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文評課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時正值桂子飄香的季節,唐老師特意布置了一個縈繞著淡淡桂花香味的多媒體教室,在每一個學生面前擺上一小撮桂花,并精心搜索了許多精美的桂花圖片,讓學生認識了解桂花,激發學生喜愛桂花的情感。有了這一系列的鋪墊,學生通過找重點詞句比較容易感受作者“喜愛香味”這一情感。
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唐老師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去想象作者與母親的對話:假如作者說外地的人好,母親會怎么說?說外地的水甜,母親會怎么說?……這樣自然的引導,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2】小學語文《桂花雨》評課稿一、語文的課堂首先要有語文的味道。不管從工具性一頭還是人文性一頭來說,我覺得這是語文課的第一要素。它不該是思想品德課,也不應該只是講故事。那么如何體現語文味呢,一是語言一頭要有文學性,教師的語言首先要優美起來,跟學生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要引領學生在課堂口語表達上向文學性靠攏。二是要落實對于語言文字的訓練,小學語文的工具性屬性應該要比人文性屬性更強一些,因為這是最基礎的部分,設想錯字別字連篇,課文讀不好,話又不會說的學生怎么可能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須于工具性為基礎,語文課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還要有提升。
六年級語文上冊《跑進家來的松鼠》評課稿 從“課堂文化”這個維度進行觀察,觀察老師的功力、課改水平、教學藝術的感染力(語言造勢、文味營造、調控能力等)、影響力和精神輻射力;觀察學生參與學習的精神狀態和生命的張力,課堂的民主、和諧與平等,人人發展、全面發展的氛圍等。
1、詹老師從走進課堂開始,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有親和力,能給學生予鼓舞,有很強的感染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課堂文化。
2、創設了4次口語交際的情境:①學習第6自然段時,讓同桌分角色扮演小松鼠和小主人,此時,他們會說些什么呢?利用角色的互換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說;②學習第16自然段時,“我們心里空落落的”,孩子們不易理解,這時創設情境“松鼠沒了,奶奶、爸爸、媽媽、我可能會說些什么?”讓孩子們有話可說,說得精彩紛呈。③學習“空落落”一詞時,讓孩子們互相交流:自己什么時候心里也是空落落的?④讓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和養過的小動物之間發生的有趣的事兒。”
3、老師調控語言靈活多樣:“誰和小松鼠打打招呼?誰來多說幾句?誰會用英語打招呼?”“聲音大一點就更好了!”“很自信!再讀一遍!”“不少同學在書上批注,看來,同學們讀書的習慣非常好!”……
詹老師整節課都在努力構建鮮活多元的課堂文化:1、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文化:教學設計上,盡量去尋找能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有趣的活動;尊重、關懷每一個學生;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張揚,有情感的老師和有情感的學生一起交融互動,構筑了溫暖如春的精神家園。2、平等融洽的對話文化:有顯性對話;有隱性對話;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3、關注課堂生成文化。4、詩意的語言,文味的營造:老師調控靈活;以讀為本,讀占鰲頭,文味濃濃。但整節課中關注全體學生做得還不夠。
通過考察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我們發現,某些語文課上得拖沓冗長,了無生機,為學生、家長和社會所詬病。如此這般的語文課,用“失敗”、“悲哀”等詞形容亦不為過。面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困境,我們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突圍路徑?《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形成教學個性。”縱觀上述“教學現狀”,我們發現,根本原因在于某些語文教師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無所作為。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更多的責任,也有更多的資源去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取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營造“妙趣”語文課堂,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語文課之所以易給人以沉悶、枯燥之感,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文本解讀的瑣碎化、對知識歸納的繁雜化、對問題剖析的冗長化。為了消除此類弊端,筆者花了不少時間與精力鉆研教材,并大膽對其作出個性化處理,使之簡明精煉,易教易學,且將所有授課內容做成獨具特色的PPT課件,力求圖文并茂,形象直觀。這就為“妙趣”課堂的“出爐”打下了必要的“硬件”基礎。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本應或風趣幽默,或慷慨激昂,或簡潔明快,或情深意長。可惜,能達到此等境界的語文教師并不多見。近年來,筆者通過各種方式與途徑加強語言歷練,自我感覺在課堂教學用語上有了長進。例如,多看名師名嘴視頻。筆者曾將易中天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全部視頻看完,折服于其明快風趣的語言風格,受益匪淺;又如,鳳凰衛視主持人竇文濤以語言機智、幽默著稱,筆者從其節目《鏘鏘三人行》中揣摩到諸多的語言運用之妙;此外,相聲小品、人物訪談、影視對白、文學作品、人際交往等等,都為我們學習“妙語”提供了豐富資源。