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養生課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更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是中學生物學習能力的核心內容,它與觀察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密切相關。觀察時沒有思維活動的參與,是不可能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做實驗必須手腦并用,不假思索的機械操作將無法提高實驗水平;自學能力的形成必須建立在一定思維能力的基礎上,由此可見思維能力對其它能力的發展水平起著制約作用,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成為每一位生物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引導學生明確思維目的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人類的思維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生物課堂教學應當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目標首先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明確思維目的,明確思維目的,其實質就是通過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為最終解決矛盾找到恰當的途徑。
二、創設條件營造良好的思維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把問題的答案一下子交給學生,而是通過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最佳的思維狀態,善于為學生架設“臺階”,在反復的思維訓練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思維的目的。
1、通過課堂提問啟迪思維
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提問過程都是思維教學過程。如果所提的問題和原有的認知結構之間缺乏必然的聯系、過難或過易、缺乏提問的方式等,都不能引起學生的思維。設置課堂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啟迪學生思維,要實現這個目的,必須具備目的明確、層次分明、把握時機、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
2、通過思路教學激發思維
所謂思路教學,就是教師在研究教材思路和學生思路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思維特征,設計一條適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并有目的地促進其發展的科學思路,讓學生循著這條思路的正確線索而探索知識的教學過程。
3、通過生物實驗活躍思維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生物實驗作為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學生思維方面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三、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要設法營造良好的思維情境,還應指導學生怎樣去思考,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在生物教學中,啟發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和邏輯方法對自然現象、實驗現象和其它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斷和正確推理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
1、分析與綜合
分析是把整體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來認識、學習的一種思維方法。
2、歸納和演繹
歸納是根據個別事物具有某種屬性而推論某類事物具有該屬性,從個別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結論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歸納法能從經驗事實中找出帶普遍性的規律和原理,擴大和獲得新知識。
3、比較、分類和類比
比較是在分析和綜合的基礎上確定這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方法。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質特點和相互聯系。
四、幫助學生提高思維品質
思維的發生和發展,既服從于一般的、普遍的規律性,又表現出個性差異。這種差異體現了個體思維活動中的智力特征,這就是思維品質。思維品質包括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等。在生物教學中,訓練提高思維品質是我們培養學生生物思維能力的一個重大突破口。
1、敏捷性是指思維過程的迅速程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銳程度。表現在思考問題時反應靈敏,推理過程簡捷、快速。這種思維品質我們可以在生物學習的訓練中得到提高,比如辨析概念,歸納類比,遺傳計算等。
2、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它反映了智慧能力的“遷移”,是對原來他人或自己所確定的思維框架的突破甚至摒棄,根據已經變化了的新情況及時調整改變研究的方案、思考的程序、實施的途徑,求得更新更快更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設置預習目標,讓學生想問
預習前,教師要有要求,明確目標,在預習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努力,學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此過程中不斷地鼓舞自己,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達標意識。在預習中每一位學生都能自己解決一部分相對比較簡單的知識,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預習時,學生要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去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學習新知識;課前預習中不能達標解決的問題能對學生在課中的學習、探究起到幫助作用,真正做到學生是問題的發現者、探究者。預習中對某個知識是在哪個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或者與哪些舊知識有相關聯系但不清楚時,就在此提問;如果對某個問題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或說不出來時,可據此提問。對于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想出問題,沒有形式上的要求。當沒達到要求時,要抓住主要問題提問,要自然而然地對自己所想的問題作出合理的評價,使學生想出合理恰當的問題來。
二、建立和諧關系,讓學生愿問
教師要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為學生的“問”做好鋪墊,學生求知欲旺盛是他們愿問的基礎。教學中,教師應對大膽提問的學生給予鼓勵;對提問錯誤的學生不能批評,啟發他們換位思考;對于提出富有思考性問題的學生應予以鼓勵;對于不愿提問的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沒有精神束縛和心理負擔的課堂上積極舉手、踴躍發言,才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要用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盡量縮短與學生的距離,對于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鼓勵和關注,對于不敢當眾提問的學生應該到他們身邊去征求問題。思維自疑問和驚訝開始,教師不但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巧妙地引出問題,還要積極引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自由提出問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發學生愿意提問。
三、適時示范引導,讓學生會問
