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充分的拼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 思品課 教學效果
又送走了一屆學生,所教班級的中考成績都不錯,這個結果在我的意料之中。經過幾年的循環教學,給我體會最深的是:教好初一、初二,到初三就無需太擔心。那么,在這三年里尤其在初一的起始階段我是如何努力的呢?以下是我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一些做法,雖然有些粗淺,但個人感覺效果不錯,在此整理成文與大家共享。
一、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在初一學生的觀念中只有語、數、外三門主科,其他都是副科,因此,他們只重視語、數、外,對政治的學習態度就可想而知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請班主任幫著強調一下,也可以借助家長的力量對學生進行引導,但這些都是外在的力量,它們的效力持續時間較短,要不了多久學生又恢復原樣。所以我認為要端正學生學習政治的態度,從根本上講還是要靠我們政治老師自己。只要我們政治老師態度端正,用踏實、認真的作風與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科教學,學生自然也不敢馬虎。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我們做老師的都懂,但事實是有多少學生會對學習天生有興趣呢?更何況是在人們心中非常枯燥的政治。所以,對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只能靠我們慢慢去培養。我主要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的:
1.讓學生體驗成功。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學生在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上的差距已經形成,而對于政治,他們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去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讓他們在政治學習上體驗成功,從而增強自信,產生興趣。
2.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單一的講授型課堂自然是無法長久地吸引學生的興趣,所以要結合教學內容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如討論課、演講課、辯論課等形式都可以經常采用。例如,在教學《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時,結合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們在課堂上開展了“上網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辯論,盡管學生的辯論很稚嫩卻也精彩,而且其產生的效果是遠非教師單純的講授可以比擬的。
3.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一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如在教學社會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時,我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生活中的規則,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感悟出社會生活需要規則;通過展示世博會的有關圖片,讓學生一方面了解國家大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白一個國家的發展也需要大家遵守規則,共同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認識到遵守規則不僅是自己的事也是國家的事,甚至是世界的事;二是聯系學生自身實際。例如:課堂上我通過展示學生的照片讓學生認識到每個公民有責任遵守社會規則,維護社會秩序。對學生現場調查:你有過闖紅燈的行為嗎?讓學生從自身的行為認識到不遵守公共生活的規則會帶來的危害,從而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4.多和學生交流。很多時候,學生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喜歡某個學科,所以,要想讓學生喜歡我們的學科,我們得想辦法讓學生喜歡自己。在平時課余時間能盡可能地與學生加強交流,拉近與他們的距離,通過交流了解他們的喜好,在學生上活動課時能去參與他們,運動會時為他們加油,下課后在教室里多呆兩分鐘等等,這些小的細節都能提升我們在學生心中的形象,有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當然就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端正的學習態度,必須要通過良好學習習慣加以鞏固,否則不會持久,某種程度上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好壞其實最終取決于學習習慣。在教學中我主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筆記、作業、復習的習慣與規范。