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上,筆者還力求與時俱進,常將一些新鮮詞匯融入課堂:在評價學生的讀書筆記時,常批“給力”二字;在講到賈寶玉與林黛玉時,半開玩笑地說“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不要迷戀妹,妹只是個背影”。諸如此類的時尚“妙語”,常令學生開懷大笑。當然,此類“妙語”的運用要注意適度,以免流于戲謔而低俗。要使語文課堂妙趣橫生,是否要求每位教師都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呢?非也。其實,只需做個生活和工作的有心人,語文教師隨時隨地可以找到“妙趣”話語資源———課本選文、試卷選文、作文素材等等。例如,《孔雀東南飛》結尾寫道:“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在上課時,筆者為了適當消解詩中所渲染的悲劇氛圍,曾煞有介事地說:“鴛鴦本是水上物種,怎么飛到樹上去了?是不是一對野鴛鴦?”全班轟然大笑。這啟發我們:在課文中常可“就地取材”,制造“妙趣”效果。又如,高考實用類文本中有大量人物傳記,這為原本“刻板”的高三課堂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妙趣”話語資源。在講到2009年廣東卷《黃侃先生二三事》中黃侃與的“文言與白話”孰優孰劣之爭時,筆者“借題發揮”道:“同學們,我強烈建議你們學會用文言發短信。為什么?為了你們今后少付點‘戀愛短信費’呀,因此,你們必須把文言文學好。”全班捧腹大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為語文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說,為了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獨特個性,我們應將“妙趣橫生”的語文課堂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語文教師有了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精深的專業知識、豐富的生活閱歷,以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風趣幽默的人格魅力,何愁我們的語文課堂缺少“妙趣”之神韻?
二、天若有情天亦老———“真情”語文課
“妙趣”語文課的神韻在于“趣”,與之相伴而生的還有一個“情”字———語文這門課的“人文性”決定了它的“多情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近年來,筆者較為自覺地把“真情”作為語文課堂的“內在訴求”貫穿在教學實踐中。所謂“真情”語文課,就是指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以情動人,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品味和鑒賞蘊含在各類作品中的真情實感,或指導學生在口頭表達與書面寫作中貫穿情感的要素,或以現身說法見證情感的力量,從而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審美教育。那么,“真情”語文課堂在具體操作中有何方法或策略呢?國學大師錢穆說:“文學最高境界,在能表現人之內心情感,更貴能表達到細致深處。如是則人生即文學,文學即人生。二者融凝,成為文學中最上佳作。”因此,我們要選擇那些飽蘊親情、友情、愛情及家國之情的“最上佳作”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如李密《陳情表》中“烏鳥私情,愿乞終養”的至孝親情,柳永《雨霖鈴》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男女離情,林覺民《與妻書》中“吾至愛汝”卻“率性就死不顧汝”的夫妻之情與家國之情,等等。除了課本提供的“真情”文本之外,我們還應主動關注各類時新“真情”素材。如央視一年一度“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歷年高考優秀作文中的敘事、抒情類佳作,以及發生在我們身邊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等等。顧名思義,“真情”課堂貴在情真,貴在情深。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具備創設“真情”課堂氛圍的意識與能力,努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可以利用對文本聲情并茂的誦讀創設“真情”氛圍,利用對文本寫作背景的介紹創設“真情”氛圍,利用對文本情境的鑒賞與想象創設“真情”氛圍,利用與文本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創設“真情”氛圍,等等。人們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有多種解讀———愛情悲劇說、政治諷喻說,或曰二者兼而有之。在講解此詩時,筆者將其定位為“真情”文本而創設“真情”課堂氛圍。首先,播放著名朗誦家丁建華、喬榛情深意濃的配樂詩朗誦,讓學生初步感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接著,讓學生細讀文本,進行聯想與想象,具體領略詩中“兩情相悅”、“恃寵而嬌”、“生離死別”、“仙境重逢”等情境,感受男女主人公那“朝朝暮暮”之情與生離死別之恨。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鑒賞與品味詩中描寫愛情的經典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讓學生在濃郁的悲劇氛圍中,深切感受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纏綿悱惻、哀婉凄切的愛情悲劇,從而將“真情”課堂氛圍推向。在語文課堂上,擁有了“真情”文本并創設了“真情”氛圍后,在情境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進一步展開“真情”對話。例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唱”,感情真摯,催人淚下。