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考改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之所以這樣改革,可能是考慮到了現實意義,大多數學生學完英語,考完試,就將其拋到腦后了。因為沒地方使用,有些人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用英語和別人交流幾次,這樣看來,高考英語只是成為了一種檢驗考生的工具,不具有現實意義,所以一方面看來英語改革存在一定的積極影響。
3、而且,一年考兩次的政策,也減輕了考生的學習壓力,對于英語極弱的學生來說,考英語就仿佛在看天書,有些同學沒日沒夜地背單詞,為了讓自己能有些提升,長此以往,身體素質也在不斷下降。
4、實行一年考兩次的改革方案,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學生的壓力與負擔,畢竟一次考的不理想,還有第二次,可以繼續努力。
5、但是,這種政策也有消極影響,可能會助長學生的懈怠心理,把希望都寄托于第二次考試,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以及今后的人生發展。
關鍵詞 高考改革 高校招生方式 高考就業
中圖分類號:G632.4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03
Where is the Way to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BAI Lili, DENG Xin, ZHANG Jie
(Fuyuan No.1 Middle School, Jiamusi, Heilongjiang 1565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s education has been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with respect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ome high-tech products require imported from abroad, much of China's education stifle the creativity of students, and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major reforms. To make the reform will not "wear new shoes to take the old road," a mere formality. I think we should make deep discussion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subjects set, college enrollment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the way th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direction.
Key word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college enrollment; employmen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一個國家的教育決定一個民族的素質,要想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必須要因材施教,才會最大化的優化人才。中國的教育長期以來太過于關注“學術型”人才。大部分家長培養孩子都是只要學習好就行,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創造力。導致很多孩子高分低能。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而作為中國教育改革指揮棒的高考改革更是首當其沖,那么,高考改革,路在何方。
中國的教育關鍵是高考,高考改革的方向非常明確,就是要改變長期以來重“學術”輕“能力”的高考模式。從根本上讓老百姓認識到培養孩子的能力和興趣更重要,但是要使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真正了解接受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觀念上的更新,要加大宣傳的力度,向學生,向老師征集對教育改革意見,博取眾人的意見,創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體制。
