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雪紛飛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人喜歡那花紅柳綠的春天,有人喜歡那驕陽似紅的夏天,也有人喜歡那大雪紛飛的冬天,而我卻偏偏喜歡那果實累累的秋天。
秋天是花的季節,你瞧,盡管許多花都凋謝了,但月季花仍然露著甜甜的笑臉,耐寒傲霜的才剛剛開放。雖然沒有牡丹那樣富貴美麗,也沒有玫瑰那樣芬芳,但它是秋天的象征。瞧,那黃的賽金,白的如雪,粉的似霞的,竟相開放。有的扁扁的,有的像無數條龍在空中飛舞,有的像小姑娘的短裙,還有的一下子開出許多小,好似滿天繁星撒落人間。它總是以自己純潔、樸實的高尚品質來裝點秋天這個美麗的季節。
秋天是樹木展現蔥蘢的季節,雖然草坪都有點發黃了,樹的葉子都開始掉落,但是,涼爽的秋風吹過樹叢,樹上那金黃的葉子開始飄落,發出沙沙的響聲,落在地上,踩上去軟綿綿的,就像給灰色的大地披上金色的盛裝。尤其是銀杏樹,風一刮,把落葉刮到地上,像一只只金黃色的蝴蝶,又像一個個舞蹈演員在輕盈地旋轉。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田野里的稻谷已經成熟,沉甸甸的麥穗壓得稈子彎了腰。一陣風掠過,田野里便掀起金色的海浪。片片紅得那么生機勃勃,就像早晨的太陽,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美好的詩句。
我愛那令人神往和陶醉的秋天!
奉節縣青少年宮寫作五(1)班 陳思思
走進人民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幾株翠流的竹子。它們矗立在人民廣場的東北角長方形大花壇中,恰似一位位殷勤的小主人,在微風的吹拂下,頻頻點頭,熱情地迎接求知若渴的學生和傳播信息的老師。
從遠處看,竹子穿著一件件永不褪色的綠衣服,像一座座綠油油的小寶塔。筆直的驅趕不歪不斜,像廣場的士兵。我低下頭驚奇地發現它們腳下的泥土竟然是一些干涸的沙子,是那樣的貧瘠,但它們仍能頑強地生長。我看著看著,嘴里情不自禁地念著清代鄭板橋爺爺的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中。
竹子的種類很多。有挺拔的楠竹、柔韌的荊竹、綠竹和斑竹等。竹子的用途也十分廣泛,竹竿能做成笛子、籮筐;能制成扁擔、竹杠、腳手架,還可作為人民蓋房的材料;枝丫扎成掃把,還能除污去沉;竹筍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讓人們越吃越愛吃;甚至連它的落葉也和大地擁抱在一起,腐爛成肥料。
竹子的生命力極強,不管是高山竣嶺,還是懸崖峭壁,都有它們挺拔的身姿。不管土地肥沃還是貧瘠,它們也不介意。每當大雪紛飛的時候,筍芽兒在地下貪婪地吮吸著大地的精華,等待著萌芽。春雨弟弟淅淅瀝瀝地下著,竹筍總能沖破重重阻礙破土而出。幾個月后,就能長得亭亭玉立,像一位位綠色的精靈。
竹子默默無言,心甘情愿,從根到稍,從干到葉,把一切都獻給了人類。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具有竹子精神的人。他們為了建設祖國,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兢兢業業地工作著,取得了讓人矚目的成績。比如:工人、農民、教師和守衛在邊疆的邊防叔叔。他們為社會貢獻出了自己的寶貴青春,是多么無私啊!
