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折柳送別的典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古典詩歌 植物意象
古典詩歌意象可分為五大類: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等;社會生活的,如戰爭、游宦、漁獵、婚喪等;人類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臟腑、心理等;人的創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飾、城市等;人的虛構物,如神仙、鬼怪、靈異、冥界等。
中國古典詩歌中植物意象豐富,如楊柳、梧桐、梅花、、竹林等,在詩歌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內蘊。下面試淺析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植物意象。
楊柳。屬送別類意象(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它源于《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古代詩歌中離情常常與柳相關合,以折柳表惜別, 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同構”的關系,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 之情;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別人對離人的美好祝愿。折柳贈別的習俗在唐時最盛, 唐代西安的灞陵橋, 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 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 “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柳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歷史文化積淀的產物,受到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規定與制約,具有一定的約定俗成性。
梧桐。屬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都以梧桐葉落來寫凄苦愁思。
芭蕉。屬愁苦類意象。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股腦兒傾吐出來。
。屬抒懷類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潔冰清、超凡脫俗的品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宋人范成大《重陽后二首》中“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句,都借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
紅豆。屬愛情類意象(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于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蓮。屬愛情類意象。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 例 1: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蓮子”即“憐子”,“青”即:“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例 2: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 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 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連理枝。屬愛情類意象。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一起的兩棵樹;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其他,如丁香:愁思或情結。黃葉:凋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后來借指以詩傳情。花開:希望,青春, 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桃花:象征美人。蘭:高潔。牡丹:富貴, 美好。不再一一贅述。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詩歌的浸潤,弘揚中華文化,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應進行有效拓展,讓語文課堂更高效、開放,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全面地發展。
一、拓展、積累“同主題”作品
