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肺栓塞的預防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開胸術; 肺栓塞; 危險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se th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 in thoracotomy patients.Method:A total of 19 cases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occurred after thoracotomy were taken as observation group,38 cases without pulmonary embolism occurred after thoracotomy at the same tim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Single factor and multiple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 were implemented.Result: Single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ge older than 50 years,merge cardiopulmonary disease,intraoperatve blood soss>200 mL,merge DVT formation,lung cancer,postoperative bed time>3 d were associated with open thoracic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50 years [OR=69.115,95%CI(2.687,69.115)],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200 mL[OR=27.943,95%CI(1.505,27.943)],merge DVT formation [OR=75.908,95%CI(2.374,75.908)],lung cancer [OR=32.282,95%CI(1.420,32.282)],postoperative bed time>3 d [OR=17.709,95%CI(1.095,17.709)] were risk factors for thoracotomy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Conclusion:Age >50 years,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200 mL,merge DVT formation,lung cancer and postoperative bed time >3 d are risk factors for thoracotomy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
【Key words】 Thoracotomy; Pulmonary embolism; Risk factors
First-author’s address:Chongzuo People’s Hospital,Chongzuo 532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0
開胸術后并發癥有血胸、心律不齊、呼吸功能不全、氣胸、肺炎、膿胸等,肺栓塞是開胸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肺栓塞是以各種栓子阻塞肺動脈系統為其發病原因的一組疾病或臨床綜合征的總稱,以呼吸內科中診治的例數最多。但對肺栓塞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外科手術后該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1]。肺栓塞漏診率、誤診率、病死率高,而經過預防治療后病死率可下降[2]。預防措施主要包括術前加強宣教,術后早期活動指導,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使用低分子肝素鈣進行預防性抗凝治療。了解肺栓塞發病的危險因素,對危險人群及時進行相關預防措施,對降低開胸術后肺栓塞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通過對19例開胸合并肺栓塞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以同期的38例不伴肺栓塞的開胸術后患者作對照,對開胸手術后患者發生肺栓塞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股骨頭置換;靜脈血栓形成;預防;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阻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DVT是股骨頭置換術后患者可能發生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發生DVT后若未得到及時診治可導致患肢致殘,嚴重者血栓脫落可并發致命的肺栓塞,成為術后危重患者致殘和死亡的原因之一。相關研究結果顯示[1],給予股骨頭置換術患者相關預防措施以及合理護理措施,可顯著提高患者預后生存質量,減少肺栓塞等相關并發癥發生。我科2008年7月~2012年9月共施行手術312例,發生DVT 8例,現將其預防措施及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8例(男5例、女3例),年齡48~82歲,中位年齡65歲;高血壓腦出血6例,腦血管畸形出血、重型顱腦損傷各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新修訂外科常見疾病診斷標準[2]。血栓發生于左側癱瘓肢體5例,右側癱瘓肢體2例,左側健側肢體1例。其中1例為術后臥床2a,1例心率緩慢45~60次/min;偏癱下肢股靜脈穿刺置管2例。臨床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皮溫升高。本組8例經及早發現、及時診治及精心護理后均痊愈出院,無1例發生肺栓塞。所有患者既往史、創傷史等一般情況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預防措施
