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影狩獵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最近電影《虎兄虎弟》在成都上映后,引起了很大轟動。《虎兄虎弟》到底是什么內容呢?帶著許多問號,我和同學們一起走進了太平洋電影院。
故事是這樣的:虎哥庫瑪爾虎弟松嘎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在森林里,在這片森林里有一座古堡,虎兄虎弟一家就住在這里。有一天一群狩獵者來到這片森林,在古堡里發現了它們,虎媽媽叼著松嘎越過高墻,逃走了。而虎爸爸為了救庫瑪爾被打死了。庫瑪爾被狩獵者送給了地方官,虎媽媽在救庫瑪爾的時候,松嘎被狩獵者捉住,買到了馬戲團。過后庫瑪爾又被送到一個斗獸場。在一次巧合,王子和公主要看老虎對斗,有把松嘎和庫瑪爾安排在一起,它們在斗獸場打斗了一會兒認出了對方,就一起逃回會森林,找到了虎媽媽。
當看見狩獵者打死虎爸爸時,同學們都感到嘆息,甚至憎恨狩獵者當看到庫瑪爾松嘎從斗獸場逃出來的時候,同學們都熱烈的鼓掌,為它們感到高興當看到,狩獵者用火把庫瑪爾松嘎圍住,庫瑪爾松嘎要跳出火海時是同學們都捏了一把汗。
看了這部電影,我不免有一些憂慮。雖然,電影結尾是庫瑪爾和松嘎回到了大自然,但是像這樣被狩獵者捉住能回到大自然的動物少之又少。人類將動物拿來觀賞、取樂、賣錢、用獸皮做大衣……難到就沒有想過,如果你是一只動物,被人類殘殺,或者失去了自由,你會怎么想?動物是不會甘心情愿地任你們擺弄的,它們向往森林,它們向往大自然,它們向往自由!現在人類大量捕殺動物,難道就沒有想想,動物會甘心嗎?不,永遠不會的。它們不愿意被活活地殺掉,不愿意一生都沒有自由,不愿意自己死在人類手里,還有,還有……它們有一千個不愿意,一萬個不愿意。在此,我呼吁人們,不要再破壞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不要再亂殺一禽一獸,不要再殺害我們的朋友,要保護好自然界中的一個個生靈。消滅動物,就是在消滅人類自己。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動物全都消失了,那人類還能生存嗎?地球是宇宙給人類和動物共有的一片可以生生息息的空間。我們要珍惜這一片可以供我們使用的土地,珍惜這自然界中的每一個生靈吧。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任何一個藝人,都可以在微博上成為自由的平民,不再像之前只有通過媒體才能自己的訊息;任何一個素人,也可以在微博成為矚目的明星,一條有著足夠亮眼的言論足以讓轉發量成千上萬。微博,似乎有著溝通交流、逆轉乾坤的能力。
微博“微”,微在字數,短短的一兩句話就是一條微博心情。微博又不“微”,因為往往也就是這一兩句話,可以掀起千層浪。尤其是明星的微博,在幾十萬、幾百萬的粉絲關注之下,每個ID背后都是一雙眼睛,以及一顆八卦的心,生怕娛樂圈沒有娛樂,微博不是生機勃勃。
如今,越來越多的明星習慣于把微博當作一個推銷自己的平臺,無論公事私事都要“織”條微博,從早餐的面包牛奶,到睡前的一句晚安;從對另一半的喜愛,到某件事情的公開道歉,他們都會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在微博上完完全全地記錄下來。但是,一些明星也因為自己的微博鬧出了一些風波,從而牽扯出一連串事件,對當事人的風評造成影響;甚至有的還會影響到其他藝人,讓他人“躺著也中槍”。還有一些明星,不知何時就中了冷箭,在微博里被人爆了料,都是防不勝防的。
對此,我們只能感慨老祖宗古訓“言多必失”的精髓,微博雖“微”,但力量不“薄”。也奉勸眾明星當心微博這個“深坑”——微博有風險,織博需謹慎!
