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荷花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描寫花的成語
1、繁花似錦:繁:多而且茂盛。錦:織有彩色花紋的錦緞。許多色彩紛繁的鮮花,好像富麗多彩的錦緞。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2、花簇錦攢:形容五色繽紛、繁盛艷麗的景象。
3、百花爭妍:妍,美、艷。形容繁華盛開,生氣勃勃的景象。
4、恨紫怨紅:紫、紅:紫色和紅色的花,這里泛指各種顏色的鮮花。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讓人心煩意恨。形容花姿引起人的傷感。
5、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將要開放時的形態。也比喻將成年的少女。
6、階柳庭花:階:臺階;庭:庭院。臺階前的垂柳,庭院中的鮮花。指美好的庭院景致。
7、百花爭艷:各種花草樹木競相開放出艷麗的花朵。
8、似玉如花:似:似乎,好像。像美玉和鮮花那樣美好。形容女子姿容美艷。
9、花朝月夕:有鮮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時光和景物。舊時也特指農歷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10、簇錦團花:簇:聚成團。錦:有花紋的絲織品。形容五色繽紛,繁華艷麗的景象。
11、百花齊放:形容百花盛開,豐富多彩。比喻各種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藝術自由發展。也形容藝術界的繁榮。
12、萬紫千紅:形容百花齊放,色彩艷麗。也比喻事物豐富多彩。
13、花辰月夕:有鮮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時光和景物。
14、萬草千花:無數種小草和鮮花。指花草種類繁多,不計其數。
15、姹紫嫣紅:姹、嫣:嬌艷。形容各種花朵嬌艷美麗。
16、花飛蝶舞:鮮花和蝴蝶隨風起舞、飄飛。比喻年輕女子的走路姿勢柔美輕盈。
17、柳暗花明:垂柳濃密,鮮花奪目。形容柳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
18、文如春華:華:同“花”。文章詞藻像春天盛開的鮮花爭奇斗艷。形容文章詞匯豐富華麗。
19、遍地開花:比喻好的事物到處涌現或普遍發展。
20、百花凋零:百:表示多;凋零:凋殘衰落。各種各樣的鮮花都凋殘衰落了。形容秋霜嚴酷,觸目傷懷的情景。
21、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烹:煮;著:附著。用熾烈的大火煮油脂,把鮮花附著在織錦止。比喻好上加好。也形容更加熱鬧,更有排場。
描寫花的詩句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陶淵明《過故人莊》
2、“秋絲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
3、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濃。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鄭思肖《寒菊》
4、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
5、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
6、到重陽日,還來就.孟浩然——《過故人莊》
7、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蘇軾《九日次韻王鞏》
8、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寒菊》
9、要人夸好顏色,要留清氣滿乾坤。——王勉《墨梅》
10、滿地蘆花和我老,歸家燕子傍誰飛。——《金陵驛》
11、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寓意》
12、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
13、過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詩客斷知聞。恰如退士垂車后,勢利交親不到門。——范曾大《重陽后三首》
14、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除夜自石歸湖苕溪》
15、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臨安春雨初霽》
16、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題"--《紅樓夢》
17、“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離騷》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18、“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采桑子·重陽》
19、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后二首》
20、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
21、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鄭谷《菊》
22、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
23、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由能愛此工。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朱淑真《黃花》
24、待到重陽日,還來就。——孟浩然《過故人莊》
25、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錢塘湖春行》
