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女兒小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蓓蕾
小雪和她的北方故事
小雪在我們約摸是8、9歲的時候轉了進來。記得她來的那一天,天空中飄著零星小雪——她又生得白了些,總穿著米色的鑲有小珍珠花邊的裙子,于是我們叫她小雪。
小雪原來的家在北方,后來她爸爸到我們這兒的一所大學教書,她家就搬到了我們的樓下。依稀記得她說起過他們北方的雪——
雪很大,茫茫的樣子,下一天一夜,起來的時候,山和水就都是茫茫的了。我抓過雪玩,可過不久,這些小小的冰凌就融化了——哎,為什么要融化呢?來南方的時候,我問媽媽:“南方有雪嗎?”媽媽說:“那你自己去看吧!”我來的那天的確下雪了,可是——還沒等雪積起來,就停了。
她轉來的時候,我們叫她小雪,她說別叫了,她會想起還在北方的爺爺。她說在那里下雪的時候,爺爺總領著她去公園堆雪人兒,她一次為了給小雪人做兩只眼睛,掰下了自己大衣上的兩顆扣子,爺爺怕她冷,就把自己的大衣給她披上……
后來,小雪依舊穿著她米色的鑲有小珍珠花邊的呢裙子,戴著米色的絨線手套,配上一頂米色的天鵝絨帽子,依舊說著比我們這幫南方孩子標準不少的“國語”。但是,沒有雪的冬天仍然讓她感到孤寂。 小雪終于等到了下一個有雪的冬天。我們合唱團去比賽的時候,天冷得出奇,我們穿著藏青色的綢子短裙,一個個冷得瑟瑟發抖。而小雪卻指著天上飄下的雪花——
“下雪了,你們看,下雪了……”她說著,仿佛身上沒有一絲寒意,“下雪了,這雪花多么像一個晶瑩的舞者!”
我們都不愿打斷這個可愛的姑娘內心的鄉愁。
紫藤下
,我親愛的:
,記得廊下的紫藤了嗎?,一個小秘密——唔,但愿你為我保守。
你的 小可憐蟲
盛夏的空氣,為什么幾乎就要凝固?唔,真是夠熱的了——也許什么地方會有我的庇護所!對了,花廊,那片紫藤,那處綠蔭。紫藤似乎承載著太多的重量,總是那樣彎彎地纏繞著大理石柱子,然后撒下她厚厚的綠裙子——竟讓我們,無一例外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了! 我總是把自己暗紅色的保溫杯(事實上它不過用來保冰罷了)帶下來,里面裝著的也許是冰牛奶,也許是媽媽榨好的橙子水,尚有果子的顆粒,還放上幾粒冰塊兒,啜上幾口,原本凝固的空氣仿佛也是要化開了。
會明白的,在這樣的季節里總是要有故事發生的。 事實是,當一個故事在這樣的情景下發生的時候,我們都猝不及防—— 我的:
你會記得小米的——沒錯,昨天,小米哭了。她向來是不哭的,也不愿哭的。今天是怎么了——小米?這個平時的小開心果兒!聽說,小米家好像——出了一些變故。她只是小聲地啜泣著,可我覺得,這一時間,紫藤下面的一切都凝固了。
或許我該用什么化開它!保溫杯里的橙子水!小米也只是抿了一口而已,可是我已經感覺到紫藤開的那種可愛的花兒正在隨風搖曳,向我們招手。
小米笑了。
是什么把我們的憂愁化開?
