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眾里尋你歌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題記
當我還在為李商隱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思念感到不值得時,還在為柳永那“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兒女情長感到無語時,語文,你已悄悄的改變了我。
你曾在早春的三月帶我到那如水的江南,看多情的女子等候情郎。那“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畫面總讓人看了心疼。你曾在仲夏的夜晚帶我到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互訴相思之苦,是啊“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你曾在佳節又重陽的深秋帶我去易安身邊聽她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你曾在寒冬的臘月帶我去湖心亭感受張岱那清新脫俗悠遠寧靜的心境。語文,不知從何時起,我開始貪戀和你在一起的時光。
你說你還要帶我去看瀟灑不羈的李白是如何使得權貴折腰,貴妃磨墨;你說你還要帶我去看那淡泊名利的陶淵明是如何連就“心遠地自偏”的心境;你說你還要帶我去看范仲淹登岳陽樓時是如何立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志的;你說你還要帶我去看李清照眼中“生當作人杰,死已為鬼雄”的項羽是如何在烏江邊感慨“天亡我矣“的;你說你還要帶我去看一心報國的屈原在汨羅江邊是如何吟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你說你還要帶我去看……
語文,是你將我從周杰倫那含糊不清的歌詞中帶出,引我走向古人們那澄澈如水的世界里。語文,是你將我從爛熟的韓劇中拉出,帶我在詩詞的海洋里泛舟。語文,是你改變了我。
生命中總有些壞的方面,有時真的能使你發瘋,當你回味生活的單調,別抱怨,吹個口哨。這能使事情向好的方面奔跑,能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如果生活看起來有些糟糕,肯定有什么事情被你遺忘,那些關于高興的、微笑的和歌唱著的舞蹈。死亡是個荒誕的玩笑,你會看到這些都是一場戲,當你上演時請保持喜劇的情調,因為你總得鞠躬謝幕:記住你本來就一無所有,要給觀眾一個爽朗的微笑……這是喜劇演員埃德爾在倫敦奧運會閉幕式上演唱的《總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的歌詞大意,譯成中文總有詞不達意的地方,但這樣的表述總會令人歡暢。
刀郎曾經用他蒼涼曠遠的嗓音唱道:2002年的第一場雪/是留在烏魯木齊難舍的情/你像一只飛來飛去的蝴蝶/在白雪飄飛的季節里搖曳/是你的紅唇粘住我的一切/是你的體貼讓我再次熱烈/是你的萬種柔情融化冰雪/是你的甜言蜜語改變季節。歌曲奠定了刀郎在歌壇的地位,不管歌中的“你”在刀郎那里是否確有所指,對更多的聆聽者,應該只是個意象。
用年代作歌名并不多見,但一旦唱出來影響便不小,羅大佑的《戀曲1990》、王菲那英的《相約九八》、黎明的《快樂2000年》如今都成了大家耳熟能詳、隨時哼唱的名曲。粗略一算,即便從1990年算起,二十余載的風霜雨雪,就這樣倏忽飄過了。
一、對自己,信—— 真實自信