2.1增加活動 術后清醒患者可指導和鼓勵其適當在床上活動,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動活動,如膝、踝、趾關節的伸屈、舉腿活動。對意識障礙者,必須定時給予翻身,改變,作適當的下肢被動活動,并每2h按摩患肢1次,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環、肌肉松弛。
2.2減少血液凝滯 避免膝下墊硬枕、過度屈髖。適當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靜脈回流。
2.3保護靜脈 長期輸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脈反復穿刺,盡量使用靜脈留置針,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藥物時注意保護靜脈,避免藥液滲出血管外。盡量避免下肢靜脈穿刺,尤其是癱瘓側肢體的靜脈置管,熱敷穿刺處2次/d。
3 血栓形成后的護理對策
3.1一般護理 ①早期發現:臨床工作中若發現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肢體腫脹和疼痛時,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給予及時處理;②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講解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過程及治療效果,解除患者的心理負擔,使患者保持穩定的情緒,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③每日測量并記錄雙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徑,并與以前的測量值比較,判斷療效。如患肢周徑不斷增加,說明靜脈回流受阻,應及時處理;④每4h觀察一次患肢皮膚溫度、色澤、水腫、彈性及肢端動脈搏動情況并記錄。若患肢顏色加深、溫度升高說明出現感染,應及時通知醫生,積極處理;⑤采集血液標本時,應嚴禁在患側股靜脈穿刺,注意保護患側足背淺靜脈及下肢淺靜脈,禁忌輸注溶栓、抗凝藥以外的藥物如抗生素等刺激性較強的藥物;⑥加強皮膚護理:由于患肢血液循環差易導致褥瘡,臨床應加強基礎護理,每2h翻身拍背,保持床單位整潔,皮膚清潔。
3.2抗凝療法及溶栓的護理[3~6] ①每日定時檢查血小板、凝血時間或凝血酶原時間,以調節藥物劑量;②注意出血并發癥的觀察。出血是溶栓抗凝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觀察有無加重腦出血或其它出血傾向,如神志、瞳孔等。應每15~30 min巡視患者1次,觀察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情況;觀察意識是否清楚,有無煩躁、嗜睡或昏迷;觀察有無呼吸、脈搏減慢或血壓升高;觀察有無劇烈頭疼或噴射狀的嘔吐等顱內壓升高的表現;觀察胃液、尿液、大便的顏色;同時還要注意牙齦及皮膚粘膜、眼結膜、注射部位的出血情況。如出血加重應及時處理。
3.3功能鍛煉 患肢腫脹明顯減輕、疼痛消失后讓患者下床活動,先站立然后慢慢行走,增加肌肉收縮,加速靜脈血液回流。運動應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以活動后不感疲勞為度。
4 討論
結合本組資料,作者認為引起本組DVT的原因可能有:①手術:DVT多發生于手術或創傷后[7],本組8例均于手術后發生DVT;②肢體癱瘓及長期臥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常伴有意識障礙、偏癱等而長期臥床,患者肢體活動減少,造成血液回流影響。本組7/8例發生于癱瘓肢體,說明癱瘓肢體是DVT的重要誘因;③高齡:高齡患者常合并多系統、多器官的生理退變和(或)器質性病變,血液處于高凝狀態;④止血、脫水劑的應用:腦出血患者為了止血、減低顱內壓而使用止血芳酸、甘露醇等對血管刺激的藥物,易使管壁粗糙;加上脫水劑的應用易造成機體水分大量丟失,血液處于濃縮狀態,加重了血液高凝狀態;⑤心率慢:本組1例心率緩慢45~60次/min。造成血流緩慢,血液淤積;⑥解剖結構的差異:本組病例血栓多發生于左側肢體,可能與左髂靜脈行徑較長,右髂總動脈和左髂內動脈跨越其上,使左髂靜脈受壓有關[8]。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組8例經及早發現、及時診治及精心護理后均痊愈出院,無1例發生肺栓塞。術后給予合理預后措施和護理措施,可顯著提高患者預后質量,減少肺栓塞等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積極治療和及時落實護理措施,同時進行預防宣教,可有效地防止DVT的發生,減少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蔡柏薔.提高對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認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0,39:509-510.
[2]葉舜賓.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544.
[3]郭桂芳,姚蘭.外科護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270.
[4]施桌婭.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預防及護理[J].中醫正骨,2008,5:71-72.
[5]金妍英,徐國紅.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分析及護理[J].全科醫生臨床與教育,2007,3:259.
[6]曹洪,李偉,謝祥仁.骨科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概況[J].醫學綜述,2008,2:275-278.
