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鹽城市初級中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基礎會計》課程實驗教學的必要性
1.1幫助學生理解基礎會計理論知識
比如,在講解原始憑證定義(經辦人填制的,在經濟業務發生時取得或填制的,載明經濟業務內容的書面證明)時,可以向同學展示實訓材料中的原始憑證,來解釋原始憑證的定義。比如,通過下面領料單來講解原始憑證。領料單由領料人王立填制,也就是說,領料單并不一定由會計人員填寫,而是經辦人填制;該領料單是在領料時填寫,也就是業務發生時填寫;領料單反映了業務的內容(第一車間生成A成品領用25mm圓鋼1500公斤,單價4.4元,領用10mm圓鋼1000公斤,單價4.4元)。領料單符合原始憑證的定義,所以領料單屬于原始憑證。通過領料單來講解原始憑證的定義,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企業的購銷合同不是原始憑證,因為沒有記錄業務的內容。
1.2提高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學生在進行實訓時,實訓老師要求學生進行嚴格按照《會計人員工作規則》的有關規定,用正式的憑證賬表進行操作。如填制支票,要求學生按照銀行結算辦法填寫;登記賬簿時,要根據審核無誤的會計憑證登記,做到數字準確、摘要清楚、登記及時。
另外,登記賬簿時,文字和數字在書寫時,占行距的1/2-2/3等;出現錯賬不能涂改,應根據錯賬類型采用正確的更正方法進行更正。這些基本操作技能必須通過嚴格訓練才能掌握或提高。
1.3提高學生學習基礎會計的興趣
基礎會計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會計模擬實驗室里,分別充當出納、會計、會計主管、稽核人員等角色,使他們感覺很新鮮,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基礎會計》課程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礎會計理論知識。
2《基礎會計》課程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不安排實驗教學或實驗教學的學時太少
據了解有些學校根本不安排基礎會計實驗教學,到以后安排會計綜合模擬實訓,專科在第四或第五學期,本科在第五或第六學期,時間為一學期(32學時),實際上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根本不能代替基礎會計實訓。有些學校對基礎會計安排了實踐教學,只有8學時或更少。一般基礎會計實訓資料,如果業務包括全面的話,大約有20筆業務左右,根據這些業務設置賬簿,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根本就沒有同學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完成實訓,如果要求同學在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就會出現抄襲現象,我們的實訓就失去意義。
2.2教師缺乏實踐經驗
會計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現在高校的教師學歷水平都很高,大多數是直接從學校畢業的碩士或博士生,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一般都很高,但是,他們都缺乏實踐經驗。現在高校教師評職稱的考核條件一般是教學和科研,甚至有些高校只看科研,導致高校教師把閑暇時間都用于科研,很少有時間和精力走向企業。好多教師好像都不知道網上稅務申報怎么做,原始憑證如何粘貼在記賬憑證的后面等看似簡單的問題。所以,現在會計專業畢業的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看到憑證、賬簿等都不知如何填寫。
2.3缺乏會計模擬的環境
有些高校根本就不設會計模擬實驗室,有的高校設了會計模擬實驗室,但是,就實驗室的配置來看,遠未達到仿真的要求,實訓資料大多是虛擬的,模擬資料仿而不真。并且,一般給出的資料都是某企業一個月的業務,但是為了節約用紙,減少經費開支,業務并沒有通過原始憑證體現出來,而是直接用文字表述出來,所以,導致實訓和實務操作差距很大。
3提高《基礎會計》課程實驗教學的措施
3.1重視實驗教學,增加基礎會計實驗教學學時
學校對基礎會計教學應該安排實驗教學,并且提高實踐教學學時。有些老師認為,基礎會計實驗教學放到最后,憑證、賬簿和報表都講完了,再進行實訓。但是,筆者認為,應該把實驗教學放到理論教學過程中,并且將實驗教學學時增加至20學時左右。比如,在學習《基礎會計》理論課的過程中,原始憑證講完后,給學生大約2學時的時間讓他們實訓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講完后,給學生大約5學時讓學生實訓如何根據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賬簿講完后,給學生大約8學時時間讓學生實訓如何根據會計憑證登記賬簿,登時出現錯誤如何更正,月末如何結賬等;報表講完后,給學生3學時時間讓學生實訓如何根據賬簿登記報表。最后,安排2學時的時間讓學生上機操作。通過實訓,可以使學生全面掌握從最初原始憑證的取得、記賬憑證的填制到有關總賬、明細賬登記及編制報表等一整套賬務處理方法。
3.2提高會計教師的實踐能力
3.2.1 建立教師實踐基地。學校可以建立教師實踐基地,每年可以派一部分教師到實踐基地進行實踐學習。基地財務人員的實踐能力很高,但是,會計理論水平不一定很高;學校教師的理論水平一般很高,但是實踐能力較差,所以,基地的會計人員和教師之間可以相互學習,相互提高。
