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海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而我最喜歡的并不是那些水,我最喜歡的是那無邊無際的海水。喜歡看著海水慢慢的漲上來。喜歡海水漸漸漲上來索帶上來的那種海風的味道,因為那中風有咸咸的味道!
大海里,有許許多多的水,那些水是經過千辛萬苦才到這里的。看著一點點的水,慢慢的由一條小小的河流,流成了一條大的河。大河又漸漸的流在了一起!
大海是無邊的。因為大海他可以容納無數的大河,在我們生存地球有百分之七十都是大海。
海里有許許多多的生物,里面的是很多的魚,里面的魚有的如同是一顆小石頭似的,有的又如同是一座大山似的。魚兒們可以在水中自由字在游來游去,可以在珊瑚叢之中慢慢的散步!
在那大海里,我們人類就如同是一粒灰塵一樣,是那樣的渺小,是那樣的無助。在大海里我們人類現在是無法生存的,我們在大海的面前是那樣的渺小,在大海之中我們僅僅只是可以在他那神秘的世界里的一個角落里探索而已!
熱愛藝術的她,于1918年考進上海圖畫美術院(后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朱屺瞻、
一代畫魂潘玉良
王濟遠學畫。1925年她以畢業第一名的成績獲取羅馬獎學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進入羅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學習油畫和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羅馬國際藝術展覽會上榮獲金質獎,打破了該院歷史上沒有中國人獲獎的記錄。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術教育成為畫家的極少數例子。潘玉良,畫家、雕塑家。畢業于巴黎及羅馬美術專門學校,作品陳列于羅馬美術展覽會,曾獲意大利政府美術獎金。
縱觀潘玉良的藝術生涯,可以明顯看出她的繪畫藝術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融合中萌生發展的。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從古人而忘我之”的藝術主張。對此,法國東方美術研究家葉賽夫先生作了很準確的評價:“她的作品融中西畫之長,又賦于自己的個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國書法的筆致,以生動的線條來形容實體的柔和與自在,這是潘夫人的風格。她的油畫含有中國水墨畫技法,用清雅的色凋點染畫面,色彩的深淺疏密與線條相互依存,很自然地顯露出遠近、明暗、虛實,色韻生動……她用中國的書法和筆法來描繪萬物,對現代藝術已作出了豐富的貢獻。
代表作有《花卉》、《和女人體》、《浴女》、《瓶花》、《月夜琴聲》等。畫作《月夜琴聲》今年10月將出現在香港蘇富比秋拍會上,此作品約為1950年所作,創作于潘玉良二度赴法時期,畫幅中一身著中式長衫衣褲的女子懷抱著琵琶,于滿月的夜里撥彈著琴弦。女子神情溫婉具東方古典之美,在人物手部與五官的勾畫中,見東方線描的秀雅。此畫境讓人聯想到潘玉良初次與其另一半潘贊化相見、緣定終身場景。作品最早為法國私人收藏家直接購自潘玉良的好友王守義,今現身市場甚為難得,估價為380萬至500萬港元
潘玉良,可以說是舊上海最為傳奇的紅顏女子,她撲朔迷離的身世以及迷樣的際遇,都讓她的名字在她親手繪制的舊上海畫面上定格為一抹亮麗的色彩。
如果說黃鶯鶯的女人香是從歌聲中流淌出來的,那么潘玉良的女人香就是從油彩中飄散出來的。從到小妾到畫家,她非同尋常的人生際遇,就像一幅充滿了謎語的油畫,仿佛帶著蒙娜麗莎般的蠱惑魅力讓人魂牽夢繞,回味無窮。而從油彩中散發出來的凝香,竟然讓一座城市、一個年代沉湎其中,久久不肯夢醒。
第一劇場播出的電視劇《畫魂》濃墨重彩地截取了潘玉良一生中最絢麗、最動人的十幾年,傳說中的才情女人潘玉良就這樣在幾十年后通過光影與我們再次親近,這或許就是我們觀賞上海灘風情時最渴望的一抹異香吧。
電視劇《畫魂》講述了潘玉良的那段傳奇人生:青樓出身的潘玉良十八歲后在兩位男人的幫助下走上了藝術之路,并在藝術之都巴黎登峰造極,成為享譽中西的大畫家,這絕對是一個異數,更準確地說是一段傳奇。與此同時,她終其一生也都掙扎在這兩位男人和另一位女人的情感漩渦中,無意依靠卻又難以割舍,最后一個人孤獨地離世。
這就是上世紀名噪一時的旅法女畫家潘玉良,從十里洋場發軔,到藝術之都巴黎,她帶給我們的是一段攙雜了舊上海和異國風情的不老沉香。
2.周璇
籍貫:江蘇常州 語言:普通話,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話),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話)
代表作:歌曲《夜上海》《花樣的年華》《四季歌》《天涯歌女》《何日君再來》《月圓花好》《鳳凰》《長相思》《采檳榔》《漁家女》;電影《馬路天使》《孟姜女》《西廂記》《漁家女》《長相思》
周璇,常州人,中國最早的兩棲明星。作為一代歌后,她的名字是國語流行歌曲史上一個金字招牌,被譽為“金嗓子”。她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一副名副其實的好歌喉,不僅音色甜美、音質細膩,而且吐字清晰,經過麥克風傳將出來更是委婉動人,就是不愛聽國語流行歌曲的人,也會對她燕語鶯聲一般的歌喉留下難忘的印象。作為影后,她是典型的感覺派明星,表演生動自然。1941年,當時的《上海日報》公開刊登啟事選舉“電影皇后”,經各界投票,周璇榮膺影后,她卻婉拒了。亦歌亦影、德藝雙馨加上曲折凄涼的身世,使得周璇更加深受大眾的青睞與關心。
周璇一生演唱了200多首歌曲,演出了40多部電影,并主唱過電影主題曲和插曲100多首。
周璇的作品被鄧麗君等后來者無數次的翻唱并出現在多部影視劇中,以她為題材或原型的影視劇、歌舞劇等文藝作品也是不勝枚舉。在那個年代,沒有如今繁多的高科技后期制作修飾,她純凈甜美的歌聲,以及美麗優雅的身影,代表著老上海的時光與風情,透過滄桑的黑膠碟和老膠片緩緩流淌。