女兒報母恩向聾啞宣戰
許水花今年58歲,黃山市仙源鎮竹園村人。3歲那年,她得了一場大病,病好后耳朵卻聾了,從此再也說不出話來。19歲那年,許水花嫁給了同村人汪目生。
汪冬青是許水花的大女兒。從小,她就跟母親特別親。母親鋤地,她就去送飯;母親回來,她為母親捶腿、打洗腳水。母親打個手勢,她就知道母親想干什么。因為心有靈犀,她漸漸地成了母親的“翻譯”。深知母親的不易,從11歲開始,汪冬青就接過她的扁擔,為全家人挑水。汪冬青經常跟著村里人一起上山砍竹子拿到集市上賣,然后用這些錢給母親買些護手霜和手帕之類的生活用品。妹妹汪冬紅出生之后,她更是全部擔負起照顧妹妹的責任,不讓母親勞累。
出嫁前的那天晚上,想到自己不在家里,沒有人為母親捶背,沒有人為母親當“翻譯”,母親的世界將再次變得寂靜無聲,汪冬青的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
如今,兒子出生了,會喊媽媽了,汪冬青心潮難平,一個念頭油然滑過她的心際:“如果母親也能聽到我和妹妹喊她一聲‘媽媽’,那她該多幸福啊!對,想盡一切辦法,改善母親的聽力,教她學說話,讓她今生能感受到語言世界的美麗。”
從2008年開始,汪冬青走上了為母親治病的路。
2008年3月底,聽說合肥一家醫院有聾啞專科,汪冬青帶著母親趕了過去。醫生聽說許水花已經聾啞了50年后,立刻表示無能為力。5月,她再次帶著母親輾轉來到河南鄭州,依然無功而返,多位醫生都暗示,聾啞這么長時間了,想恢復絕無可能。
這之后,初中畢業的汪冬青就自學起大部頭的醫學教材,她明白要想讓母親開口說話,必須先治好耳聾。同時,所有的教材都強調,藥物治療的前提是提供心理幫扶,如果病人家屬能激發聾啞人的語言表達欲望,就會事半功倍。還有一些書籍詳細講解了聾啞的原因以及刺激穴道治療聾啞的方法。汪冬青心想:“醫院既然已經下定論說母親絕無可能恢復,我就試試自己的方法吧!”
從此,汪冬青就讓母親安心地住在她身邊。每天,她都會握著許水花的手,按照書上的介紹,輕柔地為母親按摩手上、耳部和頭部的穴位。而且,汪冬青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她當殘疾人看待,而是越來越多地大聲跟她講話,越來越少跟她打手勢。許水花在變聾啞之前,對自己的名字比較敏感。于是,汪冬青就天天喊她的名字,還給媽媽講姐妹倆玩耍時的快樂往事……
一周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半年過去了……許水花依然毫無表情。汪冬青沒有氣餒,她變喊為唱,一遍遍地為母親唱自己最愛聽的《酒干倘賣無》:假如你不曾養育我/給我溫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護我/我的命運將會是什么/是你撫養我長大/陪我說第一句話/是你給我一個家/讓我與你共同擁有它……
一天,汪冬青像往常一樣,一邊為母親按摩,一邊唱《酒干倘賣無》。唱著唱著,她吃驚地發現許水花的眼角里竟淌出晶瑩的淚珠……之后不久,汪冬青失手打掉一個銅盆,響聲非常大。她注意到,母親竟然猛地一回頭,好像聽到了銅盆掉到地上的聲音。母親這些微小變化讓汪冬青興奮不已。
之后,汪冬青帶著母親來到山西運城聾啞專科醫院,醫生診斷后說:“許水花的聽覺意識覺醒,生命張力開始顯現。”這之后,汪冬青繼續為母親按摩,為母親唱歌。許水花像一個初生的嬰兒,傾聽著一切聲音,然后咿呀咿呀地向汪冬青比畫著心中的喜悅。
母親終于開口說話了
2009年10月,在廣州打工的妹妹汪冬紅打來電話。汪冬青接了電話后,許水花像以往一樣站在旁邊比畫。汪冬青興奮地對妹妹說:“妹,你說大聲點兒,咱媽能聽到了,她埋怨我不讓她跟你說話呢!”說完,她把話筒遞給了許水花。汪冬紅聽說母親能聽到了,興奮不已,在電話里吼道:“媽,你好吧?我是冬紅啊,你真的能聽到了嗎?你埋怨姐干啥,我在這里挺好的。媽,你不要掛念我,你和爸爸在家要注意身體,你聽姐的話早點兒治好病……”
汪冬紅這么說的時候,許水花就不停地比畫著讓汪冬青去聽電話。汪冬青故意不理,許水花著急得咿咿呀呀,激動得滿臉通紅。汪冬紅聽到了,于是說:“媽,你想說什么,我都聽著,別急,慢慢說,我能聽明白!”這時,汪冬青發現母親更著急了,呼吸一聲比一聲急促,憋了半天,終于喊了一聲:“啊!”喊出這一聲,許水花將電話一放,就抹起眼淚來。汪冬紅以為出了什么事,立刻問姐姐:“咱媽咋了?你教訓她了?”汪冬青泣不成聲地說:“妹,剛才,咱媽是不是喊了一聲‘啊’,你說她是不是想叫你的名字?”