從影片中看到10歲的千尋,估計會有一些大女孩們看到了自己兒童時的模樣:膽小、怯懦,而又如此的普普通通。宮崎駿打破了慣常少女漫畫中“如何吸引男生的浪漫故事”,他在自述中也表示:他深信這絕不是一個10歲女孩所渴求的。所以他致力于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制作出合適的動畫。千尋的可貴之處正是作為一個普通平凡的女孩,她所具有得一種堅定的執著與真實。影片中的千尋是真實的、真誠的,她的內心也是。她的執著與真實引導著她救朋友、救父母,甚至救一些不相干的人。她的執著與真實促使膽小怯懦的她迎接一個個挑戰,最終,影片最后一幕留給觀眾的是她堅定、自信的眼神與因勇敢、真實而美麗的面容。這就是宮崎駿留給觀眾的感覺:一見之下不過爾爾,發展下去覺得“還是有些可愛”,最終千山萬水走到她身邊,才驚呼:“啊,原來她有這樣的魅力”——大吃一驚而記憶深刻百度貼吧宮崎駿自述。
而千尋轉頭這一幕恰恰又與千尋父母那冷漠麻木的神情做一對比。千尋父母腦海中的“變豬記”已被格式化,而千尋卻已是一個成長后的不一樣而又一樣的千尋。這里不禁讓人思考: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在金錢欲和控制欲不斷膨脹的時代,我們是否找到了心靈棲息的歸屬地,還是已經不需要了心靈的棲息?但我們可愛的孩子們需要,他們是真實的,不是麻木的。這一對比似乎是對成人們的一種諷刺,在經濟高速增長的當代社會,大人們忙于追求他們所認為的時尚、休閑、刺激的生活,用這種方式來掩蓋心靈的孤獨與彷徨。反而忽略了孩子們也需要心靈的棲息地,孩子用真誠與善良換取了心靈的歸屬,而大人們卻找不到方向而迷失前方。
二、對朋友,信——真心誠意
信,會意,從人,從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注:百度百科。)于此,可以把“信”字的外延擴至為人處世之上。真心誠意的待人,這一點從千尋身上得以充分體現。當父母的羽翼不再能給年幼的孩子提供庇護,千尋懂得了朋友的意義,懂得了要靠自己的努力以獲得生存。“不要和陌生人講話” ,父母這樣教導孩子們。而千尋接受了白龍的藥丸,她明白了別人給的“藥丸”也并不都是“” 。這似乎又一次諷刺了大人們的教誨。當他們因自身的缺陷而不能保全自身,更無法保全孩子的時候,孩子又該如何?他們只能靠自己,靠的不是權力、金錢、地位等,他們靠的是善良真誠的心。
陳慧:從“信”字論電影《千與千尋》白龍救了千尋,并教會她如何才能在湯屋生存,千尋因此明白了要靠工作才會有面包。鍋爐爺爺、小玲、黑黑的搬煤工都給與千尋以幫助。千尋也在極盡所能幫助身邊的朋友,甚至是不相干的人。她把救父母的藥丸分給了無臉人一半,雖然她知道這藥丸對父母很重要。但同樣的,她知道朋友也很重要。古今中外,關于“朋友”的感人故事很多,友情也被人們歌頌與贊美。如《論語》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還有人盡皆知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等。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關系的總和。人們總需要別人的肯定與認同,從而有自身的存在感和歸屬感。所以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在尋找屬于自己的、適合自己的圈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則有一種安全感和穩定感。進入這個合適的圈也是要有一定的資本的,這個資本是讓你能進入這個圈子,并能生存在這個圈子之中。有的人在有意識的培養自己進入目標圈的資本,而有些人則是沒有刻意的培養。影片中的千尋身上也或多或少的體現出這種有意識,但她的真誠、善良、勇敢、執著則是在不斷成長中所培養出來的。千尋則是充分發揮了自身的這種“個人魅力” ,她的這種魅力并不刻意與做作。她以自己的誠摯與執著,對待朋友抑或非朋友,她用的是“信”這一姿態,從而進入屬于她的、適合她的圈子,并在圈子里建立了牢固的位置。她的“信”這一姿態常人看來貌似會覺得很“傻” ,但這就是千尋最終收獲頗豐的原因。就是憑借這一“傻勁”,她救出了父母、學會了珍惜友情、學會了生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生活。
三、對未來,信——美好世界
