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閣藏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②那天上午春雨霏霏,我在友人的陪同下,走近這幢建于清光緒年間,至今已逾百年的玉海樓。據(jù)友人介紹,玉海樓為清代大儒孫衣言、孫詒讓父子所建。“玉海”原為書名,是南宋禮部尚書王應(yīng)麟所寫,他自詡此書“如玉之珍貴,若海之浩瀚”。而此意思正符合孫氏父子建藏書樓的本意。因此,就借書名為樓名,將藏書樓取名為玉海樓。
③玉海樓的大門上懸有清李文田書的“玉海書藏”匾,左右嵌以郭沫若書的“玉成桃李”、“海涌波瀾”的青石聯(lián)。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懸掛在廳堂門楣上方的郭沫若和潘祖蔭書的“玉海樓”匾額。樓的西首有“園廳”名“恰受航”,取杜甫“小航恰受兩三人”的詩意。孫詒讓先生生前多在此著書,并收藏了百余塊晉磚,所以,這里又稱“百晉陶齋”。斯人已逝,晉磚依舊在,不禁讓人有些唏噓。
④走進藏書樓,可以看到孫衣言先生的玉海樓藏書記:其中有,“鄉(xiāng)里后生有讀書之才,讀書之志,而能無謬我約,可以就我廬,讀我書。天下之寶,我固不欲為一家之儲也”這樣幾句話,這大概是孫氏建藏書樓的初衷吧。玉海樓原有圖書八九萬卷,均系孫氏父子恣意搜求所得,其中多鄉(xiāng)幫文獻、珍籍善本。孫詒讓卒后,善本圖書多歸杭大收藏。培根說:“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送給一代又一代。”我想象,當(dāng)年一些渴求知識的“鄉(xiāng)里后生”,長衣馬褂,在這里靜靜地翻閱著自己喜愛的書籍,汲取著人類知識的精華,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⑤玉海樓的藏書樓部分為前后兩進,三面環(huán)水,每幢五楹二層,左右游廊相通,雖然是下雨天,卻可以在前后行走而不撐雨傘。從書樓的建筑來看,可以明顯看出是仿照了“天一閣”的模式。樓層高敞,二層南北向均為排窗,利于通風(fēng)。東西向均為如意封火山墻,我想,這主要是從防火、防盜,保護書籍的目的出發(fā)吧。
⑥玉海樓是一座具有特殊意義的私家藏書樓。它如同一個文化坐標(biāo),將19世紀(jì)的溫州文化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以孫衣言、孫鏘鳴、孫詒讓為代表的文化精英,堪稱當(dāng)時溫州文化的領(lǐng)軍人物。他們上接王開祖、林石、周行己、許景衡、陳傅良、葉適等開創(chuàng)的永嘉學(xué)派,后承啟晚清東甌務(wù)實創(chuàng)新的事功學(xué)說。特別是孫詒讓,其后半生以弘揚傳統(tǒng)學(xué)術(shù)為己任,將經(jīng)世致用廣布于世,并于國家變革之際,身體力行,革故鼎新。“先生于禮學(xué)至博,獨步海內(nèi),與事雖有今古文之殊,然不能不嘆服之。”這是康有為對孫詒讓的贊揚。而章炳麟對孫詒讓更是贊揚有加:“其精專足以摩致姬漢,三百年絕等雙矣。”
⑦離開玉海樓時,春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回望在雨中的玉海樓,更覺古樸典雅,充滿了濃濃的書卷氣。
(選自2010年5月27日《新民晚報》)
閱讀訓(xùn)練: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內(nèi)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介紹玉海樓采用了怎樣的順序?并說說你的依據(j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寫法詳略得當(dāng),你認為詳寫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畫線句想象人們在玉海樓讀書的情景,可否刪去?