反調者。曹植“南威龍淵”之論,唐孫過庭《書譜》評之曰:“語過其分,實累樞機。”[13]書學中此類持論正不少。如晉衛夫人《筆陣圖》云:“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14]嚴分鑒者與寫者。唐張懷《書斷》:“語曰:‘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能行之者未必能言’,何必備能而后為評?”[15]其《書議》又云:“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今仆雖不能其事,而輒言其意。”[16]均以為不必“備能而后為評”。蘇軾《次韻子由論書》:“吾雖不善書,曉書莫若我。茍能通其意,嘗謂不學可。”[17]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三》:“吾眼中有筆,故不敢不任識書;腕中有鬼,故不任書。記此以解嘲。”[18]東坡、m州俱作戲語,非真不善書者,固不可膠著坐實。然其俱分“善”與“曉”為二事,不相關涉。

文學實踐中,善論者未必兼是善作者,又往往有之。如《詩品》列陸厥于下品,卻稱其“具識丈夫之情狀,自制未優,非言之失也”。[19]又如嚴羽,歷代對其創作造詣批評甚多。胡應麟《詩藪》:“宋末嚴儀卿識最高卓,而才不足稱。”[20]徐楨卿《與同年諸翰林論文書》二:“獨喜滄浪語語上乘,……而嚴詩故元人耳,豈識見、造詣殊途乃爾。”[21]徐世溥《溉園詩集序》:“使李、杜論詩,未必及嚴羽,然羽曾無篇語傳者。”[22]王士禎亦謂:“儀卿詩實有刻舟之誚……大抵知及之而才不逮云。”[23]皆不滿滄浪“才不及知”之病。“才不及知”亦正“才”“知”無涉之一證。而“知不及才”者,更是常例。歷來作者多而論者少,正由此也。

四.今日未必“能而后評”

錢鍾書先生云:“必曰身為作者而后可‘掎摭利病’為評者,此猶言身非馬牛犬豕則不能為獸醫也。”[24]所見尤深。古者文藝批評未嘗真正獨立,作者而兼評者,實不得不然。唯二者性質各異,終有鴻溝橫亙,不可全然混一。《文心雕龍?知音》:“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25]指出創作與鑒賞批評遵循不同之邏輯過程,固不相類。然謂二者絕不相涉,亦過分之論。評者善作,對其批評事業自當有非凡裨益,可謂如虎添翼。而不善作者,詩心文心之所欠,則以博覽群書而得之。劉勰之“博觀”,實包含“操千曲”與“觀千劍”二途,“操千曲”不可得,則不妨“觀千劍”。當世學科已自獨立,創作與學術未必合流,已是常態。今之學者,固不必要求兼善創作。其博取群書,知識經驗可在一定程度補其實踐經驗之失,加以天賦運用,亦可成大家。若更兼善作,或可增其識見,助其拓出新境。

注 釋

[1]引文俱見(清)永等撰:《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本。不贅注。

[2]按,當為《四六談麈》。

[3](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卷四十二《與楊德祖書》,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593頁。

[4](晉)葛洪:《抱樸子?外篇》卷三十九《廣譬》,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頁。

[5](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卷十《知音》,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714―715頁。

[6](宋)呂祖謙:《呂東萊文集》卷十五《詩說拾遺》,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55頁。

[7](宋)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跋劉瀾詩集》,《四部叢刊》本。

[8](宋)項安世:《項氏家說》卷四“詩中借辭引起”條,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47頁。

[9](清)方東樹著,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卷一《通論五古》,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第31頁。

[10](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卷十七《文賦》,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39頁。

[11]錢鍾書:《管錐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文?全梁文卷五五》,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2252頁。

[12]關于“論詩詩”,可參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外篇》第四章《論詩詩論》,中華書局,2002年版。

[13](唐)孫過庭:《書譜》,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頁。

[14](唐)張彥遠輯,洪丕謨點校:《法書要錄》卷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版,第5頁。

[15](唐)張彥遠輯,洪丕謨點校:《法書要錄》卷九,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頁。

[16](唐)張彥遠輯,洪丕謨點校:《法書要錄》卷四,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頁。

[17](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卷五,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10頁。

[18](明)王世貞:《m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說部,明萬歷刻本。

[19](梁)鐘嶸著,周振甫譯注:《詩品譯注》,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99頁。

