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白居易的名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染上賭癮難自拔
宋顯明初中畢業后就到公社當知青。憑著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他從鄉干部一步步走上領導干部崗位。重慶直轄后,他調任合川市民政局副局長,成為了一名正處級領導干部。
隨著職務的不斷升遷,宋顯明卻放松了思想改造,他逐漸染上了賭博惡習,將賭桌變成了他的“辦公桌”,常常伙同幾個賭徒不分晝夜地賭博,一步一步走向罪惡的深淵……
在賭博中,宋顯明出手越來越闊,開始帶幾千上萬元,不久就變成了2萬至4萬元,最后竟達到6萬元之多……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僅僅贏過兩次“小錢”。盡管如此,宋顯明在賭桌上信守“愿賭服輸”的所謂“規則”,從不賴賬。賭徒們也認為,他算得上是一個“耿直”的人。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賭資的不斷增加,他的工資收入和多年的儲蓄對還賭債而言,簡直是杯水車薪。
就這樣,他已逐漸變成一個賭博的“癮君子”,既沒有錢,又特別想賭,甚至想弄點錢賭“大”一點,把以往輸的錢撈回來。但如何才能弄到錢呢?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他終于產生了一個罪惡的念頭:利用手中的職權,挪用公款來滿足自己的賭癮。
挪用公款無休止
1998年11月4日,宋顯明擔任了合川市殘疾人聯合會(下稱殘聯)執行理事會理事長。上任后他得知,在1997年5月,合川市殘聯與重慶愛高電氣有限公司準備成立合川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下稱基金會)。同年6月,該市民政局批準同意成立基金會,基金會由愛高公司經營,合川市殘聯負責基金會的審計、監督和管理。
1998年11月,合川市政府成立了整頓“金融三亂”領導小組,任命宋顯明為領導小組下設的基金會清理組組長。清理小組的職責是清算和履行基金會的債權債務。經過清算,愛高公司欠基金會人民幣400萬元,組織上要求宋顯明負責追收欠款。本來這是一項嚴肅而責任重大的工作,但宋顯明卻認為這是自己挪用公款的難得機會。
從那以后,宋顯明就多次以清理小組組長的名義,找愛高公司經營合伙人張某和周某收取欠款,至2001年11月,就陸續收回了112萬元。這筆巨款,對正在狂賭中的宋顯明來說,無疑是一筆重要的本錢。于是,他既不向合川市整頓“金融三亂”領導小組報告,也不交回單位,而是毫不猶豫地將112萬元全部用于賭博。
在揮霍這些公款的同時,宋顯明又在想方設法尋覓另外的賭資來源。2000年4月,他獲悉,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在清理“三金三亂”中被撤銷后,市財政局、民政局撥了一筆款用于償還儲戶的存款,并將撥款交給原基金會會計鄒某保管。另外,殘聯出售舊辦公室收的定金也存放在鄒某處。宋顯明為了弄到更多的錢投入賭博,便利用職權,以追收欠款需要費用等名義,多次向鄒某“借”錢。至2002年6月,宋顯明就在鄒某處“借”到44萬余元,并全部投在了賭桌上。
在多年的賭博生涯中,到底賭了多少次,輸了多少錢,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了。直到案發時,他才從辦案人員口中得知,自己共挪用公款216萬余元,并將其全部輸掉。
懺悔沉痛但已遲
2003年9月18日,對于宋顯明而言,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這天上午,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宋顯明挪用公款、詐騙案進行一審宣判:宋顯明犯挪用公款罪、詐騙罪,數罪并罰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自知罪孽深重的宋顯明對判決結果沒有異議,當場表示不上訴……
桃花以其俏麗的色彩、繽紛的落英、吉祥的象征觸動著中國人的情緒和情感,被滲透、融匯了審美主體的心理因素,潛移默化地作為人們共同認可的一種信息載體,世代承襲相傳,如同中國的‘梅文化’、‘蘭文化’、‘菊文化’一樣成為民族集體記憶和心理深層的積淀物,形成了中國的‘桃文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千古流傳,對后人的詩歌、佛學、園林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相傳廬山花徑公園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詠此詩的地方。花徑公園,花指桃花、徑指小路,公園大門有一副對聯:“花開山寺、永留詩人”,旨在紀念白居易。1988年在園中建有“白居易草堂陳列室”,1996年著名雕塑家王克慶制作的白居易石像立于湖畔。花徑亭中一橫石上刻有“花徑”二字,傳說系白居易手書。花徑公園中繁花似錦,亭臺碑碣,曲徑通幽,湖光山色,風景如畫。
