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湖心亭看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湖心亭看雪范文第1篇

崇禎五年十二月時,我住在西湖。都說西湖的夏天美,可我認為冬日的西湖也別有一番風味。

西湖的冬日不經常下雪,可這場雪下了三天還沒有停。八點鐘時,我獨自撐著一葉扁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到西湖中間的小亭看雪。

湖上沒有一絲聲音,全都是靜悄悄的。雪后的西湖真美!冰花一片彌漫,天是白的,云是白的,山是白的,水也是白的。寒風蕭瑟,一片片雪花宛若仙子,從空中緩緩落下。四周景色朦朧不清,只能隱隱約約看到西湖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與我的一芥小舟,和舟中人兩三粒人影而已。多么美的意境!我站在船上,好像天地間只有我一個人而已。

不知不覺間,船已到了湖心亭。忽然,我看到有兩個人對坐飲酒。原來還有與我一樣的人!他們見到我,也非常高興,立即邀請我一起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酒,然后問他們的姓氏。原來他們是金陵人,到此地客居。我與他們告別后,船夫說:“真有與您一樣的癡子啊!”是啊,天涯何處無知己?

(鄭重聲明這是我初中二年級所寫,無奈不夠字數。原文言文可在人教版五四學制七年級上語文書中尋找。)

湖心亭看雪范文第2篇

【關鍵詞】張岱癡情故國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87-01

讀罷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眼前便浮現出一位特立獨行的隱士于茫茫的的雪夜前往人跡罕至的湖心亭賞雪的情形,他以淺淺的筆觸把自己對故國的懷戀融入157個字的山水小品文中,其中蘊含在字里行間的癡情意趣令人拍案叫絕。讓我們走進《湖心亭看雪》的字里行間,透過癡情癡景來觸摸張岱這位癡人的癡心。

一、癡情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文章的第一句交代了看雪的時間在崇禎五年,一位念念不忘故國的明末遺民立刻躍然紙上。明朝已經滅亡,但他在文章中卻依然延用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的年號,可見張岱對故國有著多么深厚的情感。張岱對故國的深情與他的身世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張岱一生,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之前為紈绔子弟階段,“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譎謔,書囊詩魔。”之后為國亡家敗階段,清兵南下后,他“披發入山”,以自己的行動表達對清統治者的不滿與抗議,盡管粗衣淡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也不后悔。在他心中明朝的滅亡,不是普通的改朝換代,而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侵略與統治,這種想法使他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他不能忘卻故土,心中奔涌著強烈的民族之癡情。

張岱選擇“十二月”前往湖心亭看雪,既然“余住西湖”,難道不知西湖應在何時去觀賞?十二月正值天凝地閉的季節,更兼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此時游湖,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特立獨行。在《西湖七月半》他也有如此的表現,七月的西湖是人間的天堂,可他卻不在最美的白天賞湖,偏偏選擇人盡散去的二鼓以后去游覽,張岱不入世俗,追求超然孤高的情懷在這里就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寒冬臘月,大雪之后,人鳥聲俱絕。而張岱偏偏選擇此時去賞雪,可見他孤傲的心態與眾不同的癡情。

這是情趣之癡,心態之癡。

二、癡景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介,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張岱用空靈之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淡雅的西湖雪夜圖,本來冷徹入骨卻在他的筆下充滿溫暖的癡情。“天與云與山與水”,三個“與”字的迭用,把雪后西湖寧靜清絕的景象呈現在讀者面前,天地上下好似為之一體,白雪似乎遮蓋了這里的一切,所有的絢麗歸于平淡,反而具有種震撼人心的美。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畫面呈現在我們面前: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這里展現給我們的一幅簡約水墨畫,簡單的線條勾勒,綴以清雅的墨色,嫻靜而又高雅。看似簡單的畫面卻包含著很多深刻的內涵,張岱對大自然的癡情在此可窺見一斑。

張岱對數量詞的錘煉,使我們不得不驚嘆他用筆韻味的獨特,一痕、一點、一芥,此真可謂“一”字而境界全出。他想像自己站在西湖的最高點,從上到下描繪西湖的全景,連所乘的一葉小舟也成了觀察的對象,因站得高遠,所以長堤、小舟顯得長而細,故用“一痕”、“一芥”來描繪;因湖心亭、舟中人圓而小,故用“一點”、“兩三粒”來表達。這里在寫法上采用了白描的方式,不渲染不雕飾,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西湖的奇景和游人的雅趣相互映照,這是孤獨者與天地的感通,把會于心的內涵流于言外,用曠達和幽靜共同釀制了一種近乎純美的意境。作者癡迷于雪景,其實癡迷的的是不隨流俗的閑情雅致和對故國的情思,在這里人與自然在精神上達到高度的統一與和諧。