如果說胡蝶是舊上海膠片里的精靈,那么周璇就是舊上海老唱片的最華美的音符。說到舊上海的紅顏沉香,周璇是一塊彌久真的香玉,就象她的名字子里有個寓意為玉石的“璇”一樣,她的一生,華麗而又沉重。
周璇兒時不幸,被幾經送養,七八歲時,被送進一個歌舞班,處次涉及文藝。1934年,上海《大晚報》舉辦“播音歌星競選”,周璇結果名列第二,電臺稱譽她的嗓子“如金笛沁入人心”,獲得了“金嗓子”的稱號,從此唱紅上海灘。
1937,周璇演唱的《何日君再來》,一時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1941年,周璇還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演唱了《四季歌》和《天涯歌女》,這兩首歌流傳至今,成為不朽的經典名曲。
“金嗓子”周璇不僅唱歌出眾,還在光影中呈現了她的風采,其中《馬路天使》是周璇的代表作品。據說抗戰勝利后,趙丹與周璇在上海相遇,問周璇這些年拍了些什么片子?周璇不無傷感地說:“不要提了,沒有一部是我喜歡的戲,我這一生中只有一部《馬路天使》……”
周璇的情感生活坎坷,三次婚戀都以失敗而告終,正像她在歌曲里所唱的:天地蒼蒼,人海茫茫,知音的人兒在何方?叫人費思量……不瘋魔,不成活,在演藝圈無限風光的周璇卻被診斷有精神疾病,1957年,她突發性腦炎被送進醫院,一代紅顏,就此離開了人世。但她的聲音,仍在今天生長不息。
3.胡蝶
胡蝶(1908-1989.4.23),原名胡瑞華,中國早期著名女演員,民國時期“電影皇后”,生于上海,祖籍廣東鶴山。胡蝶是橫跨中國默片時代和有聲片時代的著名影星,早期與阮玲玉同為中國無聲電影的代表性演員,1931年主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后轟動全國,甚至吸引眾多海外僑胞的目光。胡蝶一生飾演過娘姨、慈母、女教師、妓、舞女、闊小姐、勞動婦女等多種角色,氣質富麗華貴、雅致脫俗,表演溫良敦厚、嬌美風雅。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日報》發起“電影皇后”評選活動,胡蝶以21334票的最高票數當選。胡蝶與阮玲玉雖同為紅極一時的影星,也同樣歷經坎坷,遭遇惡毒謠言的攻擊,但因性格不同而命運截然不同。晚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病逝于溫哥華,遺言留下一句“蝴蝶(胡蝶)要飛走了。”
胡蝶是中國早期影壇最燦爛的明星,是家喻戶曉的“電影皇后”。胡蝶與阮玲玉名聲相當,可結局大異。阮玲玉在電影事業的盛年戛然作別,胡蝶則有著長久的藝術生命。阮玲玉以決絕的方式表達了所遭難堪與委屈;胡蝶一生同樣有過進退維谷的窘境甚而險境,但她展現給人的始終是深深的酒窩,含蓄的笑意。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阮玲玉、胡蝶、周璇等明星范兒成了那個時代最高的審美標準,她們的明星氣質有了強烈的示范意義。于是,名妓花魁時代日益衰落,代之興起的是一代上海灘上具有摩登色彩的名媛貴婦,也帶領上海也進入交際花時代。
個人作品:
1925年《戰功》、《秋扇怨》
1926年《夫妻之秘密》、《電影女明星》、《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第一、二集)《珍珠塔》(上下集)《盂姜女》、《孫行者大戰金錢豹》
1927年:《白蛇傳》(第三集)、《女律師》、《新茶花》、《鐵扇公主》、《蔣老五殉情記》
1928年:《大俠復仇記》(前后集)、《女偵探離婚》、《白云塔》、《血淚黃花》
1928年—1931年:《火燒紅蓮寺》(三至十八集)
1929年:《富人的生活》、《愛人的血》、《爸爸愛媽媽》
1930年:《桃花湖》(前后集)、《碎琴摟》
1931年:《歌女紅牡丹》、《如此天堂》(前后集)、《紅淚影》《三箭之愛》《鐵血青年》、《銀星幸運》
1932年:《落霞孤鶩》、《戰地歷險記》、《自由之花》、《啼笑因緣》
1933年:《滿江紅》、《狂流》、《脂粉市場》、《鹽潮》、《姊妹花》、《春水情波》
1934年:《三姐妹》、《路柳墻花》、《麥夫人》、《女兒經》、《美人心》、《再生花》、《空谷蘭》
1935年:《夜來香》、《兄弟行》、《劫后桃花》
1936年:《女權》
1937年:《永遠的微笑》 1938年:《胭脂淚》
1940年:《絕代佳人》
1941年:《孔雀東南飛》
1947年:《春之夢》、《某夫人》
1953年:《青》
1959年:《兩代女性、《后門》、《苦兒流浪記》、《街童》
1966年:《孤兒奇遇記》、《塔里的女人》、《明月幾時圓》
在一個小資如此盛行的年代,舊上海無疑是很多人的夢想家園。十里洋場上的那些燈紅酒綠、風花雪月,被壓縮進一張張發黃的膠片,把往昔的浮華和榮耀一直閃爍到今天,胡蝶就是那些膠片里最華麗的影象。
雖然在如今的上海輔慶里,這個長大后改名為“胡蝶”的女孩,已漸漸陌生,但循著那股深刻入骨的味道,我們可以在70多年前風雨飄搖的舊上海找到那抹沉香。那時候她的名字是這個城市的驕傲,也是這座城市的味道。舊上海傳奇女星胡蝶先后主演了百余部影片,成功地飾演了中國不同階層的各類女性形象,成為中國電影拓荒期和成長期的同步人和見證人。
胡蝶加冕影后,不僅受到影迷們的追捧,也為廣告商所青睞,做的廣告自然最多,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商品也是不少,就連喜歡啟用國際巨星做宣傳的力士香皂,也請了胡蝶來做廣告。在當時看來,胡蝶的形象非常符合中國民間傳統的美女標準。她除了臉若銀盤、明眸皓齒、膚如凝脂之外,雙頰上的一對酒窩更是她的招牌。這個以“梨渦美人”揚名影壇的明星是那個時代中國男性的“夢中情人”。
1975年,胡蝶赴加拿大定居,化名為潘寶娟。1989年4月23日,翩舞人間近百年的胡蝶在溫哥華因病與世長辭。她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是:“胡蝶要飛走了!”胡蝶最終蝶化而去,她那美麗的身影卻長留人間,一同留下的還有那剪不斷理還亂的前塵往事,胡蝶就這樣飛走了,在另一個世界里繼續翩翩起舞,最終化成了花兒的靈魂,只留下那縷余香,仍執拗地鉆入我們的靈魂深處。