在講授此文時,務必以“真情”為線索,讓學生感受其“字字是血,字字是淚”的肺腑之情。在學生對文中的“悼念骨肉之情”和“宦海沉浮之慨”有了一定感受之后,我們可以就“怎樣把握生命中值得珍惜的東西”及“失去之后的追悔”等話題展開討論。記得當時課堂上有一名學生動情地說:“我以前對‘子欲養而親不待’、‘失去之后才懂得擁有’等話似乎沒有太深的體會,學了這篇文章后,感覺‘于我心有戚戚焉’!”筆者當時也受到課堂“真情”氛圍的感染而“觸景傷情”,回憶起多年前重病的奶奶去世時,筆者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撰寫的一幅挽聯:“畢生憂勞,一世受累,最憐沉疴不堪負;今朝訣別,滿門痛哭,永憶慈顏去難留。”師生在互動對話中引起了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心靈也得以滌蕩與凈化。李賀詩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說,假如上天有情,那么他見證了人世間這么多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也會因感慨而變老。由此可見,“真情”的力量非比尋常,甚至可以“驚天地,泣鬼神”。在現實生活與文學作品中,我們也見證了無數愛恨情仇的故事,有時也會發出“問世間情為何物”之類沉郁悲涼的追問。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特別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要努力構建一堂堂感人至深的“真情”語文課,以“真情”的力量引領學生健康成長,促使他們養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情感價值觀。
三、世事洞明皆學問———“哲思”語文課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聽說讀寫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確定三維目標,以此檢測教學效果。但分析整堂語文課,以其外在表現形式來看,始終離不開“聽說讀寫”這四種教學形式。事實上,這四個字做好了,學生的語文水平就會得到提高。下面筆者從這四個方面加以敘述,以供大家討論。
第一問:學生聽了嗎?聽了,聽得怎樣
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聽是語文最底層的基本功。雖語文試卷中極少有聽力題,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聽是多么重要,看電視、開會、與人交流……哪一樣能離開聽呢?課堂上,聽也是舉足輕重的。語文知識非一朝一夕所能養成,日積月累,才能知識淵博。聽,是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手段。也只有認真聽講了,上課才能“言聽計從”,有所“作為”。
那么,怎樣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呢?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學生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老師講課、專心聽同學發言。要培養學生聽課的興趣,真正跟上老師的思路。其次還要會聽,上課不能僅僅只是記錄老師、同學的講話,淪為記錄器的作用。邊聽邊思考,有選擇地做筆記,才能有所收獲。此外,我要求學生在課余“聽書”。聽的內容可是課文朗讀,還可以是故事、詩歌、小說、新聞等課外的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增長文學等方面的知識,還有利于學會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第二問:學生說了嗎?說了,說得怎樣
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對于一個人來說,說是多么重要啊!對一個人的印象,對一個人能力的評判,很大程度上看這個人會不會說,其次,人的表現的欲望、人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講話能力。他會講話,他在各種場合就有自信心,他就可以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就有可能吸引人的注意。在語文教學上,說也十分重要。對于教師來說,從學生的發言可以判斷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字音是否能讀正確,課文內容是否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是否豐富等。
那么,怎樣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呢?說是把自己心里想的東西化為聲音表達出來。心里怎么想的,有時是需要修飾一下才可以說出來的。所以私下里說和在公眾場合說是不一樣的,口頭的表達也不同于書面表達。教師要積極給學生創造說的機會,讓學生大膽地說。在課堂里讓孩子多開口,可采用“指名講”,也可采用“自言自語”、“同桌討論”、“四人小組交流”等形式,大大增加孩子們講的機會。在講的過程中,尤其注意讓孩子們講完整的話,講普通話。老師更要有耐心,不能一聽學生發言聲音小、不流利,就讓學生坐下,這樣此種學生將永遠失去鍛煉的機會。練習說,還可以創設演講、辯論等說話形式,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辯才。
第三問:學生讀了嗎?讀了,讀得怎樣
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讀,是一個人重要的語文能力。一個連新聞都讀不通、讀不懂的人,能說他的語文素養高嗎?讀,還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有效手段,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要加強有效的語言訓練。讀可以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
那么,怎樣培養學生讀的能力呢?課內外都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讀書時間。課堂上要因文而異,選擇恰當的讀書方法。如小學二年級下學期開始,慢慢地就要訓練學生默讀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讀書方法,再花上一定的時間,才能讀懂,讀出感情來。
