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血清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血清白蛋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血清白蛋白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影響因素; 預測因素; 術后; 血清白蛋白; 胃腸手術

有研究表明胃腸外科急危重患者輸注外源性人血白蛋白可以提高其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腸道功能,加快疾病的恢復[1];燒傷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降低程度與燒傷程度呈正相關[2],也有報道顯示,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是預測外科患者預后的優于其他術前危險因素的指標[3]。許多數據提示術后血清白蛋白的低水平有使臨床預后變差的傾向[4-13]。有資料顯示某些外科患者的術后低白蛋白水平預示著更高的死亡率[14]。筆者的研究率先描述了胃腸大中手術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顯著下降的現象,并首次分析出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的影響及預測因素。目前較需要此類的數據,它有助于預測和預防術后低血清白蛋白濃度,從而帶來更好地臨床結果。在此項研究中,筆者前瞻性地觀察可能影響胃腸大中術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濃度的臨床因素,觀察患者術后的血清白蛋白濃度。筆者通過相關和回歸分析的方法找出了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的影響和預測因素,并建立了預測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的方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近5年本院普外科連續159例接受胃腸大中手術的患者進入研究。入選標準:18~80歲,性別不限;接受胃腸大中手術(包括胃癌根治性手術,結直腸癌根治性手術,聯合臟器切除術)。排除標準:手術通過腹腔鏡完成;術前有補充外源性白蛋白;術前輸血漿或全血;術前有腎病;術前或手術當天大量使用利尿劑或處于明顯脫水狀態。患者一般資料:159例患者中,男87例(54.7%),女72例(42.3%)。年齡30~80歲,平均(53.70±13.61)歲;其中37例(23.3%)伴有基礎疾病,包括8例糖尿病,7例消化性潰瘍,14例高血壓及8例乙型肝炎。手術類型:97例(61.0%)結直腸癌根治手術,53例(33.3%)胃癌根治手術,9例(5.7%)聯合臟器切除手術。術前體重指數(21.38±3.66)kg/m2,術前血紅蛋白(122.04±21.23)g/L,術前血清白蛋白(41.96±4.65)g/L,

術前血清總蛋白(70.82±6.62)g/L,術前血清前白蛋白(228.21±83.71)mg/L。

1.2 方法 每個研究對象在術后6~12 h抽取靜脈血樣本通過生化檢測儀檢測血清白蛋白濃度。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年齡、性別、伴隨疾病、術前體重指數(BMI)、術前血紅蛋白濃度、白蛋白濃度、總蛋白濃度、前白蛋白濃度、手術時間、術中凈入液體量比體重,術中凈失血漿量比體重,共11個臨床因素。術中凈入液體量比體重=(術中液體總入量-可見的液體出量)/體重;術中凈失血漿量比體重=(術中失血量-術中輸血漿及全血總量)/體重。年齡作為連續變量,手術操作由同一組外科醫生完成。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使用秩相關、線性相關、方差分析、和t檢驗分析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與各臨床因素之間的相關性;使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找出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與臨床因素之間的回歸方程;以P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手術時間(237.26±88.17)min,術中凈失血量每公斤體重(2.84±3.01)mL/kg,術中凈增液體量每公斤體重(47.46±19.90)mL/kg,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22.62±4.59)g/L(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在手術后6~12 h檢測)。

2.2 血清白蛋白濃度變化 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22.62±4.59)g/L明顯低于術前(41.96±4.65)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與臨床因素之間的相關情況 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在男性中為(23.21±4.55)g/L,女性為(21.90±4.57)g/L,不同性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75);在有基礎病患者為(22.62±3.46)g/L,無基礎病患者為(22.61±4.90)g/L,兩者之間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P=0.994)。

正態性檢測顯示除了術前血紅蛋白濃度符合正態分布外,故使用線性相關分析其與術后白蛋白濃度的相關性;剩余8個臨床因素均不符合正態分布,故使用秩相關分析其與術后白蛋白濃度的相關性。結果提示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22.62±4.59)g/L與術前血紅蛋白濃度(P

2.4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選取上述與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有統計學相關的6個臨床因素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其中,術前血紅蛋白濃度(g/L),術中凈入液體量比體重(mL/kg)和術中凈失血漿量比體重(mL/kg)經過逐步篩選后入選,分別設為X1,X2,X3。其余因素在回歸篩選中被排除,得到一個截距21.243。設立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g/L)為因變量“Y”,得到一個回歸方程:Y=0.052X1-0.081X2-0.411X3+21.243。

回歸方程里的所有系數均有統計學意義。多重共線性檢驗顯示容忍度均大于0.1,方差膨脹因子均不大于5,所以該回歸模型中的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并不嚴重,驗證了該回歸方程的有效性。見表2。

3 討論

本研究第一次描述了胃腸大中手術后6~12 h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顯著下降的現象(從平均41.96 g/L到22.62 g/L)。并率先研究出胃腸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的影響因素與預后因素。本研究結果為臨床工作提供許多有用的信息。

