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王充博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王充;教育思想;素質教育
生平
王充(公元約27-97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縣)人,是東漢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農人兼小商販家庭,6歲開始認字,八歲入書館,學業優良。二十歲左右入京師太學,曾拜班彪為師。王充不崇拜權威,懷疑神學化的儒學,廣泛閱讀百家之書,持批判態度獨立鉆研。他曾出任郡、縣小吏,但因為人耿直,不愿隨俗附和,63歲辭官還家。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教書、思考、寫作中度過,王充的著作有《譏俗》《政務》《論衡》《養性》等書,現存的僅有《論衡》一書,是以“疾虛妄”的態度來寫作的,宗旨是“立真偽之平”,即講求真實客觀,反對虛假浮夸。
王充對董仲舒、班固等所神化孔子和經書及“浮妄虛偽”的學風深惡痛絕。他在教育方法論上,堅持訂真偽,疾虛妄,提出了許多與現代素質教育不謀而合的觀點。
一、教育內容―學習廣博的知識
王充是個既有天文、歷算、醫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又有人文歷史等社會科學知識的博覽百家之言的學者。他生活的東漢時期,教育內容狹窄,只限于《五經》,而講解多章句注疏,不務實學。王充指出守信經文的教育培養出來的都是一些庸庸之輩,他主張博覽古今,通百家之言,擴大教育內容,學習內容不僅要有儒家的經典,而且包括天文、歷算、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知識,不僅教授儒家思想,而且還應包括法家、墨家、道家等百家之言,尤其要重視當代知識的學習和研究。
王充重視知識的力量,認為有知識就有力量,“人有知學,則有力矣”[1]。他早就有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認識,所以他很重視后天的學習與認識,他說:“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1]。
王充的主張對打破漢代經學學派林立、門戶森嚴的封閉局面,繁榮學術、發展教育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提醒我們現代教育的教學內容應進一步向多樣化發展[2],尤其素質教育中,追求知識的全面化,包括學生生理、心理、思想、文化等內容,改善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
二、培養目標―鴻儒
王充理想的培養目標是“鴻儒”。他把人才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是“鴻儒”,能獨立思考,著書立說;第二是“文人”,獨立思考能力略遜,但文才尚佳,善于寫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文筆談不上,但能博覽古今,知識淵博;第四是“儒生”,博覽談不上,只能掌握一門專業,從事教學而已。可見王充特別推崇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最看不起專經傳授的教師。他譏諷這類人是鸚鵡學舌,毫無自己的創意成果。這固然是出于他對當時經學教育的強烈不滿,但輕視一般傳授知識的教師,也是片面的[2]。在漢代章句之風盛行,王充提出培養創新型人才,對于改變當時的崇古、擬古的學風及學習脫離實際的狀況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他的這種培養創新人才的積極主張與我們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三、教學過程―見聞為、開心意
王充認為教學過程包括“見聞為”的感性認識和“開心意”的理性認識兩個階段。所謂“見聞為”,就是教學中首先要依耳聞、目見、口問、手做,直接接觸客觀事物。他說:“須任耳目,以定情實”[1],須經過耳目感官來確定實際情況,反之“如無聞見,則無所狀”[1],“狀”指依自己所聞所見獲得的感性認識在腦子里的反映。王充認為這是認識的最根本的條件,所以他說:“不目見口問,不能盡知也”[1]。所謂“開心意”,是指教學中不能停留在“見聞為”的感性認識階段,他認為如果只憑耳目,只能得到片面的或不完全正確的知識,所以還必須把感性認識加以深化提高。王充主張“銓訂于內”、“以心意議”,這樣才能“知一通二,達左見右”,即用理性的認識加以審查,才能分清是非,判定真假。總之,不能只憑耳目見聞,一定要通過內心的思考。
