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寓言故事的成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我死國生,我死猶榮,身雖死精神長生,成功成仁,實現大同。
關鍵詞:建筑;安全事故;成因;管理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 A
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特點
1.1、工程項目具有不固定性
建筑工程的流動性,主要體現在施工項目和施工隊伍這兩個方面。建筑企業的生命力就在于施工項目,所以,企業在日常的經營活動中,會承接各個地區的施工項目,這就決定了建筑工程的施工項目具有不固定性特點。而作為建筑企業的施工人員,則需要跟隨項目從一個地區轉換到另一個地區,使得企業出現人員大幅度流動的現象。
1.2、管理工作復雜
當前,我國建筑施工企業的數量不增多,各企業在規模’資金實力以及技術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復雜的情況使得建筑企業很難做好安全監管工作。另外,從地形構造來看呢,我國各地區的差異性很大,地區發展也存在不平衡的狀況;從國土面積來看,我國具有幅員遼闊的特征。施工項目的周期一般都比較長,在這種作業環境復雜的情況下,容易引發不安全因素,這就直接加大了工程安全監督管理工程的難度。
1.3、管理人員密度大
我國建筑行業的工業化發展步伐比較慢,其工業化水平低,尚且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建筑行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大量的勞動力。在建筑行業蓬勃發展的形勢下,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居民大量涌入該行業。由于農民工隊伍基本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能訓練,使得建筑企業施工隊伍存在綜合素質水平低下的狀況,這對建筑企業的工程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人員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2、建筑工程安全風險主要來源
2.1、在建筑施工中不規范的人行為
人的不規范行為主要表現為:遺漏或遺忘現象、顛倒事物、沒有按照規定或時間操作、無意識操作、進行規定以外的動作等等。人為原因,需將故意行為排除掉,不同階段的失誤會引起不同的風險。
2.2、在建筑施工中不安全的物狀態
項目低價中標以后,施工方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往往加班加點,不斷簡化建筑工藝和程序,簡化安全設施,建筑的質量和施工者的人身安全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施工設備落后,大多靠缺乏專業技能的廉價勞動力進行手工操作,作業空間缺乏必要的封閉措施,不同空間之間的聯通可靠性很差;施工臨時設施沒有按照專業技術要求和標準進行搭建和安裝,建筑設施不配套,施工能力遠遠超出其承受力,因此被迫進行多次調整和改變其功能用途;普通工人沒有專業的工作技能和專長,流動性又大,為了能夠盡快的得到領導認可,獲得工作機會,需要不斷地熟悉新工藝、新環境,這通常是這些工人的工作弱項。
2.3、在建筑施工中環境的不適應狀態
施工現場條件惡劣,可能出現陡坡或者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的地區,如果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很容易發生意外事故,造成對人身安全的傷害和財產損失;一些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臺風、洪澇)等天災可能造成意外事故。
3、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3.1、安全意識淡薄
我國建筑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由于建筑施工企業的管理人員安全意識比較淡薄,在實際的建筑施工工作當中忽視了現場安全管理工作,主要表現為施工現場的安全施工責任不夠明確,安全管理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即使存在建筑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制度,但是也不能夠很好地將其落實到位。同時,建筑施工現場安全保障體系也比較的薄弱,施工企業的現場管理人員不重視相關的現場安全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
3.2、建筑市場及其他方面
其一,分包管理問題,我國建筑業市場門檻相對較低,分包單位輕視安全管理,不依據規范作業,不能對分包隊伍進行有效安全管理,分包承建工程的安全問題突出。其二,技術落后,我國在安全防護、檢測的技術、設備和器材等方面相對落后。其三,安全評價不科學,監管部門一般通過安全檢查評分評估施工安全狀況,是一種靜態、被動、片而的評估方法,無法充分反映和評估建筑企業的安全管理狀況。其四,安全生產許可證問題,部分施工企業不按規范設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生產責任體系.安全機構和人員配備不完善,識和觀念,安全隱患較大企業缺乏安全生產責任意。