4.張愛玲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系出名門,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不過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歐洲,生下她和弟弟在父親和后娘的監管中成長(詳見《私語》)。或許這是導致張后來的作品充滿悲觀與勢利的主要原因。她筆下的女性是實實在在的:自私、城府,經得起時間考驗。就是這些符合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蒼涼的味道,反復地提醒著世人所有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于人間。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計較的小女人:認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質遠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張愛玲離開了父親逃到了母親那里,母親給了她兩條路,讓她選擇:“要么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么用錢來讀書。”張愛玲毅然選擇了后者,然而,母親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好,而母女間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種不易察覺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張愛玲說:“這時候,母親的家亦不復是柔和的了。”
中學時期的張愛玲已被視為天才,并且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后來戰亂逼使她放棄遠赴倫敦的機會而選擇了香港大學。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無奈畢業前夕香港卻淪陷了。關于她的一切文件紀錄盡數被燒毀。對于這件事,她輕輕地說了幾句話:“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大有一種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沒有后悔。
此后張愛玲返回上海,因為經濟關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寫作,來渡過難關。《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卻成為她的成名作,替張愛玲向上海文壇宣布了一顆奪目的新星的來臨。張愛玲的這兩篇文章是發表在由周瘦鵑先生主持的《紫羅蘭》雜志上的。繼之而來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國現代文學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認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業如日中天的同時,她戀愛了。偏偏令她神魂顛倒的是為大漢奸政府文化部服務的胡蘭成。
張愛玲為這段戀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蘭成已婚,不管他漢奸的身份。
戰后人民反日情緒高漲如昔,全力捕捉漢奸。胡蘭成潛逃溫州,因而結識新歡范秀美。當張愛玲得悉胡蘭成藏身之處,千里迢迢覓到他的時候,他對她的愛早已燒完了。張愛玲沒能力改變什么,她告訴胡蘭成她自將萎謝了。然而,凋謝的不只是張愛玲的心。往后的日子縱然漫長,她始終沒再寫出像《金鎖記》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漢奸罪惡史》中,張愛玲榜上有名,這多多少少拜胡蘭成所賜。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卻是張愛玲一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后張愛玲在美國又有過一次婚姻,她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相識于1956年,對方是個左派作家,兩個人于同年8月14日在紐約市政府公證結婚。直到1967年賴雅逝世。
主要作品:
小說
《不幸的她》上海圣瑪利女校年刊《鳳藻》總第十二期,1932年,為作者處女作,(華東師大陳子善考證)。
《牛》,上海圣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1936年。
《霸王別姬》,《國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爐香》,上海《紫羅蘭》雜志,1943年5月,收入《傳奇》。
《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1943年6月,收入《傳奇》。
《茉莉香片》,上海《雜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傳奇》。
《心經》,上海《萬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傳奇》。
《傾城之戀》,《雜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傳奇》。
