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經營分析方案

經營分析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營分析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經營分析方案

經營分析方案范文第1篇

關鍵詞:分部經理 報酬方案 基礎報酬 報酬結構

報酬方案是激勵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報酬方案在提高員工積極性、創造性,實現民營企業戰略目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學者對經理人報酬激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市企業、國有企業等方面,而單獨以非上市的中小民營企業為研究對象的極為少見,本文以西部某省民營企業為調查對象,根據調查取得的數據研究以下問題:員工工作特點對報酬方案的影響是否顯著;以企業規模反映的企業組織特點對報酬方案的影響是否顯著;分部經理報酬與財務業績的關系。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本文所定義的分部經理指企業內部各部門的負責人。關于分部經理報酬方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報酬方案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及報酬方案與激勵效果的相關性研究等方面。邊際生產率工資理論認為,職業經理人的報酬水平取決于經理人的生產率的大小,并通過公司績效來衡量職業經理人的生產率。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多從職業經理人人力資本特性、職業標準和在管理階層中的層級來解釋職業經理人報酬水平的決定。組織行為學主張從行為的標準,即從職業經理人發生的行為來說明其報酬水平。理論主張經理人的報酬將由企業的經營業績來決定。經理人基礎報酬水平(base pay)可以用經濟學中最普通的“預期”來解釋。經理人越努力,企業的年度業績越好,其得到的“預期”價值越高。在實證研究方面,Gerhart&Milkovich(1990)發現,基礎報酬水平(base pay)與員工個人人力資源投資及工作責任正相關;報酬結構(pay mix) 與員工個人人力資源投資及工作責任正相關。在控制員工的個人特點和工作特點的情況下,組織間在基礎報酬水平和報酬結構方面呈現出區別。變動報酬的比例與財務業績正相關。Holmstrom(1979)通過允許薪酬契約依賴于y(w,z)擴展了委托模型,其中w為產出,z為代表其他可觀測變量的一個向量。他說明薪酬支付取決于期望得到的管理行為在實際中實際的可能性。這一“信息提供原則”表明薪酬支付以產出w為基礎,不是因為股東偏好較高的產出而是因為w提供了用于確定管理者實際上采取何種行為的信息。公式也明確了薪酬契約中額外績效度量的作用:這些度量提供了用于估計管理者是否確定采取期望行為的信息。特別是,如果z包含了對于評估不可觀測的努力水平有價值的額外信息,那么最優契約有y(w,z)的形式。G.M.Main&Charles A.O’Reilly(1993)發現薪酬差距與公司規模呈顯著正相關關系。Waston(1994)對UK的97家中小公司的非所有者高管人員的薪酬進行研究,發現公司的資產規模是顯著變量,能解釋大部分薪酬的橫截面差異。

(二)國內文獻 中國不少學者的實證結果也發現,高管人員的現金收入水平與企業規模有顯著相關性。魏剛(2000)發現薪酬水平與企業規模相關。李增泉(2000)進一步證實了魏剛的結論。夏天(2006)發現,不考慮持股的顯性報酬(年薪)與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ROE沒有顯著相關關系;業績類型和薪酬類型在1%的水平上顯著,即業績類型對薪酬類型有顯著影響。經理人年薪的增長隨著上市公司總資產規模的增長具有一致性,這種彈性效應證明許多經理人正是通過規模擴張來加快業務增長的經營模式來提高公司業績,從而能夠較大幅度地增加年薪報酬水平,為我國的職業經理人報酬和企業業績關系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材料。魏剛(2000)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與公司高級管理層年薪、公司經營業績、公司規模、公司所在行業的景氣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與其持股比例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綜上所述,分部經理報酬方案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盡管上述國內外研究結果呈現出一定的差異,但都涉及到將員工特點、組織特點和業績指標作為影響報酬的重要因素加以研究。我國民營企業分部經理報酬方案的影響因素研究可能和上述研究有共同之處,也可能存在差別。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1a:基礎報酬水平(base pay)與分部經理個人工作能力及工作責任正相關

假設1b:報酬結構(pay mix) 與分部經理個人工作能力及工作責任正相關

假設2a:在控制員工的個人特點和工作特點的情況下,基礎報酬水平與組織特點之一企業規模相關

假設2b:在控制員工的個人特點和工作特點的情況下,報酬結構與組織特點之一企業規模相關

假設3a:在不考慮組織特點的情況下,資產報酬率與分部經理基礎報酬水平(base pay)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企業業績隨著分部經理基礎報酬水平(base pay)的增加而上升

假設3b:在不考慮組織特點的情況下,資產報酬率與分部經理報酬結構(pay mix)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假設3c:在不考慮組織特點的情況下,人均銷售收入與分部經理基礎報酬水平(base pay)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假設3d:在不考慮組織特點的情況下,人均銷售收入與分部經理報酬結構(pay mix)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假設3e:在不考慮組織特點的情況下,利潤與分部經理基礎報酬水平(base pay)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假設3f:在不考慮組織特點的情況下,利潤與分部經理報酬結構(pay mix)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二)變量選取 本文數據需要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從民營企業取得,所以,如果數據過多,則問卷回收率可能會降低。從這個考慮出發,本文采用簡潔的五級度量的方法來計量各變量。解釋變量是報酬水平的相關變量,按利克特多項目量度方法確定。考慮到問卷數據的可收集性,從員工特點、組織特點、財務業績三個方面選取有代表性的變量進行研究。第一,員工特點:員工特點是影響報酬方案的內生因素,它表現為分部經理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責任,并和分部經理的努力程度密切相關。按照激勵理論中的路徑-目標理論,高薪應該是經理人努力帶來的公司績效提升的必然結果,換句話說,良性的激勵機制應該是經理人努力帶來業績越好,經理人的薪酬越高;而不是薪酬越高,經理人的業績越好。而委托理論則認為,委托人和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風險偏好的差異使得人的風險規避程度不易直接觀測,人努力的成本系數反映了不同努力程度帶來的成本大小的敏感性,主觀努力的效果不易衡量,但是努力實現的客觀條件如制度環境、公司規模、市場競爭環境、社會責任等在很大程度上間接反映了人努力和風險偏好,因為公司規模越大,所處市場競爭越激烈,職工總人數越多,領薪與公司業績聯系越緊,經理人員的工作難度大,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大,其報酬相應就比較高。因此,本文主要關注分部經理工作難度(低、較低、一般、大、非常大)、工作努力程度和責任心(差、較差、一般、強、非常強)兩個項目。第二,組織特點:根據組織管理理論,不同規模的企業具有不同的層級結構。規模大的企業具有更多的層次管理結構,并且每一層都有一個報酬級別,這就意味著規模大的企業其分部經理的報酬將超過小規模企業分部經理的報酬。為此,設計如下主要量度項目:企業規模(很小、小、中等、大、很大)。第三,財務業績:分別考慮絕對數、相對數和平均數三類變量,具體選取的量度項目如下:資產報酬率高低程度;人均銷售收入高低程度;利潤高低程度。