從2014年開始提出高考改革,但如何改,怎么改大家都很茫然。今年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已經陸續出臺,基本情況情況是:高考改革方案初定為考語數外三門,外語一年兩考,再讓學生選考三門,按五級制評價。高考改革方案出來后,大多數學生家長探討的話題還是怎樣學才能使孩子得高分,以考分定輸贏,這樣就失去了高考改革的意義。老師們也探討這樣的高考改革將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什么?老師們探討后感覺這樣改革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學生高一時語文數學課根本沒人聽,重點沖擊理、化、生、史、地、政必修教材;高二瘋狂的學習學業水平考試的科目,以及開始沖擊英語考級考試;高三開始每天就是數學課語文課交替,這一年沖擊高考語文、數學爭取獲得高分。看似瘋狂的推理,但仔細想一下這種情況不無可能,只要高考仍然是選拔優秀大學生的主要途徑,公立學校、老師仍會以優異的高考成績為主要參考依據。這樣就失去了改革的意義,還是換湯不換藥的應試考試。因此,要想改革的效果好,不僅要國家的教育機構制定改革方案,還要對一線教師、校領導進行專項的培訓,改變他們的觀念,只有教育的實施部門即學校真正的改革,教育改革才會有成效。另外,要想使教育從根本上改革,其關鍵是解決職業技能教育的地位和水平。家長要孩子好好學習無非是想孩子找份體面的工作,有高品質的生活,如果讓技術工人的地位和工資提高了,家長就不會帶有色眼鏡看技工了,才會培養孩子按他的興趣發展。單純的提倡“重能力”的教育改革,只能算是“穿新鞋走老路”,流于形式。筆者認為,應在高考考試資格和考試科目設置、高等學校招生方式和高考改革對學生擇業方向的指導等方向進行深入探討,以期實現改革的真正目的。
1 高考考試資格和考試科目設置改革
現在的高考方式主要是“3+小綜合”和“3+大綜合”這兩種模式。“3+小綜合”是指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以及理科考生考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滿分750分,文科考生考文科綜合(歷史、政治、地理)。“3+大綜合”就是語文、數學、外語這三科再加上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物理、政治、這六科的綜合。目前大多數省份考試是“3+小綜合”這種考試體制。對于目前將要實施的改革方案大家熱議的主要是:(1)外語考試實行一年多考,學生參加社會性考試,退出統一考試。增加了學生考試次數的機會,不再一考定輸贏。這樣的改革學生和家長比較認可。(2)減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這點學生和老師們都比較茫然,作為老師我們也有深深的困惑,這樣的改革會不會出現學生學習不系統,比如,學生只選化學,不選物理,那遇到化學物理綜合性知識時,這個問題可能會因為缺乏物理知識而難以解決。知識的銜接出現問題,這樣會大大降低學生的能力。因此,要避免學生追求高分,有目的性的學習,要加大學生畢業考試的規范度,也要像高考一樣嚴格,不要讓學生輕松的混過考試,高考錄取也要參考會考成績。如果這位學生選了化學,歷史,生物,那么就要參考他物理,政治,地理的成績,也就是要看學生的綜合能力。
2 高等學校招生方式改革
現行的招生方式主要是地方區域保護政策,當地院校的本地考生招錄名額多于外省考生。因此出現高考移民現象。為了遏制這種現象,體現擇優錄取的原則,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應采取以下方式:
(1)全國考生按成績擇優錄,新生錄取,仍按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的模式進行,但錄取時按全國考生成績擇優錄取。對一些偏遠艱苦地區的考生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在本地學習的可以適當降低分數線。對于音、體、美特長生,報考省內院校的可免文化課考試,只參考會考成績。報考省外院校的參加全國統一為藝術生單獨準備的試卷,與高考同步進行,試題難度不同。對于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比如,某一學科特別好,但其他學科都不好的考生,可以參加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試,由高校主管部門考核決定是否錄取。同時高校逐步擴大自主錄取的比例,還可以推薦、定向、破格,這樣使不同才能的學生顯現出來,特別是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才會吸納更多的人才。
(2)實行分類考試。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發展的需求,高考作為高等學校招生的唯一標準:一考定終身過于以偏概全,應該組織多種形式的考試。高考在培養學術人才的同時,忽略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只有選拔人才的標準多樣化,才會選拔出多樣化的人才。我國在新出臺的《國家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試辦法,鼓勵高校實行自主招生,提高自主招生的名額。重點大學可以另加筆試、面試。
(3)嘗試多次考試。自建立高考制度以來,我國高考都是一年一考,這樣雖然節約了考試命題的成本,但對優秀的考生來說浪費了時間,對一些發揮失常的學生來說不夠公平。在未來的高考改革中可以嘗試一年多考,讓考生多些選擇的機會。
3 高考改革對學生擇業方向的指導