教學中,學生起初提出的問題往往是未經思索的、缺乏價值的小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使學生能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即:使學生“會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學會是前提,而讓學生會學才是教學的目的。我們應該使學生明確在疑點處找問題,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教學內容的不明白處等進行質疑;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結論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進行質疑,啟發學生會說。鼓勵學生說有創見的話,說錯了重說,想好再說,說不完整的補充,不清楚的地方再問,有不同意見的當堂爭論,自由發表意見,使學生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疑惑與問題。
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發表看法,提出問題。并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重視給每個教學環節留有空白,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積極引導學生在無疑處生疑,孕育問題意識,捕捉“問的契機”,不但要會問,還要達到問的準、問的巧、問的新、問的精、問的有價值。
四、及時誘導比較,讓學生善問
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善于比較,善于追問。如果對知識不會歸納整理,弄不清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而把知識看成零碎、孤立的個體,可就此提問。如學習“四邊形”時,對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定理相混淆時,可以通過提問、比較圖形來形成知識框架,對性質與判定分不清時,教師要多舉例、多比較,讓學生理清其區別。如果學習了某個知識以后,卻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問,有創見地問。如學習“分解因式”時,不知道它的作用,可以提出為什么要學它,是否同多項式的乘法及解一元二次方程有關等問題。
當一個問題或者在某個問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還可以順著其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刨根究底,繼續發問,根據某些概念的相似,定律、性質的相關聯等,通過比較和類推把問題提出來。教師要把教學活動真正變成活躍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創造的過程,使學生敢疑善問,讓他們善于說“不”,讓他們有獨特的見解。
一、課前準備
首先,新課程呼喚新型的教師,意味著對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地理教師不僅需要吸取傳統的教學基本功的精華,更需要培養體現時代精神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地理教師要不斷學習、研究和掌握本學科知識體系中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思想、新手段,使自己專業知識不斷深化,知識面更加廣泛,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檔次。
其次,充分做好課堂教學設計。新課程的理念認為,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學設施、環境和師生雙方共同組成的有機聯系。教學設計是在對這個系統進行全面細致地研究上構建出的教學實施規劃,以及部署規劃實現的步驟,以追求最好的教學效益。新課堂教學設計要求我們還要高度重視對“學法”的研究和設計。那么,怎樣才能做好課堂教學設計呢?一是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課程標準的相應要求,明確哪些是結果性目標,哪些是體驗性目標。二是要認真進行“學情”分析,這是教學設計重要的前期工作,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揚長避短,制定出合理的基于課程標準且有所拓展的教學目標,選擇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發展。
三是努力編寫出較為優秀的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學實施方案,是文稿形式的教學設計,是在研究課程標準、鉆研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是教師教學活動必須具備的“行動綱領”。那么,優秀的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⑴精心設計教學導入,每一課的導入,是提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也直接影響這一堂課的成敗。導入最好是選擇學生有所了解而又感興趣的事物,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⑵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根據班級學生“學情”,制定適合我們班學生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合理選擇教具,如:掛圖、地球儀、多媒體等。對于地理教學來說,采用多媒體教學比較直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使學生有效的掌握地圖,因此,精心進行課件制作,使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有機結合并合理利用;⑶加強集體備課,教師間互相取長補短,充分發揮集體智慧,提高備課效率和質量。教師備好課、編寫好教案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備條件。
二、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科學而嚴謹、生動又活潑,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是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利用身邊的地理事物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生動而有效的學習情境如增力劑一樣,使學生身心愉悅且較快地進入學習情景,在課堂中表現得精神煥發。進行活動和探究學習時,教師先要給學生有一個知識的鋪墊,由學生自己設計活動、組織安排活動,自己充當活動的各種角色。促使學生在地理活動中運用五官四肢、運用大腦,從而使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充滿樂趣游戲的活動很容易吸引人的興趣,在課上適當增加游戲活動能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時,通過拼板游戲,能很快掌握我國省級行政區知識;由學生扮演導游在課堂上“周游”全國、全世界;擔任“環保局長”答“記者”問;地理撲克、地理棋的使用等等游戲活動很容易吸引人的興趣,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學生在課堂中一方面表現出對活動具有濃厚的活動興趣和高昂的活動熱情,自始至終體現出了參與的積極性,自覺地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學習,主動地掌握知識。
另一方面,從參與活動的范圍上,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員參與。變以往的“師問生答”為“暢所欲言”,學生的“紋絲不動”為 “自由活動”。“師說生聽”為“自主探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有效參與,有效參與是涉及內在思維和復雜活動方式的一種深層次參與。有效參與是學生認知發展、有效學習的保證,離開學生思維的有效參與,不可能有真正的學習結果。有效的活動是學生積極參與有效參與的和諧統一。學生通過活動,對學習地理知識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課后反思
關鍵詞: 物理教學 質疑能力 培養措施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質疑能力是創造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科學發明與創造無不是從質疑開始,魯班因質疑“野草葉子為什么能劃破手指”而發明了鋸子,牛頓因質疑“蘋果為什么會落下來”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因質疑“壺蓋為什么會動”而發明了蒸汽機。由此可見,質疑是發明創造的起點。正如法國的巴爾扎克所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義的是問號。”質疑能力的先行養成是學生創造力形成的基石。因此為了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把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質疑能力”作為新課程的目標之一。敢于質疑、勤于質疑、善于質疑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是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的基礎,是創新學習的關鍵。新課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如果沒有學生積極、自覺的學習,就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在倡導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今天,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就顯得更加重要。物理學的發展源于質疑,質疑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進科學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推動社會的進步,在質疑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和培養。