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與上下文相比,第⑥段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今年的春拍中,“翦淞閣”文房拍賣無疑成為最耀眼的專場之一。35件文玩精品拍賣由于競爭激烈,用時近兩個小時,成交率達到100%,成交總額達到了1.3億元,其中拍前備受各界矚目的王世襄先生舊藏“明周制魚龍海獸紫檀筆筒”以5520萬元的天價再度刷新木制筆筒的最高紀(jì)錄。然而在天價的背后,藏家的偏好更值得關(guān)注。
源流深遠
關(guān)于魚龍海獸紫檀筆筒的來龍去脈,業(yè)界早已奉為美談,特別是當(dāng)初王世襄的一段收藏經(jīng)歷,更通過其各種著作而廣為藏家所知。在2003年中國嘉德王世襄收藏拍賣專場上,魚龍海獸紫檀筆筒成交價就達到了209萬元,而9年之后,升值了近30倍,這無疑顯示出名家珍藏在文房收藏中的巨大效應(yīng)。
中國文房清供可謂源遠流長,筆、墨、紙、硯被譽為“文房四寶”。文房用具品類繁多、制作精良,有筆筒、筆架、筆洗、筆舐、臂擱、水丞、鎮(zhèn)尺、墨床、印盒、印泥、印章等。縱覽文房收藏史,上至帝王,中至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下至普通百姓,無一不對文房清供有著極大的興趣。這些器件雖小,蘊含的卻是千百年來文人騷客對生活的藝術(shù)點綴,特別是文人審美的一種精神寄托,它們發(fā)展到后來裝載的不僅僅是根根湖毫,更成為了一種知識和修養(yǎng)藝術(shù)的載體。在翦淞閣專場拍賣中,還有一件清代的天然魁星影石小硯,曾經(jīng)被王懿榮、徐世章舊藏。此小硯身世,由石而硯,由晚清翰林學(xué)士至民國留洋士紳遞藏,見證了大時代的劇變,成為硯主坦蕩人格之象征,一方石硯作為珍貴無價的文化遺產(chǎn),令藏家展開激烈爭奪,最終以80.5萬元的成交價超過估價的8倍多。
工藝一流
文房之所以可貴,不外乎兩個方面,除了流傳因素之外,自身因素也非常重要。文房的工藝代表了特定時代的文化參考與象征,也就是要“真、精、稀” 。真,首先是真品,是那個時代真正好的文房;另外就是精,一定要精美,要特殊。再有就是稀,存世量要非常少,只有滿足這三個條件,才值得去收藏。在今年北京誠軒的春拍中,一件清乾隆粉彩象生瓷金玉滿堂蚌式盤,估價2萬元至4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80.5萬元,就是最好的證明。
乾隆皇帝喜好新奇物件,宮廷各種工藝無不追求精、細、奇等特點。粉彩象生瓷金玉滿堂蚌式盤制作工藝復(fù)雜,集雕塑、陰刻、篦劃、彩繪多種工藝于一身,金魚鱗片、彩斑、菱角纖細莖葉、螺螄殼上的綠色苔點等細節(jié)均繪制精細,栩栩如生,為乾隆朝象生瓷中罕見的精品。在翦淞閣專場拍賣會上,一件清黃靈岫雕瓷硯山也是其中的代表,估價50至80萬元,成交價達到了101.2萬元。這件作品系以瓷仿靈壁石所制成,施鐵褐色釉,其釉色和造型皆仿天然的靈壁石,惟妙惟肖、硯山高絕、兀立崢嶸、石勢縱恣,以瓷凝煉硯山沉靜與靈動之氣息,異質(zhì)傳神,可謂巧奪天工,并且配有烏木底座,為文房陳列觀賞的無上精品,底有“蝸寄居士清玩”楷書刻款,為景德鎮(zhèn)御窯廠督陶官唐英的別號,為其督陶期間的御瓷制品。
一方天地
投資者已經(jīng)從過去對單體物件的研究,轉(zhuǎn)向?qū)σ唤M器物、特定環(huán)境下器物組合的研究,力圖通過一個個場景、環(huán)境,盡量解讀和還原器物真實的內(nèi)涵信息,特別是對于仿古不泥古、小器現(xiàn)大觀的獨特內(nèi)涵,來尋覓具有投資價值的藏品。
綜觀近年來中國藝術(shù)品市場的拍賣,已經(jīng)從單純的海外回流,到挖掘家族收藏,從海外家族收藏,到日本藏家、中國香港藏家收藏,現(xiàn)在許多拍賣行已經(jīng)開始不再“崇洋”,繼續(xù)挖掘身邊一些藏家的拍品了。對于投資者來說,要關(guān)注這些投資新動向,并牢記只有“玩”出來的價值更經(jīng)得住考驗。