微博=陷阱:里面有老鼠夾,外面有狩獵者
如果說明星一直像個獵物,被記者和站在娛樂圈觀的觀眾們捕風捉影的話,那微博確實是個表面看起來很美好的陷阱——一個自由的平臺,不用再端著明星的架子,可以賣萌、耍寶、哭訴、隨意地發表言論。但是,一旦你跳進去了,你每發出的一言一行都會明鏡一般的被陷阱外的“狩獵者”們注視。一句話說錯了,就像夾到了陷阱里的老鼠夾,夾得你一頭包。
入陷人物:李晨、張馨予
入陷原因:8月31日,話題女星張馨予在微博上曬出男友李晨送她的心形石頭,并透露是男友偶然在一個地方撿回來的。結果,隨后就有網友發現,李晨前度緋聞女友、名模迪麗娜爾在微博上曬出同款石頭,并怒斥“你是批發了一堆么”。但這僅僅是開場。到第二日中午,網友在微博上地毯式搜出李晨至少送出6塊同款石頭給不同的人,他也因此被網友封號為“宋石男(送石男)”。
入陷微博:@張馨予:今天收到一顆心……這顆心,是他偶然在一個地方發現撿回來的。一顆天然的石頭心,經歷了多少風沙和碰撞,變成了這個形狀。但愿像這顆心一樣,堅固而經得住一切考驗,但愿不再玻璃心……
入陷后果:除了收獲到“宋石男”這么一個綽號,李晨送出的這款心形石頭也一夜間火爆淘寶,并被標注“李晨勾女利器”,標價從7元到近億元。“石頭門”讓一個老實敦厚的大孝子一秒變奇葩泡妞帝,于是二人不得不迎接新一輪吐槽轟炸:一些深究的網友爆料張馨予做演員之前常出入夜總會,張馨予只得馬上出來澄清。二人都沒想到,就是單純高調曬恩愛,都會引出這一場鬧劇。
網友神回復:
李晨的石頭,送迪麗娜爾一顆、送張馨予一顆、送媽媽三顆,據說集齊七顆李晨送的石頭就可以召喚神龍……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石頭心!
鋤禾日當午,李晨磨石頭。驀然回首,李晨磨石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李晨還在磨石頭。
如果說你要離開我,把我的石頭還給我,在你身上也沒有用,我可以還給我媽媽。
入陷人物:姚晨
入陷原因:這邊,蝙蝠俠與蜘蛛俠“雙俠”在中國銀幕PK得不亦樂乎;那邊,微博女王姚晨贊美蝙蝠俠、批評蜘蛛俠的微影評,卻引發口水無數。本來只是一個普通觀影感,但因為姚晨在微博后“@”了《蝙蝠俠前傳3》宣傳方,所以讓一些同行質疑她有意為《蝙蝠俠前傳3》做宣傳。
入陷微博:@姚晨:觀影《蝙蝠俠前傳3》,按理說,這位英雄產自美國,但在影院那兩個多小時里,觀眾多次為蝙蝠俠自發鼓掌,由衷為他歡喜為他憂,你才明白,英雄無國界,英雄屬于全世界。悲催的是,看完此片意猶未盡,接著看了《蜘蛛俠》,那狗血劇情和坑爹蜥蜴人,又讓人頓悟:有時候,英雄只能有一個。
入陷后果:雖然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但姚晨在這件事上還是態度很堅決的,認為這只是自己的一個微影評,無關他人,并且很快通過微博回擊:“早前吐槽某國產片,被罵得狗血淋頭。自此后學乖,只聊外國片。木想到,昨晚吐槽《超凡蜘蛛俠》,引起宣傳方不爽,今竟專門發新聞構陷我,說我加入電影營銷。我本是《蜘蛛俠》忠粉,只是不喜歡這個版本,有何不可?觀影本是個人的事兒,怎就無權說感受?您以營銷為生,就認定別人也靠此賺錢?神馬邏輯!”結果引來更多評論,乃至口水——“同時發送給2000多萬粉絲的觀影感,不是個人,而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網友神回復:
悲催我看完你的電影,再看周迅的電影,我也覺得,如果女演員只有一個就夠了。完全兩部不同的電影,不同的風格,有必要這樣被你說成這樣么?
