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浣溪沙歐陽修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端午節的詩詞佳句
1、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2、便當裹米粣,爛醉作端午。——陸游《春晚嘆》
3、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
4、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蘇軾《少年游》
5、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秦觀《端午》
6、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許及之《賀新郎》
7、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鬣。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
8、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9、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10、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11、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端午》
12、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13、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
14、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劉克莊《賀新郎·端午》
15、空惆悵,誰復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6、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盧肇《競渡詩/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17、玉臺金盞對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18、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端午》
19、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褚朝陽《五絲》
20、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
21、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2、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殷堯藩《端午日》
23、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4、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25、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已酉端午》
26、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
27、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
28、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
29、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30、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31、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李隆基《端午》
32、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竇叔向《端午日恩賜百索》
33、文字間金釵,消盡晚天微暑。無雨。無雨。不比尋常端午。——陳三聘《如夢令》
34、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殷堯藩《同州端午》
35、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乙卯重五詩》
36、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37、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范成大《鷓鴣天》
39、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杜甫《端午日賜衣》
40、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盧肇《競渡詩/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41、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42、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盧肇《競渡詩/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43、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范成大《鷓鴣天》
翻譯:即使是天長地久,也總會有盡頭,但這生死遺恨,卻永遠沒有盡期。
2、他生莫作有情癡,人間無地著相思。——晚清況周頤的《減字浣溪沙·聽歌有感》
翻譯:我下輩子不要再做多情的人,在人世間承受相思之苦時是我難以承受的。
3、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宋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二、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周晉《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
三、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時淚已流,恨應更、多于淚。——杜安世《卜算子·樽前一曲歌》
四、土花曾染湘娥黛,鉛淚難消。——納蘭性德《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五、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杜甫《九日五首·其
六、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七、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八、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周邦彥《瑣窗寒·寒食》
九、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杜甫《對雪》
十、閑倚博山長嘆,淚流沾皓腕。——韋莊《歸國遙·春欲晚》