血清白蛋白濃度在術后有顯著下降,其原因可能為:(1)術中大量輸液引起血液稀釋性低蛋白血癥;(2)手術應激后肝臟合成白蛋白的能力減弱;(3)應激狀態下能量消耗增加,白蛋白分解增加以代償性供能;(4)在麻醉和手術應激下,全身毛細血管內皮通透性增加,而白蛋白分子量小,許多白蛋白分子因而從血管內滲漏至血管外;(5)白蛋白隨著術中失血而丟失。其中,術中大量補液的稀釋作用以及白蛋白分子毛細血管外滲漏被認為是術后低白蛋白血癥發生的主要原因[15-17]。Berg等[18]的研究表明輸入膠體液與白蛋白血管外丟失有關,有學者用同位素I125標記白蛋白分子觀察應激狀態下白蛋白的分解和分布動力學,發現在應激狀態下,白蛋白從血管內到血管外的分布明顯增加,白蛋白的分解也加速[19]。這些數據是支持筆者上述所考慮的原因,但是仍需要專門的、設計良好的試驗來證明上述考慮的原因與術后白蛋白濃度的關系。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也需要研究清楚,為臨床工作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因而筆者設計了本研究。

結果顯示年齡、性別、伴隨疾病、術前BMI以及術前血清總蛋白濃度并不是術后白蛋白濃度的影響因素。線性相關和秩相關分析顯示術前血紅蛋白、前白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與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關,而術中凈入液體量比體重、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凈失血漿量比體重與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負相關。也就是說上述6個因素是術后血漿白蛋白水平的影響因素。術前血紅蛋白濃度越低、前白蛋白濃度越低或白蛋白濃度越低,術后白蛋白水平就越低;手術時間越長,術后白蛋白水平越低;術中凈入液體量比體重越多或術中凈失血漿量比體重越多,術后白蛋白水平越低。由于接受胃腸大中手術的患者需要較好的肝功能條件,因而本研究的對象的肝功能均在Child A 或B,所以在本研究中肝功能并沒有作為影響因素來分析。另外本研究中患者的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較高,可能會影響其對術后血清白蛋白的預測功能。

結果顯示術前血紅蛋白水平(X1,g/L)、術中凈入液量比體重(X2,mL/kg)以及術中凈失血漿量比體重(X3,mL/kg)是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術后6~12 h,Y,g/L)的預測因素,其回歸方程為Y=0.052X1-0.081X2-0.411X3+21.243。通過此方程筆者可以在手術結束時預測或估計術后血漿白蛋白的濃度。

這些結果為臨床工作提供許多有用的信息。為預防術后血漿白蛋白水平太低,筆者可以通過控制術中補液量(已有數據證明控制術中補液量帶來更好的臨床預后[20])和術中失血;術前明顯的貧血應該糾正,否則術后血清白蛋白濃度會很低;縮短手術時間、提高術前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也能防止術后血漿白蛋白水平變得太低。

總之,術前血紅蛋白、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濃度,術中凈入液量比體重,術中凈失血漿量比體重以及手術時間是術后血漿白蛋白水平的影響因素。適當控制這些因素有利于調節術后白蛋白水平。術后血漿白蛋白水平能夠通過術前血紅蛋白水平、術中凈入液量比體重以及術中凈失血漿量比體重來預測。

參考文獻

[1]范海鷹,陳德明,粱健雄,等.外源性白蛋白在胃腸外科急危重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分析與評價[J].中國藥學評價,2012,2(1):137-139.

[2]徐勇,鄭曉豐,鞠北華,等.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測定在燒傷患者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0,3(10):251-252.

[3] Ryan A M,Hearty A,Prichard R S,et al.Association of Hypoalbuminemia o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Day and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J].J Gastrointest Surg,2007,10(12):1-2.

[4]李鶯,王霞.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在肝臟疾病中的敏感性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2,1(12):83-84.

[5]葉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預后與白蛋白的關系[J].中國民康醫學,2013,7(11):77-78.

[6] Lohsiriwat V,Chinswangwatanakul V,Lohsiriwat S,et al.Hypoalbuminemia is a predictor of delayed postoperative bowel function and poor surgical outcomes in right-sided colon cancer patients[J].Asia Pac J Clin Nutr,2007,16(2):213-217.

[7] Sung J,Bochicchio G V,Joshi M,et al.Admission serum albumin is predicitve of outcome in critically ill trauma patients[J].Am Surg,2004,70(12):1099-1102.

[8] Gibbs J,Cull W,Henderson W,et al.Preoperative serum albumin level as a predictor of operativ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VA Surgical Risk Study[J].Arch Surg,1999,134(1):36-42.

[9] Medina-Franco H,Ramos-de la Medina A,Torres-Villalobos G,et al.Mortality-associated factors in major surgery: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a referral center[J].Rev Invest Clin,2006,58(1):9-14.

[10] Leite H P,Fisberg M,de Carvalho W B,et al. Serum albumin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J].Nutrition,2005,21(5):553-558.

[11] Dominioni L,Imperatori A,Rotolo N,et al.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infections[J].Surg Infect,2006,7(2):S9-S12.

[12] Dubois M J,Orellana-Jimenez C,Melot C,et al.Albumin administration improves organ function in critically ill hypoalbuminemic patien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J].Crit Care Med,2006,34(10):2536-2540.

[13]李新亮.血清前白蛋白檢測指標對肝臟疾病的診斷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9):51-52.

[14] Fritz H G,Brandes H,Bredle D L,et al.Post-operative hypoalbuminaemia and procalcitonin elevation for prediction of outcome in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3,47(10):1276-1283.

[15] Adams H A,Piepenbrock S,Hempelmann G.Volume replacement solutions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use[J].Anasthesiol Intensivmed Notfallmed Schmerzther,1998,33(1):2-17.

[16] Vincent J L,Dubois M J,Navickis R J,et al.Hypoalbuminemia in acute illness: is there a rationale for intervention?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and controlled trials[J].Ann surg,2003,237(3):319-334.