(三)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的問卷調查是在西部某省級工商聯合會的協助下完成的,通過該工商聯合會的正式公文,由其所管轄的地區級工商聯合會組織本地區范圍內規范以上民營企業參加“新稅法學習班”,課題組成員免費授課,作為回報,學員填寫調查問卷。共有12個地區級工商聯合會于2008年1月下旬至2008年3月組織了13個“新稅法學習班”,參加人員都是民營企業的財務主管,約680人,本文的調查對象是民營企業生產部門或營銷部門的負責人,讓財務主管帶回企業,由企業生產部門或營銷部門的負責人填寫,發放調查問卷600份,收回問卷164份,其中有效問卷114份,有效問卷率為19%。

(四)模型建立根據前述理論分析,采用線性回歸的方法來檢驗假設,建立線性回歸模型如下:yit=zit+eit…(1);yit=zitA+xitB+witC+eit…(2)。其中:y為管理人員薪酬水平(根據不同假設,選取基本薪酬、薪酬結構等變量);Z、X、W為解釋變量;A、B、C為系數;e為除解釋變量外其他隨機擾動因素的影響。

三、實證結果分析

(二)相關性分析 當yit與解釋變量不一定是線性關系時用sp-

earman相關更能測度廣義的單調關系(如表6)??梢钥闯?,除企業規模與基本工資,資產報酬率與基本工資之間的相關程度顯著外,其他解釋變量與依存變量之間均不存在相關關系。因而除假設2a、3a外,假設1a、1b、2b、3b、3c、3d、3e、3f均不成立。

(三)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檢驗員工工作難度和技巧、員工工作努力程度和責任心對報酬水平的影響,采用模型(1)檢驗二者的擬合程度(表7)。根據(表7)對變量數據的擬合優度判斷,各指標的擬合程度很差,均沒有達到0.7以上的標準,其中解釋能力最強的是工作難度和技巧對報酬結構的影響,它的擬合優度也僅為12%,說明用工作難度和技巧、工作努力度和責任心反映員工特點,并用其解釋對報酬水平的影響,其解釋性差,回歸模型不具有代表性。進一步檢驗假設2a、假設3a,建立假設為:H20:r≤0,H21:r>0;H30:r≤0 ,H31:r>0。對基本工資和企業規模、基本工資和資產報酬率之間進行單變量回歸分析,結果如(表8)。經檢驗,顯著性水平p分別為0.002、0.000,拒絕原假設H20和H30,企業規模與基本工資正相關,資產報酬率與基本工資正相關。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研究民營企業分部經理報酬方案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以員工工作難度和技巧、工作努力程度和責任心反映的員工特點;以企業規模反映的組織特點;財務業績:分別用資產報酬率、人均銷售收入、利潤指標衡量。根據114家民營企業的數據,經過統計分析后,本文有如下發現:一是員工工作難度和技巧、工作努力程度和責任心與分部經理報酬方案之間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性,其原因可能一方面在于工作難度和技巧、工作努力程度和責任心在實踐中難以量化,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于民營企業的激勵機制設計不夠合理。二是組織特點中企業規模與分部經理基礎報酬之間有正相關關系,與報酬結構不具有顯著相關性,這可能是由于大部分民營企業比較注重工資等日常短期激勵,而長期激勵強度不足。也說明企業規模大小集中反映了分部經理勞動復雜程度的高低,成為影響民營企業工資制度的一個重要因素。三是財務業績中,人均銷售收入和利潤指標與分部經理報酬之間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性,而資產報酬率與分部經理基礎報酬之間有正相關關系,與報酬結構不具有顯著相關性。這可能是由于利潤數字易受人為操縱,同時,也反映出利用財務業績設計分部經理報酬方案時,民營企業依然關注的是短期激勵。影響我國民營企業長期持續發展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設計并推行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從上述因素分析可以發現,民營企業采用的主要激勵方式依然是工資激勵,激勵方式單一,分部經理的報酬結構不合理,長短期激勵失衡,側重于短期激勵、物質激勵,其結果是人才流失嚴重,導致民營企業“長不大”、“走不遠”。因此,建議民營企業積極探索各種多元化的激勵方式,增強長期報酬的激勵力度,根據企業實際設計與分部經理報酬掛鉤的多指標的業績評價機制,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引導分部經理處理好企業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促進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畢曉芳、姜寶強:《經理人報酬――業績敏感性的影響因素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07年第9期。

[2]張望軍、彭劍峰:《中國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實證研究》,《科研管理》2001年第6期。

[3]鄭超、黃攸立:《國有企業核心員工激勵機制的現狀調查》,《華東經濟管理》2001年第6期。

[4]魏剛:《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經濟研究》2000年第3期。

[5]李增泉:《激勵機制與企業績效――一項基于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會計研究》2000年第1期。

[6]夏天:《基于利益相關者的經理人激勵機制研究,《華東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7]Barry Gerhart, George T Milkovich. 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 in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8]R.Waston, D. J. Storey, P. W. Arezyk, K. Keasey and H. Short. The Remuneration Non-owner Managers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UK Enterprise. Joum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4.

