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母語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年來,在外語教學中,由于對傳統語法翻譯法的全盤否定和受直接法、聽說法等流派的片面影響,外語教學界在研究母語及母語文化的作用時,過分夸大母語和母語文化的負遷移作用,忽視了它的正遷移作用的存在。很多研究者認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目的語的熟練程度,增加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母語和母語文化在教學中可有可無,在外語教學中盲目排斥母語和母語文化的積極作用。這種觀念的推行直接導致了外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素養的降低,而且每況愈下。史國強、王宇通過對沈陽師范學院的130余名考生的翻譯試卷的分析指出,“英語專業學生身上文化素養的欠缺已經到了令人擔心的程度……中國學生竟然不知道抗戰是和誰打仗”[1]。他們還分析了學生中國文化素養欠缺的原因,主張學生應加強中國文化知識的學習。陸魁秋也對汕頭大學英語專業三年級學生的母語文化知識進行了調查,結果也發現學生的中國文化常識非常匱乏。他指出,主體文化(即母語文化)同目的語文化一樣也是交際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主張在課程設置尤其是在低年級的課程設置中增加中國文化課,減少專業主修課[2]。另外,任海棠、從叢、韓紅都提到了這種中國文化知識欠缺的現象——中國文化失語癥。學習者中國文化知識匱乏會直接影響外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的學習,影響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確理解和對待母語文化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是我們搞好外語教學工作的一個關鍵性環節。我們認為,母語和母語文化在外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母語和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
對外語學習的研究表明,在外語學習中存在遷移現象。所謂遷移(transfer)是指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習者將以前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遷移、運用于新知識的學習、掌握的一種過程。遷移又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如果舊知識的遷移對新知識的學習起幫助、促進作用,它就是正遷移;如果舊的知識、經驗的遷移妨礙了新知識的獲得,它就是負遷移,即干擾。以往研究者在探究母語的影響時,往往側重于研究母語和母語文化的負遷移作用。其實,對語言文化的大量研究還表明,母語文化在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中會發生正遷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語文化功底會對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束定芳、莊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的外語學習者,其外語交際能力的獲得相對容易些。同樣,如果學生的母語與目的語語言結構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際能力的正遷移發生的概率和規模就越大。”[3]92高一虹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BrichFromm)的“生產性人格”理論,通過對52名中國外語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實驗提出了“生產性外語學習”的概念,即“在目的語學習的過程中,目的語與母語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鑒賞能力相互促進;學習者自身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在生產性外語學習中,母語和母語文化起著積極的作用”[4]。許多英語界泰斗如傅雷、錢鐘書、季羨林、許淵沖、王佐良、許國璋、王宗炎等也都是學通古今、在母語和母語文化方面有極高的造詣的。因此,在外語語言與文化學習中,我們要正確利用母語和母語文化,使其發揮更大的正遷移作用。
二、進行文化對比需要以母語文化為參照
由于成人外語學習者的大腦不可能是一無所有的白板,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無意識地在頭腦中把所學外語與母語進行對比。我們的教學應充分利用這一自然現象,而不應阻止其產生。因為文化對比可以促進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恩格斯曾說過,“只有將母語同其他語言對比時,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學的語言”。關于在第二語言(L2)學習中第一語言(L1)的參照作用,Stern也進行了很好的描述:“讓我們從早已熟知的關于L1的知識出發,從不可避免的遷移和干擾現象出發,把這些遷移和干擾的存在看做是外語學習的一種前提。毋庸否認,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是把L1作為參照物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向學習者指出兩種語言的相似及不同之處,幫助他們逐漸形成一個新的L2系統。在跨語言的學習策略上,我們因為首先承認了遷移/干擾作用,所以要有意識地在L1和L2之間移動,比較兩種語言之間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異同,逐漸而又有意識地完成從L1向L2系統的轉換,幫助學習者建立新的L2語言體系。”[5]看來第二語言與文化的學習是在兩種語言與文化的對比中進行的。而要進行文化對比首先需要學習者深刻理解母語文化。學生從出生到大學一直處于母語文化的氛圍之中,對中國的歷史、文學、風土人情、政治制度、教育體系都有所了解,但和英美文化比較起來,中國文化有什么總的特點,他們還不甚了解,他們還沒有把所積累的零散的、感性的文化現象上升到一個系統的、理論性的認識高度,這就需要老師在語言材料明顯涉及英美文化特征時適時地和中國文化加以對比,以幫助學生形成對兩種文化的總體印象,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異。比如在涉及美國的個人主義價值取向時,就應該對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加以介紹,對比兩者的差異。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具體的交際規則,比如英美人為什么有那么多隱私、他們為什么不能理解中國人的謙虛等,從而指導學習者的具體交際,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有時一種英語文化現象,費了好大勁也解釋不明白,如果用一個相似的漢語文化現象作參照,問題就很容易說清楚。因此,劉潤清先生在其專著《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認為,“學習外語時,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語言之間有些普遍現象,不參考母語,不與母語對比會造成莫大損失”。由此可見,外語學習者具有較高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素養也是必需的。
三、較高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素養是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需要
