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范仲淹作墓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個“小老頭”其貌不揚,體形消瘦,在人群中他或許只是一個“鄰家老伯伯”,然而,當他步履矯健地走上舞臺,當他拿起麥克風睿智幽默地侃侃而談,你無法不被他的感染力所吸引。他就是被稱為“臺灣戲劇泰斗”的李國修。今年,他再次帶著他的劇團――屏風表演班的“招牌”劇作《三人行不行I》來到上海。在與觀眾的交流互動中,作為一個“小老頭”的質樸和藹以及一個“泰斗”的穩健厚重,都令人贊嘆。而筆者在采訪之后發現,謙卑才是這個為舞臺奮斗了一生的戲劇家最突出的品德。
問:請問《三人行不行I》的原始靈感來自何處?
答: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哪怕去問跟了我很久的演員,恐怕也都答不出來。《三人行不行I》最初的靈感來自于腦中的一個畫面――“如果一個人自己踹自己會是怎樣一個畫面?”我從這個點往前想,往后推,作品就一點點成形了。激發創作的靈感有肘候很小,可能是腦海中的一個畫面,也可能是受一首歌的感動。
問:談談這個戲的創作吧,為什么取名《三人行不行》?
答:這部作品由五個片段組成,分別是序、“早安!臺北”、“南部女孩之死”、“凄涼美麗的愛情故事”和“目擊者”。兩男一女,三人分飾三十個角色,在形式上,借鑒了傳統的三口相聲,并把豐富多樣的表演方式呈現在舞臺上。關于三人行,我是這么想的,中國有句古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又有一個寓言故事叫三個和尚沒水喝,把這兩者一結合就變成了“三人行不行”,我常常覺得三個人在一起肯定不行,必然砸鍋。雖然臺上的三個演員很行,但是他們所飾演的角色明顯“不行”。
問:“凄涼美麗的愛情故事”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很特別,說的是你父輩那代的故事么?
答:這個片段采用了廣播小說的形式,我本科念的是廣播,所以對這一形式非常熟悉。通常,廣播小說都是言情故事,用聽覺完成整個過程,而我想借此來說一些笑話,表達一下幽默,讓劇中人言不及義,言之無物,呈現出一種趣味。這個故事不再強調父輩那代人,而是關于臺灣人的,臺灣畢竟經歷過日據時代,我想通過這一隱喻來展現這個小島上曾經有過的歷史。
問:“目擊者”很有諷刺意味,承載它的表演方式也相當具有挑戰性!
答:“目擊者”也是一種隱喻,我想表達的是現代人眼忙心不忙,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利益熏心,相互推卸責任。這是一部我向卓別林致敬的作品,我受卓別林影響很深,特別是他對社會的關懷,卓別林是個小人物,他的大部分電影都在跟警察對抗,在維護小人物的權利。“目擊者”中也有兩個警察,是我一種向他致敬的符號,劇中的角色都不跟警察說正經話,就像卓別林在戲謔警察一樣。一人分飾多角是這部戲成為屏風表演班經典之作的重要因素,而在“目擊者”這一段中,演員切換角色的頻率非常高,表演的難度不言而喻也就增加了。演員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表現是跟我們長期的訓練分不開的,我們的表演訓練很放松,方式也很多。我很欣慰,一位內地同行看完我的戲后打電話給我,贊嘆道,你們臺灣的演員放得太松了,我想,這也是我們劇團演員的特點。
問:談談您這么多年來創作的
答:屏風表演班自從創辦以來都堅持原創。20多年來我有很多失敗的作品,但承認失敗是一個劇作家必須要面對的事實,也因此才會有由失敗的累積而成功的作品。《三人行不行》1987年首演,以小戲的方式呈現,并且是去各個校園演出,后來才走進大劇場。雖然,這個戲給演員的發揮空間很大,但是劇本的架構很完整,依然能經得起時代的考驗。每當創作一個劇本的時候我都要問自己兩個問題:為什么要寫這出戲?這出戲跟這個時代有什么關系?我認為,一個好的劇本應該包含四方面:一,社會現象的呈現及反省:二,人性的批判或闡揚;三,對人性挖掘的程度;四,對形式與技巧的講究。
問:屏風表演班的作品在形式和技巧上有什么特點?
答:屏風表演班創作的秘密:一是角度。一個故事可以從A角度“直接關系”來寫,可以從B角度“間接關系”來寫,還可以從C角度“沒有關系”來寫,效果完全不同。二則是創意。結合兩樣不可能結合在一起的事情,合乎戲理,悖乎常理,情境喜劇通常用這樣的方式創作。像《莎姆雷特》,就是一個大相聲。
問:既然堅持原創,怎么又去觸碰經典名劇?
答:其實,創作的時候我也這么問自己。為什么要演《莎姆雷特》?我想說,莎士比亞非常偉大,他的作品至今能跟人們對話,全世界都在利用莎士比亞這個平臺跟世界對話,我也是如此。我想讓人們看到,臺灣有個李國修,他怎么把悲劇做成喜劇,他超過莎士比亞,因為他還活著。我想通過《莎姆雷特》向莎士比亞致敬。《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話對我影響很大。哈姆雷塔對波羅涅茲說,大人啊,請您善待這幫戲子伶人,不可怠慢,因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屏風表演班在臺灣也是這個時代的縮影,站在臺灣這片土地上,說臺灣事,臺灣人,臺灣情。有人說這太地域性,但我認為地域性也是全球性的,地方文化才是最大的驕傲。
問:對參加上海戲劇谷壹戲劇節的感受是什么?