經營分析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培養方案

在我國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較為長足的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就是這一發展的最直觀體現。但對于我國高等教育來說,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向來是其工作的難點所在,而為了最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正是本文就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析展開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階段劃分

在本文就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析展開的研究中,筆者將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劃分為制訂專業培養目標、規劃并組織專業教學過程、專業教學評價和專業技能鑒定等三個階段,希望這一人才培養階段的劃分能夠為我國相關院校教學工作的更好展開帶來一定啟發。

1.制訂專業培養目標

在制訂專業培養目標這一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第一階段中,其主要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培養目標的專業制定,可以說這一培養階段主要是為了明晰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教學的方向與目的。對于應用型經濟管理的專業教學來說,其本身屬于較為復雜的人才培養與訓練過程,這就使得一般高等院校想要真正較高質量的實現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就必須保證自身擁有科學、完善的實踐性教學計劃,這一計劃需要包括規劃性、可實施性的教學指導文件,并能夠實現教學內容的具體化與細分化,這樣才能夠較好的滿足高等院校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2.規劃并組織專業教學過程

在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任務主要是為了保證第一階段制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培養目標能夠得到較好的執行。具體來說,在這一規劃并組織專業教學過程階段中,相關高等院校需要提供專業教師與教學條件,并依據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開展高質量的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相關教學,這一教學需要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較好互動,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相關學生的職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階段中,相關高職院校必須結合相關計劃,制定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這樣才能夠真正達成第一階段設置的教學目標。

3.專業教學評價和專業技能鑒定

在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的任務是教學評價和技能鑒定,其主要是為了驗證上兩個階段的真實發揮效果。對于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來說,再好的計劃與策略,也需要通過驗證才能夠確定其有效性,所以相關高等院校就必須建立完善、科學的教學效果考察評價體系,這樣才能夠較好的實現較高質量的教學評價;而在學生的專業技能鑒定中,相關院??梢圆捎脤I崗位操作技能驗證的方式,對學生在真實崗位中專業技能的發揮情況進行鑒定,這樣自然就能夠較好的實現這一階段的任務要求,保證相關高等院校真正實現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

二、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結合上文內容,我們對高等院校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階段劃分產生了較為直觀的認知,而結合這一認知與相關文獻資料,筆者將在下文中對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進行詳細論述,希望這一論述能夠為相關高等院校帶來一定啟發。

1.教學過程整體設計

在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過程整體設計中,相關高等院校必須圍繞培養目標,實現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市場需求相結合,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就需要得到經濟管理專業知識針對性、應用性和超前性的支持。由于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過程主要包括專業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教學兩部分,所以筆者建議相關高等院校建立集中與分散結合、教學與實踐結合的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循環教學培養模式,這一循環教學培養模式主要通過對學生開展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應用的循環教學,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實現自身所學經濟管理專業相關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這自然就能夠較好的保證這一教學的整體效果。

2.教學課程體系設計

除了教學過程的整體設計外,教學課程體系的設計也是這一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一部分筆者建議相關高等院校采用濃縮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技能、身心教育并重的設計理念。具體來說,在濃縮理論教學這樣設計理念的影響下,高等院校必須對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理論課程進行恰當而有效的壓縮,這一壓縮需要實現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教學課程數量與課時數量的顯著降低,這樣才能夠有效避免教訓內容的重復;而在強化實踐技能這一教學課程體系的的設計理念影響下,相關高等院校需要增加自身實踐課程,并同時增加專業能力培養課程,這樣才能夠較好的保證學生能力的不斷提高;而在身心教育并重這一教學課程體系設計的設計理念影響下,高等院校必須將育人放到與教書并重的地位,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對于高等院校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教學的教學質量提高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3.教學方式設計

在高等院校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方式設計中,筆者建議相關高等院校采用“方法訓練、能力培養和科研指導”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設計理念,而根據這一設計理念,高等院校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教學就能夠較好的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這自然也就將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具體來說,在方法訓練這一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通過不同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技能以及思維方法進行培養;而在能力培養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設法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綜合發展能力;而在科研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使學生接觸經濟管理專業相關的最前沿知識與技能,這樣才能夠較好的實現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

4.實踐性教學設計

上文中筆者曾提到,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過程主要包括專業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教學兩部分,所以高等院校必須對這一教學的實踐性教學部分進行較好的設計,這里筆者結合自身實際工作經驗,將實踐教學設計為專業技能初步應用、實踐應用能力的深化、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等三個教學環節。

(1)專業技能初步應用

在專業技能初步應用這一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性教學設計第一環節中,這一環節學生經濟管理相關實踐能力的提高,主要通過課本上的知識實現,而在對學生進行的專業技能教學中,相關高等院校需要實現從理論課程開始與從實際應用需求結合的教學形式。在從理論課程開始的專業技能教學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專業理論教學和專業技能教學,而從實際應用需求開始的技能教學,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掌握基礎的經濟管理相關技能,這兩方面教學的結合,就能夠使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初步實現自身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自然就實現了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專業技能初步應用這一目標。

(2)實踐中應用能力的深化

在高等院校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的第二個環節中,這一環節需要實現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深化,而為了能夠真正實現這一目標,相關高等院校需要有針對性的開展模擬實習、應用實習和綜合實驗。具體來說,相關高等院校在這一教學環節除了開展具體的主干課程教學外,還可以有目的的組織各類實驗、實訓、實習等教學活動,其中靈活結合實驗教學平臺開展的仿真實訓教學能夠在這一時期發揮較好的應用效果,這點需要相關高等院校予以重視。

(3)實踐應用能力提高

在高等院校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的第三個環節中,這一環節主要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經濟管理相關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使其能夠滿足社會中各類企業的需求。具體來說,在這一實踐應用能力提高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中,高等院校需要將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學生的專業技能復合、拓展和創造性應用能力的培養上,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在畢業前掌握較為扎實的經濟管理相關實踐技能。具體來說,這一時期相關高等院校需要較高質量的開展“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網絡信息安全”課程、“現代物流管理”課程、“案例分析”課程、“顧客關系管理”課程,通過這一系列實踐相關的教學課程與具體的社會實踐,學生就能夠較好的掌握經濟管理相關實踐技能,而高等院校也就真正實現了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環節中高等院校采用感知認知、體驗實踐、應用創新的遞進式實踐能力培養過程,能夠更好的完成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結論

在本文就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析展開的研究中,筆者詳細論述了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階段劃分、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方案設計,結合這一論述我們能夠了解到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對于相關高等院校的重要性,希望這一內容能夠為相關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相關教學的更好展開帶來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董萍.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討[J].山東英才學院學報,2010,01:20-22.

