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立冬習俗

立冬習俗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立冬習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立冬習俗范文第1篇

立冬意味著冬季的到來,立冬進補歷來是民間流傳已久的習俗之一,那么立冬吃什么傳統美食呢?立冬吃什么食物?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24立冬的傳統習俗介紹大全,歡迎閱讀!

立冬的傳統習俗立冬習俗有:游泳、食補、南方熱補、北方餃子、農事活動等。

暖爐會

霜降后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歷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游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為御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為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初一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為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初一才撤去暖爐。暖爐多用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筑,該物比礬石更白,輕暖堅固,后來則用薄鐵做暖爐。《歲時雜記》稱京人十月初一喝酒,就在爐中烤大塊的肉,圍著火爐,邊飲邊吃,稱之為“暖爐”。《禮記·月令》記述十月有暖爐會。江蘇昆山、安徽太平、湖北鐘祥等地,也在月初開始用火御寒,期間有賣糕餅供食或者飲酒舉行暖爐會的。

煎香

香草為芳草中的一種,用衣袖在草上揮動便會芳香襲人,可縫制成香囊佩戴。焚燒香草可辟瘟疫、祛風瘴以及驅除房屋中的穢氣;佩戴香囊則可解郁悶;熬湯沐浴可以祛風寒;搽在發間可以辟穢污;以水酒煎制涂于面部,能夠祛黑斑,滋養容顏。蘭慧一類的植物也屬于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發散上達之氣,足以辟除穢惡,潤肌肉,散滯結。

采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霜的為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已人寒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郁熱。《廣濟方》稱立冬日采桑葉一百二十片,如遇閏年,則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葉煎湯洗眼,能治療各種眼病。其他如《普濟方》《集簡方》都記載有用桑葉治療青盲眼、風眼流淚以及眼紅澀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御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秋冬后的羊肉味道尤為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睡,如內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為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歷八月就已經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初一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沿太湖流域,盛產綿羊。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

修農具

隆冬時節,農事已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閑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于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并賞群臣冬衣、撫恤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恤孤寡。

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說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著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說,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

立冬和冬至什么區別立冬和冬至是兩個不一樣的節氣,時間、寓意、氣候特征、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時間不同

立冬的時間是每年公歷的11月7日—8日;冬至的時間是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23日。

寓意不同

立冬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冬至表示自此之后白晝時間變長,黑夜時間變短,同時也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

氣候特征不同

立冬時,氣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陰雨寒凍轉變,并不是特別冷;冬至時氣溫下降明顯,天氣寒冷、干燥。

風俗習慣不同

立冬時,我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廣東潮汕地區要吃甘蔗、炒香飯,北方地區要吃餃子;冬至時,南方沿海地區有祭祖的習俗,廣東地區吃燒臘與麥飯,杭州地區吃年糕,南方的一些地區還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北方地區則有吃餃子的習俗。

立冬吃餃子的寓意立冬吃餃子寓意著人們對冬天的美好期盼,由于餃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了,還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區,就喜歡利用餃子來作為立冬進補食物。

在古代的中醫學上的解釋: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既然要養精蓄銳,必須要進行食補來增加冬季各類的免疫力,所以選擇簡單易得的餃子作為食補材料。

據傳說,餃子這一事物,有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民間有“每逢交子之時,餃子不能不吃”的飲食習俗。于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就會賣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在日常飲食上,人體需要“進補”,增加對各類營養的攝入。而餃子在制作種類、營養、味道等方面可以勝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睞。

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溫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并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于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并酸堿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淀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體吸收。

合于中國人的腸胃于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于術數”的養生之道。

立冬習俗范文第2篇

1、涮羊肉。在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是吃涮羊肉,認為羊肉屬溫補,有利五臟,五臟熱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后來民間也熱衷此道。

2、餃子。老北京人立冬的規矩是吃水餃,有“北吃餃子南吃鴨”之說。講究的是倭瓜餡兒的餃子,老北京的生活中倭瓜是一種的當家菜,過去生活在北京城區四合院中的老北京人,有在家里種倭瓜的習慣。這種倭瓜餡兒,傳統的做法是要用夏天的倭瓜,存放在家里,經過長時間的糖化后,立冬時做餃子餡兒。

(來源:文章屋網 )

立冬習俗范文第3篇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于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還不太冷。2021年立冬的風俗習慣有哪些你知道嗎?共同閱讀2021年立冬的風俗習慣,請您閱讀!

