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質災害的預防與治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地質災害 強度評估 面密度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s mass intensity activity principle, method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the basic meaning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strength fast measurement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two aspects brief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luster activities of the mai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tensity index and parameters, and reference magnitude of calculation and division (macro)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bedding face for measuring the density regional geological hazards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 of the basic ideas and grading standards, and list the two most bedding face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density.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intensity evaluation surface density
中圖分類號:[P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區域群發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動強度分析評價,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長期以來,在是否需要進行地質災害活動強度分析評價、如何進行地質災害活動強度評價等方面還沒有形成有意義的共識。但是,不同地區地質災害活動強度差異是很明顯的,包括歷史上累計的疊加活動強度和一次群發地質災害活動強度,不同地區、不同的誘發條件下都可能存在明顯的差異。以下,本文就地質災害活動強度分析評價的原理、指標、計算方法進行分析、闡述。
一.地質災害活動強度分析評價的基本原理
從物理學的基本定義分析,地質災害活動強度是指地質災害事件發生過程中釋放的能量的大小。例如,地震震級與能量的關系,國際上統一將地震強度的大小用震級(M)表示。地震發生時,震源處急劇釋放出能量,并以彈性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地震震級分為9級,一般小于2.5級的地震稱為無感地震;2.5級以上的稱為有感地震;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稱為破壞性地震;4.5級≤M<6級的稱為中強震;6級≤M<7級的稱為強震;M≥7級的稱為大地震。
長期以來,對于一次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災害事件的釋放能量的定義,在地質災害強度等級的劃分中,并未得到明確定義、劃分,通常是根據災害物質體積的大小進行規模等級的區分,而需要進行嚴格定義的災害內容應是速度與體積。針對泥石流,可分別測量其體積與流速;由于速度相對較快、測量較為困難,且與釋放能量成正比,因此山體滑坡、崩塌的強度定義應以體積為標準進行劃分。
在一定區域內的地質災害活動強度指標,其主要包括:距離、體積與速度、數量與頻率、面密度與點密度等指標因子。目前由于我國尚未明確統一標準,從而很難對地質災害活動強度加以描述、量化。根據基本的物理定義進行分析,地質災害活動強度主要包括發生災害時,具體活動的數量與頻率、速度與規模,嚴格意義上說,是災害活動速度、規模、頻率的乘積(I=F×V×S)。然而,在實際測量時,若想快速、逐個測定群發災害活動的速度與體積,需要極為先進的相關配套設備與技術,目前以我國的科技水平與技術方法難以實現。在發生地質災害后的十天到三十天內,倘若沒有及時進行活動強度級別的測定,強度指標也就失去了現實意義。由此,若要實現強度的快速測定,必須進行測量技術的研究、開發,或是針對測量標志進行簡化,而技術開發過程較為緩慢,我們可以側重于測量指標簡化手段,分析、探索一個能夠快速測定地質災害強度釋放的重要指標,可以地震災害的震級計算為理論基礎,放棄以往測量一次群發地質災害活動所釋放的全部能量,而是針對災害面波質點運動,測量其最大值。
二.面密度是地質災害活動強度評估的重要指標
實際在進行地質災害的測量分析評價時,一次群發地質災害活動的體積、數量、速度三種指標數據,其至少有兩項數據的快速測定難以實現,通常需要搜尋有關事件的相似參數來進行大致的估測評價。地質災害活動強度的快速測定,對于災害現場的應急救援有著重要意義。為實現災害活動強度的快速評估,測量目標的頻率可用數量來代替,將體積進行簡化更換為面積,而速度可用位移來代替,在外在的環境條件、人為因素相同的情況下,速度越快,位移越大。由于數量、位置可以進一步反映面積,從而地質災害活動強度評價的主要參數一般為面密度。點密度,也可將其作為參考指標,倘若比例尺圖較小,難以進行面密度的測量,或是單一的地質災害活動規模不超過1000M3,地質災害活動強度的評價可選用最大點密度作為參考指標。但對于一些超大規模的地質災害活動,例如我國08年的汶川地震,往往存在點密度失真的現象,災害活動過程中的大量崩塌、滑坡災害成復合增長,從而只有采用最大面密度,才能夠真實、全面的反映區域地質災害活動強度。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地質災害活動最大面密度的快速測量,利用GIS技術與遙感技術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從物理學角度出發,采用與地震等級劃分相類似的災害面波質點運動極值計算,有助于針對不同地區的地質災害活動強度進行對比、分析,從而降低了地質災害活動強度等級劃分的難度。
三.地質災害活動最大面密度計算方法與技術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GIS技術與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活動強度評估中得到了充分運用。針對區域地質災害活動最大面密度的快速測定,可通過GIS平臺的快速計算、高精度的搖感解譯調查來實現。整個統計、分析、計算的過程,通常是在比例為1:10000或更大的圖紙上進行。以下,本文列舉兩種較為實用的計算方法,以確保最大面密度的真實性與全面性。
(一)以統計學柵格原理為計算依據:
在進行分析計算的過程中,以統計學柵格原理為主要依據,充分利用規格相同的柵格,設計步長為2千米、3千米、5千米等。對于一些地質災害活動分布密度較高的區域,測量間隔可設置為一千米,各柵格內的災害體積可自由進行統計,通過與柵格面積的相除,可得出相應的災害面密度,直至最后方可獲得最大面密度。此種計算方法相對簡單,通過GIS平臺的應用,實際的操作較為簡便。但其也帶有一定的弊端,例如柵格的大小難以確定,從而難以獲得可靠的依據。從原則上來看,柵格的步長應在兩千米以上,但由于一些單體滑坡的面積大于一千平方米,由此使步長的大小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在進行實際的測量時,多數災害活動區域的最大面密度分布較為集中、范圍較小,故步長太大也將失去最大面密度的意義。因此,常規情況下,建議步長應設置在2千米到3千米之間較為合適。