[2]楊榮明.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考[J].池州學院學報,2009,04:121-125.

[3]何京蓉,冉建宇,陳梅.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創新[A].華中師范大學.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on Creative Education(CCE2011)[C].華中師范大學,2011:5.

[4]焦健.高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3.

[5]賈立鋒.新建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與實現[D].河北師范大學,2014.

經營分析方案范文第3篇

【關鍵詞】制粉系統;運行方式;二次風;低負荷;安全性;經濟性

1.前言

目前,由于電網峰谷差很大,各火電機組參與調峰的深度也越來越大,對火電機組低負荷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火電機組低負荷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則主要取決于鍋爐機組的低負荷穩定燃燒能力。對于中間儲倉式熱風送粉煤粉爐來說,由于三次風煤粉燃燒放熱的原因,制粉系統的運行方式直接影響著爐膛的斷面熱負荷,直接影響著鍋爐的低負荷穩定燃燒能力,同時對單元機組的經濟性也產生很大的影響。本文從安全性和經濟性兩方面來分析,討論制粉系統運行方式對中間儲倉式熱風送粉煤粉爐在低負荷階段的影響。

2.系統簡介

太原大唐第二熱電廠1、2號爐為上海鍋爐廠有限公司生產的300MW亞臨界中間再熱自然循環汽包爐,采用負壓中間儲倉式制粉系統,一次風熱風送粉,現已有4套制粉系統。制粉系統停運時,輸粉機調節各粉倉和粉位。磨煤機采用鋼球磨,設計煤種為較難燃和難磨的低揮發分的貧煤。鍋爐燃燒系統共有4層一次風噴口,9層二次風噴口,2層三次風噴口。鍋爐設計時采用了較小的煤粉細度,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二次風帶粉偏大的問題。因此,制粉系統運行方式(運行套數和不同的組合方式),決定了進入爐膛的二次風的帶粉量的多少和三次風的運行方式.直接影響著給粉機的轉速和燃燒器區域的斷面熱負荷,也直接影響著鍋爐低負荷階段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3.安全性影響

3.1 對燃燒穩定性的影響

在機組減負荷時.隨著鍋爐負荷的降低,主汽壓力降低,水冷壁的溫度隨之降低,單位質量的燃料燃燒時的散熱量較高負荷時增加,不利于鍋爐機組的著火和安全穩定燃燒。同時,在鍋爐低負荷階段,對于中間儲倉式熱風送粉煤粉爐來說,若制粉系統套數較多,進入爐膛的三次風帶粉量較嚴重,由于三次風煤粉的燃燒發熱,在負荷不變的情況下,運行給粉機的轉速當然進一步降低.爐膛斷面熱負荷和容積熱負荷降低,爐膛溫度下降,在鍋爐低負荷階段,制粉系統運行套數增加,三次風帶粉導致給粉機轉速降低十分明顯。運行給粉機轉速的降低,使一次風管中的風粉混合物濃度降低,減少了進入爐膛燃燒器區域的給粉量,直接降低了燃燒器區域的斷面熱負荷,促使整個爐膛溫度水平的降低。

熱力學溫度和煤粉濃度的降低.均使燃燒反應速度減慢.均不利于燃燒的穩定、快速、順利進行。同時,由于制粉系統運行套數較多,各制粉系統給煤機的給煤量不可能太大.為控制磨煤機口溫度,就不可避免的要開大冷風門,使系統漏風量增加,若此時磨煤機入口再循環風門開度較小,將會造成進入爐膛的三次風量和二次風帶粉量大幅增加。由于上述分析的原因,除進一步降低爐膛斷面熱負荷外,大量的低溫三次風進人爐膛上部,由于低溫三次風的吸熱.又會促使爐膛整體溫度大幅度降低,特別是三次風和處于上層的制粉系統均在運行時.由于上層三次風距運行燃燒器距離較遠,溫度較低.將會造成三次風的著火不穩定,容易引起三次風時而著火,時而滅火,進而引起爐膛壓力的波動。當三次風突然熄火時(如給煤機斷煤等原因),將引起爐膛壓力突然大幅降低,使整個火焰中心突然上移,容易引起燃燒器脫火的現象發生。而此時,運行三次風突然熄火,鍋爐熱負荷下降,主汽壓降低,為保證機組負荷的穩定,在機組處于機爐協調方式或鍋爐處于汽壓自動方式時.調節系統就會自動增加運行給粉機轉速和總風量,造成爐膛溫度的急劇下降,容易引起鍋爐滅火。

3.2 對煤粉著火的影響

爐膛內煤粉氣流的燃燒過程分為吸熱、著火、燃燒、燃盡等階段。將煤粉氣流加熱到著火溫度所需的熱量為煤粉氣流的著火熱。當制粉系統運行套數增加時,運行中的給粉機轉速下降,輸粉量減少。一次風管中風粉混合物濃度降低,這相當于增加單位質量煤粉的一次風量,單位質量的煤粉著火熱增加,著火點后移。根據現代燃燒理論的研究成果,對于不同的煤質和煤種.煤粉氣流著火均存在著最佳著火煤粉濃度。而且,揮發分越低的煤質.其煤粉氣流著火的最佳煤粉濃度越高。當制粉系統運行套數增加時,一次風濃度降低較多,偏離最佳著火煤粉濃度越來越遠,著火難度增加。

由于制粉系統運行套數增加,爐膛燃燒器區域的斷面熱負荷和溫度水平降低越多。高溫煙氣的溫度降低引起高溫煙氣對一次風煤粉氣流的輻射和對流換熱減弱,對煤粉氣流的加熱能力降低,這均不利于一次風煤粉的著火,造成鍋爐低負荷階段一次風煤粉著火穩定性降低。