答:我既欣喜又感激,特別是孿國修戲劇工作室去年在這里成立。有很多東西可以跟北京,上海、香港等各地方的同行一起進行探索。我希望能在這里開班授徒,與大家交流創作經驗,分享臺灣劇場的實驗精神,比如說,“脫離一切戲劇形式”,“追求新穎的表達方式”,“過程大干結果”和“只要盡興”。我經常說,人生苦短,要活在當下,要對自己負責。我為自己準備的墓志銘是:這里躺著一個小老頭,窮盡一生卻未能實現他成立全職專業劇團興建座專業表演劇場的理想。屏風表演班的一班戲子伶人依舊為這個夢勇敢邁進,如果人生在世有輪回,我們還會堅持,
從《詩經》中的商人詩歌,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散文、漢代梁園作家群的辭賦,再到宋代應天府文人群的經濟文章.以及明清時期歸德府家族文人群的理學與詩文,豫東商丘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可謂不豐富.在整個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及特色性也不能說不突出。但在長期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中,這些地域文學(文化)知識卻不受重視,結果可想而知——必然造成大學生相關知識的缺乏,進而導致疏離甚至排斥、貶低生于斯長于斯的這片土地。很多文史專業的畢業生,說起石延年、張方平、呂坤、沈鯉、宋犖等商丘古代作家,往往茫然不知,即便從《桃花扇》了解到商丘有個才子侯方域,但具體生平、創作情況卻不甚了了。很多學生來商丘后往往滿懷神往地游覽古城景區,卻敗興歸來,因為他們感興趣的不是古城的城墻、街道,不是污染的南湖水,也不是八關齋中一塊塊冰涼的石碑,而是城墻下所蘊藏的文化.是從宋國、梁苑、睢陽到應天府、歸德府的歷史淵源,是從老莊道家到梁苑辭賦的瑰麗想像,是從睢陽保衛戰到“古城家”的忠肝義膽,但目前情況下不必說古城居民,即便是景點的工作人員、導游,因不具備深厚的鄉土知識、地域文學(文化)知識儲備,對很多古城文化知識不知其然,更不要說知其所以然了。改變這一現狀.宣傳商丘地方文化,必須從挖掘商丘地方文獻資源人手。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挖掘地方文獻,充實商丘地域文學(文化)知識,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商丘和母校的文化情感。培養本籍學生的鄉土自豪感,進而宣傳和傳承商丘的歷史文化傳統。
商丘地方文獻看似范圍狹窄,其實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它時而反映的是升平盛世,時而展現的滿目瘡痍,時而是才子佳人的文人風流.時而是忠臣志士的慷慨悲歌,無論是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無論是嬉笑怒罵,還是嗚咽悲鳴,都真切地展現了文人們的心靈圖景和時代烙印。要想了解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外部圖景,只有建立在收集整理、研究地方文獻的基礎之上,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古人,或是生拉硬扯、人云亦云,比如有的學人為了追述商丘久遠的歷史,把甲骨文中的“商丘”均認為就是現在的商丘;為了追述商丘是商朝、商文化的發源地,把閼伯和契視為一人;把商人的征伐說成是旅游,進而得出商丘是中國旅游的發源地。顯然,這與實事求是的學術研究精神是有悖的。另外,明清時期的歸德府家族文人群與明清易代的慷慨悲歌。可以說是商丘地域文學(文化)的重要分支,然而長期以來并未受到人們的重視。即便有些關注,也往往是人云亦云。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其原因就是對商丘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不夠,造成視野不廣、“文獻無征”。這與地域文學傳統的挖掘和地域文化精神的建立,是不相協調的。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在教學中挖掘地方文獻、充實地域文學(文化)知識,能夠發揮文學(文化)的熏染和教育作用。商丘地方文獻中有著豐富的文學與文化圖景。比如,張巡、許遠的忠貞之情與睢陽保衛戰的激昂慷慨,明末呂坤、沈鯉的憂國憂民與鯁直方正,侯恂、侯恪所代表的東林黨人正直慷慨,很好地詮釋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用世精神,這些與愛國精神培育、中國夢的詮釋是一致的,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整理地方文獻、充實古代商丘地域文學
文化知識的探索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相適應的地方文獻主要是指其中的古籍,“大而言之,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著作者著眼。即凡鄉人著作,不論其內容是否涉及鄉土史地,不論其為經史子集,均屬于地方文獻之列;另一大部分從著作內容著眼,即內容涉及本地方的古籍,如舊志、史載、詩文、疏奏、家譜(以及碑版、題刻等雖不以書籍形式傳流者)等等,均為地方文獻之類。”Ⅲ位于黃淮海平原的豫東商丘,地域文化資源豐厚,歷史上雖然經歷多次黃河水患,一些文化遺跡塵封地下,但保留至今的地方文獻仍十分豐富。從本校圖書館地方文獻部目前收集的情況來看,大致形成了商丘古代文人著述、家譜、金石拓片、古舊地方志等四大系列。其中商丘各地文人作品有記載者共計680人,著作近2000余種。存世者約600余種:家譜已有350余部1800余冊;金石拓片共計5大系列、11類、1430余種,近1500幅。包括商丘、豫魯蘇皖交界區(在古代行政沿革上曾隸屬于商丘)漢畫像石拓片、商丘地區墓志碑刻拓片、河南近年新出隋唐墓志拓片、中國金石集萃拓片(其中含《商周金文》、《商周秦漢金文集萃》《漢畫像磚拓片》、《秦漢瓦當》、《歷代銅鏡》、秦漢磚銘拓片等)。另收先商、古宋國及西漢梁國的各種文獻、出土簡牘、漢代陵墓、漢畫像石研究資料較為豐富,約2000余種、3500余冊。這些豐富的地方文獻收藏,亟待整理研究。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意蘊。為商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動力。筆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收集、研究商丘地方文獻,完成《宋犖全集(附宋氏家集)》、《宋犖研究》、《沈鯉集輯校》、《商丘古代文人著述總目提要》等書稿多部。同時,指導學生研習商丘地方文化,多次為學生宣講商丘地方文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將商丘地域文學嵌入古代文學課堂