【關鍵詞】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預防
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折的并發癥之一,一旦發生DVT,輕者早期造成肢體腫脹、疼痛、功能障礙,晚期遺留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靜脈血栓后遺癥(PTS),嚴重者靜脈血栓可進入肺循環發生肺動脈栓塞(PTE),危及生命。Samama[1]的統計資料發現:DVT中PTE高達39%~41%,PTS發生率20%~50%。宋琳琳等報告了147例髖、膝關節置換術和髖部骨折內固定術后DVT發生率為42.2%(62/147例),故DVT形成的預防顯得格外重要。總結本院從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共行較大手術230例,其中髖臼骨折10例,髖關節置換126例,粗隆間骨折94例,全部病例聯合采用基本預防措施+機械預防措施+藥物干預,效果良好。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病例總數230例,年齡16~78歲,其中髖臼骨折10例,髖關節置換126例,粗隆間骨折9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0例。
1.2 預防原則及方法
1.2.1 基本措施 ①在四肢或盆腔鄰近靜脈周圍的操作應輕巧、精細,避免靜脈內膜損傷;②術后抬高患肢時,不要在窩或小腿下單獨墊枕,以免影響小腿深靜脈血液回流;③鼓勵患者盡早開始經常的足和趾的主動活動,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動作;④盡可能早期下床活動。
1.2.2 機械預防措施 按摩下肢并可穿逐級加壓彈力襪(GCS)。
1.2.3 藥物方法 術后當晚開始應用維生素 K 拮抗劑(華法林),用藥劑量需要作監測,使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維持在 2.0~2.5,勿超過3.0,直至術后4周,對術前準備時間較長者先用低分子肝素,但手術時應盡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風險較高而禁忌抗凝時,則采用機械性措施預防血栓。
2 結果
有2例髖臼骨折,5例全髖關節置換,8例粗隆間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于術后1~3周內因臥床時間長,未堅持有效鍛煉和用抗凝祛聚藥,出現患肢腫脹不退,彩超及造影證實并發DVT,2例出現胸悶,氣短,螺旋CT確診肺栓塞(PTE)。分別給予抗凝、溶栓、切開取栓、放置下腔靜脈濾網后好轉。其余未發現臨床癥狀,4周后常規彩色多普勒超聲DVT檢測,均為陰性。本組病例DVT發生率6.52%,遠低于報道組。
3 討論
3.1 骨科大手術后DVT高發機制 DVT形成的機制,理論主體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緩慢、血管壁損傷、高凝狀態。骨科手術前后需長期臥床、如肢體處置不當使血管扭曲、受壓、以及肢體制動、骨碎片壓迫血管、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等特點,造成血液回流緩慢、停滯,產生渦流而誘發血栓形成;其次,術中操作可能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是引發血栓的另一機制;第三,創傷、手術等引起機體應急反應,凝血因子合成增加,炎癥因子釋放損傷血管內皮,引發血栓;第四,骨折患者年齡偏高或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原發性高凝狀態、妊娠、口服避孕藥以及中心靜脈插管、并發炎癥等,患DVT的危險性增加。總之,與其他科疾病相比,骨科大手術更易誘發血栓,國外報道髖部手術并發深靜脈血栓36%~60%,另一國外調查顯示不同種類手術靜脈血栓發生率為:腹部14%~33%,胸部26%~65%,婦產科14%~27%,前列腺手術21%~51%,心臟手術1.5%~2.5%,而骨關節尤其是髖部和下肢手術為48%~54%;本研究回顧總結了近6年共230例較大型手術,發生率6.52%,其原因一是有效的綜合預防措施避免了血栓的發生與發展,降低了臨床發病率,二是4周后未做長期跟蹤調查,是否有停藥后再發生DVT的病例未能納入統計中。
3.2 骨科手術后DVT的預防原則 去除阻礙血液回流的因素,促進靜脈回流。基本措施:解除靜脈受壓因素,術中細致操作,縮短手術時間,盡早進行有效的大范圍、大幅度的主動肢體功能活動,堅持深呼吸,抬高患肢,保持大小便通暢,盡早下床活動等。機械預防措施:如間隙加壓充氣裝置、彈力襪、按摩傷肢等機械措施促進靜脈回流。其中基本措施是重中之重,而機械措施較少采用;積極預防骨折端及骨碎片對靜脈的損傷,盡量減輕手術副損傷;預防性抗凝、祛聚藥物應用保持血液低凝狀態。在措施上始終把基礎措施放在首位,一定要堅持綜合預防,不可偏頗。基本措施是前提,藥物不可或缺,防治中既要全面,又要有重點,對特高危病例要重點預防,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骨科手術前后有效預防DVT的措施也有效地預防肺栓塞等并發癥,提高治療效果,保證手術質量,降低治療成本,減輕患者痛苦。
參考文獻
[1] Samama MM.A silent killer:exploring the burden of VTE in medical patients.In:VTE Experts Meeting.Belgium,2004:5176.