我國存在的城鄉差別,對大學生就業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意向首選“北廣上”等一線城市,這意味著大學生出現就業出現扎堆現象。那么大學生們為什么都選擇一線城市呢?大學生剛剛走出象牙塔,體會不到社會競爭的激烈,他們向往大城市,一流的基礎設施條件,一流的醫療條件以及一流的教育資源,一流的工作環境和相對公平的競爭機制。可是他們忽視了大城市污染嚴重的空氣,居高不下的房價,超負荷的工作壓力和激烈的競爭,緊張的生活節奏。要想高考改革富有成效就得轉變考生及家長的對考生的職業定位。筆者認為要想考生真正的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選擇職業,選擇工作生活城市,國家就應該科學的規劃指導,加強中小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各省市的差距以及行業差距。對高校來說,也要根據社會需求適當的調整專業,不要光學理論,要更加注重實踐,給在校生真正的實習機會,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加強就業前的指導。對大學生來說,要理性的選擇就業,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高考改革要多宣傳引導高中畢業生的擇業視線到中小城市,擇業方向不要都報考公務員,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感興趣的工作。
政府部門在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方面也想了很多辦法,其中包括政府提供的一些在中小城鎮的基層崗位,然而政府并沒有考慮畢業生的實際情況,再加上一些不正當的競爭機制等方面的影響,畢業生沒有得到發展。要解決這一難題,需要政府在創建基層崗位的同時創造適合高校畢業生發展的條件,讓選擇到小城市發展的畢業生,感到有所得,事業發展前景廣闊,唯有如此,畢業生的就業區域和就業行業才會多元化、分散化。高考改革才會真正的落到實處。
總之,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選拔優秀的人才,只要是不違背這一原則,就是成功的改革。我國的現有教育制度沿襲這么多年,要想迅速的改革是不可能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從思想上讓老百姓認識到學習、工作是為了生活更有意義,生命更有價值,而不是單純的養家糊口、光宗耀祖。我國的教育部門領導應多關注廣大民眾的心聲,發揮人民群眾的熱情和潛力,動員、吸納、組織全社會力量,建立和完善我國的教育制度,使考試考察真正代表廣大考生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劉慶根.新時期高考改革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7.
[2] 劉智運.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從統一走向多樣化[J].湖北招生考試,2005(1).
關鍵詞: 傳統化命題 趨向標準化命題 標準化命題 素質化命題
“3十X”高考科目改革,將生物學科重新納入高考范圍,既是生命科學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充分體現了“高考改革要有助于中學素質教育的開展,有助于高校選拔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有助于高校擴大辦學自主權"的改革精神。
高考制度改革,直接反映在高考命題模式的轉變上。在“3+X”高考改革以前,其高考生物命題隨著高考制度改革大體分為三種模式:傳統化命題、趨向標準化命題、標準化命題。與素質教育相適應,伴隨“3+X”高考科目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考生物命題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模式——素質化命題。正確認識素質化命題,處理好素質化命題與生物教學的相互關系, 對促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高考制度的改革與命題模式的演變
從1981年恢復生物學高考,到1994年停止生物學高考的14年間,高考生物命題隨高考制度改革而出現了三次大的變化:
(l)1981年—1985年,全國高考開始實行大文、大理的招生考試制度。生物學雖然納入了理科考生的必考科目,但分數比重從1981年以30%考分計入,總分,到1982年以50%的考分計入總分,生物學教學地位明顯偏低,高考生物命題也只是五、六十年代意義上的傳統化命題。
(2)1986年—1990年,生物學考分提高到70%,受國外標準化考試的影響,布盧姆關于知識結構的目標分類原則的引進,題型的相對穩定,高考生物命題逐步趨向標準化,演化為趨向標準化命題。
(3)1991年—1994年,高考制度開始變革,實行了在畢業會考制度上的高考, 同時于91年開始了“三南’,高考試點,農林醫類考生需選考生物,分數權重與其他科目等同,都是150分。布盧姆的目標分類原則作為考試目標直接反映在會考考綱和高考考試說明中,命題過程中對效度、區分度、難度和信度的準確把握、題型的細化和固定,以及評分標準的客觀性、唯一性,使高考生物命題進入到了標準化命題模式。從89年開始在全國各省市逐步推行的高中畢業會考,其生物學命題也可視為標準化命題。