《琉璃瓦》,《萬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金鎖記》,《雜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傳奇》。
《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連環套》,《萬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張看》。
《年青的時候》,《雜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傳奇》。
《花凋》,《雜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傳奇》。
《紅玫瑰與白玫瑰》,《雜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傳奇》。
《殷寶滟送花樓會》,《雜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記》。
《等》,《雜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留情》,《雜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傳奇》。
《創世紀》,《雜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張看》。
《鴻鸞禧》,上海《新東方》第9卷第6期。1944年6月。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記》,臺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報》,1950年連載,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
《十八春》,上海《亦報》連載,1951年出單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戀》,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遺事》,臺北《文學》雜志,1957年,收入《惘然記》。
《怨女》,香港《星島晚報》連載,1966年,臺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緣》,1968年,先在臺灣《皇冠》雜志刊出,后改名為《惘然記》,收入《惘然記》。
《相見歡》,收入《惘然記》。
《色·戒》,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記》。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記》,1983年。
(以上三篇約作于1950年,發表時間晚。)
《小團圓》(創作于1970年,于2009年2月23日在臺出版,4月8日在大陸于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出版發行,引起熱議。)
《同學少年都不賤》(這部中篇作于1973年至1978年之間,2004年2月臺灣皇冠出版社推出了這本小說的正體字單行本。)
《雷峰塔》《易經》繁體版(2010年9月在臺出版)
《異鄉記》出版(2010年12月1日)
《雷峰塔》《易經》簡體版大陸發行(2011年4月)
散文
《遲暮》,上海圣瑪利亞女校《鳳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瑪利亞女校《鳳藻》1936年刊。
書評四篇,《國光》第1、6期,1936—1937年。
《論卡通畫之前途》,上海圣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天才夢》,西風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張看》。
《到底是上海人》,《雜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戲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記》,《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記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雜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燼余錄》,《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談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則》(包括《走!走到樓上去》、《有女同車》、《愛》),《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論寫作》,《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張看》。
