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畫蛇添足的成語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典故】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戰國策·齊策二》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馀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多余的事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徒勞無功、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反義詞】畫龍點睛、恰到好處、恰如其分
【同韻詞】大簡車徒、懋遷有無、烏舅金奴、煙波釣徒、華冠麗服、社鼠城狐、修飾邊幅、一民同俗、雄飛雌伏、老牛舐犢、......
【年代】古代
【燈謎】巳
【日文】蛇足(だそく)を加(くわ)える
【俄語】перестарáться
【成語故事】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示例】這也是一則事實,并非做書的人畫蛇添足,為此奇談。 《花月痕》第五一回
【成語例舉】
一九六三年,覺得這個閉幕不好,改成了參加游行的學生上場和常四爺送水的場面,雖然也不能令人滿意,但那時不那樣畫蛇添足地加"紅線"也不行。
表現佘太君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戰斗場面不宜于再發展了,現在有些情節如佘太君釋放俘虜等等,就顯得"畫蛇添足"。
關鍵詞:語文教學 畫蛇添足 畫龍點睛
畫蛇添足與畫龍點睛這兩個成語故事,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詳。畫蛇之后再添足,純屬多余,且有失真虞。畫龍點睛,則是錦上添花、好上加好。兩個詞語一貶一褒,孰好孰壞,一目了然。然而,就語文教學而言,要想一節課生動多彩,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既要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又要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習閱讀與寫作能力。筆者認為這就是我們教學中要做到的,既要有點睛之筆,也要有添足之作。
一、“畫蛇添足”讓課堂豐富多彩
在語文教學中,畫蛇添足主要是指跳出教材的束縛。教材只是我們要表情達意的一個載體,可以是甲文章,也可以是乙文章。在教授學生時,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應將教材作為引子,以此傳道、授業、解惑。筆者在講授《出師表》時,不僅講述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的愛才之舉,也講述了他作為一國之君勸告其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做人之道。在語文教學中,適當講述一些歷史人物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正確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畫蛇添足”的常見教學方法有擴展法、情景遷移法、仿寫法等等。
在教授《歐也妮葛朗臺》時,針對葛朗臺的吝嗇,筆者讓學生結合社會現實談談對金錢的看法。有的學生從錢的稱呼上談了對錢的看法,有人把錢叫阿堵物,認為錢是一種骯臟的東西;有人把錢叫孔方兄,與錢稱兄道弟;有人說錢就是一般等價物,我們應該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學生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興趣更濃了,教學的效果也就達到了。
仿寫即模仿范文寫作。目前高考題常會讓學生仿寫句子,所以,我們適當讓學生仿寫文章顯得尤為必要。通過仿寫,可以使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讀讀寫寫的過程,既可以使學生養成揣摩課文的習慣,又可以使學生的作文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筆者在教授《荷塘月色》時,就讓學生仿寫里面優美句子,尤其是比喻句,讓其感受語言的魅力。通過這樣不斷仿寫,學生們在今后的寫作中能舉一反三,作文的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二、“畫龍點睛”讓課堂妙趣橫生
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演繹的一場大戲。作為戲,它就不能平淡無奇,否則會讓人昏昏入睡。戲要有亮點,課也一樣。上好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亮點設置非常重要,設置得好,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我們的教學的過程中設置更多的亮點呢?
