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交換女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趙榮葉是鄭州一所音樂學院的教師。1995年,她與本校青年教師張久祥結婚,婚后感情融洽,女兒張可丹的出生,給他們帶來了許多歡樂。
趙榮葉把全部心思放到了對女兒的培養上,打算從各方面給予女兒最好的培養。她深知音樂對培養孩子內在氣質的重要性,就在女兒的臥室里裝了四個迷你小音箱,每天播放各種輕柔舒緩的樂曲。時間長了,只要音樂一響,小可丹就會跟著節奏晃動身體。
小可丹牙牙學語時,趙榮葉就和丈夫約法三章:一定要和女兒說普通話;不抱她到人多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傳染源多、口音雜,對孩子影響不好;吃飯時不能發出聲響,也不能說話,那樣既不衛生也不文明。
可丹長到兩歲時已出落得人見人愛,趙榮葉暗暗發誓,一定要把女兒培養成心靈純潔、氣質高雅的女孩。
可丹3歲時,趙榮葉和丈夫搬出學校,在某高檔小區買下一套三室一廳的公寓。正當夫妻倆為改善女兒的生活環境而感到欣喜時,趙榮葉卻發現小區里住著很多有錢卻粗俗的生意人。
有一次,她帶女兒坐電梯下樓。途中進來一男一女,男的50歲左右,女的只有20來歲,兩人毫不避諱地在她們母女面前打情罵俏。她趕緊把女兒抱在懷里,捂住孩子的眼睛,心里產生了離開這個小區的念頭。
張久祥也同意搬家,夫妻倆賣掉了高檔小區的房子,重新搬回書香醉人的大學校園。看著周圍青春四射、舉止文雅的學子,趙榮葉終于松了口氣。
轉眼,可丹該上幼兒園了,趙榮葉把她送進一所藝術幼兒園,雖然費用高些,可她不在乎。看著女兒每天從幼兒園回來都有進步,她很開心。
一天,張久祥陪女兒擺拼圖,小可丹很快擺好了一個熊貓形的圖案,而張久祥要用十多分鐘才能擺出大致輪廓,小可丹嚷起來:“爸爸,你真是個小笨蛋,還沒有丹丹擺得快呢!”
趙榮葉盯著女兒的眼睛問:“你怎么學會罵人了?這可是壞孩子才說的話!”
接下來,她除了反復教育女兒不能說這樣的“壞話”外,還跑到女兒的幼兒園進行調查。原來,可丹班里前段時間來了新的小朋友,這個小朋友受到爸爸的影響,經常罵別的小朋友是“笨蛋”,小可丹聽多以后就學會了。
知道原因后,趙榮葉當機立斷:讓女兒轉園!張久祥勸妻子三思而后行,畢竟找家合適的幼兒園不容易,趙榮葉卻斬釘截鐵地說:“不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太強了,一旦開了頭,她的壞毛病會越來越多!”
隨后,趙榮葉托人找關系,把女兒轉到了一所軍事院校附屬幼兒園,她認為軍人的孩子家教嚴,好習慣多,對女兒的影響好。
女兒受欺凌,“無菌教育”面臨挑戰
很快,可丹該上小學了。趙榮葉考察了多所小學后,把女兒送進二七區一所重點小學。在學校里,可丹文靜乖巧、多才多藝,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
在無憂無慮的學習生活中,可丹升入四年級,她所在的班級換了一位姓梁的班主任。梁老師知道可丹的媽媽是大學音樂教師后,向她提出:“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也喜歡古箏,能不能請你媽媽給她指點一下,我可以付學費。”
可丹把梁老師的話轉給媽媽。可是因為教學任務重,還時常有演出任務,趙榮葉抽不出時間,便給梁老師打電話婉拒了老師的要求。
梁老師嘴上說沒什么,心里卻不痛快。此后,她經常找機會批評可丹,課堂上也很少提問她。
四年級下學期,班里轉來了一個叫王倩倩的女生,性格專橫霸道,梁老師安排她做可丹的同桌。
一次上課,王倩倩故意把可丹的課本藏起來,可丹向老師報告后,老師罰王倩倩站了半節課。下課后,老師剛離開教室,王倩倩就抓過可丹的書用力撕起來,邊撕邊罵:“看你還打不打小報告!”可丹去搶課本,王倩倩把她推倒在地,她痛得大哭起來。
可丹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個刁蠻的同桌。回到家里,她抽泣著把白天發生的事情告訴媽媽,說不想上學了。
從沒想過女兒會受這種委屈的趙榮葉驚呆了,當即打電話給梁老師反映情況,懇請她給女兒換同桌,梁老師說:“位置都是老師精心安排的,不能隨意調換。再說,個個都像你女兒一樣受到委屈就要求調換位置,我這個班主任怎么當?”