《童言無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說胡蘿卜》,《雜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語》,《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國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詩與胡說》,《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寫什么》,《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傳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櫻語錄》,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戲》,《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畫》,《雜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談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談音樂》,《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借銀燈》 1944年12月中國科學公司初版, 收入《流言》。
《夜營的喇叭》《銀宮就學記》《存稿》《雨傘下》《談畫》(以上均收入《流言》中,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
《氣短情長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雙聲》,《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雜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蘇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語錄》,《雜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張看》。
《中國的日夜》,收入《傳奇》增訂本,1947年。
《華麗緣》,上海《大家》月刊創刊號,1947年4月,收入《惘然記》。
《有幾句話同讀者說》,收入《傳奇》增訂本。
《〈太太萬歲〉題記》,上海《大公報、戲劇與電影》1947年12月3日。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自序》,1954年7月。
《〈愛默森文選〉譯者序》1964年。
《憶之》,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談看書》,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談看書后記》,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紅樓夢魘〉自序》,臺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張看〉自序》,臺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記〉序》,臺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國語本《海上花》譯后記,1983年10月1日、2日臺北《聯合報》副刊。
《〈海上花〉的幾個問題》(英譯本序),1984年1月3日臺北《聯合報》副刊。
《表姨細姨及其他》,臺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
《談吃與畫餅充饑》,臺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臺北《聯合報》副刊。
《草爐餅》,1990年2月9日臺北《聯合報》副刊。
電影劇本
《太太萬歲》1947年。
《不了情》(1947年)
《哀樂中年》(1949年)
《太太萬歲》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情場如戰場》(1957年)(改編),1956年攝制,收入《惘然記》。
《人財兩得》(1958年)
《桃花運》(1959年)
《六月新娘》(1960年)
《南北一家親》(1962年)
《小兒女》(1963年)
《一曲難忘》(1964年)
《南北喜相逢》(1964年)
《紅樓夢》(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分上、下集,未有拍成)
《魂歸離恨天》(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未有拍成)
學術論著
《紅樓夢魘》,臺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
《〈海上花列傳〉評注》,臺灣《皇冠》雜志刊出,1981年。
譯文
《愛默生選集》. 皇冠. 1992. ISBN 9 573 306 778.
《海上花列傳》(漢譯英)。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與人合譯,英譯漢)。
她的小說《色·戒》[1]被著名導演李安拍成電影。《色·戒》的創作靈感來自王爾德的《薇拉》(Vera)。王爾德是張愛玲一直崇尚已久的偶像,她的個性與作風將王爾德模仿得淋漓盡致,簡直是一個翻版。
其他
張愛玲. 《自己的文章》. 上海: 《新東方》雜志. 1944年7月.
張愛玲. 《張看》. 臺北: 皇冠文化.ISBN 9 573 305 461.
張愛玲. 《對照記》. 皇冠文化.ISBN 9 789 573 310 921.
張愛玲. 《余韻》. 皇冠文化. 1991.ISBN 9 789 573 305 521,ISBN 9 624 510 377.
張愛玲. 《回顧展 1》. 皇冠. 1991.ISBN 9 573 305 437,ISBN 9 624 510 075.
張愛玲. 《回顧展 2》. 皇冠. 1991.ISBN 9 573 305 445,ISBN 9 624 510 083.
張愛玲. 《續集》. 皇冠文化. 2003.ISBN 9 573 305 518,ISBN 9 624 511 705.
張愛玲. 《沉香》. 皇冠文化. 2005.ISBN 9 573 321 750.
