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血栓的預防及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系統內不正常凝結,堵塞管腔,導致下肢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血栓形成大多發生在制動狀態(尤其是骨科大手術后)。國外調查表明,未采取預防措施的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50%,我國上海為30%。臨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顯的癥狀,其臨床表現有4大主證:下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擴張、患肢皮溫增高。如何預防、減少DVT的發生和危害是骨科護理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1 臨床資料
本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齡50.6歲,平均體質量65.8kg;其中髖關節置換術8例,膝關節置換術7例,股骨干骨折切復內固定術11例。2例患者出現明顯DVT癥狀,占7.7%,其他患者均無癥狀。
2 預防性護理
2.1 術前評估做好高危人群宣傳 :高齡、吸煙、肥胖、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嚴重外傷史者術后易發生DVT[1],要詳細詢問病史并檢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脂、血糖等。
2.2 促進靜脈血液回流:術后用軟枕墊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應盡量避免僅在膝下墊枕,導致屈膝、胭窩血管受壓。為了增加膝蓋的靈活性,術后第3天開始,可在足踝處墊一塊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盞伸直舒展。
2.3 定時翻身:翻身時避免患肢受壓,以每1~2h翻身1次為宜,臥床期間多做深呼吸、咳嗽動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囑患者注意選擇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纖維素較高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蔥、芹菜、海帶、黑木耳、草莓、葡萄等,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釋,改變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另囑患者多飲水,補充大量的液體,可防止血液濃縮,既可防止丟失大量的細胞和血紅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術前準備新鮮血液:由于骨科大手術失血較多,加之補充大量的液體使血液稀釋,因此術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降。術后輸新鮮血液是改善紅細胞變形性,降低紅細胞聚集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2.6 指導患者做好功能鍛煉術后盡早主動或被動活動:下肢深靜脈血栓多發生于膝、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及下肢骨折內固定等骨科大手術患者,因此術 后,尤其是術后24h內應嚴密觀察肢體感覺、運動、溫度、顏色、腫脹程度、靜脈充盈情況等。如肢體遠端有凹陷性水腫,皮膚發緊伴淺靜脈充盈及活動受限,常提示深靜脈血栓,應及時處理。術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關節的屈伸和環繞活動,一般3~5次/d,5~10 rain/次;術后第1天,做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長收縮,3~5次/d,10~20rain/次。術后第4天起用CPM機鍛煉,5 d為1個療程,視患者情況使用3~5個療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腦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應性降低,在指導時要多關心,使患者能主動有效地配合鍛煉。護士每天記錄時間、效果,防止超負荷鍛煉,不主動者加強督促[3-4]。
2.7 預防性抗凝藥物的應用:我們采用術后低分子肝素鈉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體會
DVT容易發生于刨傷較大、年齡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5]。骨科大手術患者多數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 統、多器官的器質性病變,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這些患者術前多因膝關節病變,下肢活動明顯減少,術后又因疼痛、麻醉反應等使下肢活動明顯受限,使血流處于滯 緩狀態。此外,圍手術期長時間的被動,手術所致創傷以及骨水泥產熱的損傷都使鄰近血管受到損傷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據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術前要認真觀察和評估,加強教育,術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靜脈血回流,防止深靜脈淤滯引起DVT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定麟.現代骨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 667.
[2] 劉剛,韓一生,趙建寧.髖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華骨科雜志,2004,24(4):237-239.
