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海燕鄭振鐸閱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執教十多年,從初入教壇時的只重語文的工具性到十年前課改初期的人文性矯枉過正,在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的漫漫探索之路上,我一直在摸索。近幾年來,我結合自身教學,潛心研究:到底如何將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地融合?讓語文課成為名副其實的具有濃郁語文風味的本色課堂呢?
我認為一節語文課應該從語言文字出發,最終回歸語言文字。語言應該是語文最終的也是最本色的道路。因而,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潛入詞語中去。可是,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影響又是廣闊而深刻的。每位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是多元的。在反復的探索中,我在語文課堂上用朗讀搭建橋梁,將“語言文字”與“熏陶感染”巧妙地連接起來,以讀促學,以讀促悟,以讀促用。讓每一位學生潛入詞語中去,讀出多元情懷。
鄭振鐸先生的《貓》敘述作者三次養貓的故事,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斷變化。文章由物及人,含蓄而又深刻地傳達出作者細致的人生思考,閃爍著理性的光輝。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積累詞語,學會運用,讀懂文章,感知故事內容及作者寫作思路。2.指導學生以多種方式反復朗讀課文,咀嚼詞語,品味作者情懷,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3.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深入理解照片內涵,進一步思考社會人生,培養學生同情弱小,譴責專制霸道,弘揚公道民主、博愛的思想。充分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潛入詞語,讀出情懷。
為了引導學生切實潛入詞語中,我作了如下教學設計:
第一環節:談話激趣,熱身活動。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說說自己養小動物的經歷以及自己最想同小動物說的話。由此引入聽聽作者講述他與貓之間的故事。
第二環節:自主質疑,初讀知事。
第一步,以不同的方式(指名朗讀、齊讀等)反復朗讀課文最后一段“自此,我家永不養貓”,引導學生思考:你讀出了什么?你曾說過“永不”之類的話嗎?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點燃學生的思維,進而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及素養。
第二步,引導學生質疑:作者為什么說“永不養貓呢”?
第三步,讓學生帶著疑問朗讀課文,積累詞語,學會運用,并概括課文大意。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賞讀課文。本環節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引導學生緊扣文本,咬文嚼字,按識貓、知人、悟情三步,在反復朗讀中,品味情懷。
第一步,識貓。1.速讀課文,圈點勾畫,自主完成表格:本文寫了幾只貓?每只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地位、結局如何?2.小組討論,自主表達:引導學生按“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只貓,因為從文中(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搖)”的句式說說自己感悟。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每一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而每一位學生對于文本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特的個人感受。這是特別珍貴的。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自主的閱讀,而不應以教師的理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不應以標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思考。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3.指導朗讀,引發思考:課程標準在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要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指導學生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而,緊扣學生找到的句子,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讀出有趣,讀出憂郁……進而思考:貓吃鳥事件,如果發生在養前兩只貓時,作者會不會有相同的反應呢?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找出依據,并讀出文句蘊涵的深刻思考。
第二步,知人。形形的人才引發了或喜或悲的事,引導小組討論“文中我最喜歡或討厭的人是(?搖),因為從文中(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搖)”,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情。如:周家丫頭的冷漠,抱貓人的自私等。