[17] Boldt J,Suttner S.Plasma substitutes[J]. Minerva Anestesiol,2005,71(12):741-758.

[18] Berg S,Golster M,Lisander B.Albumin extravasation and tissue washout of hyaluronan after plasma volume expansion with crystalloid or hypooncotic colloid solutions[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2,46(2):166-172.

[19] Li W Q,Wang X Y,Zhu H,et al.Albumin kinetic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J].Chinese Jouvnal of Surgery,2003,41(6):423-426.

血清白蛋白范文第2篇

河源市人民醫院檢驗科,廣東河源 517000

[摘要] 目的 對糖化血清白蛋白采用酶法進行測定的臨床檢驗進行分析。方法 對該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臨床采用酶法測定糖化血清白蛋白結果進行分析,并對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進行檢驗,將糖化血清蛋白檢驗結果與患者其它血糖檢測指標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結果 在治療后期GA指標明顯減低,HbA1c指標明顯降低,FPG指標明顯低于入院時,2hPG指標明顯低于入院時,P<0.05;患者的糖化血清白蛋白與糖化血紅蛋白之間的相關性良好(r=0.541),糖化血清白蛋白與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指標之間呈正相關。結論 糖化血清白蛋白能夠有效反映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變化,采用酶法對糖化血清白蛋白進行檢測,對于監測患者血糖控制情況具有重要價值。

[

關鍵詞 ] 酶法;糖化血清白蛋白;臨床檢驗

[中圖分類號] R44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8(c)-0186-02

[作者簡介] 丘燕麗(1979.12-),女,廣東河源人,本科,主管檢驗師,研究方向:生化檢驗。

在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血糖控制是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有效穩定的血糖控制對于改善患者糖尿病癥狀,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而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血糖檢測指標中的基本標準,糖化血清白蛋白(GA)作為反映患者血糖變化的另一指標[1],對其與HbA1c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對于GA檢測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應用具有重要價值。該研究主要對該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間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0例,采用酶法對GA進行測定的結果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其他檢測指標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取得了不錯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間該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110例,其中男56例,女54例,年齡為33~79歲,平均為(55.8±9.5)歲,體質量指數為22~27 kg/m2,平均為(24.2±3.6) kg/m2,在入院時其舒張壓為70~88 mmHg,平均為(79.2±9.1)mmHg,收縮壓為110~143 mmHg,平均為(130.4±17.9)mmHg。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經相關檢查符合2型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標準,確診為2型糖尿病,且均接受相同的血糖控制治療和臨床護理。

1.2 方法

空腹取患者的肘靜脈血液送實驗室進行檢查,采用氧化酶法對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hPG)進行測定,測定所用的檢測儀器為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7600型自動生化分析儀,采用酶法對GA進行測定,測定所用的檢測儀器為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7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具體的應用是將患者的血清樣本與BCP發生作用生成相應青紫色結合體,然后對其吸光度進行測定,得出相應白蛋白濃度,接著用特異性蛋白酶將GA水解成糖化氨基酸,然后用特異性酮胺氧化酶生成相應過氧化氫,再用過氧化氫酶來指示測定系統生成色素,通過對色素A值進行計算得到GA的含量。并采用HPLC法對HbA1c進行測定,測定所用檢測儀器為BIO-RAD型全自動HbA1c分析儀[2]。

1.3 評價指標

對患者動態GA指標、HbA1c指標以及FPG和2hFPG指標進行觀察比較,各項指標均以數值降低為病情好轉標準。

1.4 統計方法

對檢測結果數據采用統計學工具spss13.0進行分析統計,數據結果以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并對其進行t檢驗;對于數據間的相關分析則采用線性相關進行檢驗。

2 結果

患者的血糖檢測各項指標動態變化如表1所示,從結果中可以看出,患者在住院治療后GA指標明顯減低,HbA1c指標明顯降低,FPG指標明顯低于入院時,2hPG指標明顯低于入院時,P<0.05。

在相關性分析上,該組患者的GA與HbA1c之間的相關性顯示良好,呈線性相關關系,P<0.05(r=0.541),與FPG和2hPG之間呈正相關關系,P<0.05,見表2。

3 討論

穩定有效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患者臨床治療的理想狀態,對于改善患者預后,預防各類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糖尿病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價值,而血糖控制水平則是通過血糖監測結果來反映。目前臨床中血糖監測主要有HbA1c檢測、靜脈血糖檢測、指尖快速血糖檢測等[3],其中靜脈血糖和指尖快速血糖檢測等方法只能對患者在某一時間的血糖水平進行反映,其結果容易受患者飲食、情緒等影響[4],不能夠直接反映臨床治療的效果,因而有必要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長期監測,以保證能夠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監測,以便根據監測結果對治療方法進行調整,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在臨床中,HbA1c指標檢測一直是反映患者長期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標,但HbA1c指標檢測受一定時間的限制,對近期患者血糖水平變化的反映不明顯,因而有必要對GA指標進行檢測。