[3] 殷曉紅.預防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5):331.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觀察;護理;預防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系統內不正常凝結,堵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會導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輕者可引起患肢腫脹、疼痛等,重者可并發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導致死亡,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颊唛L期臥床、術中、術后及肢體固定等制動狀態使靜脈血流滯緩,以及燒傷創傷及手術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狀態均容易引起DVT的發生。本文主要介紹了DVT護理方面的一些進展及預防措施。
1 DVT的護理
1.1 一般護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絕對臥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臟水平20-30CM同時膝關節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動,嚴禁冷熱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脫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內輕體力活動。對于急性下肢DVT者,過去認為需要絕對臥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脫落而并發PE[2]。而近期相關研究認為早期下床活動并未增高PE發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腫脹和疼痛程度明顯減輕,且多普勒造影顯示臥床休息者靜脈血栓明顯增大。對于急性下肢DVT是否應鼓勵早期下床活動的問題,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另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注意觀察患者體溫、脈搏、皮膚溫度及色澤的變化,注意有無股青腫及股白腫的發生,以及有無胸痛、咯血、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或一過性升高等異常情況,警惕肺動脈栓塞的發生,每日測量并記錄雙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徑,并相比較,了解溶栓治療的效果。若患者出現胸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應高度警惕肺動脈栓塞的發生。出現上述癥狀,立即使患者平臥、囑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動,即予吸氧及通知醫生,配合搶救。
1.2 藥物治療的觀察護理:在抗凝溶栓期間,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穿刺點、鼻腔、牙跟、皮膚等
有無出血,有無黑便、咖啡樣或血性嘔吐物,有無意識模糊、偏癱失語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機制,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醫師匯報及處理。
1.3 出血的護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見的并發癥,文獻報道其發生率平均為8.3%,其中顱內血腫和硬膜下血腫是最嚴重的出血并發癥,發生率不超過1 %,平均為0. 9%[3]。護理上應加強病房巡視,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調整藥物劑量和滴速。各項護理操作動作輕柔,防止機械性損傷。齒釀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壓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鹽酸腎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對于穿刺點出血,于穿刺點上方約1 cm處壓迫止血,滲血量較大時,于壓迫止血后再在穿刺點處加1-2塊2cm X 2cm的明膠海綿加壓包扎,并加用沙袋壓迫[4]。
1.4 出院指導患者出院時仍處于恢復期,患肢可穿具有壓力治療作用專用彈力襪,進行輔助治療,以改善靜脈內淤血癥狀,并減輕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腫。有抽煙嗜好的患者應當戒煙,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靜脈收縮,影響血液循環。出院后仍應當低脂飲食,多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鼓勵患者加強日常鍛煉,避免長時間站立,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防止已經再通的下肢深靜脈再次發生阻塞。
1.5 DVT的預防:對高危病人采取的預防措施及護理可以減少DVT的發生,降低死亡率.(1)臥床期間要定時更換,每1-2h/次,定時進行下肢的主動活動或被動活動,如膝、踩及趾關節的伸屈活動,護士要進行指導、監督并檢查病人的活動情況[5]。(2)盡早下床活動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長期輸液或經靜脈給藥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水腫、淺靜脈怒張和肌肉有無深壓痛,如有及時通知醫生。CS)合理的飲食、戒煙及保持大便通暢.(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狀態)可適當服用活血化癖中藥或抗凝藥物。(5)勿使用過緊衣物,防止靜脈血栓形成。
2 小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較常見的并發癥,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將嚴重影響到病人的健康及預后,有時甚至威脅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我們通過加強對高危病人的觀察、護理及傳達相關知識可預防 DVT的發生。因此護理上我們要積極預防,杜絕發生,如果發生則要予認真、細致的護理,使患者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 黃紅建.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預防和護理[fJ].護理學雜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紅,劉麗森,治療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研究,實用護理雜志。2002.18(8):3.
[3] Vedlanthan S,ThonPE,CaidellaJE,etal,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use of endovascular thrombus removal[J].Vasc Interv Radio ,2006,17(3):435-447.