3.2.2 聘請企業、事務所的會計師、高級會計師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現在高校經濟、管理類的都開《基礎會計》,并且經濟管理類學生特別多,會計專業師資缺乏,以致教師教學工作量繁重,無法走向企業,提高實踐能力。聘請兼職教師不僅可以對教師進行實踐培訓,提高教師的實踐水平,又擔任會計課程教學,分擔了教師的教學任務。
3.2.3 改革教師職稱考核標準。教師在實踐基地或企業工作的時間也作為職稱評定考核的條件之一,這樣就能夠改變教師重科研不重實踐的局面,鼓勵教師走向企業,提高教師的實踐水平。
3.3建立良好的會計模擬環境
一、成績查詢
考生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查詢成績:
1. 中山大學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務平臺:uems.sysu.edu.cn/graduate/web/login.html,登陸賬號為“SS18”+報名號(9位數字),字母須大寫,密碼為網上報名時登記的身份證號碼的后6位(最后一位若為“X”的須大寫)。
中山大學2018年考研初試成績查詢入口
2.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yz.chsi.com.cn/apply/cjcx/,憑姓名及身份證號查詢。忘記報名號的考生可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查詢。
3. 初試成績單由考生自行在網上下載打印。
二、申請復核
考生若對本人考試成績持有異議,可申請復核。
1.復核范圍:復核僅限于所答題目有無漏評、漏記分、加錯分等,不涉及評分標準的寬嚴掌握。統考科目客觀題由廣東省教育考試院統一實行機讀卡評卷,不在復核之列。
2. 受理時間:2月6-7日(上午8:30-11:30、下午3:00-5:00),其他時間不予受理。
3. 申請程序:打印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單——下載并填寫《中山大學2018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復核申請表》(見附件)——交至南校區(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研究生招生辦205室;外地考生可在受理時間將上述材料傳真至020-84111769(其他時間傳真無效)。我校不接受其他形式的成績復核。
4. 復核結果:經復核,成績若有變動,我辦將于2月12日前電話通知考生本人;若無變動,不再另行通知。
三、公布復試基本分數線
我校將于3月中上旬在中山大學研究生招生網公布復試基本分數線,3月中下旬公布復試名單。復試預計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具體時間另行公布。
復試時,往屆考生須向復試院系提交《教育部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應屆生須提交《教育部學籍在線驗證報告》(辦理方式詳見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chsi.com.cn/xlcx/bgys.jsp)。因特殊原因未能在復試提交以上材料的考生,須于4月15日前向擬錄取院系提交。辦理學籍、學歷驗證書面報告約需時2個月,請考生盡早辦理。
特此公告。
中山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
2018年2月5日
Abstract: Remote experimentation is a new and open teaching mode, which can solve existing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on-site laboratory because of characteristics with convenience, flex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in time and space. The paper introduced ways of experimentation learning, help access on line, experimentation oper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comments in the process of remote experimental implementation in the course of mechanical basis.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 that more than 90% students subscribe to the mod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remote experimentation by questionnaires, and further improved measurements of the remote experimental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positivistic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suggestions.