該研究主要對酶法測定GA指標與HbA1c指標和其他血糖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從結果來看,該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標較入院時均發生了明顯變化,GA指標、FPG指標、2hPG指標以及HbA1c指標均明顯低于入院時,這說明說明對患者的GA、HbA1c、PFG以及2hPG進行檢測能夠有效反映糖尿病臨床治療效果。在臨床上對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進行檢測是常見的檢測糖尿病臨床治療效果的方法,對于指示患者在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水平和餐后水平具有重要價值,對患者糖尿病監控具有重要價值。而對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檢測是臨床中常用的臨床治療指標評價的工具,通過對其進行檢測能夠反映糖尿病患者在較長時間內的血糖水平變化,對于糖尿病長期病情控制具有重要價值。由此可看出,在目前缺少對短期糖尿病患者血糖變化的檢測指標,而對GA指標進行檢測的意義也在于此。在相關性的分析上,GA指標與HbA1c指標之間具有良好相關性,與FPG指標以及2hPG指標之間同樣具有良好相關性,這說明GA指標檢測與糖尿病患者其它血糖指標檢測之間的相關性較高,能夠作為患者反映血糖水平檢測指標之一。GA測定是從總糖化血漿蛋白質測定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具體的檢測方法是采用酶法進行檢測,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對GA進行定量檢測,具體是用糖化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進行比較得出的百分比,從而能夠有效規避血清白蛋白對血糖檢測結果的影響,更為準確地反映患者血糖水平變化。且GA檢測能夠對患者在近期2~3周內的血糖水平變化進行反映,有效彌補了HbA1c指標檢測在近期檢測結果上的不理想。在該研究中,GA檢測結果數據與患者其他血糖檢測指標之間均具有較強的相關性,這說明GA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臨床一段時期內血糖水平高低的有效指標。有研究表明不同程度的HbA1c指標患者,在與GA指標的相關性上不同[5],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大部分患者的HbA1c指標均在7.5%之上,只有少部分患者的HbA1c指標在6.5%以下[6],這說明患者在入院時的血糖水平控制情況不佳。而在與GA指標相關性的分析上,有研究對HbA1c在7.5%、HbA1c在6.5%~7.5%之間以及6.5%以下與GA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證明HbA1c在6.5%以上的部分均與GA指標相關性良好,而對于HbA1c在6.5%以下的患者,其GA檢測結果與HbA1c指標之間的相關性不明顯[7],這可能與觀測時間長短有關,這說明在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進行控制過程中需要對HbA1c指標和GA指標進行聯合檢測,將遠期監測和近期監測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較為全面的測定,也才能夠保證檢測結果與患者真實的血糖水平更為接近,這樣醫生根據檢測結果所指定的臨床治療方案也能夠有效,間接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在臨床檢測方法上,目前對GA的檢測主要是采用酶法進行檢測,其檢測過程中可以在自動分析儀中完成,操作方便,數據獲得較為容易,但由于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正常參考值[8],使得GA檢測在臨床中的推廣應用受到一定影響,因而在臨床上應該加強對GA檢測標準的研究,以使GA檢測能夠盡快運用到臨床疾病控制當中,促進臨床效果的提高。

綜上所述,酶法測定的GA檢測結果與HbA1c之間的相關性良好,能夠對患者短期內血糖水平變化進行反映,對患者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價值,值得在臨川檢驗中進行推廣。

[

參考文獻]

[1] 薛邦祿,李妍,徐維家.糖化血清白蛋白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應用評價[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22(6):1367-1369.

[2] 趙芳,張芳,邱玲,等.酶法測定糖化白蛋白的方法性能驗證及其初步臨床應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3,36(4):343-347.

[3] 吳杰紅,張志倫,周良瓊,等.糖化清蛋白酶法快速檢測及其臨床意義評價[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7):1920-1922.

[4] 李梅紅.糖化血清白蛋白的檢測對2型糖尿病短期療效的判斷價值[J].醫學臨床研究,2013,30(8):1533-1535.

[5] 國佳,羅梅,賀巖,等.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白蛋白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2):83-84.

[6] 汪艷紅.妊高征患者血清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檢測意義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6):1106-1107.

[7] 吳冀川,李蓬秋,劉麗梅,等.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的臨床意義及影響因素[J].中國綜合臨床,2013,29(12):1240-1243.

血清白蛋白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應用光譜技術研究曲克蘆丁(troxerutin, TRO)與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 間結合作用機制。方法: 通過熒光光譜法確定曲克蘆丁對BSA的熒光猝滅機制。依據熱力學參數討論兩者之間的主要作用力類型。利用同步熒光光譜考察曲克蘆丁對BSA構象的影響。結果: 曲克蘆丁對BSA的熒光猝滅機制為靜態猝滅;反應的熱力學參數ΔH=-77.06 KJ/mol,ΔS=-152.20 J/(mol·K)。結論: 曲克蘆丁與BSA之間的主要作用力是范德華力;曲克蘆丁的加入使BSA構象發生了變化。

【關鍵詞】 牛血清白蛋白; 曲克蘆丁; 熒光猝滅; 同步熒光光譜

[Abstract] Objective: Applied spectroscopy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roxerutin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BSA).Methods: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chanism of BSA caused by troxerutin.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the major force types between troxerutin and BSA was discussd.The effect of troxerutin on bovine serum albumin was also studied by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Results: The quenching mechanism of troxerutin to bovine serum albumin was static quenching.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the reaction was ΔH=-77.06 KJ/mol,ΔS=-152.20 J/(mol·K).Conclusion: The main binding force between troxerutin and BSA was Van derWaals interaction.Troxerutin binding on the bovine serum albumin could change the serum protein conformation.

