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江城子賞析

江城子賞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江城子賞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江城子賞析

江城子賞析范文第1篇

關鍵詞:《江城子》 豪放詞風 婉約之作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其詞總體上表現出筆力矯健,豪放曠達的風格。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則大筆揮灑,將覽物之情、懷古之思和身世之感糅合在一起,“須關西大漢,執鐵板”來演唱的豪放之作,開一代詞風,對后世影響頗為深遠。但蘇詞中也蘊涵著婉約一面,只不過這類詞在憂郁的情感宣泄中表現出一種悲壯,一種飽含深情的滄桑。東坡居士于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所作《江城子》就是其中的代表①。詩人在《江城子》的詞中彰顯了生與死的對話,揭示了詩人對生命戀曲的追憶以及對死之哀歌的感懷。《江城子》是一曲低吟淺唱,吟出的不僅是至死不渝的人生至情至愛,而且也唱出了生與死在現實中對視,生與死在夢中相約……

詞的上闕,描述的主要是生與死在現實中的對視。“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蘇軾妻子王氏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至熙寧八年②,正好相隔了十年。坡在悼念亡妻時用悲凄的言語給我們道出的是:生與死在現實中是對立的和不可調和的。因為“十年”先從時間緯度上對生與死相離相棄作出了規范。時間的綿長與無情隔離了生死的相視與相約,生死的不可通約性沉淀著時間的冷漠與殘忍。生與死的相隔、生者與死者的相離,凝結的本是悲傷與凄慘。多年后的惦記與詢問又該是如何的憂傷與苦楚呢?“茫茫”說明生者與死者對對方的情形全無所知,因此不明晰的探問包含著幽幽情思和滿腔血淚。盡管生者對死者別后情形已無從知曉,但這也遮掩不住生者對死者的想念和感懷。“不思量,自難忘”,這表明“難忘”無時無刻、無聲無息地留在心底,又默然無聲,悄然無跡地出現,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主觀上的刻意追求,一切的一切都是情懷如種子般萌發。“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蘇軾的妻子王氏葬在詩人故鄉四川眉州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③,詩人作詞時在密州(山東諸城縣),因此用千里來形容兩地相距甚遠,這是從空間距離上對生與死對視的描繪,千里之距,已無法面對可感的形體,更何況生者與墳(死者)遙遙相對呢?生與死的情結被凸顯出來了,路也迢迢,人也遙遙,又怎么能細語長談、促膝相視,更不用說“話凄涼”時的相依相偎了。相離本是悲傷,無處傾訴凄涼更是悲傷中的悲傷。“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在現實中生者與死者相逢原本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相逢也只能是,兩眼對視,形同陌路。因為時間與空間都已經發生了變更,形容的變異,已遮掩了千言萬語和濃情蜜意,枯朽的容顏只能訴說著令人絕望的不相識,這只能怪生與死的不相融,只能怪生者與死者的無能為力。生之時間的流動性,死之時間凝固性,于是生與死的對立,生者與死者的對視,在流動的時間和凝固的時間上展開。生之時間流動性表現為生者的十年生命的流失,容顏不可挽留的更改以及生者心理歷程的變遷。詞的上闕沒有用濃郁的筆墨來描述死之時間的凝固性,它是通過對生之時間的過度鋪排,從而讓隱藏著的死之時間凸現出來,也即是形體的改變(“塵滿面,鬢如霜”)來折射出不相識(死之時間凝固性),其實,生與死相對視、生與死不相識在于生之時間與死之時間相異。

