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元宵節的古詩

元宵節的古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元宵節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元宵節的古詩

元宵節的古詩范文第1篇

古代元宵節的過法漢代:祭太一神、燃燈表佛

元宵節起源于漢代。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時,亳人謬忌奏請祭祀“泰一”神。“泰一”神又稱“泰乙”、“太一”或“太乙”。為何要祀泰一呢?謬忌認為“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貴者,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漢武帝又是極為相信神仙的皇帝,面對當時人們心目中如此尊貴的太一神,豈能不大大祭祀一番。尤其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劃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習俗。

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法苑珠林》又記載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五岳諸山道士要與西域和尚比較法力,以辨真偽。漢明帝令僧道正月十五日會集于洛陽白馬寺,道士齋道經,設置三壇,然后縱火焚經,經書見火而被焚化。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中印習俗互相融合,流傳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城鄉燈火輝煌,晝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這既有祭太一神的舊說,又有燃燈禮佛的虔誠,原有的神仙術與佛教禮儀相結合,形成了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這個習俗經官方的倡導而開始流行,并在這一夜取消宵禁制度。據《事物紀原》記載:漢代西都長安城有執金吾負責宵禁,“曉瞑傳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許執金吾馳禁,前后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

魏晉:祭門戶、祀蠶神、迎紫姑

到了魏晉,又增添了燈節祭門戶、祀蠶神、迎紫姑的風俗。按《荊楚歲時記》記載,祭門戶的儀式是制作豆粥,上加油脂以此祭祀門戶;先在左右門戶插上水楊枝,根據楊樹枝受風飄動所指的方向,再用酒肉食品及插上筷子的豆粥、糕餅等來祭祀,稱“望日祭門”。為什么要如此祭祀呢?《齊諧記》記載:正月半,有位神仙降臨到以養蠶為業的陳氏家宅,說“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續齊諧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但是更為詳細。在正月十五日,吳縣居民張成夜間起來,看見一個婦人立在房宅的東南角,對張成說:“我是這地方之神,明年正月十五,要煮碗白米粥,上面加蓋些肉脂來祭祀我,我會使你家蠶業興隆。”說罷就不見了。張成按照她所說的辦法祭祀,從此養蠶年年豐收。由于這個傳說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時人每到正月十五都做粥祭祀,并加肉覆蓋在粥上來吃。

隋唐:放花燈

隋代開國初年,隋文帝提倡節儉治國,對元宵節民間大鬧燈火禁止頗嚴。《隋書·柳彧傳》記載:柳彧曾上書文帝,敘述當時京城和各州縣,每逢正月十五日夜,人們“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以穢嫚為歡娛,用鄙褻為笑樂,內外共觀,不曾相避”。這位老夫子認為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百戲及風俗活動有傷風化,至于“高棚跨路,廣幕陵云,炫服靚妝,車馬填噎,肴醑肆陣,絲竹繁會”,那是浪費人力物力,更不能容忍的是有的人“竭貲破產競此一時”,有的家庭“盡室并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都去觀看。柳彧請隋文帝下詔禁絕這些節日習俗。隋文帝采納柳彧的建議,雷厲風行地禁止元宵張燈及娛樂活動。

宋代:燈市如晝

宋代從京師到民間都十分重視元宵放燈,因此有專門的“燈市”。如《乾淳歲時記》記載:在都城從年前孟冬(十月)開始,“天街茶肆漸已羅列燈球等求售,謂之燈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在燈市上,舞女樂伎往來最多,賣舞賣唱。每晚從燈火初上,簫鼓齊奏,歌女舞女紛紛獻技。豪商富賈,紈绔子弟,紛紛買笑追歡,到更深四鼓方止。

清代:放冰燈

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對漢族的元宵節活動也全盤接收了。但是,清代放燈時間已沒有明代十日之久。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清代是“自十三至十七均謂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也就是說清代放燈時間只有五夜,只有十五夜才算正節放燈。“每至燈節,內廷筵宴,放煙火,市肆張燈。而大街之燈,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為最盛”。各式各樣的彩燈,多用紗絹、玻璃、明角做成,上面繪有古今人物故事。在清代令人眼花繚亂的花燈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燈。因為滿族原居東北黑龍江一帶,氣候寒冷而冰多,因此有冰燈之俗。滿族入主中原后,冰燈也傳入中原。北京當時有能工巧匠制作冰燈,“結冰為器,裁麥苗為人物,華而不侈,樸而不俗,殊可觀也”。正月元宵,中原草木萌春,南方已花枝待發,而東北仍處于一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世界。