立冬的風俗習慣我國歷來有四立之說,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的合稱。立冬作為冬季這個季節的開始,民間主要有四大風俗慶祝這個節日。

北方吃餃子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面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里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也有種說法是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

立冬補冬抗嚴寒

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民間也有立冬補冬的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御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里,人們才能抵御嚴寒的侵襲。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

冬泳

氣溫以17℃作為冬泳的起點;水溫以8℃作為冬泳的冷度標志。17℃以下的水溫給人以冷感,低于8℃以下則有冷、麻、強冷刺激的感覺。

對于冬泳,一定要有一定基礎,循序漸進,應該從天氣暖和時堅持每天下水,持續進行鍛煉。另外,要選擇熟悉水岸情況的地點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邊的情況,就不要輕易下水,以免發生意外。另外,要結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顧。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就有了此習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

立冬的簡介它是冬季節氣中排行第一位的,時間大約會在每年的11月7日至8日之間,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25°,地球接受的太陽輻射熱量在慢慢減少,因此氣溫也在不同下降中,全國南北方呈現不同的特點,北方不少地區已經開始結冰下雪,穿上厚厚的大衣,田里開始休耕,為來年播種做準備。而南方處于“小陽春”階段,氣候宜人,不少地方還在搶收莊稼,人們還穿著短袖走在街道上。

立冬養生方法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進補的好時節。因為進入冬季后,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于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以養藏為原則

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蓄積。衣著的過少過雹室溫過低即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于侵入,人體將會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以養腎為重

人生于天地之間,稟受陰陽之氣,體內陰陽變化與自然界陰陽變化緊密相隨。冬在五臟應腎,而體之陰陽根之于腎,因此冬季攝生的重點是調攝腎之陰陽。冬天天氣寒冷,寒與腎相應,最易傷害腎的陽氣。這對身體造成了兩個傷害,一是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疾病;另外,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不足,則咽干口燥,頭暈耳鳴疾病也隨之而生。所以說冬天對腎的保養十分重要。

立冬習俗范文第4篇

【關鍵詞】西部地區;教育;耕地

【作 者】王月,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少數民族經濟專業研究生;張躍平,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430074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9)01-0138-006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o Labor Tranfer in Western China

Wang Yue,Zhang Yueping

Abstract:At present,China’s rural areas are in the perio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ransition to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ecause of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western rural labor tranfer has become a problem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process of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peasants. At the same time,it’s also a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Only by transferring rural labor force smoothly can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overpopula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it is actual and developmental needs to explor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labor tranfer,which affect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western China.

Key words:Western China;income;education;arable land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與本文研究主題

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國內外學者進行了許多理論研究,其中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人口遷移模型①強調城鄉間預期收入的差異是決定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該模型認為,人們做出的遷移決策的依據是“預期”的城市與農村的實際工資差額和城市成功取得就業的可能性是準備向城市轉移的勞動力考慮的兩個主要因素。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②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是由兩類性質不同的部門構成的,一是由傳統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的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部門,二是采用現代生產方式的現代工業部門。他認為在傳統的農業部門存在著大量的邊際生產成本接近或等于零的勞動力,現代生產部門在高于農業部門維持生計的很低的固定工資水平下,就可得到無限的勞動力供給。在我國一些研究人員利用不同地區農村或農戶抽樣調查資料對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或農戶家庭時間配置決策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高國力③的“經濟區域不平衡發展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分為經濟發展水平因素和經濟結構因素兩個方面,它們都是研究區域間勞動力轉移的重要經濟變量;如蔡④的“相對收入差距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他認為應從具有較低的務農收入的農民最有可能作出轉移決策這一角度出發;如高立金⑤的“除了預期的城鄉工資差距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外,還應該有一個轉移后農民生活保障基金”。

本文是將在已有的文獻基礎上力圖從西部地區的具體情況出發,分析西部各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并結合經濟,自然資源,教育等方面的差異性來更深入研究影響西部大開發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因素是什么,為建立西部農村勞動力轉移奠定更深層次的理論基礎。