26、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7、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不須多——王安石《詠石榴花》
28、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道《臨平道中》
29、羞與春花艷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風。不須牽引淵明此,隨分籬邊要幾叢。——劉克莊《菊》
30、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世情兒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范曾大《重陽后三首》
3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2、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
33、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
34、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35、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36、瘦菊依階砌,檐深承露難。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陳佩《瘦菊為小婢作》
37、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題》
38、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
我國栽培荷花的歷史悠久。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荷花的花粉化石;6000年前“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碳化蓮子;而云岡、龍門、敦煌石窟中的壁畫和雕像中常有“蓮花化生”之形象。古時還將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荷花生日”。而荷花在我國古代大量的詩歌典籍中更是不勝枚舉。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彼澤之彼,有蒲與荷”的詩句。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更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之句。唐代詩人王昌齡又以“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吟詠荷花。
千百年來,無論是文人雅客,還是黎民百姓,都對荷花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人們謳歌荷花,與荷花產生了解不開的文化情緣。
唐代詩人李白曾以荷花表達愛情,作詩《折荷有贈》云:“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佳人彩云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荷花還被賦予了許多神話色彩。因而,在許多神話傳說中,都是描寫仙女手持芙蓉,腳踏祥云。李白《古風》詩云:“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就是描寫仙女手中拿著荷花,凌空虛步,飛升太空,虹霓般的衣裳拖著寬逸的飄帶,反映出了詩人對荷花的美好情感。
民間百姓則從荷花的“百節疏通,萬竅玲瓏,亭亭物華”(《群芳譜》)中悟出生命力之所在,那就是要“通”,通則暢。蓮花中有并蒂蓮,故常見有描繪兩朵蓮花生于一藕的吉祥圖案,象征夫妻靈犀相通。如喜聯:紅妝帶綰同心結,碧沼花開并蒂蓮。又因荷花的荷與“和”諧音,所以畫荷花與盒子的紋圖,就表示“和合”。“和”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我國傳統的養生文化中一貫重視天人合一,內外統一。“和”既是和睦、融洽的環境,又是人內在修身養性的需要。
賞荷,又讓許多文人品出一種道德的完善,精神的高潔,那就是為官清廉,為人正直,出淤泥而不染。其流傳之久遠與影響之廣泛當數周敦頤愛蓮的故事:
周敦頤,字茂叔,生于北宋中葉,曾為朝廷命官。他辦案公平,不畏權貴,深得民心。有一囚犯罪不當死,但酷吏王逵卻欲深治。王逵兇悍一時,眾人莫敢與爭。這時,恰逢周敦頤到任,他獨身前往,與王逵爭辯。王逵不聽,周敦頤大怒,摔掉手版,憤然說道:“如此尚可仕乎?”言罷,欲棄官歸家。王逵見周敦頤態度堅決,只得重新判案。后來,周敦頤升任廣東轉運判官時不辭勞苦,四方巡行視察,親自提典刑獄,糾正錯案,以洗冤澤物為己任,被廣東百姓譽為清官。
周敦頤因為積勞成疾,晚年辭官歸家,在廬山蓮花峰下養病。他的住所四周塘澤相連,山青水秀。清澈的水面上,朵朵蓮花,軒然昂首;片片荷葉,孤傲超然。周敦頤喜愛荷花的風格,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愛蓮說》,來表達自己秉直不阿的性格和寧折不屈的骨氣。
周敦頤所贊美的蓮花,正是他自己性格的寫照。亦表達了其不甘于與污水同流,耿直正派的為人。“周敦頤愛蓮”從此成為美談。《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更被人們譽為警句,流傳后世。
蓮花在佛教中更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如僧人居“蓮房”,坐“蓮臺”,供“蓮龕”,穿“蓮花衣”,念“《蓮經》”,甚至佛家境界可簡稱為“蓮界”。由此我們便可窺見蓮(荷)花與佛家結緣之深了。
中國是荷花的故鄉。荷花的種子――蓮子壽命之長是令人驚嘆的。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遼寧省新金縣泡子村曾發現古代蓮子(或叫化石蓮子),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運用C14(碳14)科學方法測定,在地下已埋藏大約950年。經播種發芽率仍然很高,所得植株被稱為“古代蓮”,其形態特征與現代荷花相似,經交換寄出國外,以其壽命之長曾引起國際植物學界的濃厚興趣。