這是人格之癡,(白描)手法之癡。

三、癡人

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沒想到湖心亭上早已有兩人鋪氈對坐,“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天涯遇知音給冷寂的湖心亭增添了幾分暖色。“強飲三大白”,這是三個性情之人遇到了知己,此情此景不可不飲。奇遇知音,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把盞痛飲,沒有寒暄沒有客套,飲完三大杯后就告別,“問其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金陵”“客居”兩個詞立刻在他的心里掀起波瀾:“金陵”是張岱眷戀的故國之都!故國不堪回首!他們和張岱一樣 “客居” 于此,“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任何涉及到故國的詞語都能觸及到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一切跟故國有關的內容都能引發他最深的思戀,這是故國之癡啊!

舟子與張岱一路同來,對“相公”的行為始終不解,大雪之夜本應在家取暖御寒,即使賞雪景也不應在更定之時,這樣奇特的行為讓俗人舟子費思。本不是志同道合之人,怎能理解特立獨行的張岱之心。實際上張岱借“舟子”之口,用相公之“癡”與“癡似相公者”相比較,實則反襯自己清高與孤傲的情懷。如果說金陵客是陽春白雪的代表,那么舟子就是下里巴人的典型。作者本意不是嘲諷俗夫,實際卻是巧借舟子之語與金陵客之言正反對舉,使雅俗互見。歷史上有哪一個生活的理想者、行為的藝術家不都是與孤獨與寂寞同行呢?湖心亭偶遇畢竟讓他知道自己并不孤獨。此刻我們就能夠理解了張岱的癡是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言念及此,豈不愴神!一個“癡”字,何嘗不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呢?

這是性情之癡,脫俗之癡。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言: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張岱的癡行癡景,有著我們讀不懂的孤高傲世;他的癡人癡心,有著我們不曾企及的癡迷境界。縱觀歷史上的遷客騷人,他們無不具有高潔傲岸的情操,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兩百多年前的張岱,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或許早已洞悉了人世間的悲涼,品嘗到了人世間的寂寞,所以才會獨往湖心亭看雪。身邊無人能讀懂“我”的內心,只有去空曠的雪野品嘗快樂,去感受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同去的俗人舟子,只用一“癡”來評價相公。而我們又有多少人何嘗不是這樣去評價他呢?

參考文獻:

[1]《古代散文鑒賞辭典 》 農村讀物出版社 1987年

湖心亭看雪范文第3篇

正如梁衡先生所說,這兩篇文章確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這兩篇文章都是大作家經歷大苦痛之后的精神沉淀之作。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文。名為貶官,實為流放。但對剛從“烏臺詩案”中九死一生的蘇軾來講,這已是朝廷給他的天大的恩典,怎么還敢有非分之想呢?然而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蘇軾在黃州的五年時間,創造了中國文化史上許多經典作品,比如前后《赤壁賦》、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號稱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還有本文所要論及的散文精品《記承天寺夜游》。在這篇僅有85個字的文章中,已經46歲的蘇軾既對政治心灰意懶,又無法完全捐棄自己的政治抱負,既欣然陶醉于自然美景,又時時透露出被貶的悲涼。

張岱也是一個內心里有大苦痛的人。他寫《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明朝已經被清朝所滅,舊時代已進入了歷史的廢墟里。然而已過天命之年的張岱卻對那個昏庸腐朽的王朝充滿了眷戀,誓不仕清,披發入山,著書以終,雖然時常斷炊,但此情不改,矢志不渝。作為文人的張岱,手中一根筆管自然無法去對抗滿清的鐵馬金戈,但它卻以文人特有的敏感和細膩的筆調,為無數明朝忠臣遺老們構筑了一個夢,在另一個時空中實現了自己反清復明的理想。這就是“殆為明末散文壇最高的成就”的《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②。《湖心亭看雪》是《陶庵夢憶》中的名篇,它是夢,卻又是破碎了夢,是夢醒后無路可走的千萬孤獨,是寄予了作者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的大苦痛大悲哀之作。