一般情況下,我們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是,掌握足夠的目的語文化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遵從目的語人士的交際規約,從而避免產生交際沖突和誤解。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是應當承認差異并容許差異存在的,如果一味拿一方的(一般是強勢文化)文化做標準去消除差異,這有可能會降低交際的難度,但這是以犧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為代價的。世界文化是需要多樣性的。湯一介認為,當今人類社會各民族、各國家大都能從其文化傳統中找到某些貢獻于人類社會的資源,不過都只能在某些方面做出貢獻,而不可能解決人類社會存在的一切問題。人類文化在哲學、宗教、醫學等方面都是具有互補性的[6]。“有眾多學者認為,今天人類文化所表現的特色,強烈呈顯工具性的及手段性的理性,缺少目的性的關懷,而東方文化在目的性關懷方面,自有其獨特的價值”[7]。因此,在交際中應使雙方都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既拿來又送去,互相學習,共同享受各民族創造的精神財富,保護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交際雙方能夠充分發出屬于自己的文化的聲音,又能夠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8]。我們要保有自己的文化身份,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具備較高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素養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四、具有較高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素養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英語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而構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為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相輔相成,互為唇齒。汪榕培先生認為,素質教育應強調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會做人,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確定正確的價值標準;二是學會學習,能夠終生積極、主動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識,并努力創造新知識;三是學會生存,既能掌握一般生存技能,又能掌握特殊專業技能,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應付自如;四是具有較強的國際理解力[9]。外語教學作為外語專業學生接受教育的一條主要渠道,應成為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途徑,即通過外語教學,不但要傳授給學生語言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我國1998年頒發的《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對我國新世紀外語人才的培養規格、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在“問題”中提出了5個不適應,在“知識結構”、“能力”和“素質”的不適應中指出:“學生往往缺乏相關學科的知識。在語言技能訓練中往往強調模仿記憶卻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培養。”《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對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的要求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在教學原則中也明確規定:“專業課程教學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專業課程教學不但要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而且要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應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在文化素養方面應“注重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訓練學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能力”。這些都說明大綱把對學生素質的要求提到了相當高的位置。而要提高外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母語尤其是母語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素質提高的基礎。有了深厚的母語和母語文化功底,學生才會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正確的價值標準;才能夠主動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識,并努力創造新知識;才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應付自如并且具有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才會具有較強的國際理解力,并且能夠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兩種文化的正確態度,既不會成為盲目崇洋、鄙視母語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者,也不會成為盲目自大、拒絕一切外來的豐富多彩的文化信息的民族中心主義者。總之,學習者母語和母語文化水平提高了,才會有綜合素質的提高,才能促進其外國語言知識和文化的學習,進而促進其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的形成。
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如果把兩者的關系處理好了,目的語的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隨著對外語人才要求的不斷變化,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外語人才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外語知識、較高的外語技能和外語交際能力,而且還必須有較高的個人素質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這是僅靠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的學習難以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史國強,王宇.新《大綱》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7).
[2]陸魁秋.主體文化與交際能力[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5).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4]高一虹.生產性雙語現象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
[5]Stern.IssuesandOptionsin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284.