(二)以地貌分析為基礎的計算:
此種計算方法,可在災害區域的地形、地貌分析基礎上進行。首先,應選擇地質災害活動密度相對較大的小流區域、自然斜坡區域,針對每個區域的災害面積進行面密度的統計,對各個不同小流區域的測量結果進行分析、比較,由此得出最大面密度。通過此種方法獲得的最大面密度統計結果,其具有一定的地貌、地質依據,從而突顯出了明確的地表意義。
在進行實際測量的過程中,上述兩種方法都較為簡單、方便,兩種計算可同時進行,從而能夠彼此驗證、互相補充,由此確保測量的準確性與全面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活動強度評估需要的各項指標,其應用、普及的過程較為緩慢,在此期間需要不斷的修改與完善。對于實際發生的災害活動強度評估,應選用具有針對性的計算方法與技術。在未來,隨著新技術與設備的研發,我國地質災害活動強度的評估將更加準確、全面,在實際的災害救援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為實現中央確定的把上海建設成“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目標,加快浦東開發、開放,更好地服務全國,鼓勵中央部委和外省、市各種經濟成分的企業來滬投資,注冊設立企業,貫徹市政府《關于進一步服務全國擴大對內開放的若干政策意見通知》(滬府發〔1998〕18號)的要求,現就市外在滬企業購買商品房減半收取交易手續費通知如下:
一、凡中央各部、委、辦、局和外省、市各種經濟成分的企業在滬投資,注冊設立的企業(簡稱市外在滬企業),自企業注冊之日起的兩年內,在本市購買房地產開發經營公司投資新建的商品房(包括內銷商品房或外銷商品房),減半收取交易手續費。
二、市外在滬企業在企業注冊之日起的兩年內,購買本市新建商品房,減半后的交易手續費標準為:“購買的(一般標準)新建內銷商品房辦理過戶時,按成交價格的0.04%向商品房所在地的房地產交易中心交納交易手續費;購買的內銷高標準商品房、外銷商品房辦理過戶時,按成交價格的0.25%向市房地產交易中心交納交易手續費。
三、市外在滬企業在企業注冊之日起的兩年內,購買本市新建商品房辦理過戶時,除應提交《房地產買賣審核工作程序》規定應提交的材料外,還應向房地產交易中心提供市政府經濟協作辦公室出具的市外在滬企業的證明,方可減半交納交易手續費。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任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以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健全完善群測群防體系,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加大陜南移民搬遷、地質災害治理和應急處置力度,搞好宣傳培訓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全面提高我縣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綜合治理、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的原則;
3、堅持屬地管理、各負其責的原則;
4、堅持誰引發、誰治理、誰負責的原則;
5、堅持地質災害防治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協調推進的原則。
(三)工作任務
1、全面實施我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計劃地開展。
2、完善和規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嚴格落實縣、鎮兩級防治點的監測責任,避免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群死群傷事故的發生。
3、加強巡回排查,及時發現并成功預報地質災害隱患,密切關注重大隱患點的變化情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4、結合減災安居和移民搬遷工程,加大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力度。
5、完成全縣地質災害詳查工作和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工作任務,為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全縣地質災害現狀和地質災害預測分析
(一)2011年地質災害概況
我縣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中小型堆積層滑坡、小型巖質崩塌、小型泥石流、少量膨脹土滑坡和巖質滑坡。至2011年底,我縣共發生地質災害險情39起,因預警并撤離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年末列入縣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群測群防監測點249處,涉及全縣11個鎮1182戶、4630人、5679間房屋,目前尚有近5處隱患點未得到專業機構確認。
(二)2012年地質災害預測
據市、縣氣象部門預測:2012年汛期降水量為700—850毫米,比正常降水略偏少。7月中旬末與下旬中期、8月中旬初與下旬后期為降水集中時段,有3—4次暴雨天氣,是2012年汛期地質災害高發期。2012年降水特點是:多短時雷雨和短時強降雨等強對流天氣,易造成地質災害。降雨期間與降雨后是預防地質災害的關鍵時段。
三、2012年度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對象
2012年全縣重要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對象是威脅30人以上的40處地質災害防治點(詳見附件)。其中:威脅30—49人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26處、241戶、988人、1016間房;威脅50—99人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9處、142戶、572人、644間房;威脅100人以上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5處、213戶、1006人、1597間房。全縣危害程度最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是池河鎮良田村磚廠滑坡點,不僅威脅12戶、54人的生命和85間房屋、磚廠等財產安全,而且嚴重危及陽安鐵路和316國道的安全通行,是全縣地質災害防治的重中之重。
(二)重要時段
冬、春季冰雪融化時節為滑坡、崩塌高發時段;汛期突發強降雨、長期連陰雨期間及晴后3—7天內為地質災害高發時段。
(三)重點防范區段
1、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區內為薄層狀軟弱變質巖附存坡殘積土或膨脹土,是汛期滑坡災害的重點防范區段。
2、礦區地質條件復雜,為崩塌、泥石流、滑坡災害的重點防范區段。
