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展示設計概念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caid;工業設計模塊;商品化設計軟件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10-2433-02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ai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industrial design module in the commercial design software
xu ting
(school of media & desig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caid become much more important as it used to be in industrial design area.the research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will be analysed 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ial design modules in the fashion commercial design software(e.g.pro/e,ug and solidworks).
key words: caid; industrial design module; commercial design software
1 caid研究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日新月異,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輔助設計、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展和cad/cam應用的逐步深入,現代工業設計在設計、建模研究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computer aided industrial design,caid)技術已成為cad/cam、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領域的研究熱點。
當前,世界上大型的cad/cam/cae軟件系統,如pro/engineer、eds unigraphics、euclid、autodesk、solidworks等都提供了用于產品前期設計的系統模塊,它們稱之為工業設計模塊(概念設計模塊)。
下面將介紹當前一些著名的cad/cam/capp商品化軟件中的工業設計模塊。
1.1 pro/engineer
pro/engineer包含一個工業設計模塊——pro/design,用于支持自上而下的投影設計,以及在復雜產品的設計中所包含的許多復雜任務的自動設計。此模塊工具包括產品設計的二維非參數化裝配布局編輯器,用于概念分析的二維參數模型的布局以及用于組件的三維布局編輯器[1],具體構成描述如下:
pro/ design支持二維平面圖布置上的非參數化組裝概念設計,二維平面布置上的參數化概念分析以及3d部件平面布置。pro/design也能使用2d平面圖自動組裝零件。而pro/engineer的全相關特性保證了其工業設計模塊在根本上和設計全局的統一。
其功能有:
1) 3d裝配圖的連接層次等級設計;
2) 整體與局部的尺寸、比例和基準的確定;
3) 情況研究-參數化詳細草圖繪制;
4) 組裝:允許使用3d圖塊表示零組件了定位和組裝零件位置;
5) 自動組裝。
1.2 eds unigraphics
eds unigraphics 從v13版本后推出了概念設計wave (what-if alternative value engineering)技術。它使得工程師隨然處于不同的部門卻可以在設計初期就可從全局角度出發,同時針對多種設計方案進行評估,從而使設計師能夠有效地控制各種設計變更。此外,wave也支持“概念設計到詳細設計工程”,即先作出設計決策,然后設計細節。[2]
通過wave技術,設計師可以在設計之初即將產品參數設定到產品的整體布局中去,通過預先設定這些準則,子系統設計根據產品參數進行調整,通過改變關鍵產品參數,例如尺寸,高度和功率,產品范圍等,可以在控制結構中來啟動,這些改變會被自動地傳輸到子系統的設計中。
1.3 solidworks
solidworks提供了一種快速預覽三維輕量化模型的技術,使得大裝配模型的顯示速度進一步提高。同時,支持在設計界面下的真三維顯示效果,達到了以往專門的三維渲染軟件的顯示效果。方便地編輯大裝配件。可以便捷地從大裝配件中選取一部分零部件進行顯示、編輯,進行運動仿真。
自上而下的裝配體設計技術(top-to-down)可使設計者在裝配體內設計新零件、編輯已有零件。可以使用一個零件的幾何體來幫助定義另一個零件,或生成組裝零件后才添加的加工特征。[3]可以將布局草圖作為設計的開端,定義固定的零件位置、基準面等,然后參考這些定義來設計零件。
這里想著重提一下的是它的渲染功能。photoworks提供了方便易用的高品質渲染功能,可以便捷的制作出真實質感的圖片,同時保證上佳的視覺效果。而這對于工業產品設計師是相當重要的,可以使他們在完成尺寸設計的同時亦能輕松完成產品外觀設計,更好的向客戶展示設計作品。
2 caid發展現狀分析
2.1 概念化設計概念的引入
傳統的cad系統雖能產生復雜、精確和完整的三維造型,但由于其本身并不是為工業概念設計而開發的,因此缺乏設計方法學的支持,進而使得設計師無法在軟件中實現概念設計的創造過程。同時,由于在建模方面存在許多約束限制,不允許快速創建尚未完善的概念化造型,從而導致其淪為一個在設計方案基本確定之后的繪圖工具,而非設計師們所希望的輔助設計工具。
比較傳統的方法是自下而上設計法。在自下而上設計中,先生成零件并將之插入裝配體,然后根據設計要求配合零件。然而,這種方式卻大大阻礙了設計師創新思維的實現,軟件并不能第一時間在設計上發揮效力,往往是在設計方案定稿之后成為了作圖工具,僅僅發揮了其在作圖方面的功效。
而近年來各大商品軟件所推出的自上而下的設計方法為設計師解開了束縛,允許設計師從裝配體開始設計,從概念化的外形逐步細化到零件設計,并且得益于其系統的相關性和聯動性使得設計師敢于大膽修改自己的初始設計、大膽嘗試各種想法及設定,大大增加了設計過程的靈活性。
2.2 參數化、變量化設計
現代軟件的開發實現了參數化、變量化設計,可對產品零件的局部尺寸設定變量,亦可在裝配體中針對一個或幾個零件進行系列替換,實現了產品的批量、系列設計。軟件實現了將參數化設計和方案優化聯系在一起,比較和優化備選方案。通過比較強度、壽命、成本和重量確定最佳設計方案,在不制作樣機的情況下即對方案直接進行評估,甚至設計載荷、評估零件強度、結合材料的價格計算自動得出最佳方案。