第三步:悟情。引導學生按“從文中(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作者對第(?搖)只貓(?搖)的情感”這一句式,反復品讀文中語句,咀嚼詞語,以讀促學,以讀促悟,感悟作者的不同情感。通過文字,讀出作者的情懷。
這一環節,學生思維活躍,如第二節中的“一縷酸辛”、“可憐”、“小侶”,第三節中的“提心吊膽”,第十節中的“一線希望”,第十一節的“悵然”、“憤恨”,第十四節的“好久”,第二十二、二十七節的三個“一定是”,第二十五節的“畏罪潛逃”,第二十八節的“憤憤”,第三十節的“難過”、“刺我良心的針”,第三十四節的“永不”等等。引導學生真正回歸文字,在字里行間品味作者三次養貓的不同情感,并指導學生讀出酸辛,讀出憤恨,讀出痛心,讀出愧疚來。在此基礎上,簡介作者經歷和寫作背景,從而引導學生明確作者之所以說“永不養貓”的深層情感。因為那是作者內心無法彌補的過失,是作者永遠無法完成的靈魂救贖,是作者弘揚公道、民主、博愛思想的體現。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讀出自我。
第一步,品味內涵,讀出自我。生活中還有許多同貓一樣的弱小者,引導學生談談學習了這篇課文,自己有什么感悟呢?從而引導學生由貓及人,思考社會人生。
第二步,聯系生活,抒寫感悟。引導學生仿照作者寫法,寫一寫自己養小動物的經歷和感受。意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自我。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美文推薦。
第一步,課堂小結。作者說:“自此,我家永不養貓!”因為這是永刺他良心的針,是他永遠無法完成的靈魂救贖。本文給我們太多的感悟和人生的啟迪,漫漫人生路,希望同學們且行且思,不斷成長。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引導學生帶著思考廣泛閱讀。
第二步,美文推薦。鄭振鐸《海燕》,馮驥才《珍珠鳥》。
總之,在《貓》這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自主質疑,合作探究,咬文嚼字,以讀促學,感悟內涵,真正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出發,最終回歸語言文字。也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課堂,帶著思考、帶著閱讀的渴望走出課堂。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思,并在情感的熏陶中獲得永遠的財富。
詩歌是語言的最高形式,現代詩歌就應該是現代漢語的最高形式。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說:文學創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著做夢的人"。初中生,他們個個青春飛揚和活力四濺,本身就是最美的詩;美好純凈的校園生活充滿著詩意,可以給青春的心靈提供滋長夢想的詩意的文化土壤和放飛心靈的詩性的精神家園。而現代詩歌教學在長期的慣性思維模式中形成了"重意義,輕審美,重教化,輕藝術"的教育觀,這造成學生對詩歌的審美感受和藝術感覺能力的弱化、鈍化、退化。那么如何利用詩歌來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培養對語言的感受、領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和鑒賞、審美能力呢?
1.激發興趣,培養情趣
老師自身熱愛現代詩歌。廣泛閱讀,有廣闊深厚的詩歌背景知識。熟練掌握現代詩中的術語名詞,詩人簡歷、創作背景等,常常給學生賞析詩詞。借助畫面用自創詩去描繪。常常有情感地朗誦詩歌。改詩填詞,自創詩歌,用詩歌表現生活。廣泛利用多媒體以及各種方式提高學生對現代詩歌的興趣。目的是讓學生覺得老師才華橫溢,語言功底高深,用詞豐富精當,情趣高雅。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讓他們自覺與不自覺地受到感染與熏陶。學生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愛好文學,愛好詩歌。
2.掌握學習詩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朗讀、物象、意境、寫作技巧
中學的現代詩歌教學中要注意朗讀(美讀)。我們只有通過引導學生"念詩"或朗誦詩,才能使他們切身體會到詩歌的那種直接進入人心的力量。尤其是現代主義的詩歌的解讀方式不像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詩歌那樣可以從頭到尾進行"順讀",而往往需要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和細讀。
朗讀:注重停頓(節奏)、重音、語速、語調(感情基調)。誦讀要貫穿學習詩歌始終。
停頓。停頓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
重音。重音是指朗誦、說話時句子里某些詞語念得比較重的現象。一般用增加聲音的強度來體現。
語速。朗誦的速度則與文章的思想內容相聯系。一般說來,熱烈,歡快、興奮、緊張的內容速度快一些;平靜、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內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