古詩正月十五夜

唐·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賞析:這是一首很有名的詩歌,描寫長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夜間照例不,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賞析:玉漏銅壺是計時的,“玉漏銅壺且莫催”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像元宵節這樣的良辰美景,時間啊應該走得慢點。

燈謎在家靠父母(打一離合字) 謎底:大人可倚

非名牌酒不飲(打三字常用語) 謎底:干得好

千金之子(打一稱謂) 謎底:女兒

擒賊先擒王(打一稱謂) 謎底:捕頭

制假(打一離合字) 謎底:人為偽

請勿失約(打一禮貌用語) 謎底:別誤會

一不要錢,二不要官(選舉名詞) 謎底:棄權票

元宵節的古詩范文第2篇

元宵節有關的故事一、元宵姑娘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后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后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并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說: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于團圓。

元宵節有關的故事二、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后,漢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元宵節有關的故事三、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后相見的憑證。并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于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后,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于團圓。

元宵節有關的故事四、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元宵節有關的故事五、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后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元宵節有關的經典名人

1.漢文帝: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的人。

2.漢明帝:下令點燈敬佛,百姓掛燈,是賞花燈的創始人。

3.漢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導者。

4.東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節里最浪漫的人。

5.楊素:破鏡終重圓,成人之美的人。

6.辛棄疾:眾里尋他千百度,元宵節里最癡情的人。

7.田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人。

8.朱元璋:狂殺一條街,元宵節里最兇殘的皇帝。

元宵節的古詩范文第3篇

中國元宵節傳承意義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夕、上元節,標志性時間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漢文帝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從中國傳統的春節文化來看,元宵節又只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古代春節習俗為期長達一個半月,漫長的春節要經過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進入春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才算是過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樂章來比擬的話,處于賀年階段尾聲的元宵節,就是中國春節三部曲的華彩樂段。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后的,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真正進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元宵節之所以得以傳承,是因為這個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團圓,和諧,追求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向往,也是我們的美好期盼,每一個節日之所以可以得到傳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端午節被韓國人搶注世界文化保護遺產后,很多國人很生氣,明明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卻被歸屬到其他國家,元宵節文化內涵豐厚,其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當下民俗節日的世界之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好,好好的傳承下去,才不會面臨斷層的危機。我們新一代人肩上背負的歷史使命責任感是促使傳統節日得以傳承與發揚的動力。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已,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非物質的文化精神。

元宵節歷史傳說

漢明帝劉莊信奉佛教,下令皇宮寺廟、民間百姓要在正月十五這天點燈敬佛。后來,這一禮儀逐漸演變為民間盛大節日。元宵節初興于隋唐年間,得到百姓的普遍歡迎,到了宋代、明代已經很盛了,清代達到極致。

正月十五鬧花燈。“正月十五,各地的大街小巷、民宅商鋪無不張燈結彩,火樹銀花樂不完。宮燈、紗燈、魚燈、龍燈、鴨子燈、樓船燈、跑馬燈、蒺藜燈,光彩耀眼;靜的,動的,跑畫面的,目不暇接。”由國慶說,“燈火象征著希望,中國傳統節日中賞燈,表明中華民族對生活的樂觀、對未來的期盼。”

若將元宵節看作春節的一部分,那么元宵節就是春節的。民俗專家表示,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合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歡騰、熱烈,也道出了元宵節與其他節日的不同之處。這一晚,觀燈、猜燈謎、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爭奇斗巧,鑼鼓喧天,滿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顏開。所以元宵節也堪稱中國人的狂歡節。

元宵節古詩詞

《詩曰》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元宵節的古詩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分布式電源;小電流接地;故障分析