目前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冊,主要是按歷史順序的方式排列知識點,朝代之內按文體、作家(群)等結撰。由于篇幅限制,知識點往往很難與地域文化因素結合。近二十年來,地域文化研究的勃興。相繼催生一些地域文化史、文學史、歷史著作,這為進一步開拓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在這一大潮影響之下,有關商丘地域文學、歷史的著作如《商丘古代文學研究》、《商丘文學通史》、《商丘通史》等相繼出版,為人們進行地方文學(文化)教學提供了較系統的參考資料。將商丘地域文學嵌入古代文學課堂,必須注意把握度。中國古代文學是中文專業必修課,目的是讓學生較系統地學習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基本輪廓和基本知識,課堂教學時須把握這一主線,保證“中國古代文學史”和“古代文學作品選”教學任務的完成,地域文學知識則只能作為其中的點綴和補充。比如,《商頌》是《詩經》教學較少關注的部分,就可以結合宋君祭祀祖先的《玄鳥》、《長發》諸詩,將商丘與商族、商人、商文化的關系穿插于商丘地域文學的形成探討中。“給予漢初文學發展以巨大推動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劉武”『21。在劉武身邊形成的梁園辭賦作家群是漢賦發展史中重要的文人群體,在講授漢賦時,不妨將梁園的興廢、梁園文學意象的形成與影響以及芒碭山梁王墓群等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漢梁文學與文化的感悟和認知。而在學習《桃花扇》時,不妨將介紹侯方域與雪苑社、明清時期商丘的家族文學等結合起來。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靈活的穿插和補充.使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與身邊的地域文學緊密結合.以顯示出古代文學的可親可近。另外,還可以開設古代文學的專題選修課,專門系統地介紹商丘地域文學,如《明清歸德府望族與文學研究》課,分為歸德府地域文學傳統、明清歸德府望族文學群體的形成機制與特點、明清歸德府家族性書塾書院與文社、園林宅邸與明清歸德家族文學、商丘侯氏家族文學研究、商丘宋氏家族文學研究等六講,以家族文化為切入點,綜合政治、文學、文化與地域的多重關系。
(二)將商丘地方文獻整理與實踐教學結合
厚重的商丘地域文化,豐富的商丘地方文獻.雖然已經引起廣大學者和地方政府的興趣和重視.但時至今日,無論是廣大學者還是地方政府部門.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仍然沒有系統、深入地收集、整理和挖掘,作為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商丘所具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我們現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是不相稱的。改變這一尷尬境地的有效途徑就是全面、系統地收集、整理商丘地方文獻,無論是商丘籍古代作家的著作,還是非商丘籍古代作家描寫、記載商丘人情風物的作品.這些豐富的地方文獻既是商丘地域文化的載體,也是集中體現商丘地域文化精神的系統資料.是我們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礎文獻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不僅要將地方文學知識嵌入教學中,而且應將商丘地方文獻整理引入課堂,優化實踐教學。首先,帶動學生開展地方文獻的實踐調查。商丘師范學院生源主要來自河南.尤其以商丘地區為多,這就為開展商丘地方文獻調查提供了便利條件。再者,利用寒暑假期、法定假日或者周末,靈活安排,開展地方文獻的實踐調查,這是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鍛煉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調查內容可以是與學生關系較為密切的家族家譜編纂、收藏情況,也可以是商丘地區寺廟建筑保存狀況及廟會資料,甚至學生身邊的碑刻文獻資料、家族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及其著述,都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亟待調查、收集的地方文獻形式。筆者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就曾發動學生對商丘市區重要歷史文化景點如八關齋、商丘古城、火神臺、燧皇陵、張巡祠等,開展碑刻文獻資料的調查活動。通過調查和整理,不僅使學生對商丘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還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部分學生以碑刻文獻為題還獲得了學校大學生創新項目的資助。其次.組織學生進行校勘古籍和地方文獻數字化的實踐訓練。作為地方院校,商丘師范學院的古籍收藏相對較少,學生學習生活中很少能見到或者觸摸到古籍。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引導,不僅以圖片的形式在課堂上加以講解,更應當引入實踐訓練,將整理古籍與教學及學生實踐學習相結合,這樣一方面能有效地增強教師教學與科研的聯系,另一方面又能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古籍文獻的句讀、標點等方面的訓練。筆者在地域文學的研究過程中.相繼獲批“宋犖研究”、“沈鯉集輯校”等多項社科或古籍整理項目,在研究過程中吸收部分學生參與進來,以課題帶動讀書,又以讀書帶動畢業論文的撰寫。