那天晚上,汪冬青怎么也睡不著。30年來,她第一次聽到母親發出完整的音節!
2010年春節快到了,汪冬青把許水花送回老家住一段時間。汪冬青知道,母親此前一直照顧著自己的兒子張樂,離開了就會想念小家伙。因此,她一直忍著沒讓小樂樂在電話里跟外婆講話。一直等到大年初五,她才給許水花打了電話。電話里面只有呼吸聲,汪冬青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哽咽著說:“媽,我和樂樂都很想您,您想我們嗎?”這時,許水花的臉憋得通紅。顯然,她聽懂了女兒說的話,自己卻說不出來話,很著急。汪冬青繼續刺激母親說:“媽,你不想樂樂嗎?”樂樂也在電話里奶聲奶氣地說:“外婆不想我了,我就跟爺爺過了!”這時,許水花急得臉上冒汗,嘴巴一張一合的就是說不出話來。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母女倆就那么對峙著,父親接過電話,說:“算了,她說不出來!”就在那一刻,許水花終于清晰地“憋”出了一個字:“想!”電話兩頭,全家人都為許水花在情急之下說出的這個“想”字而興奮、歡呼!
能聽到聲音了,能說出一個字了,許水花的心情越來越好。在汪冬青的誘導下,許水花又斷斷續續地說出了一些簡單的字。汪冬青繼續努力,常常在電話里滔滔不絕地給母親說話,母親卻一言不發。有一次,她突然想到,母親總是被動地接電話,效果當然不會太好。如果自己和妹妹長時間不打電話,母親會是什么反應呢?于是,她和妹妹約好,不給母親打電話,以此刺激母親想說話的欲望。果然,好長時間聽不到熟悉的鈴聲了,許水花情急之下,拉著丈夫到電話機旁邊,逼著他打電話,還向他做手勢,讓他問問小樂樂是不是生病了?汪目生知道女兒們的計劃,看她這么著急,心里很高興,可還是裝著一副不在意的樣子說:“你不會自己打嗎?”許水花狠狠地瞪著他。
5月2日晚上,許水花終于忍不住了,顫抖著雙手給女兒打電話。汪冬青聽到電話里傳來粗重的呼吸聲,知道是母親打了電話過來,心里一陣驚喜。可是,她仍然禮貌地說:“喂,你好!”時間一秒秒過去,話筒里還是沒有聲音。汪冬青故意冷冷地說:“你是誰呀?你再不說話,我就掛了!”她話音剛落,那頭傳來母親結結巴巴的聲音:“冬青……”這是汪冬青有生以來聽見母親說過的最長的一句話!她戰戰兢兢地叫著:“媽……”電話里很快傳來母親的聲音:“哎!”此刻,汪冬青熱淚盈眶,半晌說不出來話,只是不停地在電話里叫著:“媽!媽……”許水花也清晰地一聲一聲地回答著:“哎,哎……”
汪冬青激動得徹夜難眠。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往娘家趕。推開門,許水花正在院子里拾掇毛竹。汪冬青飽含深情地喊道:“媽!”許水花也清晰地應了一聲“哎!”這是汪冬青有生以來聽到的天底下最動聽的聲音!“媽媽,您終于開口啦,上天厚我啊!”汪冬青淚語呢喃,母女倆禁不住緊緊地相擁,喜極而泣……
孝老愛老之心感動眾人
2010年10月20日,汪冬青帶著母親再次來到山西運城聾啞專科醫院進行檢查。這次,醫院院長劉效勇親自接待了汪冬青母女。他對汪冬青說:“在沒有吃藥的情況下,讓一個聾啞了50年的人突然開口說話,這是個人間奇跡啊!這是一個女兒的愛心創造的奇跡!”劉院長贈予汪冬青價值1000元的藥品,囑咐她讓母親連續治療,希望許水花能盡快說出連續的句子。醫院里的許多員工也被汪冬青的孝心感動,自發地捐款數千元,讓其繼續為母親治病。為了鞏固療效,汪冬青想陪母親在運城住下,一邊打工,一邊為母親治病。10月28日,醫院員工張師傅幫汪冬青在醫院旁的夜市小吃街上一個生意最火爆的面館找了份臨時工,每晚的工資是40元。