關鍵詞: 遠程實驗;機械基礎;教學實踐;問卷調查;教學評價
Key words: remote experimentation;mechanical basis;experiment implementation;questionnaire survey;experiment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4-0003-02
0 引言
針對傳統實驗教學面臨的問題以及學科特點,在機械基礎實驗教學中開展了多種實驗平臺的教學模式[1]。對于基本型實驗項目,建立了基于WEB的機械基礎遠程實驗平臺,該平臺不占用實驗室資源,在任何地方,在規定時間內自行安排實驗,是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一種有益補充[2]。本文以09輕化工程專業遠程實驗教學實踐為例,介紹遠程實驗教學的實施方法,分析并評價遠程實驗教學的效果和改進措施。
1 遠程實驗實施方法
考慮學科專業和實驗室資源,輕化工程專業的實驗定為12學時,共5個實驗。五個實驗就課程內容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在不占用實驗室資源情況下,在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基礎遠程實驗教學平臺上,開設了“帶傳動綜合性能實驗”和“液體動壓滑動軸承實驗”實驗。學生在規定的時間期限內自主進行實驗,網上完成所有實驗教學環節。
1.1 漸進式、多層次的實驗學習 實驗學習環境采用多種媒體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聲形并茂、靜動結合、文圖同步的實驗學習素材,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實驗目的、實驗裝備、實驗原理、實驗內容、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等內容。學生根據實驗目的,自行設計實驗過程和數據的采集。學生可以按照導航依次地、不斷深入地進入學習情境中,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選取學習順序和學習內容。
1.2 實驗操作 遠程實驗有虛擬仿真實驗和遠程監控實驗兩種模式。虛擬仿真實驗是通過建立實際設備的數學模型或者數據庫模型,模擬實際設備的操作過程獲取相應的結果;遠程監控實驗是用戶通過網絡實時調控異地實驗室的真實設備,實驗結果實時地通過網絡反饋給用戶,所有的數據都是在真實的狀況下得到的。學生點擊實驗項目,進入虛擬仿真實驗操作界面或遠程監控實驗設備連接操作界面[3],完成實驗教學內容。
1.3 多途徑的實驗幫助 沒有傳統實驗老師的現場指導,遠程實驗需要多種幫助途徑。實驗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課程鏈接,進入相應知識的學習;實驗問答系統(FAQ)針對學生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常見問題進行解答;實驗操作動畫演示為學生實驗操作提供在線幫助;交流論壇和討論組是學生和學生、老師和學生交流的地方,學生可以瀏覽以往的留言,也可以在實驗中的問題或感受,并開展討論。
1.4 實驗報告和實驗評價 學生實驗報告的提交和教師對其的批閱均在網上完成。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報告了解學生實驗完成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評閱意見了解自己對實驗的掌握程度,如未達到實驗要求,可以重新設計并完成實驗。
2 遠程實驗教學模式調查和分析
實驗結束后,開展了關于遠程實驗教學的問卷調查。從統計結果來看,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講,遠程實驗教學模式屬于新鮮事物,只有18%的同學曾經使用過。對于遠程實驗模式提高實驗時間和實驗內容的靈活性方面,92%同學持肯定意見,8%同學不確定。對于實驗項目的素材建設,僅1%的同學認為實驗資料少。通過兩個實驗的實踐,60%的同學認為完全達到實驗目的,30%的同學認為部分達到,10%的同學仍不確定。學生對遠程實驗平臺設計和建設發表了自己的感想,其歸納總結后匯總為表1。
分析學生反饋建議,可以總結如下:
①認可遠程實驗方便、靈活以及互動交流的學習方式;
②遠程實驗需要改進的方面有硬件如網速、實驗軟件和實驗素材;
③對遠程實驗不認可的原因是缺少動手操作和實驗實際體驗。
學生反饋建議同時引發以下思考和改進:
①遠程實驗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些同學不適應這種學習方式,因此不認可這種模式。
②遠程實驗教學模式適用于理論驗證類實驗,是傳統實驗教學的一種補充。這樣,可以將教師更多的精力和實驗室的資源用于創新性的實驗。
③個體的差異性造成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呈現出不同的結果。“統一性與個性化”共存的多形式實驗教學方式是今后改進的目標之一。
④增加遠程實驗項目,特別是遠程監控類實驗,以獲取與真實操作相同的結果和效果。
⑤利用高新技術,進一步豐富實驗素材及其表達形式,改進實驗軟件,讓實驗更加接近現實。
3 結語
遠程實驗教學是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一種有益補充,一方面可以緩解實驗資源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實驗的靈活性,擴大實驗內容的廣度,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遠程實驗在機械基礎課程實施的有效性獲得了大部分同學的認同,學生實驗后的體驗和感受,為今后遠程實驗教學平臺的完善提供了建設性意見和改進方向。
參考文獻:
[1]XU Xiao, ZHAI Jingmei, HE Jun, et 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Multi-Experimental Teaching Platform of Mechanical Basis, 2011 Teaching Seminars on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Dec. 16-17,2011,Tianjin, China:451-454.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計算機應用基礎;專業情境;汽配專業;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01-0138-02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 Tieling Technician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HAO Ying, XU Yue
(Liaoni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Tielling 112008, China)
Abstract: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 is a public basic cours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e main content is using the office method and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scope is also differ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having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also have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aspect of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situation, creating situation for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omputer basic application course not only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an also be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order to apply it. To Tieling technician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Professional situation;Auto parts professional;teaching practice