[20](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二《古體中》,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7頁。

[21](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卷一五六,中華書局,1987年版。

[22](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卷二七六,中華書局,1987年版。

[23](清)王士禎著,張宗棺爰,戴鴻森校點:《帶經堂詩話》卷六,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138頁。

[24]錢鍾書:《管錐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文?全三國文卷八》,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1669頁。

古代文學大全范文第2篇

關鍵詞:詩詞曲賦;甄嬛傳;情節;關系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3-0003-02

電視劇《后宮·甄嬛傳》(以下簡稱《甄嬛傳》)改編自網絡同名暢銷小說,保留了許多原著的詩詞歌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征服了觀眾,從開播以來,收視率火爆。為此,網絡上掀起一陣“古詩詞”熱,還出現了“甄嬛古詩詞大全”、“甄嬛古詩詞解析”等專業文章;微博上自動發起了“看《甄嬛傳》學古詩詞”的活動。本文在此基礎上,側重于探討詩詞曲賦與電視劇《甄嬛傳》故事情節的關系。本文中詩詞曲賦是指廣義的古詩概念,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的韻文文學。據筆者統計,76集電視劇引用或者化用的詩詞曲賦高達上百首,范圍也從先秦的《詩經》一直到明清的詩詞、戲曲,甚至還有今人創作的仿古詩。這些詩詞歌賦,大多數不是可有可無的閑文,而是情節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詩詞歌賦生發或者推進了故事情節

首先,劇中每次引用的相對比較完整的詩句,如《金縷衣》、《采蓮歌》、劉禹錫《賞牡丹》、溫庭筠《菩薩蠻》等都會引發相應的情節來配合。如安陵容兩次爭寵的情節,都是通過吟唱根據古典詩詞譜曲的歌曲引發的。第一次是安陵容唱《金縷衣》的時候,宮中暫時分為兩派,一派是華妃,一派是皇后(甄嬛和安貴人暫且可以歸入皇后一派)。所以,兩派圍繞著這首歌曲,唇槍舌劍,爭論不休。華妃斥之為靡靡之音,認為安陵容不知廉恥,招蜂引蝶。而莞貴人甄嬛認為此歌是勸人懂得珍惜之意;皇后認為如同天籟。皇帝認為此曲唯有“昆山玉碎,香蘭泣露才可勉強比喻”,就寵幸了安陵容,華妃一派暫時失勢。而幫助安陵容爭寵的甄嬛卻因為皇帝的濫情而悶悶不樂。果郡王也來湊熱鬧,以為皇帝新得的佳人是莞貴人。第二次安陵容唱《采蓮歌》的時候,甄嬛和華妃雙雙失寵,徹底投靠皇后的安陵容的歌聲引起了甄嬛的疑心和悲涼,引發了欣貴嬪的辛辣諷刺,更引發了不能參加宴會的華妃的歇斯底里的爆發。兩首歌曲,語詞雖簡單,韻味卻悠長,引起了劇中人物的幾多爭執,既引發了情節,又使情節富有波折。

其次,即使劇中人物每一次吟用斷章殘編似的詩詞歌賦,也會推動相應的情節向前發展。如甄嬛大年夜在倚梅園祈福時念出崔道融的《梅花》詩“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這句詩的作用甚多,不僅表達了甄嬛美好的心愿,而且“梅”諧音“媒”,是甄嬛、果郡王、皇上、純元和余鶯兒諸多人物的媒介,把他們都吸引到倚梅園里,從而使他們之間的矛盾激化,推動了情節的發展。這句梅花詩是純元曾經念過的詩,剛好觸動了來尋梅的皇帝的情腸。但甄嬛借故離去,在梅園的余鶯兒卻冒充了甄嬛搶先得寵,為以后自己失寵后毒害甄嬛埋下伏筆。來尋皇帝的王爺拿走了甄嬛的小像,埋下了兩人以后情緣的線索。

其他的如第22集宮中女人在看戲時,幾出戲曲的情節演化為皇后一派、甄嬛一派和華妃一派勾心斗角的情節。蘇軾的悼亡詞和張華的悼亡賦,無不引發皇帝對亡妻純元皇后的悼亡之情,進而欲在人間找替代人物而不能的情節。