2.3 虛擬仿真技術
通過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虛擬仿真,可以有效地進行人機關系的設計、評估、檢驗等工作。通過仿真現實世界中的運行條件減少與構建和測試樣機相關的時間和成本,在投放生產前即可發現設計錯誤,使得設計更加準確、經濟。
3 未來趨勢分析
3.1 caid與綠色環保設計
通過插件計算用戶設計產品的碳排放量。通過環境儀表板進行實時反饋,并尋找到相應的替代材料。已有商家開始設計插件通過計算碳排放量、能量總消耗、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對水質量的影響,并通過直觀的圖表使設計師作出真正有益環境的決策。而材料的選擇對于一個產品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對于設計的所有其他方面也十分重要。設計師可以迅速而快捷的搜索材料數據庫并尋找到更加環保的可替代材料。
3.2 caid與文件交流共享
通過網頁實現網絡圖紙實時共享。無需文件格式轉換,只需直接上傳dwg,dxf以及sw文件至網頁、把鏈接地址發給同事或客戶,即可實現圖紙共享瀏覽,在此網頁可以隨意拖拽、縮放以及打印圖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留給了設計師更多的時間去做設計,而不是設法與人交流他的設計。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cad、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設計軟件對設計過程以及設計思維的模擬必將達到新的高度。caid將為工業設計提供更為先進而有效的人機交互方式及創新設計的手段。隨著工業設計師與工程設計師逐步融合,caid將向著建立統一的設計規范和模型的方向邁進。在設計軟件中融入綠色環保理念將成為現代產品設計軟件的新賣點。隨著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caid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必然朝著數字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pro/engineer軟件官方產品幫助手冊.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運用回歸模型分析數據的方法論學科,本科階段的初級層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涵蓋計量經濟學數據、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回歸估計量的理論,異方差、序列相關等。根據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發展,將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具體可歸結為以下3組概念:第一,回歸假設。回歸假設是為分析回歸結果引入的合情合理的假設,在不同數量的假設下能夠得到回歸系數估計量的不同性質。回歸假設是整個回歸方法的基礎,一切回歸有關的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都和回歸假設緊密相關,同時違反回歸假設的情形也是計量經濟學理論發展的重點,因此回歸假設是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之一。第二,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評價估計量的基本標準,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回歸理論的核心,整個初級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最終都歸結為回歸系數估計量的這3個性質,同時,這3個性質又與回歸假設緊密相關,故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之二。第三,異方差。異方差是違背回歸同方差假設時的回歸結果表現,無論對于橫截面數據還是時間序列數據,異方差的出現是回歸分析的常態,因此對于異方差的檢驗和修正是初級計量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金融實證研究中需要關注的基本問題,故異方差是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之三。以上三個閾限概念是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理論的關鍵,同時在概念上具有緊密的聯系,下文將基于此探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式。
2基于閾限概念的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注意事項
由于獨立學院的教學方式主要強調理論與方法的應用和實踐,因此基于閾限概念的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的總體原則仍立足于閾限概念的理解與實際運用,具體地,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了突出3大閾限概念,在首節導論課即向大家提出3大閾限概念,在介紹回歸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時,詳細的說明每個假設的用途,使學生理解每個假設的目的和本質,進而在回歸估計量三個性質的教學中把握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具體條件,并明確理解異方差這一違反假設的情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以充分的時間介紹三大閾限概念及其聯系,從而建構整個計量經濟學的知識和方法體系。第二,運用軟件展示閾限概念的具體應用。獨立學院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應完全從應用性角度出發,運用軟件展示計量經濟學概念、原理和方法。對于3大閾限概念,可用40%左右的時間解釋概念產生的原因與本質,而60%左右的時間結合典型例題講解如何運用計量經濟學軟件如Eviews解決具體的回歸分析建模和假設檢驗問題。第三,通過嘗試撰寫學術論文強化閾限概念的綜合運用。撰寫實證性的學術論文是進行計量經濟學方法綜合訓練的較好途徑之一,可以通過讓學生從選擇題目開始,通過收集數據,建立回歸模型,參數估計,假設檢驗以及進行可能的異方差和序列相關檢驗和修正等等來感受計量經濟學解決綜合問題的方法和程序,通過寫作論文的方式加以體現,然后交流討論,以深化對計量經濟學閾限概念的理解。計量經濟學教學經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具體設計,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基于閾限概念的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