中圖分類號:TM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2)0220161-01

0 前言

分布式電源(DG:distributed generation)是指在用戶附近配置較小的發電機組,與環境兼容、節約能源的發電裝置。從可持續發展、國家能源戰略和降低環境污染的觀點看,發展分布式能源技術是必然選擇。隨著大量DG接入配電網,使傳統的配電網的供電結構發生了變化,配電網從一個單一源點供電的網絡變為遍布式電源供電的網絡。研究分析DG接入配電網后對保護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研究了配電網接入DG后,小電流接地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的信號特征,通過比較驗證,定性分析出DG對故障信號的影響。

1 小電流接地系統故障信號分析

含DG的小電流接地故障分析當故障線路含DG時,接地電流和線路的電容電流的分布會發生變化,如圖1所示:

圖2 DG在接地點下游時,小電流接地電網單相接地故障示意圖及其穩態零序等效網絡。對于DG在接地點上游的情況如下圖3所示:由圖2、圖3可以看出,雖然電容電流的分布發生了變化,但是流過保護安裝處的零序電流變化很小,仍為其他線路零序電流之和,即:

其功率方仍然不變,所以穩態接地選線系統幾乎不受影響。為了驗證上述分析,對其進行仿真驗證。

2 仿真及驗證

仿真系統采用為六條架空出線的110KV變電站,電壓器為 型接線。模型參數的確定:

1)線路參數。仿真模型采用文獻[5]提供的架空線路標準參數,即:線路正序阻抗 =(0.17+j 0.38)Ω/km,零序阻抗 =(0.23+j1.72)Ω/km,正序對地導納 =(j 3.045)μS/km,零序對地導納 =(j 1.884)μS/km。

2)變壓器參數。原邊電壓110kV,副邊電壓10.5kV;高壓側的單相對中性點線圈電阻0.40Ω,感抗12.2Ω;低壓側的單相線圈電阻0.006Ω,感抗0.183Ω;勵磁電流0.672A,勵磁磁通202.2Wb,磁路電阻400kΩ。變壓器的額定容量為40000kV?A,空載損耗為35.63kW。

3)負荷參數。實際系統負荷千差萬別,同一線路各相之間負荷也不相同,為簡便起見,這里各條線路等效負荷阻抗統一采用 =(400+j20)Ω。

4)消弧線圈參數。在仿真消弧線圈接地系統時,系統設為過補償,補償度為8%。根據線路參數及長度可以計算出消弧線圈電感為

其串聯電阻的阻值按消弧線圈感抗值的10%考慮,即 =252Ω。

從理論分析跟仿真波形可以看出,當分布式電源在故障線路時,對基于穩態的接地選線裝置影響很小,可以忽略。

3 結論

文章分析了小電流接地選線系統含DG時發生單相接地時的電流分布情況,通過仿真證實了結論,但是當分布式電源出現在非故障線路時的情況及DG對暫態選線的影響尚未涉及。

參考文獻:

元宵節的古詩范文第5篇

一、在串起舊知的基礎上拓展知識,使得古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有機結合

師范院校在講授古代漢語常識時,應盡量聯系中學文言文的例子,這樣,學生學起來覺得熟悉,既溫習了舊知,又拓展了新知。

在聯系中學文言文知識的時候,應注意把中學相關文言知識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并以此作為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例如中學課本《山海經夸父逐日》對夸父的解釋很簡單:夸父,古代神話人物,但在《核舟記》中對虞山叔遠甫刻的注釋則為:甫,通父,男子美稱,多附于字之后。在學習古代漢語文選《夸父逐日》時,則應在此基礎上把這些中學己有的知識串起來,進一步說明父的用法,既要說清父在古代是用在男子名稱后而的美稱,又要說明此用法又常寫作甫