花徑公園獨特的環境、氣候、光照,使得早春的桃花推遲至暮春或初夏始放,帶給人們一種新的意境,勾起人們對春天美好的遐想和愉悅之情。白居易崇尚山水、師法自然的造園藝術手法在花徑景區得到了很好的實踐,使花徑公園以優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
廬山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也是廬山的支柱產業。花徑公園是廬山旅游一線第一個景區,有著豐富的資源,多年來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高度重視景區各項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完善花徑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提升了景區品位。在保護的基礎上更好的利用廬山花徑桃花資源,對促進園林事業發展,豐富花徑景區文化內涵,提升廬山文化品位,繁榮廬山旅游市場經濟,更好的保護世界文化景觀、世界地質公園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時代賦予桃花新的詩意不單單是指春天的一種象征了。“春色滿園”、“桃李滿天下”是欣欣向榮、碩果累累的象征;“桃李滿樹春似錦”則賦予桃花美好新的寓意。園藝工作者是城市環境的美容師,給人們提供奇花異卉是義不容辭的職責,繁榮桃花文化、保護開發花徑桃花資源是其職責要求,從公園游覽、園林造景、桃花選種多方面角度看要求豐富桃花品種資源,使桃花的色、香、味多方面讓游客得到滿足,從而達到審美愉悅的效果。具體在實踐中可以在公園內大范圍種植四季觀賞桃花專供人們欣賞,如種植紅色千瓣的紅碧桃‘祥云’、紅白相間粉紅色條紋的花桃‘撒金桃’、粉紅千瓣的人面桃‘美人桃’、樹矮花妍的壽星桃‘千葉深紅’、花葉爭艷的‘紫葉桃’、枝葉婆娑的‘垂枝桃’以及毛桃、果桃等,以樹型矮小奇特、枝干開展為優型樹,由白色、深紅、粉紅、紅白相間、紅粉相問、一花二色的桃樹栽種成行、成片、成林。花開時,繁花似錦、落英繽紛,使人賞心悅目,香醉忘憂。通過科學實驗把江西的四月桃、北京的五月桃、浙江的六月桃、東北的七月桃、南京的八月桃、山西的九月桃以及陜西、河北的冬桃和大雪桃、云南的黃離密桃、甘肅的黃甘桃、陜西的黃肉桃、四川西昌的黃杏桃、唐太宗時有名的貢桃“金桃”、天津的水密桃等都請到花徑公園落戶,進一步豐富花徑公園桃花品種資源。
保護開發廬山花徑公園桃花資源還應加強宣傳桃花文化資源力度,宣傳桃花在文化、科研、旅游、經濟、醫藥等方面的作用。可通過舉辦廬山花徑公園桃花文化旅游節等活動,以賞桃、畫桃、吟桃、品桃、購桃藝術紀念品等為主題,拓寬廬山旅游紀念品范圍,開展桃花美容養顏健身咨詢服務,讓人們用通過眼、耳、鼻、口、舌進一步認識桃、了解桃;也可以舉辦廬山花徑桃花文化學術研討會、廬山白居易草堂文化學術研討會,活躍廬山文化學術論壇,帶動廬山旅游經濟發展,通過桃花以點帶面繁榮花徑公園。
學生先找到的是琵琶女自敘身世的詩句:“自言本身京城女……”我請學生帶感情的把這些詩句讀一遍,然后請他談談琵琶女的遭遇。學生讀的情感不是很到位,接著回答:“琵琶女年輕時受人追捧,生活奢華,年老后遭人遺棄,只好嫁給商人,孤獨凄苦。”學生回答基本準確,但不夠細膩,情感體驗也就難以深入。
我請其他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繼續補充。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說明琵琶女不僅琵琶彈奏技藝高超,而且人長得美。”一個學生回答說。“很好,這兩句話可以看出琵琶女‘色藝俱佳’。”我及時肯定并追問,“知道這句詩用了什么手法嗎?”“襯托,用‘善才’和‘秋娘’襯托琵琶女。”學生回答快速準確。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云蓖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四句詩不僅表現了琵琶女受到追捧,而且寫出了她的生活豪華奢侈;而‘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和前面形成鮮明對比,表現了琵琶女年老后不再受到別人的追捧,只好嫁給商人。”另一個學生回答說。他的回答全面細致,贏得了其他學生的贊許。我表揚了她,也追問了兩個問題:“按理說琵琶女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許彈琵琶的技藝會更好呢,為什么反而受到拋棄呢?再說嫁給商人也不錯啊,不是有‘寧在寶馬車上哭,不在自行車后笑’的說法嗎?”學生哈哈大笑,并很快明白了:琵琶女受拋棄不是因為技藝,而是因為年長色衰,可見是一個被侮辱的形象;而商人在那時的地位非常低下(商人為士農工商“四民”之末),嫁給商人正好說明了琵琶女今日遭遇之凄慘。
“琵琶女本來是京城人,而現在嫁到了潯陽,而且一個人獨守空船,所以很寂寞很悲傷。”又一個學生補充道。