[2] Geerts WH,Heit JA,ClagettGP,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Chest,2001,119:263-265.
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TKR) 后下肢深靜脈血栓(DVT) 的發生率為40 %~88 % ,發生肺栓塞(PE) 風險可高達10%~20%,死亡率高達2%[1,2],而有效預防術后DVT的發生率可降至26.3%[3],極大地提高了手術成功率。我院自2002年5月~2005年7月行22例(28膝)TKR,采用綜合預防措施,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22例(28膝),其中男5例(6膝),女17例(22膝)。男:女為1:3.4,年齡65~82歲,平均70.5歲。骨性關節炎20例(24膝),類風濕性關節炎2例(4膝)。
1.2 預防措施 (1)藥物預防:術后6h,術后24h,術后7~10d,每日1次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克塞)0.4ml。(2)機械性預防:術后當日開始應用足底和小腿靜脈泵,每4h 1次,連續7d;術后6h開始股四頭肌和小腿肌肉的舒縮鍛煉;術后第3天開始行膝關節主動曲伸鍛煉,坐輪椅或拄雙拐下地功能鍛煉。
1.3 結果 本組病例中,1例術后3d出現小腿腫脹,經多普勒(Doppler)超聲檢查證實為腓腸肌靜脈叢內血栓(遠端血栓)。未見股部周圍靜脈血栓(近端血栓)。無一例發生PE死亡。
2 討論
肺栓塞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最常見的致死原因。肺栓塞的栓子90%來自于下肢和腹腔的靜脈[4]。近端DVT與肺栓塞有很強的相關性,遠端DVT如果繼續向近端發展,可能會進一步造成肺栓塞或慢性靜脈功能不全[5]。DVT還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康復進程也會受到影響。近端DVT還會造成下肢長期腫脹甚至潰瘍。因此,人工關節置換術后DVT的積極預防、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十分必要。DVT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凝血機制活化后所導致的血液高凝狀態,靜脈血流的淤滯和靜脈內膜的損傷[6]。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高發生率與下列因素有關:(1)膝關節病損,下肢運動明顯減少,手術應用氣囊止血帶,長時間屈膝位操作,術后局部腫脹以及肢體活動進一步減少等引起下肢靜脈血流淤滯。(2)骨水泥熱聚合反應,手術操作損傷局部血管內皮細胞,激活多種與凝血機制有關的組織因子。(3)術后抗凝血酶Ⅲ降低,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受到抑制。因而,圍手術期內如何避免以上三大病因是預防DVT形成的關鍵。低分子肝素鈉的應用是近年來預防DVT的一大發展,它與普通肝素相比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降低,使出血的副作用減少。因而,應用低分子量肝素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時并不增加出血的發生率。無需反復進行凝血時間(APTT)檢查,并可明顯減低DVT發生率[3]。本組病例術后經臨床觀察切口引流量無明顯增加。所以,將其作為預防DVT的常規用藥。應用足底和下肢靜脈泵,主要通過可充氣的氣囊間歇性的充氣,使下肢和足底靜脈受壓,從而增加靜脈回流,減少血液淤滯。另外,這種靜脈泵也能增加血漿纖維蛋白的溶解作用,防止血栓形成[7],降低DVT發生率。我們從2002年5月開始對所有TKR患者均采用了低分子肝素鈉+足底和下肢靜脈泵,并行早期活動和功能鍛煉等綜合方法預防DVT,效果滿意,僅1例患者出現有癥狀的DVT。另外,術后沒有常規進行Doppler超聲檢查,而無癥狀DVT的發生則不得而知。隨著TKR技術在我國的不斷普及,術后DVT形成及其帶來的嚴重后果日益突出。經臨床觀察我們認為:(1)術后預防DVT的發生,提高每位臨床醫生的認識是關鍵。(2)在積極預防的同時術后應常規定期進行Doppler超聲檢查,以便及早發現DVT,使其得到早期治療,防止致死性PE發生。