王充這一思想,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理論要符合客觀事實的原理。我國傳統教育強調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學生學習以記憶、模仿為主,對學習的內容不假思索,被動接受,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多數缺乏創新意識,不具備創新能力[3]。隨著社會發展,創新思維和創造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現代教育大力提倡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素質教育,使學生養成常思考、敢懷疑、探索進取的好習慣,具有實際中最佳排憂解難的能力。
四、教學效果―效驗
王充說:“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有效”指與事實相符,“有證”指有確實的證據。王充認為教學過程還應包括以實際效果來檢驗知識真偽。他對這一點很重視,他說:“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眾不見信”[1],就是說認識和理論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必須通過實際效果來檢驗,凡是符合事實效果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他說,“引物事以驗其言行”,即引用實際事物來證實他的言論行動,這就是他注重“效驗”的教學方法論[4]。
王充從樸素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出發,把“效驗”作為教學過程的歸宿點和考察教學質量的最根本的標準。這一觀點,與我們今天一直強調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一脈相通的。
五、學習方法―問難、拒師
要真正獲得知識,必須打破唯師是從、唯書是從的心理,對于古人的學問要善于質疑;主張通過激烈的辯論調動師生的思維,“距師”即與師保持距離,也就是不完全附和老師的觀點,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王充反對生知說,反對知識的先驗論。他說“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生)者”[1],反對那種認為圣人能前知千歲、后知萬世的說法,認為“學自知,不問自曉”[1]的事是古今所沒有的。他說:“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1]。人的天才條件雖有不同,但要知道事情、認識世界卻是由于學習,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不詢問不能明白。
王充極反對盲目迷信的惡劣學風,反對“信師是古”,主張應“問難”、“極問”,他說:“世儒學者,好信師是古,以為圣賢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問難。”[1]他認為有些人總喜歡唯師并崇拜古人,不去思索和反問為什么,這是缺乏獨立思考和創見的表現,應該主張大膽懷疑經典,懷疑老師所講。他認為知識的獲得要在“問難”、“極問”的學習態度上,遵循認識事物的規律,靠“耳目”、“心意”、“效驗”、“有證”等方式來得到真知灼學。
素質教育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懷疑精神、創造精神、批判精神是創造性思維不可缺少的創新品質。
小結
王充的教育思想反映了漢代教育事業的發達和繁榮,它沖破了籠罩在當時正統教育上的唯心主義云霧,為中國古代教育家堅持唯物主義開拓了道路[5]。章太炎稱贊王充是“不避上圣,漢得一人焉”。王充很多當時不被接受的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并與我們教育改革的某些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在現代,王充的教育思想讓我們驚醒,明白了學習的真正目的。他所提出培養以廣博知識為基礎,具有創新思想、學為世用的人才,正是我們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我們對古人思想進行研究、思考和借鑒以幫助解決當代教育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充.論衡[M].
[2]魏平.王充教育思想淺析[J].中華文化,2007.05.
[3]郭麗平.王充教育思想對當代創新教育的啟示[J].邯鄲職業技術學報,2008.01.