其次,盡管二者都寫大苦痛大悲哀,但這種痛苦和悲哀卻表現得極為含蓄,就像一幅簡筆水墨畫,平靜中和,不急不厲,從容淡定。在寫法上,分別由一個“閑”一個“癡”字總領全篇,如一粒沙中看世界,融萬千思緒于一爐。梁衡先生在分析這兩篇文章的寫景手法時所說:“月光的色相大致是青的,她不象紅那樣熱,也不象綠那樣冷,是一種清涼之色,有一種輕柔之感。”③

正是基于以上兩點認識,筆者嘗試從結構、語言、情感三個角度對這兩篇文章進行了整合閱讀。

一、結構:起承轉合

律詩四聯“起承轉合”之說,就現存文獻來看始于元代的楊載、范Z兩家。后來“起承轉合”一說作為一種文體的章法結構,成為八股文章法結構的基本特征。明清人對此一直有贊成、反對兩說,但卻都認可其作為“訓蒙之法”的存在,并一直延續到今天。④

所謂起承轉合,簡單來看,起就是起因,是文章的開頭;承就是事件的發展;轉是事件發展中的轉折;合就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

元人楊載(仲弘)的《詩法家數?律詩要法》對律詩的起承轉合有經典論述:

破題――或對景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題起。要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

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

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

結句――或就體接,或開一步,或繳前聯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場,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⑤

從這段經典性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起承轉合的要領所在:起就要突兀高遠;承要承接“起”,繼續推進,抱而不脫;轉必須要有變化,池水興波,出人意外;合要收束全文,言盡意豐。

《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兩篇文章就是符合起承轉合要求的典范之作。

《記承天寺夜游》是整體一段,如果我們按照起承轉合,可對文章做如下處理:

【起】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承】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轉】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起”處簡潔,異峰突起;“承”處承接開頭,穩步推進;“轉”處寫月,承接上文“懷民亦未寢”的驚喜,在驚喜之外又別有驚喜,寥寥幾筆白描,境界全出。結尾一個“閑”字,頗具深意,言有盡而意無窮。

《湖心亭看雪》兩段文字,如果按照起承轉合的思路,可以做如下處理:

【起】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承】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轉】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合】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起”處一個“獨”字籠罩全篇,奠定了一種孤獨凄清的情感基調;“承”乃是對在去往湖心亭的路上看到的自然之景的白描,更加渲染了有限的個人在無限的天地之間一種茫茫的無著落感;“轉”處筆鋒一轉,突然寫到湖心亭中的人。“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這一不合常理的對話,讓讀者與“金陵”和“客”這兩個詞突兀相遇。“金陵”乃是明朝都城,而“客”字實際上是作者在強調自己始終耿耿于懷的客的身份。自然,這兩個金陵人是客,張岱是浙江紹興人,現在在杭州也算客,可是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明朝遺民的張岱流落在清朝也是一個客,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他的大明朝,他的國都金陵,那才是張岱的家。一個“客”字流露出張岱強烈的故國之思與亡國之痛。“合”的部分以“癡”字做結,這個“癡”字出自舟子之口,但作為無知無識的舟子自然是無法走進張岱孤獨的內心的,可他說的這個“癡”卻又無意中戳痛了張岱復雜糾結的內心,成了他一生心事的最好注腳。

二、語言:善用白描

白描本是中國畫的技法之一,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畫法;白描也是文學表現手法之一,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在《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兩篇文章中,都有非常精彩的白描處理。

眾所周知,古人寫月有很多名句,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然而寫月光的并不多,即使寫到,也是將“月光”直接寫出,缺乏對月光更加細致的描寫。原因何在?月光無形,無形的東西刻畫起來是最難的。

白居易名句“霽月光如練,盈庭復滿池。”將月光比作是白練,這是賦月光以質感,但“因過實而傷神”。李白名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是以聲寫月的典范。讀了這句詩,踏踏踏踏搗衣的聲音遠遠地傳來,我們不由地想到,這是家人在給戍邊打仗的親人趕制冬衣了。由此,即使李白不寫月光,那深秋凄清的月光也已經冷冷地照在了我們身上。這亦是以有形寫無形,但又“因過虛而傷質”了。