以教學《送元二使安西》為例,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上課伊始,便引入《贈汪倫》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邊誦讀邊找到兩首詩的共同點,即都是送別詩,從而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而后以“折柳贈別”的典故,引出系列楊柳送別的詩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王之渙的《送別》:“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像這樣拓展“楊柳依依離別愁緒”同主題的詩句,將三維目標有機地整合為一體。這樣整合,同中求異,奠定了古詩的情感基調;異中求同,索解出古詩一致的精神本質,為后文的學習作了良好的鋪墊。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現象”
詩歌閱讀的第一部,便是正確理解詞義。掌握文言實詞是閱讀淺易古詩詞必備的知識和能力,缺少它,就談不上閱讀古詩詞、欣賞古詩詞。換句話說,掌握相當數量的實詞,是提高古詩詞閱讀能力的基A。
教學《鄉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滿川”的“川”時,引入學生熟知的詞語“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通過比對,學生明白了“一詞多義”這一文言現象。
再如,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村莊兒女各當家”一句中的“兒女”是典型的古今異義,便可拓展相應的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和“停車坐愛楓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異義,由此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文言現象的印象,并順勢滲透了讀懂古詩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詩詞語言的精煉、含蓄,意境的悠長、深遠,給我們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果古詩詞教學中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也就沒有了品位和創意。而意象是古詩詞的細胞,在古詩詞學習中具有核心意義,它不是普通、客觀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詩人的思想感情、生命體驗、認識閱歷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
以《漁歌子》為例,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教學時著重在還原和拓展意象中,讓學生讀懂詞中景,更讀懂詞中情。
1.走入意境,尋找意象
古人說得好“一切情語皆景語”,詩詞的意境是詩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教學時應根據古詩文本,去喚起或開掘學生心中隱藏著的文字文本或經驗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一句時,先讓學生圈出詩句中的景物,而后讓學生在傾聽樂曲的同時想象會看到怎樣的畫面,有哪些色彩,這時學生很快發現了白鷺、金鱖、紅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艷麗的畫卷展現在學生面前。
2.豐富想象,還原意象
通過尋找意象,學生找到了詩句中的景物:白鷺、金鱖、紅桃、青山,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有的說“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有的說“黃鶯鳴翠柳,紫燕剪春風”;還有的說“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在想象、吟誦詩句的基礎上,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詞中美好的意境。教師又讓學生透過詩句,說說看到了哪些景物?師生合作找到了許多描寫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黃鶯、紫燕等,在語言的互動轉化中還原了意象。
3.情辭勃發,拓展意象
在學生找到了許多描寫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學生填入意象,創作詩詞:
此時再問“張志和為何不須歸”時,學生的答案不止停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說“向往自由不須歸”,有的說“愛好垂釣不須歸”,還有的說“留戀自在不須歸”。這樣的讀寫結合,既深化了對詩句的理解和記憶,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體驗詩句所描繪的意境,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一、清平樂其一
上陽春晚。宮女愁蛾淺。新歲清平思同輦,爭奈長安路遠。鳳帳鴛被徒熏,寂寞花鎖千門。競把黃金買賦,為妾將上明君。
此首以具有特定內涵的地點――上陽開篇,點出宮怨的主題。其中,上陽,《新唐書?地理志二》:“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居以聽政。”白居易《上陽白發人》序:“天寶五載以后,楊貴妃專寵,后宮人無復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上陽是其一也。貞觀中尚存焉。”唐王建《行宮詞》“上陽宮到蓬萊殿,行宮巖巖遙相見。”由此可見,上陽宮埋葬了多少宮女的青春歲月,她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跌入失望的深淵。