詞的下闕,揭示出生與死在夢中相約,死之時間的凝固性得以顯現。“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夢是生與死相約會的通衢,夢還作為生與死相約背景與場地而出現。夜晚是寧靜的,在其中蘊含著一種似有似無的獨特意境,而在白晝是喧囂的,在其中飄落著世俗生活的氣息,因此白晝中生與死是冷冷相對著,而在夜晚生與死可以默默地相互訴說。夜和夢作為一種意象都溝通著生與死,生之時間與死之時間的相克相悖在夜里的夢中得到緩解。“小軒窗,正梳妝”是作者對早年妻子的生活情形的追憶,字里行間流露出濃濃的愛意與戀情。但是在追憶中隱含著的更應是死之時間描述。因為正是死之時間的凝固性透顯了死者早年生活的永恒性。死者的青春因死之時間凝固性而得以永葆。而死亡時間的凝固性,使生者對死者在世情形已成為不變的記憶。因此十年相對生者已改變了許多許多,但對于死者來說,卻無一絲一毫的變遷。夢中的還鄉是生與死相逢的場地,生者與死者相聚的家園。這一切的一切都應該是生與死相約的投影。生者與死者共同擁有的故鄉因死者作別而凝固了,死之時間的凝固性造就了特定故鄉的永久性。而這特定的故鄉又在夢中溝通著生與死。“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生與死相約相聚終于在夢中故鄉發生了。但是生者與死者只是無言相對,淚流千行。這說明的是生離死別之后萬言千語都已化成無語,更應說明的是在以生與死為背景的相逢一切盡在不言中。生者與死者的無言、生者與死者的淚眼汪汪、淚落千行,這是生與死留下的千年萬年都無法斬斷的情結。死者的流淚,這本是不可能的,作者在這里描繪出死者的如雨淚水,正是突出了生與死盡管在夢里故鄉相聚,但這也無法彌合生死之間的裂隙,因為夢里故鄉只是把生死相約相聚呈現出來而已,生與死的相訴依然是凄然無語。“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這又回到生之時間流動性上來,年年斷腸處,指的是生者在流動的時間(生命流失)中對死者的懷念。“短松岡”指代墳墓,其實也就是亡者的另種稱謂。南北朝詩人庚信就無盡感慨地說過:“霜隨楊白,月逐故圓”。月夜與墳墓相連,墳墓又葬在故鄉,因此,年年斷腸般情感已無法更改。這是月夜定故鄉與孤墳所導致的,生者在漸漸生命流失(生之時間流動性)中總是對故鄉的那一座孤墳(死之時間流動性)而感到無盡的悲凄。這又隱含著生與死在現實中的對立,在明月照耀下,一座冷冷清清、凄凄慘慘的孤墳成為生與死的界限,凝結在生者斷腸處的濃郁情感,與死者冷冰冰的墳墓形成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在這不可能化解的沖突與矛盾中構建著各自的疆域,而在這疆域之間涂畫著冷冷的疆界線。

總的來說,《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僅描繪了人間至情至愛的動人心魄,也蘊涵著生與死相約與對視,只不過這種相約與對視都是無語的,一段心曲內含著無盡的滄桑和至深的哲思。

注:

①出自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類》中篇章第二冊25頁。

江城子賞析范文第2篇

查詢時間

2018年10月江西上饒自考成績查詢入口于11月22日起正式開通,江西自考成績由江西省教育考試院信息平臺負責公布,網址:search1.jxedu.gov.cn/searchProject/lookZkSearchVm.action

查詢方式

2018年10月江西自考考生可以通過江西省教育考試院自考成績查詢系統(search1.jxedu.gov.cn/searchProject/lookZkSearchVm.action)輸入準考證號、驗證碼、點擊查詢即可獲取成績信息。

溫馨提示

1、請輸入正確的證件號碼、相應的驗證碼、然后點擊【查詢】按鈕查看結果!

2、考生如有疑問,請到江西省教育考試院咨詢!

3、由于成績查詢入口剛開通,大家查分過于集中,有可能會出現網站無法打開的情況,請大家耐心等待,或錯過查分高分期。

江城子賞析范文第3篇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②。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③。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④。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⑤!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⑦。

①本詞作于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時蘇軾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行政首長)。北宋仁宗、神宗時代,國力不振,經常受遼國和西夏的侵擾。本詞借寫出獵的壯烈場面,抒發了作者加強國防、抗擊侵略的政治主張和渴望為國家立功的壯志豪情。本詞詞風樂觀雄健,是最能體現“豪放”派詞風的力作。“密州出獵”另作“獵詞”。

②老夫:作者自稱。其實當年蘇軾剛好40歲,這樣的稱謂大有坡式的豪氣和自嘲。聊:姑且。黃:黃色獵犬。擎蒼:臂舉蒼鷹。古人打獵時常用鷹犬追捕獵物。

③錦帽貂裘:絲帛錦緞之帽和貂皮制成的外衣。千騎:形容人馬很多。騎,一人一馬為一騎。卷平岡:大隊人馬席卷平岡而過。

④“為報”三句:為了報答全城人跟隨我打獵的厚意,我親自射虎,讓大家看看當年孫郎的雄姿。傾城:全城。太守:一州的最高行政長官,此為作者自稱。孫郎:指三國時吳王孫權。據《三國志?吳主傳》,孫權曾騎馬射虎,馬被虎咬傷,孫權用雙戟刺虎,最后捕獲了老虎。此句可見蘇軾貴為一州之長,卻能和百姓同樂之態。