一是巧設導語。精彩的導入是成功的開始。記得在一次作文課時,筆者精心設計一段開場:一進教室上課,電話響了。“喂,您好,是xx校長嗎?有事嗎?恩,好的……啊,你不是校長呀,怎么!不知道,有事你找校長!”學生此時百思不得其解,教師平時上課不接電話的,老師接電話的態度怎么前后發生了變化?針對學生疑惑,筆者讓學生盡情暢想,電話那頭是誰?有什么事?老師說話態度的變化,打電話人的心理變化、老師的性格……通過一個個發問,學生的思路打開,作文也就有話可說了。
二是豐富形式。語文教學形式應該是多樣的,它不僅僅指課堂上的面對面傳授,也可以是一場比賽,一次活動等等。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從學生的愿望出發,巧設課堂,為學生創設一個舒展的學習環境,既培養了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也使他們享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前段時間聽于丹教授談教學,其中就說到她教學的一種隨性,帶學生去咖啡館,一邊享受著那里邊的情調,一邊和學生面對面縱談人生。這正是將課堂融入了生活。
三是巧妙提問。著名教育家契訶夫說過:“教育學生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效作用。 ”如何在課堂上調動學生情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問非常重要。提問的方式有很多,如直接發問,質疑發問,連環發問等等,但提問的目的都是要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讓我們的課堂變成師生情感碰撞的平臺。
其實在課堂上創設亮點的途徑還有很多很多,可以通過優美語言;可以通過情感渲染;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板書……作為教師,要培養出自己的教學風格,擁有自己獨特的教學亮點。擁有了亮點,這節課才充滿了靈氣;擁有了亮點,這節課才有聲有色!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傾聽能力 培養策略
在人際交往中,傾聽與表達是人與人之間和諧溝通、高效互動非常重要的能力,傾聽是表達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傾聽能力,就不可能展開有意義的表達溝通。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將重點放在學生的說、讀、寫這三方面能力培養上,卻忽視或淡化對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小學階段是學生傾聽能力培養的關鍵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能力,不僅有助于強化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態度與個人修養。由此需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進行研究。
一、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積極傾聽興趣
小學生興趣廣泛,個性差異明顯,但是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長,他們好動,不易集中精神。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分析,在實施傾聽能力培養時,應該重視營造輕松、和諧、趣味的互動氛圍,讓學生在興趣的導向下,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訓練。營造良好的傾聽氛圍,可以結合趣味故事、猜謎、表演、視頻、演唱歌謠等形式,結合競賽模式,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同時,教師可以是參與者和組織者,在仔細傾聽學生的同時,讓學生受到尊重。