看大家回答差不多了,我及時小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琵琶女本是京城名妓,而今淪落江湖;過去年輕美貌,而現在年長色衰;以前門庭若市,而今日獨守空船;其心中悲涼凄苦可想而知,那么,白居易呢?一個著名詩人、朝廷命官何以也有這樣的‘淪落’感呢?請同學們找出具體的詩句談一談。”我順勢把課堂向前推進。
學生快速找出了白居易自敘的詩句:“我從去年辭帝京……”我同樣請學生深情朗讀,并結合具體詩句談白居易的“淪落”經歷。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可看出詩人本來在京城做官,現在被貶到江州做司馬,內心同樣十分凄苦。”學生回答很快,我肯定了他并順便交待了白居易被貶的原因。
“‘潯陽地僻無音樂……往往取酒還獨傾……’等詩句說明潯陽環境非常差,而且詩人非常孤獨。”另一學生補充道。我追問了一句:“是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非常差,差到什么程度呢?詩句中有具體的意象嗎?”學生很快找出了“黃蘆、苦竹、啼鵑、哀猿”等意象,我繼續追問:“潯陽自然環境真的這么悲切凄苦嗎?”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明白了這里是“以情馭景”的寫法:以“悲切”之眼觀物,物皆著“悲切”之色彩;從而更深地體會到詩人內心的痛苦。
我小結兩位學生的回答后,請學生把琵琶女和白居易自敘身上的詩句連起來讀一下,并思考一下這兩個人有著的“淪落”遭遇有著怎樣的共同點。
學生讀完后陸續回答。
“兩人都是從繁華的京城淪落到偏僻的潯陽,一個是年長色衰被迫嫁做商人的妻子,一個是獲罪被貶到江州做司馬。”
“兩人都曾經有過奢華的讓人羨慕的生活,而現在的生活都十分糟糕。”
兩個學生的回答不錯,但仍可深入,引導后學生繼續回答:“兩人都很有才干,琵琶女有高超的演奏技藝,白居易的文學才華聞名當世,可是一個被拋棄,一個被貶官,都不被人重視。”學生的這個回答已經很到位了。到此,兩人的形象已經很明確了,但我想還可以更深入一些。
我肯定了學生的回答,繼續追問:“不錯,兩人有著不同尋常的才干,不僅不被重視,反而都遭到拋棄;那么,是誰拋棄了他們?為什么要拋棄他們?造成他們‘淪落’悲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請大家思考。”
我話音未落,就有學生回答:“拋棄琵琶女的是武陵少年和老鴇,拋棄白居易的是皇帝,造成他們悲劇的原因是當時冷漠的社會。”回答干凈利索,獲得了不少學生的認可。這樣回答自然是對的,但是總有些不對勁。“有一定道理,白居易可以說是皇帝拋棄,但琵琶女年長色衰,拋棄她的恐怕不僅僅是武陵少年和老鴇了,還有誰呢?”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明白了拋棄琵琶女的除了武陵少年和老鴇等人外,還有另外一個人:時光老人。
在這個基礎上,我說:“實際上,我們都沒有琵琶女和白居易那樣的經歷,但是詩人發出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慨嘆卻激起了我們內心持久的共鳴,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在永恒的時光面前都是棄兒,尤其在我們遭遇挫折時,這種喟嘆便從心底油然而生,真可謂是千古一嘆啊。”這一段話令學生大為折服,他們眼里閃爍著異樣的光芒。
但我沒有停止,稍作停頓后繼續說:“這聲慨嘆歷經千年而更加清晰,在慨嘆之余,我們能否給這聲嘆息一些慰藉,或者說給他們找出一條慰藉之道呢?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再一次將課堂推向深入。
學生討論得很熱烈,但沒有人愿意回答。可能是問題指向不明確,或者是難度超出了他們的思考范圍。
“大家不妨先結合琵琶女和白居易談起,給他們提供一條救贖之道。”我把問題更明確了一些。這下就有學生回答了:“給琵琶女找一個欣賞她的人,找一個知音;白居易,就只能等著皇帝的召喚了。”他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我也笑了。
“這也是一個辦法,我看最欣賞琵琶女的是白居易,干脆讓白居易把琵琶女帶走得了,但這是不可能的;”我的調侃引發了更大的笑聲,“萬一她找不到怎么辦呢?而就白居易而言,就算皇上召回了他,也不見得他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事實上,白居易后來被皇上召回了,但是他不再批判現實了,他的棱角已被命運和挫折磨平。”這一番話后,學生又糊涂了。
“那只能改變社會了,創造一個給每一個人都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社會。”又有學生回答。這自然是對的,我肯定了他:“不錯,這是一個好辦法,但一個人是很難改變社會的,而且就算社會進步了,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今天我們欣逢盛世,但不也難免有這樣的喟嘆嗎?”