教學過程中靈活地處理期中考試、作業與古代文學的日常學習.以整理商丘籍古代文人著述的形式,作為期中考試或者日常作業內容,學生不僅了解了古籍的面貌,還運用了古典文獻、古代漢語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這一點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同時,還可以結合學校每年暑假進行的“三下鄉”活動、大學生創新項目,或者成立興趣小組,教師選擇若干個商丘古代文學課題,指導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知識的過程中.做一些地域文學的研究工作.以此帶動和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這不僅是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膽嘗試和有益實踐,也將為學生研究生階段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將課堂講授與課外實踐結合
在將商丘地域文學嵌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講授,應該結合中國古代文學史及作品選,帶領學生作實地考察,在實地再現文學作品的場景,力圖實現古代文學作品的“可觸性”。比如講授孔子《論語》,可帶領學生參觀夏邑孔子還鄉祠:講授莊子散文,可帶領學生考察莊子墓;講授漢賦,可帶領學生參觀清泠池、平臺以及芒碭山梁孝王墓;講授杜甫的《遣懷》與韓愈的《張中丞傳后序》,可帶領學生參觀商丘古城,慨想漢唐時睢陽城的繁華與安史之亂慘烈背后睢陽城的破壞;講授范仲淹詩文,可帶領學生參觀應天書院;學習《桃花扇》,可以參觀壯悔堂、香君墓。等等。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廣闊的社會中,結合所學知識,與文物遺跡、名勝古跡接觸,在實地考察中夯實書本知識,這也是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要求的,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結語
關鍵詞:青詞;文體;宋代;文人心態;懺悔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5)05-0139-08
隨手翻閱宋人別集,會發現一批古代常寫常用而今天早已廢棄失傳的特殊文體,譬如青詞就是一種有特定體制和用途的古代文體,宋人別集中所在多有,而今人對其已不甚了了。近年來對于青詞,學術界已有多篇論文對其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討,如張洪澤的《道教齋醮史上的青詞》①、查慶等人的《宋代道教青詞略論》②、楊毅的《論唐宋道教青詞演變》③等。然而,現有研究的立足點,多是道教立場或角度,迄今尚無專門從文人心態的視角探討青詞者。鑒于青詞的誠心懺過特質,對于青詞中體現的天人溝通,特別是文人青詞表現出的自省、懺悔等特殊心態,似乎還有較大的開掘余地,本文愿在此方面作進一步的探究。
一
請先從文體概念的辨析解釋入手,考察幾條有關青詞的文獻材料:
唐人李肇《翰林志》云:
凡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④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
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科儀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朱字,名為青詞。恐初立此體時,是仿道儀也。⑤
明人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引陳繹曾話云:
青詞者,方士懺過之詞也。或以祈福,或以薦亡,唯道家用之。⑥
清人吳曾祺《文體芻言》云:
青詞,亦于齋醮用之。唐人為之濫觴,宋人文集中亦常常有之。至于嘉靖中,道教盛行,天子一意焚修。一時詞臣爭以此迎上意。謂之青詞者,蓋以青紙書之也。⑦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青詞與道教祭祀齋醮密切相關。在道教齋醮儀式中,要向天神奏告祈禱,而青詞就是齋主向上天表達心意愿望的祝告詞文。今人在求神拜佛時,口中猶念念有詞,說白了,青詞就是這種向神靈說的吉祥話。向神靈表白心跡,口頭、書面都可以,本無具體規矩。及至唐代,皇家制定了規則,專門請文人把祝告之詞鄭重其事地寫出來,并在用紙、寫法上有種種形式方面的講究,于是青詞就儀式化、正規化了。接著流傳到民間,普通百姓人家也開始使用青詞。
中國古代的道教信仰幾度興盛、代不乏人,而青詞的數量定然不可勝計。寫作青詞者,有道門道士,有文人學士,還有民間百姓。不過,只有那些收錄保存在古代文獻里的青詞流傳至今,絕大部分民間青詞都亡佚了。本文關注的,是宋代文人學士寫作的青詞。青詞起于唐代而盛行兩宋,唐人文集中尚不多見,而宋人文集里比比皆是。據《文淵閣四庫全書》略作文獻梳理,宋人別集中存有較多青詞的作家集子情況大致如下:
胡宿《文恭集》、蘇頌《蘇魏公文集》、王《華陽集》、范祖禹《范太史集》、韓維《南陽集》、歐陽修《文忠集》、蘇軾《東坡全集》、蘇轍《欒城集》、陳師道《后山集》、秦觀《淮海集》、李之儀《姑溪居士前集》、鄒浩《道鄉集》、劉《學易集》、李昭^《樂靜集》、劉安節《劉左史集》、傅察《忠肅集》、李綱《梁G集》、張綱《華陽集》、孫覿《鴻慶居士集》、史浩《峰真隱漫錄》、周麟之《海陵集》、周必大《文忠集》、王質《雪山集》、周孚《蠹齋鉛刀編》、楊簡《慈湖遺書》、洪適《盤洲文集》、楊萬里《誠齋集》、陳造《江湖長翁集》、樓鑰《攻集》、真德秀《西山文集》、陸游《渭南文集》、葉適《水心集》、魏了翁《鶴山集》、劉克莊《后村集》、洪咨夔《平齋集》、李曾伯《可齋雜稿續編》、陳著《本堂集》、何夢桂《潛齋集》、(金代)李俊民《莊靖集》。
其中胡宿、王、歐陽修、魏了翁、周必大、洪適、樓鑰、真德秀、劉克莊等人作品集中青詞尤多,而最多的胡宿、王、周必大三家竟達百首以上,在各自文集中占數卷的篇幅。
青詞的盛行與古代的道教神仙信仰休戚相關。唐代皇帝與老子攀親,莊子、列子等都被封為真人,而《老子》《莊子》《列子》亦被尊為經,故青詞源于唐代不足為奇。宋代的道教齋醮仍然盛行于朝野,真宗皇帝本人居然寫作數十首青詞,而徽宗更是崇道,自號“道君皇帝”。明人朱國禎《涌幢小品》說宋世尤重科醮,“朝廷以至閭巷,所在盛行”⑧,比唐代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齋醮的副產品――青詞的創作遂在宋代日益發展并逐漸達到興盛的程度。