一
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基本上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認為老師就是權威,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就是真理。學生缺乏辨別是非、積極探索、深入研究的能力。我認為學生缺乏質疑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學生不敢或不想提問題。有的學生“怕”老師,不敢與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有的學生沒有自信,怕提出的問題“太幼稚”,被老師同學嘲笑。
(二)學生提不出問題來。主要體現在:(1)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固不扎實,學習不深入。有的學生學習物理還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對物理概念、規律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和透徹理解,不能把發現的現象與相關聯的知識聯系起來并提出質疑。這樣的學生在學習上常常是沒什么問題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簡單、很膚淺的問題。(2)沒有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質疑的過程是一個創造性思維過程,有的學生習慣于接受已有的現象和事實,缺乏敏銳的洞察力,懶于把已有的現象和相關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問題。
(三)老師不想讓學生質疑。有的老師限于課堂時間緊,怕完不成教學任務,不想讓學生占用課堂時間,也就不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其實老師應該明白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次給學生解答了問題,今后學生會解答一系列問題,反而更節省時間了。再者,像物理這樣的理科,一般情況下每一題的答案都是唯一的,老師怕學生質疑到后來太深入了,以至于認為浪費時間,或認為即使解答了他的疑問,學生也不一定懂。殊不知學生既然有這樣的興趣,我們為何不能利用課外時間幫其解疑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保持對學物理的興趣,就相當于為學生請了一位課外輔導老師。
(四)老師沒做好讓學生質疑的準備。有的老師在備課時沒有設計好問題,沒有創設良好的物理情境,沒有引導學生質疑的過程,這樣學生質疑能力的低下就不足為奇了。
二
總之,學生的質疑能力的不足是多方面的,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就應該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敢質疑,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身段,積極營造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生的緊張和顧慮,使他們勇于提出問題。對于學生大膽的猜測和疑問要積極充分地給予肯定,即使有些問題是錯誤的,或者提出的問題是很膚淺的,很“愚蠢”的,也要好好地珍惜它們,積極給予解答,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不可嘲諷打擊,傷害學生的自尊。同時,應該告訴學生提出質疑、解答質疑是一個人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問題,并力求得出最佳答案。
(二)讓學生能質疑,抓好學生的基礎。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源;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多做難題才能學好物理,其實基礎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把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等學好了,才能在此之上建更高的物理學大廈。所以在平常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基礎,只有基礎打牢固了,才會把物理學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對所學知識質疑。高中物理中先把必修一和必修二基礎打好,教師在高一時盡量以講授基礎知識為主。
(三)讓學生想質疑,積極創設物理問題情境。物理學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科學,物理學中有很多知識是我們平常就接觸到的,所以在課堂上積極地創設物理問題情境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也有利于學生質疑能力的提高。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重的物體下落快”提出了質疑,最后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在上《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首先提問:重的物體是否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用一個小鐵球和一個小紙團同時下落做一個演示實驗,明顯是鐵球下落得快;然后用一張紙攥緊的紙團(紙團直徑較小)和用三張紙攥松點的紙團(紙團的直徑較大)同時下落,結果是一張紙團下落得快,從而得出矛盾的結論,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質疑的沖動。再如在動量定理的教學中,諸論提到一個實驗:“蛋碎瓦全,還是瓦碎蛋全”,結果是瓦碎蛋全。引入這樣一個物理情境,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機械能及其轉化》這一節的教學中我用這個實驗來引入:用大鉛球自制一個大單擺,將擺球自平衡位置拉起一個小角度,并且讓擺球緊貼鼻尖放手,學生都為我捏了一把汗,結果卻是有驚無險。這時我提問:“擺球為什么不會傷到人呢?這里有什么物理規律呢?”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想質疑。
(四)讓學生會質疑,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提高質疑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鼓勵學生爭辯,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要大力提倡學生爭辯,爭辯活動可以提高學生質疑的敏捷性、靈活性。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就是海森堡與愛因斯坦等人長期激烈的爭論后在海森堡的腦海中驟然出現的。長期引導學生進行爭辯、互相質疑無疑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所以在平常教學中我習慣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例如在講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時,將全班同學分為幾組,有的組體驗兩個彈簧秤互拉,有的組體驗扳手腕,還有的組體驗“互毆”,然后讓他們各抒己見,讓他們談感受,提問題,互相辯論,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知識。
總之,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組合、遷移和轉化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有利于整個民族創新精神氛圍的營造。但我們要認識到學生質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漸近的過程,是一個能力增強的過程,更是一個個人優秀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所以我們要遵循教育規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爭取讓每一位學生成為有高質疑能力的人、高創新精神的人、高綜合素質的人。
參考文獻:
[1]趙智朵.創設質疑情境培養創新能力[J].中學物理,2001,(6):4-5.