如教學《說勤奮》時,組織學生展開“小醫生”趣味活動。我示范朗讀,故意將其中的部分詞匯、停頓或句子讀錯,讓學生在我讀完后,找出我錯誤的地方,分小組進行,哪個小組找得又對又快,則為勝利組,獎勵一顆小紅星。我讀道:“同學們一定好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遷吧,他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這一段讀完后,學生舉手搶答,并站起來說出我的錯誤,如“司馬遷”其實是“司馬光”,“文學家”應該是“史學家”等。在游戲競賽氛圍下,學生找到了教師的錯誤,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成就感,還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培養了傾聽能力。還可以組織看小段視頻,復述視頻故事,聽歌謠,仿寫歌詞等,通過營造輕松的氛圍,激發學生傾聽的興趣。
二、教給方法,引導學生掌握傾聽技巧
傾聽,要講究方法,不是胡亂聽,也不是隨意聽。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自身經驗與能力不足,要快速地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奠定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基礎,就需要首先讓學生掌握傾聽方法。傾聽方法與技巧的掌握,不僅能讓學生有效地與他人互動溝通,還能從傾聽中吸取經驗。傾聽技巧包括主動傾聽、全神貫注、讓人把話說完、投入情感、眼神交流、識別中心思想、偶爾提問、及時反饋,等等。
傾聽要抓住關鍵點,如果傾聽的內容較多,就需要去粗存精,把握重點和主旨,并結合說話者的情感,展開思維互動,分析傾聽的內容。如教學《誠實與信任》時,我組織學生參與傾聽活動。活動過程為,三人為一小組上臺交流,向他人敘說自己對“誠實與信任”的理解,并且舉措例子加以說明。臺下的學生傾聽臺上人員的對話。對話完成后,教師點名臺上與臺下的學生,讓他們總結自己的收獲,并發表看法。學生通過運用教師教給的傾聽方法,順利完成此次活動。通過教給方法,引導學生掌握傾聽技巧,奠定學生傾聽能力與綜合素質發展的基礎。
三、加強訓練,提高學生有效傾聽能力
傾聽能力訓練應該與日常教學有機結合,在課內外抓住恰當時機,引導學生展開傾聽訓練。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很多小學生并沒有真正聽懂他人表達的意思,這主要是因為在傾聽時,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所以,傾聽不僅僅表示安靜地聽、禮貌地聽,還要用心聽,與他人眼神互動。可以采取聽說訓練、聽后質疑、聽后辨別等訓練方法引導學生實施傾聽能力培養訓練,讓學生不斷提高正確理解他人思想的能力。
如教學五年級《成語故事》時,可以對學生進行傾聽訓練。運用成語故事,激發學生的傾聽興趣,并實施多樣化的傾聽訓練。師:“自相矛盾中,賣矛盾的楚國人說自己的盾很堅固,沒有矛能戳破,自己的矛很銳利,任何盾都能戳穿。大家能拿坦克舉例,說明矛盾優勢是如何整合的嗎?”以矛盾和坦克進行對比,實施聽說訓練,讓學生說明坦克的優勢結合。又如“畫龍點睛”成語故事,可以對學生展開聽后辨別訓練。師:“畫龍點睛與畫蛇添足都涉及畫畫,它們之間的區別是什么?各自說明什么道理?”這次訓練主要是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辨別老師說的兩個成語主題,并結合自己的想象與思考,展開成語內容的區別分析。通過實施多樣化的傾聽訓練,有效培養小學生的傾聽能力。
聽是語言信息的輸入,說是語言信息的輸出,只有良好的輸入過程,才能產生恰當、合理的輸出過程,互動溝通與交流才是有效的。為了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能力,需要加強對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通過強化學生的傾聽意識,提高興趣,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加強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才能在長期的訓練實踐中,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讓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6--01