廣場上的竹子,你們那堅強不屈,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要向你們學習,長大了也為社會貢獻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在17世紀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培根剛從外面回到家里,就脫去外衣,急急忙忙去院子里抱回一大堆雪。親自動手把雪滿滿地塞進死雞的體內。他想好好觀察一下雪的保鮮作用究竟如何,想知道冷卻在保存尸體方面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可是他過于興奮也過于疏忽廠,他在這次實驗中受了涼而且沒能得到及時的醫療,從而演變為支氣管肺炎。后來趕來診治的醫生這樣告知他的親友:“他的胃嚴重受寒,并進而影響到他的肺,我救不了他了。”就這樣,培根于1626年4月9日去世,享年65歲。
雖然培根說過:“人要注意自己年齡的增長,不要以為自己永遠可以做與過去同樣的事情。”但他卻沒有想到自己已不是年輕人,是必須注意防寒保暖的。不過,培根否認自己一生都在從事研究,但他承認:“為了科學,我經歷了如此多的艱辛,始終有如履薄冰的感覺。”
因為風寒誘發重癥致死的還可舉出德國的歌德和法國的貝爾納。
歌德是德國著名的詩人、戲劇家和思想家,寫過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和《伊菲格尼》等劇本以及長達12000余行詩句的巨著《浮士德》等作品,他逝世于1832年3月22日,享年83歲。有關他的死因,人們只簡略地寫著“受寒”兩字。但我們相信,歌德受寒后一定誘發了更嚴重的病癥,這才導致他魂歸西天的。歌德曾經把“希望活下去”的信念說成是“最高尚的情操”之一。然而面對死神的糾纏,有效的醫療措施或能延續生命,但僅靠信念還是活不下去的。
克洛德?貝爾納是巴黎科學院院士和理工科學院院士,是法國著名的生理學家、病理學家和實驗病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研究了胃液和胰液在消化中的作用,指出消化的主要過程在小腸,而不是先前認為的那樣發生在胃部;他對糖尿病的病理進行了解釋。他發現了肝的葡萄糖生成機制,并成功地分離出糖原,亦即所謂的“動物淀粉”。他在血管舒縮系統的研究和藥物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貝爾納由于在簡陋實驗室里著了涼并感染上了腎炎,于1878年2月10日晚上9時許慢慢停止了呼吸,終年與培根一樣,也是65歲。
他在臨終時對未能全部完成發酵研究表示遺憾,他對陪護在旁的兩位忠實學生說道:“應該盡早完成,要不太可惜了。”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點“時”為金》。時光匆匆,人的生命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是毫不起眼的一瞬,而這白駒過隙的彈指一瞬又經過了多少花開花落,斗轉星移呀!
古人云:話又重開時,人無再少年。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不正是時間的真諦嗎?朱自清的《匆匆》,馮驥才的《日歷》,周濤的《每天誕生一次》 ……無數的文人墨客,他們在歌舞升平的世界中搖蕩 ……
點時為金吧!在藍色的充滿著幻想的夢里,插著羽翼的天使降臨在你我的身旁。時間滴答滴答的轉著,三個手指三個兄弟,他們會手下留情嗎?時間的匆匆掠過,讓你我詫異,無聲逝去的時間我們怎能不嘆息呢?可是時間永遠是公平的,他慈祥地向我們走來,也必將和藹地向我們招手。正如朱自清所說的“我裸地來到這世界,轉眼間又將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之一遭呀!”時間賦予我們同樣的財富,愛迪生用智慧啟迪它,魯迅用赤心照亮它,農們用勞動充實它,園丁用愛心感化它,年壯的同學們,我們呢?我們要用知識去豐富它!
有人說,我們是朝氣蓬勃的祖國新一代,有人說,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新人才,我們要在今天開始我們的征程,我們任重而道遠!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耳熟能詳的詩句在你我心中繚繞,悔恨卻在他們心中掙扎。愚蠢的人沉溺于昨日的悲傷,善良的人嘆息秋風掃落葉的無情,只有聰明的人感悟今日的生命。總有人遐想未來,也總有人回憶昨天。可是未來一定燦爛嗎?昨日一定輝煌嗎?不,天邊的云際不一告訴我們答案了嗎?那多么耀眼的太陽不終究落下地平了嗎?
人生百年,幾度春秋,往前看彷佛時間悠悠無邊,猛回首,方知生命揮手瞬間!