“新歲清平思同輦”,政治清凈,上陽宮的宮女們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恩寵。此處反用典故。《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婕妤》:“成帝嘗欲與婕妤同輦載,婕妤辭曰:‘觀古圖畫,賢圣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乎?’”班婕妤從國家興衰、禮儀規范的角度出發,拒絕了成帝同輦的要求,其識見不同流俗。此詞中的宮女形象,則反其道而行之,強烈希冀得到天子的眷顧。但長安路遠,已為皇帝所疏遠,故同輦化為惘然。
“寂寞花鎖千門”,宮殿雖花枝搖曳,但因皇帝久未問津,故顯冷寂。這里運用了麗景寫哀情的手法,化用了杜甫《哀江頭》“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競把黃金買賦,為妾將上明君”,意為宮女們希冀生命中出現貴人,憑借他的穿針引線,改變命運,此句化用典故:漢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上,陳皇后復得親幸。”李白《白頭吟》“聞道阿嬌失恩寵,千金買賦要君王。”
二、清平樂其二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上馬爭勸離觴。南浦鶯斷腸。愁殺平原年少,回首揮淚千行。
開篇重筆抒寫,“愁絕”將離別的情緒推向高峰,極具表現力,化用了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沉飲聊自遣,放歌頗愁絕。”為整首詞奠定了情感的基調。下面著力鋪敘離愁別緒:
楊柳花如雪般漫天飛舞,向離人迎面飛來,撥弄著離人的心弦。把楊柳比作雪,在南朝范云《別詩》如是描述:“洛陽城東西,常作經時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范詩只是簡單地將花比作雪,而溫詞則將二者融為一體,更具有動態美,楊柳花飄飄灑灑,白茫茫的一片,恍恍惚惚中好似幻化為晶瑩剔透的雪花,絲絲涼意沁人心脾。
楊柳,經常與離別之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接下來自然而然地點到折柳送別。離人之情,感人心魄,連橋下流水也嗚嗚咽咽。水流嗚咽,這一表達方式,在《樂府詩集?隴頭歌辭》“隴頭流水,鳴聲嗚咽。”溫詞將之改編,以詞的形式表達出來,更為深情綿邈。
詞的上篇奠定了愁絕的感情基調。離別時的每一種動作、聽到的每一種聲音,都足以使人肝腸寸斷。下片鋪敘了送別雙方以酒餞別,即將出發,但感到意猶未盡,故“上馬爭勸離觴”,與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之處在于王詩將勸酒之動因解釋得非常通徹,而溫詞則只是客觀地描述了勸酒,其深層動因未點出來,但如此處理,更加含蓄,容易引發讀者深層的思考,萬千感慨盡在杯酒中。離觴,為送別場合重要的意象之一:唐王昌齡《送十五舅》“夕浦離觴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鳴蟲”。此時此刻,婉轉動聽的鶯聲徒增繚亂的離愁。此處,溫庭筠將古代文學中的重要意象――南浦,納入詞中,增加了詞的表現力。南浦,在古典詩詞中經常出現,凝練成送別之地的代稱:戰國時期楚國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朝梁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唐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愁殺平原年少”,熔鑄了漢樂府、《史記正義》、曹植《名都篇》等典籍。漢樂府《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將秋風極具情感殺傷力的這一特性凸顯出來,正如歐陽修《秋聲賦》中所敘:“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余烈。”又如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風所到之處,萬物凋零,一片蕭颯的景象。離別之際的人們,更是難以設防。尤其是慷慨悲歌的“年少”,在秋風蕭瑟之際,淚如雨下。此句點出了“平原”“年少”這兩個意象。其中“平原”,《史記正義》征引《括地志》“平原故城在德州平原縣東南十里。”楊景龍先生云:或云指平原侯曹植。并以曹植《名都篇》印證:“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是其所本。”
“回首揮淚千行”,“揮淚千行”為古慷慨悲歌之燕趙之士在餞別時的動作描寫。后來在唐詩中亦得以挪移,唐韓愈《湘中酬張十一功曹》“休垂絕邀千行淚,共泛清湘一葉舟。”
此詞雖然熔鑄了古代典籍,但渾然一體。陳廷焯《云韶集》卷一:上半闕最見風骨,下半闕微遜。上三句說楊柳,下忽接“橋下水流嗚咽”六字,正以襯出折柳之悲,水亦為此嗚咽。如此著墨,有一片神光,自離自合。
三、遐方怨其一
憑繡檻,解羅帷。未得君書,斷腸瀟湘春雁飛。不知征馬幾時歸?海棠花謝也,雨霏霏。
此詞為思婦懷遠之作。熔鑄了漢樂府、山海經、謝I詩、唐詩、江淹賦、詩經中的意象及詩句,融情入景,景語作結,意蘊悠遠。
其中,“羅帷”作為室內的重要物件,凝結著主人公對家庭溫馨生活的期待,但其愿難遂,凄涼浸著主人公。化用了漢樂府《傷歌行》“微風吹闈闥,羅帷自飄揚。”該詞將動作定格在“解”上,更富深情。