3.3、安全監督管理不規范
建筑施工是一個十分龐大系統的工程,牽涉到很多方面,施工安全生產管理與整個工程的施工進度和質量直接掛鉤,是建筑施工必須關注和重視的重要方面。由于企業管理人員以及施工人員生產安全意識不高,沒有相關健全完善的保障體系作為依據,有些企業雖然建立了相關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但并沒有按照制度嚴格執行,安全隱患時時存在。施工現場的管理是施工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應當加以重視,而施工現場沒有安全警示牌和安全標志,封閉管理做得不到位,有些人員沒有相應的安全設備就隨意進出,現場環境布置混亂,施工材料沒有按照規定進行分門別類地擺放,而是隨意放置,很容易出現高空墜物、建筑坍塌等一系列安全事故,這對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整體質量都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4、建筑工程安全事故解決措施探討
4.1、改善施工環境
根據我國的安全生產勞動法,建筑施工之前要對施工的即時環境因素和安全技術措施進行考擦,只有通過了技術標準才能夠允許施工人員進行建筑施工作業,有一些特殊作業的施工如高空裝窗戶,地洞中建隧道和核電站的建設需要特殊的工作服。建筑企業應當對員工的生命財產負責,不只是為了利潤和效率,需要切實的考察環境問題,及時制止安全隱患的作業,有效地改善施工環境,給施工安全帶來保障。
4.2、制定施工人員規定
為了減小建筑施工過程的操作問題,建筑企業需要根據行業內標準制定正確的施工人員操作規定,并嚴格的執行這些操作規定,落實到施工的各個角落。建立獎懲措施,對嚴格執行這些操作規定的員工進行高調獎勵,并給與一定的宣傳,而對違規的人員執行懲罰措施,有效地制止因為操作不規范而帶來的安全事故問題,把這些操作的方法不斷的進行完善,最后在操作規范上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
4.3、加強各項管理制度實施
對于項目的負責人和施工工地的負責熱,需要加強管理的力度,建立層次監督制度,促進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落實各項管理制度的實行。在建筑施工管理方面,需要要求每個施工工地的員工必須佩戴安全帽,防止意外的事故,嚴格監督工作證的攜帶以防非工作人員混進施工工地,建立工地巡查小組,層層管理督促項目負責人下達正確的指令,建立工作人員的管理制度,堅決將建筑工程中的安全事故的滅殺在萌芽之中。
4.4、加強機械設備維護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購買的設備都是存在一定的使用年限,嚴格地執行報廢老化的設備,建立設備和員工責任制,如果設備出了問題,相應的員工沒有進行保修將被給予一定的懲罰措施。加強設備的使用規范,定期的使用方法對設備進行檢查和保養,強化設備的防護裝置,對了業界已經淘汰的裝備進行更新,嚴格要求操作人員帶證上崗操作,杜絕設備引發的一些列安全事故。
總言之,施工安全管理體系建設是施工企業生存發展的保障性工程,施工企業要注重安全管理機制的科學性、有效性、可行性。要注重從細節抓起,從人員保障和安全責任到位抓起。做到制度建全、制度執行力可靠。作為安全管理機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安全預警和監管機制是施工企業安全生產的防范機制,是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理念的關鍵支撐,所以更要重視對企業安全預警和監管機制的建設和執行保障。
參考文獻
[1]馮利軍.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預警管理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8.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bearing capacity and hysteretic behavior of ring plate reinforcement on the compression bearing capacity and hysteretic behavior of T type steel tubular joints, to making the two groups of specimens, specimens in each group often have a unreinforced T type and a ring plate reinforced T type circular steel tube joint. Both groups are all taking a compression bearing capacity test and hysteresis te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hysteretic performance of the collar plate reinforced joints are respective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unreinforced.