3、新修筑的山區公路、山區建房,由于劈山開路,依山削坡建房,改變了原始地形和地質結構,仍有部分邊坡開挖尚未擋護加固,汛期易發生邊坡崩塌、滑坡、泥石流而造成人員傷亡。在汛期,對邊坡角大于30度的變質巖強風化地段和新建房屋后檐坎高于房高的建筑,需加強巡視,監測和預防。
四、防治措施
(一)做好監測預警。要結合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創建工作,完善群測群防網絡以及相關制度建設,充分發揮群眾的相互監測以及監測責任人的監測作用,做到隨時監測、隨時上報。縣氣象局、縣國土資源局要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加強聯合監測預報預警,及時臨災預警信息。當本地有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時,各鎮應及時做好應急防范工作。
(二)做好地質災害評估。各類建設項目在辦理用地手續之前都必須按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從源頭上防止形成地質災害隱患。各鎮以及縣交通、水利、扶貧、旅游、住建等部門要主動做好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縣國土資源局要加強地質災害執法監管力度,防止人為引發地質災害。
(三)做好應急避險。要加強對各隱患點的監測,遇到持續強降雨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危害時,各鎮要及時組織受威脅的群眾及時撤離避險,并妥善安置生產生活,直到評估危害解除后返回。
(四)做好搬遷避災。結合陜南移民搬遷工程,加快地質災害隱患地區的群眾搬遷,搬遷補助指標要優先向這部分人傾斜,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威脅。
(五)搞好工程治理。縣國土資源局要積極爭取中、省、市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對我縣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對暫未排除隱患的地質災害點,應在各鎮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實施必要的水田旱作、退耕還林、簡易排阻水工程和削坡減載、壓腳等工程處理措施。
五、工作要求
(一)強化領導,夯實責任。各鎮政府要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第一主體責任,積極承擔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點的防治責任。各鎮、各有關部門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組建成立地質災害領導機構及搶險隊伍;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層層簽訂責任書,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工程建設項目業主要堅持開發利用與地質環境保護并重,嚴格按要求進行建設施工和采礦等行為,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防治,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
國土資源部門是地質災害防治的一個重要部門,因此在防治地質災害時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相關標準來制度科學的防治計劃,嚴謹的執行和貫徹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標準,同時制定符合本地區的防治辦法。
(一)建立并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建立專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并且有政府部門主管領導擔任組長,主要負責成員由國土、水利、林業、氣象、衛生、公安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來組成,同時對各部門的職責做好明確的分工,組成多曾向的地質災害預防和抗災救災體系,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置在國土資源局,提供組織性保障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來進行宣傳,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災害防治意識和思想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來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比如廣播、電視、互聯網、報刊、公眾廣播、手機、短信等,隨意防災過程中薄弱的環節,向廣大人民群眾大力的宣傳地質災害預防知識和簡單明了的防災避災方法,通過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大力宣傳,增強廣大人民和干部的識災、報災、避災和防災意識,使得廣大人民群眾提高了對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營造一種強烈的地質災害預防的社會氛圍到廣大人民群眾當中營,通過這樣的有力和廣泛的宣傳,使得過去僅靠單一部門抓防災減災的工作演變成了全社會共同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整體性的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應急體系整體性和科學性的建立地質災害應急體系,管理并增強各部門的應急能力,同時提高管理者應急能力。通過政府各級部門層層的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各個部門層層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體系并且緊密聯系,落實各個部門的防治責任,制定科學的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方案,不斷通過演練和學習提升應急救援隊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能力,隨時配備充足的應急物資。通過多方努力,使得出險隊伍在應急救援過程中擁有強大的應急救援能力。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和自救知識宣傳,提升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同時把應急預案結合起來舉行定期不定期的演練,增強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能力。
(四)對重點地質災害區域進行重點監控,防治結合利用科學技術,深入性的對地質環境調查和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跟具有資質性的部門協作,編排地質規劃,勘察礦山地質環境,對礦業開發對土地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植被和水資源的破壞程度進行詳細調查,詳細勘察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規模及危害為了恢復礦山生態環境,結合本地工程申報申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建立并健全良好的生態環境,重視并加強治理礦山地質環境項目工程。通過政府的統一領導,積極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作,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各部門之間互相協調,保證應急指揮的高效運轉,同時建立起群測群防網絡,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共同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好。