【關鍵詞】骨科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術后較常見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增加。我科2008~2009年對38例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給予精心護理,效果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8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46~85歲;其中股骨頭壞死17例,股骨頸骨折21例。DVT的診斷:局部疼痛不適,腓腸肌、大腿肌肉壓痛。嚴重患者患肢腫脹,皮膚發亮,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
1.2 治療方法 本組病例診斷明確后即讓患者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并絕對制動(防止深靜脈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同時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尿激酶靜脈滴注,口服阿司匹林和雙嘧達莫等,3~4周后逐漸加強功能鍛煉[1]。
2 結果
本組38例患者經綜合治療后患肢腫脹逐漸消退,患肢功能恢復良好。未出現肺栓塞、下肢軟組織壞死、腦栓塞等并發癥。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講解DVT發生的原因、常見癥狀,告知患者如有不適,及時告訴醫護人員;戒煙,給予高蛋白、低脂富含維生素、避免高膽固醇飲食,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向患者講解臥床期間活動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掌握正確方法;向患者講解術前注意事項、鍛煉的目的、方法,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1]。
3.2 心理護理 患者因疼痛較重、患肢腫脹而擔心預后,且長期臥床,接觸的人少,講話的機會少,護士要主動與患者交談,態度誠懇,運用科學理論講解疾病有關知識,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滿足患者的需要。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動作要穩、準、輕、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賴,帶給患者心理安慰。
3.3 術后護理 避免患側臥位,防止患肢靜脈受壓,給予被動活動踝關節及肌肉擠壓運動,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麻醉消失后,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背伸跖屈及股四頭肌舒縮活動,護士應耐心向患者解釋活動的目的,深靜脈血栓的危害性,取得患者的配合;保持傷口引流管通暢,防止扭曲、打折,定時擠壓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以免血塊堵塞[2]。防止髖部出血、腫脹,減少局部壓迫。
3.4 溶栓治療的護理 配合醫生做好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等檢查;觀察術區刀口有無出血及滲血,引流液的色、質、量,如果短時間引流液為鮮紅色,且速度快,則提示術區有出血可能;觀察有無黑便,咖啡樣或血性嘔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發生,防止應激性潰瘍;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反應、有無嘔吐,防止顱內出血;觀察呼吸情況,防止肺栓塞的發生。
3.5 DVT的觀察 DVT的臨床表現為下肢持續腫脹、疼痛、皮溫升高、皮膚顏色紫紺,腓腸肌壓痛;繼發肺栓塞時可出現突發胸悶、呼吸困難、口唇紫紺等[3]。嚴密觀察患肢的腫脹程度、溫度、膚色、動脈搏動及患者的感覺,如發現血栓形成跡象應及時報告醫生。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多聽聽患者的主訴,當發生DVT后,將患肢制動并平放于床上,囑患者勿按摩、加熱,不能隨意搬動患肢,以防栓子脫落,導致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
3.6 DVT的護理 一旦發生DVT,應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抗凝、溶栓等治療,嚴格臥床休息,抬高患肢,暫?;贾δ苠憻?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因活動過度和用力大便引起靜脈壓增高使栓子脫落并發肺栓塞;鼓勵患者深呼吸,多咳嗽;注意觀察皮膚黏膜有無自發性出血。如突發胸悶、劇烈胸痛、青紫、心跳過速,兩肺有哮喘音,動脈血氣分析示低氧血癥,則提示肺栓塞,一旦出現肺栓塞應立即給氧,氣管插管或切開,大劑量抗凝、溶栓治療[4]。
3.7 功能鍛煉 術后當天即可進行踝關節的背伸和跖屈被動活動,同時指導深呼吸、上肢外展、擴胸,增加心肺功能,增強體力;術后第2天,從疼痛感覺最小的患肢股四頭肌開始鍛煉,作等長收縮,3次/d,每次20 min;術后3~5 d,患肢行直腿提高練習,患者收腹、收臀、直腿提高,增加靜脈回流,防止股四頭肌萎縮,逐漸增加關節活動度,持續2周;術后4~5 d即可坐起,5~7 d可用助行器下地練習站立行走,2次/d,每次20 min[5]。
總之,護理人員應熟悉DVT的發生機制、高危因素及臨床表現,通過對高?;颊叩男g前評估,術后密切觀察,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降低骨科術后DVT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84-372.
[2] 羅瓊.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護理.醫學文選,2005,24(5):805-806.
[3] 賀愛蘭.實用??谱o士叢書,骨科分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7.