就算單說蝙蝠俠……英雄只有一個?你當正義聯盟是死的呢?
姚晨莫非被變異蝙蝠咬了,所以變成奇怪的NC粉頂10個黑?
入陷人物:王菲
入陷原因:經常在微博中幽默發言的歌壇天后王菲,近日又通過微博調侃起了臺灣歌手周杰倫。她笑稱周杰倫演唱的《臺》,其實是在隱喻拉肚子。但是該微博一經,還是引來了大批周杰倫粉絲的關注,他們紛紛對天后展開攻勢,與王菲的粉絲上演了一場“護主戰”。
你在我的心里
可可西里
你遙遠又神秘
青色的山梁可可西里,被譽為世界第三極的生命,藍天白云雪山的世界屋脊,美麗少女般的最后一片凈土。多少人向往的仙境啊!當你看到輕盈、俊美、奔跑如飛的藏羚羊時,你是否知道,這兒埋葬了多少她們同類冰冷的尸骨,這兒誕生了多少堅強的精靈,這兒成全了多少貪婪的心靈!
回想起影片里的一幕又一幕:空曠的黃土地上密密麻麻地躺著的是敗在沖鋒槍之下的藏羚羊;圣潔的雪山腳下埋藏著的是價值連城的藏羚羊皮;自私的盜獵者腰包里的是因販賣羊皮而賺來的贓款……
在可可西里亙古的環境中,擁有那圣潔、永恒的美感,這兒生活著至真至善的淳樸人民;在青藏高原稀薄的空氣中,飄蕩著無情、血腥的氣息,這兒迎來了貪婪自私的盜獵者--當正義與邪惡相遇,當善良碰到了金錢的誘惑時----人們表現出了人性的光輝,為了這美麗的家園,為了這圣潔的土地,為了這美麗的藏羚羊,志愿者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浴血奮戰!
87分鐘的電影結束了,而在我的心里,愛的火焰剛剛點燃:我們同樣生活在地球村,我們同是地球母親所寵愛的孩子,我們應用愛去溫暖他們受傷的心靈,我們虧欠他們太多太多……
1985年前,仙境般的可可西里中生活這百萬只藏羚羊,隨著歐美市場需求的增加,才有了愛錢如命的盜獵者血腥屠殺的殘忍場面。幾年間,藏羚羊只殘存有不到兩萬只,這兩個數字的差距可想而之,但是有多少盜獵者呢,他們賺了多少錢呢,這也許無法統計,但我們可以放下過去,因為那些事情過去了,就無法回到原來去關愛他們。想想現在吧,現在的天是藍的,現在的空氣中彌漫著天堂般美好的氣息,用最真的心,最真的情去愛她們吧!他們和我們一樣是是地球母親寵愛的孩子,他們和我們是平等的、真誠的、關愛的。你看,無數人的努力之下,可可西里恢復了昔日天堂般的美麗。美麗的高原精靈再也不用害怕狩獵者的襲擊了,因為這兒是他們的天堂!