女主人中盼望著,盼望著,瀟湘春雁一次又一次的飛來,但卻未攜帶遠人的書信。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斷腸瀟湘春雁飛”,將表示離別之處的意象――瀟湘,與給人希望的春雁組接在一起,結局無疑是惘然,故生“斷腸”之感。其中“瀟湘”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屢屢出現:《山海經?中山經》“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謝I《新亭渚別范零陵》“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李白《遠離別》“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杜甫《去蜀》“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
主人公原本寄希望于春雁傳書,但所望落空。“不知征馬幾時歸?”遠人的歸來,注定成為未知。因一旦跨上“征馬”,則四海為家,居無定所。該句化用南朝江淹《別賦》“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
無限的失望,化入片片飄飛的落花中,融入韉南贛曛小B浠ㄓ胗甑慕岷希給人零落成泥碾作塵的無奈之感。“雨霏霏”化用《詩經?小雅?采薇》“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四、結語
一、積累必要的鑒賞知識
1.分清詩歌類別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豐富多樣,依據題材的不同,可以把詩歌分為不同的類別,有山水田園詩、借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托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和贈友送別詩等。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方面各有特點,了解不同題材詩歌的一般特征,有利于正確理解詩歌內容。
2.積累相關知識
詩歌往往蘊含了深厚的文化積淀,詩歌的意外之象更需要仔細品味,這就需要學生了解相關的文化常識和基礎的鑒賞知識,包括對內容的理解、分析,對主旨情感的鑒別、評價;詩歌的常識很多,包括作家生平、時代背景、修辭寫法、意向典故,這些都會影響鑒賞的準確性。如邊塞壯美風光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恬靜的自然景物表現甘于淡泊的心境,如“折柳”表惜別,“大雁”寓意思鄉懷人,等等。
3.鑒賞術語
鑒賞術語具有概括性,語言凝練,恰當運用鑒賞術語,可以使表述更為精確,更切近詩歌的語體。鑒賞術語包括多個方面:
(1)表達技巧。在評析中常用的術語有:虛實結合、襯托或反襯、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概述、渲染、象征、聯想和想象、前后照應、對比、卒章顯志等。
(2)創作風格。創作風格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結合創作的實際經驗和時代背景,各詩家又呈現出各自獨特的特點,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例如王昌齡的雄健高昂,陶淵明的樸素自然;宋詞又有婉約(柳永、李清照)和豪放(蘇軾、辛棄疾)兩種流派的燦爛存在、呈現萬木爭榮的氣象。
(3)感情基調。詩人在寫作時候心中的所觸所感,即為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常用的感情基調有:憂愁、傷感、孤獨、激憤、恬淡、熱愛等,從高考選用的古典詩歌傾向上看,以思想感情樂觀、積極向上的基調占大多數。
(4)意境,指作品或景象中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常用的術語有:活潑、明麗、幽遠、雄渾、開闊、安逸、寂靜、清幽、蕭條、凄涼等。
二、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程序和做法
1.通讀全詩(至少兩遍),做到:
(1)分清類別。初步確認詩歌是敘事詩,還是抒情詩、或是哲理詩。
(2)了解詩的大體內容,語言特點及表達技巧。初步感受詩歌語言是清新明麗,還是華美工整,是樸素自然,還是委婉含蓄。
(3)理解詩作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感情傾向,要善于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提煉、篩選文中的重要信息。
2.“問點”作答
高考的命題,往往要求明確,絕不籠統。命題者一般會選擇一個恰當的切入點來設題考查。例如2007年高考全國卷“從詞中的‘咨嗟’、‘休對’、‘且將’這些詞語看,你認為作者在詞中要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我們就應該緊緊抓住這些詞語來體會作者的心情。
3.確定答案
先把答案寫在草稿紙上,然后檢查回讀。一是看是否說清楚;二是看有沒有詞不達意的地方;三是看語言表述是否完美。這樣一來,既能使卷面整潔美觀,又使答案盡善盡美。
三、熟悉高考詩歌鑒賞的常見命題角度
從近年來高考詩歌鑒賞命題情況看,主要從這樣一些角度進行考查
1.對詩歌詞語的理解著手,考查對詩歌的鑒賞
正確理解詞語在詩文中的特定含義,是詩歌鑒賞的基礎,甚至是關鍵。俗話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我們說某一個詞語精彩,是指它在一個特定的詩歌語言環境中,起到了非常好的表達作用。因此,我們在鑒賞這些詞語時,一定要緊密結合語境,尤其是要結合它們修飾、描寫的對象,去實事求是地分析其準確、生動、形象等表達特點和效果。
2.從詩歌的表現方法入手,考查對詩歌的鑒賞