【關鍵詞】下肢骨折;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護理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患者因血液流變學改變使下肢深靜脈栓子形成而致深靜脈栓塞,血栓形成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⑴血流緩慢;⑵血管內膜損傷;⑶血液凝固性增高。而骨折和手術患者是發生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高危人群,我院在一年內共發生三例因骨折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經過積極治療和護理,兩例康復,一例截肢,因此,加強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的護理,預防DVT的發生,減少致殘率和病死率是骨科護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1 臨床資料
我院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75例,其中有3例發生深靜脈栓塞,均為女性患者,發生DVT的時間為術后3~14天,1例為行髖關節置換術后的9旬患者,發生DVT的臨床表現不典型,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不明顯,患肢皮溫低,循環差,因未能及早處理,最終發生患肢壞死而截肢,其余2例臨床癥狀典型,主要表現為患肢疼痛劇烈,腫脹明顯,皮溫升高,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經保守治療后療效滿意,痊愈出院。
2 深靜脈血栓預防及護理對策
2.1 術前健康教育 由于骨折患者因外傷、應激、麻醉及手術等使全身血液形成高凝狀態,創傷和手術后下肢長時間的制動,導致肌肉喪失收縮能力,“肌泵”功能嚴重障礙,使血液瘀滯,易發生DVT[ 1 ]。應告知患者及家屬發生DVT的誘發因素和嚴重性,使其了解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進食低脂高纖維素飲食,戒煙,以防血脂偏高增加血液黏度。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在不影響固定的前提下,鼓勵患者盡快行患肢肌肉的舒縮活動,抬高患肢,增加靜脈血液回流。
2.2 患肢的護理 病人入院后即采用治療,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關節屈曲15°。這種能使髂股靜脈呈松弛不受壓狀態,對緩解靜脈的牽拉有一定作用,同時下肢抬高更有助于靜脈回流,減輕腫脹。當肢體感覺疲勞時可更換,行足部輕微背曲運動,但活動不能劇烈,不可按摩肢體,防止栓子脫落。每日測量腿圍,做好記錄,觀察肢體消腫情況。注意觀察患肢血供、膚色和注射部位有無異常。為保護足背靜脈血管,我們采用靜脈留置針注射,做好留置針的護理。采用患肢局部靜脈滴注藥物,使藥物直接到達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藥物濃度。由于患肢腫脹,靜脈顯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們技術操作要熟練,靜脈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損壞血管。
2.3 術后早期功能鍛煉 有研究認為,適當鍛煉可減少靜脈血栓發病的75%~77%[2]。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肌群等長收縮練習,防止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回流,逐漸進行未固定關節的屈伸活動,病情許可應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骨折及術后患者協助患者定時翻身,作深呼吸和咳嗽動作,抬高患肢。選擇上肢靜脈輸液,避免在患肢穿刺。低分子肝素鈣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時很少影響凝血功能[3],因此,對于DVT的高危患者(包括老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長期吸煙,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等)術后可預防用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以預防DVT發生。
2.4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 DVT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1~2周,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cm,促進靜脈回流,注意保暖,患肢制動,囑家屬切忌熱敷,按摩,隨意搬動患肢,以防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嚴密觀察全身情況,監測生命體征,注意神態、呼吸、如出現胸悶、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煩燥不安等癥狀,應立即配合醫生進行搶救。觀察患肢皮溫、皮色,足背動脈博動,每天測量記錄患肢周徑變化。硫酸鎂濕敷患肢,緩解血管痙攣,促進側枝循環的建立[4]。使用尿激酶,肝素進行溶栓,抗凝治療期間,定時復查凝血四項,配合好醫生做好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等檢查,觀察術區刀口有無出血及滲血,引流液的色、質、量,如果短時間引流液為鮮紅色,且速度快,則提示有出血可能;觀察有無黑便,咖啡樣或血性嘔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發生,防止應激性潰瘍;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反應、有無嘔吐,防止顱內出血;應用靜脈留置針可減輕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
3 小結
DVT是骨科患者術后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一旦發生不僅易致殘、致死,喪失勞動力,且增加患者的醫療費用,因此,應加強骨折術后患者發生DVT的預防和護理,護理人員應加強術前、術后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從而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陳彩霞,魏俐儀,潘晨霞等.老年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及護理13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8):21-22.
[2]陳玉春.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J].2010,16(01).