可可西里
你遙遠又神秘
可可西里
你在我的心里
遙遠的天際是誰的聲音
象劃破千年沉寂
卻又歸于沉寂
羚羊的眼淚誰會再提起
8000萬年前的古老沙丘
從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Windhoek)乘車前往蘇絲斯黎(Sossusvlei)沙漠公園攀登世界最高的沙丘。蘇絲斯黎沙漠公園屬于納米布沙漠的Namib-Naukluft 國家公園,納米布(Namib)在當地語中是“遙遠的干燥平地”的意思,納米比亞(Namibia)的國名就取自于此。這里的沙漠含有豐富的鐵,經氧化后,沙漠表面就變成了紅色。因為光線的變化,紅色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照下呈現出多樣的紅,風情萬種。
然而,在這個沙漠中還隱匿著一個具有恐怖名稱的景點——“死亡湖盆”(DEAD VLEI)。這個粘土質湖盆是雨后形成的,但隨著氣候的變化,該區域氣候變干旱,沙丘蠶食湖盆,阻擋了河水的注入。由于缺乏足夠的水源,只有少數動植物存活下來,它們都以晨霧為生。死亡湖盆周邊散落著駱駝刺的殘骸,大概已有900歲的高齡,在烈日的焦烤下已變成了黑色。因為氣候太干旱了,這些殘骸至今都沒有腐爛。眾多電影、廣告都曾來此取景。
湖盆中一棵棵屹立了幾百年的駱駝枯樹孑然矗立,蒼涼壯美,伴著昔日河床泥土的遺跡和層層紅色的沙丘,有一種凄美的壯觀。死亡湖盆的名字雖然讓人感覺很絕望,但不經意間,從身邊縱身而過的野兔,為這一片死寂憑添了活力。
就在這片湖盆中,世界最高的沙丘——45號沙丘(因為這座沙丘距離公園大門45公里,所以就取名為45號沙丘)盤踞于此,它的高度為325米,有8000萬年歷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沙丘之一。簡單的名字擋不住45號沙丘的魅力,歷經千萬年的洗禮,沙丘的造型呈現出優美的曲線。由于太陽射下的光線,沙丘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面。朝陽的一面如血般殷紅,背陽的一面則是深邃的黑,紅與黑互相沖撞,在山脊交匯。
與野生海獅親密互動
離開蘇絲斯黎沙漠公園,奔向大西洋海岸線。在蜿蜒曲折的地形中穿行,終于到達沃爾維斯灣(Walvis Bay)。
沃爾維斯灣位于納米比亞西海岸的中部,隨南極寒流而來種類繁多的浮游生物和魚、蝦,因此引來眾多鯨群,所以沃灣又稱鯨灣港。沃爾維斯灣是南部非洲西海岸最大的淺水咸水湖,周邊棲息著眾多鳥類,以火烈鳥和鵜鶘居多。
沃爾維斯灣乘船出海觀看海洋動物的活動最為有趣,航行在湛藍色的大海上,遙看鯨魚、海豚、鯨魚,還有一堆堆肥肉堆積的海豹,更可以近距離接觸野生的海獅和鵜鶘。游艇上還為各位行游者準備了一餐紅酒、生蠔的饕餮盛宴。
Catamaran公司的游艇又大又漂亮,它們的“出海巡游”活動最受歡迎。早上九點左右起航,持續三個多小時,開到附近海域找尋各種海洋生物,品嘗特色美食。根據游艇的大小,活動費用在250納元-450納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90元350元之間。
游艇剛剛靠岸,上面就來了第一位客人——一只肥碩的海獅。因為“出海巡游”是這里的常規項目,所以聰明的海獅們都知道上船就有早飯吃,早早的就候在上面迎接客人了。剛從水里跳上來的笨重家伙,渾身濕漉漉的,黑色的皮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它跟人類已經是好朋友了,絲毫沒有對人類的懼怕。走到哪里都像個大明星般,派頭十足,昂首闊步。向導用桶裝了一袋魚過來,大家伙立馬扭動著肥胖的身軀快速跟上,絲毫不笨拙。公司規定,喂食同一只海獅不能超過10條魚,這樣是為了避免它們喪失野外生存能力。每到喂食結束,向導會引領它從船舷邊跳回海里。這個途中一些冒失的行游者總能跟這些大家伙撞個滿懷,被大海獅揮動雙鰭的時候踩到腳,被一個重達幾百公斤的家伙踩到足以讓你的旅行刻骨銘心了。