(五)把地質災害防治責任落到實處,并劃分權責政府職能部門逐級的簽署工作責任狀,通過層層監督,一級抓一級,設立相應的巡查員,對一些存在地質災害的隱患區域加強巡查,劃分責任制,做到防治災害人人有責,逐級對地質災害防災工作責任進行劃定,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易發區,設置警示牌。如果遇到容易發生險情的天氣,就要在二十四小時內隨時進行巡查,及時對險情的發生進行預警,把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記錄,并且存檔,方便查詢,同時如果在巡查過程中發現任何異常,必須及時向上級領導部門匯報,通過上級領導的指示,逐級的采取相應的應急預案啟動程序,以便及時的處理險情。
二、結束語
一、**年地質災害災情和2007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年,我縣發生滑坡一起,造成4戶民房共32間毀壞,直接經濟損失30余萬元,206國道K927+300m—K927+400m路段部分遭到破壞,交通、行人受到威脅。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條件、氣候條件、人類經濟活動情況,以及地質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結合**年地質災害災情、隱患點穩定狀況分析預測:2007年我縣地質災害仍以河湖(水庫)災害即路橋堤壩水利工程地質災害為主,地質災害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汛期(一般在5一9月份,具體災害發生情況將受降雨量影響),主要地質災害發生地點為淮河干、支流沿岸,部分危險區段與歷年發生水害區段基本相同,災害類型以路橋堤壩邊坡失穩為主。其次是特殊巖土體災害、地質環境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由于不合理開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產生地面沉降等緩性地質災害,隨著城市發展和經濟活動的深入,此類災害的危害性也將隨之加大。各類礦山企業,尤其是采石場應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規范操作,防患于未然,防止滑坡、地面塌陷和危巖崩坍災害的發生。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域、防范重點和防范期
淮河以南重點防范區域是馬城鎮(大楊家、禹廟北官山),荊涂風景區上洪村,災害類型以山體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采空塌陷)、不穩定斜坡為主。淮河沿岸重點防范區域是淮河干流及支流水系堤壩,災害類型以滲漏、崩塌為主。
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為上述區域內重要交通干線以及行人、住戶、農田等。
重點防范期為5一9月份。
三、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責任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各有關鄉鎮政府要將本行政區域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防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并注明聯系方式。對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工程建設單位將監測、預防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當地政府要做好監督、檢查工作。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各鄉鎮要切實按照《2007年度蚌埠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要求,一是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主要負責同志對本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負責同志具體負責。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認真做好有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二是要根據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際需要,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用于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應急和治理工作。三要認真開展汛前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組織制定2007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并抓好落實。要制定每個危險區(段)和隱患點的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或出現險情,相應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預案做好相應的搶險救災工作。四是加強宣傳培訓,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提高群眾的防災水平和自救能力。要加強地質災害監測人員的業務培訓,努力提高監測和預防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體系,落實地質災害監測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五、突出重點,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一)開展地質災害巡查和督查工作。在重點防范期內,各有關部門、鄉鎮要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居民點、交通干線、旅游景區、重要工程等進行巡查,特別是對中小學校址要作為重點區域加強巡查,因地制宜,采取避讓或應急治理等有效措施。對于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及時劃定危險區,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并予以公告。要將“地質災害防治明白卡”發放到每個受威脅的群眾手中,并組織防災常識宣傳普及,增強防災意識和救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