[6]湯一介.新軸心時代與中華文化定位[C]//樂黛云,李比雄.跨文化對話(6).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7]章禮霞.性相近,習相遠——對中外跨文化對話與跨文化交流的思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7).
1.長期忽視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在多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發現,大部分非英語專業的同學在學習英語時,都對英語文化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而對母語文化卻不愿提及。不愿提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觀念上的錯誤。許多學生及教師都認為英語學習中母語文化處于可以忽視的地位。有些教師也認為母語文化會對英語學習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很多人認為在英語學習中應該盡量避免母語文化的輸入。母語文化的負遷移作用被無限地放大了。另一個主要方面是學生和教師本身的母語文化知識不夠。教師自身對母語文化知識了解甚少,文化能力較弱,這就造成母語文化一直不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得到重視。
2.應試教育的大學英語教學方式。我國應試教育是造成母語文化失語的又一大原因。我國大學四、六級英語考試主要考察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其中試題極少涉及母語文化知識。這就使學生與教師更愿意將時間花費在一些功能性較強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操練上,母語文化內容基本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可喜的是,隨著四、六級大學英語考試的改革,母語文化知識也出現在卷面上,雖然考試內容添加了中國文化方面的中譯英翻譯題,但是其仍沒有作為英語考試的一個重要部分出現。另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固守陳規,英語課堂依舊以講解詞匯及語法點為主,逐字逐句對課文進行中文翻譯。期末考試時,教師劃重點,學生背要點。這些都導致學生、教師對忽視文化學習,尤其是母語文化。要改變這種情況,就需從根本做起,破除應試教育,打破傳統模式,培養學生的雙向跨文化交際能力。
3.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及教材的問題。筆者在所處省份進行調查,發現絕大多數高校開設的大學英語選修課程都集中在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文化課程上,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是西方文化。極少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開設“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比較學習研究”這類課程。談及這種現狀,多位教師認為開設這類課程是沒有必要的。在教材的選擇上,大多高校選用的教材也都突顯了英語文化的主要地位,中國文化內容比例非常少。所以,筆者認為,高校從英語課程的設置到教材的選定,都比較注重英語文化,卻把我們本身的文化內容束之高閣。這種情況下,學生無法在課堂上接觸到我國的優秀文化,也無法用英語正確地表達中國文化,這勢必影響到跨文化交際的準確性,對我國文化的傳播是極其不利的。因此,增加母語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是必須要達到的。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如何充分發揮母語文化正遷移的作用,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可以從以下途徑去做。
二、如何構建適宜母語文化發展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的廢除離不開社會各界及各因素的長期努力,同時新的教學模式的構建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同樣也離不開相關政策的制定。為了有利傳播母語文化,我們應該構建一個適宜母語文化發展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重視母語文化的教學。在我國,英語教師課堂上主要是以英語知識為基礎,在這種環境下,教師和學生形成了固定的學習模式,并錯誤地認為英語基礎課程知識的積累是英語學習的全部。語言文化背后的知識往往不被提及,更不用提文化比較研究。英語教學也成了語音、詞匯的專一課堂。英語課堂上,教師覺得沒趣,學生也覺得無聊。而母語文化回歸教學可以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文化知識,提高母語的認同感,同時也起到了鍛煉英語交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教師和學生都要從意識上進行改變,把語言文化學習置于外語學習的重要地位,樹立文化平等的觀念,重視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學習,取長補短并且充實自身的文化知識,只有這樣,母語文化的積極作用才會被充分發揮。
2.全面提高教師的母語文化知識水平。“大學英語”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一、二年級的公共基礎必修課。我國教育部制定的《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同時也是一門素質教育課程。通過課程教學,學生可以拓寬視野,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因此,教師在講授這門課程時,應該結合中西方文化,傳授國際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這就意味著一方面教師要持續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在授課中重視語言文化。另一方面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重視英語文章背后的文化知識,并適時介紹相關母語文化,進行文化對比研究學習,實現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課堂注重英語文化導入的同時,也重視母語文化的輸入。新的教學觀念對大學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更新教學理念的同時,也要豐富學科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文化價值導向。