饞嘴的家伙還不只海獅,隨著向導一連串清脆嘹亮的哨響,霎時從薄霧中竄出若干鵜鶘和海鷗,像箭一般從船弦兩側飛來。接著,向導瀟灑地把魚拋向空中,鵜鶘長開大嘴,準確無誤的在空中直接攔截。它們就徘徊在人們的頭頂之上,你總是會有它們下一次扇翅膀時就會打到頭的錯覺。鵜鶘的大嘴直接接魚尚能理解,小小的海鷗也上來湊熱鬧。整個身體都不比魚大多少,但一次也要吃一整條魚,貪心十足。
數萬海獅占領十字角
十字角(Cape Cross)距離斯瓦科普蒙德僅100多公里。關于十字角的名字至今流傳有兩種說法:1486年葡萄牙探險家Diego Cao(第一位踏上納米比亞的歐洲人)在此豎立一個2米高的十字架,以彰顯葡萄牙國王的尊榮。另一有關十字角的說法是,Diego Cao依照指引航海方向的南十字星座外形而得靈感。
1980年于原處重新設立一個輝綠巖制的十字架,刻有拉丁語、葡萄牙語及德語的碑文。但這里現在聚集著的8-10萬只海獅則成為了標志性景觀,也是在納米比亞最值得看的生態動物風景之一。
十字角的開放時間是上午十點到下午五點。來這里的游客比較少,而且通常只逗留半個小時,也是因為這里奇臭無比的味道很難讓人久留。這里沒有正式的大門,施工隊正在修路,一個破舊的小屋就是管理處,在這里買門票,墻上有些資料介紹。
再向前一段路,眼前橫著一長條棧道,供行游者行走,也起到阻隔海獅的作用。這里其實沒有任何指示牌規定行游者的行為,但大家都自覺地行走在棧道上,盡量不打擾海獅的生活。
遠處一段殘墻上趴著幾只小海獅,行游者們都興奮得大叫,哪知向導一臉鎮靜地指著前方的棧道,這才發現,棧道下面黑壓壓的一大片全都是小海獅!一個個黑黢黢的小家伙蜷縮在行游者腳邊,伸手就能觸摸,如果想要抱走一只,都沒人阻攔。但出于對野生動物的尊重,人們并沒有觸碰過它們,只是在一旁靜靜觀看。
海獅作為海洋動物,通常生長在較為寒冷的地區,因為這里大西洋沿岸風浪巨大,氣溫寒冷,加上因為海流帶來的豐富水產,所以吸引了如此數量眾多的海獅。我們去的時候正逢繁殖季節,幾乎每一只成年母海獅都生了或者將要生一只小海獅,所以海獅的數量頓時增加了幾萬,非常龐大的家族。成片的海獅群,順著海岸線綿延,與沙灘的黃色融為一體。湊近點就可以看到一只只海獅,各種姿態,有仰臥狀的,趴著的,半躺半趴的,水中嬉戲的,岸上曬太陽的,相互依偎的……
很多的成年母海獅都在海里覓食,把自己的寶寶丟在沙灘上。小海獅也聰明,知道長期被太陽炙烤會小命不保,就蹣跚著往棧道方向爬,一個個躲在棧道底下的陰影里睡大覺,等著媽媽回來。走在棧道上,一直能聽見小海獅發出的“咩咩”聲,有置身于羊群之中的錯覺。更多的小海獅正在朝棧道爬過來,臉上身上都是沙子,睜著碩大的眼睛,楚楚可憐的模樣。在棧道最北端,有一個給客人的休息室,但現在已經擠滿了幾十只小海獅,完全沒有給行游者留任何余地。還有些負責的海獅媽媽,叼著小海獅往棧道這邊送。但海獅畢竟不是用腳走路,行動很吃力,再叼上一個小海獅負擔更重。不知道是哪個海獅媽媽發明了“甩”的辦法,叼住小海獅,往前一甩,只聽到卡通片里那種夸張的“啊”的長音,一只黑乎乎的小海獅就飛過來了,落地后驚恐地望著媽媽,引得看客們發出陣陣笑聲。
世界最大的巖刻畫群
告別海岸線,返回非洲內陸的區域。在探訪世界最大的巖刻畫集中地——頹廢方丹(Twyfelfontein)的途中,可以途經臭名昭著的骷髏海灘(Skeleton Coast)。
從西海岸休閑國家公園往北就是骷髏海灘。骷髏海灘一面臨海、三面為沙漠環抱,經常大霧彌漫。19世紀德國人大舉入侵納米比亞,但從未占領骷髏海岸。據說一支德國部隊進入骷髏海岸,卻因為迷失方向而全軍覆滅。一些外國船隊也企圖在這里登陸,由于浪高灘險,這些船只大多觸礁沉沒,葬身魚腹,因此得來這個不好的名聲,但這里的海灘和沙海相連的壯觀還是吸引了無數游客。整個骷髏海灘的面積非常大,一直綿延到納米比亞的最北端。
一路欣賞著海浪高速前行,出現一個大門,畫著兩個骷髏圖案,這就是骷髏海灘公園的大門。進入骷髏海灘公園,沒有看到沉船和濃霧,依舊是洶涌的浪濤。