二、詩詞歌賦與情節虛實相生的融合關系

電視可以生動形象展現詩詞歌賦涉及的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然后再讓劇中人物吟誦相關的詩詞歌賦,這樣便把看起來比較虛幻的、含蓄的詩詞歌賦與客觀的、通俗性的電視情節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虛實相生的關系,極大地增強了電視劇的審美感染力。形成這種虛實相生的關系,作者采取了兩種巧妙的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作者靠從詩詞歌賦里幻化出來的實際物象,聯系情節和詩詞歌賦。作者先讓溫實初帶著祖傳之寶“玉壺”作為定情之物,向甄嬛表白“一片冰心在玉壺”。結果甄嬛不接受他的“冰心”,痛苦的溫實初最后和沈眉莊情好,把玉壺放進了沈眉莊的棺材。一段發生三個人物間的凄婉情事,借助一把由詩“一片冰心在玉壺”幻化出的定情之物“玉壺”,便敘述得委婉動人。這把“玉壺”既成了促進情節發展的道具,又承載著詩句所蘊含的情感,做到了虛實相生。其他如對著崔白的畫作《秋浦容賓圖》上畫的大雁,作者生發出甄玉嬈喜歡忠貞之鳥的聯想,然后再聯想起金代元好問以一對殉情大雁為內容的詞《摸魚兒》,來宣揚愛情的至真感人等等。還有從《詩經·周南·關雎》生發出先秦“淑女”步伐,從李白的《長相思》生發出的長相思琴,從《金縷衣》生發出來的金縷衣等等,無不巧妙絕倫。

第二種方式是電視先呈現詩詞歌賦里面的具體場景,然后再引用詩詞歌賦來相互生發。作者受了《紅樓夢》以各類花來隱喻其書中女性的氣質、性格和命運的啟發,也用花來比擬她筆下的女性,用杏花來比擬甄嬛。電視劇就先呈現甄嬛在這兩種花中的具體場景,然后再生發出相應的詩詞歌賦。這些表情達意的詩詞歌賦和具體的場景虛實結合,不但使觀眾欣賞了實際的鮮花美景,而且體會到了花的象征意義,擴展了他們的審美空間,使其獲得意在言外的審美感受。電視劇先呈現杏花怒放的春日美景,紅色的秋千架上,女主角吹奏的是姜夔的《杏花天影》的曲子,那站在“杏花影里淡然悠遠的樣子”,引起了皇帝的極大關注,進而兩人進入對杏花的討論之中,皇帝以杏花的溫潤比擬少女的和婉,甄嬛卻以杏花的雖美滿結出的果子卻極苦澀,感嘆開頭美好結局潦倒的人生遭遇。

其他還有甄嬛的母親對著宮中的鸚鵡說“含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揭示宮禁森嚴,沒有言論自由;甄嬛和皇上的對話中引用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頭連著皇帝和甄嬛在宮中西窗下剪燭安靜從容的早期婚姻生活場景,另一頭聯系著在允禮巴山聆聽夜雨、攀登著蜀道的場景等等。

三、詩詞歌賦成為情節發展的骨架或者線索

首先,從大處著眼,作者從《洛神賦》背后的愛情傳說汲取了故事的大致骨架——皇上和王爺,先后愛上了同一個具有絕世的容貌、詩書精通的女性,為此勾心斗角,最終以一方的死亡為終結。因為女主角甄嬛的姓來自于漢末三大美人甄宓的姓,她的名出自宋·蔡伸詞《一剪梅》“繯繯一裊楚宮腰”。作者兼編劇流瀲紫刻意為她安排這樣的姓和名,可見她是把甄宓的形象疊加在了甄嬛身上。甄氏,即三國魏文帝曹丕之妻。她傾國傾城,而且賢德、文才出眾,最后被曹丕賜死。據說曹丕的弟弟曹植暗戀甄氏,以甄氏為原型,在《洛神賦》描寫了一個具備絕世容姿、性情溫柔、哀怨、口才出眾的洛神。在電視劇中,甄嬛也是如此形象。在第13集中,作者還特意讓甄嬛跳 “驚鴻舞”,給驚鴻舞配的歌詞就是曹植《洛神賦》的節選。果郡王和甄嬛正好是曹植與甄宓的關系,結局又殊途同歸。