3.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以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為目標。目前,我國很多高校依然實行傳統“填鴨式”的英文教學,這種落后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全無。課堂上,教師占主角地位,學生只是在被動地接收教師的觀點,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僅使英語學習效率低下,也導致學生沒有機會開口,英語也就變成了一門只會看、不會說的語言。互動教學,是近年來很多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所提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反對傳統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和學生或學生和教師之間進行探討研究的學習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發揮指導作用,學生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去學習。在學習研討過程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成長,更重要的是中西方文化在平等的語言環境下,兩種文化互為補充、相互融合。教學方式的改變有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每一位英語教師應該掌握的,課堂上積極地引導并設計跨文化交際的任務,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合理的母語文化意識,從而實現母語文化知識對英語語言文化的正遷移作用。
三、結論
翻譯學專家詹姆斯摩西曾說過,翻譯學專業人員必須是通曉數種語言的人,尤其是要精通母語。因為翻譯就其實質來說,是人們交流思想的橋梁。譯者就是橋梁的工程師,而語言是建筑材料,譯者必須對兩種語言的本質、特點和變化規律都有很好的把握。仲偉合教授在《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一文中也明確把“漢語知識與寫作能力”列入翻譯本科專業知識與技能結構的語言知識與能力范圍之內,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中外社會文化知識也醒目的列在學生必須掌握的翻譯知識與技能和通識教育之列。
現實卻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英語教學都只是片面重視傳入目的語文化,而忽視了母語文化,致使文化傳播出現單向性,不利于跨文化交流的實現。有人認為漢語是自己的母語,從小學起,天天運用,天天接觸,都學了幾十年,難道還不勝任?而實際真正掌握一種語言,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流暢地表達出來,談何容易? 筆者在翻譯教學的過程中,經常碰到學生在做英譯漢時,表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者提筆忘字,錯別字連篇,或語句不規范;談到英語國家文化時,很多學生卻娓娓道來,充滿熱情,可是一旦說到中國文化,他們卻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無所知,即使知道一些零碎的單詞也不能準確的用英語表達出來。翻譯教學中的母語文化缺失的現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很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對母語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中文是自己的母語,平時學不學習沒有關系,反正都學了十幾年甚至20多年,認為自己對母語的文化已經掌握得很好了,沒有必要再繼續學習了。
二是學生所處的教學環境缺乏中國文化的輸入。學生所用的英語教材中,絕大部分是關于英語文化和英語專業知識的介紹,而關于漢語知識和中國文化的少之又少。以很多高校英語專業都使用的《現代大學英語精讀》為例,六冊書中的100 多篇課文均是出自英美國家作者的作品,幾乎沒有介紹中國文化的課文。以我校為例,英語專業學生的主要課程有:綜合英語、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語法、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英美文學、英語口譯、英漢語言對比、科技英語翻譯、政治外交翻譯等。主干課程中只有“英漢語言對比”對中文略有涉及,而作為高級翻譯方向的專業學生,也只有在選修課程中有“跨文化交際”。在學生的課程考核體系中,也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對學生的中文水平鮮有提及。
三是整個社會大背景,國人及相關教育主管部門對英語的過分重視。不論是升學、就業還是職稱評審,英語考試成績都是必須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成為國際上最通用的語言的今天,有的年輕人對體現中國特色的民俗節日漸漸淡忘,相反的,對西方的情人節和圣誕節卻興致高漲。2010年,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提到:《中國青年報》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確認當前社會存在漢語應用能力危機的占80.8%,認為漢語應用能力不存在危機的占19.2%。認為造成漢語應用能力危機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重視外語學習,輕視漢語學習”的占 52.0%。