1.認真記筆記。人們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而學會記筆記是提高學習成績的好方法。由于政治學科是開卷考試,許多學生乃至老師都會忽視筆記,他們認為政治要記什么筆記?書上不都有嗎?而到了考試時,卻常因為書上空白一片而無從理解,不知道要抄哪一段,所以常考不到理想的成績。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很注重讓學生在課堂上記筆記,而且我還會不時的抽查一些學生的筆記。至于,到底讓學生記什么,這因人而異,視內容而定,運用圈、點、勾、劃、做標注等方式,開始學生可能不適應,但一段時間后他會體會到做筆記的好處后,慢慢的不用老師提醒他們也會做得很好。
我們班把文學積累作為班級的特色,從入學開始,就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積累誦讀。
1.引導學生多積累,給學生充分的積累誦讀時間。從學生入學開始,每天早晨在黑上板寫10條成語接龍,每條成語加上拼音;名言、諺語、對聯或歇后語,每天積累其中的一條,也加上拼音,早自習利用20分鐘時間和學生一起背誦,同時每節課上課之前5分鐘由班長選定一組每人讀一遍,并單獨進行成語接龍一遍,這樣既達到了積累的目的,又鞏固了漢語拼音,不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
要求學生背誦的詩詞,檢查是必不可少的,課內時間有限,無法檢查,每背一首詩詞我就在小組內選擇一個負責人,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負責檢查,一首詩詞大概給兩三天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只要把古詩背下來找時間隨時去負責人那里背誦。對于有些小學生現在還暫時難以理解的作品,我先讓學生盡可能遵循記憶規律,按照一定的記憶方法“背誦”,即使有難背難記的作品,也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擅長記憶的天性,先讓學生“不求理解,只求熟讀”,把作品“死記硬背”下來,日后隨著生活體驗和知識經驗的增加,學生一定會對先前“夾生”地儲存在大腦中的語言文字漸漸熟悉起來,逐漸品出真意,悟出新意。
2.引導學生多讀書,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從低年級開始,我就把每天中午學生進樓定為課外閱讀時間,還允許學生課堂學習任務完成后讀課外書,剛開始的時候學生沒有興趣,也不愛讀,我就隨時抽查學生讀書的情況,把學生叫到身邊用聊天的方式說,這樣每個學生都會去讀,如果不讀的話,擔心老師叫到他說不出來什么。學生之間也開始交流,這樣班級讀書的氛圍就漸漸形成了。為了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我經常在講完課的時候,讓學生說一說最近你都讀了什么,把印象深刻的情節講給大家聽,我也經常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讀給學生聽。
在教學漢語拼音 an 、 yuan 、 en 時,我充分利用書上的插圖編故事,使插圖的表音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讓學生在故事的學習氛圍中輕松學拼音。
首先,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幅天安門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并告訴學生這節課要認識的第一位新朋友就是復韻母 an ,如何記住 an 的形呢?我演示出兩個小朋友,分別手持 a 和 n ,從不同的方向走到一起, a 和 n 一合并,就成了 an 。然后,我讓學生自由想像,自由發揮,說說怎樣記住 an 的形。學生們興趣盎然、議論紛紛。有的用小故事,如:小明和小紅是好朋友,他們拿著 a 和 n 來到天安門前唱歌跳舞,歌唱北京天安門;有的用兒歌,如:“小紅和小明,手拿 a 和 n ,來到天安門,成了好朋友”,等等。學生思維之活躍讓我贊嘆不已。
接著,教師邊演示課件邊敘述,小明和小紅離開了天安門,各自回家了。小明在回家的路上走著,突然,一只皮球滾到了眼前。教師接著問:這只皮球是什么形狀的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圓形。教師將一個寫有 yu 的半圓和另一個寫有 an 的半圓合并起來,組成了一個書寫著 yuan 的圓球。這種演示過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后,教師再演示課件敘述:小紅回到家,發現家門是關著的,于是她做了件什么事?學生紛紛用手作摁門鈴狀,答道:摁門鈴。教師將寫有 e 和 n 的卡片交給學生,讓學生仿照 an 的學法自由組合、自由討論。
一、充分利用情境圖
漢語拼音課的教學都是一些抽象的符號,學生學起來易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文中的情境圖,將抽象的字母具體形象化,激發學生的情趣。
例如:在教學《a o e》一課時,出示了課文中的插圖,(師):“今天的天氣真好呀,藍藍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公園里的游客們臉上都掛著快樂的笑容。爸爸媽媽帶著小寶來到了西湖公園劃船,這里的景色可漂亮了,小寶不禁高聲唱起了‘a’字歌,‘ā á ǎ à’,岸邊的大公雞聽見了,也跟著小寶一同歌唱,它唱起了‘o’字歌,‘ō ó ǒ ò’。他們的歌聲是那么的動聽,吸引了遠處正帶小鵝游泳的白鵝媽媽,它們一起游了過來,白鵝媽媽不甘落后地唱起了她最喜歡的‘e’字歌,‘ē é ě è’。多么動人的畫面呀!”通過觀察文中的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結合起來,既提高了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有利于學習拼音,幫助記憶“a o e”的音與形。