協商未果,趙榮葉只得動用關系,把女兒轉到了另一所重點小學。這次,她學會了給老師送購物券、手機充值卡之類的東西,以換得老師對女兒的照顧。
雖然這些行為有違她做人的原則,但她對女兒的“無菌教育”理念并沒有絲毫動搖。
“童話世界”坍塌,女兒患上憂郁癥
轉學后,可丹的學習再沒受任何干擾,成績也更加出色,趙榮葉心里這才踏實下來。可此時,發生在丈夫身上的一件事情卻讓這個平靜的家庭難有寧日。
張久祥參加職稱評選時,發現同事吳邦彥的論文是抄襲的,便向上舉報,吳邦彥的職稱評審資格最后被取消了。吳邦彥查清舉報者是張久祥后,不但對他進行人身攻擊,還派潑辣的老婆到張家鬧事。
一個周末,吳妻突然跑到張家大吵大鬧,可丹被嚇壞了,趙榮葉不想讓女兒受到驚嚇,便把她關進房間里,然后打電話給學校保衛處。
吳妻鬧了半天后,保衛處終于來人把她給“請”走了。趙榮葉剛松口氣,就看到女兒的房門開了條縫,可丹眼里閃著淚花,正蜷縮在床前瑟瑟發抖呢。她趕緊把女兒從地板上拉起來,摟到懷里輕聲安慰。
過后,趙榮葉抱怨丈夫不該得罪吳邦彥這樣的小人,兩人頂起嘴來。盡管他們每次吵架都避著女兒,但細心的可丹還是有所覺察。
沒過多久,趙榮葉發現女兒的表現變得異常起來,有時暴躁易怒,有時半天不發一語。有一次,她還發現可丹寫作業時,竟然用削尖的鉛筆扎自己的手臂。
正當趙榮葉為女兒的狀態擔心時,班主任打來電話反映可丹近段時間總是郁郁寡歡,還頻頻上廁所,擔心她精神上出了問題,建議她找醫生咨詢一下。
趙榮葉趕緊帶女兒到市兒童醫院心理科問診,主任醫師尚大夫聽了她的述說后,對孩子進行了心理測試,斷定可丹是因為對現實感到極度失望,產生了壓抑、挫敗、焦慮、逃避的心理,患上輕度抑郁癥了。
尚大夫指出,現在有很多家長對孩子實施“無菌式”教育,讓孩子從小生活在美好的童話世界里,不讓他們受到任何污染。但孩子也是社會的一員,他們的命運與這個世界緊密相連。而在這個社會里,善良與奸邪同在,黑暗與光明共存,美好與丑惡并行,沒有誰能終身一帆風順不受挫折的困擾。面對生活猛然露出的猙獰面目,在“無菌”教育下成長的孩子毫無心理準備,肯定無法承受。所以,家長應該培養孩子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讓她置身于現實社會中,學習做人的本事,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態度。
隨后,醫生為可丹制定了系統的心理治療方案,幫助她消除與發病有關的不良心理因素,并在父母的配合下重建她的內心世界。
關鍵詞:日常對話;人際功能
一、 文獻回顧
二、
純理功能是功能語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韓理德將功能理論與語義學結合,總結出三大純理功能: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語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
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用語言來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用語言來影響別人的行為,同時用語言來表示對世界的看法甚至改變世界。
概念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實(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用語言來描述周圍所發生的時間或情形。
語篇功能指的是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怎樣把信息組織好,同時表明一條信息與其他信息的關系,而且還顯示信息的傳遞與發話者所處的交際語境的關系。
二、對話文本
Mother: (1)Tell me about Michael.
Mary: (2)But I'm leaving now, Mom.
Mother: (3)Come on, Mary. (4)You must tell me everything about him.
Mary: (5)Well, he's very tall and handsome.
Mother:(6)Hmn.
Mary: (7)...he has big blue eyes and long blond hair.
Mother: (8)Oh, how long?
Mary: (9)Down to his shoulder. (10)It's beautiful, like gold.
Mother: (11)Looks like a woman from behind.
Mary: (12)What did you say, Mom? (13)He wears two big rings on his ears, and ...
Mother: (14)Ok, ok.You'd better tell me what he does, honey.