3.3 對火檢強度的影響

在鍋爐低負荷階段,由于主汽壓下降,給水溫度降低.以及一次風下部無熱源等原因,一次風火焰的散熱量增加,穩定性降低。若在鍋爐低負荷階段制粉系統運行套數較多,由于燃燒器區域斷面熱負荷的下降和爐膛溫度的降低,一次風著火距離就會更遠.且著火很不穩定,火焰根部的閃爍頻率及火焰強度顯著下降,火嘴的火檢強度在臨界值附近擺動。根據給粉機控制邏輯.當火檢強度低于臨界值,在10秒內不能達到火檢門檻值以內時,對應的給粉機就因失去火檢而跳閘.從而引起更大的擾動。由此可知。制粉系統運行方式不合理,在鍋爐低負荷階段,對鍋爐的安會、穩定運行構成了嚴重威脅。

4.經濟性影響

當制粉系統運行套數增加時,鍋爐的過??諝庀禂到档?。鍋爐的化學不完全燃燒損失增加;磨煤機冷風門的開大,又使系統的漏風率增加。由于制粉系統的通風量增加.單位煤粉的能耗大幅度增加而效率卻大幅度下降,而且因通風量增加、煤粉變粗、鍋爐的機械不完全燃燒換熱增大。同時.制粉系統運行套數的增加,又造成單元機組的廠用電率明顯增加。

5.較合理的制粉系統運行方式

在鍋爐低負荷階段,隨著制粉系統運行套數的減少.爐膛燃燒器區域的斷面熱負荷明顯增加(給粉機轉速增加明顯)。根據三次風布置的特點,在鍋爐低負荷階段,為保證二次風著火的穩定和減少給煤機斷煤等因素對爐膛燃燒穩定性的影響,在輸粉絞龍正常運行的情況下,保留2套制粉系統為宜,磨煤機入口冷風門全關,磨煤機出口溫度靠調節給煤量、磨煤機入口再循環風門及熱風門控制,以減少系統漏風,降低單位煤粉能耗。而且.磨煤機入口再循環風門應盡可能的保持較大開度,以減少進入爐膛上部的三次風量和帶粉量。進一步提高運行給粉機轉速,提高斷而熱負荷。在輸粉絞龍故障的情況下,在鍋爐低負荷階段.同時運行的制粉系統亦不應超過2套,可采用輪換啟停各制粉系統,加大給煤量以迅速提高粉倉粉位;盡可能提高爐膛的斷面熱負荷,努力營造有利于煤粉氣流著火和爐膛燃燒穩定的環境.以確保在低負荷階段鍋爐的安全、經濟、穩定運行。

經營分析方案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環境 決策者 原則 程序和方法

一、 全面了解企業的環境是制定正確決策的前提條件

企業的經營決策是在企業的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分析的基礎上依據客觀規律和實際情況,對企業總體發展和各種重要經營活動的經營目標、方針和策略作出正確抉擇的工作。所以在決策時,首先要全面準確把握企業的內外環境,這是制定滿意的決策的前提條件。

外部環境包括國內外的經濟因素、政治條件、社會背景及科學技術因素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外市場和國內政策。研究國內外市場不但要研究市場利率、通貨膨脹、可支配收入的變動、證券市場指數,還要對影響市場需求的其它因素進行分析,如購買力,購買動機,潛在需求,風俗習慣等。

企業內部條件就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的人、財、物有機形成的生產經營系統。內部條件的重點是市場、產品和財務。市場即產品的市場,包括市場容量(本企業產品的市場總需求量)、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企業產品的市場定位以及產品市場組合(涉及到產品的高、中、低檔次);產品,主要是對產品的現狀進行分析、評價,并做出預測,包括產品競爭能力分析、產品的市場容量和市場占有率分析、產品的壽命周期和獲利能力分析及企業實力的分析等。財務分析主要是分析企業的盈利能力,主要是資金利潤率分析和盈虧分析兩項。

二、提高決策者的素質是制定經營決策的重要條件

企業的經營決策是決定企業全局的重大問題的決策,企業的長遠規劃、發展方向、投資重點等都屬于經營決策范圍。經營決策對企業的影響時間一般較長,決策者對企業所負的責任也較大。正確進行這類問題的決策,主要是企業領導層的責任。

企業內部擁有不同管理權力的經營者和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的領導者,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決策科學水平的高低。因此每個負有決策責任的領導者都應該具有較高的素質,這是他們在一定職位上行使權力、發揮職能作用的基本條件。

首先,決策者要有較強的風險預見能力。企業的任何一項決策或多或少都具有風險性,這就要求決策者要比一般人在分析預見風險的能力方面都要強,他們既能堅持按經濟規律辦事,又不能好高騖遠;其次,要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靈活的頭腦。市場經濟的運行遵循一定的規律,但是表面看來又是瞬息變化的,決策者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及時地觀察到市場的變化及發展趨勢,并能根據經濟形式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靈活地做出決策;最后,要勇于改革創新。正如Inter前總裁Grove說:“只有打破常規的人才能生存”。

三、遵循科學的原則是制定經營決策的基本要求

制定正確的經營決策必須遵循:一是整體發展的原則。在制定經營決策時要把企業看成一個整體,從全局出發。同時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根據企業的過去和現在展望未來,把過去、現在、未來統一起來思考;二是實事求是的原則。使經營決策建立在實際需要和可能的基礎上。企業的決策只有從實際出發,以調查研究為基礎,才具有實踐性和科學性;三是信息準全原則。一個決策的科學性與信息準全成正比,企業在統計和分析各類數據信息時,要準確,不能弄虛作假;四是對比選優原則。經營決策方案并不是唯一的,通過集思廣益,提出多種可能性方案,從中選擇最佳的;五是減少副作用原則。由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在方案執行的過程中除了能達到所期望的目標外,也會伴隨一些副作用,因此在設計方案時對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作出估計,擬定預防措施將副作用降至最低;六是堅持群眾路線原則。這里的群眾路線主要是決策層以有關的專家群。經營決策者要充分發揮每位領導成員的智慧和作用,充分聽取各位專家和專業研究人員的意見。