青詞的應用范圍極廣,上至皇家朝廷、下至販夫走卒,在齋醮儀式時都需使用。宋代青詞按使用者等級的高下,可簡單分為皇家御用青詞和民間青詞兩大類別。皇家御用青詞當然用不著日理萬機的皇帝親自出馬;就像教坊樂語一樣,作為“天子私人”的翰林學士,有職責為皇家撰寫這種宗教應用性文字。對此,北宋楊億《楊文公談苑》“學士草文”條說得很明白:
學士之職,所草文辭,名目浸廣:拜免王公將相妃主曰制,賜恩宥曰赦書、曰德音,處分公事曰敕,榜文號令曰御札,賜五品以上曰詔,六品以下曰敕書,批群臣表奏曰批答,賜外國曰蕃書,道醮曰青詞,釋門曰齋文,教坊宴會曰白語,土木興建曰上梁文,宣勞錫賜曰口宣。⑨
楊億一下子列出十余種翰林學士職責內的文體,而青詞就在其內。
歐陽修《內制集序》云:
今學士所作文嘗多矣。至于青詞齋文,必用老子、浮屠之說;祈禳z祝,往往近于家人里巷之事;而制詔取便于宣讀,常拘以世俗所謂四六之文,其類多如此。⑩
學士院的翰林學士都是當時的雄文大手筆,由他們來寫這種應用性的文字似乎有些大材小用。不過,正由于翰林學士是為皇家充當文秘,故不敢不盡心竭力。學士們的精心撰寫自然極大地提高了青詞的創作水平,讓青詞愈趨嚴整規范。而學士們撰寫的供奉青詞流傳到社會上以后,普通文士、百姓之家又會競相效仿,這就有力推動了宋代青詞的創作,以至青詞成為宋人文集中的常見文體。
青詞的本質是應用性文體,故首重功能。王惲《玉堂嘉話》卷四引鹿庵云:“青詞主意,不過謝罪、禳災、保佑平安而已。”齋主向神靈祝告一般都有具體的目的性。不用說,皇帝的青詞一般都是祈禱國泰民安或者希冀長生不老。普通百姓的青詞則功能更多:或者自己做錯了事,請求神靈原宥;或者自身、家人有災有難,祈求神靈消災除難;或者對未來的前途有美好憧憬,渴求神靈保佑實現,等等,不一而足。宋代大型總集《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七十一至七十四皆收錄青詞,其中皇家御用青詞和民間青詞各二卷,編排上則按照功能的不同加以區分。皇家御用青詞的類別有圣節、本命、國家祈禱、祈嗣保慶、禳災、雨D祈禱、御容、國忌、生日等;民間青詞分出本命、祈禳賽謝、凈獄、祈嗣、祈病謝安、禳時災、祈雨、謝雨、祈雪、追薦等種類。上述名稱有的一看即懂,而有的則需要解釋一下。圣節指神靈的節日;本命指某人的本命年;祈嗣保慶是希望早生后代,子孫健康成長;凈獄是希祈天下太平、盜賊弭寧。由此可見,宋人非常信奉道教,而青詞的應用范圍也十分寬廣,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事情無不可以祈禱祝告。新房子蓋好了要寫青詞,生老病死要寫青詞,新官赴任要寫青詞,甚至出使外國也要寫青詞(葛謙白有《奉使金國作醮保安青詞》)。祈雨要寫青詞,待下雨后,還要再寫青詞以謝雨。
青詞既然用在特定場合,自與一般文體有別,必有其特殊的體制和寫法。自唐代起,青詞的撰寫就存在駢體四六與詩體兩種,其中又以駢體四六為主,詩體青詞只能算作一種變體。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曾為一吳姓道士夜醮,撰詩體青詞《綠章封事》云:
青霓扣額呼宮神,鴻龍玉狗開天門。石榴花發滿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綠章封事諮元父,六街馬蹄浩無主。虛空風氣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塵土。金家香巷千輪鳴,揚雄秋室無俗聲。愿攜漢戟招書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這是李賀筆下五彩斑斕的神仙世界,體現出他一貫的凄艷詭激的詩風。道教本來就講究浪漫奇幻,李賀把青詞寫成這樣,也不為出格。
明代周思得輯《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十五詳述了四六體青詞的文體規格樣式:
文用四六,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修撰者務在實樸,言簡意深,不可繁華多語。紙用一張,陽數也。不用二幅,蓋偶數也。紙高一尺二寸,密行書寫,闊不容紙,上空八分,下通走蟻,前留二寸,后空半張,以待太上判命。書法與書章并同,切在志誠,不可滅裂,戒之慎之。
由此可知,青詞規矩嚴格,各環節都馬虎不得。青詞的用紙和書寫規則姑置不論,就其寫法而言,與一般駢體四六有所不同。它在書寫上雖然一樣講究對仗、用典,但用詞須避免華靡綺艷,應以樸實無華為本,追求言簡意深、道韻婉轉的藝術效果。南宋道士呂元素《道門定制》云:
青詞止上三清玉帝,或專上玉帝為善。或有自九皇而下,至于十極諸天三界真靈,皆列于詞中。豈有請命于上帝就以遞告眾真歟?又朝廷所修詞文不過六七十字,不用“中謝”、“伏念”字,誠為謹嚴。且詞先入愿意,欲直具事,因不可以對偶聯屬。雖云宣讀之便,不知詞文又有對偶,事重意復,不嚴簡爾。
可見,青詞尊奉的神靈亦有講究,或專上三清玉帝(指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或專上玉皇上帝,其他各路神仙最好不要摻雜在內。尤其是朝廷所用青詞,更需規制謹嚴。為達言意簡賅,先表意愿,直書其事,最好連偶儷的句子都不要用。試看歐陽修《兗州會真宮等處開啟皇帝本命道場青詞》:
伏以三辰昭運,六甲馴行。當熏風阜育之時,屬正命本元之日。謹遵科式,上薦誠明。誦靈蕊之真文,延紫清之諸圣。伏冀蒼靈降鑒,福嘏駢臻。蒙休匪止于眇躬,博施咸均于庶品。
參照上述標準,此作應該算作得體。但平心而論,如此青詞只是徒具一幅外表而已,并沒有什么文學美感可言。與歐陽修這首青詞不同,大文豪蘇軾的《徐州祈雨青詞》就頗有可觀:
河失故道,遺患及于東方;徐居下流,受害甲于他郡。田廬漂蕩,父子流離。饑寒頓仆于溝坑,盜賊充盈于犴獄。人窮計迫,理極詞危。望二麥之一登,救饑民于垂死。而天未悔禍,歲仍大荒。水未落而旱已成,冬無雪而春不雨。煙塵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麥已過期,獲不償種。禾未入土,憂及明年。臣等恭循舊章,并走群望。意水旱之有數,非鬼神之得專。是用稽首告哀,吁天請命。若其賦政多辟,以謫見于陰陽;事神不恭,以獲戾于上下。臣實有罪,罰其敢辭。小民無知,大命近止。愿下雷霆之詔,分敕山川之神。朝寸云,暮洽千里。使歲得中熟,則民猶小康。