十一、彈淚別東風,把酒澆飛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蔣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來》
十二、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十三、參軍春思亂如云,白發題詩愁送春。——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十四、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十五、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十六、雨窗和淚搖湘管。——許棐《花·一春不識西湖面》
十七、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游原》
十八、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王昌齡《送狄宗亨》
十九、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二十、望征路愁迷,離緒難整。——陸叡《瑞鶴仙·梅》
二十一、眼中淚盡空啼血。——向子諲《秦樓月·芳菲歇》
二十二、今年對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彥《花犯·小石梅花》
二十三、永夜角聲悲自語,客心愁破正思家。——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二十四、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黃庭堅《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
二十五、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李益《上汝州郡樓》
二十六、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王安石《南鄉子·自古帝王州》
二十七、黃花本是無情物,也共先生晚節香。——于謙《過菊江亭》
二十八、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李清照《點絳唇·閨思》
二十九、使君憐小阮,應念倚門愁。——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
三十、酒醒人靜奈愁濃。——徐昌圖《臨江仙·飲散離亭西去》
三十一、劉郎此日別天仙,登綺席,淚珠滴,十二晚峰青歷歷。——皇甫松《天仙子·躑躅花開紅照水》
三十二、檻菊愁煙蘭泣露。——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三十三、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司空曙《賊平后送人北歸》
三十四、佳期大堤下,淚向南云滿。——李白《大堤曲》
三十五、木落山空天遠大,送飛鴻、北去傷懷久。——戴復古《賀新郎·寄豐真州》
三十六、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李白《丁督護歌》
三十七、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
三十八、柳葉隨歌皺,梨花與淚傾。——黃庭堅《南歌子·槐綠低窗暗》
三十九、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四十、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東來》
四十一、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
四十二、滄海客歸珠有淚,章臺人去骨遺香。——宋祁《落花》
四十三、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四十四、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杜甫《對雪》
四十五、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張九齡《西江夜行》
四十六、偷彈清淚寄煙波,見江頭故人,為言憔悴如許。——袁去華《劍器近·夜來雨》
四十七、千嬌面、盈盈佇立,無言有淚,斷腸爭忍回顧。——柳永《采蓮令·月華收》
四十八、月破黃昏人斷腸。——謝克家《憶君王·依依宮柳拂宮墻》
四十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五十、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二首》
五十一、未怪平陽客,雙淚落、笛中哀曲。——周邦彥《大酺·越調春雨》
五十二、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李商隱《代贈二首·其
五十三、杏花無處避春愁,也傍野煙發。——韓元吉《好事近·汴京賜宴聞教坊樂有感》
五十四、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李清照《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五十五、日永如年愁難度。——惠洪《青玉案·絲槐煙柳長亭路》
五十六、當關不報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李商隱《富平少侯》
五十七、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韓偓《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
五十八、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李清照《念奴嬌·春情》
五十九、幾日喜春晴,幾夜愁春雨。——高觀國《卜算子·泛西湖坐間寅齋同賦》
六十、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崔道融《梅花》
六十一、枝上流鶯和淚聞,新啼痕間舊啼痕。——秦觀《鷓鴣天·枝上流鶯和淚聞》
六十二、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六十三、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周晉《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
六十四、粉黛暗愁金帶枕,鴛鴦空繞畫羅衣,那堪辜負不思歸!。——顧敻《浣溪沙·云淡風高葉亂飛》
六十五、老來舊事無人說。——呂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六十六、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
六十七、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于謙《除夜太原寒甚》
六十八、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六十九、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七十、忽然更作漁陽摻,黃云蕭條白日暗。——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七十一、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李商隱《流鶯》
七十二、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高翥《清明日對酒》