【關鍵詞】 腹部手術; DVT形成;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61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5-0107-01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起病迅速,后果嚴重,目前在治療上沒有特效藥,常常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及經濟負擔。本文將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應用到老年患者腹部手術中,以預防術后DVT形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2月-2013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行腹部手術的老年患者86例,男62例,女24例;年齡61~77歲,平均69歲。其中胃大部分切除術11例,胃穿孔修補術26例,結直腸癌根治術20例,腸粘連松解術16例,闌尾切除術13例。
1.2 方法
本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全部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具體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 術前護理干預 (1)入院時重點評估患者危險因素。本組共有高粘血癥、高脂血癥患者38例,糖尿病21例,43例患者有抽煙史,煙齡23~42年(平均煙齡32.5年),這些因素被認為是老年腹部手術后DVT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對有高粘血癥、高脂血癥患者給予降血脂、活血祛瘀,通脈活絡,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療。糖尿病患者給予胰島素治療,將血糖降至正常范圍內。(3)腹部手術后靜脈血栓形成的健康教育。主要是讓患者及家屬了解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現、癥狀及危害,以引起患者及家屬對靜脈血栓的高度重視。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術后床上被動和主動鍛煉的順序、要領,早期下床活動對預防靜脈血栓的好處。對抽煙患者講述尼古丁對血管刺激引起血管痙攣的危害,指導患者有效戒煙。教會患者判斷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表現,如酸脹、沉重、疼痛等不適。
1.2.2 術后護理干預 (1)早期。術后早期臥床休息期間,注意膝關節處于微屈曲狀態;抬高雙下肢,使雙下肢位置高于心臟水平22~30 cm以促進患者雙下肢靜脈回流,降低靜脈腔的壓力[1-2]。本組患者麻醉清醒、病情允許后均給予有效的低半坡位并抬高雙下肢。(2)四肢按摩及功能鍛煉。責任護士指導照顧者給予由遠端至近端的順序被動按摩,按摩部位主要是四肢,麻醉清醒后指導患者定時床上活動,做足趾伸屈、內旋、外展,踝關節背屈、跖屈、抬腿,股四頭肌的收縮,舒張等動作[3]。(3)早期下床活動。指導、協助患者盡早主動或被動運動,以加快靜脈血流速度,減輕水腫,改善學流動力學,使紅細胞聚集結構破壞,防止血栓形成[4]。本組有1例患者術后2 d意識不清,2 d內由責任護士定時給予科學按摩:自患者的腳趾起,經跟腱,由上而下,做比目魚肌、腓腸肌擠壓運動,使靜脈血流方向形成一定的壓力梯度,以促進下肢靜脈的回流?;颊咔逍押笾笇湓诖采现鲃踊顒雍笤傧麓不顒?。3例患者中有1例發生DVT。(5)飲食護理干預。選擇低脂肪、高蛋白、高纖維素、高維生素食物,進食易消化的溫涼軟食。本組患者在胃腸功能恢復后,均選擇清淡、易消化的流質飲食開始,逐漸過渡到軟食。
1.3 診斷標準
(1)無DVT:患者術后雙下肢無腫脹,無不適主訴,血管彩超顯示無血栓形成,無血流異常。(2)DVT:患者術后下肢特別注意左下肢有腫脹,皮膚溫度較正常偏低,足背靜脈搏動減弱或者消失,患者有下肢不適主訴,血管彩超顯示血管血栓形成,血流動力學改變。
2 結果
本組出現9例DVT,DVT的發生率10.5%。其中7例僅有左下肢酸脹、沉重感,2例有明顯的下肢疼痛和皮膚溫度增高,經血管彩超顯示血管血栓形成。診斷明確后,由于采取護理措施及時,實施護理措施有效,配合溶栓抗凝治療,患者很快恢復正常,無一例留下后遺癥。
3 討論
DVT是一種常見于術后的周圍血管疾病,繼發于DVT的靜脈瓣功能不全及肺栓塞是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危險因素[2]?;颊呦轮獶VT的形成不但影響疾病的預后及功能,嚴重者血栓脫落隨血液流動至身體其他部位,引起肺、腎等重要器官栓塞,出現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對老年患者這個高發人群,DVT的預防更加重要。有效的護理干預為護理實踐提供了有效方法,為患者提供了有針對性、最佳的護理措施,可有效防止并減少DVT的發生,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復,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玉琦,葉建榮.血管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16-229.
[2]文素芳,經薺,唐桂榮.高齡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風險及回流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4):191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