二、融入游戲與故事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暫,記得快,忘得也快。根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表現、記憶力強的特點,我在教學中穿插了一些游戲,如“找朋友”“開火車”“摘蘋果”“我來比,你來猜”“郵遞員送信”等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d t n l》一課時,我先創設情景,叫四個男生分別手拿d t n l的聲母卡片,六個女生手拿a o e i u ü的單韻母卡片。(師):“今天拼音王國要舉行盛大的party,可是每個人都必須有舞伴才能進去,這時傳來了一陣哭泣聲,哦,原來是d t n l沒有舞伴,誰愿意來幫它們呢?”這時,手中拿著單韻母“a”卡片的女生上臺來,說:“聲母d,你好!我是單韻母a,我愿意做你的舞伴。”這時,聲母d笑瞇瞇地擦掉了眼淚,他們一起說:“我們的組合叫da”。通過趣味性強的游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更輕松、更扎實。
故事是孩子們最愿意聽的,生動有趣的故事更能激發孩子學習的欲望。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也能極大地激活孩子的語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例如,在教“小(xiǎo)”時,(師):“這是幾拼音節?”有的學生說是兩拼音節,有的學生說是三拼音節,這時,我就給他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在這富有色彩的神話故事情節中,不得不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聽完故事后,孩子們知道了xiǎo是三拼音節,j q x就像是七仙女,ao就像是牛郎,他們要相見就必須有橋梁,也就是說j q x 想和ao在一起就必須借助介母,在xiǎo這個音節中,i就是介母,所以這是三拼音節。孩子們在快樂中自我探索、自我發現,準確而迅速地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
三、創編兒歌,輔助識記
兒歌是兒童喜愛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淺顯易記,很適合兒童的語言特點。在學習23個聲母時,有一些學生容易弄混淆,我利用兒童熟知的事物引導學生自己編成兒歌記憶。如: 右下半圓b b b,右上半圓p p p,兩個門洞m m m,一根拐棍f f f,左下半圓d d d,傘柄朝上t t t,一個門洞n n n,一根小棍l l l,當孩子們背著這些朗朗上口的口訣時,字母的音和形已被他們牢牢掌握。同時,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喚起學生的創編激情,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啟發學生自編口訣。學生非常積極,還能夠自己編出一些兒歌助記,如 :在學習《ai ei ui》一課時,有個學生自告奮勇地說出他的識記方法,他說:“a在前面,i在后,āi ái ǎi ài。”孩子們自編的兒歌輔助記法既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在學習的效果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動作演示,區分形近字母
孩子在學習漢語拼音的時候,其中的一個難題就是b p d q分不清,如果這幾個聲母不分清,會直接影響到后面的拼讀。為此,教孩子們做手指操,可讓學生伸出左拳,拇指向上,演示b的字形,再伸出右拳演示d的字形,然后讓學生將兩拳相對后向下翻,便演示出p q的字形。邊演示邊教學生說:“大拇指向上,左手b來右手d,大拇指向下,左手p來右手q。”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使本來顯得很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而且也幫助學生區分了易混淆的字母。
【關鍵詞】關注個體 樂學拼音 拼音教學
本人在“大班化”的條件下,以拼音教學為突破口,開展了拼音教學的實驗研究。
在拼音教學方法上,我嘗試全新的教學技巧和策略,通過拼音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使他們邁好語文學習的第一步。
一、“個別教學”,關心每個學生的進步
班級授課制的優點在于一個教師的教學能被眾多的學生所接受。然而學生是能動的,每個學生都有鮮明的個性,在班級授課制中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歷來是教育界的一大難題。
本人在進行小學一年級的拼音教學過程中,充分進行“個別教學”。由于每個學生拼音的已有水平和思維記憶能力都不盡相同,于是我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先對學生展開深入的調查和分析,通過家訪和個別交談等形式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為每個學生制定詳細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對于基礎較好、認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大膽提高要求,而對于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則給予更多的個別輔導。
在堅持教學標準的前提下,使學有余力的學生和在學習上有稍許困難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學習進步和成功的“喜悅”。如班上有的學生形象記憶能力較強,我則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看圖識拼音”;有的學生擅長音樂,我則讓他們通過學兒歌來認讀拼音;等等。總之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專長來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讓他們感到“學習是最快樂的事情”。