2010年11月2日晚上11點多,面館進來一位一身名牌西服、老板派頭的中年男子。他點了一碗牛肉面后,起身去拿鄰桌的辣椒油時,西服上的一粒紐扣被鐵質桌角蹭了下來。汪冬青見狀,立即說:“老板,對不起,我幫你把紐扣縫上吧。”這位掉了紐扣的男子是面館斜對面一家三星級賓館的老總馬鈞,他感激地將衣服遞給了汪冬青。餐畢,馬鈞掏出10元錢給汪冬青。汪冬青臉一下子紅了,直擺手連呼不要。當面館老板把汪冬青為母親治病的事告訴馬鈞后,他鄭重地說:“你的服務員人品好、面條味道更佳。從明天起,我的賓館夜班100多名員工的夜宵全由你提供!”
一次不經意的舉手之勞,給一家小面館每月帶來5000多元的利潤。次日,從不外傳祖傳技術的面館老板爽快地將自己扯面、拋餅等看家的面點制作技藝悉數傳給汪冬青。汪冬青動情地說:“我會記住運城這段非凡的生命歷程,記住運城幫助過我的所有好心人。等我學好手藝回到黃山以后,就和母親一起開家面館……”
2011年1月19日,汪冬青和母親回到了老家。汪冬青告訴妹妹,母親已能連著說幾個字了。汪冬紅不相信,當天晚上就興奮地給家里打來了電話。當時,汪目生正在院子里與鄰居閑聊,許水花接的電話。一聽是女兒的聲音,她脫口而出:“冬紅,廣東冷不?啥時回家?”斷斷續續地跟汪冬紅聊了一會兒后,她又風風火火地跑到院子里,叫道:“目生,目生,是冬紅,電話,喂喂喂!”結婚20多年了,妻子從來沒有喊過他的名字。聽到妻子喊他,汪目生目瞪口呆,鄰居們也都驚呆了……
2012年夏季,除了陪母親繼續調養外,汪冬青開了一家小面館。每天再忙,她總不忘打烊回家后為母親按摩一個小時,再陪母親練習發音,教母親說些簡單的口語。
關鍵詞:《小婦人》;寫作特點;女性
《小婦人》具體的創作背景為十九世紀中期的新英格蘭小鎮,主人公均來自于馬奇家。其小說樣式屬于長篇小說,小說形式為家庭日志。《小婦人》這一優秀文學作品,描述姐妹成長過程、愛情糾葛的同時,介紹了時的社會發展以及文化傳承,因此,其閱讀量會逐漸上升,其讀者群體越來越龐大。本文從《小婦人》寫作特點探究作品成功原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塑造女性新形象
《小婦人》中描述的女主人公均具有堅強、獨立的個性特質。馬奇先生外出參軍后,留太太和四個女兒在家,馬奇太太獨自一人肩負家庭重任,只身承擔起照顧女兒的責任;即使家庭條件有限、經濟水平較低,她仍堅持幫助、扶持比她們生活更艱難的家庭,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女性形象具有獨立性、堅強性等特點。馬奇先生的四個女兒分別叫梅格、喬、貝思和艾美。梅格為了愛情不畏懼貧窮,鼓勵丈夫堅持創業,從梅格身上能夠看到女性在愛情上的自強。當媽媽離開家庭照顧生病爸爸時,三女兒勇敢肩負起照顧家庭的重任,并且無私的幫助弱者;在照顧別人的過程中,三女兒被傳染了疾病――猩紅熱,在疾病面前,三女兒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平靜的心態面對死亡,從貝思身上可以看出,女性在道德上的自強。小女兒艾美為了早日實現藝術家的夢想,多年來執著追夢,在追夢路上不曾停歇,即使步入了婚姻家庭;懷有憐憫之心的艾美堅持為公益事業獻身,從艾美身上,能夠看到當代女性在完善自我方面的自強。喬,一生熱愛寫作,喬在寫作過程中不僅能夠獲得快樂、尋找到生活真諦,而且能夠發揚獨立、堅強的個性特征;努力過后的喬,最后開設了屬于自己的學校,從喬身上可以看出,女性在事業方面的自強。
