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月十四鬼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鬼節注意事項: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盡量避免出門。若遇到鬼壓身、鬼打墻
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里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清明節
我國傳統節日 參見 “ 清明節 ”詞條。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后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于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農歷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并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愿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道教的“中元節”
按照道教的文化邏輯,一年的時空應該分成上下陰陽兩半,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育世界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將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這里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里說的“官”,不是指人間官員的“官”,而是指意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類似于中國圍棋對奕中的“官子”的那個“官”。
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于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中國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許多宗教。世界上的許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樣講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體,這使得宗教傳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國道教傳教的目的很明確,道教傳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傳播道德倫理是“因材施教”的。對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經》的道理,對那些智慧不夠或者沒有多少時間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倫理建設的人,就采取編寫故事去說明道理,“寓教于游樂”,就是來源于中國道教的傳教方法。
中國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對于一般教眾,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樂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游,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于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并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所以,“中元節”又是中國節日中的“懺悔節”和“贖罪節”,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通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 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 ;燒衣節 ;。
后來,有的地方 ;燒寒衣 ;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 ;燒包袱 ;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 ;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關于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后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后,只聽見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后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涂:"我并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歷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于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鬼節起源
鬼節源于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于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于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每一個節日都有它在這個世界之中存在的意義。那么應該從哪一些方面了解到這些節日為什么會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又產生了,什么樣的一種影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1中元節是什么_中元節的忌諱,歡迎參閱。
2021中元節是什么中元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七月十四和十五,其名源起道教,又被稱為七月半、鬼節,佛教中叫做盂蘭盆節。在中元節人們會放河燈祭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也有在外的游子,畫地燒紙,就好像自己回到了家鄉。
中元節的忌諱一、床頭不可以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二、夜游。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游,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三、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四、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五、晚上曬衣服。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還
中元節的含義中元節在每年農歷的7月15日,俗稱"鬼節",是中國重大節日也是道教節日,我們所熟知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上元節,十月十五日寒食節是下元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會在衣服上留下不好的氣息。