這是蘇軾在元豐元年(1078)知徐州時所作。當時蘇軾因對王安石的“變法”存有看法,自感在朝廷上難見容于新派,于是請求外調地方。他在地方官的任上,體恤民情,盡心竭力。熙寧十年(1077),他由密州改知徐州,當年夏天黃河決口,洪水泛濫,危及城池。蘇軾親自率領官兵百姓搶修堤壩,發公廩,濟困窮,“廬于城上,過家不入”(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徐州得以保全。誰知禍不單行,水災之后轉年就是大旱,幾個月滴雨未降。在這種情況下,按照當時習俗,一般都會安排祈雨的道教儀式,蘇軾乃作《徐州祈雨青詞》。這篇作品情文并茂,典重凝練,寫出了一個地方官對民瘼的深切關心。從藝術上說,此文雖是駢文形式,但文風樸厚,文情沉著,工整縝密,有古文的委曲精盡之妙,洵為青詞中的佳作。
此外,個別青詞還有超出常規之外的特殊格式。如張孝祥有一首別具一格的青詞――《十二愿》,羅列了十二個心愿,其格式可謂獨一無二:
一愿一人圣壽。二愿二儀平成。三愿三光明潤。四愿四序休寧。五愿五行協應。六愿六府充盈。七愿七元降格。八愿八表澄清。九愿九壘皇君垂福佑。十愿十乘太乙度災屯。十一愿十一耀靈光下燭。十二愿十二時道氣常存。
因為青詞是敬獻天神的詞文,本來就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于是好事的宋人又編造了一些有關青詞的靈異故事,寫到傳奇小說中,彰顯因果報應。南宋洪邁的《夷堅志》里記載了好幾則關于青詞的故事,可謂青詞小說,或青詞文學。《夷堅志》丙志卷第五“李明微”條:
李明微法師,福州人,道戒孤高,為人拜章伏詞,報應甚著。紹興五年,建州通判袁復一使與天慶觀道士同拜醮。既罷,謂葉曰:“適拜章時,到三天門下,見此郡張道士亦為人奏青詞,函封極草率,又已破碎。天師云:‘此不可進御’。擲去之矣。”葉曰:“張乃觀中道侶也。但不知今夕在誰人家。”明日,張自外歸,葉扣其所往,曰:“昨在二十里外葉家作醮。村民家生疏,青詞紙絕不佳,及焚奏之際,架復頃側,詞墜于地。吾急施手板承之,賴以不甚損,然鶴氅遂遭k。”葉為話明微所見,張甚懼,即日自具一醮謝罪云。
《夷堅志》支志戊卷第六“王法師”條:
臨安涌金門里王法師者,平日奉行天心法,為人主行章醮,戴星冠,披法衣,而非道士也。民俗以其比真黃冠,費謝已減三之一,故多用之。每使李生書寫章奏青詞。慶元二年正月十五日,一富家以上元令節,邀建保安醮。李生從其朋輩先夕出游觀燈,飲酒食肉。至是亦不言,乘醉操筆,字畫封緘,皆不精致。醮方罷,王夢兩朱衣吏,追攝至天官庭下。天官盛服正坐,侍從整肅。吏引王立于前。俄而數武卒擒一囚至,則李也。天官赫怒,問曰:“比所奏青詞,如何敢吃酒肉后書寫?”叱使搦坐,出其足,訊刑杖百余下。
書寫青詞必須使用專門的紙筆,前一則記載中的張道士用紙不佳,函封草率,以致焚奏時出了問題;而張道士也怕神靈怪罪,于是當日就建醮謝罪。后一則中的李生不敬神靈,竟敢在飲酒吃肉后撰寫青詞,而主持齋醮儀式的王法師也未盡監督職責,兩人都犯了禁忌,因此受到天官的斥責和刑罰。這些故事反映了青詞中的“因果報應”,警惕那些慢待神靈者。青詞屢屢成為文言小說的題材,說明它在宋人生活中的常見常用。
二
從文人心態的角度而言,青詞非常值得關注。青詞是齋醮時的祝文,其本質是用來溝通凡人與神靈的,強調的是“誠”字當頭,故而它是研究人神溝通方式,尤其是研討古代文人心態的一個獨特窗口。前文已言,青詞一般用青紙朱書。何以如此?宋代呂元素云:“蓋青紙朱書,以代披肝瀝血之謂也。”青詞既用來敬獻神靈,青紙朱書中就包含著宗教儀式的莊重意味。齋醮者對神靈要有絕對的誠意和忠信,來不得絲毫隱瞞或虛假,故而誠意是最重要的。
心態,簡言之,即心理狀態,其中包含精神、情緒、意志、欲望、訴求等復雜多面的情愫、狀態和層級。文人創作青詞時,捫心自問,傾吐心聲,而今人恰可透過這些懺過之詞,以意逆志,洞察其心態的微妙變化和深層心理機制。
青詞又有“心詞”之稱,自然與文人心態密不可分。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四云:“青詞代剖肝,丹書象瀝血,所以形容齋主之誠切,其辭貴簡而不尚繁,貴質而不尚麗,傾心露膽,求哀于上帝也。”俗語說,人能誠心,神則感應。不誠則不靈,不傾心露膽則難有成效,故青詞應是齋醮者真實心態的反映。關于青詞的“誠”字訣,道教典籍里反復強調,如宋元以來道經屢稱青詞要“寓誠”“輸誠”“切在志誠”;心誠則靈,沒有誠心,心口不一,青詞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道藏》里甚至規定了寫作青詞時須保持的身心狀態:“凡書詞之時,當入靜室,幾案敷凈巾,朱筆朱盞,勿用腌穢之物,口含妙香,閉氣書之,不得以口氣沖文。寫未乖不得落筆及與他人言語。仍不許隔日書。下臣字不得在行頭,行內不得拆破人姓名,此為青詞之格。”從這些要求看,作者寫作青詞時,虔誠的心態是首要的,須努力保持一種澄懷內視、洗滌胸襟的虛靜心態。讀了這段話,馬上令人聯想到書畫創作時的精神狀態。東漢蔡邕《筆論》有云:“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這是寫作書法時對身心的要求,繪畫則如北宋郭熙所言:“凡落筆之日,必明窗凈幾,焚香左右……必神閑意定,然后為之,豈非所謂不敢以輕心挑之者乎?”可見,在書畫創作中亦需保有內心的澄澈空明,秉持一種擯除得失、神思妙悟的靜穆心態。青詞與書畫創作的心態,何其相似乃爾!
道教有所謂“虛靜說”,乃是道家倡導的一種修養方式,又稱“靜思”“慮心”“空靜”。青詞作為一種道門儀式,要求保持虛靜心態,也是順理成章的。在寫作青詞和齋醮儀式中,保持一種專注守一、高度寧靜的心理狀態,確實符合道門清修的要求,也是敬神、自省的必要條件,同時有助于寫作青詞的齋醮者滌蕩雜慮,身心放松,從而獲得創作的靈感。
從文人心態的角度研究青詞,最有價值的,是那些文人自作的、與個人身心攸關的、能流露其真實心態的作品,如祈求本命年保身平安、為父母家人祈禱、為自身仕宦祈福、希望為人生中突然出現的變故解厄禳災等等。這些青詞,都是作者自作,而非代作,情感自是不同。作品里面包含作者個人的真實想法、真實意愿,反映作者心態的微妙變化,故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從青詞的體制結構來看,一般是“一吁天,二懺過,三祈禱”。其中“懺過”部分與文人心態關系最密切,也是流露心愫,誠意懺悔,容易出文采的部分,最值得注意。而“吁天”與“祈禱”,則率多套話。“懺過”的內容,通常是誠懇地自我剖析,反躬自省,責己之過,其中體現的是捫心自問的懺悔,對神靈的敬畏虔誠,還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訴求等。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懺悔文學、懺悔意識此前并不發達,而青詞中卻大規模地出現懺悔心態,值得引起關注。