關鍵詞: T型圓鋼管節點;環口板;承載力;滯回性能
Key words: T circular steel tube joint;ring plate;bearing capacity;hysteretic behavior
中圖分類號:TG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3-0085-02
0 引言
鋼管結構輕巧、美觀,故在各種現在建筑中應用較多。在鋼管結構中,節點部位有較大的應力集中,主管靠近節點部位較其它部位容易發生破壞,故管節點是鋼管結構的薄弱環節,為了提高管節點的受壓承載能力與滯回性能,需要對節點部分的主管進行加固。加固的方法有許多,文獻[1]- [2]對內置插板對管節點承載力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主管外部加固有墊板加固與環口板加固,文獻[3]對這方面加強的承載力進行了研究。文獻[4]與[5]分別對T型方管節點與K型間隙方管節點進行了滯回性能研究。環口板加固是近幾年剛剛興起的新型加固方式,對它的研究國內很少。文獻[6]對環口板加固節點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的節點范圍較少,故需進一步研究這種加固方法。
在試驗研究中,對兩組試件分別進行受壓承載力與滯回性能試驗研究。
1 試驗裝置
1.1 加固T節點幾何圖形
圖1為加固T型鋼管節點的幾何構造。
1.2 試件外形與尺寸
圖2為環口板加固T型管節點的形狀與尺寸。
采用對比試驗,第一組試件為受壓承載力試驗,第二組試件為滯回性能試驗。兩組試件分別有兩個,一個為未加固T型圓鋼管節點,一個為加固的T型圓鋼管節點。第一組的未加固試件和加固試件與第二組的尺寸相同,其幾何參數如表1所示。
1.3 試驗裝置與加載方式
使用實驗室的萬能試驗機對試件施加荷載,圖3為其試驗的整體圖像。為了對比,四個試件的邊界條件相同,試驗中四個試件加載方式與加載速率基本相同。
2 試驗結果
2.1 試驗過程及破壞現象
2.1.1 第一組試件試驗
對一組試件進行受壓承載力試驗。
圖4顯示的是未加固試件的局部變形,在支管和主管的相貫線處主管發生局部屈曲,說明未加固試件的支管的軸向剛度大于主管在徑向的度。
圖5顯示的是加固試件的局部變形,發現主管屈曲從支管與主管的交界處轉移到環口板與主管的交界處。但主管的底部保持一條直線,沒有太大的變形。
2.1.2 第二組試件試驗
對第二組試件進行滯回性能試驗。
在受壓時的變形與第一組試件類似,在受拉時隨著試驗的位移不斷加大,裂紋逐漸擴展,最終破壞形式如圖6和圖7。
2.2 試驗結果與分析
結束試驗后,提取試驗數據, 未加固試件的極限承載力為128kN,加固試件的極限承載力為155 kN,加固試件比未加固試件承載力提高了21%,圖8為未加固試件與加固試件的荷載P和端頭位移u的滯回曲線。發現加固后試件曲線的總面積明顯大于未加固試件曲線的總面積,所以加固試件的滯回性能明顯好于未加固試件的滯回性能。
3 結論與展望
通過對兩組試驗測試,可以得到以下結論:①加固后試件的受壓承載力明顯大于未加固試件的受壓承載力;②加固后的試件的滯回曲線的總面積明顯大于未加固試件的總面積,故具有更好的滯回性能。
以上結論是通過兩組試件比較試驗得出的,對于環口板的尺寸大小對其受壓承載力與滯回性能的影響,需更多的試驗研究與有限元分析,這將在后續工作中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閣, 張季超.內置加強板空間相貫圓鋼管節點在廣東科學中心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工業建筑,2007,37(10):93-97.
[2]李濤,邵永波,張季超.內置橫向插板加強型管節點靜力強度研究[J].鋼結構,2009,24(123):25-29.
[3]Shao YB. Study on reinforcing methods for welded tubular joints structures[J].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ition), 2009, 22(4): 312-320.
[4]武振宇,陳鵬,王淵陽. T型方鋼管節點滯回性能的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8,41(12):8-13.