其次,由詩詞歌賦幻化出來的與女主角相關的人物稱謂,連起來就成為全劇情節的線索。

甄嬛的稱謂都來自于詩詞歌賦。甄嬛入宮后,皇上給她的封號為“莞”,同已故純元皇后的小名 “菀菀”同音,現任皇后就稱“菀”出自王建《春詞》中的詩句“菀菀黃柳絲,蒙蒙雜花垂”。出家后的法號為“莫愁”,“莫愁”出自梁·蕭衍《莫愁歌》的詩句 “洛陽女兒名莫愁”。第一個女兒小名“綰綰”,與純元皇后的 “莞莞”近音,“綰綰”則化用自晁采《子夜歌十八首》“儂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的詩意,希望長發綰君心,以期女兒能挽住皇上的心,得到皇上的寵愛。第二個女兒封號“靈犀”,源自李商隱《無題》“心有靈犀一點通”。沈眉莊臨死時給自己的女兒起名靜和,甄嬛解釋說是取“溫和從容,歲月靜好”之意,名字取義《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中“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詩句。

從這條線上,可以看出甄嬛一生的命運。她本無意入宮,卻因為詩書精通,引起了皇上的關注,細看了容貌,終被選入宮。“莞”的封號,隱含著她得到皇帝寵愛的潛在條件是與純元皇后相似,所以地位不斷上升,一路由莞貴人、莞嬪做到莞貴嬪。皇上夢中的一聲“菀菀”,曾令她心生懷疑,因為皇上無人處總喊她“嬛嬛”,為之后劇情埋下伏筆。她看到皇上為懷念純元寫下的文字“莞莞類卿,但除卻巫山非云也”,終于明白自己當了純元替身的事實,萬念俱灰,自請出宮修行。但為了保護自己剛出生的女兒周全,她特為其取小名“綰綰”,以期皇上能愛屋及烏,果然得到了皇帝的照顧。而自己“莫愁”的法號,開始了在宮外修行的愁苦日子;“靈犀”正是她和允禮愛的結晶,本為了紀念自己與王爺允禮心有靈犀、兩情相悅的那一段神仙般的人間生活;“靜和”預示著已經成了她在宮中生活不可實現的期望,這只好在子女的身上得以實現。

最后,有關《長相思》的詩詞歌賦是貫穿全劇的情感線索。皇上把長相思琴賞賜給甄嬛,而果郡王卻有長相守的笛子。在皇上和甄嬛卿卿我我的時候,果郡王長相守的笛子卻為他所愛的人演奏著《驚鴻舞》和《鳳凰》。當甄嬛小產失寵時,卻又聽見了果郡王笛子吹奏的《長相思》。當甄嬛斗敗華妃,遭了皇后的暗算,徹底對情愛絕望和皇帝決裂時,只帶走了長相思琴,在修行時恰遇琴的舊主人舒太妃。長相思琴、長相守笛、長相思詩終于在凌云峰完美地和鳴。故事的最后,所愛的人已經被皇上毒死,長相守成為一種奢望,只有他們的兒子吟誦著《古詩十九首》中“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的詩句,完成了長相思的主題曲。總之,全劇描寫了三對有情人不能成眷屬、白頭到老的長相思故事,前有先皇和舒太妃的長相思,中有皇帝和純元的長相思,今有王爺和甄嬛的長相思。由李白的兩首《長相思》和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把他們連接起來。

綜上所述,電視劇《甄嬛傳》引用的眾多詩詞歌賦,雖然皆不是作者自己創作的詩篇,卻不是可有可無的閑文,而是相當完美地和情節融合在一起,引發或者推進了故事情節,和故事情節虛實相生,有些甚至成為故事發展的骨架或者線索,增加了劇作的審美意蘊,提高了劇作的審美品位。

參考文獻:

[1]《甄嬛傳》掀古典熱:“甄嬛古詩詞大全”成熱帖[DB\OL]http://.cn.2012-04-19.16: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浦县| 昌邑市| 弥渡县| 探索| 潮州市| 和龙市| 林芝县| 扶余县| 寻乌县| 德江县| 于田县| 沈阳市| 桂平市| 子长县| 吴堡县| 专栏| 藁城市| 焉耆| 定日县| 东源县| 安丘市| 和林格尔县| 庆云县| 英山县| 武陟县| 肥城市| 肥东县| 连云港市| 屏南县| 望奎县| 周口市| 万安县| 无为县| 井冈山市| 十堰市| 赫章县| 图木舒克市| 宜阳县| 汕头市| 夏津县|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