二、西部地區勞動力轉移因素分析

至2006年底,我國西部12省區市共有農村就業人員15394萬人,在2006年各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內蒙古、陜西、四川、寧夏的數據由2000~2005年數據趨勢外推得到,比上年減少158萬人,體現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大趨勢。然而,2006年西部農村就業占全國農村總就業的比重為32.01%,較2000年的29.62%有所提高。這隱含著西部農村勞動力數量大、轉移困難的特點。以下是近年來西部農村勞動力的流動現狀,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村對全國31個省區市6.8萬個農村住戶和近7100個行政村的抽樣調查,2006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3212萬人,比上年增長5%。其中,在農村常住戶中,東部地區外出務工勞動力3484萬人,增加91萬人,增長2.7%;中部地區外出務工勞動力4251萬人,增加257萬人,增長6.4%;西部地區外出務工勞動力2833萬人,增加182萬人,增長6.9%。可見,西部農村勞動力轉移呈平穩增長,以下是我們從四個方面來對影響西部勞動力轉移的因素進行分析。

(一)收入差距與勞動力轉移

(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勞動力轉移

城鄉居民持續擴大的收入差距使農村勞動力產生了較高的“預期收入”,導致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根據托達羅的人口流動模型,農村勞動力之所以向城市遷移就是由于對在城市工作有很高的“預期收入”。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帶來的經濟持續的高速增長,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斷提高。但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卻在不斷的擴大。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在1978年為2.57,而到2005年二者之比已經達到了3.36。持續擴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使農村勞動力對在城市中從事二三產業已或更高的收入產生了強烈的愿望,致使了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流入的趨勢。下圖1為2006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與轉移率的關系。

(2)西部農村人均收入與勞動力轉移

農業是西部的生存產業和基礎產業,農業幾乎囊括了全部的勞動力,同時,西部地區我國貧困度最深、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情況最為復雜的地區。而根據托達羅的人口流動理論,農民對發達地區向往的預期收入直接影響勞動力的轉移規模,我們從表一能看出,內蒙古的農村人均GDP為3341元,轉移率僅為5%;還有、寧夏、新疆、青海、甘肅、貴州的農村人均收入與之轉移率呈現出正相關關系,農村收入高的省份轉移率低。四川、重慶、廣西農村人均收入排名在前面,而轉移率卻呈現高趨勢;和青海農村人均收入中等的省份的轉移率反而偏高,依次為25%和14.7%.如圖2所示:

根據相對收入差距理論和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理論,城鄉收入擴大是影響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主要因素。本文圖一所示,重慶、廣西、甘肅、青海、寧夏、陜西、新疆、內蒙古,以上地區的轉移率皆符合這一理論,隨著其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轉移率同時呈現上升趨勢。正是由于城鎮、發達地區以及第二、三產業較高勞動報酬的吸引,農民為了獲得高于自身收入水平的收入,分享社會平均收入,才逐步形成了農村勞動力自發地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落后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從低效產業流向高效產業的趨勢。但是,圖一中云南,貴州,、四川省份,由于其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其城鄉收入差距大轉移率較低,而城鄉收入差距小的省份轉移率卻反之較高。

從圖二中我國西部地區農村人均與轉移率從這一現象得出,我國西部農村人均收入高的地區,其轉移率高,而農村人均收入低的地區,轉移率高,根據國家統計年鑒2006年數據顯示,四川農村人均GDP在西部12省中排在第二,為3002元,轉移人口30%;重慶市農村人均GDP 2873元,轉移人口25%;相對其他地區省份而言,廣西、寧夏、青海、農村人均GDP高,轉移率反而高,而陜西、云南省農村人均GDP僅為2260元與2250元,轉移人口也僅為11.6%、12.2%。 我們由這一圖示能看出,西部農村人均與該地區轉移呈較小關系。

因此,無論是相對收入差距里理論或是地區差距理論均難以顯著說明我國現階段西部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因此,城鄉收入差距與農村收入低不能成為影響西部勞動力轉移的最主要因素。

(二)受教育因素與勞動力轉移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裝備在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勞動也日益科學化和智能化,勞動者的智力因素及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重要。農村勞動力總體技能和綜合素質不高是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的重要原因。我國農村雖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人口總體科學文化素質狀況小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而且也低于我國城市人日的水平。目前在中國4.8億多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專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在農村勞動力的構成中,其主體是以小學和初中文化的人群組成的。而且在近幾年統計監測表明,我國外出務工農民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僅占12%左右,接受過技能培訓的比重為14%。同時,由于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數大,目前已達到1.5億人,而且每年還以600萬人的速度增加。但是缺乏職業技能的農村勞動力主要集中在建筑、礦山、餐飲等傳統行業就業,從事著簡單繁重的體力勞動。我們首先從西部地區受教育程度與轉移人口最下簡要的對比分析,見圖3