七十三、黃昏寒立更披襟,露浥清香悅道心。——司空圖《白菊雜書四首》
關于端午的古詩一、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端午感興
宋 文天祥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三、和端午
北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四、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五、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同樣是競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卻有著不同的熱鬧與郁憤。
六、五月五日
北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七、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喊,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八、競渡曲
唐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九、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 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連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積陰,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風吹雨黃梅落,西日過湖青草深。
競渡岸傍人掛錦,采芳城上女遺簪。
九嶷云闊蒼梧暗,與說重華舊德音。
十、同州端午
唐 殷堯藩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關于端午的詩句精選1、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2、醉看葵柳懷舊事,饞思櫻筍夢吾廬。向時癡絕今愁絕,自讀《離騷》些老夫。——宋·高箸《重午懷舊》
3、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宋·張耒《和端午》
4、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宋·蘇軾《屈原塔》
5、靈均死波后,是節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6、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宋·陳與義《臨江仙》
7、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8、梅夏暗絲雨,春秋扇浪風。香蘆結黍趁天中。五日凄涼千古、與誰同?——宋·萬俟詠《南歌子端午》
關于端午的詩句1、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唐·殷堯潘《端午日》
3、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宋·蘇軾《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4、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5、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唐·劉禹錫《競渡曲》
6、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鬣。佳人相見一千年。——宋·蘇軾《浣溪沙端午》下闋
7、條脫閑揎系五絲。——宋·李清照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唐·杜甫《端午日賜衣》
9、亦有魚龍戲舞,艷晴川,綺羅歌鼓。鄉情節意;尊前同是,天涯羈旅。漲綠池塘,翠陰庭院,歸期無據。問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處?——宋·盧祖皋《小龍吟淮西重午》下闋
10、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蘇軾《浣溪沙端午》
11、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釵頭雙荔枝。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相思十二時。——宋·李石《長相思重午》
12、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13、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宋·晁補之《永遇樂端午》
14、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宋·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15、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16、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宋·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17、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宋·黃裳《喜遷鶯端午泛湖》
18、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我欲于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宋·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摘要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其詩學理論的集中體現,書中所提出的“意境”理論歷來為學者所注目。而作者又明言《人間詞》為實踐其創作者,可見研究《人間詞》是進一步弄清王氏詩學理論的一把重要的鑰匙。故而,文章選取二者進行比對,著重從兩個方面來探討“意境”理論在《人間詞》中的表現:一是《人間詞》對意境理論之實踐;二是《人間詞》所表現的“意境”理論之缺憾。
關鍵詞:人間詞人間詞話意境實踐缺失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
王國維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一位在思想文化諸多方面都有建樹的大師,是一位天才學者。陳寅恪在《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序》中云:“自昔大師巨子,其關系于民族盛衰學術興廢者,不僅在能承續先哲將亡之業,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也。先生之學博矣,精矣,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而王氏蜚聲文壇者,在其文學理論,世多考之甚詳,以至,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先生的創作。其創作雖非如其理論之高,然亦足以啟迪思維。就詞學而言,王氏之理論當推其《人間詞話》,而其創作之《人間詞》恰能提供以輔助作用。
一