四、運用科學的決策程序及方法是制定正確決策的關鍵

企業制定經營決策應遵循比較規范的程序進行。一是要調查研究。通過調查來識別問題,尋找發展機會。決策制定過程是與一個存在的問題,存在著現實與期望狀態之間的差異。通過對企業內外條件的調查分析,發現和確認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類、定義。二是確定決策標準。決策者一旦確定了需要注意的問題,則對于解決問題中起重要作用的決策標準也必須加以確定。在這一步,不確認什么和確認什么是同等重要的,決策者要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確定決策標準。三是給每個標準分配權重。上一步確定的決策標準并非是同等重要的,為了在決策中恰當的考慮它們的優先權,必須給每個標準分配權重。四是擬定可行方案。這是一個設想、分析和初選的過程,要擬定多個可行性方案以便進行選擇。五是評價、選擇方案。方案擬定后,決策者必須批評性地分析每一個方案。經過權重比較后,每一方案的優缺點就變得明顯了。根據對比選優原則從中選出滿意的方案。六是實施方案。企業選擇了最佳方案后,把它傳遞給有關人員,讓他們用具體方法、措施保證方案落到實處。最后一步是信息的反饋和方案適時調整,在方案實施過程中一旦發現有偏離目標的情況,就必須及時采取措施糾正或調整方案。

制定經營決策還應該運用科學的方法,這是制定滿意決策的保證。企業經營決策的方法主要有主觀決定法和計量決策法。主觀決策法(經驗決策法)是企業采用的主要方法。它是憑借決策者的經驗、判斷力做出的決策方法。另一個方法是計量決策法,是一種建立在數學工具基礎上的方法,主要適用于重復性的程序性決策。在比較復雜難度大的經營決策中更要重視計量決策法。決策時應該用哪一種方法,只有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才能作出選擇,當重點使用一種方法時也要兼顧考慮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因此,企業要想做出一個滿意的經營決策,必須在具備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決策者的領導下,經過調查分析企業的內外環境,在經營決策原則的指導下,按照科學的程序方法,通過集思廣益來實現。決策正確,可以讓企業降低成本,提高利潤,使其在風雨變幻的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羅賓斯:管理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經營分析方案范文第5篇

關鍵詞:森林經營方案;國有林場;森林認證;千島湖區

收稿日期:2011-10-07

基金項目:浙江省林業科技推廣項目“基于FSC森林認證的經營技術研究與推廣”(編號:07B02)資助

作者簡介:彭方有(1973―),男,浙江衢州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生產與科研工作。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11-0004-04

1引言

國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20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逐漸在全球范圍內達到共識。開展森林認證成為發展現代林業的必然要求,FSC森林認證是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手段之一,將促進我國森林分類經營的實施。我國林業發展進入生態建設時期,森林經營方案是FSC森林管理認證操作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而我國傳統的森林經營方案還基本停留在以木材生產為主的傳統體系中,不能適應 FSC提出的新理念及其標準和指標[1]。對照FSC原則與要求,在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社區建設以及員工和當地居民利益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森林經營管理工作與國際接軌,傳統森林經營方案內容需要相應調整[2]。從有利于政策執行、森林經營水平提高、信息利用、技術扶持、人力資源合理利用出發,與國際接軌的森林經營方案應該在國有林場率先編制與實施。

千島湖的主體經營者浙江省淳安縣新安江開發總公司所屬16個國有林場肩負著保護和開發千島湖山水資源的重任,引入森林認證機制,編制與實施相匹配的森林經營方案,對于水源涵養區和風景旅游區森林可持續經營具有重要價值。

2研究方法

向瑞士市場生態研究所(IMO)提出FSC森林認證申請,聘請上海竟強企業管理咨詢公司為公司國有林場舉辦了森林管理體系認證培訓班,培訓的主要內容為森林管理體系認證國際標準,涉及森林管理體系、營林、生態環境、社會工作、資源調查等方面。根據《森林法》和《FSC原則與標準》要求,在千島湖區國有林場全面開展森林資源調查,縣環保部門對公司森林經營對環境的影響進行了評估,通過各種方式向利益相關方進行了咨詢,制定了FSC管理文件[3]。在此基礎上,編制與FSC匹配的森林經營方案,按照FSC原則進行森林經營與管理,通過FSC森林認證審核和森林經營方案實施監測修編(圖1)。

圖1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技術路線圖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可持續經營中存在的問題與成因

森林經營項目一般包括采種育苗、林地清理、整地、栽植、撫育、成林經營、采伐、集運。

從規劃角度看,規劃林地在保護區、風景區、珍稀野生動植物存活區范圍內或附近區域,會破壞保護區、風景區,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以及造成該范圍內的其他生態破壞。從“遺傳、立地、密度”三要素開展營林生產角度分析,如樹種選擇不當,立地條件不好,密度控制失度,都會破壞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導致水土流失,生產力低下,影響生態與經濟效益。此外,林地清理可能會導致土壤,進而導致水土流失可能性的增加,鳥、獸、昆蟲和微生物的數量會有部分減少。整地可能會導致土壤水份的散失和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增加;未成林撫育中如果使用化肥、農藥和進行病蟲害防治,可能會產生化肥、農藥面源污染;成林經營中的木材采伐、集材和運材對土壤、野生動植物會帶來一定的影響,林地采伐后,地表可能會導致水土流失增加。

森林經營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營林建設期相對較長。從規劃設計到整個營林生產實踐當中都必須遵循“生態造林”的基本原則,按照“近自然林業”的森林經營思想體系,采用先進適用技術與傳統營林措施相結合,盡量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公司作為國有林場,承擔著后備資源培育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雙重任務,在國家林業建設中起著示范和骨干作用。公司成立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來,在林業規劃、樹種選擇、選種、育苗、選地、林地清理、整地、施肥、種植、護林、防火、筑(修)路、病蟲害防治、灌溉、采伐和制材、木材集運、萌芽、更新造林等各個主要森林經營活動環節,都十分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對環境的影響總體上是輕微的,有的環節甚至根本沒有影響[4]。