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為例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是一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的獨立學院,也是我國建立最早、最有名的獨立學院之一。計量經濟學課程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金融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大三上學期開設。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量經濟學課程以提高學生建立回歸模型能力為教學目標,基于Eviews軟件進行教學,每周教學學時為理論(教師講授)與上級實驗(學生練習)各2學時,特別注重學生對計量經濟學閾限概念的理解與掌握。因此,研究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對研究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具有借鑒意義。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為傳統的初級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教師在講授回歸假設時著重解釋回歸假設的設立目的與合理性,并通過軟件講解回歸假設的驗證,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回歸假設。在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教學中,通過詳細分析三個性質所依據的不同假設,使學生理解三個性質所應具備的條件從而掌握線性回歸估計量理論。特別地,專門安排約10學時左右的實驗課進行計量經濟學論文撰寫與分析的交流,要求學生自選題目,收集數據,建立回歸模型,進行估計并檢驗異方差、序列相關以及模型設定問題,寫作小論文并在課堂上展示交流。為評價教學效果,選取2010級學生1個教學班共24人進行滿分為5分的教學滿意度打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全部項目的滿意度均達到97%以上,總體平均滿意度超過99%。由此可見,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應用統計課程的教學效果非常成功。
4結論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學概念;方法探索
在初中階段究竟怎樣才能把數學概念講全面,不僅是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課題,需要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進一步研究. 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產生的基礎。
每一個概念的產生都有豐富的知識背景,舍棄這些背景,直接拋給學生一連串的概念是傳統教學模式中司空見慣的做法,這種做法常常使學生感到茫然,丟掉了培養學 生概括能力的極好機會。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嚴密性、抽象性和明確規定性,傳統教學中往往比較重視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和精確性,在方式上以“告訴”為主讓學生“占有”新概念,置學生于被動地位,使思維呈依賴,這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學習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學生如能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像數學家那樣去“想數學”,“經歷”一遍發現、創新的過程,那么在獲得概念的同 時還能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由于概念教學在整個數學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重視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概念的教學中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
如何設計數學概念教學,如何在概念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和開發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并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圖以“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概念教學中各個階段上培養思維能力,優化思維品質的一點粗淺體會。
1.展示概念背景,培養思維的主動性,思維的主動性,表現為學生對數學充滿熱情,以學習數學為樂趣,在獲得知識時有一種愜意的滿足感,揭示概念出現的背景,將數學家的思維活動暴露給學生,使學生沉浸于對新知識的期盼、探求的情境 之中,積極的思維活動得以觸發。
2.創設求知情境,培養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敏捷性表現在思考問題時,以敏銳地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進行“由此思彼”的聯想,果斷、簡捷地解決問題.(如何刻劃兩異面直線的相對位置呢?角和距離?揭示課題.)