【關鍵詞】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增長;城鎮;Granger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函數
1.引言
投資、消費、進出口貿易是國內生產總值的主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正處于向工業化社會過渡的階段,投資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0年36.5%上升到2009年的47.7%,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呈現增加趨勢。固定資產投資也被部分學者視為拉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和措施。但是,由于每個發展中國家的國情不同,固定資產投資能否真正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還必須結合各國國情進行考察。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研究其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上,蘇文惠(2011)認為經濟增長是導致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的原因,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并不導致經濟增長。高麗(2005)實證分析了我國經濟增長與外商直接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關系,認為適度控制國內固定投資。王云等(2010)比較了消費與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波動的關系,指出擴大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效力大于擴大固定資產投資產生的效力。姚娜(2007)認為固定資產投資間接影響經濟增長。焦佳等(2008)研究發現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王天營(2004)研究了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滯后性以及滯后期。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學術界研究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時,不少文獻以城鎮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單獨研究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文獻較少,并且基于VAR模型分析兩者關系的文獻更是少見。因此,本文基于VAR模型,運用單位根檢驗、協整、Granger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等分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以考察兩者的相互影響程度,并得到相關的啟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實證研究
2.1 數據來源和模型建立
本文使用2004年第1季度到2010年第4季度全國城鎮固定資產完成額(GDZC)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季度數據作為分析的原始數據,數據來源是國家統計局的季度統計。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和國內生產總值是季度數據,具有季節變動因素和不規則因素,因此必須對原始數據進行季節調整才能使數據具有真實性和代表性。本文采取移動平均法對數據進行調整。
參考高鐵梅(2006)對于數理模型的分析,VAR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向量自回歸模型)能夠把每一個內生變量作為所有內生變量的滯后期來構建函數,能夠充分反映時間序列的變化趨勢和變量間的關系。所以,本文采用VAR模型,具體是:
Yt=A1yt-1+A2yt-2+…+Apyt-p+ξt t=1,2,3,…,T
其中,A為系數矩陣,T是樣本個數,y是k維內生變量向量,即城鎮固定資產完成額(GDZC)和國內生產總值(GDP)。
本文使用EViews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2 平穩性檢驗
為了克服數據的非平穩性,使數據具有一定的預測性,必須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采用的方法是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單位根檢驗法。如表1所示,對城鎮固定資產完成額(GDZC)和國內生產總值(GDP)進行ADF檢驗,發現兩者是非平穩的,然后對GDZC和GDP的一階差分進行ADF檢驗,發現兩者是平穩的,所以GDZC和GDP是一階單整序列。
表1 ADF檢驗結果
ADF值 p值 結論
GDZC -0.1976 0.9275 非平穩
(GDZC) -10.328 0.0001*** 平穩
GDP -0.4111 0.8937*** 非平穩
(GDP) -11.959 0.0002 平穩
注:***表示在1%的水平顯著,表示一階差分。
表2 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
原假設 特征值 跡統計值 5%臨界值 p值
0個協整向量 0.5116 22.7319 18.3977 0.0116
至多1個協整向量 0.1178 3.3851 3.8415 0.0658
2.3 協整檢驗
由于GDZC和GDP是一階單整序列,為了進一步檢驗兩者見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所以必須對其進行協整檢驗。協整檢驗方法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進行協整檢驗關鍵是確定滯后階數,如果滯后階數越大,越能反映時間序列的動態性,但是自由度就會減少,反之亦然。因此選取適當的滯后階數尤為關鍵。根據AIC和SC準則,本文選取滯后階數為2。現使用Johansen協整檢驗對GDZC和GDP進行檢驗,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5%顯著性水平下,GDZC和GDP存在著一個協整關系,表示城鎮固定資產完成額(GDZC)和國內生產總值(GDP)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2.4 Granger因果檢驗
為了進一步驗證城鎮固定資產完成額(GDZC)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兩者的因果關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進行分析。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的前提是變量間必須存在著協整關系,由上文協整檢驗可知,GDZC和GDP存在著一個協整關系,因此符合Granger因果檢驗法的規定。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在10%顯著性水平下,GDP是引起GDZC變化的Granger原因,而GDZC不是引起GDP變化的Granger原因。對此可能的解釋是固定資產投資相對于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顯著。但是經濟增長后,卻促進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一方面是因為在經濟增長后,城鎮居民對諸如住房、生活配套設施具有改善性需求,從而刺激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經濟增長后,政府擁有較為充足的資金進行城鎮再次規劃和定位,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發展新興產業,進一步促使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