⑤酒酣:酒喝得暢快,酒興正濃。胸膽尚開張:胸襟更開闊,膽氣更豪壯。尚:更。開張:開闊,開放。鬢微霜:鬢發花白。又何妨:沒什么了不起的。年齡雖長,壯心依舊。

⑥本句意思是:什么時候遣馮唐持節云中?馮唐:西漢時文帝之臣。持節:謂奉命出使。古代使臣出行,必執符節以為憑證。云中:漢時郡名,在今內蒙古托克托縣一帶。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文帝時,魏尚任云中太守,他為政有方,屢退匈奴,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被免官下獄。馮唐向漢文帝進言,稱魏尚是難得的人才,對其處罰太重。于是文帝命馮唐持符節赦免魏尚,仍命其擔任云中太守。蘇軾以魏尚自喻,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⑦會:當。雕弓:刻有花紋的弓。弓的形狀如半月,將弓弦拉開便成滿月狀。天狼:星名,古人認為是象征侵略的兇星,這里喻指北方的遼國和西方的西夏國。這句話表明了蘇軾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的迫切心情。

賞析

本詞是蘇軾在熙寧八年(1075)作于密州任上。這一年他剛好40歲。此時,宋西北邊疆局勢緊張,西夏曾在1073~1074年連年攻占宋朝州縣。蘇軾在這首詞中借出獵抒發請纓抗敵的壯懷。“男兒本自重橫行”,蘇軾在詞中表達了請赴邊任報國殺敵的愿望,而且如此強烈,詞的上片中刻畫的太守形象是否有當年曹操“橫槊賦詩”的味道?這首詞歷來被推為豪放詞的典范,蘇軾曾與人這樣談論寫該詞時的暢快心情:“作得一闕(指此詞),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由此可見,詞到了蘇軾手中才徹底抹去它作為紅樓小曲的淺俗之色,做到了無事不可吟、無志不可述的酣暢淋漓的發揮。

豪氣沖天的《江城子?密州出獵》

安徽太湖縣辛沖中學朱碧玉

蘇軾在熙寧四年(1071)因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政見而自請外任。朝廷派他去當杭州通判,三年任滿轉任密州太守。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就是熙寧七年(1074)冬天與同僚出城打獵時所作,是詞史上第一個以健筆勁毫塑造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的詞作。

“老夫聊發少年狂”,時年40歲的蘇軾卻姑且要發發少年人的豪情狂志。“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這是一次裝備齊全、人數眾多的打獵活動,狩獵者行動迅速,情緒高昂、精神抖擻。全城的人們興致勃勃地出來觀看太守狩獵,太守(作者)為了回報人們的盛情,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親自挽弓馬前射虎。作者的少年狂氣在這熱熱鬧鬧的狩獵場景之中表現得特別突出。

江城子賞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煉字;空字;高考詩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296-01

“空”字在詠史懷古詩、思鄉懷人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這幾大常見的詩歌題材中多被詩人援引。在不同題材的詩歌中,擔任了不同的抒情角色。較好地掌握古人對“空”字的靈活運用,是有助于我們把握詩歌的主題的。

一、“空”字所寄寓的情感

1、抒發對社會人生盛衰無常而自然宇宙永恒的慨嘆

這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對比。例如王勃的《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高閣之中的滕王李元嬰現在在什么地方?此地只看見欄桿外的長江水波濤洶涌,不舍晝夜地永恒流淌。人生的短暫與江水的永恒使得詩人生發慨嘆。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鳳凰來寓意著朝廷的興盛,鳳凰去象征著朝廷的衰落。社會人生是盛衰無常的,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2、借古諷今,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

這種“今衰”是由統治者的昏庸腐朽造成的,所以也蘊含著規勸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重蹈歷史覆轍的思想。這一點在詠史懷古詩中較為常見。例如姜夔《揚州慢》,昔日的揚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繁華之極。而今卻是“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蕭條冷落。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六朝三百年的歷史恰如一場夢,“鳥空啼”暗含著詩人對歷史興衰的感慨。同樣地主題還有歐陽炯《江城子》“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詩人憑吊六朝古跡,懷古而傷今。這也是在警告當朝者該如何治國理政,才能避免政權的傾覆。

3、寄寓著羈旅漂泊的愁思、思念家鄉的惆悵、孤獨寂寞的哀怨、壯志未酬的憤懣

這一點在思鄉懷人詩、送別詩中多有體現。柳中庸《聽箏》:“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只能與燈影為伴,是何等的寂寞!“空”更增添哀傷的氛圍,離愁別恨之意呈現紙面。同樣地,如王維的《秋夜獨坐》:“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空堂”表達的是詩人孤獨寂寞的哀怨。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空”蘊含了綿綿無盡的不舍之情。陸游的《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報國之志得不到伸張,空有一腔愛國熱忱。一個“空”字將詩人壯志未酬的憤懣傾瀉而出。