中國養生學的歷史非常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就有二千多年。“養生”古稱“攝生”,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五十章》上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漢代河上公在其注釋中指出:“攝,養也”。“養生”一詞則出于稍后的《莊子?養生主》上:“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唐代成玄英解釋說:“遂悟養生之道也”。中國養生學的內容極其豐富,不僅包括精神修養、體育鍛煉、藥食護身、房中衛生,而且還包括吐納導引、藝術陶冶等各個方面,因此積累的文獻數量可以說汗牛充棟,遍及經、史、子、集四部,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尋找整部的養生古籍可能并不困難,但收集散在經史百家著述中的美玉明珠決非易事。編者有鑒于此,不揣鄙陋,姑將歷年研讀搜求所得的資料加以整理匯編,提供同好參考取資。舉凡荒誕不經的、玄虛縹緲的、邪不正的、空洞說教的,概不濫入。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宗教迷信的干擾,歷代養生文獻中普遍存在著玉石不分、魚龍混雜的現象,或者蒙上神秘色彩,或者夾有唯心成分,相信讀者一定能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咸得健康長壽。
方春陽
2005年1月
周 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辭下》)。
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頤?象》)。
無妄之疾,勿藥有喜(《無妄》)。
禮 記
[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耆欲,定心氣。
[仲冬之月]是月也,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君子齊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月令》)。
周 禮
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凡君子之食,恒放焉(《天官冢宰》)。
春秋左傳
晉侯求醫于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彈矣。于是有煩聲,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物亦如之。至于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心也。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陰寒疾,陽熱疾,風末疾,雨腹疾,晦惑疾,明心疾。女,陽物而晦時,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出,告趙孟。趙孟曰:誰當良臣?對曰:主是謂矣。主相晉國,于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和聞之,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今君至于以生疾,將不能圖恤社稷,禍孰大焉?主不能御,吾是以云也。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溺惑亂之所生也。于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趙孟曰:良醫也。厚其禮而歸之(《昭公元年》)。
孟 子
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
史 記
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谷,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后八年卒(《留侯世家》)。
江傍家人常畜龜飲食之,以為能導引致氣,有益于助衰養老,豈不信哉(《龜策列傳》)。
前漢書
酒者,天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食貨志下》)。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合,故圣人重之。由此觀之,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司馬遷傳》)。
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公孫弘卜式倪寬傳》)。
后漢書