我們由圖3看出,內蒙古初中以下人口比例78.8%,轉移率5%;新疆初中文化比例79.9%,轉移率10%;寧夏初中以下人口為80.6%,轉移率12.5%;青海、廣西、重慶、貴州、初中人口受教育比例各為83.3%、83.8%、84.6%、90.9%、96.1%,轉移率也呈現不斷上升,均為14.7%、25%、25%、22.9%、25%。呈現的走勢為,西部地區的受教育程度越低人群越多,轉移率越大,反之,則越小。由此說明,當前西部地區農村勞動人口,正是因為在當地的就業選擇受到自身受教育水平低的局限,他們不得不選擇流向擁有有更多就業環境,可供選擇更多的發達地區。所以,受教育水平低是影響我國現階段西部地區勞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土地人均耕地與勞動力轉移

西部地區資源的特點是山地多平地少,土大多數勞動力所獲得經濟收益又與土地的人均耕地有很大的關系,根據郭熙保、宋飛等人的“地一勞比率變動學說”,當一國(或地區)農業勞動者人均耕地面積長期呈下降趨勢時,認為該國(或地區)存在需要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們先看看以下2006年西部各省人均耕地情況:

我們由圖4得知,人均耕地面積最多的省份是內蒙古高達10% ,這一地區的轉移人口最低僅只有5%;新疆人均耕地4.7,轉移人口6.3%;陜西省人均耕地3.39,轉移人口11.6%;云南省人均耕地3.1,轉移人口12.2%;青海省人均耕地3.1,轉移人口14.7%;在西部十二省份中就有10個省的人均耕地都與當地人口轉移率呈正相關,突出表現為人均占有耕地多轉移人口少,人均占有耕地少,轉移率高這一規律。而只有寧夏和甘肅省呈現負相關現象,寧夏省人均耕地5.53畝,但轉移率有12.5%,甘肅省人均耕地4.2畝,而人口轉移率卻有19.10%。雖然這兩個省份的土地耕地面積與人口轉移率關系呈負相關,但現象只存在于少數省份中.由此可見,西部大多數地區人均耕地與勞動力轉移數量有著直接、重要的聯系。因為,農民占有的人均耕地少不僅限制了農民的耕地收入而且打擊了他們的務農積極性,又由于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農村勞動力人口的迅速膨脹與有限耕地資源不斷減少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村人均耕地面積過少的問題,在相當長時期內很難緩解,這樣一來,土地資源對農村勞動力的排斥力日益顯化。因此,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土地、從農業中剩余出來是必然之勢。脫離了土地與農業的勞動力何去何從,外出尋找新的就業出路就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因此,土地人均耕地狀況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農村勞動力截面資料的分區域研究和統計分析,本文的結論如下:

我國西部農村勞動力的人均收入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不顯著。從以上數據中我們看出,西部很多省份收入高,但其一些省份人口轉移數量依然顯現較高趨勢。因此,收入與勞動力轉移有著微量的正向關系,但不顯著。

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與個體相應的轉移效果呈現正相關。文盲半文盲基本喪失脫離農業的機會。而初中與小學文化程度兩種勞動力群體的轉移人數最多,這充分說明,農民工的就業能力低、文化素質不高制約著勞動力的轉移規模和轉移速度。在受教育程度相對低的人群中有著急切的轉移愿望。

農村人均耕地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最為顯著,人均耕地與勞動力轉移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農村勞動力土地耕地的擁有數量直接影響農民在該地區進行農業活動的可能性。從而影響著該地區的人口轉移數量。

因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必須在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前提上,在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和改善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大環境的基礎上、加強民族地區勞動力人文和教育宣傳,走近域本土化轉移之路。這就注定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但隨時間變化的趨勢不會改變。

注釋:

①托達羅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義―中國富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容量擴張的思路[J],經濟研究,2001(3):75-82。

②(美)劉易斯(LewiS.W.A),《無限勞動力:進一步說明》,《二元經濟論》。

③高國力,區域經濟發展與勞動力遷移[J],南開經濟研究,1995 92(2):27-32。

④蔡,勞動力遷移和流動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經濟學,1996(2):32-35。

⑤高立金,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與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J],農業技術經濟,1997(5):35-38

參考文獻:

[1]劉懷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新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2]王小魯,樊綱主編:《中國地區差距20年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

[3]張明梅:《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因素分析》,《調研世界》,2006年3月。