3.精確表述概念,培養思維的準確性思維的準確性是指思維符合邏輯,判斷準確,概念清晰。新概念的引進解決了導引中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參與形成和表述概念的過程培養了抽象概括能力。(用相交直線的夾角刻劃異面直線的夾角)
4.解剖新概念 ,培養思維的縝密性思維的縝密性表現在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關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對數學知識結構的嚴密性和科學性能夠充分認識.(兩異面直線所成角的概念完全建立),在這個過程中滲透了把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這一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針對概念的特點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將EDA仿真軟件應用于模擬電子技術理論和實踐教學,提出一種基于EDA仿真平臺的理論分析與仿真分析相輔相成、虛擬仿真實驗和實際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仿真電路和波形顯示,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有效解決模擬電子技術理論概念抽象,電路分析復雜的難題。同時通過EDA技術的引入,引導學生進行基本電路的分析和設計,為實際電路的設計應用打下基礎。
2.EDA技術在模擬電子技術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EDA即電子設計自動化,以計算機和仿真軟件為工具,可以完成整個電路從系統級到物理級的設計與分析。常用仿真軟件有Matlab、Protel、Multisim和PSpice等,考慮到Multisim先進的電路仿真和設計功能且一年級時曾作為學生的自修課程,本次教學研究采用Multisim軟件。在模擬電子技術的理論教學中,對于那些概念分析抽象、不易理解的部分,利用Multisim,教師可以構建電子電路模型進行仿真演示,通過波形圖和數據直觀展示各種參數變化和虛擬故障對電路靜態動態性能的影響,具體而又生動,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模擬電子教學中第一次講解共射放大電路時,很多同學對放大線路中各個節點的波形分不清楚,不知道直流信號和交流信號如何疊加在同一個電路中,電路中各節點信號的相位關系如何覺得難以理解。傳統教學中,僅僅靠在黑板上畫圖講解,教師難講,學生難懂,費事費力效果卻不好。現在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Multisim搭建基本共射放大電路模型,設置模型參數,觀察仿真波形。共射電路輸入信號(節點2波形)和輸出信號(節點5波形)的反相關系,并且根據波形的峰值可以直接算出電路的電壓放大倍數。節點2和節點4波形是靜態工作點電壓和交流信號疊加信號,c1和c2兩個電容起到隔直作用。通過Multisim軟件的演示過程,直接把抽象的理論轉化成直觀的視覺感受,電路各點波形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學過程的前期,可以在課堂上現場建立電路模型,演示如何進行仿真,讓學生逐漸掌握Multisim的使用。在教學過程的中后期,隨著學生對Multisim軟件的熟悉,為了節約課堂時間,可以事先把教材中需要講解的電路模型搭建好,用到時直接調用即可。通過這種理論教學和軟件演示相輔相成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把電路原理、工作波形和數學關系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全面掌握模擬電路的基礎理論,更好地理解這門課程。
3.EDA技術在模擬電子技術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模擬電子技術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基本都是基于實驗平臺操作。實驗平臺的特點是安全、便于操作,但是平臺電路有限,只能覆蓋課程教學中一部分基礎電路,基于實驗平臺的實驗基本都是驗證型實驗,且操作過程中平臺電路元件易損壞,不能很好地達到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這就使得學校教學比工程實際滯后,不利于工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造成學生眼高手低,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就業和發展。因此,模擬電子技術實踐教學中引入仿真軟件,將平臺實驗和軟件虛擬實驗結合,先采用軟件對實驗進行設計仿真,后平臺實驗進行實際電路搭建,既加強了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又突出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教學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電路的驗證和演示實驗,加深學生對書本基礎理論的理解。