日本作家初見機的《盧卡奇——物象化》中有一句話:他的悲劇在于,他試圖讓不能生存的東西活下來。(“生命形式的毀滅” )[1]我們似乎很難追上大哲學家的腳步,但我們也就不是“悲劇” 的了。所以我們所做的也就是讓能生存的東西活下來。《千與千尋》中,我們也看到了希望。父輩們有過屬于他們的時代,但由于自身的缺陷:享樂、物質、金錢、貪婪、浮躁……而終將被社會淘汰。他們曾是我們有力的“庇護” ,但這庇護也有弊端。缺陷終致他們變成“豬” ,年幼的孩子們已學會了成長,學會了生存,學會了生活。他們不再是麻木的一代,而是新時代有擔當、有勇氣、有能力的一代。相信未來,因為有覺醒的一代。他們有一種宗白華所主張的“悲劇的與幽默的生活態度”,他們是宗白華筆下“生活嚴肅的人,懷抱著理想,不愿自欺欺人的人”[2]。懵懂的少年少不更事,但他們經歷了成長的過程,明白自己是誰,并將到何處去,他們以一種悲劇與善意的、真誠的、自然的生活態度面對生活。悲劇的生活態度不是悲觀的態度,它是一種在面對成長與生活時的一種堅毅的態度。正如宗白華所說的悲劇的人生態度是:寧愿毀滅有限的生命以求“真”、求“善”、求“神圣”、求“自由”、求人類最高的“善”。影片中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人們生活在“娛樂”泛濫的社會。人們不斷地追求快樂,來填補內心的空虛,而事實上他們已不知道什么是快樂。他們想擺脫他們所認為的悲劇,愈向前行反而更進一步的走向了悲劇。他們不會理解孩子因花謝而那種神傷,因離別自己的舊友而傷心。影片中大人們缺少的是孩子那種真誠與執著,他們在泛濫的娛樂中迷失了自我。孩子們則是以一種“悲劇的”生活態度過著有意義的生活,開啟著生命中新的旅程!
四、“君子以”化用《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形式。,信——清醒生活
影片中新的一代是有未來的一代,認識到自身的缺陷,并持有一種有意義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可以用陳文忠在其《藝術與人生》中所說的“清醒的面對幸福的承諾”這一人生態度。陳文忠文中的意思可理解為,人們在給人類自己編織一個個美麗的謊言,一個個幸福的許諾。他舉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一首流行歌曲《特別為了你》歌詞為:“月亮為了誰,特別為了你;六月為了誰,特別為了你……”,還如人們所熟悉的“與幸福約會” 、“與快樂同行”等。一部分人為了這無法兌現的許諾所蒙蔽、所欺騙,然而還有一部分人不相信這虛無的許諾,依然保持者心靈的真實與誠摯,因而不會被虛無所蒙蔽,擁有并享受自己所堅持的幸福與快樂。正如陳文忠所說:“同樣有這樣的人保持著清醒的理智和批判的精神,沒有忘記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奇跡和心靈內部的詭幻和矛盾,已超然的態度審視人生,以理智的態度對待人生”[3] 。
當然,我們當然不能認為小小的千尋能達到那么高的深度,但至少引導人們加以思索。人人都希望幸福與快樂的降臨,但不能冒著“變成豬”的危險而被淹沒在短暫的享受與虛無的快樂之中。應該有像孩子所擁有的那種誠摯與執著,可以因得到一塊美味的糖果而覺得快樂與滿足。遵循自己的內心,發現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五、結語
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化創造,藝術是人性的審美體現,有人認為普遍人性是衡量藝術作品偉大與否的標準之一。《千與千尋》也正是一步具有“普遍人性”的藝術作品,它克服了時間和空間,展現給人們豐富的內涵與意蘊。整部作品警醒人們要做出改變,保持“信”這一姿態來面對自己、面對他人、面對生活!
[參考文獻]
[1] 初見機.盧卡奇——物象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86.