[王充]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養性書》十六篇,裁節嗜欲,頤神自守(《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蘇順字孝山,京兆霸陵人也。和安間以才學見稱,好養生術,隱處求道(《文苑傳上》)。
矯慎字仲彥,扶風茂陵人也。少學黃老,隱遁山谷,因穴為室,仰慕松喬導引之術(《逸民傳》)。
夫熊經鳥伸,雖延歷之術,非傷寒之理;呼吸吐納,雖度紀之道,非續骨之膏。蓋為國之法,有似理身,平則養,疾則攻焉(《崔列傳》)。
[華]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馀,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樊]阿從佗求方,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葉青散:漆葉屑一斗,青十四兩,以是為率。言久服去三蟲,利五藏,輕體,使人頭不白。阿從其言,壽百馀歲。漆葉處所而有,青生于豐沛彭城及朝歌間。
[冷]壽光年可百五六十歲,行容成公御婦人法,常屈頸鷸息,須發盡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時。
甘始、東郭延年、封君達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婦人術,或飲小便,或自倒懸,愛嗇精氣,不極視大言。甘始、元放、延年,皆為[曹]操所錄問其術而行之。君達號青牛師。凡此數人,皆百馀歲及二百歲也。
王真、郝孟節者,皆上黨人也。王真年且百歲,視之面有光澤,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絕房室。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又能結氣不息,身不動遙,狀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亦有室家。為人質謹不妄言,似士君子,曹操使領諸方士焉(《方術傳下》)。
三國志
且少小常苦被褥泰溫,泰溫則不能便,柔膚弱體,是以難可防護,而易用感慨。若常令少小之袍不至于甚厚,則必咸保金石之性,而比壽于南山矣(《魏書?王朗傳》)。
晉 書
[嵇]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恬靜寡欲,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長好老莊,與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養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于懷。以為神仙稟之自然,非積學所得,至于導養得理,則安期、彭祖之倫可及,乃著《養生論》(《嵇康傳》)。
張忠字巨和,中山人也。永嘉之亂,隱于泰山。恬靜寡欲,清虛服氣,餐芝餌石,修導養之法。冬則袍,夏則帶索,端拱若尸,無琴書之適,不修經典,勸教但以至道虛無為宗。
[郭]隱于臨松薤谷,鑿石窟而居,服柏實以輕身。
[陶]淡幼孤,好導養之術。謂仙道可祈,年十五六,便服食絕谷,不婚娶(《隱逸傳》)。
宋 書
古人恥以身為溪壑者,屏欲之謂也。欲者,性之煩濁,氣之蒿蒸,故其為害,則熏心智,耗真情,傷人和,犯天性。雖生必有之,而生之德,猶火含煙而妨火,桂懷蠹而殘桂,然則火生則煙滅,蠹壯則桂折,故性明者欲簡,嗜繁者氣昏(《顏延之傳》)。
忘生而生愈全,遺神而神彌暢(《顧之傳》)。
南齊書
若服食茹芝,延壽萬億,壽盡則死,藥極則枯,此修考之士,非神仙之流也(《顧歡傳》)。
梁 書
[陶弘景]天監四年,移居積金東澗。善辟谷導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壯容(《處士傳》)。
[范縝云]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也(《儒林傳》)。
魏 書
[徐]謇常有藥餌,及吞服道符,年垂八十,鬢發不白,力未多衰(《術藝傳》)。
[崔浩]既得歸第,因欲修服食養性之術,而寇謙之有《神中錄圖新經》,浩因師之(《崔浩傳》)。
授[寇]謙之服氣導引口訣之法,遂得辟谷,氣盛體輕,顏色殊麗。弟子十馀人,皆得其術。
潁陽絳略、聞喜吳劭,道引養氣,積年百馀歲,神氣不衰(《釋老志》)。
北齊書
[由吾]道榮仍歸本部,隱于瑯邪山,辟谷,餌松術茯苓,求長生之秘。(《方伎傳》)。
隋 書
[徐則]陳太建時,來憩于至真觀,月又辭入天臺山,因絕谷養性,所資唯松水而已。雖隆冬寒,不服綿絮。
時有建安宋玉泉、會稽孔道茂、丹陽王遠知等,亦行辟谷,以松水自給,皆為煬帝所重(《隱逸傳》)。
舊唐書
羅浮山人軒轅集至京師,上召入禁中,謂曰:先生遐壽而長生可致乎?曰:徹聲色,去滋味,哀樂如一,德施周給,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何必別求長生也。留之月馀,堅求還山(《宣宗本紀》)。
[趙昌]除華州刺史,辭于麟德殿,時年八十馀,趨拜輕捷,召對詳明。上退而嘆異,宣宰臣密訪其頤養之道以奏焉(《趙昌傳》)。