表3 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
原假設 Chi-sq p值 結論
GDP不是GDZC的Granger原因 5.187 0.075 拒絕原假設
GDZC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 4.269 0.118 接受原假設
2.5 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通過構建脈沖響應函數(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可以測算當系統受到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時,其對所有內生變量產生的動態影響。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則是反映某一個沖擊對變量影響的貢獻度。
圖1、圖2是基于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圖,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數,縱軸表示響應程度,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虛線表示正負兩倍標準差偏移差。
圖1 GDZC對GDP沖擊的響應 圖2 GDP對GDZC沖擊的響應
從圖1看到,當本期給GDP產生一個標準差沖擊時,固定資產投資(GDZC)在第一期處于高位,接著往下降一直持續到第3期,達到最低位,往后則緩慢穩定增長。這表明當外部對GDP產生一個標準差沖擊后,給固定資產投資引起正向作用,并且具有顯著的持續穩定增長效應。
從圖2可知,當本期給固定資產投資(GDZC)產生一個標準差沖擊時,GDP在第1期為0,說明存在著GDP對GDZC的沖擊具有一個時期的時滯,接著上升持續到第2期,達到最高位,往后則逐漸下降。這表明當外部對GDZC產生一個標準差沖擊后,給GDP的影響越來越小。
在方差分解上,見圖3、圖4,橫軸表示滯后期數,縱軸表示貢獻率(單位是%),曲線表示方差變化。由圖3可知,GDP對GDZC的貢獻率從第1期開始一直下降,在第3期達到最低位,隨后逐漸上升,貢獻率保持在73%以上。由圖4可知,GDZC對GDP的貢獻率從第1期開始上升,在第3期達到最高位(12.3%),接著逐漸下降,貢獻率越來越小。這個結論與上文的脈沖響應分析結果相一致。
3.結論及啟示
本文在構建VAR模型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單位根檢驗、Johansen協整、Granger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等分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結論是:經濟增長對固定資產投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并不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個結論的啟示是:
(1)由于經濟增長對于固定資產投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城鎮居民對諸如住房、生活配套設施具有改善性需求,因此地方政府應該合理發展和調節房地產,并重點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需求,使城鎮困難群眾能夠享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并且,地方政府對于城鎮規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必須具有科學性、前瞻性,發掘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進行投資。
圖3 GDZC的方差分解圖圖4 GDP的方差分解圖
(2)固定資產從初期投入到最終完成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因此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單純依靠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刺激經濟增長并不現實,或者說固定資產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多表現在改善城鎮生產、生活環境設施以及調整產業結構布局所帶來的間接效應上,圖2也充分解釋了這一點,圖中GDP在第1期為0,說明存在著GDP對GDZC的沖擊具有時滯。因此,地方政府盲目片面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并不能促進經濟增長,反而會阻礙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該充分意識到固定資產投資并不會對經濟增長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需要在一段時間后,投資的間接效應才會顯現。
(3)地方政府應該加強固定資產投資的管理。由于固定資產投資的間接效應和時滯性,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有針對性選擇適當的項目進行投資,綜合評價項目的投入產出情況,避免投資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此外,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高不超過12.3%,這說明可能有其他因素影響著經濟增長。分析這些因素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將是未來的研究重點,也有助于發現、識別和剖析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蘇文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現代商業,2011(5).
[2]高麗.外商直接投資、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對中國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情況,2005(15).
[3]王云,趙斌.基于SVAR模型的居民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研究[J].商業研究,2010(12).
[4]姚娜.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2007(08).
[5]焦佳,趙霞,于霄.我國經濟增長與固定資產投資的變結構協整分析[J].山東經濟,2008(01).
[6]王天營.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滯后影響研究[J].經濟問題,2004(12).