【參考文獻】
1 卡納爾.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美).第九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66-267.
2 呂厚山,徐斌.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華骨科雜志,1999,19(2):155.
3 楊剛,呂厚山,高健,等.低分子肝素預防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研究.中華外科雜志,2000,38(1):25-26.
4 Wang LM , Wei L. Pulmonary embolism and deep veint hrombosis . Beijing :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1, 13.
5 Lieberman HR , Geert’s WH. Prevention of thrombolism after totalhip and knee art 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4 ,76(8) :400.
【關鍵詞】骨科;靜脈血栓栓塞;防治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2-0315-01
前言:靜脈血栓栓塞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常見病,發病率和病死率很高。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中死亡率是很高的,以往由于臨床的漏診和誤診,故傳統的看法認為我國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少見。近年來對其研究的深人和診斷的輔助檢查技術迅速發展,靜脈血栓栓塞癥在我國的發病率明顯上升。
1骨科中靜脈血栓栓塞的發病情況
深靜脈血栓栓塞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嚴重的并發癥,如果不進行預防血栓形成,其發生率很高。在美國,經靜脈造影證實,髖關節置換術后 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是很高的,約為50%左右,膝關節置換術后甚至高達85%。在我國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也很高,髖關節置換術后最高,膝關節置換術后其詞,近端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相對比較低。深靜脈血栓的高發期為手術后前半月左右,在手術以后約1個月中,高危人群深靜脈血栓栓塞的發生率仍然很高的。
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機制主要有三個方面: 靜脈血流淤滯、靜脈內膜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靜脈血流淤滯是由于骨折、軟組織損傷、失血,術中及麻醉而導致的病狀;靜脈內膜損傷在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全膝關節置換術手束中過度屈伸關節、牽拉擠壓軟組織而導致的,繼發形成凝血塊;血液高凝狀態是因為創傷和骨科手術后凝因子的改變、纖溶系統的異常均促使靜脈內血栓形成,血管內血栓脫落沿血液回流,經右心系統進入肺動脈,引起肺動脈栓塞。
2骨科中靜脈血栓栓塞的預防措施
2.1手術前的預防管理
手術前的預防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夠避免或者早先發現靜脈血栓栓塞的癥狀,及時治療。手術前的預防管理中,首先,對糖尿病、高血脂、患有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及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進行嚴格的檢查和詢問。其次,術前對患者進行及時補液,使患者體內水電解質保持平衡。再次,術前可預防性注射抗凝血藥。
2.2手術中的預防