頹廢方丹是世界上石制雕刻最多的地方之一,也是非洲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巖畫遺跡,總計約有2000個巖石雕刻。1952年,納米比亞宣布頹廢方丹為國家歷史文物區,2007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地,這是納米比亞的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
離開骷髏海灘,驅車前去欣賞這一史前人類精美巖畫的露天博物館。盡管頂著世界遺產的頭銜,參觀巖畫的門票價格很便宜,只需30納元(折合人民幣約21元)。
說到頹廢方丹,大家腦海里第一反應出來的照片不是巖畫,而是一塊風化的巨石,像一張巨大無比的嘴,有鋒利的牙齒,這張經典照片成為頹廢方丹的標志。問詢管理員才知道,山上的一塊巨石便是著名圖片的原型。而那塊巨石,不是在觀賞線路上,也少有人前往。
有巖畫的巨石散落在峽谷的各處,向導將這些巨石連成了幾條觀看線路,有些地方還搭上鐵架平臺,方便大家攀登。這個峽谷里長期生活著兩個人類族群,根據發掘的遺物表明,狩獵者和采摘者是第一批居住者,他們的手工制品是數千年前石器時代后期的典型代表。石器時代的狩獵者和采摘者制作了大部分石刻和全部的繪畫:動物和人類的描繪。然后在2000-2500年前之間第二批居住者來到這個峽谷:放牧羊群和制作陶罐的Khoekhoen人。牧羊族制作的巖石藝術完全不同于狩獵者和采摘者,它們看來完全是幾何形狀,包括雕琢的一行行圓點。這里大約有2500幅石刻,但現在人們估計有5000多個獨立的刻畫。
大多數保存完好的巖刻是犀牛、大象、駝鳥和長頸鹿,以及人和動物的腳印畫。最有名的例子是“獅人”,一個獅子每個腳爪上有五個腳趾頭,該雕刻說明巖刻藝術與狩獵采集者的信仰體系相關。該遺址連貫、廣泛、高質量地記錄了至少2000年南非這塊土地與狩獵采集者社區相關的禮儀習俗,而且它令人信服地說明了狩獵采集者的禮儀和經濟習俗之間的聯系。
據講解員介紹,雕刻巖畫是為了教育世世代代子孫如何捕獵而開始的,在這些巨石上幾乎雕刻了在納米比亞看到的所有野生動物。長者通過圖案告訴子女哪些動物是可以捕獵作為食物,哪些是危險的。很神奇的是,雖然這里距離海岸有幾百公里距離,但是在巖石上仍然發現了海獅、企鵝的雕刻,這也說明當時原始部落曾經去海邊挖鹽食用,看到了海獅后回來按照記憶雕刻的。
辛巴族“紅人”部落
輾轉幾百公里,來到辛巴族部落的所在地奧普沃。納米比亞是非洲大陸上最后一個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這里廣袤大地上除了珍稀的野生動植物外,還有一個行將消失的特殊土著族群——辛巴族。
辛巴部落是納米比亞最具特色的傳統部落,辛巴人17世紀從安哥拉高原遷徙至納米比亞,一度成為非洲大草原上最為富庶和強大的游牧民族之一,但如今,他們依舊停留在原始狀態,生活在遠離現代文明的偏遠地方,聚集在一個個孤立的小村落里,維持著500年前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其獨特的原始人文景觀,令人贊嘆。
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最特別的是,她們喜歡把一種紅色石粉和著奶油涂抹在身上,就連頭發也要用這種“紅泥巴”裹著。因此,辛巴人的皮膚永遠都是紅色的,所以又稱他們為“紅人”。辛巴女子身上的紅色顏料是用一種采自山區的紅石做成的。制作方法很簡單:把石料磨碎,然后加入水和從牛乳里提取的脂肪。這種顏料能保持一周不褪色。她們這么做,一是為了抵御烈日暴曬,二是蚊蟲不會叮咬。由于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一輩子都會裹在“紅泥巴”中。