Mary:(15) He does many things. (16)He's a very creative painter. (17)And his paintings sell well.
Mother: (18)Really?
Mary:(19) He also gives free English lessons to 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20)He's quite a patient teacher.
Mother:(21) Fine.
Mary: (22)You're going to like him. (23)Everybody says he's a nice guy.
Mother: (24)I hope I will. (25)Where does he live?
Mary: (26)He has a small apartment on 88th Street.(27) Don't worry, (28)Mon. I'm not going to marry him tomorrow.
三、人際純理功能分析
(一)言語角色:給予與需求
語言的人際功能是講話者作為參與者的“意義潛勢”,是語言的參與功能。人們在日常交往中用語言來建立發話者與受話者之間的關系,并且不斷地變換交際角色,但無論角色如何變化,主要的角色有兩個:“給予”和“需求”。交際中給予和需求的“交換物”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貨物和勞務”,如果將兩個角色和兩個交換物組合起來,便得到了四個言語功能:一是交際角色是“給予”,交換物為“信息”,言語功能為“陳述”(statement);如 He's very tall and handsome.二是交際角色是“需求”,交換物為“信息”, 言語功能為“問題”(question);如 Where does he live?三是交際角色是“給予”,交換物為“貨物或勞務”, 言語功能為“提供”(offer);如I will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四是交際角色是“需求”,交換物為“貨物或勞務”,言語功能為“命令”(command)。如 Tell me about Michael.這是母女之間的對話, 對話的內容是女兒Mary的男朋友Michael的情況。全文共有28個小句,其中18個小句言語功能是陳述, 19句陳述功能句中14句是Mary關于Michael的相貌人品的描述,可見在對話中,Mary 的主要角色是信息的提供者。全文有5句帶命令功能的小句(文中帶下劃線部分),當中4句出自母親之口。此外,4句提問功能句(文中斜體部分)中3句由母親發出,因此,在對話中,母親的交際角色是主要是信息和勞務的需求者。
在對話的中, 母親和女兒的發話者、受話者身份交替進行。女兒給予“信息”滿足母親的 “需求”,可見母親控制著對話的話題。
轉貼于
(二)起始與回應
人們在交際中必須相互配合,從而使會話順利進行下去。按照這一說法,當交際一方完成一個話輪時,另一方應對對方的話語作出反應(如用語言應答或用動作表示)。在對話中通常存在毗鄰應對,即交際一方發出起始話段,另一方作出反應。對起始話段表示支持的回應為合意回應,表示對抗的則為不合意回應。起始話段的言語功能與應答的言語功能存在以下關系:陳述——認同——反駁;提問——應答接受或拒絕;命令——遵從或不服從。在對話的前兩個回合當中,母親是發話者,母親不斷的用“命令”要求女兒(受話者)告訴她Michael的情況, 女兒一開始對母親的“命令”(Tell me about Michael.)的并沒有作出合意回應,她回避該“命令”(But I'm leaving now, Mom.),母親窮追不舍,繼續用“命令”要求女兒告知信息。這回,母親語氣有所改變,改用帶有勸誘意義的“Come on”,同時使用職責意義較高的情態動詞“must”, 向女兒強調遵從“命令”必要性(You must tell me everything about him.)。在母親的強烈要求下,女兒不得以“服從”(Well, he's very tall and handsome. )此時,女兒的身份由受話者變成發話者,提供關于Michael的信息。母親間或插入提問發起話題,希望得到自己關心的詳情。
母親的回應反映出她復雜的心情:“Hmn”表示對信息的認同,“Oh”表示吃驚,異外, “looks like a woman from behind”表示出母親的反感(不認同),“Ok”是女兒異議后母親的妥協認同。 聽到女兒說Michael能干,母親由于對Michael形象不認同而產生懷疑:“really?”, 當女兒談到Michael人品不錯時,母親表示出認同:“fine”。當女兒爭取母親接受Michael時,母親表現出不確定:“I hope I will.”從簡短的言語當中,母親對女兒的關切之情躍然紙上。
(三)語氣