二、“動靜交錯”,融拼音教學于活動之中
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剛剛從游戲轉入正規的課堂學習,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即所謂的“好動”是他們的共同特點。針對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我采用分組活動等形式,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動靜交錯”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常運用無意注意規律,采用恰當的“刺激物”使學生的無意注意中心集中到學習上來。這個“刺激物”就是“動靜交錯”的教學活動。我在拼音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觀察學生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在每個“注意力分散周期”到來之前我通過“動”來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而在“動”過之后,又用“靜”來進行緩沖,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做到“有張有弛”。
我設計的拼音學習活動常常是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分工合作,進行“畫畫”“做做”和“用用”的活動。“畫畫”就是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將枯燥的拼音字母畫成美麗的圖畫。如學“t”時讓他們畫小傘,學“q”時讓他們畫小旗,等等。由于學生對于顏色的刺激非常敏感,所以我在試圖讓學生區分韻母時,讓他們動手用自己最喜歡的顏色寫單韻母、復韻母、前鼻韻母和后鼻韻母,這樣,學生在“涂鴉”的過程中了解了這些韻母的區別。“做做”就是讓學生在小組游戲中學習,讓他們通過“找朋友”“緊急集合”“送信”“x拼音、做動作”等活動使學生的腦、眼、口、手、腳都“動”了起來。“用用”則將拼音學習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組織學生用學過的拼音來拼周圍的事物,如學習用品、食品等,做到學以致用。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把握“動”的尺度,在動過之后通過讓學生聽舒緩的音樂,閉眼默念今天學過的拼音等“靜”的活動幫助他們鞏固學習的內容,調節他們的情緒。
三、“創設情境”,融拼音教學于情境之中
為創設學習的課堂氛圍。我將拼音掛圖、識字掛圖布置在教室里,還在各種可能的地方如課表、值日生表上標上拼音,在課堂上,我常常打破傳統的學生座位“秧田式”的排列方式,根據教學需要,把桌子隨意組合,可以是小組團團坐,也可以是全班團團坐,還可以是師生同坐在一起,在教室中創設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我也注重“趣味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知識。如學拼音標調時,我假意標錯調,隨后說:“我是e先生,你的帽子為什么不給我戴呢?”請學生指出,等學生回答了口訣:“荒岡冢給淮鰲!焙螅我假意“恍然大悟”,糾正了音節的標調,這樣,學生對標調規律的印象非常深刻。再如學整體認讀音節時,我告訴學生zhi先生家,有四個兒子:老大zhī老二zhí老三zhǐ老四zhì,生動的比喻使學生很快地掌握了整體認讀音節。
四、“鼓勵創新”,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為積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好地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在一年級的拼音教學中大膽鼓勵學生創新。
“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有利于點燃他們創新思維的火花。我在拼音教學中常常提出如“這個字你想怎么記”之類的問題,讓學生在選擇學習方法、交流學習情況、展示學習思路的過程中去獨立思考、獨立發現,注重鼓勵學生尋找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不局限于“唯一”和“統一”。同時,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充分肯定,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成功都給予充分的欣賞和激勵,使學生產生成就感。例如,我在教聲母“d”的時候,先復習“b”的兒歌:右下半圓bbb,像個6字bbb,帆板沖浪bbb,然后請學生自己開動腦筋來編“d”的兒歌,最后,請發言的同學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說一說。期待性的語言,將孩子推向了學習主體的位置。有同學說左下半圓ddd,有同學說反寫6字ddd,6字反寫ddd,還有同學說座鐘筆筒ddd,馬兒快跑ddd。同學們學習的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從“臺前”退至“幕后”,由“獨唱”轉崗為“伴奏”,做一個幫助發現真理而不是拿出現成答案的人,使教學開放而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