[Key words] bovine serum albumin; troxerutin; fluorescence quenching;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曲克蘆丁(troxerutin,TRO)系蘆丁經羥乙基化制成的半成品黃酮化合物。具有抑制紅細胞和血小板凝結,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時能增加血中氧的含量,改善微循環,促進新生血管形成以增進側支循環的開放[1]。結構見圖1。血清白蛋白是血漿中含量最豐富的載體蛋白,它能和許多內源性物質廣泛結合。各種藥物進入人體一般都要通過血漿的貯存和運輸,而后才能到達受體部位并發生藥理作用。

研究藥物與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2]。蛋白質的功能與其結構密切相關,研究中藥有效成分對蛋白質結構的影響,不僅能為確定中草藥有效成分及作用強度提供一定信息,而且對全面闡明小分子化合物與蛋白質的結合機制也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利于了解中藥的作用機制。本文研究了TRO與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作用機制以及溫度對結合常數的影響。分析了TRO與BSA的結合模式,從分子水平認識該反應的作用機制。

圖1 曲克蘆丁的結構

Fig 1 The structure of troxerutin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和試劑

TU1901PC型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公司),LS50B型熒光分光光度計(美國PerkinElmer公司),PHS25型PH計(上海雷磁儀器廠);TRO(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牛血清白蛋白(Sigma公司);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ris)、鹽酸、氯化鈉等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為二次蒸餾水。

1.2 溶液配制

用0.9%NaCl配成pH=7.4的TrisHCl緩沖液來配制濃度為1.0×10-3 mol/L的TRO儲備液備用;以TrisHCl緩沖溶液(pH=7.4,含0.1 mol/L NaCl 以維持溶液的離子強度)為溶劑配制1.0×10-4 mol/L 的BSA儲備液備用。

1.3 實驗方法

熒光光譜的測定:取3 ml 1.0×10-6 mol/L的BSA溶液于1 cm的石英比色皿中,用微量注射器逐次加入濃度為1.626×10-3 mol/L的TRO溶液進行滴定,加樣體積由實驗點濃度計算確定(滴定劑累加體積小于100 μl)。以278 nm為激發波長,繪制300~500 nm波長范圍的熒光光譜;同步熒光光譜實驗中同時掃描激發和發射單色器,固定激發和發射波長差分別為60 nm和20 nm,其他同熒光光譜測量。

紫外吸收光譜的測定:移取10 ml 1×10-4 mol/ L 的曲克蘆丁溶液于10 ml比色管中,加入pH=7.4 的TrisHCl緩沖溶液定容至刻度,以TrisHCl 緩沖溶液做參比,測定紫外吸收光譜。

2 結 果

2.1 紫外光譜的研究

由BSA,TRO及TROBSA(1∶1)復合體系的紫外吸收光譜(圖2)可以看出,TROBSA復合體系的吸收光譜與單獨TRO,BSA的吸收光譜相比,發生了明顯的減色效應。吸收光譜的變化表明TRO和BSA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在基態分子中發生的。

2.2 TRO對BSA的熒光猝滅研究

蛋白質能夠發出熒光是因為蛋白質中存在三種芳香族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由于這些氨基酸結構不同,其熒光強度之比為100∶9∶0.5,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認為蛋白質所顯示的熒光主要由色氨酸殘基貢獻[3]。而當激發波長為278 nm時,TRO在300~500 nm范圍內幾乎無熒光。固定BSA的量,不斷增加TRO濃度時,BSA內源熒光強度有規律地降低,不同溫度時的熒光猝滅曲線如圖3,4所示。

C(BSA)=1.0×10-6 mol/L;λ=278 nm;pH=7.4;C(TRO)(AF):0,0.5,1.0,1.5,2.0,2.5×10-6 mol/L

圖3 25℃時TRO對BSA的熒光猝滅光譜

Fig 3 Effect of TRO on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BSA at 25℃

C(BSA)=1.0×10-6 mol/L;λ=278 nm;pH=7.4;C(TRO)(AF):0,0.5,1.0,1.5,2.0,2.5×10-6 mol/L

圖4 37℃時TRO對BSA的熒光猝滅光譜

Fig 4 Effect of TRO on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BSA at 37℃

熒光猝滅通常可分為動態猝滅和靜態猝滅。一般情況下,可依據不同溫度下的結果區別是動態還是靜態猝滅。對于動態猝滅,隨著溫度的升高,將增加離子有效碰撞的數目,加劇電子的轉移,使熒光物質的猝滅常數隨溫度升高而增大;若是靜態猝滅則溫度升高將降低復合物的穩定性,使猝滅常數減小。為了進一步闡明其熒光猝滅機制,分別作出25 ℃和37 ℃時BSA猝滅的熒光光譜,根據SternVolmer方程[4]

F0F=1+Kqτ0[Q ]=1+KSV[Q ]

式中F0和F分別為加入猝滅物質前后所測得的熒光強度值,τ0為沒有猝滅物質存在時熒光分子的平均壽命。Kq為雙分子碰撞猝滅常數,[Q ]為猝滅物質的濃度, KSV為SternVolmer猝滅常數,且有KSV=Kqτ0。繪制F0/F-1對[Q ]關系圖,見圖5。

圖5 25℃和 37℃時BSA 的SternVolmer圖

Fig 5 SternVolumer curve of BSA with TRO at

25℃ and 37℃

從圖5可以看出,曲線呈良好的線性關系,且隨著溫度的升高BSA猝滅曲線的斜率降低,可判斷藥物與BSA之間形成了復合物,猝滅過程為靜態猝滅。

2.3 結合位點和結合常數的確定

藥物分子和蛋白質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一般采用位點結合模型來描述,設蛋白質分子(P)上對藥物分子(Q)有N個等同獨立的結合部位。蛋白質總濃度為[Pt],藥物總濃度為[Qt],蛋白質和藥物的游離濃度分別為[P]和[Q],生成物為QnP,其濃度為[QnP],則與蛋白質結合的藥物當量數為n[QnP],設結合常數為K,依據Scatchard方程[5]可知,確定猝滅機制后,再將所測得的各個熒光光譜,按349 nm處的相對熒光強度F0/F對C(TRO)F0/(F0-F)作線性擬合,得到弱堿性條件下TRO與BSA形成復合物的結合常數、結合位點數和相應的直線相關系數,見表1。結果表明,TRO與BSA作用時只有1個結合點。表1 BSA和TRO的結合常數及方程的相關系數