王國維《人間詞》發表于1906年與1907年,現存115首,見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而《人間詞話》1908年發表于《國粹學報》,顯然二者有諸多重合時期。可知,王氏創作《人間詞》時,或已成竹在胸,或已落諸紙筆。故《人間詞話》的諸多理論,先生必于《人間詞》創作中有意實踐之。其于《人間詞乙稿序》中云:“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茍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今案:據趙萬里《年譜》所謂“山陰樊志厚”乃是作者“自撰,而假名于樊君者。”)此為“意境”說。同文又云:“原夫文學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觀也,出于觀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觀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無以見我,而觀我之時,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錯綜,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廢也。”此謂“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這也是《人間詞話》最不能繞開的是意境理論: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不期工而自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又: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又謂: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前人稱王國維《人間詞話》為中西文藝理論之合璧,實是恰切。其著作中閃爍的是中國傳統文藝觀與西方康德等人哲學理論相融合的智慧之光芒。與此相應的是,王氏《人間詞》的創作同樣具有相當高的地位,是其文藝理論與創作實踐相融合的結晶,葉嘉瑩先生謂為:“靜安先生詞含西洋之哲理……其天性中自有一片靈光,其思深,其感銳,故其所得均極真切深微,而其詞作中即時時現此哲理之靈光也。”《人間詞》情感深沉,筆法婉曲,屢有盛唐絕句之味道,尤以創造意境取勝,與《詞話》相輔相承。因此,以先生之創作理解其理論,以此理論反觀先生之創作,當不失為更深入地解讀王國維詞作、理解其詞學理論之重要途徑。
二
在詞的創作上,王氏所推崇有二點:在創作過程上,為寫境;在創作結果上,為無我之境。其評人如此,于己必有意實踐之。此二點在《人間詞》中表現得非常真切。又《文學小言》云:“文學有二原質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寫自然及人生之事實為主,后者則從吾人對此種事實之精神的態度言。”這里也對舉了兩點,一是情,一是景,并將其稱為文學的“原質”,可見,在王氏的理論概念之中,“情”與“景”和“意”與“境”是完全一致的。
而所謂“意深于歐”,歐指歐陽永叔,先生心性頗高,宋代詞人中,真能為靜安所稱道者并不很多,歐陽修是不多者中的一位,《人間詞話》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諸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歐陽氏“詩詞兼擅”,是王國維所謂的“詞勝于詩遠甚”的人,而其詞成功之處在于“以其寫之于詩者,不若寫之于詞者之真也”,在于“多以景寓情”、“專作情語而絕妙者”,這確實是歐陽修詞的特點,歐陽修詞上承馮延巳,以抒情見長,其抒情多真摯親切,深沉委婉。
而考《人間詞話》話所引“六一”詞九則,其特點即在于此,而謂靜安詞意深于歐,當指其詞較之歐陽氏更是著意深遠,長于抒情。此等評價是頗高的,在王國維看來,歐陽修詞所表現出來的“意”與《人間詞》是有一段距離的。此點正道出了王國維《人間詞》的創作追求“意”。
《人間詞》的創作時期正值王氏思想迷茫的時期,從1903年至1907年,他作了許多嘗試,首讀康德,因為可解而中輟,繼讀叔本華,則曰:“哲學而移向了文學。”《靜庵文集?自序二》說:“余疲于哲學有日矣。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余知真理,而余又愛其謬誤。”思想上的無所皈依,體現在文學上,則更多了一些情愁,國家彼時之狀況,自己內心之哀怨,加之夫人新喪,此種情事自非閑愁逸趣,而是如作者引康德詩云:“在痛苦中,人都沉啞的時候,一位神靈賦予我力量去訴說我的憂苦。”故自謂“意深于歐”。讀《人間詞》確有一種滿紙皆愁的感覺,詳考其詞,雖非篇篇寫情,卻也十有八九。
王氏寫“意”,并非專重于此,而是情辭兼重,無所偏依。故其于《人間詞乙稿序》中說:“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茍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茍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故歐陽修、秦少游亦非他仰慕的對象,因為歐以意勝,而秦以境勝,皆有所缺。而王氏作詞多于此著力。如《蝶戀花》之“昨夜夢中”、之“白尺朱樓”等皆是。而這些都是他刻意實踐的結果,即“此固君所得于天者獨深,抑豈非致力于意境之效也。此固君所得于天者獨深,抑豈非致力于意境之效也”。
三
王國維《人間詞話》在中國詞學理論上的非常意義,在于他有意建構中國現代詞學理論,其重要體現就是:在《人間詞話》中,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境界說,來構筑其詞學理論體系。為此,他把境界分為“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把境界的創造分為“寫境”與“造境”,其所推崇在于“無我之境”,在于“寫境”,皆如上文所引。那么,如何才算是“寫境”,如何又是“造境”呢?關于此點,王氏自己尚謂“然二者頗難分別”。
體會王氏之意,所謂的“寫境”當是指事物原是什么就表現著什么,頗近于現實主義的觀點。而所謂的“造境”則是指為了表達某種思想,或為了抒寫某種情感,為之創造出來一定的場景,即所謂“為賦新詩強說愁”,這又是一種理想主義的。這樣,與“寫境”相關聯的是“自然”,而與“造境”相關聯的是“雕琢”。也就是說凡是把寓目所見者,心有所思、心有所想者照實寫來,即可謂之“寫境”,反之,則為“造境”。
據此,他所說的“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如以此論,《人間詞》“造境”當多于“寫境”,因為詩人是“致力于意境”的。如前舉《浣溪沙》中“陌上挾丸”云云,顯是造境,再如《浣溪沙?草偃云低》“草偃云低漸合圍,雕弓聲急馬如飛,笑呼從騎載禽歸”。另如《摸魚兒》“問斷腸”,《鵲橋仙》“沉沉戍鼓”等,超過三分之一的詩篇均屬“造境”。可知,王氏雖然極力主張“寫境”,但自己卻不得已,只能“造境”。同樣王氏稱道“無我之境”,但在其實踐中,大部分詩篇恐難進入“無我之境”之行列。
為了彌合此一理論缺陷,王氏又拈出“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謂“寫境”與“造境”本無從分別,因為當造境合乎自然之時,所寫之境鄰于理想之時,都會境界頓出。也就是說,只要是“大詩人”寫境可,造境也可,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倡導寫境,但又必需承認造境,同樣也可以創作完美的藝術。不管是《人間詞話》的理論,還是《人間詞》的創作實踐,都不可避免地表現出這一矛盾。
參考文獻:
[1] 王國維:《人間詞話》,《海寧王靜安先生遺》(第15冊),商務印書館,1940年。
[2] 王國維,李科林校注:《人間詞話 人間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