[關鍵詞]母語文化;文化認同;外語教師
[中圖分類號]G319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1.008
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外語教育的全面展開,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國門,我國正經歷著來自全球特別是西方社會的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在多元文化碰撞和激蕩的過程中,人們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會產生文化歸宿感的迷茫和錯亂,從而產生文化身份認同危機。與此同時,我國的外語教學從教材、教學大綱到學生跨文化能力評估方面都存在著忽略或輕視中國文化的現象,以致造成了外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失語癥”。因此,提高當代學生的母語文化認同度應成為外語教育的重要目標。外語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其母語文化認同現狀直接影響著外語學習者對母語文化的認同,因此外語教師的母語文化認同現狀迫切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
一、文獻綜述
1.全球化與境外母語文化認同的研究現狀
對于民族文化認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亞洲一些國家或地區,如日本、朝鮮以及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Cvetkovich Keller調查發現,這些國家和地區采取不同的方式來維護民族認同,其傳統與現代常常表現為各種妥協和混合,但是傳統文化和在日常生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1]Yamashita等[2]認為,全球化并不一定意味著同一性,也不與文化的地域性相矛盾,而是導致文化的混雜多元和地方化。Sasaki[1]的研究表明,全球化沒有導致民族認同的消失,但是民族認同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進行重新思考。
2.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研究現狀
針對國外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研究,主要體現在對海外華人文化認同的研究上,如馬來西亞華族文化認同研究,新加坡華人文化認同研究。馬來西亞保留了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新加坡開展了20年的話語運動,其所倡導的文化價值觀為華人提供了文化認同根源,對華人文化認同意識產生了較大影響。
針對國內的民族文化認同研究,包括對少數民族母語文化認同的研究和中華民族母語文化認同的研究。前者主要是對西南和西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進行調查研究。如萬明鋼等[3]對藏族雙語人的雙語態度進行了調查,發現受試者對母語(藏語)有強烈的感情,對漢語學習有積極態度,對漢語取代母語持否定態度。張慶林等[4]對西南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的民族認同大多處于積極狀態。庫蘭?尼合買提等[5]對新疆少數民族的雙語教學進行了調查,發現少數民族使用區別于漢語的語言對于本民族來說是一種民族認同。相對而言,學界對以漢語為母語的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研究較少。高一虹等[6]分析了英語學習、英語動機強度與自我認同的變化關系,但沒有涉及英語學習者對母語的文化認同。陳新仁[7]調查了外語專業和中文專業大學生的母語文化認同,發現當代大學生在總體上對母語文化的認同雖然超過了外語文化認同,但是總平均分并不高,這說明我國外語教育的確影響到了大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認同,具體體現在其文化行為上。查詢中國知網發現:1991―2013年,媒體發表關于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研究的文章共6篇,其中4篇研究外語教師的身份認同,2篇研究外語教師的素質或素養,關于外語教師母語文化認同的研究為空白。
二、中國外語教師母語文化認同度調查
1.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外語教師,人數為80人。其中男教師11人,女教師 69人;大學外語教師45人,中學外語教師35人;初級職稱教師4人,中級職稱教師54人,高級職稱教師22人;有出國經歷的教師32人,沒有出國經歷但打算出國的教師9人,沒有出國經歷且不打算出國的教師39人。
2.研究工具與研究方法
基于對母語文化認同度的定義及其分類,我們設計了母語文化認同度問卷。本次調查發放問卷80份,收回有效問卷80份。本問卷包括15個問題,涵蓋了表層文化、中層文化和深層文化3個方面,具體是:
1)您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嗎?
2)莫言獲2012諾貝爾文學獎,您如何看待?
3)您喜歡國產電影嗎?
4)您喜歡聽中國古典音樂嗎?
5)韓國將端午節申請為自己的文化遺產,對此您怎么看?
6)您認為理工科大學應該開設中國文學、詩歌鑒賞課嗎?
7)西方經常批評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您能接受嗎?
8)假如可以選擇國籍,您還愿意選擇中國嗎?
9)您愿意花幾個小時看一場京劇嗎?
10)您如何看待中國文化所強調的以義務為本位的群體意識?
11)您對中國擁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態度是怎樣的?
12)您如何看待日本非法購買事件?
13)如果要購買汽車或者電子產品時,您會選擇國貨嗎?
14)和一些西方節日相比,目前不少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衷程度似乎在下降,對此您如何看待?
15)中國的星級賓館特別是涉外賓館應優先說漢語,對此您如何看待?