關鍵詞:“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1 緒論
西方發達國家已證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成功的職教模式。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軍,雖然培養了大量的“下得去、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但傳統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講授,輕實踐環節,這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相差甚遠。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必須以社會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為培養依據,強調應用性,突出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一體化教學中,重視理論知識與實訓內容的相互融合,邊學習邊實踐,學習理論知識來指導和幫助實訓操作,通過實訓操作來鞏固和提高理論知識。同時還將素質教育融于人才培養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和不斷創新的意識,既增強了學生的基本素質,也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一體化教學的模式是目前職業教育中大力推廣的形式,它是讓專業知識更具延續和深入的空間。國內也開展了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缺少具體的行業和專業支撐,致使一些教學做一體化研究更多的停留在了宏觀方法論層面上。
2 課程建設的研究目標
2.1 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要求的同步更新
為全面推進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2011年,交通運輸部印發了《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標是:企業安全生產水平明顯提升;各類事故明顯下降;推進企業全面達標。《方案》的出臺為建立全面、科學、系統的運輸企業安全管理體系提供了行業標準。傳統課程內容已經不能滿足運輸安全標準化的要求。
2.2 完善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通過本次課程改革項目研究,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通過注重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性、職業性和開放性,進一步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提升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培養主動適應道路運輸行業發展需要的運輸企業安全管理高技能專業人才。
2.3 建立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總理在考察職業教育過程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只有在做中學才是真正的學,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教,教、學、做是一件事”。職業教育就是堅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實施“工學結合、教學做合一”。通過構建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切實培養學生完成實際工作崗位任務的能力、素質的提升。
2.4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管理類專業普遍存在課程內容寬泛,缺乏有力的落腳點,使學生產生茫然不知所措的現象,造成學生學習興趣降低。本課程著力于打造基于真實職業崗位任務的教學情境,通過采取“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極大的提高學生的真實感,促使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3 課程建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3.1 課程內容的滯后,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脫節
傳統課程內容按照學科體系進行編制,內容陳舊、寬泛,不夠具體,實際應用性不強,已經不能滿足運輸安全標準化的要求。通過本教研項目,緊密結合道路運輸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要求,及時更新、完善課程內容,滿足當前道路運輸行業對運輸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知識、能力的要求。
3.2 課程資源匱乏
一體化教材應按照“案例引入理論知識技能訓練技能考核”的模式進行設計,按科學性、實用性、針對性等原則來編寫,一體化教材是實施一體化教學的基礎資料和指導文件。由于專業特點,專業課程資源匱乏,缺乏適應高職教育的教材、實訓等課程資源。好的一體化教材應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將知識點分解到實訓任務中,同時把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實訓任務緊密相聯,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3.3 教學模式落后
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在學習內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方面要給教師和學生提供較大的選擇和創新的空間,并圍繞核心能力的培養,與相關行業企業聯合,不斷地開發新的項目課程、任務及社會認可的考核評價標準,努力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增強學生適應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和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
4 課程建設的研究重點
4.1 運輸企業安全管理人員職業崗位分析
通過道路運輸行業、企業調研,充分了解目前道路運輸企業安全管理機構設置、運行機制、人員配備、崗位職責,以及對運輸企業安全管理崗位人員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為教學內容的編制提供職業崗位的真實依據。
4.2 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的融合
嚴格按照運輸企業安全管理職業崗位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緊密結合道路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注化建設的新形勢,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按照崗位崗位職責和崗位任務重構課程結構,使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要求,與行業標準要求實現高度統一。
4.3 教學模式改革
構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切實做到“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以安全標準化為落腳點,通過運輸企業真實工作任務設計教學項目、任務,同時通過采取“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及真實職業崗位任務設計教學任務,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5 教學做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教學做一體化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學生零距離就業有極大的好處。如何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就成了高職高專教師必須要研究的問題。長期以來,人們也做過多種探索,如:加大實訓課的課時比例、強化實訓課的教學管理、建立校企聯系、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等,但就總體思路上都沒有突破傳統的“三段式”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大多平而不尖。不可否認上述幾種方式也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途徑,但兩者在時空上難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造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本身就是脫節的,不能有效地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開展邊教邊學邊做是實現課堂教學中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是提高和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徐明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3).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喻本伐,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