森林資源結構不夠合理是當前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主要表現在樹種、齡組結構不合理。公司國有林場按現有喬木林分樹種面積比例來看,松∶杉∶柏∶闊為54∶21∶6∶19;喬木林分面積按齡組結構比例,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為15∶19∶20∶45∶1。針葉林、成熟林比例過高,整個森林資源呈現針葉化、老齡化的狀況,因此,要改善現有不合理的林分結構,必須進行合理改造、合理利用,以促進林分有效、健康、快速地增長。

3.2森林經營指導思想與原則以及重點內容

3.2.1指導思想

遵循我國林業發展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林業發展模式,貫徹辦場方針,響應FSC原則和標準,并且根據淳安縣新安江開發總公司國有林場經營的千島湖區位、森林資源特點,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為依據,堅持所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權利義務統一,分區施策,以培育健康、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為目標,通過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和林地生產力,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改善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增強森林生產力和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3.2.2基本原則

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所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責、權、利相統一;堅持分區施策、分類管理政策相銜接;堅持保護、發展與利用森林資源并重;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籌兼顧。

3.2.3重點內容

包括森林資源與經營評價,森林經營方針與經營目標,森林功能區劃,森林分類與經營類型,森林經營,非木質資源經營,森林健康與保護,森林經營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投資概算與效益分析,森林經營的生態與社會影響評估,方案實施的保障措施,公司FSC體系的框架和運作方式等。

3.3森林經營方案編制的關鍵技術

3.3.1森林經營方案的內容體系

根據FSC森林認證的要求,現代森林經營方案的內容體系需要重新架構。根據森林經營單位的實際情況確定科學合理的具體森林經營體系,是森林經營方案編制中的核心問題。

與現行森林經營方案比較,增加的內容包括林地使用權、森林經營相關法律法規分析。森林資源分析不僅分析林木、林地,而且從多資源角度深化分析。市場需求分析。現在培育的森林是滿足以后的市場需求,森林培育的長周期性要求森林經營者對未來材種需求作出分析判斷,以指導人工林(如杉木用材林)更新造林時的樹種更換選擇。林地利用規劃。社會經濟發展,林地征占用較多,應與當地政府部門銜接。保護與監測、社區參與。從實際行動上保證森林經營活動對環境負責、對社區有益,見圖2。

圖2森林經營方案的內容體系

3.3.2森林經營目標的確定

以《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與《FSC 原則與標準》為框架,從公司國有林場實際情況出發,經營目標應根據現有森林資源狀況、林地生產潛力、森林經營能力和當地經濟社會情況等綜合確定。森林經營目標應當作為當地國民經濟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國家、區域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和指標體系相銜接。經營目標主要包括森林資源發展目標,林產品供給目標和森林綜合效益發揮目標等。

3.3.3建設項目的設計

(1)營林措施設計。營林措施內容包括更新造林、幼林撫育、林分改造、封山育林等。根據經營目的、植被類型、樹種、立地質量、起源、更新方式等因素設計公司國有林場森林經營類型,達到生態安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應用可行、符合實際。

(2)采伐措施設計。制定經營期的采伐規劃、年度森林采伐計劃,落實到山頭地塊。嚴格森林采伐管理。高保護價值森林禁止一切形式的采伐,按照生態公益林、商品林不同功能類型要求進行伐區工藝設計,制定嚴格的采伐管理工作流程。FSC特別強調產銷監管鏈的管理,建立采伐規劃至木材集運、木材測量、木材銷售各個環節控制文件,使監測機構和認證機構能追蹤到每一種林產品的源頭。

(3)非木質資源經營設計。森林非木質資源包括茶葉、森林果實、花卉、藥材、野菜、森林景觀、竹子及其副產品等森林植物資源,這些資源大多數是可再生的,并具有很高的藥用、食用和能源化價值。為了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森林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必須進一步加強非木質資源經營能力與水平。

注重基地建設與森林休閑旅游相結合,品種和數量的確定,基地的布局,突出融入和服務森林休閑旅游,力爭創造農林產業的高附加值。對國有林場的低產低效桔園進行套種、換種等提升改造工作,發展優質枇杷、楊梅、藍莓、香榧、山核桃、藥材等效益高市場行情好的經濟作物,為經濟林改造提升和森林采摘游奠定基礎。

(4)森林旅游設計。遵循“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保護好現有森林植被和歷史文化古跡,根據生態旅游市場和杭州市旅游西進的要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合理開發游憩資源,精心配置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設施和宜人的休閑服務設施,構建美麗的鄉村旅游景觀林,使之成為風光秀美、效益全面、特色鮮明的游憩場所,成為“長三角首選、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游度假勝地”,為淳安縣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做出貢獻。

鄉村旅游是鄉村發展和旅游業發展相結合的新型產業,公司把千島湖鄉村旅游擺在千島湖觀光旅游的補充和提升的地位來認識,站在企業轉型發展的高度來重視,立足長遠持續發展的眼光來把握。

將森林休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積極開發森林生態文化、淳安地道飲食文化等一系列主題項目,打造淳安森林旅游精品工程。公司管轄的全部林場將整合成為一個完善的森林休閑旅游網絡,發展成為淳安縣森林休閑旅游的示范區,與千島湖湖區觀光旅游、鄉村旅游形成良性互補,并吸納、帶動周邊鄉村農家樂發展。

(5)生態、社會保護措施設計。生態、社會保護措施包括森林資源數量、質量、分布、結構及其動態變化,森林生態系統完整性、森林健康與生物多樣性狀況;森林提供木質與非木質林產品的能力;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游憩服務、勞動就業等生態與社會服務功能;林業有害生物、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和地力衰退狀況等。生態、社會保護措施是FSC林業管理體系的核心內容,這些措施應該以FSC準則的要求為準。

2011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

3.3.4社區環境的管理

FSC注重社區環境管理。森林經營活動包括樹種選擇、選種、育苗、造林地選擇、林地清理、整地、種植、撫育、施肥、治蟲、筑路修路、采伐、制材、集材、木材運輸、造林更新方式選擇等。這些經營活動通過非污染或污染途徑對環境造成影響。包括對土壤、水源、濕地、植被、生態、勞動者、社區等方面的影響。保護對象包括物種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代表性樣地保護(保護區、濕地、次生闊葉林與脆弱地帶、道路等)、自然環境保護、非木質資源保護、護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林地保護、勞動保護等。對各保護對象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