[柳]公度善攝生,年八十馀,步履輕便。或祈其術,曰: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佐喜怒,氣海常溫耳(《柳公綽傳附柳公度傳》)。
關鍵詞: 作文 作文教學 作文興趣
有人說,當學習經過多次機械重復,學習技能就能到達最高境界,成為一種本能。作文是否也能這樣通過多次重復而變成一種本能呢?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作文是一種感情性極強的活動,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實的流露,如果作文訓練無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不但提高不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反而可能會讓學生對作文產生恐懼感。那么,如何在作文訓練中激活學生的情感因素,培養作文興趣,從而提高寫作能力呢?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四點:
1.選材上要貼近學生生活
不少學生作文脫離實際,生編硬套,想一句寫一句。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我們先來看看峻青的《海濱仲夏夜》中的一段描寫:“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
作者抓住了海濱夏夜的特色,用“橘紅色”來形容晚霞,用“燃燒”一詞生動地描繪了晚霞的情態,用“染成了紅色”寫海水的色彩。為什么峻青能把海濱仲夏夜的景色寫得如此逼真形象呢?這是因為作者以生活為寫作素材,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感受和思考,才把這一景色寫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全景式地掃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動心靈的寶藏,寫真人真事,抒真情實感。“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這源頭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我們要讓生活成為學生自己真正的創作源泉。
學生之所以怕作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繁重的學生任務使他們的生活趨于單一和枯燥,較少有機會接觸社會,自認為沒有可寫的東西。其實,作文并非一定要寫轟轟烈烈的大事,否則哪來的“以小見大”,哪來的“細微之處見真情”?所以,我們應引導學生在多觀察社會生活的同時,從小事中挖掘其深遠的意義。可引導學生寫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或者誤會與矛盾,寫存在于同學中的某些現象,寫教師、家人對自己的關心、支持、誤會,寫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交往,進而不斷擴展題材,將筆觸從學校、家庭逐漸延伸向社會的各個角落,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作文的源頭問題。在作文訓練中,可以出一些諸如《誤會》、《理解》、《這件事不該發生》、《收獲》、《理解》等一類的題目進行訓練,讓學生走出無話可說、無題材可寫的誤區,逐漸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社會的能力,從而培養寫作的興趣。
2.內容上要靠近學生心理
學生作為學習和生活的主體,有著自己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到了中學,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結合學生實際,關注學生圈里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把文題出在他們關心的對象上,從而達到既有利于寫作,又有利于引導的目的,這應是我們命題的又一思路。例如《關于追星族的思考》、《談中學生早戀》、《中學生當干部弊大于利嗎》、《讀書與做人》、《機遇》等,這類文題所涉及的問題,幾乎是每個學生都關注過、思考過的。比如追星問題,什么是真正的“星”,對待“星”的正確態度是什么;身邊的同學早戀了,該怎樣認識和對待;同學們選我當學生干部,為什么父母反對;同樣是博覽群書的人,為什么有的流芳百世,有的卻遺臭萬年……這類問題不單單是作文問題,更是關系到學生如何成長、怎樣成功的問題。在關注心理、責任心理的驅使下,他們樂于思考,并迫切希望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命題中,我們還要善于運用關注、責任心理,把學生對自身成長的關心引入到對國家、社會的關心上來。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見義勇為贊》這類題目就有利于使學生開闊胸襟,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