2.4 TRO與BSA作用力的確定

藥物與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力包括氫鍵、范德華力、靜電引力、疏水作用力等。藥物不同,與蛋白質作用類型也不相同。根據熱力學參數與作用力間的關系,可以確定其作用力類型。熱力學參數與主要作用力間的相互關系如下[6]:ΔH=0,ΔS>0,為疏水作用力;ΔH0,為靜電作用力;ΔH

lnK2K1=ΔH(1T1-1T2)R

ΔG=ΔH-TΔS=-RTlnK

可求得25 ℃時TRO與BSA反應的熱力學參數ΔH=-77.06 KJ/mol,ΔS=-152.20 J/(mol·K),ΔG=-31.70 KJ/mol。所以可認為TRO與BSA之間的作用力主要為范德華力。

2.5 TRO對BSA構象的影響

同步熒光光譜經常被用來研究藥物分子對蛋白質構象的影響。當同步掃描波長差Δλ為60 nm時,BSA的同步熒光主要是色氨酸殘基發射的熒光,Δλ為20 nm時只表現出酪氨酸殘基的熒光。而色氨酸的最大熒光發射波長與其所處的介質環境有關。因為氨基酸殘基的最大發射波長與其所處環境的疏水性有關,所以由發射波長的改變可判斷蛋白質構象的變化。

BSA的空間結構由3個結構域組成,每個結構域由2個亞結構以槽口相對的方式形成圓筒狀結構,幾乎所有疏水性氨基酸殘基都包埋在圓筒內部構成疏水腔[5]。固定BSA濃度,逐漸增大TRO的濃度,記錄Δλ=60 nm和Δλ=20 nm時的同步熒光光譜圖,發現最大發射波長略有移動(圖6)。表明TRO的加入導致了BSA構象的改變,色氨酸殘基所處環境的疏水性降低,BSA 內部的疏水結構有所瓦解, 肽鏈的伸展程度增加[7 ]。

C(BSA)=1.0×10-6 mol/L; pH=7.4

a:Δλ=20 nm; C(TRO)(A-E):0,1,2,3,4,×10-6 mol/L

b:Δλ=60 nm; C(TRO)(A-E):0,1,2,3,4×10-6 mol/L

圖6 BSA的同步熒光光譜

Fig 6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BSA

3 討 論

TRO對BSA產生熒光猝滅,且猝滅過程是由于形成化合物而引起的靜態猝滅。因為動態猝滅是由分子的擴散碰撞導致的,隨著溫度的升高,分子的擴散速度加快,熒光猝滅會更嚴重,猝滅常數應更大。而靜態猝滅溫度升高將降低復合物的穩定性,使猝滅常數減小。另外,據文獻報道,生物大分子的熒光壽命約為10-8 s[8],各類猝滅劑對生物大分子的最大擴散碰撞猝滅速率常數為2.0×1010 L·(mol·s)-1,根據實驗所得KSV值及SternVolmer方程,可以計算TRO對BSA的熒光猝滅速率常數Kq遠大于各類猝滅劑對生物大分子的最大擴散碰撞猝滅速率常數。由此進一步證明,TRO對BSA的猝滅是由于形成了配合物而引起的靜態猝滅。

通過TRO與BSA熒光光譜的研究發現,不存在藥物時的BSA熒光強度比存在藥物時的BSA熒光強度強,表明BSA內色氨酸殘基與TRO之間存 在能量轉移。

通過對TRO與BSA熒光光譜測定,發現BSA的內源熒光有規律地降低且略有紅移現象。有研究[9] 認為色氨酸的最大熒光發射峰位對環境很敏感, 在疏水環境中其最大峰位約為332 nm,完全顯露于水相中時約為352 nm,部分顯露于水相中時則約為342 nm,由此可以認為TRO 與BSA 結合后, 使BSA 的螺旋結構逐漸舒展開來, 從而使色氨酸殘基逐漸從白蛋白的疏水環境中顯露出來而進入水相中, 導致BSA分子的空間構象發生了變化。

參考文獻

[1] Petruzzelis V,Troccoli T,Candiani C, et al.Oxerutins(Venoruton):efficacy in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Angiology,2002,53(3):257-263.

[2] 邵 爽,馬博英,王學杰.頭孢地嗪鈉與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J].物理化學學報, 2005,21(7):792-795.

[3] 馬貴斌,李克安,趙鳳林.熒光法研究藥物分子與人血清白蛋白的結合作用[J].化學學報,1999,53(12):1193-1197.

[4] 周秋華,王彥卿,張紅梅,等.單寧酸與牛血紅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譜研究[J].化學研究與應用,2008,20(7):816-820.

[5] 肖厚榮,盛良全,施春華,等.水楊酸與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熒光光譜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4,24(1):78-81.

[6] 張紅梅,王彥卿,于黎明,等.鋅酞菁與牛血紅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譜研究[J].化學試劑,2008,30(2):85-88.

