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秋思閱讀答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秋賞月》閱讀原文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玩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為何人們獨獨鐘情于中秋賞月呢?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終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此時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于唐宋。瀏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如徐凝詩云: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 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這里指富貴人家專門搭臺),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連坐至曉。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臺,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游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詩云: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中秋賞月》閱讀題目
1、為什么人們獨獨鐘情于中秋賞月?
2、古人怎樣過中秋節?根據文中有關介紹,用自己的語言,作一簡單描繪。
3、人們為什么會把天上的圓月與親人的團聚聯系在一起?談談你的看法。
4、文章結束給人以沒完卷的感覺,根據文意,用一二句話補寫一個結尾。
《中秋賞月》閱讀答案
1、能分別從時令上、祭祀上、氣候上三方面說清原因即可。
2、圍繞怎么玩、吃什么展開描述即可。
行動起來,還我們家園以綠色 張春玲
協調環境和發展的關系,促進人類與環境的和諧--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胡炳清教授 于立有
讓環保走進我們的生活 滄海
風雨后的彩虹--《木偶奇遇記》賞讀 書峰
冬日香山 梁衡
圣誕老人真的存在嗎--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弗朗斯·比·恰奇
雪夜 莫泊桑
女孩子的花:唐敏 顧迎新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
成功的公式 羅為輝
斑羚飛渡的背影,是個發人深省的大問號 蕭明光
是悲是壯還是美 王士玉,王斌
未來的對話--科幻幽默一束 付鑫
校園文學月報
《童話短路》(選) 蕭言中
放松心情走進雙語吧(五) 楊思晴
夢開始的地方 招斯喆
媽媽那一瞥 佚名
釣 應唯
半份禮物 羅伯特·巴里
校園驚奇事件簿(續六) 彭柳蓉
"說"出來的語文能力 李鎮西
2003年中考滿分作文展評(四) 曉君
試看"鳳頭"如何扮--2003年中考滿分作文開頭舉隅 吳衛新
可歌可泣的英雄可恨可怕的失誤--《悲壯的兩小時》閱讀訓練 雨田
神奇的『刁尼秀斯之耳--認識橢圓
學人風采
讀寫訓練如是看
繩子的故事 莫泊桑
汽車等著的時候 歐·亨利
地鐵中的幽靈 簡·德·哈托格
白菜湯 屠格涅夫
最貴的蛋是"笨蛋" 張宗明
光明和聲音 海倫·凱勒
生命的意義
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
擺渡自己 吳芯雯
心中有光 黃松海
遠逝的歲月 張行健
月跡 賈平凹
我走的路 李澤厚
感激 梁曉聲
走是燈籠 張宗明
螢火蟲--生命素描之一 賈祖璋
蒼蠅
一棵樹能孕育多少生命 徐(王華)
奇怪的漁場 雷宗友
青蛙
論解嘲 林語堂
魯訊之死 林語堂
林語堂,幽默的智者 清秋思幽
我若為王 聶紺弩
撥云見日事半功倍(一)--淺談雜文的閱讀和答題技法 董磊明
跳高者 安徒生
常讀常新的人魚公主 畢淑敏
假如我能呼風喚雨 詹姆·米斯
撥云見日事半功倍(二)--淺談寓言、童話的閱讀和答題技法 董磊明
魯迅先生記 蕭紅
后花園、祖父和我 蕭紅
蕭紅,我的姐妹 辛茜
我不像張愛玲 王安憶
拔云見日事半功倍(三)--淺談名人傳記的閱讀和答題技法 董磊明
合歡樹 史鐵生
我與地壇(節選) 史鐵生