4、熱愛山水、渴望歸隱、淡泊名利、超然脫俗

這在山水田園詩中多有體現。例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這里的“空”就是一種閑適、一種寧靜。《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大山幽靜,不聞人語。《過香積寺》:“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描寫了水潭清幽。《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環境的清潔空明,也是詩人淡泊名利心態的有效折射。再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禪院》:“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大自然的山水能夠去除內心的雜念、純潔心靈,超然脫俗。

二、答題技巧與示例

釋含義,點手法+描景象,摹情態(結合特定詩句翻譯)+談感情,明作用(藝術效果)

例如:《湘中》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

萍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

注:該詩寫于貞元末年(804)韓愈無端被貶連州陰山(廣東縣名)的赴任途中。相傳屈原貶逐,遇一漁父到:“舉世混濁,和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說罷,“鼓而去”。

問題:請簡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空”字的妙用。

分析:有效理解詩歌,我們需要從宏觀與微觀處著眼。從宏觀處著眼,即抓住詩歌的題目、作者、詩句以及背景介紹等環節。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詩人無端被貶,那么這種情感或者是樂觀豁達的或者是壯志未酬的。需要我們再做進一步的確認。從微觀處著眼,就是抓住詩歌的典型意象。中國古代文人都有“漁父”情結,其背后蘊含著兩種情感:一是渴望歸隱、淡泊名利;一是壯志未酬,被迫歸隱的無奈。下一步就是抓住詩歌的整體去分析,第一句出現了“愁”的心緒,第三句描寫的是寂寥的情境。綜合以上分析,詩人想要表達的是壯志未酬的情懷。而一個“空”字將那種悵然若失的心理展露得淋漓盡致。

本題參考答案:“空”字是“只”的意思,“空”字所在的詩句為用典藝術手法。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了空闊的汨羅江畔只留下漁父扣弦而歌的寂寥情狀。這里用“空”字寫出詩人面對茫茫水天的悵然若失,含蓄地抒發了那種無端遭貶、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三、高考真題匯編

(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元]舒頡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淚羅江。

問題: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004年全國卷)

《江城子》五代?歐陽炯

晚日金陵異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始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江城子賞析范文第5篇

蘇軾是宋代詩文創作大家,他崇尚自然,深具閑者心境。作文寫詞是他心靈的自然流露,文體天成,“無意于佳乃佳”,這得益于他自身具有的曠達胸懷。蘇軾的“曠達”,使他心中無所牽掛,胸懷坦蕩,雖屢遭打擊卻樂觀情懷不變。王水照先生對蘇軾的“真率”性格最有體會,他說:“保持一己真率的個性,追求無飾的自然人格,是蘇軾人生觀、文學觀構成的核心。”

(一)

江城子

【宋】蘇軾

陶淵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愛曾城之獨秀,乃作斜川詩,至今使人想見其處。元豐壬戌之春,余躬耕于東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嘆,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長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景,吾老矣,寄余齡。

【賞析】

首句“夢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說只有醉中才清醒,夢中才了然,表達了詞人憤世嫉俗的情懷。此句表明,蘇軾能理解陶淵明飲酒的心情,深知他在夢中或醉中實際上都是清醒的。“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充滿了辛酸的情感。兩人的命運何其相似,陶淵明因不滿現實政治而歸田,蘇軾卻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貶所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于一番議論后融情入景,通過對春雨過后烏鵲報晴這一富有生機的情景的描寫,隱隱表達出詞人歡欣、怡悅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下闕以寫景為主,極富立體感。這幾句中,鳴泉、小溪、山亭、遠峰幾處景致,表現出田園生活恬靜、清幽的境界,給人以超世脫俗之感。作者接著以“都是斜川當日景”作一小結,是因心慕陶淵明,向往其斜川當日之游,遂覺所見亦斜川當日之景,同時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淵明四十一歲棄官歸田,后來未再出仕,五十歲時作斜川之游。蘇軾這時已經四十七歲,躬耕東坡,一切都好像陶淵明當日的境況,是否自己也會像陶淵明一樣就此以了余生呢?結句“吾老矣,寄余齡”的沉重悲嘆,說明蘇軾不是盲目樂觀,而是對余生存在深深的憂慮,是“夢中了了”者。