二、人物性別比例失衡
從《小婦人》這篇作品名中就能發現,小說主要是圍繞女性展開的具體描述,實際上小說內容也確實如此。小說中關于男性的描寫極少,即使像馬奇先生、勞里等男性在小說中出現,也只是為了烘托女性做鋪墊,男性在小說中只是充當配角,然而真正的主角是女性。小說開頭部分,從喬的話語中就能間接了解到父親缺場的原因,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下文的描述起到了鋪墊作用。父親參軍過程中生病以后,是母親前去照顧,直至父親康復。勞倫斯先生一時接受不了親人的離去,久久陷入悲傷之中,心地善良的貝思將他從悲傷中解脫出來,后來貝思的一吻,消逝了他所有的憤怒,他將貝思擁入懷中像擁有小外孫女一樣。身為上層社會的勞里,深深的被下層社會馬奇太太所吸引。《小婦人》中男性所給予女性的支持和照顧少之又少,進而女性被迫要自強自立,勇敢的肩負起家庭重任。
三、暗示描寫
《小婦人》中馬奇家四姐妹間的關系被作者主動分為兩組,其中大女兒梅格和小女兒艾美為一組,大女兒與小女兒之間無話不談,并且大女兒能夠為小女兒提供建設性意見;二女兒喬和三女兒貝思為一組,貝思能夠及時與喬分享自己的心事。作者之所以會這樣進行分組,這在一定意義上蘊含著人性性格與社會間的關系。喬的性格屬于易怒型、暴躁型,貝思的性格則屬于安靜型、溫柔型,喬的天性使然,進而喬不能做到像貝思那樣,同時,貝思也不能改變成姐姐喬那樣。由于喬的性格過于直接,貝思的性格過于溫順,進而兩人都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因此,貝思只好離開學校,投身于家庭,換言之,貝思更適合生活在童話世界中,不適合當時的現實世界。
梅格與艾美均屬于落落大方、聰慧美麗的女性,大女兒雖然向往優越生活,但是她厭惡虛偽,最終無畏貧困、勇于追求愛情,盡職盡責的做好賢妻良母;小女兒艾美為了追求夢想積極向上,略帶小嬌氣的她最終選擇的勞里,不可否認的是,大女兒和小女兒更能適應當時的社會,作者這樣進行分組正是給予讀者某些暗示。
四、用小襯大
雖然作者創作本小說時,社會矛盾頻發、尖銳,但是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社會矛盾,而是通過描寫微小細節來襯托社會現實。因此,這也正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作者以馬奇這樣的小家庭作為描寫的主要對象,現實社會中,類似于馬奇這樣家庭的美國家庭占有大多數。另一方面,小說中平淡的生活場景均來自現實生活,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小說的主旨。
綜上所述,《小婦人》這部文學作品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在閱讀這篇小說時,從寫作特點方面進行探究分析,有利于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有利于我們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與此同時,能夠促進社會平衡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欣欣. 解讀《小婦人》中女性人物的寫作特點[J]. 語文建設,2014,05:55-56.