有的篇目中學課本有,而大學教材沒有入選。這時教師在講授古漢語課程相關知識點時,應聯系中學學過的舊知。如《木蘭詩尸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中學教材對撲朔的解釋為: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瞇著眼。在講授古代漢語課程知識點古無輕唇音時,就可以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列舉其他幾種觀點,相互比較,從而深化認識。據劉成德先生概括,對于撲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1)兔走足縮之貌(張玉谷《古詩賞析》;(2)跳躍貌(余冠英《樂府詩選》);(3)撲騰,亂動的樣子(北大中文系編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4)貌蓬松的樣子(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爾雅》郝s行義疏指出,撲朔與撲檄、扶疏、樸簌同一語源。樹木叢生的樣子為撲檄,枝葉叢生的樣子叫扶疏,鳥獸的羽毛叢生的樣子為撲簌、撲朔。對一個初中的學生來說,從語境出發,從易于理解的角度看,(3)更易于理解(這恐怕是中學教材采用這種解釋的原因所在)。但從語源的角度看,顯然,朱東潤的解釋是較妥當的。這樣,在串起舊知的基礎上拓展新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此外,在講授古漢語修辭方式時,也可以多聯系中學文言文內容。上例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一句的修辭也可以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作進一步討論。例如有人認為句中撲朔與迷離互補為義,即雄兔與雌兔均有腳撲朔、眼迷離的習性,這才難以區分雄雌。這樣的說法對不對?聯系下文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討論,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理解。這樣的討論是在中學己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又比如在講授古代漢語中有關對仗的知識時,不妨聯系高中語文第二冊《滕王閣序》課后練習。該課后練習五指出:課文中有很多對偶句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種當句對的句式,是王勃驕文的一大特點。學習新知,與己有知識相聯系,可以使得學生對對仗的基本類型有更深入的認識。

二、在新舊知識對比的基礎上,使學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古代漢語作為一門工具課,其任務是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培養其閱讀古籍的能力。作為師范院校,還應考慮如何運用這一工具提高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王力先生指出如果只熟讀一些作品和掌握一些常用詞,而沒有關于古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那就不能融會貫通,概括全而,中學文言文的解釋多屬隨文釋義,多為語境義,顯得零散,缺乏系統性。這就要求師范院校在進行古代漢語教學時,一方而,要盡可能聯系中學己學知識;另一方而,在新舊知識對比的基礎上,加強系統性教學,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中學對字詞的用法一般只要求掌握語境義,因此對通假字、古今字不作嚴格區分。例如,中學課本對通假字一般以通來表明,如《勾踐滅吳》三年釋其政,課本的注釋是政通征,征稅。但有的古今字則也用通來說明,如《燭之武退秦師》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古今字則有的加以說明,如《論語十則》不亦說乎課文的注釋為說,悅的古字,愉快。但更多的時候并不注明,例如高中第一冊《燭之武退秦師》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秦伯說,與鄭人盟說同悅。《勾踐滅吳》令壯者無取老婦取同娶。師范院校古代漢語教學則要系統講授相關知識,要求嚴格區分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因此,在古漢語教學中一方而應該講清古今字與通假字、異體字的區別,同時也應講清中學課本這樣處理的原因所在。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古代漢語相關知識,又可以使他們明白中學文言文教學因為教學對象、教學要求的不同,不能照搬大學古代漢語課程中的相關術語。

中學文言文有不少詞類活用的典型用例,但一般只是隨文注釋,并未明確說明是哪一種類型的詞類活用。我們在講授古漢語常識之詞類的活用時,就可以舉這些例子,并且要讓學生知道中學文言文為什么這樣注釋。例如,中學《寓言兩則》(《韓非子》、《淮南子人間訓》片段)對智子疑鄰的解釋是:智,聰明,這里的意思是以為聰明。《狼》中對犬坐于前的解釋:像狗似的蹲坐在前而。《大道之行也》對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解釋: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中學教材并沒有細致分析這些詞原來是什么,又活用為哪類,更沒有作進一步的理論概括(中學無此必要)。而大學古代漢語的學習則應使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這樣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并且加以理論概括,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還可以深化學生對中學教材的認識。

又如《木蘭詩》中的句子: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鞘,南市買髻頭,北市買長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以上句子課文并未注釋,然而課文練翻譯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其實己暗含互文的特點。雖然王力版、郭錫良版古漢語教材均未選入《木蘭詩》,但我們在講授古代漢語關于修辭方式的相關內容時,可以舉這個例子,結合相關知識,使得學生深入理解相互交錯、補充的內在含義。