寧靜的史鐵生 蔣子丹
三件不能讓母親知道真實結果的往事 阿健
撥云見日事半功倍(四)--淺談抒情美文的閱讀和答題技法 董磊明
早戀 蘇拉
把握青春 佚名
生命在你手中
一次成功的把握
愛爾克的燈光 巴金
那永遠的心燈
紅綠燈的痛述
每個人都是天才 劉墉
生命的掌聲
"佳作" 劉斐
用掌聲撐起一片藍天
農家 黑塞
天堂里沒有硝煙 文靜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馮曼
和平 萬里玲
2003年中考模擬作文評分細則
課內文言文選段閱讀
文言文比較閱讀
課內文言文選段閱讀(參考答案)
文言文比較閱讀(參考答案)
心燭 鮑吉爾·原野
講臺上的"業余作家" 孫麗
青春的贊歌--《青春之歌》賞讀 郝蕾
路 荒煤
五四斷想 老舍
紅的雪花 魯藜
"生就"的兒童文學作家:高洪波 劉健平
鮮花與孤兒 洛奇,小蘇
立志格言補給站--關于"時間"的詮釋 楊思晴
加菲貓--有貓的夏天最燦爛 蘭婷
《魯侯養鳥》雙解 洛美
《范進中舉》《孔乙己》比較閱讀 姜樹彬
校園文學月報
2005年第5期"我問你答"答案
民以食為天 李樂毅
漫畫箴言 照心
光陰的故事 羅大佑
本期力薦:現代漢語規范詞典--語文教學的好幫手 王昕
丑女宣言 雷雨虹
沒話找話 雷雨虹
微笑,與陽光同色 張戈亞
布斯先生的計劃--逆時間飛行救總統(十三) 彼特里斯·喬牧雷,閻春來
無名之物 歐文·托馬斯
中考開放型試題解答方法摭拾 梁云堂
點擊中考成語題設題形式 羅磊琳,鄧細干
六把叩開作文理想分數的金鑰匙 周遠喜
我問你答初中語文規范化基礎知識測評(一) 吳幽
2005年第6期"我問你答"答題卡
時光倒轉之謎 戴岷
貝殼 席慕容
勤奮·人生·學習--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吳心田訪談 李焱
英雄的成長史《卓婭和舒拉的故事》賞讀 楊珍,安玉民
石縫間的生命 林希
生命壯歌 秦牧
"農民"作家:高曉聲 邴紹明
派先生致21世紀初中國少年 老派
由『偶得到『偶數的解讀--讀詩之境二:知人論世 蔡偉潭
我想讀書--《馬燕日記:一個感動世界的現代童話》 林林
小小少年--前西德電影《英俊少年》插曲
《扁鵲見秦武王》雙解 白茹,李慶琦
快樂雙語島 楊思晴
校園文學月報
畫說歇后語 林一,靈犀制作室
希望的田野 李樂毅
快樂10分鐘 皮皮
落葉 陳望
風鈴 陳望
2005年第3期"我問你答"答題卡
風中的白玫瑰 陳望
青春無悔 陳思
我非洲的"家" 克里斯蒂娜·施特勞赫,李慶琦
部長總是正確的--逆時間飛行救總統(十) 彼特里斯·喬牧雷,閻春來,安玉民
2004中考閱讀題全方位剖析(四)--文言文篇 嚴敬群
2005年第1-2期"我問你答"答案
中考新題型:學科滲透 鮑亞民
牢記死者做出的犧牲 白求恩
我逛著一條熱鬧的街,太陽曬得我有點累。
奇怪我最近體重上漲,我尖叫,我非常care。
我站在體重秤的面前,閱讀體重秤的指針。
我要去減肥,不管有多么困難。
Na,Na,Na,Na,Na
我期待水蛇般的身材,卻不想那樣的絕對。
我只要一個50公斤,我就會覺得很完美。
我要專心致志地減肥,就當打發無聊時間。
瑜伽,普拉提,我都想要去嘗試。
Na,Na,Na,Na,Na
我才發現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差別,
減肥累得讓我十分十分想吐血。
就像十八層地獄那般有一些恐怖,
但是我要堅持到最后那一天。
過了幾月,我變成了身姿苗條的少女。
Kan Ba De Ne,不怕不后退。
閉上眼許一個心愿,堅持到底就會實現我的夢想。
厲川朗杰 黑龍江省大慶市讓區龍南憩因1―6―2―102
Money Money Money
(改編自王心凌《第一次愛的人》)
你的發型,我的衣,耐克與背靠匡威彪馬還有阿迪達斯。
我的手機,你的車,諾基亞三星索愛聯想加上摩托羅拉。
總以為有錢是最重要的,沒有錢我們不能,不能,在學校里混得很好。
當我失去錢那一秒。生活突然無聊,Money.don’t run away。
整個校園,全都是我的淚,以后我怎么過,Money,don’t run away。
你買籃球,我做毽,沒辦法躲在一邊嫉妒你的精彩表現。
我喝稀飯,你吃肉,只好在旁邊看著你享用使勁流口水。
總以為大套非常有面子,節約錢就是代表,代表,我們有多么的吝嗇。
當我沒錢用那一秒,終于明白道理,Money,can’t nv away。
原來節約,才是一種美德,做一個好學生,Money,can’t ny away。
趙俊麗 唐 韻 重慶市合川云門中學初三(3)班
考試
(改編自蔡依林《舞娘》)
試題放肆在潔白的紙卷,轉眼魔幻所有視覺。
再一道老師附加的思考題,我原來瞇著的睡眼,瞬時間放電。
為題困惑數千年的關鍵,正訴說遺忘知識點。
看所有分數系在我的筆尖,讓課本例題再浮現,再回到從前。
數字,單詞,我睜大眼,錯題看不見,你抄完了沒?
