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鄉的名人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家鄉的名人可多呢,有李源潮、、鄭兆財、蔣志平、吳強……不過最有名的還是數了。他是一位總理呢,他那花白的頭發,濃黑的眉毛,慈祥的眼睛,親切的笑容,令我很有親切感。
他這個總理可不是“走后門”得來的,而且靠著勤奮努力得來的。
小時侯可勤奮呢,有一天,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遙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的風塵勞累,年幼的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可他仍然要堅持練完100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心疼道:“明天再寫吧。”連忙說:“當天的事當天得做完!”便連忙把頭埋在涼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當100個字寫完時,陳媽媽一把奪過筆:“這下行了吧,快睡覺。”仔細看完墨汁未干的100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這兩個字寫歪了。”說著又把那兩個字寫了幾遍,直到滿意為止。
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關鍵詞:作文興趣;口語訓練;培養目標;寫作情境
一直以來,初中作文教學一直沿用著學生寫作、教師指導的教學方法,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的寫作成績也并不理想。針對此類問題,通過對初中作文教學的調查分析可知,興趣是制約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們應適當改進傳統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作文活動,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
一、注重口語訓練,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
信息輸出是口語訓練和作文寫作的共同點,這兩者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口語訓練可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開展優美文章推薦活動
語文教師應指導學生收集或者背誦優美文章,在晨讀課上向同學展示,并準備摘抄本,摘錄優美語句或者名人名言。
2.課前演講
在語文課前預留幾分鐘時間進行課前演講,學生可以講述名人故事或者時事新聞等,同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合理評價,鼓勵學生積極表現。
3.課堂練習
在語文課堂上,圍繞教學任務,預留充足的課節進行作文訓練,精心選題,并為學生全面講解,便于學生構思寫作。
二、明確培養目標,加強基礎訓練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知識積累有限,寫作水平不高,如若教師單純注重寫作技巧和寫作方法的講解,忽略對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久而久之,將會在學生心中產生一種畏懼心理。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針對作文進行了新的規定,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緊密結合現實生活,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內心想法,增強學生自信心。另外,扎實的基礎是寫出優秀文章的前提條件,這要求學生應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靈敏的感悟能力和靈活的運用能力。首先,培養學生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這是因為日記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領悟能力,還能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其次,堅持說話訓練,這有助于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通過說話訓練,還能讓學生學會妥善處理材料,準確辨識各種社會現象。
三、創設寫作情境,豐富學生情感
大多數初中生均容易被具體、美好的事物吸引,這也是寓情于景的具體體現。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更容易喚醒學生的內心情感,并可刺激學生的寫作欲望,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為學生創設一種直觀、具體、生動的寫作情境,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強化學生的內心情感,最終寫出真實、引人深思的文章。例如,家鄉是較為常見的作文題材,但學生通常無話可說,這是因為學生自身對家鄉的認識不深,此時,教師可在寫作前期,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關于家鄉的視頻,介紹家鄉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而學生在觀看視頻后,結合自身的記憶片段,學生定會有感而發。
作文在語文試卷中占據著重要的比重,而興趣是學生學好作文的動力源泉。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刺激學生的寫作欲望,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技巧,形成一種持久的作文興趣,最終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陳堅.談初中生作文興趣的培養[J].中國教師,2014(10):58-59.
關鍵詞:語文教學研究素質培養教學方案
現說有效實施農村語文教學的途徑進行分析,以此增加文章理論的附著力與應用效果。
一、明確農村語文教學范疇,立足于農村教學實際。
農村語文是廣泛的一個概念名詞,對于農村初中的學生特點,搞好農村語文研究有利于增強家鄉成就的認同感,培養健康積極的思想情操。
多年來,民樂鎮是北流市亮點多多的鄉鎮,該鎮有全國農業旅游點羅政村、廣西歷史文化名村蘿村、投資2.5億元的中國青春大世界旅游項目、國家級大容山森林公園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課題研究的材料比較充分,可挖掘的歷史名人、語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課題組開展研究工作。
課題一開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較可行的計劃,組織好學生學習家鄉、熱愛家鄉,說出一二個家鄉的名人與故事;家鄉中有哪些先進優秀人物,農村中蘊藏有什么歷史文化。通過兩個學期材料準備,通過材料帶動了學生的寫作,特別是蘿村的國學大師陳柱勤奮好學的事跡感動了許多學生,學生們在平時作文中的記敘文,除了對家庭成員有所溫情表達之外,難以形成妙筆生花,空洞無物。經過農村語文的教學實踐,原來家鄉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學生在作文中可寫的題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學生的寫作源泉就多了。
據統計,2010年春季期九年級語文段考成績比上一學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優秀作文出現了上升的趨勢。這充分體現了農村語文實踐中的成功之處。