對藝術缺少了解,一無所知的人來說,欣賞藝術品,那只能是看熱鬧,圖痛快,對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不會有正確的認識;而具有藝術修養,懂得一些藝術門道的人,才能真正領略藝術美,把握藝術美的精髓。其實,藝術創作就是來源于生活。
一、通過藝術,表達對生活的追求:
任何一部藝術作品,不僅產生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而且還凝聚著藝術家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就比如說《紅樓夢》這部宏偉巨作,在我國封建社會生活中,統治階級歷來就把一些具有民主性精華的藝術創作列為禁書,《紅樓夢》就未能逃脫這樣的厄運,而受到極力排斥。即使受到排斥、打壓、攻擊,依然有許多人追崇它,欣賞它,傳播它,這充分體現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黑暗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痛楚,以及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到來 。
二、生活是美的再現:
生活,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意境美。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給我們再現的就是意境美。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寒冷冬日的畫卷,“千山”、“鳥”、“萬徑”、“人”、“舟”、“笠”、“釣”、“雪”等描寫,仿佛就是一種空曠深遠的意境,使我們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了那空曠渺茫之感。
三、提供好的素材: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素材。如果我們把一些自然之景納入生活,那么,元代著名劇作家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在《天凈沙?秋思》中描寫,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把自我生命,生活和自然界的構造統一起來: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老樹”、“昏鴉”的環境描寫是凄涼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悠閑反襯羈旅之愁;“古道”、“西風”、“瘦馬”便是一幅畫卷。為了能夠達到表達的效果,作者很好的利用生活中自然之景的描寫,道出了惆悵之情,這就是好的素材的體現。
四、生活是創作的情感基調:
生活,為藝術創作奠定了情感基調。當我們欣賞羅中立(1948―)的油畫《父親》時,老人昏花的雙眼,皴烈的嘴唇,參差的牙齒,古銅色的臉膛,似乎在述說著老人生活的貧困與艱辛,傾訴出老人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交付給了祖祖輩輩勞作生息的土地,作者通過畫抒發對父親“勤勞”、“忠厚”、“善良”、“慈祥”等中華民族美德的贊譽的同時,暗含了對現實社會和人民命運的思考。這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五、藝術創作的與眾不同:
生活,通過藝術創作表現獨特的想象力。詩人寫詩抓住“詩眼”,文人寫作抓住“文眼”,而藝術家創作抓住生活的點滴。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鄭板橋長期在揚州賣畫,以畫蘭竹著名于世,并以詩、書、畫三絕著稱,為揚州八怪的杰出代表。有人說鄭公的竹葉與生活中的竹葉差別很大,而真正懂得藝術的人,便會看出作家的高貴氣節。這就是在創作上,通過大膽創新,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
六、創作的意圖:
雖說,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但也要從中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因此,便與生活緊密相連。明末清初杰出畫家朱耷約(1626-1705年)是明朝宗室。明之后,變易姓名,出家做了和尚,而他的畫具有很高的造詣,以水墨寫意花鳥畫著稱;畫風筆墨簡括,形象夸張,影射富意,別具一格,對后世影響很大。有一副畫,叫《孔雀圖》,具有明顯地針對性,諷刺了那些對清朝統治者搖尾乞憐、諂媚阿諛的人,尤其“三根花翎”影射了那些高級官吏的,花翎的多少表示官職的高低,顯然是諷刺最高級官吏的奴才相。作者朱耷這種感受、經歷、思想,往往成為他創作的前提。所以前人說,朱耷作畫不是為作畫而作畫的,而是把自己那種悲與恨的復雜心情寄托于畫里。
七、創作中的趣味:
同時,藝術創作也是生活中自然之趣的體現。就書法而言,中國古代藝術家既注重“形似”,又注重“神似”,提出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理論。其實,就是自然的體現。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昕人),在書法上的豐厚成就,被后人尊稱為“書圣”。《蘭亭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評價,貴在于自然、靈動、意趣的藝術創作手法。自然之趣源于生活,而藝術創作恰恰體現了這點。
八、生活與創作緊密相連:
換言之,脫離了現實生活,藝術創作將會怎么樣?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畫蛇添足。如果說,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蛇這種動物,在畫蛇是,藝術家可以通過豐富的想象力,給蛇添上足還情有所緣,但是,現實中就存在著這樣的動物,添上足,豈不是多此一舉。所以,藝術創作離不開生活,而且更貼近于生活。
九、結語:
一、掌中木偶戲源流
泉州南派掌中木偶戲古時曾流行于閩南地區,據資料記載,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文獻《拾遺記》中“南陲之國,有扶婁之國,其人善機巧變化……或與掌中備百獸之樂,婉轉屈曲于之間。人形或長數分,或復數寸,神怪倏忽忽,玄麗于時……”另有兩本文獻即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也均有關于掌中木偶的史料記載。
明代中時至民國初年,閩南地區正逢南派布袋戲興起與發展時期,從田野調查的民間傳說和《臺灣通志》的載稱云,布袋戲興起于明嘉靖間,創始人為后來被譽為“戲狀元”的梁炳麟。清中葉,晉江等地的布袋戲演出興盛,并傳至臺灣,同時出現了李克茶等著名藝人。清末民初,泉屬各縣一些著名的南派布袋戲班社紛紛興起,如清同治、光緒年間的閩南“五虎班”,以泉腔演唱戲文影響力非常強勁。
綜上推測,掌中木偶戲的起源應該可以追溯到晉唐時代,遲至元代,盛于明清時期。
二、南派布袋戲劇目與表演特點
(一)劇目
閩南民間一帶上演的南派布袋戲劇目可分為傳統劇目與新編劇目兩大類,傳統劇目分為:生旦戲、宮廷戲、審場戲、武打戲、拳打戲、連臺本戲與折子戲、小(單)出戲,新編劇目分為:童話劇劇、神話劇、現代劇、成語故事劇。
下面筆者詳細介紹一下這四種新編劇目。
1.童話劇木偶童話劇是一種充滿童趣的寓意性教育題材,將其引進校園不失為一種快樂的教育手段。自以來,泉州木偶藝術劇作家們創作有許多優秀的童話劇節目,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劇目主要有《龜兔賽跑》《小花鹿歷險記》《烏鴉和狐貍》《森林中的故事》《皇帝的新裝》《獻寶》《小公雞》《阿凡提》《狼來了》《革新道路》《兔子、公雞斗狐貍》《聰明的笨人》《狐貍的葡萄》《沉香救母》《虎趣》等。南派掌中木偶戲演出采用閩南語臺詞(泉腔),因為童話劇進校園而采用泉腔與普通話交替臺詞,上述有許多劇目流行在泉州、廈門、漳州地區,深受廣大中小學生的喜愛。
2.神話劇結束以后,泉州木偶藝術劇作家們先后創作了四部經典的南派木偶神話劇:《五里長虹》《白龍公主》《清源仙女》《龍宮借寶》,其中《清源仙女》獲得文化部“金獅獎”第二屆全國木偶皮影戲比賽銀獎及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屆百花文藝獎。
3.現代劇從以來,閩南木偶藝術劇作家們先后創作了多部現代劇,如《怒海歸舟》《奇襲白虎團》《攔花轎》《智取威虎山》《三丑會》《雙槍》《金沙江畔》《小管家》等,這些劇目流傳在泉州地區,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4.成語故事劇木偶劇作家們還先后創作了多部成語故事劇,如《畫蛇添足》《此地無銀三百兩》《自相矛盾》《擊缸救危》《畫龍點睛》《杯水車薪》《掩耳盜鈴》《磨錐成針》等,這些劇目在泉州地區的中小學校演出,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和喜愛。