【關鍵詞】《喜福會》 《接骨師之女》 母愛 文化沖突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72-01
1.緒論
譚恩美,著名華裔女作家,擅長描寫母女之間的感情糾葛。她的小說大多數以母女關系為主線,有些取材于自己的經歷,主要描寫中國移民母親和出生和處于美國文化下的華裔女兒的故事,表現她們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矛盾與隔閡。
2.《喜福會》中的中國母女形象
《喜福會》中母女之間的沖突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兩代人之間的代溝,而是中美兩種文化的對立――代表中國文化的母親和美國文化的女兒們之間的沖突。母親們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在美國氛圍的文化下,有美國價值觀的女兒們對母親們所代表的文化看法是片面和偏見的。因為從小生活在中國,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媽媽們所表現出來的形象是勤勞勇敢、忍辱負重,對女兒們指責多于鼓勵。在書前面的部分,在女兒們眼中母親們所代表的中國文化是落后、愛炫耀、愛攀比等,因為中國在近代歷史中的落后使得東方在開始時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態,中國母親們的異域文化中處于一種邊緣化和失語者的地位。在異域文化中,她們唯一憑借的就是那股不服輸的精神和悠久的文化傳統。她們用她們結巴的中國式的英語,對女兒們的成長和生活進行教育和干預,表現出她們對西方霸權和主流文化無畏的挑戰,立足于“你不要走你媽走過的路”為出發點的教育。女兒們出生于美國、接受美國文化的教育,而美國文化中明顯的一個特征是個人主義和講究平等,所以理解不了母親們的良苦用心。而在自身價值觀和母親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下,母女的分歧就產生了。
3.《接骨師之女》中的母女形象
在《接骨師之女》中,譚恩美將故事延展到三代女人的身上:外祖母寶姨、母親茹靈、和女兒露絲。這三位女性完整了形成從北京到美國的遷移,也完成了堅強、隱忍的傳承。
在中國封建的傳統中,普通婦女沒有什么地位,女性被要求相夫教子。寶姨的精心照料卻遭來青春期時茹靈的叛逆,茹靈利用寶姨不能說話來刺激對方。女兒的無知給母親造成的傷害常在譚恩美的小說里出現。母親所作的寬容接納她的叛逆。而作為母親,當寶姨看到茹靈為了追求虛榮的生活,擺脫家庭,擅自決定去相親,卻不知道對方正是害得自己家破人亡的張家而險入虎口時,她做出了以死相諫的驚人舉動,毀掉了女兒與張家的婚約。這種出于對孩子的愛而犧牲自己的行為也許只有中國母親才能做到。寶姨的自殺是對母愛的詮釋,母愛的升華,這點和《喜福會》中的安美的母親為保住女兒在大宅院中的地位從而付出生命的代價是一樣的。
從女兒的角度出發,中國子女講究對父母要盡孝,但小說中寶姨的自殺抹掉了茹靈想要盡孝的可能,因此茹靈日后一直耿耿于懷和自責于心。之后茹靈自己掃地出門,到了美國嫁人生下女兒露絲。她肩負起養家糊口的責任,因為生活的艱苦,她節儉持家,精打細算。她當著別人的面用漢語命令露絲去和人討價還價,這讓露絲感到“非常羞愧”(譚恩美 57)。而露絲同當年茹靈一樣叛逆,總要做些什么來違背母親。但茹靈并沒有責罵她。與當年的茹靈相比,露絲生在美國長在美國,接受的是與當年的茹靈完全不同的教育,所以她又多了些許叛逆精神。進入青春期的露絲,心理上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開始對鄰居蘭斯產生興趣,并且險些被不良鄰居性騷擾,卻沒人幫助她且耐心聽她傾訴自己的煩惱。作為茹靈沒有察覺女兒的變化,沒有很好地解決露絲的心理問題。她把對母親心中的一些怨念寫到了日記里,但當母親看了日記后真從樓上跳下導致受傷后,露絲產生了強烈的內疚感。隨著茹靈年紀的增大,行為越來越糊涂,當卻確診得了老年癡呆癥后,露絲為母親擔憂。這些描寫體現出收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露絲身上還是具有中國女性的細膩和體貼。直到有一次和母親走散,她才意識到母親病情的嚴重性,從而先將感情放置一邊,守在母親身邊。在這時,露絲還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子女要孝順父母的影響。