當前,既掌握牢固的專業能力,又能利用計算機處理實際工作中問題的畢業生越來越受到企業和用人單位的歡迎。學生在掌握本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擁有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作為中等職業院校各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各個專業的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也應該越加重視。在對畢業學生的回訪中發現,有些學生正是因為能夠很好地利用所掌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而得到了工作機會。下面將從企業調研及畢業生回訪、畢業生應具備的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根據專業設置情境教學、汽車維修專業的情境教學設計四個方面來闡述《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分專業教學實踐。
1 企業調研及畢業生回訪
為了掌握汽車裝配專業畢業生在實習工作過程中應用哪些計算機基礎知識處理問題的實際情況,了解社會、行業以及企業對非計算機專業人才掌握計算機的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和相關職業素質的基本要求,開展了企業調研及畢業生回訪工作。[1]同時,還針對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標準是否適合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以及企業、員工在工作過程中的雙向滿意度等做了考察。經過調研和回訪,將以企業實際應用為導向設計適應汽車維修專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情境教學,為鐵嶺技師學院不同專業確定分專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標準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應用的綜合素質與社會競爭力。
本次主要調研對象是鐵嶺地區專用車生產基地的企業,包括鐵嶺地區的5家汽車修理廠和3家汽車4S店,單位性質均為民營企業。 主要調查企業對新招聘的畢業生崗位設置情況以及各崗位對掌握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的需求情況。調研和回訪共經歷五個步驟:1)擬好調研提綱、方案,設計好調查問卷。2)到企業分別與新入職的畢業生和管理層進行訪談,做好記錄。3)到工作區實地觀察畢業生的工作情況,了解企業員工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和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然后發放調查問卷。4)回收問卷,收集相關的資料,做好數據分析,繪制數據表格和分析圖等。5)分析結果。
2 畢業生應具備的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
通過到企業走訪、進行問卷調查及查看企業招聘數據中可以看出,在企業中計算機基礎的應用主要用于對事務的處理,這也是對計算機的最基本的應用,具體包括文字處理、個人日程安排、行文辦公、函件處理、文檔資料管理、編輯排版、電子報表、人事管理、工資管理,以及其他事務處理。[2]涉及的主要計算機技術包括文字處理、數據處理、電子報表處理以及圖像圖形的處理技術等內容。這些事務通常使用諸如Microsoft Office等辦公軟件即可處理,與學校所設置的課程內容一致。
經過以上分析,確定了我院非計算機專業中職學生在學完《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后,應具備以下能力:1)基礎能力:即計算機的思維能力,應該有較強的分析具體的企業實際問題,并利用掌握的計算機基礎應用的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應用能力:主要有熟練的應用計算機硬件系統和操作系統的能力,有效應用計算機操作系統及安裝的應用軟件進行企業的文檔、圖片和數據處理能力,能對計算機具有管理和維護能力。3)團隊協作和組織能力:主要是溝通能力,包括表達、交流和通訊能力,與其他成員協同工作能力,項目的籌劃安排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4)適應能力:主要是指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使自己專業技能與學科發展保持同步。
3 根據專業設置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法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針對具體教學內容和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3]一般情境教學都以案例為載體,以專業特點為依據,架設與其相關的教學情境,以中等職業院校鐵嶺技師學院汽車維修專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在教學中創建出與汽車維修專業相關的需要計算機知識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這樣的任務,既學習了計算機知識,又提前實踐了本專業的知識。在中職院校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操作性、應用性比較強的公共課,是學生接觸電腦基礎知識課程的途徑,但是涉及的知識點并不簡單,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學好這門課走上工作崗位。因此我把這門課和學生的專業聯系起來。[4]讓學生在一個專業問題中學習計算機知識,再用計算機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如用Excel辦公軟件制作一張汽車配件報價表格。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交給了學生工作中如何快速解決問題的技能,在學中用,在用中學。
4 汽車維修專業的情境教學設計
根據汽車維修專業的特點,將汽車維修專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設定為三個主情境模式(如圖1)和12個子情境模式,分別為word實訓子情境(如圖2)、Excel實訓子情境(如圖3)和PowerPint實訓子情境(如圖4)。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文字處理Word、表格處理Excel、幻燈片制作PowerPoint。這些情境模式分別用豐富的例子貫通整個教學。[5]例如在Word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情境設置為底盤安裝,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通過借助計算機完成部分實習任務。汽車維修專業情境結構圖如下:
圖1 主情境
圖2 word實訓子情境
圖3 excel實訓子情境
圖4 PowerPoint實訓子情境
在完成上訴任務后,能夠完成下列既定的教學目標:1)利用Word制作表格,聯系了Word中的表格部分和邊框底紋設置等知識內容;插入圖片掌握了圖文混排的知識點;制作流程圖掌握了自選圖形的繪制。2)Excel表格的制作;使用Excel公式、函數、數據透視表統計分析數據,利用圖表實現對數據的直觀顯示。3)演示文稿的制作,包括幻燈片的使用以及各種對象的簡單操作。
通過對鐵嶺技師學院汽車維修班學生的實踐教學,取得了較理想的成效,目前在企業實習的學生,在計算機基礎應用方面普遍得到了企業的認可。[6]這就證明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加強公共課的專業特性及優化課程標準,能為社會提供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強的職業能力和高素質的勞動者。
參考文獻:
[1] 孟國強,張勝賓.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模式下的教學實施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2(7). (下轉第142頁)
(上接第139頁)
[2] 謝麗輝. “校、企、地”文化融合視野下石化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2(10).