張愛玲. 《小團圓》. 臺北、香港/內地: 皇冠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9. ISBN:9 789 573 325 208 , ISBN:9 787 530 209 981.
張愛玲. 《易經》(<The Book of Change>). 臺北: 皇冠文化. 2010-9-6. ISBN:9 789 573 327 097.
張愛玲. 《雷峰塔》(< The Fall of the Pagoda>). 臺北: 皇冠文化. 2010-9. ISBN:9 789 573 327 103.
在舊上海的班駁沉香中,張愛玲永遠是那第一爐香,當我們在揭開舊上海那本如花相冊時,第一眼總是留給了張愛玲。泛黃的紙張,模糊的黑白印刷,一代奇女子卻身著一襲華麗的旗袍,倨傲的仰著頭……相信所有的人都會在那一刻迷戀上這個女子的傳奇、高貴以及驕傲。
初讀張愛玲,大多都在那個似懂非懂的年齡,是看不出什么的。只是那種朦朦朧朧的舊上海的小資,象那杯咖啡,蔓延開來,充滿整個心情;再讀張愛玲,感慨于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啊……原來在她的洞察世故的冷目之后,也有此感慨!三讀張愛玲,心情來自她的情感世界,在看似堅強、高傲的張愛玲背后,一個的情路坎坷,再多的高傲也只能化為無奈。于是,張愛玲精心點燃的那爐香,總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熏濕了若干年后你我的眼睛,那刻的紅顏沉香,竟是如此的深重。
“生命是一襲華麗的長袍,爬滿了虱子”,塵世有多么繁華熱鬧,張愛玲隨手輕輕一揭,卻讓我們看見繁華似錦的幕布后哀涼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覺里,蒼涼就應該是灰蒙蒙的那種,有些恍惚,有些迷離,而她的蒼涼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溫暖的,舒適的,竟是那抹化不開的香。
5.阮玲玉
阮玲玉(1910.4.26—1935.3.8),中國無聲電影時期著名影星,民國四大美女之一,生于上海,祖籍廣東香山。由于父親早逝,阮玲玉自孩童時期隨母親為人幫傭,母親節衣縮食供她上學。1926年為自立謀生奉養母親,阮玲玉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從此踏入影壇。代表作《野草閑花》、《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是中國默片時代最具票房號召力的演員之一,被認為代表了早期中國演員的演技最高水準。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同張達民和唐季珊的名譽誣陷糾紛案,不堪輿論誹謗的阮玲玉心力交瘁,于1935年婦女節當日服安眠藥自盡。噩耗傳來震驚電影界,各方唁電不可勝數,上海二十余萬民眾走上街頭為其送葬,隊伍綿延三里,魯迅曾為此撰文《論人言可畏》。阮玲玉生前出演電影29部,但歷經亂世戰火,目前僅發現9部幸存。
阮玲玉的父親在她6歲時病故,她與母親倆人相依為命,在上海崇德女子中學(今同濟大學附屬七一中學)就讀。1926年(16歲)時,經張慧沖介紹,考入明星影片公司,開始其電影藝術生涯,主演《掛名夫妻》等5部電影。1928年轉入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主演《寶鑒》等6部電影。1930年轉入黎民偉、羅明佑創辦的聯華影業公司,主演《野草閑花》(飾演賣花女)一舉成名,奠定她在影壇的地位,一生共主演29部電影。 阮玲玉相繼在“明星”、“大中華百合”公司主演近20部影片,所扮演在愛情、婚姻方面屢遭不幸的少女或嬌媚潑辣的風流女子。1930年進聯華影業公司,主演該公司創業作《故都》,扮演燕燕獲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壇的地位。
阮玲玉的作品風格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明星、大中華百合時期)多主演通俗社會片,甚至神怪片,飾演低下階層的墮落女性,如一類人物;或者是在舊社會受欺壓而不反抗的弱女子。后期(聯華時期)受新興電影運動(又稱左翼電影運動)影響,表演風格有所轉變,轉折點是在卜萬蒼導演的《三個摩登女性》中飾演對舊社會覺悟的女工周淑貞。其后主演的作品如《香雪海》(飾演農村婦女、尼姑)、《小玩意》(飾演抗日的農村手工藝人)、《神女》(飾演)、《再會吧,上海》(飾演女教師)等,演活了社會各階層不同的女性形象。阮玲玉之于中國影壇的貢獻被一些人比喻為葛麗泰·嘉寶、英格麗·褒曼之于美國好萊塢。
阮玲玉端莊大方,清麗脫俗。對待表演藝術,她勤奮刻苦,傾注了全部的熱情,不懈追求。表演中,她能夠準確地體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覺,并用適當的眼神、表情、動作準確地表現出來。這種準確的內心感應力和形體表現力結合得又非常自然,顯示出她卓越的才華和非凡的功力。
她在《野草閑花》、《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人生》、《歸來》、《再會吧,上海》、《香雪海》、《神女》、《新女性》、《國風》等一系列影片中擔任主角,在這批暴露社會黑暗,表現下層勞苦群眾生活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各種飽受苦難的中國婦女形象。
這些形象中,有女工、村婦、教員、舞女、、藝人、作家等。人物大多身世悲慘,經歷坎坷,屢遭磨難而一直奮斗不息,雖然最終都是以自殺、出家、入獄、慘死為結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純潔美好的心靈。其中,《神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她以精湛的演技,把一個品格崇高的母親與一個地位卑微的奇跡般地融合為一體,出神入化,令人心靈為之震動。