因此,可以看出,母女三代之間,寶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女性的形象,照顧疼愛子女,對子女寬容呵護。茹靈盡管在青春期時叛逆,但成長后她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并將這種愛用在女兒露絲的身上。露絲生于美國長于美國,有著美國的價值觀,注重隱私,有強烈的反叛精神和個人主義思想,但在母親的教育下,思想深處多少還是有傳統的倫理道德的觀念,最后懂得孝敬母親、贍養母親。
4.《喜福會》和《接骨師之女》中的中國女性形象和西方文化的差異
在兩本小說中,母親們都抓住機會給女兒們灌輸中國的文化。盡管在處于美國社會,中國文化處于一個邊緣化的地位,但在她們眼中,她們的女兒們和美國人一樣優秀,并且通過日常的談話,母親們在逐漸讓女兒們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點滴。不管是《喜福會》還是《接骨師之女》中的母親們,她們生活在舊中國,對于自己的婚姻沒有多少主動權,就算受過一定的教育。她們大多堅韌不拔,用自己的文化與美國文化做挑戰。在對女兒們的教育中,她們更多的是一種鞭策和嚴厲的教導,這樣有時會讓子女們認為父母不夠尊重他們。在這兩本小說中,中國母親采用的更多是告訴子女,命令子女去做,這使得子女們在其教育過程中處于的是比較被動的地位。當然,中國母親們也在逐漸感受這美國文化,比如《喜福會》中的母親們習慣了美國每周末的教堂禮拜。
而兩部小說中的女兒們所體現的形象更多是一種中美文化的融合。作為第二代華裔,她們始終在美國文化的土壤中生活。母親們的深切關愛成為她們方向不明的指示燈,她們一邊接受母親中國文化的影響,一邊接受美國社會和學校美國文化的影響,兩種文化沖突碰撞,也使得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代溝加深。女兒們面對強大的美國文化時所表現的尷尬,體現出美國文化對她們的排擠。因此,雖然兩部小說中的中國華裔女兒們沒有受到過正式的中國傳統教育,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甚至覺得中國文化很遙遠,但由于母親們的言傳身教和她們的耳濡目染,她們被雙重文化侵染,擁有兩種文化的意識。雙重文化和雙重身份決定了她們在兩種文化中尋求協調。在兩部小說中,隨著歲月的推移,最終女兒們都理解了母親,并感受到母親深沉的母愛和母親們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她們身上中美文化交融為一體。
5.結語
中國華人母親和華裔女兒是譚恩美《喜福會》和《接骨師之女》中的重要群體,兩部小說展現的更多是母愛的無私和兩代人所代表的中美文化的碰撞、融合,展現了中國女性母女的形象。希望通過譚恩美這兩部小說的中國女性形象的分析,對讀者解讀譚恩美的作品,和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譚恩美. 喜福會[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
我的女兒酷愛讀書、寫作
我十分大膽地鼓勵她到書店讀書,女兒一開始也問:“我什么書都能看嗎?你不怕我看小說嗎?”我微笑著平靜地看著她認真地說:“我相信你有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對于小說大概的了解一下也無妨,那也不是什么壞事情,只是你不要陷進去。以你的性格什么書你肯定都想看,以你這個年齡,小說也是很誘人的,想看的話,翻一翻,了解一下也無妨。”女兒很高興。看完書以后,回到家里還同我談一些看書的內容、看書的感想,興致勃勃。