如今的紅泥人部落,人數不足兩萬,除了脫離了母系氏族,一切還都保留著原始的生活形態。他們以畜牧、種植為生,過去男人常年外出放牧狩獵,女人留守,現在男人們也開始外出打工掙錢了,女人依然在家里操持家務。辛巴人崇拜祖先、崇拜火,祖先和火是維系民族的精神核心。一個家族結成一個部落,一個村子基本就是一族人家。他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用樹枝和摻有牛糞的泥巴搭建而成的,屋內面積一般只有三、四平方米。
由于一種神秘遺傳基因的緣故,很多辛巴男孩在15歲之前就夭折了。這導致多數辛巴部落的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因此辛巴人的男女關系非常隨意,三頭牛就可以換一個老婆,但是必須是一頭公牛兩頭母牛。這里的男子一般都要娶三、四個妻子來保證人口的繁衍,即使這樣,辛巴人的人口仍然在銳減。
TIPS
1.機票:納米比亞與我國無直航。主要路線有兩條:北京—香港—約翰內斯堡—溫得和克;北京—法蘭克福—溫得和克;第一條路線較為經濟,南非航空公司和納米比亞航空公司有從約翰內斯堡飛往溫得和克的航班
2.簽證:納米比亞駐華使館,地址:北京朝陽區塔園外交人員辦公樓1單元13樓2號 ,費用600元人民幣
3.酒店:如果想在首都溫得和克品味一下殖民地時期的西南部非洲,你可以去豪華的赫尼茲堡賓館(Hotel Heinitzburg),那是一座1914年建的城堡。費用為雙人間2014納元含早餐,折合人民幣約為1585元。經濟舒適的小旅館,其中最好的一個是維拉·沃迪旅館(Villa Verdi),距市中心不遠,雙人間帶早餐630納元
【關鍵詞】《最藍的眼睛》 文化霸權 主流文化 黑人
一、引言
《最藍的眼睛》創作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描寫的卻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黑人的悲慘生活。作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以獨特的視角探索美國白人主流文化環境下的黑人精神世界,重新解讀了白人文化霸權下的美國黑人,凸顯了黑人民族的被壓迫、被邊緣化情況。本文以解析黑人布里德羅瓦一家三口―父親喬利、母親波琳和女兒皮科拉―在白人文化霸權下的不同遭遇,提出黑人本身的自我否定以及對白人主流文化的絕對認同才是悲劇的主要原因。
二、白人文化霸權下的黑人布里德羅瓦一家
1.白人主流文化和黑人從屬文化。文化本身并無不妥之處,但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同處于同一社會環境下時,就必定會分出主流和從屬。強勢主流文化擁有更多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優勢,運用多樣的媒體手段宣示其地位的合法性和理論的主導性,不斷對從屬文化發起攻擊,弱勢從屬文化被迫接受主流文化,在這場無煙的戰爭中逐漸敗退。美國白人文化一直宣揚“以白為美”,將白皮膚、金色頭發、藍眼睛的女性形象設定為審美標準,必然導致黑人成為其對立面,黑人被認為是丑陋的象征,遭受白人的歧視和否定。在這種主流文化的沖擊下,黑人一方面接受著侵蝕,逐漸從內到外的向白人靠攏,希望被主流文化認同;另一方面,無論在經濟還是政治方面,他們一直處于社會的邊緣地帶,無法享受主流文化帶來的便利。因此,處于從屬地位的黑人,沒有自由和權利,一直忍受白人的剝削,于是很多黑人選擇了對白人文化隨波逐流,他們認為只有接受了白人的文化,他們才能被美國社會所接受,才能改善自己的不平等待遇,也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他們都成為了主流文化的附庸。