[3] 徐涵.德國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8(1):69-71.
[4] 趙志群.對工學結合課程的認識(二)[J].職教論壇,2008(2):1.
【關鍵詞】 PBL教學模式;中醫基礎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改革
《中醫基礎理論》傳統教學模式通常以教師講解為主,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和接受,這種教學法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維和團隊協作等能力的培養。PBL教學法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理念,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憑據,并交流合作,最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和能力的構建,從而彌補了《中醫基礎理論》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和分組
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2009級中醫學專業本科學生,隨機分為研究組(PBL教學法組)和對照組(系統講授法組),最終符合研究要求(包括收回有效問卷)的學生數分別為研究組23人,對照組21人。
1.2 教學內容和時數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病機、治則章節內容,教學時數為14學時,其中病機教學8學時(2學時為課堂啟發,4學時為集中討論,2學時為歸納總結),治則教學6學時(1學時為課堂啟發,3學時為集中討論,2學時為歸納總結)。
1.3 實施方法
研究組采用PBL教學法,具體實施過程如下:(1)提出問題:在學習病機、治則章節前一周,教師以教學大綱為核心,根據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選擇相應的病案,要求學生分析其病機、治則,以建立問題情境。(2)分組思考:學生每8~10人為一組,復習或預習教材相應內容,查閱相關資料,獨立思考并交流討論,每組形成初步的認識,也可提出新的問題。(3)課堂啟發:教師在課堂上簡要介紹有關問題的背景資料、思維方法、知識要點和研究進展等內容,便于學生更好地分析、討論,但不做結論性發言。(4)集中討論:各組推選代表闡述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展開交流辯論,暢所欲言;教師從中啟發和引導,控制討論的節奏,協調各組的關系。(5)歸納總結:教師對各組的觀點從知識和能力等多方面進行點評,詳細分析有普遍意義或爭議較大的問題,總結歸納病機、治則章節重點、難點知識。
1.4 考評指標
通過教學質量考評(態度、過程、效果)、學生問卷調查(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協作能力)和智能考核(論述中醫基礎理論相關問題)等對PBL教學法進行綜合評估。
2 研究結果
2.1 教學質量考評
學習態度考評聽課狀態、課堂紀律和學習興趣諸方面,其中學習興趣方面PBL教學法組(86.96%學生具有學習興趣)較系統講授法組(80.95%學生具有學習興趣)有所提高;學習過程考評自覺學習、理解接受、課堂氣氛諸方面,其中課堂氣氛方面PBL教學法組(91.3%學生感覺課堂氣氛活躍)較系統講授法組(66.67%學生感覺課堂氣氛活躍)明顯改善;學習效果考評完成作業、掌握知識和學以致用諸方面,其中學以致用方面PBL教學法組(82.61%學生能較好地分析案例)較系統講授法組(71.43%學生能較好地分析案例)有所增強。
2.2 學生問卷調查
通過對學生問卷調查,PBL教學法組認為有助于提高自主學習、獨立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學生分別為82.61%、86.96%和78.26%,系統講授法組分別為61.91%、71.43%和52.38%,PBL教學法組好于系統講授法組。
2.3 智能考核
結果顯示,PBL教學法組學生論述中醫基礎理論相關問題的優良率為78.26%,系統講授法組為66.67%,PBL教學法組好于系統講授法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