一、營造輕松自由的氣氛,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習慣
少成苦天性,習慣成自然。可見,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是多么重要了。在現代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之一。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小學生往往不敢問、不愛問、不會問,或問得壓抑、猶豫、缺乏自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讓課堂形成一種輕松、自由、熱烈的氣氛,使學生感受到質疑問難的心理自由,幫助學生克服質疑問難的心理障礙,增強其勇氣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質疑的習慣。例如:在課前準備時,教師說:“同學們,今天有許多老師愿意和同學們成為學習上的伙伴,同學可以去和老師交朋友,待會兒上課時,你們有什么問題,可以問班上的同學,也可以用問你們的新朋友―聽課的老師。”
二、創設疑惑情景,激發學生質疑興趣
興趣是兒童入門的先導。愛因斯坦說過:“最好的老師莫過于熱愛。”兒童有了熱愛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在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創設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誘導學生積極提問,將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教學目標(學生問題)充分暴露于課堂,以利于通過討論解決問題。例如:在引入新課時,課件出示:新“龜兔賽跑”。(如圖所示)森林中在開運動會,烏龜和兔子正在爭奪冠軍,烏龜跑的是邊長40米的正方形跑道, 兔子跑的是直徑40米的圓形跑道,它們倆同時從A點經B點跑了一圈,又同時回到A點,這下可難住了老虎裁判。學生聽到這里疑問頓生:“誰是冠軍?怎樣評判?烏龜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樣求正方形的周長?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圓形,怎樣求圓形的周長?”學生由自言自語很快過渡到“問”聲不絕。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質疑興趣,為下一步進行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三、留下充足的思考時空,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問”,源于思。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環節。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提出開放性問題的材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怎么想就怎么問,問錯了沒有關系。同時引導學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現象到本質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慢慢地學會質疑。例如:在測量圓的周長時,給學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幣、象棋子、在紙片上畫出的圓、細繩和直尺等材料。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它們的周長。(給學生留了三分鐘的時間思考)學生想了一會,學生自言自語地說:“用什么方法測周長?用什么工具呢?”當學生用細繩測量畫在紙上的圓的周長時,感到不方便,學生便疑問頓生:“是否還有其它方法測量圓的周長呢?怎么測呢?”有的幾個學生自成小組共同討論,有的學生還起來問他們認識的新朋友―聽課的老師。
四、因人而異,培養學生獨立質疑能力
“問”,因人而異。由于學生認識結果、思維方式、學習風格的差異,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與不解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對待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因人而異地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逐步形成多思善問的習慣,以此培養學生獨立質疑的能力。創設小組合作學習情景,意在充分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以此培養學生互相提問的主動性、流暢性、有序性,促進學生獨立質疑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小組合作求c與d的比值時,教師說明:以百分為基礎,提出和回答一個問題獎10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問:“你會測XX的周長嗎?怎樣測?你會測它的直徑嗎?怎樣測?”,“你求得的c與d的比值是多少?”,學生試著問、想著問、爭著問,經過問與答,自由矯正。這樣,既鞏固了求c與d比值的方法,又培養了學生獨立質疑能力、表達能力和合作競爭意識。
五、創設互動情景,培養學生共同質疑的能力
“問”,表于言。無論哪種形式的提問,都是某一命題的疑問形式,對小學生來說,還存在著語言表述障礙。創設小組互動情景,意在消除這種障礙。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既提倡獨立思考提出問題,也提倡小組合作提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共同質疑的能力。例如:在鞏固練習時,提供的材料是:(課件出示)老虎裁判請烏龜和兔子重新比賽,兔子的比賽路線是從A點出發,沿三個小圓的周長經B點回到A點;烏龜的比賽路線是從A點沿大圓的周長經B點回到A點。根據情景,同學們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小組學習)經過短暫的思考,提出了以下問題:兔子和烏龜比賽的路程相同嗎?誰是冠軍?如果他們同時到達,誰跑的路程多?誰又是冠軍?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去請教你們的新朋友―聽課的老師。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共同質疑和與人合作的能力,這正是合作學習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