3.技巧上要引導學生模仿
模仿的特點是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能降低學習難度,又可收到明顯的效果。對于初學寫作的學生,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培養良好文風。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吳增祺先生說過:“文章之體,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則仿而為之,雖通人而不以為病。”這就是指文章體式上要加以模仿學習。歷史上許多文學家也曾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從庚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與春旗一色”而來。再如左丘明的《左傳》用對話敘事寫人,司馬遷的《史記》善用語言和動作表現人物性格,這些手法都為后世散文家、小說家、戲劇家所模仿。模仿是創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在“與古人合”后,應盡快“與古人離”,即強調創新以突破古人,培養好文風。
4.評價上要重視學生優點
林洪,字龍落,號可山人。關于他的故里,有兩種說法:一是泉州(今福建),一是錢塘(今杭州)。筆者傾向后一說。因在書名著者下注“和靖先生裔孫”,在書內“寒具”節中也有“吾翁和靖先生”之句。據史載,和靖先生(即林逋)為錢塘人。林洪生活于南宋理宗(趙昀)在位時期(1225-1264年),是位隱士,他一生從未走上仕途,淡泊名利,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常游名山大川,自稱“游江淮二十秋”,與時人陳秋巖、劉漫塘過從甚密。林氏以詩聞名于世。他又是美食家,由于長期生活在山野農村,對素食情有獨鐘,并有深入研究。留世著述,除《山家清供》外,尚有《山家清事》、《茹草記事》等。
《山家清供》二卷,共分102節(上卷47,下卷55),另附“茶供”、“新豐酒法”二節。全書廣收博采,主要收錄以山野所產的蔬菜(豆、菌、筍、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動物(雞、鴨、羊、魚、蝦、蟹等)為主要原料的食品,記其名稱、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間多利用有關歷史掌故、詩文等。內容豐富,涉獵廣泛。
綠色食品是當今熱門話題,吃素食是一種時尚,古代對此就有深刻認識,先民很早就提出“食不可無綠”。東漢思想家王充曾說:“欲得長生,腸中當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論衡》)清代美食家李漁在《閑情偶寄?飲饌》中也提到:“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認為粗食淡飯,既是保健食品,又能養成節儉的風氣。《山家清供》所敘食品,并非豪門顯貴大擺宴席的珍饈異饌,美味佳肴,而是尋常百姓的普通飯食,許多都是利用源于自然、無污染的蔬菜、水果、野果及動物等為原料而制作的綠色食品,這是《山家清供》的顯著特點。如“山家三脆”,是把嫩筍、小蕈(即菇)和枸杞放進水里煮開,加香油、鹽、胡椒及醬醋拌食,或加面做成湯餅。有詩贊曰:“筍蕈初萌杞菜纖,燃松自煮供親嚴。人間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許多野菜、野果都可充當食品,受到山村農家的青睞,如薺菜(即苦菜),周作人在《故鄉的野菜》中說:“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間不必說,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采食。”書中也介紹了吃薺菜的方法:用醋、醬拌食,如嫌苦,再加些姜、鹽即可。這種野菜,不僅用以充饑,還能起到“安心益氣”作用。
我國素有喜食豆制品的習俗。豆古稱菽,包括黃豆、黑豆、綠豆、蠶豆、豌豆、扁豆等多種,是“五谷”之一。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菽“果腹之功,在人日用,蓋與飲食相終始。”認為豆類既能“代谷”,又可“充蔬”,所制各種“蔬餌膏饌”,是正宗“國菜”。書中載有“東坡豆腐”、“鵝黃豆生”、“雪霞供”、“豆粥”等系列豆制食品。如在“鵝黃豆生”中介紹了生豆芽菜的方法:是在盆中“鋪沙植豆”,采用人工保溫、灑水等措施,使豆發芽。將豆芽用油、鹽、香料調味,然后用麻餅卷著吃,風味特佳。作者自稱在外游歷時,每當起想這一美味,就想趕緊回家滿足這一口福。又如“雪霞供”,是用芙蓉花烹調豆腐,這種食品,紅(花)白(豆腐)交錯,如同“雪霽之霞”,名稱也富有詩意。
提倡素食,但并非一概反對肉食。書中也有雞、鴨、羊、魚等肉類食品,但都制作簡易,食之也不覺油膩,如“黃金雞”:是把雞毛脫去,洗凈,用麻油、鹽水煮熟,加進蔥椒,吃之爽口,確是山鄉農家的普通食品。