[4]趙海均:經濟中國[M].北京:朝華出版社,2004。

立冬習俗范文第5篇

    【關鍵詞】DCT系統 建模 動力學模型 雙離合器自動變速

    【中圖分類號】U46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200-02

    目前,汽車自動變速器主要有三種形式:AT(Automatic Transmission,液力機械自動變速器)、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無級變速器)和AMT(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電控機械自動變速器),在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器領域中,近年來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變速傳動方式DCT(Dual Clutch Transmission,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并成了世界汽車領域研究開發的熱點。

    一 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系統概述

    為了既可以充分利用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器具有的優點,又可以消除其換檔過程動力中斷的缺點,采用雙離合器結構的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DCT)應運而生。DCT的主要特點是變速器各檔位主動齒輪按奇、偶數檔位分別與輸入軸上設置的兩個離合器C1、C2連接,離合器C1、C2交替傳遞工作動力以實現檔位切換。DCT工作時,車輛先以某一檔位運行,車輛自動變速器電控單元可以根據相關傳感器的信號判斷即將進入工作的下一檔位,該檔位與另一個離合器相連且該離合器處于分離狀態,因此該檔位不傳遞動力,所以可以十分方便的控制換檔執行機構,預先換入這一檔位,在車輛運行達到換檔點時,只需要將正在工作的離合器分離,同時將另一個離合器接合,則使汽車以下一個檔位行駛。在換檔過程中,發動機的動力始終不斷地被傳遞到車輪,所以這樣完成的換檔過程為動力換檔,這將極大地提高換檔舒適性,同時也保證了車輛具有良好的經濟性。

    二 DCT系統的構成

    雙離合器自動變速機構主要包括與離合器、換檔同步器相聯接的換檔控制系統和電控系統及變速器。雙中間軸式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的機械結構圖(圖略),其特征在于動力輸入軸上設置有兩個離合器C1、C2,變速器各檔位主動齒輪按奇、偶數檔位分別與離合器C1、C2連接,離合器C1、C2交替傳遞動力以實現檔位切換,DCT的同步器與普通手動變速器的同步器結構形式基本相同。

    在車輛處于停車狀態時,兩個離合器都處于分離狀態。當車輛起步時,初選Ⅰ檔,選換檔執行機構將檔位置為Ⅰ檔,然后離合器C1接合,車輛開始起步運行,這時的控制過程與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器類似。車輛換入Ⅰ檔運行后,因為此時離合器C2處于分離狀態,不傳遞動力。在車速達到Ⅱ檔的換檔點之前,選換檔執行機構就將Ⅱ檔同步器結合,當車速達到換檔點時,離合器C1開始分離,同時離合器C2開始接合,兩個離合器交替切換,直到離合器C1完全分離,離合器C2完全接合。車輛進入Ⅱ檔運行后,自動變速器電控單元可以根據相關傳感器信號判斷車輛當前的運行狀態,進而計算出車輛即將進入運行的檔位,如果車輛加速,則下一個檔位為Ⅲ檔,如果車輛減速,則下一個檔位為Ⅰ檔。而Ⅰ檔和Ⅲ檔均連接在離合器C1上,因為該離合器處于分離狀態,不傳遞動力,故可以控制選換檔執行機構預先換入即將進入工作的檔位,當車輛運行達到換檔點時,只需要將正在工作的離合器C2分離,同時將另一個離合器C1接合,配合好兩個離合器的切換時序即可方便地實現整個換檔過程。

    三 DCT系統的動力學模型

    要分析DCT換檔過程中傳動系的動力學特性,需要建立系統的動力學模型。車輛動力傳動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多質量、多自由度的系統,在建立其模型前需要對其進行簡化,為此作如下假設:(1)系統由無彈性的慣性元件和無慣性的彈性元件組成;(2)忽略軸承和軸承座的彈性以及齒輪嚙合彈性;(3)忽略軸的橫向振動。根據以上假設,將系統簡化為一個離散化的當量系統。離合器主動盤之前的參數或變量向離合器輸入軸轉化,即向發動機飛輪轉化;變速器輸出軸之后的參數或變量向輸出軸轉化,即向車輛平移質量的當量轉動慣量進行轉化。建立的DCT系統動力學模型簡圖(以Ⅰ檔和Ⅱ檔為例)(圖略)。其中,Te為發動機輸出扭矩,TC1、TC2為離合器C1、C2傳遞的扭矩,Tout為對車輛輸出地扭矩,Tr為外界阻力矩作用子變速箱輸出軸的轉矩;Ie為發動機和離合器主動部分的轉動慣量;Ic1、Ic2分別為離合器C1、C2從動部分及連接部分的轉動慣量,Iv為變速器輸出軸轉動慣量和汽車平移質量換算到輸出軸上的當量轉動慣量之和;Kc為變速箱輸出軸與Iv間的當量扭轉剛度;be、bc1、bc2、bv分別為Ie、Ic1、Ic2、Iv的旋轉粘性阻尼;θe、θc1、θc2、θv分別為Ie、Ic1、Ic2、Iv的角位移;i1、i2分別為Ⅰ、Ⅱ檔傳動比。根據DCT系統動力學模型簡圖,車輛起步可以采用一個離合器起步也可以采用兩個離合器同時參與起步,則整個過程中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離合器滑磨,兩個離合器同時滑磨和以固定檔位運行。