前文已言,青詞的文學價值并不突出。元代道經《清微齋法》言:“章詞之體,欲實而不文,拙而不工,樸而不華,實而不偽,直而不曲,辯而不繁,弱而不穢,清而不濁,正而不邪,簡要而輸誠,則可以動天地而感鬼神,徑上天曹,報應立至也。”雖然青詞本身的體制要求等決定了其質樸簡要的特質,文人的發揮余地不大,但如正心誠意、簡要輸誠,亦可有驚天地、感鬼神之靈效。青詞中的上乘之作表現為文學與道教義理的良好結合,或在意蘊方面出新,或在心理上摹刻精微,或在藝術上富有美感,或在辭藻上典雅精致。由此言之,在文人學士的青詞作品中,代皇家撰寫的御用青詞,概多例行公事的“命題作文”,徒具典雅高華的外表,絕少佳作。翰林學士縱然才華橫溢,但一無真情,二受規則束縛,沒有用武之地,只得循規蹈矩,但求無過罷了。倒是文人學士自撰青詞,往往與作者的切身感受相關,在形式上又不必太拘泥,注重心態的自然流露,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文人的復雜心理,故而反多情真意厚、文辭懇切的作品。可見,部分青詞的文學價值較高,仍與其反映文人心態、揭示心路歷程密不可分。
宋代青詞的篇幅,有一個大概的變化趨勢,即起初較短,后來逐漸變長。尤其是文人創作的青詞,篇幅增加趨勢較明顯,這也容易理解。有時情況復雜,自省深刻,心態微妙;而六七十字的篇幅太短,心愫不能充分表達,祈告之事不能透徹說明。于是,青詞的篇幅就呈逐漸增加的趨勢。
筆者不揣谫陋,嘗試對宋代青詞中各種類型的文人心態進行邏輯分類,分析不同心態,探究宋代文人如何借道門青詞吐露心聲,懺悔祈福,向神輸誠。
其一,禳災除病、祈求延年的祈福心態。
人類共同的心理,都是趨利避害,愛樂厭苦。然而,人類卻偏偏多痛苦,各種疾病、災禍,讓人心生恐懼,敬畏神靈,故而禳災除病、祈求延年的祈福心態,成為青詞中最常流露的心態。如楊萬里《淋疾祈禱青詞》:
鶴鳴九皋,無微聲而不達;F閔庶類,哀眷之必回。豈其蟣虱之臣,隔此恫之訴。伏念臣年幾八秩,病己再秋。念萬物自遂于兩間,咸各正其性命;顧六腑獨窒其一者,曾不如于狗豬。雖備古來刀鋸鼎鑊之刑,未足喻此疾痛慘恒之狀。三醫并手,百藥罔功。余生蔑如,瀕死數矣。屢哀吁于玄造,未徹聞于蓋高。瞑眩小廖,根本猶在。肆旁招于羽客,敬展盡于血誠。敢祈畀矜,一洗沉痼。脫然去體,徼五福之康寧;大哉唯天,與群生而鼓舞。
楊萬里在垂暮之年,纏綿病榻,備受折磨,他到處求醫問藥,卻不見效果,于是虔誠祈福,以求祛病延年。此類禳災除病的心態,在宋人青詞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上至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無人不希望延年益壽,而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子范純仁卻寫了一首絕無僅有的《請死青詞》:
物居過盛,必有虧傾;器忌滿盈,理當傾覆。矧無才德,宜取危言。尤可自知,難逃天鑒。伏念臣生蒙道蔭,長遇明時。世皆儒風,存心必歸于仁義;家傳圣訓,立身咸歸于《詩》、《書》。早承教于父兄,晚叨榮于禁近。再執宰柄,十領州麾。今則感疾顛危,垂年遲暮,精神荒落,手足葳蕤,舉必待人,神將去體。敢求延于鐘漏,冀速返于泉扃。伏望諸圣垂慈,上靈降佑,旦就匝盤之清潔,靡懼床枕之艱辛。而況平生絕施設之殃,自信無潛藏之匿。宣尼嘗曰:“丘禱久矣。”釋氏有云:“我向則消。”臣謹當永結勝緣,堅持正念,期為慶瑞,以福善人;或有光靈,仰俾神化。
此青詞視角獨特,頗具哲人哲思,可謂古代典籍里獨一無二的奇文。其中最可貴的,是對死亡的哲理思考。范純仁毫不畏懼死亡,在經歷了人生的榮辱盛衰,進入年邁衰老之際,他勇敢地自請速死。這不能不說是參破紅塵,看透世象。年老有時是一種痛苦,老態龍鐘,生活不能自理,人生失去樂趣。如果再輾轉床笫之間,多受病魔的折磨,那真是生不如死,故反不如速死為愈。雖然范純仁反其道而行之,寫了出人意料的《請死青詞》,但也是為了少受病痛的折磨,希冀神靈給他一個“安樂死”,早早解脫。因此,其本質仍是一首特殊的祈福青詞。
其二,憂心前途、全身保安的心態。
一些文人在青詞中關注自身的仕宦前途。像宋人常寫的本命年青詞,一般都會有感而發,傾吐心聲,并非套話。陳師道《本命年祈禱設醮青詞》曰:
天運有敘,六十歲而一周;人心所歸,五千言之大典。惟此庚辰之歲,實為本命之年。數之所窮,理有必反,不勝恐懼,敬用祈禳。祗按舊章,修陳薄禮,惟眾真之厚眷,下顧敝廬;假青章之微詞,仰陳危懇。多生之罪,愿以懺除;百歲之年,敢祈陰錫。道心浚發,妙行具修。疾癘不侵,善祥來集。誓依真教,以畢余生。溥及群情,同期勝福。
陳師道的文章在當日并不擅名,但是“簡嚴密栗”,有一定特色。此篇層次清晰,言簡意賅,沒有贅語,是青詞中的典范之作。陳師道生于公元1053年,卒于1102年,考篇中“庚辰之歲”,應是公元1100年所作。雖然他虔誠地寫了本命年青詞,誠惶誠恐,向神表白,希望福壽綿長,但三清玉帝、玉皇上帝之類的神仙并沒有保佑他,不到兩年他就撒手西去,享年不足五十周歲。周必大亦有多首《本命設醮青詞》,洪適和陸游則有《保安青詞》。
仕途對于古代士人來說,差不多是頭等大事。秦觀有一首頗為特別的《登第后青詞》,乃是科舉登第后所作:
竊以天運至神,固不期于報效;群生多故,實有賴于祈禳。敢伸悃現私,仰瀆高明之鑒。伏念臣生而固陋,長更屯奇,奔走道涂常數千里,淹留場屋幾二十年。既利欲之未忘,在過愆而奚免。深懼風霆之譴,竊萌豺獺之心。乃與母親戚氏,爰自往年,愿修醮事。今則猥塵科第,叨預仕途,豈微軀之克堪,皆造物之賜。輒取甲寅之歲,祗就海陵之宮,依按靈科,酬還素志。伏愿上真昭答列圣,顧懷增壽考于慈親,除禍殃于眇質。私門安燕,無疾病之潛生;官路亨通,絕謗傷之橫至。
這也是一首“還愿青詞”。登第前,向神靈祈禱保佑,登第后就要還愿謝神。有意味的是,秦觀登第后,顯然沒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豪興,相反,回顧走過的科舉之路,倍覺艱辛,似有無限感慨。他還虔敬地懺悔自己的過愆,誠懇地祈求神靈保佑他未來仕途通達,特別是保佑其母福壽康寧。
其三,虔誠自省、謹慎畏禍的約束心態。
青詞的懺悔功能尤為突出,宋人往往借其虔誠自省,就某事向神靈起誓保證,反映出文人畏禍恭敬、謹慎自己言行的復雜心態。宋徽宗有一首《道君太上皇帝御制青詞》,極有價值:
奉行玉清神霄保仙元一六陽三五璇璣七九飛元大法都天教主,臣誠惶誠恐,頓首頓首,再拜上言高上玉清神霄九陽總真自然金闕。下臣曩者君臨四海,子育萬民。緣德菲薄,治狀無取。干戈并興,弗獲康靖。以宗廟社稷、生民赤子為念,已傳大寶于今嗣圣。庶幾上應天心,下銷兵革,所冀遐邇歸順,宇宙清寧,而基業有無疆之休,中外享升平之樂。如是兵戈偃戢,溥率安康之后,臣即甘心守道,樂處閑寂,愿天昭鑒,臣弗敢忘。若將來事定,復有改革,窺伺舊職,獲罪禍大。已上祈懇,或未致當,更乞重降災咎,止及眇躬。庶安社稷之基次,保群生之福,五兵永息,萬國咸寧。伏望真慈,特賜省鑒,臣謹因神霄直日功曹赍臣密表一通,上神霄玉府玉清,引進仙曹,伏須告報。臣誠惶誠恐,頓首頓首,再拜以聞。