在中斷了四年生物高考之后,1999年在廣東省首次推出了“3+XP,高考科目改革,生物作為X科中的一門,再次被列為高考選考科目。其高考生物命題模式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體現了新的能力要求和素質要求,可以說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素質化命題。
素質化命題是指轉變以知識立意為主的命題指導思想為以能力立意為主的命題指導思想,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礎文化素質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考查考生進入高校以后的學習潛能。轉變傳統的封閉的學科觀念,增加學科間知識的相互滲透,突出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查。它綜合了傳統化命題、趨向標準化命題和標準化命題的優點,避免了91年以來的生物標準化命題中強調評分標準和試題答案的確定性和唯一性,而對測量諸如發散思維、創造力,沒有唯一答案的現實問題的分析能力、寫作能力等方面的水平顯得無能為力的缺點。
2.素質化命題模式的發展規律
從1999年普通高等學校全國統一考試生物試題(廣東)、上海近二年的高考生物試題以及保送生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生物學試題來分析,結合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看,生物素質化命題模式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知識立意為主的命題比重將大幅減小,其試題分布將主要集中在選擇題和以客觀性評分標準為主的簡答題中。而以能力立意為主的命題比重會逐漸增加,主要在簡答題中。
(2)能力要求逐步摒棄與標準化考試相適應的布盧姆的目標分類原則,改為與高考改革精神和素質化命題相適應的較抽象的生物學能力的界定。具體表現為《199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生物科考試說明(廣東卷)》中的五點能力要求。這既避免了命題過程中的局限性和對能力要求的不可界定性,又有利于命題的創造性和拓展性。
(3)從能力要求上,側重于對知識的發生過程、對學科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科學研究方法和多學科知識綜合能力的考查。
(4)從題型的演變來看,在問答題中,將逐漸增加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主、兼顧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新題型,如實驗設計題、論文測驗題、綜合能力題和體現生物科學發展動態的時事材料閱讀題等。
充分體現創新能力和科學研究方法的運用能力的實驗設計題,自1981年恢復生物高考以來,還很少出現。但隨著生物科技活動的不斷普及,活動課程的不斷深入,實驗操作能力的不斷提高,相信實驗設計題作為考查考生實踐能力和科學理論水平的新題型,將很快會以新的面孔出現在考生的面前。
論文測驗題是以少數試題讓考生或申述說明,或分析比較,或論證批判,或評價鑒賞,根據自己的想法和認識自由作答的一種測驗,它是一種衡量較高級思維過程和能力的測驗。如99年高考廣東生物卷中的第50題,就是以論證批判為主的一種論文測驗題。論文式測驗的試題較容易編寫,最適合于組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發散思維、創造能力等方面學習成就的考查。
綜合能力題,如99年高考廣東生物卷中的第45題,就涵蓋了生物學原理、數學作圖、化學計算、物理光照強度等多學科知識,是一道典型的理科綜合試題。從該題的命題思維和技巧處理上,充分體現了“綜合不強調學科知識的組合,而強調學科能力的綜合”這一指導思想,實現了多學科知識的有機滲透,充分體現了學科能力的綜合。
時事材料閱讀題,作為反映生物科學發展動態的熱點問題,或揉合在相關的問答題中,如98年華東師范大學招收保送生綜合理科考試試題生物學部分的第2題和第3題,以及99年上海高考試卷第50題,就分別融入了轉基因工程和克隆“多利”羊等生物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或單獨給出閱讀材料,然后展開命題。時事材料閱讀題,難度可適當降低,當以擴大知識面,著重考查學生的信息量為主要目的。
(5)從考試內容來看,將充分體現源于“教學大綱",但又不拘泥于“教學大綱",有利于促進素質教育的原則。取材范圍,主渠道仍然在國內外大中學教材。但伴隨面向全國公開征集試題,實現試題來源的開放,不排除延伸到活動課程甚至是校本課程中去的可能,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隨機性。
(6)從評分標準上,既要充分體現科學化和標準化的一般要求,又要充分體現個體的創造力。部分試題將會采取一題多解、一題多答,側重于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思維過程的主觀評分標準。