    四 雙離合器系統建模

    1.離合器動態摩擦力矩建模

    首先,離合器靜態模型分析。離合器靜態模型認為,離合器傳遞的力矩為靜態摩擦力矩Tcs。該模型不考慮動態摩擦系數,不考慮離合器傳遞力矩的過渡過程,用靜態摩擦力矩代替動態摩擦力矩,與實際情況差異較大。而應用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的自動離合器要求對離合器的傳遞力矩實現較精確的控制,故在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控制過程中應用靜態模型會影響自動離合器的控制精度。其次,動態摩擦力矩模型。離合器由滑磨到完全接合過渡的動態過程中,動態摩擦力矩是漸變的過程,前期主要取決于正壓力,隨著轉速差|ω|的減小,逐漸過渡到主要取決于離合器的輸入扭矩。因此,在過渡過程中,離合器傳遞的力矩是正壓力與離合器的輸入扭矩共同作用的。定義了輸入扭矩影響參數λ來表征輸入扭矩對動態摩擦力矩的影響,可得到列離合器扭矩傳遞特性:在過渡的開始階段,輸入力矩的作用很明顯,隨著轉速差的增大,其影響迅速下降。λ表征了輸入力矩的影響下降的速度。動態模型能夠較好地體現出離合器傳遞力矩的過渡性質,對于更加精確地控制離合器具有很好的理論指導意義。

    2.膜片彈簧建模

    膜片彈簧可以看成是由碟簧部分A和分離指部分B(開槽處)所組成,具有徑向槽的指形部分在離合器分離過程中起分離桿的作用,因此稱為分離指。膜片彈簧小端變形量λ2即分離軸承的位移,膜片彈簧大端的載荷F1產生摩擦扭矩Tc。F1與λ2的非線性關系反映為Tc為λ2的非線性函數。

    五 離合器執行機構數學模型

    本文論述的離合器為干式離合器。電機驅動的雙離合器執行機構包括直流伺服電機、減速機構和運動轉換機構,減速機構為直齒單級減速器,運動轉換機構為絲杠螺母,它可以將旋轉運動轉換為離合器分離結合所需要的直線運動,同時實現較大減速比,獲得恰當的速度和足夠的分離力。根據直流永磁伺服電機驅動系統模型,可以建立在恒定磁場激磁條件下的電機運動基本方程,包括電壓平衡方程、轉矩平衡方程、電動機電磁轉矩方程和電動機加速轉矩方程,進而可以得出直流伺服電動機驅動系統的微分方程,然后取拉普拉斯變換得模型。

    六 結束語

    DCT系統在起步和換檔過程中的動力學模型,包括以固定檔位運行、單離合器滑磨和雙離合器同時滑磨三種情況。由于篇幅原因,本文沒有對雙離合器系統建模及離合器執行機構數學模型進行詳細論述,主要論述了建模的思路與方法。另外,工程實際中還應建立發動機數值模型。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更多

農業經濟問題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真空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沈陽真空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

能源工程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丰县| 宽城| 宁波市| 衡水市| 杭锦后旗| 乐昌市| 灵丘县| 叶城县| 开远市| 比如县| 务川| 句容市| 琼中| 关岭| 安福县| 黄龙县| 墨玉县| 章丘市| 沅陵县| 汶川县| 施甸县| 敦煌市| 福海县| 朝阳区| 太原市| 张掖市| 大厂| 丹棱县| 金沙县| 渭南市| 子洲县| 宁武县| 顺义区| 佛山市| 山阴县| 维西| 常德市| 建湖县| 辽阳县| 甘肃省|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