二、科學探究農村語文途徑,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廣價值。
農村語文研究不能夠簡單等同于印發歷史資料、學生抄寫事跡的初級手段,而是從研究中提升語文文化的涵養能力,來實現語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1、材料收集與研究應用同步。在學習羅政村鐘耀榮支書先進事跡中,課題組就成功地將生態家園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學”理念。既然農村是進行了生態優美的建設,那么在學校中也應該實現生態化的教學,也就是“低碳教學”理念的形成。要知道,農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種原因是比較高,老師費力不討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師能力的問題,但更深層次的是學校管理與教師育人方式轉變的問題。農村初中學生由于視野狹窄、可接觸的現實社會有限,直接影響了發散性思維的擴展,就造成了學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學習,更加談不上進步了。
所以,課題組針對上述問題,有效地引入農村語文“低碳教學”的理念,讓語文教學回復簡單清新的面貌,讓人文思想回歸自然,自然就會引起教師觀念的轉變,將“低碳教學”發揮得自如有加。
2、拓展課題宣傳力度,提升課題的影響力。自一至終的課題研究,凝結了課題組成員的心血,只有通過有效的宣傳,才能體現研究勞動的價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報》和玉林教育信息網均對該課題研究進行了充分報道,吸引了周邊學校的注意,而且了課題組顧員林秀蘭老師的《羅政村旅游資源調查》的綜合實踐教學設計獲得了玉林市教育學會評比一等獎。
3、優化課題研究的途徑,建立科學評價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學的評價體系,課題研究當中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課題組按照表格化、質量化、應用化的“三化”模式構建了評價規格體系,每一個課題成員都能夠從細節中強化農村語文自覺行為,然后通過課題中期研究會,不斷優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根據研究計劃,可通過相關書籍、網絡、電視報道、報刊雜志等各種途徑收集所需資料。要求學生學會向村民或村支書、主任及鎮政府人員進行采訪,弄清尚未開發的旅游資源或已有的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等。各調查小組在調查結束后應將收集的資料,所做記錄及相關設想等,進行分類、統計、分析,寫成調查報告。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教學方式也要隨之進行革新。作文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模式上需要不斷創新。本文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探討了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創新途徑。
關鍵詞 作文教學;方法模式;創新途徑
寫作是學生重要能力之一,小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作文是教學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熟練的寫作能力,不僅可以訓練選材、構思、組織語言等,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鼓勵學生釋放天性,自由表達。首先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簡要概述。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綜述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傳統模式的語文教學,多數是注重寫作相關技巧的訓練,卻忽視了對于學生情感的培養。在新課改的社會背景下,教學目標逐步傾向于培養綜合性的高素質人才,而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著重講解作文的類型、結構、語法標點、布局安排等系統理論知識,對于啟發引導學生在作文中表現自己的真實情感略有欠缺。忽視學生的真實情感不僅無益于溝通,而且不易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抒發內心真實情感表達,失去了寫作訓練的目的。
另外,在作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注重作文的思想深度,更偏愛于中心思想有道德觀念以及思想性的作文,并傾向于最后的總結段。其實這一點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求偏高,小學生年齡在五至十二周歲,普遍沒有形成成熟完整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一味地強調作文的高度思想性,易導致小學生死記硬背套話,作文矯揉造作,內容失去真實的情感性。
(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目標方向
小學作文形式上是對語言文字的熟練運用以及生活的外在表達,實質上是要不斷培養學生正確表達主管思想,抒發真實情感。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正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引導。小學學生的意識多數較為感性,學習、實踐往往是依舊興趣愛好,這啟示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通過增強趣味性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致。
語文新課標提出的作文訓練要求,低年級的學生要“樂于表達”,這正照應了教師要增強作文教學的趣味性,讓一二年級的學生愿意與用文字表述事件,表達情感。而中年級學生要“自由表達”,在教學模式上,教師要擴展思維,鼓勵中年級學生不受束縛地表達。高年級學生要“學會表達”,在這一階段,突出了寫作的技巧性與規范性。
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途徑
(一)鼓勵開拓思路,創新選題
選題是寫作的第一步。傳統的命題作文容易禁錮學生的思路,尤其是學生閱讀了很多范文之后,很難拓寬思維,尋找到新穎的切入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避免選擇過于保守老舊的題目,根據教材的內容做出適當的調整,選擇一些新穎的、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更有興趣去表達,作文的形式與內容不僅真實,而且有益于激發學生真實情感。
(二)增加實踐活動,激發興趣
小學學生年齡較低,普遍活潑貪玩,如果作文教學只是教師在講解,學生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對寫作產生一種抵觸情緒。教師在教學方式上要創新,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中增強實踐活動就是其中之一。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習作八:編寫通話故事。引言敘述了小花貓因為不講衛生而生病的故事,內容生動,貼切生活。習作的要求是編寫一個童話故事,幫助小朋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并通過圖片展示、漫畫展示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思路。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小動物類的漫畫,讓學生自由討論小動物們的行為是否正確,生活習慣是否良好,如何幫助它們改掉不良習慣,并引申內容,避免學生的思維收到束縛。教師還可以組織課堂上即興表演童話故事短劇,使內容更加貼切生活。