歲月匆匆,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厄運突降的時候,給自己一個微笑,大雪紛飛的時候,給自己一份信任。
不要做澗底靜止的石子,任憑歲月的流水從夢里一瀉而過;不要做空中游戈的白云,讓浮生飄蓬留不下點點碧痕淺波。要做就做那奔流不息的河流,云蒸霞蔚,日夜向著大海進發;要做就做那參天直立的大樹,根深深地扎進泥土,之高高的深入蒼穹,讓每一片樹葉都成為一首歡樂的歌!
攝景入畫。詩的開篇就奇突不凡,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狂風怒作,大雪紛飛的獨特畫面:狂烈的北風卷地而來吹折白草,還在八月之際就猛然飄起了白雪!轉眼間,就像一夜春風吹開了千樹萬樹的梨花。多么神奇的胡地氣候,多么奇麗的胡地景象,多么壯美的八月飛雪圖。這是詩人精心構思的第一幅畫面。接下來的四句,詩人筆峰一轉,視點由廣闊的北方曠野轉入軍中營地,十分細致傳神地描寫了營地雪天的奇寒:雪花紛紛飄落軍帳,散入珠簾,打在羅幕上,將士們穿上狐裘,裹上錦衾,還是抵擋不住狂暴風雪的侵襲,覺得寒冷難耐,以致連角弓也凍住了拉不開。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真切地再現了將士的生活,真是一幅形象生動的將士生活圖!后面的兩句,詩人從另一角度繼續渲染雪天的奇寒:廣闊的沙漠荒原一片冰封,低垂的天幕陰云密布。上句寫地上之景,下句寫天上之景,天下地上又構成一幅立體的凝重的生活畫面。這六句詩,圍繞奇寒,從室內到室外,從地面到天上,從動態的生活場景描寫到靜態的立體畫面展示,多角度全方位地描繪了邊關雪天的奇寒,這是詩人精心構思的第二幅畫面。接下來的兩句詩,詩人巧妙地由寫雪景過渡到寫別情:在這樣的冰天雪地里,在這樣的狂風大雪中,為了遠歸的朋友,他們“中軍置酒”,吹奏“胡琴琵琶與羌笛”,為友人餞行。這是詩人精心構思的第三幅畫面:軍中餞行圖。酒盡了,曲終了,暮色緊逼,離別的時候到了。將士們緩緩步出帳篷,慢慢走向轅門,來到輪臺東門,與友人作別。一桿凍結的紅旗傲立無語。只見友人毅然轉身,飛跨馬背,揚鞭策馬遠去。詩人揮手目送,見友人消失在視線里,消失在風雪中,消失在茫茫天際……這是詩人精心構思的第四幅畫面:雪中送別圖。
全詩以“雪”為主題,層層推進,步步衍化,疊印出“八月飛雪”“雪天奇寒”“軍中置酒”“暮雪送別”四幅畫面,清晰、靈動,展示了這首詩特有的構圖美。詩人以流變的、幻化的眼光看取萬事萬物,不是注重雕刻事物的外形外貌、細枝末節,而是注重描繪事物飛動變化的態勢,攝景入畫,潑墨寫意,表現出事物之間的相映相承、此起彼伏的聯系,構成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人物場景畫面。
隨色賦情。作為邊關風情畫,僅有流變飛動的構圖美是遠遠不夠的,它還必須注意畫面的色彩、線條、明暗、映襯……詩作者岑參恣意點染,隨手為詩著色賦情,使讀者在解讀詩的過程中融合于雄奇瑰麗的情境里,去體驗大自然豐厚的恩賜,感受將士們復雜的心靈。看,那隨風吹折,抵御無力的白草;那紛紛揚揚、鋪天蓋地的白雪;那凝結萬里、凄慘暗淡的灰云;那冷入骨髓、沉重壓抑的黑衣(鐵衣)……這諸多事物無不染上鮮明的色彩,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尤其值得聚焦透視的是詩人對白雪紅旗的隨色賦情:“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漫天大雪中,鮮艷的軍旗為茫茫的雪原透視出一種生命的活力,充溢著詩人愉悅、激奮的感情,讓我們讀出了詩人對嚴酷自然的抗爭,對塞外奇麗風光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