[7] 張紅梅,王彥卿,張根成,等.分子光譜法研究鋁酞菁與牛血紅蛋白的相互作用[J].分析實驗室,2007,26(3):118-122.

血清白蛋白范文第4篇

【P鍵詞】 白蛋白; 心力衰竭; 心室重構; 腦鈉肽; 射血分數

doi:10.14033/ki.cfmr.2017.9.00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9-0014-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whether serum albumin level can be the same as the level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 as a biochemical indicator of the severity of heart failure and to analyze its correlation with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266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40 cases of health perso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albumin,BNP 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 was analyzed.Resul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serum albumin level in group Ⅱ,Ⅲ and Ⅳ was significantly lower,and decreased with the severity of heart failure,the differences abov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lbumin; Heart failure; Ventricular remodeling;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Ejection fra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Binzhou Medical College,Binzhou 256600,China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三個特點[1]。隨著我國人口趨于老齡化,因CHF導致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也在逐年增加,有研究發現,心衰患者5年死亡率甚至比一些惡性腫瘤還要高,因而CHF的研究及診治顯得尤為重要,現在臨床上已經出現了多種用于CHF的診斷及判斷預后的方法。許多研究證實神經體液因素、炎性因子、年齡、肥胖、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體重指數、營養不良等都是影響心力衰竭預后的危險因素。近年來已證實左室重構是CHF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在臨床上CHF患者常常合并低蛋白血癥,也是心衰患者死亡及長期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子[2],然而目前關于低蛋白血癥與左室重構關系的臨床研究很少,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觀察白蛋白水平與心衰左室重構的關系,探討血清白蛋白是否可以作為評價慢性心衰患者左室重構的指標,為心衰患者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6年7月在筆者所在醫院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266例為研究組,按1928年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級標準分為3組:心功能Ⅱ級組76例;心功能Ⅲ級組85例;心功能Ⅳ級組105例。另選取健康正常者40例作為對照組一起納入研究。所有對象年齡46~85歲,平均(62.75±12.85)歲,研究組平均病程(5.49±2.64)年,其中男214例(70.0%),女92例(30.0%)。各組年齡、性別、糖尿病史、吸煙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入選標準及排除標準

研究組為確診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且病程至少2年的患者。排除有嚴重肝腎疾病、發熱、腫瘤、血液系統疾病、膽道疾病、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近期有重大手術及外傷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慢性心衰患者和正常對照組的血清白蛋白、BNP,超測定左室舒張末內徑、室間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射血分數,計算左心室質量指數(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分析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用直線回歸分析法計算相關系數,P

2 結果

不同心功能組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且血清白蛋白水平隨著心衰程度加重而下降,與CHF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而BNP及LVMI隨著心衰嚴重程度加重而逐漸呈升高趨勢,各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血清白蛋白是血漿白蛋白主要組成部分,由肝臟合成,具有維持血漿滲透壓、結合和運輸物質、抗休克、抗氧化等生理功能,通常僅被認為是反映營養狀況或慢性疾病危重程度的指標之一。有研究發現,血清白蛋白含量與C反應蛋白水平呈負相關[3]。Vincent等[4]提出低蛋白血癥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各種并發癥的狀態,是影響疾病預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且目前血清白蛋白檢測手段非常成熟,簡便易行。Horwich等[5]報道,低白蛋白血癥是一個有效預測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指標。也有研究表明營養不良、慢性消耗是心力衰竭不良預后有力的危險因素[6]。近年來,有研究表明低蛋白血癥可誘發并加重心室重構從而加速心衰的進展[7]。孫志軍等[8]研究發現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參與了CHF發生發展的病理生理過程,且CHF患者出現低蛋白血癥使心衰程度進一步惡化。

本研究顯示血清白蛋白水平在CHF患者中有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本研究所選擇的病例資料均來自筆者所在醫院心內科住院的患者,資料比較完備,但可能存在一些選擇性偏倚,且病例資料有限,此項研究結果尚需大規模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2):98-122.

[2] Bonilla-Palomas J L,Gámez-López A L,Moreno-Conde M,et al.Hypoalbuminemia in acute heart failure patients:causes and its impact on hospital and long-term mortality[J].J Card Fail,2014,20(5):350-358.

[3]鄧次妮,雷健.急性心肌梗死血清白蛋白與B型鈉尿肽和超敏c反應蛋白及左心室射血分數的相關性[J].中國綜合臨床,2012,28(8):838-841.

[4] Vincent J L,Dubois M J,Savakis R J,et al.Hypoalbuminemia in acute illness: is there a rationale for intervention?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and controlled trials[J].Ann Surg,2003,237(3):319-334.

[5] Horwich T B,Kalantar-Zadeh K,MacLellan R W,et al.Albumin levels predict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ystolic heart failure[J].Am Heart J,2008,155(5):883-889.

[6] Nker S D,Ponikowski P,Vane S,et al.Wasting as independent risk(actor for mortality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Lancet,1997,349(9058):1050-1053.

[7] von Hailing S,Steppe R,Canker S D.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healing cardiac cache highlights from the 5th Cahokia Conference[J].Into J Tcardiol,2010,144(3):347-349.