2.父親喬利。喬利是一位黑人成年男性,是布里德羅瓦家的一家之主,但是他從小就承受著大多數黑人都遇到過的白人歧視。喬利出生前就被父親拋棄,出生四天后被母親遺棄到垃圾堆,后被好心的黑人老姑姑收養,老姑姑去世后,他再也沒有感受到黑人的溫暖。年少的他和遠房親戚黑人小女孩的性經歷,則成為了他永生難以劃去的烙印,他們被兩位帶著槍的白人狩獵者發現,他們非但沒有立即逃走,反而被要求繼續,被人像觀賞動物一樣看著。喬利并沒有怨恨白人,反而憎恨小女孩不應該在那個時候請他出來,他認為白人有權利觀賞黑人,黑人也應該自愿地被白人觀賞。幼年和少年時的經歷,使他把所有隱藏的對白人的憤怒全都轉化到比自己還要弱小的黑人女性和黑人兒童身上,他和妻子打架謾罵,又在醉酒的意識下了自己的女兒,可以看出以喬利為代表的黑人男性忘記了白人的歧視和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失去了自我反抗的意識,真正陷入了白人文化霸權的陰影之中。
3.母親波琳。作為一家中的成人母親,波琳一直深受白人文化霸權的侵蝕。她滿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從美國南部來到北部,但到了之后卻發現跟自己想象的生活完全不一樣,白人嘲笑她的南方口音和她的卷發等黑人特征,黑人也跟南方的黑人不同,丈夫喬利也不和她交流,使她和喬利原本和諧的關系出現了裂痕,她深感孤獨,于是就去電影院消磨時間,沉迷在白人主演的電影中尋找心理上的滿足感。電影中白人的一切引發了她對自己生活現狀的嚴重不滿以及她對白人生活方式的深深向往。作為黑人女性,波琳的生活環境遠遠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因此她希望在白人那里實現自己的夢想。于是波琳找到了一份在白人家做女仆的工作,終究得到了“美麗、整潔、干凈和贊揚”的高度評價。但是,她為了融入白人生活,忽視了自己的家庭,作為一位母親,她卻沒有照料好自己的女兒。女兒來看望她時,不小心打翻了一盤剛做好的草莓派,她狠狠給了女兒一巴掌,因為她弄臟了主人家的地板;她不僅不心疼差點兒被燙傷的女兒,反而忙著安慰受到驚嚇的白人小女主人,由此可見,她的女兒被認為是一個打擾了她白人生活方式的外來者。但是,無論她工作多么受到贊揚,都不能改變她黑人仆人的身份,她漸漸喪失了真實的自我,成為了白人白人文化霸權的見證。
4.女兒皮科拉。皮科拉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也是以她為代表的黑人最弱勢群體的最佳代表。她出生時就被認為是“丑孩子”,買糖果和其他不被歡迎的情況更加使她以自己的黑皮膚為恥,也加深了她對白人藍眼睛的渴望,“每天晚上,她就祈禱一雙最藍的眼睛,從未停止過,她充滿熱誠地祈禱了一年,雖然她屢屢失敗,但并不是一點希望都沒有,她知道要想讓這樣的奇跡發生,必須等待很久很久。”她相信如果自己有白人的藍眼睛的話,就會收到很多的愛,可是結果卻是被父親,懷孕后又受到黑人社區里人們的惡意猜測,最后產下死嬰,精神失常。皮科拉以白人的審美來判定美丑,這種自我否定和自我放棄實際上是兩種文化沖突的產物,黑人在融入白人和尋求白人認同的過程中遇到問題,驗證了黑人文化逐漸流失和黑人自我意識的被壓制。
三、結語
黑人一直深受白人文化霸權的侵蝕,這種影響下黑人遭受精神上的被殖民,導致黑人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放棄,黑人只有堅守自己的文化傳統,繼承黑人優秀的傳統價值觀,時刻凝聚成為一個團體,才能在白人文化霸權的壓迫下生存,獲得自我民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Morrison,Tony.The Bluest Eye[M].New York:Knopf,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