本研究采用萊克特五級量表設計問卷,從“完全同意”到 “完全不同意”分5個等級,分值依次是1~5分。我們運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依據研究目的將部分題目進行轉換,統計數據顯示,本調查問卷具有較高的可信度,Cronbach系數達0.887。
3.調查結果與分析
(1)母語文化認同度總體情況
將調查數據輸入SPSS 16.0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外語教師的母語文化認同度得分為4.138 2,大約相當于百分制的82.76分。其中表層文化認同度最低,其次是中層文化認同度,最高的是深層母語文化認同度。這說明,目前外語教師的文化認同度總體上趨向于母語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價值觀等深層文化方面認同度最高;在電影、音樂、節日、戲劇、產品等表層文化方面認同度較低;在國家民主制度、國籍、國家等中層文化方面的認同度處于前兩者之間。這說明外語教師在表層文化方面受西方的影響較大,而在深層文化方面受西方的影響較小,依然保持較高的母語文化認同度。
(2)大學外語教師與中學外語教師母語文化認同度的差異
為了了解大學外語教師與中學外語教師在母語文化認同度方面是否存在差異,我們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具體結果見表2,分類統計見表3。
從表2可以看出,第3、7、12題的sig值分別為0.031,0.001,0.025,均小于0.05,這說明大學外語教師與中學外語教師在第3題(電影)、第7題(民主制度)、第12題 (國家)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從表3可以看出,在對電影、民主制度和國家方面,中學外語教師的認同度比大學外語教師的認同度高。
(3)出國經歷對外語教師母語文化認同度的影響
為了研究出國經歷是否對外語教師的母語文化認同有影響,課題組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具體結果見表4,分類統計見表5。
從表4可以看出,出國經歷對于外語教師的母語文化認同度在一些項目上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有出國經歷和沒有出國經歷的外語教師在第2、7、11、12、15題(文學、民主制度、傳統文化、國家和語言)的認同上存在顯著差異,sig值分別為0.024,0000,0.023,0.000,0.034,而在其他項目上差異并不顯著。在這5個問題中,其中第2題為表層文化,第7、12題為中層文化,第11、15題為深層文化。這說明,出國經歷對外語教師的母語文化認同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所占比重并不大,在15個題目中,只在1/3的題目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在另外2/3的題目上并沒有太大差別。
從表5可以清晰地看出,有出國經歷和沒有出國經歷的外語教師在文學、民主制度、傳統文化、國家和語言等方面認同度上存在明顯差異:有出國經歷的外語教師在這些方面的認同度值均大于無出過經歷的外語教師的認同度值。
三、結論
經過以上的數據分析和研究,我們可以得出如下
結論:總體看來,外語教師在表層文化方面容易受到西方的影響,而在深層文化方面依然保持較高的母語文化認同度。對比中學外語教師與大學外語教師的母語文化認同,在電影、民主制度和國家方面,中學外語教師的文化認同度要比大學外語教師的高。在一些項目上,出國經歷對于外語教師的母語文化認同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所占比重不大。在深層母語文化認同方面,有出國經歷的外語教師的文化認同度要比無出國經歷的外語教師的高。當然,這些調查結果有可能會受到我們調查對象的局限性的影響,由于各種限制,我們僅調查了鎮江地區某大學和2所高中外語教師的情況。未來的研究還可以拓展到外語教師的外語文化認同領域,通過對外語教師母語文化認同和外語文化認同現狀的考察和分析,以找到兩者之間的差異。
[參考文獻]
[1]Sasaki M.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Japa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ology,2004(13):69.
[2]Yamashita Shijin,Eades J S.Globa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M].New York,Oxford:Berghahn Books,2003.
[3]萬明鋼,王鑒.藏族雙語人雙語態度的調查研究[J].心理學報,1997(3):294.
[4]張慶林,史慧穎,范豐慧,等.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內隱維度的調查[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73.
[5]庫蘭?尼合買提,黃敏.從語碼轉換和語碼混合現象探討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與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06(2):98.