語調,是指語句的高低升降。句調根據表示的語氣和感情態度的不同,可分為四種:升調、降調、平調、曲調。升調(),前低后高,語勢上升。一般用來表示疑問、反問、驚異等語氣。降調(),前高后低,語勢漸降。一般用于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堅決、贊美、祝福等感情。平調,語勢平穩舒緩,沒有明顯的升降變化,用于不帶特殊感情的陳述和說明,還可表示莊嚴、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調。全句語調彎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詞語拖長著念,這種句調常用來表示諷刺、厭惡、反語、意在言外等語氣。有時借助一些特殊的表達手段,例如:笑語、顫音、泣訴、重音輕讀等。
有感情地朗讀: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仔細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過朗讀的輕重緩急和聲調的抑揚頓挫表達出來。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好聲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要適當增強其音量。
物象:看詩歌里寫了哪些人、物、景、場面。詩歌里面描繪的人、事、物、場面所形成以一幅幅或完整的畫面。意境:這些物象到底要表達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這就要挖掘意境,如何來挖掘意境呢?可以聯系寫作背景,了解那段時間的社會生活;品詞語,抓修飾語,注意詞語的感彩,明確其用意;運用聯想和想象,找出比喻義和象征義;注意各種修辭的運用。理解其話中話,弦外之音;把自己置于作者生活中,再把作者的生活與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
這個環節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體裁而言,讀詩歌,心理活動的主體是想像……就閱讀目的而言,掌握內容,心理活動的主體是分析--綜合--聯想;掌握寫法,心理活動的主體則是歸納(歸納寫作特色)--同化(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遷移(運用于自己的寫作中)。"因而,詩歌的課堂,更應給予學生獨立閱讀、充分想像、個性體驗的時間與空間;詩歌的課堂,更應該是詩人、學生、教師三方的情感碰撞乃至心靈密語。
寫作技巧:選詞煉句,根據畫面和意境,找出詞句的準確貼切,生動形象,常可以采用替換詞語進行比較,如何其芳的《秋天》。
現代詩歌中的修辭,除了排比、擬人、夸張、對比、反復、頂真、疊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隱喻)、通感、矛盾修辭、象征、反諷等。其中的排比、對比和反復對于增強現代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是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還有本體和喻體互換,例如郭沫若的名詩《天上的街市》:"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看標題:詩詞題目一般有三個作用:交作背景,隱示詩歌內容,告知寫作手法。 抓情境:借景抒情是詩詞中最常見的寫作方式。起承轉合四字,開頭往往是由景起。抓住環境描寫中的景物和修飾詞,感受環境特點,便能捕捉作者隱藏其中的情感脈絡。讀篇末:詩詞一般的寫作手法都是借景起興,議論抒情結尾。詩詞的結尾即使不進行議論抒情,也要提醒學生注意,通過分析景物的特點和敘事內容也能窺知作者的情感表達。如辛棄疾《密州出獵》末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借敘事抒報國殺敵之情的。 改寫:改寫"即進行再造想象,使無聲的文字成為激情的語言,使無形的畫面變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寫基本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詩詞句子的理解之上訓練對詞句的聯想和想象,然后擴充成完整的篇章。但改寫更重要的作用在達到"溝通詩人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被美的境界所激發的感情與詩人所寄予的情感產生共鳴和交流。
3.廣泛閱讀、比較閱讀,自我實踐
關鍵詞:情境 訓練 想像 創造
人類思維中無與倫比的想像力是使科學不斷進入未知領域的原動力。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曾指出:“想像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力的源泉。”可以說,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語文教學,作為各門學科中最基礎的學科,在培養學生想像能力方面擔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不斷豐富學生的想像
想像的水平依賴于表象的數量和質量,表現越豐富,想像就越開闊、深刻;表象越貧乏,想像就越狹窄、膚淺。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必須使學生頭腦中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如滑稽可笑、充滿創意的《皇帝的新裝》,美不勝收、令人往返的《桃花源記》,還有蘇軾舉杯望明月、把酒問青天的感慨,魯迅夢中故鄉的美麗......這都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表現積累的原型,都是培養學生想像力的好材料。因此,我們要積極利用教材,不斷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在利用教材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1.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想像能力的主陣地。