祖國醫學認為,荷花性涼味苦甘,有活血、止血、祛濕除風之功,可用于治療跌損嘔血、水泡濕瘡等病癥,且其功用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一段稱頌蓮藕的文字,亦寫得惟妙惟肖,讀來韻味深長:
“蓮立于淤泥,而不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為水浸。根、莖、花、實,凡品難同。清凈濟用,群美兼得……醫家取為服食,百病可卻。蓋蓮之味甘氣溫而性嗇,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
我國人民何時開始食用荷花,還沒有足夠的資料能加以佐證,但我們至少可以說,荷花在慈禧的那個年代就已是宮廷中的“御用食品”了。因為慈禧身邊的女官德齡在其所著的《御香縹緲錄》中曾有這樣的記述:
“荷花的花瓣也是太后愛吃的一種東西,在夏季里,常教御膳房里采了許多新鮮的荷花,摘下它們最完整的瓣來,浸在用雞子調和的面粉里,分為甜咸兩種,加些雞湯或精糖一片片地放在油鍋里炸透,做成一種極適口的小食。”
作者的代表作《荷花淀》營養了我們這一代人,從學習《荷花淀》到教學《荷花淀》,我都十分鐘情于文中映日的荷花、田田的荷葉、幽幽的怡人清香。置身于孫犁的荷花淀,仿佛置身于一個水鄉世界,它的景點之多之美讓人忘記了個別景點的多少或存在。在教學中,一個學生的質疑,使我對文中的荷花描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發現作者寫荷花的筆墨十分經濟,只有五次,散見在小說的首尾。作者寫荷花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匠心獨運,真正做到以少勝多,以簡約顯豐富。文中荷花或渲染、或比喻、或暗示、或象征、或寄寓,表意不露痕跡,展景盡現闊遠,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此時無景滿眼是景。
一、以荷花來渲染環境的美好
白洋淀是一個詩情畫意的地方,是一方原生態的凈土,中華民族淳樸的民風在此得到很好的演繹。文中這樣寫到:“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作者用散文的筆調、白描的手法,給我們勾勒出園田和村莊星羅棋布,溝叉河道縱橫交錯,一望無際的蘆葦蕩,爭相斗艷的荷花,飛騰戲水的小鳥,以及蜿蜒蛇形的千里堤的一幅幅絢麗的自然風景畫面。荷花的描寫使小說錦上添花。它不僅是水鄉特有的景點,也使小說有了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美麗、和諧、恬靜的意境,詩人的幻想中的超脫,理想中的情趣,純潔明凈的生活理想得到巧妙的寄托。這是一個純美的藝術境界。
二、以荷花來比喻女子姣好的容貌
《荷花淀》對人的外貌沒有正面的描寫,也沒有把女人比作荷花,但我們堅信孫犁善于寫婦女,而且筆下的女人都很美,都很健康,人面荷花相映紅。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文人喜歡荷花,入詩入畫的不乏其見。荷花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極娉婷,極高潔的,容易讓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絕代佳人。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又如白居易《長恨歌》: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又如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古典詩詞中的傳統意向自覺不自覺地使我們把荷花與女人聯系在一起,如文中“這女人編著席……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一人摘了一片大荷葉頂在頭上,抵擋正午的太陽。”成功的文學作品都能激發讀者去想象,在想象中審美、在想象中再創作。荷花淀的女人是怎樣的美呢,孫犁沒有也不便直接告訴,而是把人物放在“淡淡的月光,朦朧的夜霧,修長的葦眉子,銀白的白洋淀,潔白如雪的葦席,香飄萬里的荷葉荷花,……”這樣一個湖光山色,風姿秀態環境中來含蓄表現。在此我們可以想象出荷花淀有以水生嫂為代表的這樣一群婦女:白凈的皮膚、婀娜的身姿、相宜的淡妝濃抹……。
三、以荷花來暗示人物性格的純潔無瑕
荷花淀山美、水美、人更美,水生嫂她們不僅有自然造化的美麗外表,而且有清如水,潔如荷的心靈。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美必須干干凈凈,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內心中更是如此。”孫犁在小說中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恬靜而潔白的水鄉世界。作者把大片葦眉子比作潔白的雪,把淀里寫成一片銀白的世界,寫丈夫身上穿一件潔白的小褂,寫水象無邊的跳蕩的水銀,寫菱角還很小,乳白色的……,荷花是什么顏色呢,文中是粉色,或紅或白,當然以白為多。明月、薄霧、清風、荷香,整個畫面的色調是潔凈的、清新的,這些富有鄉土氣息的景物描寫烘托了水生嫂勤勞純樸、美麗多情、溫順善良的形象,把讀者帶進了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孫犁說過“文學作品不只反映現實,還要改善人類的道德觀念,發揚一種理想……”他正是以自己的詩化情感、美好情操,倫理地照臨和人性的光輝,表現了革命人道主義,以藝術的彩筆升華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婦女的形象及品質,贏得了自己較高的審美價值和長久的藝術魅力。
四、以荷花來象征堅貞的品格
孫犁筆下的荷花不僅具有陰柔之美,也有陽剛之氣,寫景、寫人充滿了時代的氣息。他按著“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要求去塑造人物,在人物的刻畫上,他很注重對特定的時代及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世態習俗的描寫。借助環境的襯托,人物的性格表現的更生動、更鮮明、更突出、更真實。