包天仁教授對這一現象深表憂慮:“現在的教學、培訓幾乎都是這個理念,把母語當作洪水猛獸。各種優質課、觀摩課,如果用漢語做點介紹、講解或分析,都是嚴格禁止的,這就大錯特錯,成了不可饒恕的罪過。”包天仁教授的這一段話,無疑道出了目前英語教學中母語的尷尬處境。
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存在著較大差異,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難免受到母語“圖式”的干擾,導致中國式英語非常普遍。母語對英語學習的這種不利的負面影響,強化了人們對母語負遷移作用的認識,忽視了母語對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導致我們的英語課堂完全排斥母語及母語文化的滲入。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習得不同語言的目的其實質是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母語文化在英語中的最基礎的體現,就是學生掌握了多少漢語的英文表達方式。而筆者曾在所授課學校做過一項調查,調查對象是已經結束了初中詞匯學習的初三學生,對其進行關于母語文化的小測試,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中國傳統的節日、飲食、文化英文表達方式都存在問題。究其原因是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味注重西方英語文化的引入,卻忽視了母?Z文化的滲透,導致兩種語言難以得到交流和轉換。
二、母語文化在初中英語學習中的教育意義
提到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影響,教師首先想到的現象,就是所謂的母語負遷移。認為用英式的思維來進行英語的學習,其學習效果應該是最佳的,中國式的英語教學受到批判。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母語對英語學習不僅有負遷移的影響,更有正遷移的作用。學習者通過對母語語言的習得,可以將獲得的語言技巧及其對世界的認知直接融入到英語學習中,從而降低學生對英語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英語。例如,語音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和漢語發音部位和方法相同或者相似的對等因素,拼讀英語音標;詞匯教學時,可以利用漢字的構字法和規律,指導學生掌握英語單詞的構詞方法和規律,通過詞根、詞綴巧記單詞;語法教學時,利用母語的語法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英語句型和結構。
此外,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語言的社會意義更加重要,注重交流,感知交往的魅力,成為了英語學習的重要方向。我國開展英語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和運用英語,更是為了用英語這一門國際性語言向其他國家傳播我國的母語文化。在英語教育中,如果母語文化的地位得不到重視,那么學生就不能夠很好的用英語來正確表達中國文化,更不能自如的在中西文化之間進行轉換翻譯,導致溝通交流不順利。
早在20世紀初期,美國的文化學者查根斯就曾經對我國的母語文化作出過可行性研究,認為漢家文化是一種感染力極強的、具有符合人文主義精神的力量,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可以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符合中國式教育邏輯的文化理念。可見,在英語教育中滲透母語文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和技巧,還可以加深其對母語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母語文化在我國的英語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重要性,在初中英語的教學中推行滲透中國的母語文化,是新時代社交發展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三、母語文化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進行中西比較研究
對教材的深入發掘,是指在詞匯、語法及課文的講授上,進行文化層面的分析。現行的英語教材其文化性多偏向與語文學習的習慣,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時對英文的內涵把握不清晰,介于英文語境和漢語學習方式的夾縫中。對教材的分析,應該將一部分精力放在文化分析上,給學生一個拓展的平臺,既西方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一個詞匯的詞源意義,不單單幫助學生進行記憶,更加使學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這樣做的意義是讓中西方文化產生比較,給學生展示出我們母語文化的不同之處。在對教材的深入挖掘過程中,會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在兩種文化的比較中,可以讓學生擴大視野,放開眼界,用更加博大的胸懷去接納其他的不同文化,也更加重視我們的母語文化,形成正確的文化視野。
2.改變教學方略,重視文化審美
將母語文化滲透到初中的英語教育中,最直觀的方式不外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知識進行碰撞的平臺,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學生桎梏到單一的知識學習中來,枯燥的詞匯記憶、語法背誦和篇章翻譯已經不適合新的課程改革方針,更不要說母語文化的深入理解了。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本身,接受力強的青少年一代,每天都會在網絡和生活中觸碰到各種文化的沖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加母語文化的對比學習,并且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審美,就成為了深入母語文化的方式之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電子課堂教學,將學生從桌椅上解放出來,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情景對話,加入最平常的母語文化,進行中國人之間的英文對話,在新的英語評價方式中,這樣的改變無疑是一種效率高、效果好的教學實踐改革,結合該地的校本課程進行課后的英文社團、合作小組的活動,使學生活學活用,在一個平和的環境中將母語與英文進行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