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感知——領悟——品味”這一思維過程,把著力點放在創設畫面、感知情境、體味意境上。正如閱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作者先描繪了亭子周圍的優美風光,描述了山間四時的不同景色,使讀者感覺到太守游山的那份歡樂、那份喜悅,仿佛自己置身于山林之中。文章最后寫到“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這議論,引發了讀者的感慨:歐陽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學生正是通過感知文字,領悟、品味到作者的寄情山水的情趣和與民間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在閱讀時,如同陪作者一起游覽品味,從而形成了自己生活的表象積累。
2.加強朗讀、激發學生的想像。教材中精選了許多語言生動、盛情強烈、具有豐富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課文。教學時,可借助于聲情并茂的朗讀,喚起學生內心的想像,把課文中的人事景物變成可以看到、聽到、聞到、觸到的種種事物從而豐富學生的表象積累。如學習老舍的散文名篇《五月的青島》,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去領悟課文的意境,激發學生的想像。例如在學習五月青島綠色這一段文字時,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朗讀來引爆學生想像的火花。“人面桃花相映紅”學生讀到這一句時,自然而然地想像起少女們與桃花爭春斗艷的美景。總之,在朗讀這篇文章時,要帶著一種欣賞,贊美的語氣去讀,激發學生的想像,喚起學生的美感,進入作者所描述的五月的青島如畫般的美景之中。
二、通過語言表達訓練,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
學生的想像活動是要在語言的調節之下進行的,并且要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僅有豐富的表象而無豐富的語言,就會使學生的想像永遠停留在直觀形象的水平上,起想像能力也就缺乏廣泛性、深刻性。事實證明,具有豐富語音能力的學生,其想像的描述則枯燥、貧乏。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
1.加強口頭語言訓練表達訓練,提高學生想像水平。加強語言表達能力,首先要豐富學生的詞匯。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切實加強學生的詞語積累訓練,不斷豐富他們詞匯量。如在教學《沁園春?雪》時,要求學生根據詞中的描繪,用生動的語言再造一幅北國雪景圖。這樣學生調動自己大腦中的詞匯,根據自己的想像,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美的北國雪景,從而激起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豪情。
2.強化學生的作文訓練,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作文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是訓練學生想像能力的有效途徑。其主要方式有寫童話、寓言、科幻作文等。如寫《假如我是……》《二十年以后的我……》一類假想性作文;以《我希望……》《我祝愿……》等為題寫愿望性作文,表達心中的追求與理想。也可以多種形式的情景作文,如聽一段歌曲或音響(動物鳴叫、小泉叮咚等),讓學生描繪想像中的畫面;概述一個故事,讓學生展開想像寫出具體場景情節和人物形象;根據所給作文材料,擬寫開頭,續寫結尾,補寫中段等。這些做法既可以從訓練之中引發學生的聯想,又大大拓展了學生的想像空間。近年來中高考興起的話題作文,即使作文技巧無可挑剔,恐怕也與高分無緣。
作文訓練的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盡情彈奏心靈的旋律,也可以長篇大論。既可以指定材料寫作,也可以寫形式自由的話題作文。通過強化學生的思維品質,使之想像更加豐富,想像之路更加通暢。
三、在生活中養成善于想像的習慣,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想像是對自己有的表現進行改造而創新新形象的過程。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遠來源于客觀現實。一個盲人永遠不會想像“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一個聾人永遠不能體會黃河大合唱那豪放雄渾的氣勢,當我們讀柳宗元的《江雪》時,我們頭腦就會展現一幅老翁江畔雪野垂釣圖,這是因為我們的頭腦中儲存著千山、萬徑、雪、蓑笠翁鳥等記憶表象。讀著這首詩時,借助這些表象的重新組合,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冷清孤寂的意境。由此可見,豐富的生活經驗,是提高學生想像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多多去觀察自然,體驗生活,感受人生百態世遷。要使他們明白,校園漫步,街頭瀏覽,都不能無動于衷,一列飛馳的列車,一頁嶄新的日歷,一抹天際的晴嵐,一種新上市的新商品等等都能喚起美好的遐想和情思。就如鄭振鐸在海上看到海燕飛翔時聯想到家鄉的燕子,從而引發縷縷的鄉愁一樣。我們生活中就有許許多多可以想像的景與物,只要學生平時多注意細致觀察,并且隨時將自己的觀察記錄下來,為想像積累足夠的的表象材料,這樣才能使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四、創設情境,形成氛圍,活躍學生的想像力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