公式,文字,我不停歇,模糊了眼前,考試的時間就要用完。
(考生的喜悲沒人看見)
答案刻畫在旋轉的指尖,是誰在癡癡地抄襲。
再看那古老一元一次方程,我忘情掉落的汗水,點亮了試卷。
一層一層把我緊緊包圍,昨晚上緊張忘了睡。
課本答案早印在我的心間,你要是再斜一斜眼,老師就發現。
索蕾 山東省鄒城市魯寧輸油管理處
書 思
(改編自范仲淹《秋思》)
自上初中生活異,童年歸去無留意。四面書聲連連起,教室里,怒師在前眾口閉。
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呢?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創設符合文體,且和學生實際的教育情境。作為教師除了應該在知識儲備、專業水平、思想認識等方面做好準備外,在學生觀方面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是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主體。要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關鍵是要轉變教師的學生觀,擺正師生之間的位置,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全有教師說了算。學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隨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應該做的就是聽從教師的安排,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在這樣的觀念支配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很難實現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必須建立在以滿足學生發展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直接參與各種探究活動。即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動手搜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實驗,整理資料,做出解釋或者得出結論,寫成研究報告,展示和回報交流自己的成果。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只有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的欲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現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以及對《語文課程標準》學習的認識,談點本人的做法和體會。
營造學生良好的學習氛圍
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需要語文教師有較多的時間用在課前準備上,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常記教學札記,記錄有關學生課堂內外的點點滴滴。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要多方查找資料、備課、寫教案等。選擇常規教學手段或者現代聲像工具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應付,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有效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氛圍。要讓講臺不再成為教師的專用之地。教師可以在講臺上激揚文字,學生亦可以在講臺上慷慨陳詞;教師可以在講臺上板書解題思路,學生也可以演示自己獨特的解題方法;教師可以在講臺上介紹名人佳作,學生亦可以上臺朗誦自己的得意之作……??傊覀兿M姷礁嗟膶W生能打破“師道尊嚴”,勇敢地登上“神圣”的講臺,教師走進學生中,一起學習,一起探究,引領學生練習,讓課堂氣氛“活”起來,形成師生的互動,形成課堂教與學的多元化,達到殊途同歸,“條條道路通羅馬”之目的。
引領學生練習鞏固和自覺實踐
新課標示實施之后,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就是重視語文實踐性環節,要求做好內外溝通,真正實踐“大語文”的理念,語文課教學更強調生活化、現實化、實踐化。語文教學中“知識擴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中國石拱橋》時,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觀一座古老的石拱橋,讓學生搜集石拱橋的造型圖片資料,進行觀察、比較,使學生加深對中國石拱橋的認識。通過直觀的物體觀察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學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在教學《看云識天氣》一文時,先放一段效果音響,請同學描述一下畫面:比如陰云密布,狂風大作,雨點砸在盆上叮當響,人們四下奔跑聲,雞鴨亂叫聲等。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風雨來臨時的場面,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因為什么變化引起雨的到來?回答是云的到來,引起天氣變化,所以說云能暗示天氣變化。課后布置作業:讓學生分組利用早晨和中午放學時間觀察云的形態變化,推斷天氣情況,模擬天氣預報,搜集整理看云識天氣的民間諺語,驗證天氣變化等。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拓展知識,探求知識的能力,引領學生練習鞏固和自覺實踐。
開展積極的師生“雙向互動”