隔岸凝望,屬于岸那邊的舊上海的浮華雖說已迷人眼,但浮華背后卻是種莫明的痛。那種憂傷的心情味道,我們隔了時光的海寄給了阮玲玉,一個舊上海悲劇女王的戲夢人生。
影片《阮玲玉》為我們呈現了陸離的舊上海風貌,以及阮玲玉的傳奇一生。張曼玉的裊娜和頹廢的華麗真實地把那顆70年前的香魂交到了我們的手上,穿越歲月的沉淀,張曼玉打開了屬于阮玲玉的那爐沉香。
阮玲玉是真正為無聲電影而生的人,雖然她沒有在銀幕上說過一句話,這個“默片時代”的女王,只用肢體和眼神就為我們傳遞了窒息的風情。
1、被稱為打孔巨匠的海洋生物是威德爾海豹。
2、韋德爾海豹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冰洞,是海洋學家進行海洋生態環境研究的極好場所。海洋學家可利用這些冰洞采集海水樣品,從而進行海洋化學和海洋生物學的研究;還可以把各種海洋學儀器放進冰洞,進行海洋物理學等學科的研究。假如用人工鉆這樣一個冰洞,要耗費很多人力和物力。因此,人們把韋德爾海豹稱為打孔巨匠和海洋學家的有力助手。
2、韋德爾氏海豹(拉丁文學名:Leptonychotes weddellii),又名威德爾海豹、威氏海豹或威德爾氏海豹,是海豹科下韋德爾氏海豹屬的唯一種動物,由一位英國的南極的航海探險家詹姆士·威德爾(James Weddell)所命名。這種海豹主要分布于南極周圍、南極洲沿岸附近海域,據估計目前大約有 80 萬頭。體長約3米,雌性體形大于雄性,以魚類、頭足類等海洋中的生物為食。相對于一般的海豹,由于韋德爾氏海豹較為溫馴,而且牙齒沒有食蟹海豹尖銳,這使捕食它們的鯨類更為喜愛捕食。
(來源:文章屋網 )
每個互聯網用戶每天會面對不同的屏幕,而且時間會超過十個小時。大數據營銷則是通過設備的基礎數據為行業用戶進行維度劃分,然后把廣告策略投入到不同屏幕上,讓用戶能感受到更真實的效果。
大數據的營銷不僅對傳統營銷帶來挑戰和升級,而且對新媒體也帶來一些商業價值和商業奇跡,大數據可以讓媒體企業真實地了解到用戶最基本的需求。“所見即所得,所得即所見的生態系統就是一個理想化的傳播,把營銷精確定向到一塊屏幕上,而且大數據營銷中最好的應用表現就是將有效的信息精準的投放到受眾面前,這是大數據產生的魅力。”付海鵬認為,營銷是傳播的根本。
大數據使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為傳統媒體帶來新的升級。大數據的出現,包括屏的出現被定義為一個媒介,是不是意味著傳統媒體將要消失?答案是否定的,付海鵬分析到,實際上紙媒也是一種媒介,將來也可以是一個屏的概念。“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很多新聞雜志都在出電子版,都在出APP,這也是往大數據時代的一個轉變。大數據不僅不會讓傳統媒體消失,反而會讓他們更加豐富。”
【關鍵詞】大數據;海關審計;實現途徑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京津冀、廣東地區海關區域通關、長江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等重點領域的改革,已打破海關監管的地域藩籬,改變了海關傳統的作業模式,對傳統的翻單證、看賬冊的審計監督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戰,海關審計傳統作業模式難以適應海關改革的發展需要。探索在審計實踐中運用大數據技術的途徑,加大數據綜合利用力度,提高運用信息化技術查核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大數據技術簡介
大數據技術是數據分析的前沿技術。簡言之,大數據技術就是一種從海量數據中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對于“大數據”(Big data),研究機構Gartner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作為一項重要的技術革新,大數據技術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一是數據基礎必須具備海量特性;二是可以根據設定好的管理或經營目標反向尋找管理中實際存在的關鍵節點和核心環節;三是數據重新梳理有助于提升決策力和修正決策方案、使既有信息資產爆發更大價值。而這幾方面的特點,與海關審計工作的各項需求是相契合的,海關當前林林總總的信息系統的建設,也為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審計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海關審計實踐中運用大數據技術的必要性和機遇
1.大數據技術在海關審計實踐中的必要性
(1)國家對審計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快推進審計信息化。探索在審計實踐中運用大數據技術的途徑,加大數據綜合利用力度,提高運用信息化技術查核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能力。創新電子審計技術,提高審計工作能力、質量和效率”,給海關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海關現有監控系統的局限性無法完全滿足審計工作需求。目前,對海關執法領域審計的數據分析主要依托綜合業務管理平臺、海關執法廉政風險預警處置系統等,難以完全滿足審計工作提取數據量大、分析相對宏觀等業務需求。主要表現在:一是在數據提取上,上述系統對一次性數據的提取均有上限控制,如綜合業務管理平臺只能支持50000條數據的一次性提取。二是在數據的運算上,上述系統都為在線系統,運算大容量數據時速度較慢,同時會影響其他用戶的正常使用。三是海關通用財務管理系統、罰沒財物管理等系統主要用于作業信息的記錄及統計上報等,缺乏監控分析功能設置,基本建設等關鍵領域尚缺全國海關統一的管理系統,影響監督的深度和廣度。