我國自古就有食藥同源、寓醫于食的思想傳統,即通過飲食達到健身和疾病防治的目的。書中載有多種這類食品,如“酥瓊葉”:把瓊葉蒸餅,薄薄地切成片,將蜂蜜涂上或涂上油,用火烤,然后放到紙上散散火氣,食之松脆,能“止痰化食。”又如“蒼耳飯”:采蒼耳嫩葉洗凈,用姜、鹽、苦酒拌成生菜,也可加米粉做成干糧,可治療風疾,杜甫有“蒼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的詩句。再如“地黃燾回薄保就是用地黃搗汁和面做的面片,這種食品能驅治腹中寄生蟲。
《山家清供》中所記雖系家常食品,材料易得,但制作技藝各不相同,有的堪稱一絕。如“蟹釀橙”:選黃熟的大橙子截去頂,剜掉肉瓤,留少許液汁,將蟹肉放進裝滿,再將頂蓋上,放進盆里用酒醋水蒸熟,再加醋、鹽拌食,有酒、菊、香橙、螃蟹的風味,食之“既香而鮮”。“撥霞供”中介紹了涮兔肉法:林氏昔游武夷山,往訪隱士時,曾獲一兔,當時無廚師,他們便將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胡椒等腌一下,燒開半鍋水后,用筷子夾肉片放到開水里,擺熟了吃。還有詩:“醉憶山中味,渾忘貴客來。”書中并附注“豬羊皆可”,這說明南宋時已有涮豬羊肉的食品了。當時還能制作冷面,該書“槐葉淘”記述:盛夏時采摘高處的青槐葉,搗汁和面,做成細面條,煮熟后,放進冷水浸泡,撈出后用醬醋澆拌。這種冷面,清香而又爽口。杜甫盛贊此品“經齒冷于雪”,并說“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槐葉冷淘》詩)還有一種“寒具”,是預制可以保存的食品,《齊民要術?餅法》中稱之為細環餅。做法是:以蜜調水和面,搓成細條,扭作環形,類似麻花,用麻油煎成,食之油香酥脆。這種食品,“可留月余,宜禁煙用”,是古代寒時節的節令食品。后來發展成為四季皆宜的食品,南京的“寒具”很出名,被列為“健康七妙”之一。
《山家清供》的另一特色是它的編著形式。該書配合內容所述,穿插許多有關歷史掌故、詩文等,說史敘事,詩文結合,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如在“冰壺珍”中記述:宋太宗(趙匡義)曾問蘇易簡(翰林學士):食物中什么才稱得上珍品?蘇答:食無定味,適口為珍。并說:齏(ji基)汁最美。是指浸上腌菜加上綠豆的清面菜湯,喝了能止醉解渴。還有“玉糝(shen身,谷粒碾磨的小渣)羹”,所記的是坡某日晚上與其弟子由飲酒,喝到痛快時,便把蘆藤捶爛煮上,不用其他料物,只再加進研碎的白米為糝一塊吃。東坡忽然放下筷子拍案說:“若非天竺酥酡(古印度酪制食品),人間決無此味。”書中所引詩歌更多,隨處可見,如“土芝丹”,土芝即芋,在介紹用糠皮火燒烤之后,即引又居山人詩:“深夜一爐火。渾家團磣;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又如“蜜漬梅花”開頭即引楊萬里詩:“甕澄雪水釀春寒,蜜點梅花帶露餐。句里略無煙火氣,更教誰上少陵壇。”坡是美食家,但他并不追求山珍海味,也提倡清淡的素食,如在“豆粥”中就引錄他的詩:“豈知江頭千頃雪,茅檐出沒晨煙孤。地碓舂粳光似玉,沙鍋煮豆軟如酥。老我此身無著處,賣書來問東家住。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杖君家去”。書中還有“山海羹”,這是用筍蕨和魚蝦等調制的食品,在介紹做法之后,又引梅屋詩:“趁得山家筍蕨春,供廚烹煮自炊薪。倩誰分我杯羹去,寄與中朝食肉人。”這些詩,并非可有可無,它們既加深了所述內容的理解,又提升了閱讀興趣。
還須提及的是,《山家清供》雖系古籍,但它就事論事,從不引經據典,文字也不古奧艱深,讀之通暢易曉,如“梅粥”節:“掃落梅英,凈洗;用雪水煮白粥,候熟同煮。”一般人都可讀懂。這也是該書受到好評、易于流傳的原因之一。
自《山家清供》問世后,至今近800年來,已出版多種版本,主要有:明?萬歷三十五年(1597年)抄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虞山顧氏《小石山房叢書》刻本;梁希談、梁世文校本(年代未詳);民國六年(1917年)上海涵芬樓《說郛》叢書刻本;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夷門廣牘》影印本;1985年中華書局據《叢書集成初編》重印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匯集的《說郛三種》影印本;1989年中國商業出版社《中國烹飪古籍叢刊》本;200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飲食物語》的《食之語》分冊,將《山家清供》收進,除原文外,尚有譯文,附加彩圖,采用新式標點,精致線裝,是較好的版本。
附言:筆者在本文中對《山家清供》撰者林洪故里問題,提出認為錢塘(今杭州)人,依據是書中指明林洪為林和靖后裔。后經查史料記載,稱和靖先生隱居西湖終身未娶……對此又產生疑團。乃致函浙江大學游修齡教授,向其請教。很快得到答復。游先生復信如下:
“永厚同志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