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并不是談一談,講一講,或者通過多媒體手段極其學生的感官興趣;而是要求做到: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主動積極地回應,并養成主動學習、探究的習慣,是語文課堂上能時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我在上《天凈沙.秋思》一文時,以背誦古詩導入,然后請同學們說一說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游子思歸圖”的絕唱為什么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力和較高的藝術效果?接著在大屏幕上打出《天凈沙.秋思》全文,配以哀轉、凄婉的曲子,讓同學們感受鑒賞、體悟、朗誦,漸漸地把同學們帶入問題的情境之中,然后再探究文本的內涵。在屏幕上打出如下問題,讓同學們思考、探究:
(1)“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表現了詩人此時此地怎樣的心情?(供選擇答案:夕陽西下,天空漸暗,烏鴉歸巢,人困馬乏,游子身在異域他鄉,居無定所,心情茫然,肝腸寸斷的痛苦之情)
(2)“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供選擇答案:其一是溫暖的色調,反襯出身在異鄉的游子對家鄉的思念;其二是冷色調,表現出游子孤苦伶仃和內心的孤獨無助)
(3)最后一句可否去掉“斷腸”兩字?有什么不同?(供選擇答案:斷腸一詞形容游子“傷心欲絕”、“肝腸寸斷”。用此貼切、恰到好處,不可以刪掉。)
(4)試分析《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供參考答案:如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應,景色與情思相融等)(5)進口原作,展開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近兩天不坐著留下的藝術空白。
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在這些問題的誘發下,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發言。形成師生互動的局面,群體思維十分活躍,在輕松愉快的課堂討論中解決了問題,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養成了自主參與解決課堂問題的習慣,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趣味性
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興趣、動機和性格等。情感能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意志是支撐學習知識的強大力量。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興趣就是不斷學習的源泉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首先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筆者尤其主張語文課實踐“情境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里的學習不是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一個語文教師要充分融身于課堂,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聲情并茂地講解,語重心長地引導,引人入勝地設疑,慷慨激昂地演講,形成教師的個人魅力,使學生對教師產生由衷地敬佩,并將學生帶進課堂情境之中。既可以采取實體情景:如參觀現場、觀摩實物等,也可以采取模象情境:如模型、展示、圖畫再現、音樂渲染等,可以采用問題情境,如設計問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發言等。讓學生在情境中愉快地學習,逐漸地樹立起“主角”意識,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體。
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展空間
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或者在講授中要充分考慮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展空間,切不可越俎代庖,切不可因主觀意志而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而要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開啟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與探求之心,特別要注重情景教學,比如課堂上的小組討論、辯論、比賽、分角色對話(演唱)等,都能誘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語文活動課中的小記者采訪、錯別字醫生、社會現象評論等,既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培養了學習興趣。教師在授課中恰當運用多媒體直觀演示,生動活潑的教法,做到上課開頭新穎別致,中間波瀾起伏,結尾余味無窮,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思維意識
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毫無疑問,教師應該為學生解決疑難,學生應該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但是,學生信任老師,尊重知識,不等于迷信書本和權威,人云亦云地跟著老師轉。況且師生之間的思維及其方式總是存在差異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求來適當地調整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在課堂上常常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提問,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討論,使他們萌生提問的欲望。在此基礎上,再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并交給他們方法,掌握技巧,逐步培養學生認真閱讀,好學善思,質疑問難的好習慣,鼓勵學生在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敢于成為課堂的主人。