這首詞的結構頗具匠心。首句突兀而起,議論中飽含感情。其后寫景,環環相扣,層次分明,緊扣首句的議論,景中寓情,情中見理。結句與首句議論及中間的寫景相呼應,總括全詞,以東坡雪堂此日春景似陶淵明當日斜川之景,引出對斜川當日之游的向往和在逆境中淡泊自守、怡然自足的心境。“都是斜川當日景”,這看似平淡的詞句,是作者面對遠去的歷史背影所吐露的心聲。

【練習】

1.下闋中“鳴”字的運用較具特色,請作賞析。

2.請你結合對蘇軾的認識,談談對“夢中了了醉中醒”一句的理解。

【參考答案】

1.“鳴”化靜為動(以聲襯靜),突出環境的幽靜,表現作者內心愉悅之情。

2.大意:“夢中了了醉中醒”是蘇軾經歷人生波折之后的痛苦感悟。遭受烏臺詩案打擊之后,他以罪人的身份在黃州貶所躬耕,對現實世界產生“人生如夢”的感慨,唯有在夢鄉和醉酒之中才能獲得安慰,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二)

方山子傳

【宋】蘇軾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倘見之歟?

【賞析】

文章的第一段先介紹“方山子”的簡要經歷以及“方山子”代號的由來。“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這句話剛好與蘇軾被貶黃州照應,經歷相似,便容易產生共鳴。接著幾句為行為、外貌描寫,寫出了方山子獨特的特征,給人留下懸念。

第二段寥寥幾句將作者的背景交代之后,用短小而精煉的動作描寫,刻畫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從中我們可以讀出方山子性格隨和。這里“笑”可以理解成方山子對兩人相似命運的自嘲,更可以理解是他看破塵世、豁達自得的笑。本段最后一句話更顯出方山子家中貧困不堪卻溫馨的氣氛。而“蕭然”與“自得”的對比更是寫出了全家人的豁達情懷。

第三段開頭“聳然異之”,讓我們隱隱感覺到作者對方山子境界的佩服,也引起他對舊事的記憶:先是背景交代,“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旨在與如今居深山的方山子做對應。又比較而得方山子的精悍之色尚在,這一點很不像山中之人的樣子。在這段回憶中,動作描寫同樣很精短得當。“從”、“挾”、“怒馬獨出”、“一發得之”,不到兩行的描寫卻生動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精悍之色自然地在讀者腦海中浮現了。

第四段是背景描寫,敘說方山子“世有勛閥”、“與公侯等”,卻“獨來窮山中”,表達世人對其的不解。

結尾段作者贊同方山子的做法,而方山子之異,與陽狂垢污的異人還不是一回事。“往往”以及前文中提到的“而豈山中之人哉”,都表明作者將兩者劃清了界限。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作法。蘇軾借方山子表明自己的意向,也表露出對方山子的欣賞。

【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劃橫線的字詞:

A.閭里之俠皆宗之 ( )

B.余既聳然異之( )

C.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 )

D.欲以此馳騁當世( )

2.用“/”給以下句子斷句。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

3.翻譯以下的句子:

(1)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

(2)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4.下列各項對文章分析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方山子年少時具有豪俠之氣,終因馳騁當世之志未酬,晚年隱居山野,自得其樂。

B.作者有意識地對比方山子少壯和晚年兩個不同時期的行為表現,來豐富其形象。

C.方山子對蘇軾被貶的遭際不以為怪,其妻子奴婢也以蘇軾能來家中做客感到得意。

D.作者寫方山子棄功名利祿而自甘淡泊貧賤,未嘗不是自悲不遇,這也可以說是作者在謫居黃州的郁悶心態的一種折射。

【參考答案】

1.A.推崇 B.驚異 C.遺留下來的樣式 D.“馳騁”,放開手腳干一番事業。

2.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

3.翻譯:

相關期刊更多

銅陵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安徽省教育廳

揚子江詩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江蘇省作家協會

東坡赤壁詩詞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黃岡市委宣傳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县| 平凉市| 重庆市| 尼木县| 温宿县| 宝坻区| 柳江县| 巴里| 镇远县| 南投县| 定南县| 观塘区| 日照市| 华容县| 仁怀市| 皮山县| 延吉市| 遂川县| 保德县| 大安市| 绩溪县| 福鼎市| 桃源县| 嵊泗县| 永定县| 高邑县| 乌兰浩特市| 九江市| 天长市| 维西| 阿勒泰市| 舟曲县| 称多县| 濮阳市| 阜平县| 子长县| 昭觉县| 海口市| 安远县| 乌什县|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