關鍵詞:歌曲;情感分析;演唱詮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268-01
一、歌曲創作整體背景
很長一段時間里,筆者都認為美聲作品在聽眾中流傳度不高,是由于中國的聽眾對于美聲唱法的接受度低而導致,但是轉念想,例如廖昌永、殷秀梅、關牧村等美聲歌手,其作品雖是美聲卻也依舊可以做到廣泛流傳p深得人心。由此可以說明,美聲在國人心中的流傳度不高并非是其唱法本生流傳性不高,而是缺少感情真摯的作品。隨著文化與審美的逐步多元化,人們對口號性,政治性強的作品早已不能產生共鳴,而《我的深情為你守候》的出現與流傳也證實了,歌曲情感真摯的重要性。
二、歌詞內容分析
《我的深情為你守候》這首作品歌詞真摯樸實,細膩感人。主題明確且充滿深情,音樂的風格同樣充滿時代的氣息,似一位熱血青年向聽眾娓娓道來在崢嶸歲月里的赤誠之心和對祖國深深的思念,向聽眾宣讀著人民子弟兵用青春與生命守護國家的崇高精神,歌詞內容含蓄而又內斂,留出了很多的空間給歌者發揮,歌詞人性化,感情有深度有品位有思考有糾纏,看起來好像是敘述個人感情,如若仔細思量,可以放置于任何場景之中,作者寫作極具深度,感情細膩,所以歌者很容易從中找到寄托,產生情感上的碰撞。作詞家在此曲中遵循了寫作抑揚頓挫的規律,歌詞與樂曲的結合達到天衣無縫,以歌詞一段為例,“你的愛在我胸口,每個夢如此溫柔,走過的歲月,風雨歲月,把你放在我心頭。”若我們深情的朗誦,會發現其語言和音樂性正好合二為一。
結合自我情感朗讀時的音調最高點,恰與樂句中旋律的最高點相吻合。由此演唱時自然可以做到流暢,不會有生硬的感覺。
第一段的歌詞是比較溫柔抒情的,是表達內心的獨白,緊接著第一段的歌詞則是起到了銜接與過渡的作用,“凝望天邊的星斗,你腳步從未停留,感動你所有感動,懂得你的歡樂憂愁”是從內而向外的轉折,作為過渡十分溫婉自然,積蓄了力量,豐富了感情,為后面的做足了鋪墊。之后有連續的兩個“不管…不管…”反復的形式也是在做為做鋪墊,效果較之前更加強烈和明顯,全曲歌詞真摯樸實,字字都如雨滴一般打在聽者的心上!很難不讓聽者為其動容,歌者在演唱時應做到充滿激情,情緒由心向外迸發,旋律與歌詞情感高度統一,才能讓聽者感同身受,打開內心最深處的大門,觸碰最柔軟的心靈,產生共鳴。
三、歌曲曲式分析
“音樂素有‘流動的建筑’之稱。音樂也正如建筑一樣,是由其‘建筑磚塊’堆砌而成。所謂音樂的‘音樂磚塊’,小則一個音符、一個休止符,大則一個相對完整的結構段落,甚至一個獨立的樂章。這些‘建筑磚塊’在時間順尋上的排列,就構成音樂過程的結構。換言之,由各種音樂要素所構成的一些或同或異的音樂事件,在一個有起有迄的時間過程中按一定的邏輯加以有序的分布,組合所形成的整體結構關系,便是音樂作品的曲式”
作品開始有10小節的前奏,A段為一個復樂段,是一種“起承轉合”的結構(第11――26小節),其中“轉”分成了兩個短句,以一種音程緊縮的方式進行。接下來的A幾乎是原樣重復,由A段的四句再加上一個疊句組成(第27――45小節),B段為平行樂段(26――66小節),這也是情感爆發的部分。緊接著是18小節的間奏(第67――84小節),做了一個調式交替,由開始的升F大調轉到降E大調再轉回升F大調。這樣讓音樂有了明顯的起伏和變化。第二段A+B再加上一個結尾,是疊句高八度呈現,點明了主題。
四、演唱技巧結合情感表達分析
之所以說音樂是崇高的藝術,是可以超越語言,種族,國度的藝術,就是因為它的多元性。沒有音樂可以脫離情感,音樂是人們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演唱之中有個怪圈,很多人往往一直在糾纏如何提高技巧,卻忽略了作品本身忽略了音樂本身的藝術性,使之喪失美感,技巧固然重要,但是音樂性卻是人人都可以表達的,音樂不是機械的唱完一首藝術歌曲,或是演奏完一部交響樂,音樂是歌者演奏者用心結合技巧感情使之高度統一而感染他人的方式,這是很少人可以做到的,也正是音樂的魅力。