讓我們看《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是如何寫月光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這段文字之所以高明,是因為它無一字有月,s又處處寫月。以水的清澈透明寫月光之皎潔,以水中藻荇寫月光下竹柏的影子。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反彈琵琶,尺水興波,節奏感極強。另外,蘇軾的這幾句白描,用積水、藻荇、竹柏這些有形之物來寫無形之月光,用極簡的筆調營造了一種亦真亦幻、亦虛亦實的氛圍,沒有“過實而傷神”,也沒有“過虛而傷質”,恰到好處,甚是高明。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張岱白描的是雪景,清冷之物,卻寫得委婉有致: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個語段連用三個“與”好似潑墨一般,給人以渾然一體酣暢淋漓之感。以此為底,大筆輕輕一揮,長堤便赫然紙上,又輕輕一點,便是一座湖心亭,繼而一芥、兩三粒,真的是毫不經心,卻又如在目前。在這里,張岱一方面極寫天地之大,天地之茫茫無際,浩然無邊,一方面又極寫了長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之小,渺如塵埃。這種鮮明的小大對比,特別是用一種鏡頭推進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了孑然一身的張岱,在茫茫宇宙間無可措手的痛苦。另外,從大到小地推進式的白描,好似讓我們看到了張岱一步一步將自己逼進了一個堅硬的殼里的過程,這個殼如此的小又如此的堅硬!唉,天地如此之大,張岱又算什么呢?他又能做什么呢?于是,無力又無奈的明朝遺民張岱就這樣據守在了這個殼中,一輩子也沒有走出來。

三、情感:哀而不傷

《論語?八佾》中寫道,“子曰:‘《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朱熹在《詩集傳序》中作了如下解釋:“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簡單來說,孔子認為《關雎》之所以好,是因為它表現快樂和哀傷都沒有過分,而是恰到好處,符合“正”“和”的中庸之道。與《關雎》相反,鄭國的音樂表達快樂過于,孔子對此是極力排斥的。《論語?衛靈公》中寫道,“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佞人殆。’”可見,“樂而不,哀而不傷”是孔子一種重要的詩學原則和審美標準。《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審美思想。

《記承天寺夜游》中并非沒有蘇軾的大苦痛。例如“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這一句中的“月色入戶”,是指月光照進門或者窗里來,此處的“戶”到底是當“門”還是當“窗”講,存在爭議,暫且擱置。既然是月色入戶,也就是月亮剛剛升起來的時候,應該是剛入夜不久。這個時間蘇軾已經“解衣欲睡”,這是否側面寫出了蘇軾的無聊苦悶呢?又如“念無與為樂者”一句,身邊沒有可以談笑取樂的人是否也暗示出蘇軾被貶黃州期間,身邊缺少可以交流的知己的一種生活狀態呢?再如“蓋竹柏影也”一句。蘇軾為什么要寫竹柏呢?竹子有節,寧折不彎,柏樹后凋,迎上傲雪。筆者以為,蘇軾寫竹柏,乃是在暗暗地表達自己對不合理現實的反抗態度和高潔自守的人格追求。可以說,這些都是蘇軾內心的悲哀和苦痛,但卻并不是以一種觸目的方式裸地表現出來,而是雖哀不傷的。

《湖心亭看雪》也同樣如此。這篇文章寫于明亡之后,可是文章開頭依然采用明朝的紀年,這本身就在刻意顯示自己與所處時代的格格不入。另外,張岱一個“獨”字已經將自己的孤獨的痛苦表露無遺,而其后又將自己內心的痛苦、掙扎、無奈、感嘆等種種復雜的感情融于茫茫雪景之中。而后,湖心亭上鋪氈對坐的兩人“見余大喜”,可是張岱卻喜不起來,這可以從一個“強”字看出端倪。“強”字人教版課下注釋翻譯為“盡力、竭力”,實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而且“強飲三大白而別”,倘若此時張岱內心喜悅,為什么不慢慢喝酒慢慢聊,而是要如此生硬決絕地離開?再者,“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這一有違常理的表述不正是張岱內心扭曲與糾結的外在表現嗎?然而與蘇軾一樣,張岱同樣將自己的這些苦痛深深地隱藏起來,倘若我們不去細細地品味,很容易被眼前的美景所迷惑而未覺詩人在繁華背后更深的悲哀了。

那么,蘇軾與張岱為什么都將自己內心的苦痛掩藏起來,力求“哀而不傷”呢?筆者以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孔子奠定的“哀而不傷”的詩學傳統和審美原則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極大,蘇軾張岱都是其忠實的追隨者。

其次,迫于當時外在政治的壓力,不敢直接與現實對抗,而只能以曲筆表現之。

再次,這兩篇文章都是回憶之作,時間磨平了作者內心痛苦的棱角,故而呈現出來是平和中庸的。蘇軾寫《記承天寺夜游》的時候,已經是他被貶之后的第四年,此時他對黃州已經漸漸適應,不再像剛到黃州時那樣惶恐不安。而張岱湖心亭看雪是崇禎五年,也就是公元1632年的事,可他寫這篇文章的時間卻是明亡之后,也就是公元1644年之后,已經從明朝滅亡的夢魘中醒來的張岱開始用回憶的方式構筑自己的故國夢,這個夢孤冷卻又美好。