血清白蛋白范文第5篇

[關鍵詞] 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10(a)-0049-03

急性冠脈綜合征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合并血糖升高,但高血糖是否與糖尿病有關還有待研究。另外,UA與AMI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是否有差異,隨著血糖的升高,其他生化指標如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的關系如何,值得關注。現對我院27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8月~2011年5月在航空總醫院心內科住院診斷為AMI的患者139例,設為AMI組,其中,男101例,女38例;年齡41~82歲,平均(62.36±10.33)歲。AMI診斷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1]。另隨機選取同期住院UA患者131例作為對照,設為UA組,其中,男98例,女3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MI)、吸煙、家族史、糖尿病(DM)病史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將270例患者分為糖尿病組(127例)和非糖尿病組(143例),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

1.2 方法

1.2.1 FBG、2 h PBG、GHb的測定 研究對象空腹10 h后早晨7:30~8:00抽取空腹及餐后2 h外周靜脈血3 mL于生化管中送檢,采用Backman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FBG、2 h PBG。用血常規管免疫抑制比濁法測定GHb。

1.2.2 GA的測定 采用液態酶法測定(日本旭化成制藥株式會社Lucica GA-L試劑盒,Glamour2000自動生化分析儀,精密度試驗顯示批內、批間的變異系數均小于3%)。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輸入SPSS 11.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糖尿病組和非糖尿病組各生化指標的比較

兩組FBG、2 h PBG及G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GHb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急性心肌梗死組和不穩定性心絞痛組生化指標的比較

兩組FBG、2 h PBG及GA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GH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3 各項生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FBG、2 h PBG都與GA有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373、0.327,而FBG、2 h PBG均與GHb無相關性。見表4。

3 討論

AMI由于突然發作嚴重的心肌缺血和梗死,可以刺激全身的應激反應,應激引起的高血糖(stress hyperglycaemia)是影響AMI預后的一個重要因素[2]。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會升高[3]。即使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既往無糖尿病史,其血糖的升高,可能是已經存在的糖代謝紊亂的表現[4],并且在隨訪中,這種糖代謝紊亂持續存在,成為影響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5]。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患者往往與高血糖相關,本組資料從監測血糖變化的各項生化指標著手,對27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進行研究,分為糖尿病組和非糖尿病組,結果兩組無論是FBG、2 h PBG還是GA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而糖尿病組糖化血紅蛋白明顯高于非糖尿病組,提示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急性期主要與應激性高血糖相關。

糖尿病為冠心病的等危癥,其較非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急性冠脈綜合征。早在30余年前,Framingham心臟研究就已證明糖尿病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高2~4倍[6-7]。Dagenaise等[8]隨訪24年研究也指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比不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更高,相對危險為指數3.11。因此,監測發病前血糖的變化就顯得尤為重要,GA和GHb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血糖控制指標[9]。當血漿葡萄糖分子中的羰基能和白蛋白分子末端的自由氨基發生非酶促糖基化反應,就可形成不穩定的、可逆的醛亞胺,醛亞胺的分子結構再經過重排反應,最后生成高分子酮胺結構。GA是這一酶促反應相結合的產物。GA和GHb不同,不受血紅蛋白變異和紅細胞更新率的影響,因而能快速、靈敏、特異地評價和監控血糖的變化[10-12]。GHb反映過去6~8周的血糖平均水平,而GA可有效反映患者在過去2~3周的血糖水平。目前已知,GA變化早于GHb。對于血糖變化不穩定的患者,GA能夠及時監測并反映血糖的變化。因此,在了解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糖短期水平變化時具有一定的優勢。本文通過對270例AMI和UA患者的研究分析顯示,AMI和UA兩組患者相比,FBG、2 h PBG及G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GHb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另一方面,FBG、PBG都與GA有良好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373、0.327,均P < 0.05),而FBG、2 h PBG與GHb無相關性,提示GA較GHb更能及時反映ACS患者發病前短期的血糖變化,從而有效反映急性期應激性高血糖的水平。

綜上所述,GA是反映在過去2~3周血糖的變化,這彌補了FBG、PBG、GHb測定的不足,從而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在急性期血糖的控制及監測提供了可靠且便利的指標。其與FBG、PBG較好的相關性,又可以及時反映血糖的變化趨勢,這有利于高危人群的篩查,并能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控制血糖,改善預后,降低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11.

[2] 彭曉韌,趙艷芳,鄒大進,等.糖尿病在急性心肌梗死危險評估中地位的探討[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11,23(6):322-328.

. Prehosp Emerg Care,2011,15(3):405-409.

. Endocr Regul,2010,44(1):3-8.

. Lancet,2002,359(9324):2140-2144.

. J Endocrinol Invest,2011,34(11):881-886.

. Psychother Psychosom,2012,81(2):108-117.

. CMAJ,2009,180(1):40-47.

[9] 阮昱,李霞,張楠,等.2型糖尿病與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水平的比較[J].臨床內科雜志,2004,21(2):117-119.

[10] 王麗娟.紀立農國際專家委員會關于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在糖尿病診斷中的作用的報告[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8(17):563-565.

相關期刊更多

臨床合理用藥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北省科學技術協會

醫學檢驗與臨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廣西醫學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报价| 中宁县| 博客| 广汉市| 桓台县| 大新县| 全州县| 竹北市| 铜山县| 东阿县| 县级市| 海晏县| 四会市| 灵山县| 花垣县| 顺昌县| 龙口市| 安达市| 博野县| 金秀| 科技| 扎赉特旗| 青神县| 施秉县| 东源县| 宁乡县| 建平县| 镶黄旗| 霍州市| 永和县| 彭山县| 阿拉善右旗| 潢川县| 刚察县| 进贤县| 沧州市| 贡山| 仲巴县| 封丘县| 吉木萨尔县| 山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