這是信奉道教的徽宗皇帝親手撰寫的青詞。雖然他貴為天子,但在青詞中,亦需以“下臣”身份向神靈祈禱表白。他懺悔自己德薄能鮮,治國失誤,陷黎民百姓于干戈之中。在金人大舉南下,國事不可收拾之際,他避敵卸責,傳位給兒子欽宗。他祈禱國家很快能消弭兵禍,天下安泰,并表示今后誠心奉道,不再貪權戀位,染指朝政權勢。據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四,“道君出青詞稿一紙,俾宣示宰執百官,乃道君初傳位奏天所作者”,實即上引之青詞。按,此青詞實有深意存焉。徽宗之青詞,既是自身痛心疾首的懺悔反省,亦給寫給新皇帝和文武百官看,可謂用心良苦。他表明心跡,向神保證,不再過問朝政,讓兒子和文武百官釋疑并放心,以便他們盡心去收拾殘局。可見,徽宗青詞蘊含的多層復雜意蘊,既是其心態的反映,又與當時國家形勢、朝廷政局密不可分,還透露出徽欽父子之間頗為微妙的關系。如不是青詞,很難想象徽宗會如此大膽直白地自我剖析。
其四,追薦亡靈、緬懷親人的哀痛心態。
有的青詞設醮祭奠亡故的父母親人,為亡靈修善事,祈求冥福。此類青詞因為有血緣關系和親情,往往真摯感人。葉適《水心集》收錄青詞多首,其中《代子設醮青詞》《大祥設醮青詞》《謝恩青詞》都是設醮祭奠亡母之作。最長的《代子設醮青詞》云:
身嬰降割,已無可贖之愆;教許追亡,尚有自投之路。伏念臣母令人高氏,蚤懷微志,備受多艱,經營甚勞,細大可考。豈不酬償于晚節,胡為殞落于中年。遺骨空存,先靈何往。恍尋求而莫見,冀彷佛以能通。儻舊宇安棲,乞長為孤露之托。如煩冤上訴,幸曲垂矜度之私。俾獲依憑,奚間存沒。臣等精蘄有限,哀意無窮。
葉適對母親懷有深摯的感情,一再寫青詞追懷祭奠。葉母育子劬勞,勤儉持家,卻中年亡故,令葉適無限傷感。他希望通過神靈,與陰陽兩隔的母親交流,并懇求神靈保佑母親安息。其中痛切肝肺的追薦心態,可稱孝子懿行。中國自古講究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故追薦青詞數量較多,亦富含情感。
其五,能夠反映文人心態轉折變化的青詞。
以上考察分析了青詞中體現出的多種文人心態。需要指出的是,以青詞研究文人心態,不是靜止孤立的。有時青詞能反映文人心態的轉折變化,更具研討價值。就人生而言,青年一般奮發揚厲,心態較為躁動;而在社會上歷練后,屢屢經受挫折打擊,心態就會起顯著的變化,由進取張揚轉而為克己內斂。這是概而言之。宋代文人青詞中,有時會反映作者在某個人生階段的心路歷程,頗為難得。請看蘇軾的兩篇“悔過”青詞。
《醮北岳青詞》:
少年出仕,本有志于救人;晚節倦游,了無心于交物。泌ざ嘧錚憂患再罹。飄然流行,靡所歸宿。仰止高真之馭,降于喬岳之陽。稽首投誠,齋心悔過。庶一念之清凈,洗千劫之塵勞。妙用無方,先解纏身之網;靈光所燭,幸逢出世之師。誓此余生,永依至道。
《醮上帝青詞三首》之一:
臣聞報應如響,天無妄降之災;恐懼自修,人有可延之壽。敢傾微懇,仰瀆大鈞。臣兩遇禍災,皆由滿溢。早竊人間之美仕,多收天下之虛名。濫取三科,叨臨八郡。少年多欲,沉湎以自殘;褊性不容,剛愎而好勝。積為咎厲,遘此艱屯。臣今稽首投誠,洗心歸命。誓除驕慢,永斷貪嗔。幸不死于嶺南,得退歸于林下,少駐桑榆之暮景,庶幾松柏之后凋。
據《蘇軾全集校注》,這兩篇青詞皆作于紹圣元年(1094)閏四月,蘇軾時在定州。寫作青詞的背景,是蘇軾在烏臺之獄、被貶黃州后,面臨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變故。當年有御史言蘇軾所作誥詞,語涉譏訕,閏四月,蘇軾又被貶到偏遠的惠州。而兩首青詞皆是尚未離定州時所作。蘇軾在人生失意困窘、震怖恐懼之際,舉行齋醮儀式,向北岳、玉皇上帝祝告一番,以自陳輸誠,自懺安心。《醮上帝青詞三首》云“兩遇禍災”,即指蘇軾一貶黃州,再貶惠州。而“幸不死于嶺南,得退歸于林下”,是蘇軾希冀自己能在風燭殘年遇赦北返。人在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后,難免要回首往事,往往會有“覺今是而昨非”的悔過之意。蘇軾在《醮北岳青詞》和《醮上帝青詞》中剖析人生,誠懇地進行了自我批評。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個性上存在的毛病,少年得志,露才揚己,不知收斂,終于招來人生的大災禍。他慨嘆人生之路的艱屯困厄,情詞婉轉,怊悵抒懷。而可與推心置腹、表白自剖者,惟有神靈!這是研究蘇軾在遭貶后心態變化、自懺自省的絕佳材料。如果掩去其中的敬神之詞,誰能想象這樣遣詞精妙的作品是在向神靈懺悔呢?從文人心態的角度講,最好的青詞應屬那種借題發揮,能夠寄寓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的作品。大文豪蘇軾咳唾成章,無所不精。上面兩首發抒其苦悶悔過心態的青詞,可謂宋代青詞中的壓卷之作。
由此可見,青詞能夠反映文人心態之復雜多變,有助于我們探究文人的深層心理。有的青詞作者,對自身的剖析真率大膽,表白毫無隱諱,甚至將內心深處從不示人的情事都表露出來,這在其他文體或文學史上,都是少見的。如蘇軾屢遭貶謫之遭際,實為歷代忠耿之士所常遇,亦往往為士林清流之“下場”。凡仕途坎爸文人,想必皆有切身之體悟。從蘇軾的兩篇青詞切入,當對古代士人之貶謫心態,懺愆悔過用心,皆有深入透徹之理解。
前文已言,道門道士、文人學士、民間百姓都會撰寫青詞。其中最“專業”的,當然是道門道士;但最有文學價值的,是文人學士之作。其實,道門道士對于文人學士撰寫的青詞,是有一定“看法”的。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五批評道:
常俗齋官或非自己撰述,詞又率多委之他人。而士人用力于功名,未免專心舉業,又不復辭以不能。往往齋中青詞祈一次,醮中青詞又祈一次。間有善于作文者,不過形容齋之與醮而已。彼又安知道家齋后設醮之本旨?
士人未能很好理解齋與醮之區別,率爾操觚,徒然講究文辭,這在道教專業人士看來,都是有問題的。甚至可以說,道門對士人撰寫有文采的青詞,都有微詞。關于齋與醮的區別,道家有明言:“齋中青詞,則求哀請宥,述建齋之所禱也。至于醮謝青詞,則敘齋修有闕,祈請蒙恩陳謝之辭也。”換句話說,齋中青詞核心在祈福,醮謝青詞核心在悔過。由此言之,醮謝青詞會更多流露文人心態,其文學價值亦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