3.3.5評估體系的建立

(1)評估內容。森林經營單位應建立森林經營成效監測體系,監測森林經營方案執行情況,依據年度計劃和有關標準、規定,驗收經營作業成果。

根據監測結果和相關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體系,定期評價森林經營方案實施效果,評估森林可持續經營狀況,并通過FSC進行森林可持續經營認證年審。

在經理期內依據監測、評估結果對森林經營方案進行適當調整。其中對經營目標、森林分類區劃、采伐利用規劃等內容進行重大調整時,應報原森林經營方案批準單位重新批復。

(2)資源信息管理。加強森林資源檔案的信息化管理,采用3S技術等提高森林資源續檔水平及其分析能力。森林資源資產動態化管理是傳統森林資源管理的根本性改革,其根本目的還是保護資源、發展資源、合理利用資源。它能如實反映森林資產的價值與變動,促進森林資產的合理流動,提高使用效能,正確體現森林資產的價值量,保障森林資產的保值增值,進而提高森林資產使用效益,以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為公司國有林場的近期經營和長遠建設提供輔助決策的依據。構筑森林資源信息化管理平臺,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林地林權管理、森林資源監測、森林資源利用管理和森林資源監督等基本政策和制度,逐步使公司森林資源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

(3)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環境影響評價參照國家、區域或經營單位等不同層次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重點包括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保持森林健康與活力、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社會效益等方面的優勢、潛力和問題,以及編案單位的經營管理能力、機制和森林經營基礎設施等條件。

評價的結果應該用于營林操作之中,評價提出的關于生態環境和社會保護方向的措施應該能在實際操作中得到落實,同時兼顧環境監測檢查相關措施的可操作性。

3.4森林經營方案實施保障體系

3.4.1方案論證與審批

森林經營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關圖表和數據庫等,是指導公司建立實施森林管理體系的綱領和行動準則,是指導各有關部門工作的指南和依據,通過森林經營方案的運行,使公司能建立一個完整、經濟、有效、符合FSC準則的管理體系。

編制成果經承擔規劃設計的單位簽署意見后,由編案單位和林業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利益相關方共同論證,并通過FSC森林認證部門審核,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審批,爾后遵照執行。

3.4.2加強監測與評估

森林具有生物多樣性、生態環保、地方社會文化保存價值等功能,需要研究森林經營活動的環境影響、環境影響監測,并減少森林經營活動對環境影響,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監測方法包括固定樣地與臨時樣地監測、小班檔案更新與復位調查監測、土壤取樣監測、水體觀察監測、路線踏查監測、經濟核算監測、社會調查監測。在森林經營方案中引入現代的綠色管理模式,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控制操作指南,特別是采取人工布設鳥巢、進行除障、填補措施為野生珍稀動物創造更好的生存棲息環境等。

3.4.3健全社區參與及沖突解決機制

社區參與首先是建立經營單位與社區之間的溝通機制。社區參與途徑有生產經營活動參與、林場建設活動參與、管理與保護參與。在木材采伐等生產場地配備應急防護醫藥與器材,加強林業生產人員的勞動健康安全防護;通過公司網站、設立熱線電話、接待日和信息調查等投訴管理程序和信息溝通程序,建立社區參與及沖突解決機制,推動社會關懷的新文化等;每年定期向社會公示公司國有林場森林可持續經營方案要點,包括公司承諾的營林政策,經營活動投訴聯系人、公司經營活動規劃要點、經營活動監測等情況。

與當地村民簽訂合同,合同內容包括允許當地村民按傳統習慣有限地使用林分內的非林木產品。要限制村民的采集權力,只允許他們在可持續水平上進行采集。清楚地界定與村民權力相對應的責任。在其經營計劃中說明解決爭端的辦法,包括出現爭端時村民應該聯絡的人、林場處理這類事件的人員及補償機制等。

3.4.4強化宣傳培訓以及檔案管理

每年組織林場職員和林場外的人員(如林業局干部、當地社區群眾、旅游者等)開展宣傳活動,以加深對FSC 和認證的理解。就減少森林經營活動引起的環境影響向職工提供基本培訓。記錄所有的宣傳培訓活動,如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培訓對象等。建立完善的技術檔案。包括林地所有權與林場經營沿革檔案、森林資源調查檔案、林業生產計劃與驗收檔案、木材與林產品銷售檔案、環境監測檔案等。

4結語

從國有林場實際出發,綜合資源、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要求,構建能滿足FSC要求、具簡易性、可操作性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方案的內容體系。針對目前國有林場森林經營中存在問題,提出符合FSC要求的森林經營實施措施。通過國有林場森林經營現狀的系統分析和發展趨勢評估,在深入研究森林可持續經營和《FSC原則與標準》要求基礎上,研究制定基于FSC的國有林場森林經營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森林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研究傳統森林經營方案與FSC原則要求的差距,以構建科學的森林經營體系為主線,提出符合FSC原則要求的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指導國有林場森林的可持續經營。

參考文獻:

[1]

彭方有.基于FSC森林認證的森林經營方案編制研究綜述[J].廣東林勘設計,2010(2):1~5.

[2] 徐高福.基于FSC森林認證的千島湖森林經營方案編制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08,33(6):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庄市| 扎鲁特旗| 黔西县| 江华| 景德镇市| 石河子市| 济阳县| 柘城县| 监利县| 贵德县| 青冈县| 宜丰县| 上思县| 玉林市| 陆良县| 个旧市| 获嘉县| 平舆县| 夏津县| 新郑市| 阿拉善盟| 霍邱县| 昌邑市| 讷河市| 临泉县| 泰州市| 崇明县| 葫芦岛市| 乌兰浩特市| 阿图什市| 白水县| 富顺县| 宜城市| 手游| 富平县| 芜湖市| 台中市| 凤山县| 开江县| 邹城市| 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