這下學生真的無話可說了。
[關鍵詞] 白居易;音樂思想;感情
白居易,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流傳于世的詩作有2800余首,其中與音樂有關的有近700首。詩中對各種音樂要素理解透徹,描寫細致。同時,這些篇章也是極為珍貴的音樂文化遺產。
一、白居易與樂器
白居易酷愛鼓琴并善彈之。正如他在《好彈琴》中所云:“本性好絲桐”,“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又云:“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船夜援琴》)。琴成為他賴以寄托、抒懷的精神支柱:“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陰雨》)在詩人的心目中,除讀書彈琴外,別無所求。在《履道新居》中寫著:“琴書中有得,衣食外何求。”
白居易不僅愛琴,而且彈得一手好琴。“自覺弦指下,不是尋常聲”(《寄崔少監》)。在他家中還專門建造了一個琴亭,為彈琴會友所用。他最喜愛的琴是“博陵崔晦叔所與”,其“韻甚清”。
琵琶也是白居易的喜愛,一首《琵琶行》更是將音樂的美妙與文學的意境相融合得妙絕入神。詩人在《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中寫道:“撥撥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語兩玲瓏。誰能截的曹剛手,插向重簾衣袖中。”對“胡啼”“番語”和胡人曹剛彈琵琶的高超技巧大加贊賞。詩人在《云和》詩中寫道:“非琴非瑟也非箏,撥柱推弦調未成。欲散白頭千萬恨,只消紅袖兩三聲。”首句“非琴非瑟也非箏”就是指琵琶,“云和”為陽剛神靈之象征,從題名“云和”及詩意來看,詩人“散恨”不寄托神明,不寄托宗教,而只用美麗的女子彈“兩三聲”琵琶,即可消除一切煩惱——“千萬恨”,可見詩人對音樂的獨特見解和對琵琶的鐘愛。
除琴、琵琶之外,白居易對箏、篳篥、蘆管等都有研究。詩人在音樂方面可謂有著深厚功底,這顯然與他平日對樂器的了解和思考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才能將音樂和文學結合得水融,恰如其分。
二、從《琵琶行》看音樂在白詩中的表現
白居易的《琵琶行》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被認為是中國詩史上寫音樂的最為杰出的一首,其寫作技巧非常高妙。它把彈奏者起伏跌宕的思緒貫穿于演奏始終,使其音樂內容具有明確的主題。寫演奏時邊寫指法技巧,邊寫奏出的樂音。寫樂音,使用了各種手法:不僅以視覺比聽覺,而且以聽覺比聽覺,強化了音樂的形象;有時同時摹寫幾種樂音,視覺與聽覺同時顯露,使人耳不暇接;在摹寫樂音時,還注意把描寫的手法與詩歌的音韻相配合,從而描繪出一個個優美動人的意境;在演奏中旋律不斷發生著變化,無論是高亢還是低沉,無論是流利還是澀滯,都能各盡其妙。演奏過程也起伏多變:由低音入又漸入低潮,最后陡然轉入,在中戛然而止。曲終時再用側面描寫,以烘托其效果,在音樂描寫方面,此詩確實達到一個時代的高峰。
首先,作者從“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一環境氣氛的烘托開始,在寂靜的江面上忽然樂聲由遠而近,劃破夜空,把“醉不成歡慘將別”的哀傷推引出來,“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這是詩人情緒與整個環境氣氛的轉折點。此時,江船、江水以及人都出現了一種靜止狀態,表現一種寧靜之美。接著琵琶聲出現,有了“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的句子。這表現了琵琶女在低沉幽咽的音調中,哀傷到極致,為后來琵琶女的愁恨迸發埋下伏筆。此時,江上的一切都是凝固的,而唯一留下的空間就是讓讀者去無限想象琵琶女細膩的內心活動。這種休止符的運用,將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發揮的惟妙惟肖,用無聲托有聲,用休止強調樂曲效果,也突出了音樂的主題。接著,在情緒不斷高漲之后,音樂達到了極點,琵琶女的敘述變成了對社會不平的一曲控訴!這控訴勢如“銀瓶乍破”,又如“水漿迸發”,當演奏者與聽眾心潮澎湃達到極點之后,“四弦一聲如裂帛”,并在最處,琵琶聲戛然而止。此時,“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詩人第二次正面描寫休止,再次將聽眾引入到悲傷的環境中去。