陳志旗:日常對話人際功能分析功能語法中,語氣由“主語”和“限定成分”構成。限定成分用be以及其他助動詞、情態動詞體現。主語在前,限定在后,小句是陳述語氣,言語功能為提供信息。限定成分在前,主語在后小句是疑問語氣,言語功能為提問。限定成分的功能是對議論命題提供參考點,參考點有兩個:一是說話的時間,既時態;二是講話人的判斷,即情態。小句中語氣以外其他成分為剩余成分,包括謂體、補語和狀語等。情態可分為“情態化”和“意態化”,前者涉及的交換物是消息, 后者交換物為貨物或勞務。“情態化”指的是從可能性或經常性角度考慮消息的可靠性。“意態化”指的是講話人對交換最終的成功的自信程度。在表示情態意義時,發話者可根據交際需要選擇具有不同把握性的表示情態的語言形式。如前所述,對話中大量女兒對Michael描述的話都是陳述句,所以女兒說話的語氣主要為陳述語氣。值得一提的是女兒唯一一句含疑問語氣的句子:What did you say, Mom?,說發話人(女兒)并不期待聽話人(母親)提供信息,這句話表達了女兒的不滿:母親不該那樣評價Michael. (Looks like a woman behind.)。對話中還出現帶疑問語氣的疑問句:(7)(17)(24),其中(7)和(24)省略句,這部分主要有母親表述,表達了母親對女兒交友情況的關心。此外,對話涉及不帶語氣的祈使句。對話中小句的時態以一般現在時為主,就連Michael做過的事情,在對話中女兒也使用了現在時,可見在女兒心中,Michael永遠能干,人品好,受人歡迎。對話中還出現了將來時:You're going to like him. I'm not going to marry him tomorrow. 前者表達出女兒主觀上期待母親接受Michael,后者是女兒為了安慰母親,說出自己的近期打算。在母親的陳述語氣表達中,加入了表示情態的語言形式,如You must tell me everything about him. You'd better tell me what he does, honey. 意態化的must表達了高度的職責意義。had better 顯示說話人的判斷,帶有強迫命令,給人有強制性。顯示出母親在女兒面前的威嚴。
四、結語
本文以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理論為基礎,從人際功能的角度對一則普通的日常對話進行分析,對話中人物的語言表達的選擇確立了對話雙方的人際社會關系,對話雙方的身份得到識別,人物的個性、心理得以揭示,驗證了“選擇就是意義”。正如韓禮德所說的:“A language is interpreted as a system of meanings, accompanied by forms through which the meanings can be realized.”通過上述分析再次證明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Halliday,M.A.K. 1994/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Thompson, Geoff. 1996/2000.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廣告語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孩子“還價” 家長威信受損
鵬鵬媽最近被鵬鵬討價還價的行為弄得心煩意亂。“早上,希望他在喝完牛奶后刷牙,他會說‘刷牙可以,但今晚光看動畫片不學英語’。周末要求他彈一小時鋼琴,他會花半個小時跟你講條件,例如‘下周要帶我去動物園’,或是‘彈完琴后讓我吃3塊巧克力’。”鵬鵬媽發現,兒子上小學后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強,但都沒用對地方,全都用在和家長討價還價上。
鵬鵬媽表示,作為家長,要求兒子做件事都要被討價還價,家長的威信越來越低了。
鵬鵬媽介紹,不僅是鵬鵬,鵬鵬的不少同學也存在與家長討價還價的情況。“開家長會的時候我和其他家長一談,發現孩子討價還價的現象很普遍。”
果果媽也表示,她5歲的女兒也喜歡討價還價。例如,當她要求女兒畫畫的時候,女兒要求先聽故事,聽了十分鐘的故事她才肯畫畫。“孩子的要求永遠比大人還要多。”果果媽感慨。
孩子不感興趣就“還價”
“對于孩子不感興趣的事情,他的借口也就會很多。”育兒專家表示,孩子任何行為都是有動機驅使的,對于他不喜歡的事情,他就會找借口。例如,孩子也許不喜歡畫畫,所以才會拖延,要求先聽故事,滿足一下自己的欲望,然后再去做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