迎春花在我國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花種。其原因,當(dāng)不外乎它同時具備兩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不畏寒冷和平易近人。
說它不畏寒冷,是因為當(dāng)嚴冬還沒有走遠、風(fēng)雪仍在肆虐時,它卻敏銳地感受到了氣溫的變暖,迫不及待地率先綻開,為人間迎來久已期盼的春天。它盡管沒有艷麗的色彩、濃郁的芬芳和挺拔的形姿,卻以頑強的生命迎接著春天的到來。對此,古人多有衷心的贊美。如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云“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宋代詩人韓琦也說“覆闌纖弱綠條長,帶雪沖寒折嫩黃。”迎春花的這種沖寒而開的秉性與梅花和水仙有所不同,梅花除了花小與迎春相似外,其香濃和枝健非迎春能比; 而水仙也有粗壯的根莖和肥厚的葉片支撐襯托。迎春則不然,它形體柔弱,枝條纖細,葉片狹小,看似嬌小巧纖柔、弱不禁風(fēng),因此贏得了詩人的格外尊重。宋代名臣晏殊有一首小詩,說它“淺艷侔鶯羽,纖條結(jié)兔絲。偏凌早春發(fā),應(yīng)誚眾芳遲”;詞人趙師俠有一首《清平樂》,說它“纖嬌小,也解爭春早。占得中央顏色好,妝點枝枝新巧。東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與黃金腰帶,壓持紅紫紛紛”都表達了對迎春花弱小早開的特殊感受。
說它平易近人,是由于它的形姿雖弱,卻不嬌貴,自古以來就被廣為栽培。據(jù)北宋文人韓琦和劉敞曾以“中書東廳迎春”和“閣前迎春花”為題作詩來看,早在北宋時期,迎春花就在皇家宮苑中有了栽種,并且引起了關(guān)注。他們詩題中的所謂“中書”、“閣”,是指皇宮禁地中書省和其中的藏書閣。在詩中,他們又分別留下了“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和“為問名園最深處,不知迎得幾多春”的名句。當(dāng)然,迎春花的質(zhì)樸、平凡,更體現(xiàn)在它對于氣候土壤的適應(yīng)性很強,在北方和南方,在荒山和野地,都能健壯生長。現(xiàn)在你無論走到哪里,幾乎都能見到它那樸素婀娜的身影。且不說國內(nèi)各大城市中的各類公園、私人家中的大小庭院、街頭綠地甚至道路高架上,都少不了它的妝扮點綴;即便在山林野地、鄉(xiāng)村小鎮(zhèn)、農(nóng)舍道旁,你也能隨處體會到它那種并不張揚、卻能給人以豐富啟迪的平實的風(fēng)采。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yīng)是發(fā)南枝。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fēng)遲日也,別到杏花肥。——李清照《臨江仙·梅》
雪藏梅,煙著柳。依約上春時候。——晏殊《更漏子·雪藏梅》
絕訝梅花晚,爭來雪里窺。下枝低可見,高處遠難知。俱羞惜腕露,相讓道腰羸。定須還剪采,學(xué)作兩三技。——蕭綱《雪里覓梅花》
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早梅》
水晶欲刻鴛鴦翅,金粉私裁蛺蝶衣。記得小樓熏被夜,夢回宮燭照橫枝。——曾習(xí)經(jīng)《臘梅詩》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fēng)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
云鎖嫩黃煙柳細,風(fēng)吹紅蒂雪梅殘。——閻選《八拍蠻·云鎖嫩黃煙柳細》
席上梅花開勝雪,寒香盡足慰飄零。——仇遠《歲除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