由于在骨科手術中也會有靜脈血栓栓塞的發病幾率,因此在骨科手術中要做好充分的預防措施,術中對患者的輸血盡量選擇新鮮血或成分血。手術中的協助和配合動作盡量輕柔,避免不必要的靜脈血管損傷。術中對患者及時行靜脈補液,手術中的預防措施也能夠減少靜脈血栓栓塞的發病幾率。
2.3手術后的預防措施
手術后的預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預防階段需要注意各類事項,不僅要主要到用藥的管理,還要注意密切的觀察與監護和良好的護理管理。在這個階段不僅要讓病人的身體得到更好的適應和回復,還要避免出現其他并發癥。
抗凝血藥的應用對預防靜脈血栓能發揮重要作用。術后可預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鈉,在用藥的時候應當嚴格按照規定的用藥量和使用方法進行使用,注射時應避免進針過深,并用棉球長時間按壓針孔。注射后提醒患者不要熱敷以防止出血,并觀察注射部位局部出血情況,用藥期間監測患者切口部位、皮膚黏膜、消化道以及其他身體器官有無出血傾向。
手術后病人的恢復情況離不開密切的觀察與監護工作。因靜脈血栓栓塞多無特異性臨床癥狀,因此,預防管理工作應從密切觀察和監護做起。術后應對患者的血壓、呼吸及肢體皮膚顏色和溫度進行密切觀察,如患者患肢發生局部跳疼,進行行加重,皮膚淺表靜脈充盈或怒張等癥狀,則提示靜脈血栓癥的發生,應及時告之醫生進行處理。
骨科手術患者術后均需一定程度的制動,因此,護理對預防靜脈血栓癥具有重要意義。術后需抬高患肢,注意避免在腋下或小腿下墊枕,以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術后早期應鼓勵和督促患者多行患側肢體關節和肌肉的伸屈活動功能的主動和被動鍛煉。在護理中應當指導患者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動作,有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早期下床活動。
預防教育指導工作是骨科手術前后都必須的工作,這項工作是針對高危患者及家屬進行靜脈血栓癥的預防教育指導。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積極配合和支持,使得病人能夠得到更好的護理工作。病人的家屬應當對患者術后飲食進行管理,督促患者戒煙酒,食少鹽低脂、富含維生素和高蛋白的營養的食物。提醒患者多飲水,以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
3骨科中靜脈血栓栓塞的治療措施
3.1抗凝
在骨科手術前后病人一旦出現了靜脈血栓栓塞癥狀,一定要及時為病人診治,常用的藥物治療方法主要是抗凝藥品肝素和華法令聯合使用。開始時用肝素,一定要控制好肝素的劑量。華法令開始使用需與肝素/LMWH重疊,肝素/LMWH使用時間一般5~7天,或當華法令連續2天達到治療作用時停止。對靜脈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療持續時間比較長,應該治療3~6個月左右,對有原發高危因素者,不應少于6個月,反復發生靜脈血栓栓塞或持續存在高危因素者需終身抗凝。
3.2溶栓
除了上述的肝素和華法令的配合使用之外,還有一種藥物治療措施,就是使用尿激酶和鏈激酶進行溶栓。尿激酶、鏈激酶溶栓可以快速溶解血栓,主要治療較大的靜脈血栓栓塞,但是這種治療方法的出血危險極大,骨科術后患者一般不主張應用
3.3腔靜脈濾器
在治療靜脈血栓栓塞的過程中,配合腔靜脈濾器是比較好的治療措施。腔靜脈濾器適應于包括抗凝后仍反復發生栓塞者、有抗凝禁忌癥、已發生并發癥、以及關節置換術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最近有學者建議對于骨科術后早期發現的靜脈血栓栓塞可以預防性放置腔靜脈濾器。此外,在放置腔靜脈濾器的基礎上進行的綜合介入治療的療效也得到了肯定,按照選擇的先后包括經皮經導管溶栓術、經皮經導管碎栓術、經皮經腔血管成形術和經皮經腔支架放置術等。
結論: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骨科術后嚴重的并發癥,如得不到及時預防和治療,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骨科手術患者的危險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預防和治療圍手術期靜脈血栓栓塞病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