第四問:學生寫了嗎?寫了,寫得怎樣
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語文學習中聽、說、讀基本的技能訓練,最終要落實到“寫”的層面。寫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落腳點與最終歸宿。從本質上講,它既是對聽、說的積累內化,又是對讀的吸收外化。它既有助于學生語言的豐富、思維的發展,又有助于良好語感的形成、語文素養的提升。
什么是寫?就是能用書面語言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反映客觀事物的能力。寫的內涵較為豐富,包括讓學生用鋼筆描紅、臨寫,讓學生抄寫詞語,讓學生寫自己的體會、感想等。
那么,怎樣培養學生寫的能力呢?首先要抓寫字的質量,做好精講多練的同時,不管是作業,還是筆記等,都要嚴格要求學生寫好每一個字。其次才是講究所寫內容的質量。所謂“用筆讀書”,就是邊讀書,邊作圈畫批注,寫隨筆,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對于中高年級學生而言)。語文課堂上,哪怕是閱讀課,也要安排一定量的寫,根據具體文章寫自己的體會、感受,甚至小練筆等。課外,可要求學生從寫日記,寫應用文開始。
一、營造平等的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在過去的高中語文課堂上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教師在課堂上口若懸河,聲不絕于耳,學生在課桌上埋頭狂記,一片死氣沉沉。這種現象就是缺乏平等的氛圍,教師沒有從“權威者”轉變為“平等的探討者”。教師要與學生共建一種平等、互教互學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話語權,這是構建平等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的先決條件。教師應該放棄裁判的權威,讓師生在平等的氛圍中探討,讓真知在平等的辯論中得以彰顯。我們都知道詩詞講解不同于其他的文體,它需要教師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對學生來說也要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若是一直靠教師講解,帶著學生去理解其思想內涵,那么學生的欣賞能力是很難提高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必須為學生提供一個平等的平臺,師生以平等的方式一起探討詩歌的思想內涵,并尊重學生的見解,使他們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體現了對課文理解的多樣化,而且使學生在平等的氛圍中提高學習成績和文化素養。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調整師生主客角色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有時會走入“教師教,學生學”的誤區。高中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調整師生主客體的角色,最終表現為語文學習對于學生主體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從而真正地改變學生的學習心理,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到“我喜歡學”。然而現實是,教師擔心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教學中多采取“包辦”的方式:在最先備課時就設計問題,到課堂教學就讓學生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思路走下去,最后的作業鞏固也是亦步亦趨,不得逾越雷池半步。這樣,學生的個性慢慢被磨平,更談不上受到尊重。教師在教學中不先期設定固定的模式,在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激勵學生暢所欲言,師生主客角色互換,這樣就會大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教師既教得輕松自在,學生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
三、教學模式多樣化,方法靈活多變
教無定法,學無定式。新事物層出不窮,新生代的學生見識遠比過去的要豐富。照本宣科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我們要順應時展的形勢,多運用先進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課件的使用,課堂導入多變化(情境導入、故事導入、詩歌導入、電影畫面導入等),多媒體的常態化,師生互動多層次深領域涉獵等,這些都是構建平等高效的課堂的具體體現,其實質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當然,這并不是說教師可以放手不管了,任學生為所欲為。此時教師已由原來站在前臺的“指揮者”“導演”,變成幕后的“策劃者”,甚或“演員”“觀眾”。
這種角色互換,教學模式多樣化,方法靈活多變,筆者也多次在課堂中嘗試運用,效果不錯,學生反響熱烈。如在教學莊子的《秋水》時,筆者一改過去教師先講解,學生再分析,最后教師作總結的模式。筆者提前找來三個學生,讓他們各自挑選適合自己的角色(河伯、海神若及旁白語三個角色),仔細讀課文揣摩三個角色的動作、神情,用話劇的樣式把文章內容演示出來。學生對這種表演很感興趣,都認真地研讀課文,分析角色的動作神態,并認真查找資料。等到上課時,他們有模有樣地表演,博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趁熱打鐵,筆者拋出問題:“本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我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怎么做?”學生踴躍發言,氣氛熱烈,他們的歸納和總結合情合理,又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