節奏的變化又是作者內心變化引起觀眾共鳴的又一亮點。起先,整個環境氣氛很平靜,節奏平穩。接著,“輕攏慢捻抹復挑”,似乎是帶有吟誦式的散板,節奏自由輕快,抒發琵琶女的感嘆,把人們帶入一個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間,緊接著就“急雨”如“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盤”,隨著情感的觸發,節奏在急板和慢板之中交替。在平穩的慢板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琵琶女在慢慢傾訴,保持了悲怨的感情基調。在一個無聲的休止之后,節奏驟變,“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急切的快板將樂曲推向。琵琶女的哀怨與詩人內心的感傷,勢如洶涌波濤,一發不可收拾。這種節奏變換,使描述充滿了動態效應,賦予了詩句以音樂形象的具體化表現。
白居易大詩人用豐富、傳神、生動、準確和形象比喻,將自己對音樂的深刻領悟和獨特見解表達出來,引人入勝,耐人尋味。他肯定了音樂的社會作用,強調了音樂內容的重要性。今天,白居易已成為世界上的著名詩人之一,他的詩歌甚至已被翻譯成各種外文,在各國人民中間享有盛譽。他的不朽作品和音樂理論,無論在文學史或音樂發展史上都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參考文獻:
[1]崔穎.淺談《琵琶行》的藝術美[J].職業.2009(12)
[2]吳加才.論白居易的詩歌理論[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04)
一、呈示寄贈
這是當時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贈汪倫》《沙丘城下寄杜甫》,孟浩然的《秋登萬山寄張五》等。有時詩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誦,如杜甫的詩友蘇渙,曾到杜甫的船上拜訪,當面把自己的詩吟誦給杜甫聽。
二、投諸名流
唐代許多文人雅士為了獲得聲譽,順利及第,往往會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獻給當時的名流,以顯露才華,提高自己的身價。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獻給丞相張九齡的;朱慶馀的《閨意獻張水部》,是獻給水部郎中張籍的。
三、即席賦詩
不少詩人才華橫溢,出口成章,能即席吟詩。如王勃的《滕王閣序》、鄭谷的《席上貽歌者》都是席上之作。大歷年間,盧綸、韓胡等人常常奔走于王公貴戚的宴席上賦詠酬答,以提高自己的名聲。
四、墻壁題詩
驛館、驛亭、寺觀等公開場所的墻壁、柱子,都是唐代詩人約定俗成的詩歌“發表園地”。如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駱賓王《在獄詠蟬》等詩就是題寫在墻壁上的。白居易在《藍橋驛見元九詩》中寫道:“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五、詩板題詩
這是中唐以后較為流行的一種方式。用詩板題詩,然后掛起來,供人閱讀。晚唐咸通年間,詩人恭能經過蜀地泉亭,曾看見“亭中有詩板百余”,可見詩板題詩在當時很普遍。設立詩板的多是當地縣令、寺觀主人等,他們請過路的人留下詩篇,以求為本地、本寺觀增光添彩。
六、畫上題詩
詩人在繪畫作品上題詩,畫旁有詩,詩旁有畫,詩畫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畫以詩名,詩以畫傳。如韋莊《金陵圖》就是一首題畫之作,詩人看了六幅描畫南朝史事的彩繪,有感而發,便揮筆在畫上題詩。
七、詩人賣詩
古代沒有稿費,但有“潤筆”,寫詩可以索取潤筆費。中唐后賣詩的現象比較普遍,名人詩價值高,最高的要數白居易、元稹了。白居易一首《長恨歌》在當時賣到五百金。這極大地刺激了詩人的創作熱情,也使詩可以大量流傳。
八、故意“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