(二)表演
布袋戲的行當角色仿照傀儡戲(提線木偶戲)的體制,分為生、旦、北(凈)、雜四個角色,是布袋戲舞臺表演上的四大支柱。“北”即戲曲行當中的凈角。在布袋戲音樂體制中,有來自傀儡調的曲子,其中一類屬“北”的曲調,它屬于凈角的唱腔。行當體制與音樂體制有其一致性的方面。
布袋戲在角色行當上存在著“南北合套”的情況。布袋戲的“北”,分有黑紅北,多數是“豎眉戲”“審場戲”的角色。“雜”的行當表現相當雜,包括丑、末、仙道、神怪及動物形象等,但主要是丑。布袋戲的丑,有大頭、臭頭、浮腫、缺嘴“四大柱”.布袋戲傳統劇目有一部分來源于梨園戲。這類劇目的角色行當,主要依梨園戲的體制劃分,即按“七子班”的行當分為生、旦、凈、末、丑、貼、外。布袋戲是以“講古說書”的曲藝形式發展而來的,在表演藝術上受傀儡戲、梨園戲的影響,它依附于當地的戲曲聲腔劇種,其行當角色體制屬于傀儡戲、梨園戲的混合體。
三、木偶神話劇《清源仙女》考察分析
(一)文學劇本改編與劇情考察
《清源仙女》的文學作者是莊長江老先生,莊老先生是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編導。他多次獲福建省戲劇會演各類獎項,并獲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藝獎、國家第九屆文華新節目獎,著有劇作選《梨園戲古劇新編》、地方戲史專著《晉江民間戲曲漫錄》《泉州戲班》《泉南戲史鉤沉》《晉江名伶外傳》等。他對泉南戲曲史的研究與著作編撰,更是填補了泉南戲曲史的一大片空白。2001年應晉江市木偶戲劇團團長洪世鍵先生之約,莊老先生開始為《清源仙女》創作提綱,直至2002年《清源仙女》劇本成型。
該劇取材于閩南一帶膾炙人口的清源山傳說。故事講述了以泉州清源山仙女擎珠和臺灣阿里山神木郎為代表的正義力量與圖謀霸占阿里山而到處興風作浪致使阿里山草木凋零滿目瘡痍的兇惡蛟龍斗智斗勇浴血奮戰,最終戰勝了丑惡勢力,換來了阿里山草木復蘇、日月潭清澈如鏡的美好情景。
在2002年《清源仙女》創作之初就獲得了福建省第22屆戲劇匯演劇目獎,2003年更是獲得文化部“金獅獎”第二屆全國木偶皮影戲比賽銀獎及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屆百花文藝獎。
(二)音樂創作與音樂設計分析
1.音樂創作者
為《清源仙女》作曲的是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晉江市音樂舞蹈協會副會長、晉江木偶戲劇團的副
團長李勝奕老師。正是有了莊老先生與李老師的默契配合,才使得一出大型神話木偶劇得以展示在我們面前。2002年《清源仙女》的創作完畢即獲福建省第22屆戲劇匯演優秀作曲獎,2003年獲得文化部主辦的“金獅獎”第2屆全國木偶皮影戲比賽作曲獎。 2.音樂設計分析
(1)序曲音樂與唱腔分析。序曲音樂為該劇作曲新創作的曲目,F調,2/4拍子,前奏共有41個小節,分為5個樂句,在第三樂句轉快,在第四個樂句的時候轉為4/4拍子,在最后一個樂句的開頭則有一個小節2/4拍子的旋律,后則為4/4拍,前奏結束在“2”為g商調式,緊接著11個小節的男聲獨唱并伴有兩個聲部的伴唱。而這11個小節又分為三個樂句,氣勢宏偉壯闊。在這11小節之后接著兩小節2/4的間奏,引出序曲音樂的最后一部分,結束在“6”為d羽調式。
序曲音樂由開頭的g商調式轉為d羽調式,南音旋律優美動聽,搭配若隱若現的舞臺效果,營造出一個充滿動感變換而又扣人心弦的神話場景,讓人不得不為之心馳神往。
(2)第一場音樂與唱腔分析。第一場標題為《一衣帶水兩岸情》,前奏部分為2/4拍子,在當擎珠出場時用笛子做引,接下來以南音短相思創作11小節的旋律渲染蓮霧樹下寄相思,在前奏的最后一小節轉為4/4拍子結束在“6”為c羽調式。前奏結束后的第一小節把“4”升高了半音,南音的特色音表露無遺,也表現了擎珠仙子對神木郎的感激以及懷念之情,再以高胡做一段落結束在降B徵調式。在曲二之前有一段場景音樂,以散板開頭降E調結束在“6”為d羽調式,后轉為降A調并加入了笛噯,同時也運用了閩南地區特有的曲種“十音”,結束在“3”為c角調式并以散板結束。
曲二為降B調,中速進行,一開始就運用了戲曲上的音樂元素進行創作,并運用了南鼓(壓腳鼓),旋律哀傷,娓娓道來大神木仙君被東海蛟龍兇殘地挖掉雙瞳的經過,結束在“5”為f徵調式。曲三運用的曲牌則是由傀儡調移植過來的曲牌[抱盛].