育兒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先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如果孩子真是不感興趣,確實不喜歡練琴、畫畫,需要條件來交換,那么家長需要反思,是否要繼續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建議家長不要強求孩子,應該順著孩子的興趣愛好去培養,因材施教。”育兒專家如是說。
少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不少家長在要求孩子做好某件事之前,會對孩子提出交換條件。例如練琴就可以吃糖,乖乖洗手就可以買玩具等。
個案:陶陶買了個漂亮的布娃娃,月月很想抱一抱,可是陶陶不肯:“這是我的娃娃,誰也不能抱。”月月忍不住伸手摸了一下布娃娃,陶陶不樂意了,順手一推,把月月推倒在地,月月爬起來,抹著眼淚回了家。
做法一:了解了事情經過后,媽媽憐愛地撫摸著女兒,安慰她:“月月不哭,都是陶陶不好,咱們不跟她玩兒,媽媽也給你買個漂亮娃娃。”月月聽了,破涕為笑了。
分析:這是一種息事寧人的做法。表面上看,月月得到了撫慰,不再傷心,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實際上,月月并沒有從這次事件中得到任何解決人際糾紛的經驗,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她仍然只能到家長或老師那里尋求安慰。久而久之,月月在人際交往中遇到問題,就只會依靠哭泣來博取同情,面對未來激烈的競爭和挑戰,也會習慣性地采取回避甚至逃避的態度。
做法二:得知女兒被人欺負了,媽媽當即拉著哭哭啼啼的女兒,氣急敗壞地直奔陶陶家興師問罪。一見陶陶的家長就喋喋不休地羅列陶陶的“罪狀”,要求家長嚴加管教。
分析:這是一種極端情緒化的處理方式,其結果只能有兩種:一是陶陶的家長不以為然,孩子之間的糾紛演化為家長之間的矛盾;二是陶陶的家長嚴厲地批評了陶陶,月月“贏”了。然而,家長應清醒地看到這種“勝利”背后的隱憂:家長過多地參與和包辦代替,只會使孩子變得膽怯、懦弱,產生強烈的依賴性。有朝一日,當她離開家長的保護、獨自面對社會時,她該如何應對各種競爭和挑戰呢?
做法三:看到女兒哭得可憐,媽媽既心疼又生氣,劈頭蓋臉地教訓起不爭氣的女兒:“哭,哭,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她推你,你不會推她嗎?下次誰敢欺負你,你就打他!”
分析:這種做法家長倒是沒越俎代皰,而是要求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解決問題。在家長“誰敢欺負你,你就打他”的思想灌輸下,月月再與人發生沖突時,一定會奮起反擊,不會再吃虧了。但是,用這種方式來解決人際糾紛,不利于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心理健康。因為,孩子年齡小,是非觀念還很模糊,若每遇挫折或委屈就以打人的方式來發泄情緒或維護利益,多次的打人行為就會內化成一種習慣、無意識的行為,使孩子形成好斗的個性和攻擊心理。
做法四:問清沖突原因后,媽媽建議女兒用自己的玩具和陶陶的布娃娃交換。不一會兒,月月回來說,陶陶不同意。媽媽又建議女兒用零食去交換,陶陶仍不答應。媽媽就讓月月邀請陶陶一起玩“過家家”。游戲開始時,陶陶緊摟著布娃娃不放,玩了一會兒,月月對陶陶說:“‘媽媽’抱累了,要休息一會兒,讓‘阿姨’抱抱。”陶陶自然而然地把布娃娃遞到了月月懷里。
于是??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做飯,炒蛋,還好,不是什么大礙,炒焦了點,完罷,我就去叫寶貝“女兒”起床。“媽、不,女兒,起床了,快點。‘培訓班’要遲到了!”“讓人家在睡回兒,這么冷的天!”沒辦法,我還是從容點吧。
我蹲下腰,洗起了衣服,水太冷了,把我的牙齒都凍地“咯咯”響,這回我可知道“女兒”手上凍瘡的來歷了。不想變成如此下場,我便用熱水器的水嘩嘩地往盆里倒。“真舒服!”我不再感到冷,哼起了歌。但不久,我已累的“腰酸腿疼”,不顧三七二十一,通通“扔”進洗衣機,我才不那么傻呢!
8:00,送走了“女兒”。我一個人在家感到無聊,打開電視機欣賞起久違365天的電視節目。爽!
“咕嚕”,肚子餓了,看鐘11:45,該燒飯了,可怎么下手呢?我對這東西一竅不通呀,早上也是好不容易“成功”的。正思索,女兒放學回來了,我如是找到了救星,讓她在旁邊一步步輔導我“先把鍋加熱,然后倒入油,再……”一道菜就算OK!嘗一口,不賴,只是淡了點。沒事,這樣才不會生病嘛!
一小時后,搞定了5盤“美味佳肴”,看到女兒痛苦的吃相,我無奈的笑笑說:“不管怎樣,這可是‘媽媽’第一次下廚的結果哦!”到最后,我的“勞動結晶”并沒因此而減少分量。
唉,沒辦法!
下午,“女兒”開始做作業了,但她似乎比9歲的小孩還笨,每隔三分鐘請教我,只好一題一題講給她聽。但似乎并不奏效。一小時后,我實在受不了了,只好解除了她的功課,畢竟精力有限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