最后,需要補充的一點是,這兩篇文章共同采用這種“哀而不傷”的抒情方式,雖然作者內心所有的不平、反抗、悲涼、痛苦被掩之于美景之后,但是它們卻又不斷沖擊著那些美麗的表象,形成了文本內在意蘊與外在形式間的強大張力。

――――――――

參考文獻

①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的寫景欣賞》,《名作欣賞》,1983年第3期。

②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新1版第968頁。

③梁 衡,《秋月冬雪兩軸畫――〈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的寫景欣賞》,《名作欣賞》,1983年第3期。

④詳見張曉偉:《“起承轉合”之說的源流》,《文藝理論研究》,2015年第4期。

湖心亭看雪范文第4篇

原文:

《湖心亭看雪》作者: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范文第5篇

【關鍵詞】語文;主問題;有效;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所謂課堂教學“主問題”,是相對于課堂教學中那些零碎的、膚淺的、學生活動時間短暫的應答式提問而言的,是著眼于全篇內容的主要問題,是對全文的理解和分析具有凝聚力和支撐力的一個或幾個問題,它在課文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創造的重要提問。“主問題”與一般性問題相比,有以下特點:第一,“主問題”是經過概括、提煉的;第二,“主問題”在教學中能貫穿始終;第三,“主問題”能構建文本的主題。

在課堂教學中,精當的“主問題”設計,可以替代繁多的教學環節,完成文本的整體感知,這樣的課堂,教學目標簡明,教學內容簡潔,教學環節簡單,能起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作用。為此本人有意識的在這方面進行了實踐。

一、實踐一

從文章的結構脈絡方面入手,以《湖心亭看雪》兩次教學為例進行了“主問題”設計的實踐。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節選

主問題:研讀討論。品味作者的“癡”。

張岱去湖心亭看雪時的形象是怎樣的?

請在文中找出概括他形象的一個字“癡”。

課文哪些地方表現出他的癡?

1.癡行: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

2.癡景:是什么引發他有這種癡行呢?雪景。

①張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你找出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

②用自己的話將此景描繪出來,看看誰的語言更優美。

③這段文字寫得的確很美,你認為它美在哪里?

3.癡心:像張岱這樣癡迷于西湖雪景的人只有他一個嗎?金陵二人。

①張岱看到金陵二人,是怎樣的心情?討論“強”的意思。

②張岱走的時候沒有細問金陵人的地址,自己也沒有留下聯系方式,可以看出張岱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助讀《陶庵夢憶自序》和《自題小像》。

通過課堂實踐發現:由于主問題突出,教師在教學中以“主問題”的形式帶動學生進入文本去深入探究,用精、少、實、活的提問激活課堂,創新教學,革除閱讀教學中的多問雜答與碎問碎答,精練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使閱讀教學具有成效。

二、實踐二

“主問題”的設計,可從文章的主題思想方面入手,著眼于帶動對課文整體的理解品讀,著眼于引導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每一次提問或問題設置都能形成和支撐課堂上一個時間較長的教學活動“板塊”。所以,“主題問題”就是閱讀教學中有質量、立意高遠的課堂教學問題,在教學中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比如說筆者在教學《羚羊木雕》時只抓了一個問題。這就是課文的最后一句話——“這能全怪我嗎?”這個 “主問題”使學生深深體會到作者行文安排的獨到之處,使課堂活動以學生的讀、說、思為主要內容,課堂氣氛因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學生被深深地引進課文,激發研討的熱情,從而使課堂成為有效的課堂。

三、實踐三

相關期刊更多

語文教學之友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北省教育廳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太原師范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杨浦区| 铜鼓县| 洛宁县| 怀宁县| 沾益县| 阜阳市| 富顺县| 融水| 响水县| 甘洛县| 乌鲁木齐市| 五峰| 新密市| 永川市| 镇安县| 社会| 双辽市| 祁门县| 承德县| 和硕县| 伊通| 扶风县| 泾川县| 德令哈市| 彰化县| 阿坝| 犍为县| 本溪| 柳河县| 延吉市| 江陵县| 武穴市| 平武县| 松阳县| 桃园县| 海丰县| 恩施市| 阜阳市| 志丹县|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