1、2020年09月02日星期三(庚子年(鼠年)七月十五,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漢族祭祀先人的日子。
2、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來源:文章屋網 )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這一天。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在這天大家都會放孔明燈,在道路旁放著蠟燭。
記的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在街道上看孔明燈。但是我們左看右看都沒看道大孔明燈,只有小小的孔明燈,于是我便向小賣部的老板問問,一打聽原來還在作呢!沒辦發,于是我們便在路邊等啦!終于做好了大孔明燈,那孔明燈依就像重前那樣,在孔明燈旁邊裝這許多的煙花,當它升空時瞬見煙花飛賤落道許多的地方嚇的人們鳥獸散。雖然在連續放了許多的大孔明燈,但是我以經看膩了。我們走著走著,在路旁發現了許多的孔明燈,我都看的眼紅了。于是我便問媽媽要錢買孔明燈,沒想道媽媽竟然爽快的答應了我的要求,于是我買了兩個一紅一黃的孔明燈在校園放。一開使我們放個紅色的,但是我們不懂怎么放在沒有充滿熱氣時就放飛,結果燒的孔明燈黑晡溜羞的。我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我們等道充滿氣時才把孔明燈放飛,我就像一個成功的小孩子高興的一蹦三尺高,還大叫著“成功了,成功了”。
這個中元節我過的很快樂。
六年級:回義丶那丶過去
天燈又稱孔明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于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后果然脫險,于是后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至于為什么在七月十四這一天放孔明燈,當時在我們那里有兩個版本:其一是紀念孔明,相傳這一天是孔明的死忌。但我后來查了一下《三國》發現諸葛亮卒于蜀建興十二年秋八月(公元234年),和第一個版本是不吻合的。另一個版本是放孔明燈多為祈福之用,村里的男女老少親手在天燈上面寫下心愿,象征豐收成功,健康幸福平安年年歲歲。相傳天燈是由大陸流傳到海南的,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演變至今已成為當地的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風俗,特別在我們儋州這一帶的一些村莊,放孔明燈已形成一種文化和傳統,每逢喜慶日子或盛大的節日,人們都點起天燈來表達他們的美好心愿。點燃天燈前人們都要在燈上寫出自己的愿望,與天燈一起冉冉升向蒼穹,以祈求心愿能實現。
兒時的回憶如此清晰,那是純粹美好的記憶和烙印,是一輩子都不可能抹掉的。母親做的可口點心可以記住一輩子,在90年代初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粉條年糕只有在過節才能吃到的東西,如今卻變得非常的尋常。兒時最懷念的節日除了春節和中秋之外就是七月十四鬼節了。因為這一天除了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媽媽做的美味佳肴之外,還可以到村口那個曬谷場去看大人們放天燈。
村口的那個曬谷場是放天燈的唯一場所。在遙遠的記憶里,七月十四這個日子,農忙已過,所以大人們才有那份閑情來制作孔明燈。在那九月清涼的秋夜里,月光如水般灑滿村間的羊腸小道,夜空繁星點點。當晚各村子都會競賽似的一個接一個放天燈。太陽落下帷幕不久,月亮悄悄爬上夜空時,滿天放飛的天燈就會與滿天星斗爭艷斗鮮,賽著誰占的空間多,誰更亮更高。地上同樣是多如星星般的看客,圍著將要升騰的天燈歡呼雀躍吶喊鼓掌助威,有些有文化的老人還在天燈的上面寫上對聯、詩歌,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有一首詩歌是這樣寫的:天燈啊,天燈,你飛啊飛,載著我們的夢想和希望,飛到天上去,探索祖國的寶藏。整個寧靜的山村就像過年一樣熱鬧。黃昏快到放天燈時刻,孩子們來不及扒幾口晚飯便沖往曬谷場了,為的是第一時間目睹天燈的升空。
為了天燈升騰那一刻的歡呼,我們得準備很多工作。因為制作天燈也是件復雜的工藝。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使一個天燈順利升空,我們得準備好多紙張、廢紙、竹篾、鐵絲、漿糊、煤油等必備物品,而準備這些物品得需一定的經費,童年回憶里,那是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買完好的紙張、鐵絲、煤油就得家家戶戶湊錢,當時大家也算積極響應,基本上是你五分、我一角的支持。廢紙、竹篾就不用錢了,可以自籌。村子里多的是竹子,而且用的量也不多,可以砍幾根村大隊的。要收集做天燈心(現在也叫鳥巢)和助燃物的廢紙就麻煩些,使用量大,而且那年代讀書人不多,到哪整那么多的廢紙呢?得由一批放天燈的“發燒友”挨家問戶找。當時我家有些藏書,父親及叔叔都是讀書人,記憶中的老屋的書架下滿滿排著一行書籍,他們來我家時總能滿載而歸,因為父親也總能找些廢紙出來。
收集做鳥巢和助燃物的廢紙僅是份前提工作,制做天燈骨是份技術活,可不是每個人都會的,得找有經驗的老人做指導工作,特別是燈骨,得去找根足夠長的青竹,然后按天燈的底圓面積圍成適合的圓圈,剛好被天燈套著再用漿糊粘好。套上燈骨之前得用鐵絲把燈骨纏繞綁緊,又在燈骨圈內像蜘蛛織網一樣用鐵絲交叉穿織,最終鐵絲在圓圈中心形成一個小型蛛網狀,那是夾放鳥巢的地方。放天燈時,先點火燃燒地下浸了煤油的廢紙,燃燒中冒出濃濃的黑煙把天燈撐開。后再點燃“鳥巢”,預備的濃煙加上燈心的黑煙滾滾上升,足可以把整個天燈帶到天上去,它攜帶著我們的希望、夢想和鴻運,隨著升騰那一刻集體的“噢、噢、噢”歡呼聲,天燈猶如火箭般直插漆黑的夜空,去與星星月亮爭光映輝,留下的是我們意猶未盡的評論和對夢想的期盼。在地上,望著上空那一團天燈心火,我們就可以知道所放的天燈到底飛得多高多遠。當初制作燈骨這個工序很重要,只有鳥巢放在正中央,才保證天燈升在空中時能夠保持平衡,同時燈心的廢紙要扎緊浸足油,那樣才能保證燈心火燃的時間長久些,燈心火燃燒長久就表示天燈在天空飛行得越高越遠。燈骨掛著的燈火就好像人的心臟一樣重要,燈火滅了猶如心臟停止跳動,人因心臟停止而倒下,天燈也會因燈火熄滅而降落。
其實制作天燈也是件繁重且細心的工作,同時也是令孩子們樂此不疲的一件事情。大人把天燈的樣式裁剪好,孩子們便按照他們指揮把紙張間的邊沿用漿糊粘緊,不得有破漏,否則漏煙沖力不足天燈則無法上天,要是上不了天可是件倒霉的事,白費了一番功夫不說,如果天燈在天空悠晃一陣再落到哪家的屋頂,那家人便要出來罵街了,因為據說誰家落了天燈誰家就在一年內帶來霉運,除非第二天他家得放出一個天燈表示已驅走了霉運。所以為了確保要放的天燈順利升空,各道工序都是非常留神的,由于紙張嬌氣,粘接的過程中孩子們當然要小心翼翼了。誰愿意做一個給別人帶來不幸的人呢?誰又愿意給人罵呢?為了希望、夢想、樂趣,只有盡心地把每道工序都做好了才不會有紕漏。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總能自得其樂,同時也傳播著一種傳統的東西。七月十四鬼節,村里的集體曬谷場便是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找到樂趣的地方,那天放飛天燈的時候,總是圍著村里大大小小的人,大家總會歡呼雀躍吶喊鼓掌,天燈隨著大人小孩“噢、噢、噢”叫聲中騰飛,大家又邊喊邊忙著躲閃升騰天燈滴下來的油火。放完天燈后便靜靜坐著仰望夜空,評論哪個村子的天燈放得高飛得遠,又努力尋找夜空中那么多顆中哪個是我們村子放飛的,伴隨的是美好的希望、夢想,腦海也無限地想著跨出村子的外面會是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