第三,要創造學生的選擇機會
高中階段,在進行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時,教師的一般處理是:讓學生初讀文本,理清文本思路,概括文本內容要點,然后對文本進行賞析評價。然而,如何在每一個環節做到以閱讀者――學生為主體積極參與作品的解讀,培養學生對文本的“對話”或“問答”邏輯能力,其方法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
課堂上,先讓學生默讀或朗讀文本,這是接受作品的起點,是閱讀的第一個步驟,也叫做初級閱讀。初級閱讀經驗是審美感覺范圍內的直接理解階段,而反思性闡釋階段則是在此之上的二級閱讀階段。二級閱讀的特點是引入闡釋性的“對話”或“問答”邏輯,是對審美意象意境層的反思,從而產生對文學作品最深層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由于文學作品具有召喚性結構,其作品具有許多藝術的“空白”和“不確定性”,因而在對文學作品的動態閱讀過程中,學生心中的疑問就會自然產生。學生調動“聯想”和“想象”的功能,隨著閱讀的流程 “疑問――解疑――新疑問――新解疑”的產生,其閱讀的興奮就會大大激發起來。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故都的秋》第二課時的第三至第十一段時,讓學生聽錄音范讀后,概括了其中所描繪的五種景況(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日勝果)。接下來的教學,有三個教學片段,是很值得研究的。
片段一:
教師請一名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從“以景顯情”的特點提問。
學生問:這段描寫了哪些景物?這幅畫是怎樣體現出“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學生默讀,思考,尋找答案。
一學生回答:“早晨起來”看見“落蕊”“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感觸”體現了“靜”;“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體現了“清”?!皾撘庾R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種落寞的感覺與晏殊《浣溪紗》“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抒發了悲秋之感。
學生是調動已有的閱讀經驗提出了有效的問題“以什么景顯什么情”的,并能從文本中尋找答案,又能有所聯想。
片段二:
教師讓學生默讀第七至第十段,思考畫面景物的特點,并適當地聯想。其生生對話是:
“秋雨話涼”這幅畫是怎樣體現出“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學生回答:息列索落――靜;灰沉沉、青布單衣,冷色調――悲涼。
一學生補充:這一段的悲涼還體現在“在雨后的斜橋影里”,“斜橋影”又向我們暗示了夕陽的存在,而夕陽又更加增添了秋天傍晚快來時的清冷和悲涼。
一學生又追問:“天可真涼了”、“一層秋雨一層涼”,這僅僅是在說天氣涼了嗎?辛棄疾《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天氣轉涼,一年將近,人到中年,光陰幾何,歷經滄桑,飽嘗了人間的酸甜苦辣,由自然之秋轉入人生之秋。
伊瑟爾說,“文學作品有兩極:可將它們稱為藝術的和審美的。藝術的一極是作者的本文,審美的一極則是由讀者完成實現的”,“本文與讀者的結合才形成文學作品”。教師在引入對話的意向后,調動了學生對故都之秋對話的興奮點,然后有條不紊地引導學生“重讀”文本,隨著反復地閱讀文本,在學生不斷地互相問答中,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層層深意就逐漸被解讀,作者的思想情感就逐漸地被理解和把握。故都的秋的審美價值就這樣在學生的這種“問答邏輯”中得到了實現。
片段三:
教師說:通過對五幅畫的分析和品讀,我們深入體會到第一段的文眼中概括出故都的秋味“清、靜、悲涼”的特點,而“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這些典型的景物,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境與感情。
教師讓學生再次默讀這幾段,引導學生與學過的有關寫秋的詩文進行比較,學生列舉了有關篇目后,互相對話:
一學生: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繼承了中國古代悲秋的文學傳統。
另一學生:但是秋天的景色應是多姿多彩的,寫秋天的詩句,也有積極向上的,比如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尤其是我們必修一學過的《沁園春?長沙》更是一掃古人悲秋的文化情結,而我們感受到這首詩積極向上的情感也直接來源于它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一學生緊接著說:“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色彩鮮艷,相比《故都的秋》里藍天、藍色白色的牽?;?,色彩冷淡;寫動物的是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相比《故都的秋》寫的是訓鴿,秋蟬;而寫人的是百舸爭流,相比《故都的秋》中寫的是都市閑人說秋涼,其情感和氣勢截然不同。
一學生追問:那為什么郁達夫的秋景與的秋景截然不同呢?
學生答:因為他們創作時的心情與所要表達的感情不同。
學生又問:那為什么他們的心情與感情不同呢?
學生答:這與個人的性格,生平遭遇,時代背景有關。
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問答。通過辯證的“對話”深入作品的內層,理性地把握并闡釋作品的內涵,并且由于學生由此及彼地聯想,并橫向比較辨析,問答層層深入,富有邏輯性。這種視界的交融,不僅標志了學生對作品閱讀的認識、理解和闡釋的完成,而且也意味著學生自身視界的改變與更新,審美經驗的開拓與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