再如:中學課文《莊子秋水》對望洋向若中望洋的解釋是仰視的樣子,而郭錫良《古代漢語;+望洋:疊韻連綿詞,仰視的樣子少仲尼之聞中學課文的解釋少,動詞,小看,而郭錫良《古代漢語》注釋為少,形容詞用作意動,覺得少通過這樣的對比,結合系統性教學,就能使學生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三、應明確高校古代漢語教材語法體系與中學語法體系的區別

古代漢語教學,少不了一些語法術語。然而,由于古代漢語教材語法體系與中學語法體系不同,這既給學生帶來不小的困惑,也給古漢語教師帶來難題。

例如:高中課文《師說》的注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者,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判斷;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結構助詞,無實在意義。這里的者、之的說明均不同于古代漢語課本。雖然王力、郭錫良兩種版本均未選《師說》,但在通論及文選中郭錫良等把者看作代詞,者在主語的后而復指,引出謂語;之郭本看作連詞,王力則看作介詞。

對這類現象,在古漢語教學時不能回避,相反,應明確指出這是因為語法體系的不同造成的,告訴學生這是人們對同一現象的不同認識。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語法體系的不同固然需要指出,且可以略加介紹,但不需要詳談,更不必深入研究,以免增加學生負擔。

此外,在對師范生講授古代漢語語法知識時,除了盡量多舉中學教材中出現的例子外,對中學教材中出現但沒有講明的語法術語,也應予以明確說明。這顯然有助于學生系統深刻地掌握相關語法知識。

例如:高中語文第二冊《師說》的注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用來的,的憑借,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所以不同。在古漢語教學時,除明確講明古代漢語所以的兩種主要用法外,還應指出:古漢語所以是代詞加介詞構成,而現代漢語的所以則己經發展成為一個連詞,不再是代詞加介詞。

四、講授古代漢語知識時,既要注意其系統性也要注意補充教材之外的相關知識

講授古代漢語知識,既要注意其系統性也要注意補充教材之外的相關知識,這樣,才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能更好地把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銜接起來。

例如:中學課本對辛棄疾《西江月》聽取蛙聲一片的解釋取,助詞,用在動詞后表示完成,可釋為得、著。古漢語教材未選辛棄疾的這首詞。但是在講授古漢語的詞類知識時,我們可以提出疑問,即古代漢語教材為什么沒有涉及取的這類用法?這就關系到古代漢語課程的研究對象,更涉及漢語語法史的相關內容。古代漢語課程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書而語以及后代用這種書而語寫成的文言,而這種文言中取是沒有時態助詞用法的。時態助詞在漢語歷史的長河中,有一個逐步的發展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適當補充漢語史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建立語言發展的觀點,既深化學生的認識,也使得古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作為師范院校的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師,不僅要對大學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也要對中學文言文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要求了然于胸。國家教委師范司頒布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古代漢語課是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一門基礎課,本課程的學習目的是掌握古代漢語基礎知識,提高閱讀古籍的能力,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并運用有關知識進行文言文教學,提高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這也要求師范院校的古代漢語教師,不能只顧自己的教學體系而無視中學文言文實際。據柳士鎮先生統計,以2003年人教社中學課本為例,課內外合計,中學階段學生接觸到的古詩文總數約在250篇(首)以上。中學這么多的古詩文學習內容,理應成為高校古代漢語教學很好的鋪墊。

因而師范院校的古代漢語教師對中學文言文有哪些篇目、中學生己經掌握哪些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應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將大大有助于古代漢語教學,才能真正把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也有助于提高師范生將來的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阳市| 滁州市| 定结县| 迁西县| 裕民县| 衢州市| 喜德县| 赤峰市| 茌平县| 诏安县| 勐海县| 沧源| 抚远县| 淮滨县| 秦安县| 镇赉县| 福州市| 东方市| 白水县| 灵台县| 尉犁县| 图片| 玉田县| 青铜峡市| 扶余县| 高邮市| 台州市| 定州市| 四子王旗| 抚顺市| 瓦房店市| 克拉玛依市| 巴彦县| 界首市| 灵武市| 潍坊市| 诏安县| 和田县| 汉川市| 宁阳县| 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