該部分實驗相對比較簡單,學生主要在實驗平臺上進行操作,同時以Multisim仿真為輔,對一些在實驗平臺上難以操作的部分進行仿真驗證。如研究靜態工作點對電路動態性能的影響,實驗平臺操作只能觀察電路中的一個電阻參數改變對電路輸出波形的影響,而在虛擬仿真平臺上,可以對電路中所有涉及到靜態工作點的元件參數進行更改,進而觀察電路波形的變化,并且還可以連續改變元件參數對波形的變化進行實時觀測。第二部分是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設計,要求學生自己分析設計一個較大規模復雜模擬電路,給出嚴格的設計思路、理論推導和元件選型依據,在仿真軟件平臺上搭建出具體電路模型并通過仿真實驗驗證,然后進行實際電路焊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對模擬電路的認識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
關鍵詞: 《圖像處理基礎知識》 探究性學習 找不同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理論課向來是“難啃的骨頭”,教材內容以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為主,往往是教師照本宣科索然無味,學生被動聽課昏昏欲睡。然而,這些理論卻是其他各類技能和技術的必要支撐,學生掌握不好,整個知識體系將是空中樓閣。因此,如何上好理論課是信息技術老師當前最大的困惑。筆者認為,探究性學習不失為一種有效嘗試。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學生由過去主要聽從教師講授,直接獲得學科的概念、規律變為通過各種事實發現概念和規律。這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面臨問題,通過推理、分析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輕松獲得了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而且掌握了有效學習的方法,發展了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知識探索的指導者”。如此便能有效轉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理論課教學模式。
筆者在“圖像處理基礎知識”一課中嘗試使用探究性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撰文記錄,以期探討。
一、設計思路
以學生平日熟悉的“找不同”游戲貫穿課堂始終,以四組圖片為切入口引出四組知識點,以每組圖片中的表面不同和本質不同為觀察點,通過一系列小任務,層層遞進,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知識點,在分析中得出結論,在游戲中掌握概念,通過這種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式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三維目標。
二、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出自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基礎》第三章第三節中的圖像處理,教材內容主要涉及分辨率、位圖和矢量圖、顏色、幾種常見的文件格式、圖形和圖像等知識點。
本堂課中有一小部分內容與第一章第二節編碼有關聯,還有一部分內容是選修模塊《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要繼續學習的,因此這堂課既是復習鞏固已學知識,又為以后的學習作鋪墊。
作為圖像處理的第一堂課,在落實基本知識點的同時提高學生對圖像處理的學習興趣,在實例中通過圖像對比、分析讓學生逐步掌握知識點是本課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掌握圖像處理的幾個基本概念;了解這些知識點與圖片質量的關系。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二)過程和方法
引導學生在游戲中找到新知識點,在分析中得出相關結論,在一個個小任務中逐步深入了解知識點,在自主探究學習中落實知識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圖像處理的興趣,培養其在生活中學以致用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位圖和矢量圖及RGB顏色。
難點:位圖和矢量圖。
五、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這節課,我們一起玩 “找不同”的游戲。