讀小學時,學習負擔輕,作業少,幾乎每個星期六,星期日她都在書店里泡。
經過一段時間的廣泛閱讀,女兒的閱讀范圍就不自覺的有一種選擇性了,她喜歡上了詩集、中外名著、古代歷史、中國歷史。她認為自己從中見識了很多。我也感覺自己女兒的視野、情操都得到了開拓和熏陶。
我認為小說、雜志固然是孩子們不能專讀的書,但是如果是一味去限制,反而讓她有一種神秘感,于是越不讓她看,她偏偏非要看,而且還會拼命地去看。
其實,讀書是件好事。書籍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既然如此,我就將名著比作“精糧”,小說、雜志比作“粗糧”。根據營養學,適當的食用一些粗糧、雜糧會幫助消化的。
當然,放手并不意味著放縱自流。在女兒同我交流讀書的感想時,我不失時機地,自然而然地肯定一些積極向上的東西,否定一些女兒暫時不能接觸的東西。比如,愛情小說,武俠小說等等。這些書女兒一定看過了,想想自己也有小的時候,也有過同樣的心境。我告訴她不能迷戀那些書籍,引導她哪些書籍對自己的學習有幫助,哪些書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文學修養。
當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時,一些好的東西通過吸收、消化,無形中就形成了女兒自身的一種本質了,她就會自覺的要求上進。當孩子具備了一種良好的思想品質時,再和她溝通也就容易多了。比如,她挨了老師的批評,她傷心委屈。于是我開導她:“老師的工作那么繁忙,班上的同學那么多,老師還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這種情況下,老師將精力傾注于你,關注你的學習,是非常難得的”。
現在面對老師的批評,女兒就不再是一味的、狹隘的想不通了,而是非常的珍惜,非常的感激老師。總是用老師的表揚與批評來鼓勵自己一步一步地進步。
又比如,考試前心里緊張,總害怕自己考不好。于是我又開導她:“考試考了滿分,并不證明你就很行了,滿分的成績也有不足之處,你還是得上課學習。考砸了,也并不是說你就是個壞學生,哪怕是得了零分,你也還是一名學生,沒有誰會因為你得了零分而開除你,剝奪你學習的權利。無非是從頭起,好好的學罷了。再說一份試卷不光是考你的知識,同時也是檢驗你的心里素質和思想素質。
現在,女兒無論是面對大考還是小考,她的心態都非常的平和。她自己告訴我:“考滿分不是自己最終的目的,真正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平時抓緊了,臨考試時,就能胸有成竹,輕裝上陣了”。可見女兒的學習目的明確了,思想就端正了。
當然,學生的學習是緊張的,然而最緊張的最終還是面對考試,考試時發揮失常是平常的事,所以讓女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
諸如此類,在女兒身上還有許許多多的思想困惑、生理困惑都需要爸爸媽媽的耐心開導和積極引導。
我認為作為父母絕對不能將自己一個成年人的主張強加于孩子身上,一味的要求她必須這樣或不能那樣,而是要站在一個孩子心里角度去與她共同思考,共同排解一切困惑,讓她(他)逐漸的成熟。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長,生活閱歷的增長,有一天她(他)也會長大成人,也會成家,也會為人父母,她(他)也會這樣撫育她(他)的下一代。孩子的思想品質好了,學習起來就積極主動了。
學校是孩子學習知識的首要環境,老師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偉大導師。而家庭是培養孩子優良品質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