實踐活動在課堂是主樣式情景模式的創設、作文互評、故事大賽等等,這些活動氣氛輕松愉悅,學生樂于參加,教師寓教于樂,在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達思想觀念,引導學生開闊眼界、拓展思路,并應用到作文練習中。課堂之外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娛樂活動,如春游、參觀博物館等,啟發學生思考,鼓勵自主觀察,這樣幫助學生增加素材量。小學生的經歷較少,留下深刻記憶且能正確表述的內容不多,寫作上經常會遇到不知道寫什么的困境,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靈活教學,鼓勵學生創新思路,提高寫作興趣。
(三)多種形式授課,豐富課堂
課堂教學要改變傳統的板書,有的教師甚至直接口述,省略了板書。這對于小學學生而言未必過于枯燥。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主要的輔助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設施,利用多媒體與網絡,豐富課堂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上的資源,向學生展示一些動畫作品、相關美術圖片等等,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例如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作文內容:家鄉的名人或者家鄉名人事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一些家鄉名人的圖片,播放相關人物紀錄片等影像資料,布置一些課外書進行閱讀,豐富學生的素材積累。
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要針對小學學生的特點,不斷創新模式,多種形式豐富課堂內容。教師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出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不僅實現小學作文課程基本目標,提高習作素養,而且為學生以后各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靜.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09)
[2]邱笑紅.人教版、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習作系統研究[D].2009(03)
關鍵詞:優化; 教學過程; 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1-056-001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回歸生活已成為學生寫作的潮流。我們必須教會學生走進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熱愛生活,在生活中發現真正的美、丑、善、惡。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關注和思考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生活在他們身邊的人。
“自主”“真實”“創新”是作文個性化的基本內涵。所謂創新就是大膽質疑,敢于突破舊的條條框框,獨立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現方法,具有新的風格。該如何進行作文個性化教學,提高學生的作文個性化的水平?近幾年來我在優化教學過程方面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豐富學生生活,拓展習作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根據葉圣陶先生的教誨,根據我們農村生活特色及以往的教訓,我們在習作教學研究過程中,改變以往封閉的課堂教學做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去欣賞大自然,去體驗生活,參加實踐活動,開拓農村初中學生個性化作文訓練的教學之路。
1.欣賞家鄉美景,尋找習作素材
農村是廣闊的天地,也是學生習作素材的寶庫。我們的家鄉劉王樓緊鄰苗城河,有紅富士蘋果園,有梨園,有桃園,有正在建造的天師廟,有著名的邀帝城等。因此,我們學校教師重視啟發、引導孩子去擁抱大自然,欣賞家鄉的田園、綠野、果林,古跡。這樣,大量習作素材將激發學生的習作靈感和強烈的習作興趣,學生也不斷寫出了很多有個性化的作文。
2.體驗田間生活,豐富習作素材
農村的學生最熟悉的都是栽種、施肥、除草、松土、收獲等農事。于是,我們老師鼓勵和引導孩子們利用放學后、星期天、節假日涉足田間,走進菜園,鉆進大棚,用眼去看,用手去動,用嘴去問,用腦去想、去發現,在充實生活的同時,使學生趣味盎然,創造了大量的習作題材。在習作課或語文課外活動課上,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談從田間生活中獲得的感受。
3.深入開展實踐,加深體驗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活潑的個性得以發揮,又可以使孩子們在快樂中拓寬視野,了解社會,增長知識,激發起愛家鄉、愛科學、愛勞動的思想情感,為學生開創了動手動腦的新天地,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耳聞目睹,親身經歷,對許多事物增長了感性認識,成為習作的典型題材,容易激發起學生習作的興趣、靈感和激情。
二、營造書香校園,促進積累運用
古人說得好:“博覽群書,長袖善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知道,多讀書,讀好書,能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習作水平,為此,學校統一部署,在全校范圍內廣泛開展讀書活動,努力營造書香校園,從而充實學生文化底蘊,促進積累運用。
1.激勵廣泛閱讀,獎勵故事明星
讀書活動,由學校統一組織,發動學生搜集、交流古今中外名人關于讀書的名言,講述文化名人的故事和成長道路,提高學生的認識。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我們組織學生開展兩次活動。一是在班內組織開展交流活動,介紹自己閱讀的書刊內容和精彩部分;二是組織故事會,學生演講故事,評故事明星。這兩項活動既可以感染學生,吸引閱讀,更重要的是通過介紹、演講、反饋,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習作打下良好基礎,各班均評出不少故事明星。這些都潛移默化地推動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
2.加強閱讀指導,培養積累習慣
在全校掀起一浪又一浪的讀書中,我們發現,有許多同學偏面追求故事情節,對故事緊張有趣的書刊看得較多;另一方面忽略文章細節描寫。為調整學生讀書心態和閱讀方法,我們加強了對學生的閱讀指導。
老師每周檢查一次學生的閱讀筆記,把記錄中一些描寫優美環境的語句和精彩故事的細節描寫展示出來,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正確記載。通過每周五紅領巾電視臺,交流讀書方法,使學生懂得精讀、精摘,學生每人備有讀書記載本,許多學生把環境描寫、細節描寫、人物外貌描寫分門別類作好記錄,培養了學生積累的習慣,為寫作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3.鼓勵讀寫結合,充實個性化習作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