(7)從試題來源上,將打破由教育部考試管理中心直接命題的單一格局,輔以全國公開征集的部分試題, 實現命題觀念和命題機制的轉變,避免命題思維的局限性,保證試題來源的廣泛性,命題思維的新穎性,內容分布的合理性。
素質化命題,對中學生物學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教學改革和如何落實素質教育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正確認識素質化命題和素質化命題的發展規律,對子轉變教育思想,深刻認識教育的本質功能,摒棄落后的教育觀念,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現代人才的教育觀、教學觀,人才觀和質量觀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3. 參考文獻
1 連圣強.從八年來題型的交遷看89年高考生物題型中學生物學,1989.1:5-6
2 姜言東.積極穩妥加快高考改革.生物學教學,1999.5:29
二、把握一個原則。現在制定新的高考方案有一個原則必須把握住,那就是必須和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緊密聯系,不可脫節。新課程的相關指導思想不僅僅在指導著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也在指導著高考如何考。新課程標準是高考方案制定的基礎,高考方案的制定,它不是誰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越新越好,越奇越好,更不是將原來的高考方案簡單改變一下,換湯不換藥。它需要在整個高考方案的制定過程中處處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把高考與新課程標準融為一體,讓高考成為新課程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師生真正感受到新課程實驗所帶來的無窮益處!
三、設計一種形式。有人或許不能理解,2009年的語文高考方案難道只有一種形式。這里所說的“一種形式”指的是2009年高考時呈現在考生面前的那張試卷的外在結構形式。這種形式是就大的方面來說的,也只能是一種,因為那只是一張試卷,而不是多張試卷去供學生選擇,就安徽省目前情況來看也只能是這樣了。那么在這張試卷上如何體現新課程思想呢?高中學課程的一個指導思想思想就是: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幫助學生有選擇,有個性地發展。這就要求在試卷結構安排上改變以前的形式。在最近這幾年的高考中,語文試卷的客觀題選擇題一般都是10題,分值是30分。這個比例要縮小,要減少客觀選擇題,提高主觀題的比例,尤其是作文題。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高考作文60分已不能體現新課程的思想了,作文的分值在語文試卷總分150分的情況下最好提高到75分,并且分成大小兩篇作文,大作文50分,小作文25分,在考察上各有側重,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有選擇,有個性地發展。
語文新課標實行必修和選修兩部分,這在高考試卷的結構上必須有所體現。根據這一點,可以把高考語文試卷的結構分成兩部分,即必做題部分和選做題部分。必做題的設置是依據必修課的內容,是高中語文重要的必須掌握的知識,而選做題則是學生依據自己的喜好在選了自己喜愛的課程之后,選擇自己拿手的題目,發揮自己的長處。這最能體現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幫助學生有選擇,有個性地發展這個高中新課程指導思想。這樣就很好地通過試卷結構的安排兼顧必修和選修兩個方面。如果在2009年高考方案中沒有兼顧這兩個方面,這將不利于以后的教學是很顯然的了,高考導向性是不容忽視的。
四、試題的命制須慎重。2009年高考語文試題命制的方向是很明確的,就是要體現新課改思想,更好地為國家選拔人才。命題時重點必須要圍繞學生的語文素養,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不搞所謂的標準答案,不去束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道試題的命制可以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能體現語文的素養,合情合理地解決,就可以得分。前面提到的作文命題形式的改變也正是體現了這一點。這樣做就可以讓學生從多個方面盡情地展示自己,盡情去享受語文,享受生活,這也或許是對新課程思想的最好詮釋。
關鍵詞:高考,歷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4.51
自從2004年實行新課標改革,先后在16個省份進行分省命題試點。有文綜卷,有單科卷。新課程卷在選修模塊的命題處理上也各有特點。由于分省命題各省份的質量不一,而且成本比較高。到今年,原來16個命題的省份,其中11個省份自動申請退出,還剩5個省份,就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也就是說,明年將會有6個命題中心,1個是國家的,就是從原來的‘1+16’變成了‘1+5’。”對于使用全國卷的我們山西省來說,文綜之一的歷史這個學科有哪些特點又如何備考呢?