(3)第二場音樂與唱腔分析。第二場音樂的曲四為降E調,利用了《我愛我的臺灣島》中的主題加以創作渲染了阿里山上百木百花枝枯葉萎,一片劫后景象。曲五在樂曲開頭的8小節加入了男女聲部的合唱,哀傷的旋律好似眾花木發出聲聲哀號,一片劫后景象,眠木大神木君形態枯槁拄著木棍顫巍巍走著。三個樂句之后則運用了閩南戲曲上的大韻烘托氣氛,抒發眾花木對東海蛟龍的憤怒。第七個樂句轉為降A調,結束在“6”為g羽調式。曲六《擎珠》為降A調,利用的曲牌是由傀儡調移植過來的曲牌[怨慢],加入了琵琶,由慢頭變為散板,結束在“3”為c角調式。在降E調曲七的開1用臺灣高山族的音樂創作出11個小節的間奏,伴隨著鼓聲,渲染歡快的舞蹈氣氛,結束在“6”為c羽調式。曲八為降B調式,利用的曲牌是由傀儡調移植過來的曲牌[地錦當]結束在降E調的“6”則為c羽調式。
(4)第三場音樂與唱腔分析。《敢下九淵斗孽蛟》共設計有十二支曲子,其中兩首唱腔曲,十支為樂曲。從場景1總譜注明的“全樂”演奏及降E宮系統調式拾音的加入,伴以實際演奏“地錦當”南音曲牌的應用,向觀眾展現出東海龍宮,燈彩輝煌。第二支曲子名曰“舞珠寶盤”,設計為降A宮系統,十八小節旋律帶反復記號。第三支曲子是唱腔,采用降E宮調系統,唱腔旋律及唱詞以泉腔南音素材創作而成,特別是#4音的設計應用,突出了閩南音樂色彩,唱曲結束在商調式,但尾奏音樂結束在角調式長音延續,具有劇情的“豪興正濃”意境未盡的藝術效果。第四支曲子“日鏡照、月鏡照”是散板,降E調,f商調式,塑造了神鏡光芒四射的奇幻音效。第五、六、七、八支曲子“彩綢舞”“舞蝶”“舞火棍”“請仙子”,降E、降A宮調式,表現了龍宮女、魚蝦兵優美、矯健的舞姿。本場第九支曲子是全劇的唱腔“曲十、擎珠”,泉腔素材,運用了傀儡調中的音樂元素,采用降E宮調系統,f商調式,表現了擎珠仙子對龍王的數落場景。第十至十二支曲子音樂設計為散板和小段落音樂自由反復,降E調的C羽調式音樂色彩,同時加入合成電子聲,表現了“人蛇對打、金斧飛來”的緊張場面。
(5)第四場音樂與唱腔分析。《海峽情化日月潭》優美的降A調開幕音樂帶出曲十一散板開始,主唱段中由傀儡調移植過來的曲牌[一封書]、[勝葫蘆]的應用創作,結束在“6”為f羽調式。曲十二《清源君》為降A調,兩個聲部的旋律,加入打擊樂,烘托出清源君的出場。曲十三運用的是傀儡調中“大都會”的曲牌,塑造的是一個歡快的小旦角。
曲十四利用的是《我愛我的臺灣島》中的音樂元素并加以創作。曲十五降A調,用二胡演奏悲傷的氣氛渲染出草木奄奄一息的場景。漸弱以“3”為結束音c角調式。曲十六《擎珠》為降A調,利用的曲牌是南音中的“大長別”,更是加入了古箏的刮奏又有笛子做引由慢轉快,在最后一個樂句的時候轉為降E調,并伴有笛子的聲音由慢轉快,以顫音“6”結束,則為c羽調式。曲十七降E調,速度為快,尾聲的兩聲部合唱,節奏是歡快的,景同一場,清源山上百花齊放結束在“6”為c羽調式。
(6)樂器與配器考察。南派掌中木偶戲的樂器主要有嗩吶、三弦、二弦,有時也用琵琶和洞簫。打擊樂以獨特的南鼓(壓腳鼓)、鉦鑼、草鑼為主,還有通鼓、花鼓、大鑼、小鑼、小叫、響盞等。南鼓(壓腳鼓)被藝人稱作樂隊的“萬軍主帥”,以腳壓鼓面控制音高和音色,雙手輪小木槌交替打擊,在閩南戲曲樂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國民族樂器演奏類中頗具鮮明的特色。
(三)唱腔音樂與南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