風從水上拂過去,水中挺立的荷花微微地顫動著。寬闊的荷葉如同波浪般起伏,使人想起《江南曲》中的名句:“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詩人描寫了蓮葉如小鼓一樣擠擠挨挨連成一片的景象,十分形象生動。綠色的荷葉幾近鋪滿整個池塘,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有不同的層次,有的在陽光中閃爍著鮮綠,有的在陰影中泛出墨綠的色澤。
那荷花挺起高高的花枝,在枝頭燦然開放,顯出清雅高潔而又嫵媚可愛的美。粉紅色的花朵有單瓣的,有重瓣的,有獨立于荷葉之上怒放的,也有在荷葉的掩蔽下羞答答地含苞欲放的。更猶如少女羞紅的臉那樣胭脂色的花蕾,藏在荷葉中,風過處,才露出一點紅顏。
此情此景,真應了楊萬里的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陽光下賞荷固然美不勝收,月光中賞荷何嘗不美呢。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已經寫出了這種美。我也曾親身領略過月下賞荷的美感。月色中的荷花雖無陽光照映下那樣亮麗,但卻有一種朦朧美,那荷花上仿佛鍍了一層銀粉,閃著銀白的微光,本來淡紅的荷花,更顯得清淡而雅致,愈益使人覺得荷花真是“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女,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
至于雨中賞荷,那也別有風情。雨霧仿佛一張輕紗把荷花遮住,使人只能看到朦朦朧朧的花影。盛開的荷花色澤更顯淡雅,花蕾被雨洗過更顯嬌紅,荷葉更加墨綠如染。尤其是荷葉上滾動的水珠,在微風拂動荷葉時,不停地在寬大肥碩的荷葉上滾動,使人觀之而頓生喜愛之情。
《荷花淀》讀后感一
《荷花淀》講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區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的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的群像。這些婦女勤勞、樸實、善良,識大體、顧大局,是在特定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是作品著墨最多的婦女典型。她勤勞、能干,編葦席,一會兒“就編成了一大片”;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著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水生嫂雖然愛丈夫、愛家庭,眼光卻不狹隘,她能識大體、顧大局,懂得如何處理愛國與愛家的關系。當她知道丈夫報名參了軍,雖然也心疼丈夫,依戀不舍,但她還是很快欣然同意,并為丈夫準備好了行裝。
白洋淀的婦女代表了時期婦女的新思想,也象征著婦女解放運動的初步勝利。這些被解放的婦女加入到的大潮中,為全國的最后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荷花淀讀后感二
讀罷孫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氣息樸鼻而來,一幅幅淡雅、幽靜的畫面展現在眼前,使人感到“詩體小說”的詩意:用詩一樣的語言,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
作品第三節,寫水生嫂深夜編席。“她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兩個比喻,既寫出了夜的深遠,又表現了水生嫂勤勞、樸實的品質。
作者讓畫面隨人物的視線推移:“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寫銀白的淀,使畫面淡雅,寫輕紗般的霧,又使畫面靜中有動,而荷葉荷花香更使這寧靜優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質感,這是作者通過周圍的景物抒寫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僅如此,這幅畫還隱寓著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靜優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卻不平靜。夜這么深了,丈夫還沒回來,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見水生夫婦的篤深情意和恩愛,這與后面描寫夫妻話別場面相照應,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表現了水生嫂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壞了這美好的生活,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決定參加抗日斗爭的思想基礎。這一段的景物描寫把寫景、抒情、心理刻畫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隨風飄來的樂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樂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盡而意無窮。
這夜景的描寫作者抓住了“靜”,文中對中午的描寫卻抓住了“動”。“這風從南面吹來,從稻秧上葦尖上吹過來,水面沒有一只船,水象無邊跳蕩的水銀。”廖廖幾筆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動態中的靜美,襯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寫的明快節奏使我們從中看到了這群年輕婦女裝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躍騰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這群婦女樂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