2.大數據技術給海關審計實踐帶來的機遇
(1)審計認同感大為加強。海關內審部門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內部監督部門,早就秉承了用數據說話的傳統。審計報告中無論是綜合評價,還是揭示問題,無一不是以數字為支撐的。在大數據時代,充分利用數據倉庫、聯機分析、數據挖掘和數據可視化等技術、把離散存儲于不同系統中的海量數據彼此關系并進行深度挖掘分析,可以對海關相關政策實施的效果、財政性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評估,從而得出客觀的審計結論,從而進一步提升審計自身的地位。
(2)審計所需要的基礎數據的獲取將變得更為便利。隨著大數據技術發展,跨越系統、跨越平臺、跨越數據結構的技術將使海關內部、外部得以流暢協同,所有審計所需的數據在設置一定的權限后都可以直接獲取,大大節約了審計成本。同時由于利用大數據技術,數據處理及分析響應時間將大幅減少,審計工作的效率將明顯提高,可以同時對多個類別,多種領域的數據進行同時分析、處理。
(3)將更有利于提高審計報告的權威性和精準性。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對海關長年累月形成的業務和財務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出某種風險特點,提示違規問題的潛在規律,為海關黨組決策提供關鍵依據,同時還可以評估上級決策的實施效果,從而不斷發現問題。隨著審計分析的進一步深化,不但是對純數據可以進行分析挖掘,對視頻資料、圖表等都可以進行深度挖掘、人工智能。
三、大數據技術在海關審計實踐中的實現途徑
1.拓展基礎數據資源
一是豐富海關執法相關領域基礎數據源,打破部門之間存在數據壁壘,實現海關緝私行政執法數據、稽查數據、監管場所信息、口岸單位數據等的關聯比對,尤其要打破目前各關區和海關各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信息互聯互通。二是海關預算和財務管理方面,引入海關通用財務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等現有信息系統的基礎數據,打破現有系統之間數據分散、相互獨立、無法互通的現狀,實現“財”與“物”的聯動比對,實現海關所有信息系統之間數據的對碰分析。三是推動海關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對物資采購、基建修繕等領域信息系統的開發建設,為實現財務管理、政府采購、基建修繕、資產管理的橫向聯動分析以及海關總署-直屬海關-隸屬海關三級縱向聯動分析奠定基礎。
2.完善現有海關系統
以海關執法廉政風險預警處置系統為依托整合優化執法領域審計數據分析平臺,在充分利用現有系統數據資源和監控功能的基礎上,開發定制部分海關審計監控指標,完善構建按照不同系統用戶形成涵蓋全國海關數據指標集中展示和預警模塊。同時引入大數據思維,開發適應海關常規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實踐需要的功能,一方面突出對被審計單位貫徹落實海關總署黨組重大決策、重要政策執行、業務發展動態和變化趨勢的整體分析把握,更突出對執法統一性、自由裁量權規制、高風險節點指標等落實情況的監控。另一方面,要充分應用結構分析、多維分析、挖掘分析等分析方法,開展海關橫向區域間對比分析、跨業務領域數據結合分析和縱向歷史趨勢分析,為有效發現系統性、區域性風險提供數據支撐。
3.外購公認的優秀大數據服務
先進的分析技術和大數據工具的進步神速,它們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幫助用戶獲取新的統計角度和結果。Tableau、Qlikview和NoSQL等工具和平臺迅速崛起帶來了全新的分析視角和機會,基于成熟的分析、視覺化以及數據管理的全新生態系統也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改變著信息使用者的分析能力。可提供這類工具的供應商不勝枚舉,開放資源的開發商數量更是不計其數。作為海關審計的大數據建設,應該不僅僅局限于海關自身的技術開發力量,更為重要的是學會怎么利用現有的比較成熟的數據采集和挖掘手段,以降低成本,提升海關審計監督效益。
4.加強海關審計信息化隊伍建設
不論大數據技術和審計信息化系統多么完美、便捷和智能化,但是,信息技術仍然只是一種工具,操作和使用的是審計人員。不論是過去和將來,真正發揮監督作用的,仍然是審計人員敏銳的判斷力、分析力和核查能力。要更好發揮大數據技術在海關審計工作中的效果,應從以下幾點入手,加強審計隊伍的整體能力建設水平:一要加大海關信息化系統應用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審計人員對數據的提取能力、分析能力、挖掘能力,培養一批既懂計算機技術又熟悉海關審計業務的復合型骨干人才。二要在現有海關審計專家基礎上建立與信息技術專家合作的研發模式,租賃或引入熟悉大數據技術的人才,發揮“鯰魚效應”,激活審計隊伍學知識、用知識的熱情和潛能。
參考資料:
[1]《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國發[2014]48號),2014年10月
[2]劉家義.加快審計信息化建設步伐 全面提升審計能力和技術水平.在全國審計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2年7月10日
[3]王安春.審計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實施原則.企業管理,2012年第2期
[4]徐正光.淺談“大數據”背景下的審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