游戲要求:每一次找不同除了觀察兩幅圖片表面上看起來有什么不一樣,還要找出這兩幅圖片不一樣的原因,即找到本質上的不同,并記錄相關數據。
(二)課堂展開
1.找不同一:分辨率
圖片展示:
蒲公英1.bmp 蒲公英2.bmp
學生任務1:觀察這兩幅圖片,找一找它們表面上和本質上的不同處,并記錄數據。
(設計意圖:通過找不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游戲中找出本質不同――分辨率不同,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分辨率這個知識點。)
學生任務2分析不同點,思考兩者的關聯,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分析,讓學生自主思考分辨率和圖片質量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分辨率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
學生任務3結合書本上分辨率的概念驗證大家結論的正確性。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分辨率的概念分析結論,進行自我評價,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學生任務4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談談你對分辨率的認識。例如:選購數碼相機時如何看待相機的像素。
(設計意圖:列舉生活實例加深學生對分辨率的認識,讓學生真正體驗學以致用。)
2.找不同二:位深度
圖片展示:
魚1.bmp 魚2.bmp
(說明:這兩幅圖片經過縮小,因此效果看起來沒有放大時候明顯)
學生任務1:觀察圖片找不同,思考不同點之間的關聯性,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提示:結合第一章中的圖像存儲空間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找不同引出顏色中的位深度;通過分析讓學生了解位深度與圖片質量的關系;提示起到回顧知識的作用。)
學生任務2:利用photoshop打開魚2.bmp,在拾色器中嘗試輸入各種RGB值,觀察顏色變化,談談你對RGB的直觀認識。
說明:這個任務需要教師先演示如何打開photoshop中的拾色器。
(設計意圖:借助photoshop的拾色器讓學生對RGB有更直觀的認識。通過“先體驗、后闡述”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RGB模式的圖像顏色組成原理,從而加深對該知識的認識。)
讓學生談談自己對RGB的認識,設問:RGB設值原理像不像我們小時候用的調色板?(像)請問RGB(255,255,255)是什么顏色?
(設計意圖:在這個任務中很多學生能很快理解RGB是三個基色,但是由于小時候調色板調色這個記憶他們印象深刻,再加上RGB設值原理與其相像,因此容易誤認為RGB(255,255,255)是黑色,這也是學生平時考試練習中容易出錯的地方,故設問。)
3.找不同三:位圖和矢量圖
圖片展示:
圓1 圓2
學生任務1:結合書本P60頁中位圖和矢量圖的內容,在word中觀察兩個圓,判斷哪個是位圖哪個是矢量圖,談談這兩者的區別(或各自的特點)。
(設計意圖:在找不同中體驗矢量圖和位圖的區別;讓學生能根據實際需要查閱書本資料從而得出結論。)
學生任務2:質疑:為什么位圖、矢量圖會有這些特點,結合書本上的知識談談兩種圖的組成原理。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閱讀了解位圖、矢量圖的概念。)
學生任務3:嘗試繪制兩個看起來完全一樣的位圖和矢量圖。(位圖圓的出處大多數學生可能想不到,這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踐的情況適當進行提示:利用鍵盤中的printscreen鍵復制屏幕上的矢量圖,并粘貼到畫圖軟件中。)
(設計意圖:在實踐中體驗、了解位圖矢量圖分別可以用哪幾種軟件繪制。)
學生任務4:列舉身邊的位圖和矢量圖。
(設計意圖:通過列舉身邊的位圖和矢量圖對這兩種圖片有更直觀的認識。)
4.找不同四:文件格式
圖片展示:
女孩1.bmp 女孩2.jpg
學生任務1:觀察圖片找不同,談談這些不同點之間有何關聯,并得出相關結論。
說明:發給學生的文件夾中只有一個bmp文件。
(設計意圖:讓學生練習格式轉換操作。)
學生任務2:結合剛剛得出的結論,思考網頁上最常用的圖像格式有哪些?
(設計意圖:通過結論解釋平時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明白圖片格式的重要性,也讓學生體會所學知識跟平時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三)課堂總結
用PPT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讓同學們一起回顧。
六、課堂實踐效果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