詩歌的表現方法非常豐富,是高考命題涉及最多的問題。考題經常涉及的有:渲染、烘托、襯托、動靜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直抒胸臆與間接抒情等,正確把握這些表現手法,有助于幫助我們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從思想內容入手,考查對詩歌的鑒賞
這是難度較高的一類題,做這一類題,必須要吃透全詩,尤其注意兩個方面。一是熟悉一些古人習用的感情載體,如楊柳往往與送別相關,竹往往寄寓節操,大雁表示相思,長亭表示離別等;二是透過表象看到本質;三是抓住詩中那些對表達或暗示主題起關鍵作用的詞語句字。
4.從意境入手,考查對詩歌的鑒賞
意境是意與境的交融,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是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因此,應該從整體上把握詩的意境,而不能將一個個意象割裂開來,彼此孤立地加以理解。
此等做法完全背離教育家葉圣陶的主張,即“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要繁復冗長的講說”。其結果自然事與愿違。既不利于培植學生的想象力,更不能涵養學生的詩情。
本人主張尊重詩詞鑒賞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引導學生探尋古詩詞鑒賞之正道。
一.觸類旁通,從題材類別角度解讀古詩詞
面對卷帙浩繁的古詩詞,如何能做到“讀一首詩,知一類詩”?語文教師可嘗試引導學生觸類旁通,從題材類別角度解讀古詩詞。據題材分類,我國古詩詞大體有相對明晰的界限,可分成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戍詩、送別懷人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詠史詩、托物言志詩、即事抒懷詩等常規題材類型。有不少詩歌,題目就點明了題材類別,而詩歌的意象則能幫助強化對題材類別的判斷。盡管作者構造的個人意象群,一定程度上跟作者獨特個性及獨創風格有關,但某種題材類別的詩歌大體上還是有一些特定的典型意象的。
譬如山水田園詩的典型意象常見溪水、山石、松杉、閑花、野老、牛羊、雞狗、谷鳥、白鷺、柴扉、村舍、草稼、炊煙、桑麻、南畝、五柳、浮云、明月、漁歌等。邊塞征戍詩的典型意象有大漠、烽煙、長城、黃沙、塞草、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鉞、刀鎩、橫笛、羌管等。抓住這些典型意象深入揣摩意境,易于窺見作品意旨,鑒賞便可事半功倍。
蘇教版初中語文的編寫者較注重兼顧選擇不同題材類別的詩歌及代表作。如王維、孟浩然、陶淵明等是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是唐代邊塞征戍詩的代表。我們可引導學生從代表詩人著手,把握某類題材的詩歌特征。比如,我們可從領唱盛唐“好聲音”的高適、岑參入手,從宏觀角度把握邊塞詩的特點。生在盛世的高適、岑參,分別追隨軍功卓著的哥舒翰、深得朝廷器重的封常清,盡管邊地風沙嚴酷異常,甚至“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但他們豪氣干云,用烈烈雄風書寫“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一首首高亢激越的邊塞詩篇,將尚武任俠之風、豪邁慷慨之氣、進取建功之心發揮到淋漓盡致。這些詩折射出盛唐邊塞詩雄壯豪邁的特點,從中可明顯感受到“盛唐之音”奏出的盎然旋律。
二.知人論世,觀照詩人別樣的精神世界
“知人論世”的最早提出者孟子,在《孟子?萬章下》中主張,“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闡述更清晰,“然才有庸侑,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云譎,文苑波詭者矣。故辭理庸偏,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縱觀源遠流長的古典詩詞評論史,各種公認的詩話、詞話及其他文學批評,均有知人論世精神的實際運用和演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豈容忽視?
雖說可“讀一首詩,知一類詩”,但要準確解讀,還需運用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披文入情,進入詩(詞)人的精神世界,以期產生感情共鳴。不斷衍變發展的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在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中的地位異常重要。因為任何一首詩詞都不可避免地會打上作者的生活烙印,甚至是鮮明的時代印跡。“知人”就是考察作者的家世、經歷、行蹤、處境、性格、個性氣質、思想意識、藝術修養、審美情趣及創作意圖等。“論世”則是考察社會歷史面貌,特別是作者所處的時代風貌、社會環境等。
試想,如果不熟悉蘇軾的《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作于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期間;如果不清楚在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貶謫中度過,卻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如果不知曉他的人生哲學(老了又何妨),依然可以左牽黃右擎蒼,老當益壯;如果不明白他于熙寧六年(1073)當錢塘潮來江水回流時深發感慨:“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又怎能讀透《浣溪沙》“門前流水尚能西”中樂觀曠達、奮發向上的精神?