當我首次聆聽《我的深情為你守候》就深深的被其通俗易懂低調內斂的真摯情感所感動,初次聆聽就產生的強烈的共鳴,加上青年歌者張妮渾厚的嗓音,緩緩的敘述著自己的感情,感到很震撼,享受于其中,這樣的情真意切樸質真實,不禁讓人有想落淚的情緒。“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再后來的自我學習中,筆者感覺到,要想唱好這首歌,需要強大的氣息做支撐,氣息要靈活自如扎根深,整個人處在一種積極的狀態中,聲音方能有彈性,讓聽者覺得自如,要求胸部是放松的,讓氣息可以在身體之中流動起來,橫膈膜在這時是向下運動的,這樣可以讓氣息充分吸入,自然的狀態是長久的訓練才能達到的,要感覺聲音被氣息包裹,方可達到每一句都敲進聽者心中的效果。
五、結語
聲樂是一門需要慢慢積累的藝術,急于求成在其中是不可采用的,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才能拿出實實在在的成果。經過導師的悉心指導,筆者在學習《我的深情為你守候》之后,深切的感受到,歌唱不僅僅是唱完一首歌曲,更重要的唱出其中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歌曲只是一個渠道,歌者是聯系作者和聽眾的橋梁,好的歌者方能表達出作者所想表達的感情,讓聽眾理解與感動,與聽眾產生情感上真切的碰撞。在學習聲樂的道路上,我們還需要不斷的提高自我的認知修養和藝術領悟能力,方可在未來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參考文獻:
[1] 高為杰,吳春福編著《曲式與作品分析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年4月 M
曾幾何時,我們尚和他們一樣,在行近排滿的課表中振衣前行。或許所規劃的未來各異,然而我們都知道迫在眉睫的高考需要我們相同的努力。彼時的我們委實如同脫韁之馬,充滿活力,縱躍疾馳,直可高呼長嘯,一抒意氣。這過程像一場冒險,在到達高考的終點前,誰能斷言追逐的夢想不能實現?追夢的動力在群體效應下得到了無限的放大,所以我們可以一往無前地狂奔追逐,刺破未知的黑暗。
但之后呢?高考結束,那個統一的目標消失了,結果也塵埃落定,除非選擇掉頭而回,不然便只得依著這個起點如此走下去,去開啟你新的旅途。而這么做的后果便是――往日的無限想象消弭不見,化作了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個腳步,這總有些難以置信的感覺,迷惘也因此而始。
這就好比你一路沿著孤徑奮力攀巖,終于到達了小丘的頂峰。登頂固然值得欣喜,然而之后何去何從?若你要繼續前行,那么腳下所至的位置與巍峨群峰相比,實在微不足道。往日渴求的頂峰不過是一塊再普通不過的踏腳石,于是這一處山峰,便失去了被景仰的光芒。
繼續追夢嗎?然而當夢想的光澤剝落了一次之后,要你重新抬頭,繼續如朝圣者般面對夢想,又談何容易呢?甚或是,若大學便是唯一的目標,又從何處再尋一個夢,讓你去追,去逐,去傾注全身的力量?征程至此,分外叫人心倦。
于是有人放棄了,有人心淡了,“夢想”二字無法再成為他們的支柱,他們奔跑的姿態就此失去,曾經的豪情也盡付東流,身形復化為茫茫天地間的一羽鴻毛。追夢人的名字,也因此如同折翅的鷹,在不甘中盤旋而落,滿是凄愴。
這讓我想起了前些日子走紅的電影《老男孩》,主題曲里的歌詞令人欷不已:當初的愿望實現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任歲月風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這部“‘80后’懷舊電影”感染了無數曾擁有夢想,最終卻放棄追逐的觀眾。然而我卻覺得這部電影的拍攝本意除卻懷舊,更是寄托,寄他們那一代許多未了的心愿于觀影的我們。他們是在告訴我們,敢于做夢,敢于追夢的日子是何等美妙與耀,夢想是多么的美麗――唯有感受過夢想的美麗的人,才會在失去夢想后悲愴地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