一、高考歷史考查特點
1.緊扣主干知識,注意知識的縱橫向聯系
現在,高考試題都是“題目在書外,答案在書中”。但無論如何選材,落腳點還是教材主干知識。高考試題命制的導向是很明確的:備考要立足于主干知識!主干知識掌握不好,即使答題技巧很熟練,也難得高分。但高考對主干知識的考察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常考常新”,即遵循課程標準和考綱要求,試題盡量減少或避免一對一的知識層面問答,更多的體現為新情景的創設、材料的解讀分析。題目設計更重視用歷史事實說話,題干及其答案都不是簡單移植課本內容,而是滲透著“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科基本方法。試題使用新的史學觀點,往往不是正面考查新觀點,只是用它創設新的問題情景或切入角度,答案仍然力求回到教材的知識情景中。另一方面,試題也注意了歷史知識的縱、橫向聯系,體現“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新課程設計思路。
2.堅持能力立意,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解與探究歷史問題
“能力立意”是恒定不變的高考原則。結合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不難看出,高考歷史的命題特點為:突出能力立意、引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考查歷史能力與思維,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解與探究歷史問題。歷史試題卷中每一道試題的解答,都在不同程度上要運用上述的一種或多種能力要求,教材內容在這里更多的是表現為背景材料,考查的側重c是學生的知識遷移、理解、運用、分析等能力。能力考查的目標專注于運用所學知識論證和探討材料中的問題,而不是對教材知識的簡單描述或闡述。雖然試題的設問頗為簡潔,但思維力度還是比較高的,注重多層次、多角度考查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3.貼近生活與現實,體現學科特點
歷史教育的本質是人文教育,“以史為鑒”是歷史學科教學的又一功能。從一定意義上說,時政熱點是每年高考不回避的命題重點。今年的新課程試題也都注意了在突出學科特色的同時,關注現實問題,較好地發揮了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題目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現實問題歷史聯系”“隱性考查學科知識”的特點。凸顯出歷史試題與時俱進的精神和歷史學科的社會作用,對考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具有明顯的導向性。
二、高考歷史備考策略
1.緊扣課程標準和考綱,抓好主干知識復習
備考復習中教師一定要嚴格按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要求特別是主干知識組織教學,對于各版本教材中超出課標范圍的內容可以放心進行刪減,不拘泥于具體知識的束縛。當然,如果教材內容對課標所規定的重點內容闡述不夠充分的,一定要加以適當的補充。必須清楚教材只是我們達到課標要求的一個重要載體而已,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外的教學資源,完成課程教學內容要求的學習任務。同樣的,無視教材的教學作用也不可取,教學過程的核心要點不是列舉歷史學界的各種研究成果和結論,應該是通過陳述歷史演進過程的基本史實和基本資料,使學生能夠在占有資料的前提下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總結等思維過程產生對歷史的認同感,得出理性的認識和結論,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及探究性學習習慣。
2.以“四項能力要求”為依據,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和應考技能的培養
在平時的組織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表述自己的觀點,把每一個提問都看成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一次活動,讓學生體驗歷史、感悟歷史、參與歷史、評價歷史。平時多就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設置一些開放性回答訓練,不要輕易向學生下絕對性結論,一定要盡量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材料,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認識歷史發展的多元化的特征。同一個歷史事物在高考中的呈現方式、情景甚至語言都是經常變換的,只有經過真正的思考理解后才能有效運用和轉換。考試說明對四項考核目標與要求做了具體解釋與例證,是教師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復習的最好依據。四項能力要求的層次不同,設問的呈現形式也不一樣,這里有些共性的設問特點是命題人必須遵循的,因此有些答題要素也是不變的,教師們要善于提煉和歸納并告訴學生。而要有針對性的加于訓練,最好的素材就是近年來的高考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