三.咬文嚼字,是立體讀懂古詩詞之關鍵
宋代阮閱編選的《詩話總龜》載有一段被古今傳為美談的文字因緣: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究竟“推”好,“敲”好?卻是各有其說,各有其理。這就是該典故無窮魅力所在吧?古今許多人往往認為“敲”比“推”字好,因為“敲”是詩眼,敲破了原來的靜謐氛圍,響中寓靜、以動襯靜,使詩歌形象更豐滿而生動,意境更幽深而明晰。看準“推”好的朱光潛先生認為,寺院中只有一個和尚,乘興步月,獨自幽步后興盡而返,自掩自推;且“推”可無聲,更契合前句“鳥宿池邊樹”的幽靜環境。本人也認為“推”更好,因為“推”除了更契合前句意境外,還更契合此詩主旨。本詩是卒章顯志,“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將詩人對隱逸生活無比神往的心跡表露無遺,詩人只是暫且離開,且身離心未離,不久會前來共同歸隱。僧“敲”雖說禮貌,能帶來些許驚喜,但較拘謹,倒彼此顯得有點隔膜,不能充分體現悠閑自得之趣。
詩詞本來就是語言的藝術。元好問在《與張仲杰郎中論文》中道:“文須字字作,亦須字字讀。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古往今來的創作者和鑒賞者耗費心血地咬文嚼字,經歷了大量語言材料的篩選錘煉,以及思想與情感的反復調整,我們師生哪能不咬文嚼字?否則,談何立體讀懂詩歌?師生共同咀嚼“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語,如詩眼或詞眼,然后引導學生合理聯想和想象,將它在原句中構成的畫面化為自己的感官,進一步探究其中烘托的意境,體悟思想情感。如蘇教版七年級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一個“闊”字,表現出春潮上涌,江水與岸齊平時浩渺廣闊之景,既寫出江水之勢,又寫出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濃的景象,還折射出詩人放眼山川的博襟。
四.神游冥想,以“己意”揣度作者之“志”
客觀講,讀者對古詩詞的鑒賞一直存在著審美差異。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錢鐘書在《也是集》中說:“吾詩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o為己設;他人異解,并行不悖。”其實我國古代就有“詩無達詁”之說,這與西方文學批評所主張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神似,但“詩無達詁”更強調讀者不能僅僅看到語言文字與事物之間有形的直接聯系,還要看到無形的間接聯系,不能機械呆板地照字面直解詩的語言,不能望文生義而“以辭害志”。正如《孟子?萬章上》所云:“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比如蘇教版八年級編選了被稱為“如天馬行空,神龍出海”的《宣州謝x樓餞別校書叔云》,開篇是破空而來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我們知道合理的解讀是:“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但筆者教學時發現有部分學生理解成:無情地拋棄我而去的人兒,昨天就無法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人兒,今天就活該有很多煩惱!這樣的解釋真是讓人啼笑皆非。“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的李白竟被誤讀成了棄婦形象!幾乎完全偏離這首送別詩的“志”。類似例子卻并不鮮見!
怎樣才能真正實現神游冥想?其實,無論圣人與凡人,古人與今人,都有心理的同構性,可以彼此遙相契合。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寫道:“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學生雖不能與作者處于完全一致的境界,但能有相似的境界,從而隔空產生共鳴。如范仲淹《漁家傲》中寫道:“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對于很多背井離鄉的學生而言,雖然他們禁酒,但異鄉感觸深入骨髓,對故土及親人魂牽夢縈,甚至也有“歸無計”與“人不寐”之時,所以他們很能神會“酒”這個意象掩飾下的相思情、相思苦。
當然,以上方法不是彼此割裂的教學和鑒賞古詩詞之道。作為語文教師,須引導學生綜合運用這些方法,并適當結合其它詩歌鑒賞方法,如結合“因聲求氣”,體味古人的人格美并獲得一定的美感教育。總之,教師要增加自身駕馭古詩詞的理論厚度,重視學生具有個性色彩的情感體悟,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自身鑒賞古詩詞的藝術功底,引導學生切實重視對古詩詞本身的審美,引領學生真正進入古詩詞的意境,視野得以不斷拓寬,詩情得以漸漸充盈。
參考文獻:
[1]孟軻q孟子[M]q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魯迅q且介亭雜文[M]q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阮閱q詩話總龜[M]q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4]王運熙,周鋒q文心雕龍譯注[M]q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