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的主要思想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第1篇

[關鍵詞]墨子;服飾觀;實用;簡約

墨子在服飾方面主張實用簡約,反對形式過于復雜,反對鋪張浪費。他的這種主張蘊含在“節用”、“非樂”等觀點之中,形成了其與眾不同的服飾觀。服飾觀是墨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系統解讀墨子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因此,對墨子服飾觀進行分析,有助于認識墨子思想在當時社會環境下的實用性,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墨子,名翟(約公元前468—前376年),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大約生于孔子死后、孟子生前。他是中國古代一位學問淵博、思想深邃、很有影響的偉大人物,也是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墨子首創墨家,是春秋戰國之際的主要流派,是九流十家中的大家。韓非子在《顯學》篇中稱:“世之顯學,儒、墨也?!盵1]孟子也曾說過:“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2]《呂氏春秋·當染》則曰:“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盵3]足見墨家在當時影響之大。墨子最初師從儒家,在魯向史角學禮,后來由于不滿儒家的繁文縟節,又從儒家中分離出來,《淮南子·要略》中記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4]自成一家,并且成為儒家的反對派。

墨子屬于較接近“農與工肆之人”的“士”階層。士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在周代的社會等級序列中介于大夫與庶民之間,其社會地位并不高,與農、工、商并為四民。邢兆良在《墨子評傳》中這樣寫道:“士的第三類來源是由農、工、商等庶民等級上升而來的。繩墨之匠的墨子就是這類的典型代表。”[5]墨子曾經做過木工,專擅多種生產技藝,其弟子眾多,皆以自苦為極,故多處于庶民。墨子也自稱“”[6]或“北方之鄙人”[7],他說自己“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8]。他以“之所為”為榮,認為“今農夫入其稅于大人,大人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豈曰‘之所為’而不享哉?故雖也,上比之農,下比之藥,曾不若一草之本乎?”[9]墨子一生游歷過楚、齊、衛等國,曾仕宋。所以,他對下層民眾的艱難生活有著深刻的體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生產者的利益。孟子稱其為“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10]他的思想“飽含了諸多人類思想的精華,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乃至民族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的滋養源”。[11]

墨子服飾觀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這與墨子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墨子生活的年代出于春秋戰國之際的大變革時期,而這一時期正是中國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階段,也是自三代以來逐漸成為統治階級重要統治工具的禮制走向衰落的過程。

墨子的服飾觀是以其“節用”、“非樂”等思想為指導。墨子提倡“節用”是反對當時統治者的鋪張浪費,由于統治階級要滿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奢侈享受,“必厚作斂于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這就嚴重威脅到民生的正常生活。他將消費品區分為生活必需品與奢侈品兩種,認為只有用于滿足生活必需的消費才是正當的消費,正確的消費,否則,便是錯誤的消費,是一種浪費。他為衣食住行定了統一的標準,認為一切都要講究實用,要以民為本,把百姓的利益作為治理國家的出發點,不要增加百姓的費用,不必追求外在的好看與奢華。

他在提出這一標準的同時,還把它視為“圣王之法”,指出這一標準是對不同等級的人的共同要求,既適用于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也對一般的平民百姓有所要求,不僅反對“奢侈之君”,也譴責“僻之民”;既勸告圣王人君應當“用財節,自養儉”,也要求一般民眾不可“惡恭儉”。但主要針對的,還是指向揮霍無度的統治階級上層。墨子說:“圣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圣王為政,其發令興事使用民財也,無不加用而為者,是故用財不費,民得不窮,其興利多矣”[12]這就是說:節省開支,避免浪費,就可以增加一倍的收入,對于國家的統治,人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墨子站在以“復禮”為口號的儒家禮教觀的對立面,提出了更為適用的服飾主張。其主張具有實用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注重服飾的實際功用。墨子認為“為服之法:冬則練帛之中,足以為輕且煖;夏則絺绤之中,足以為輕且凊。謹此則止?!盵13]由此可得,墨子認為做衣服的原則就是講究實用,過于講究是沒有必要的。第二,以簡為美。墨子主張凡“簡單實用”的東西才為美,以此為標準,他判斷事物完全是從對物質生活沒有實際效用出發,他認為“簡約”在當時是最實用的,故人們在衣食住行中應保持簡約的水平。

墨子的這種看似功利的思想,實際蘊含了樸素而又古老的民本思想。在物質比較匱乏的年代,墨子“以簡為美”的思想,表明自己同情人民的立場,進而從人道主義出發,自覺反對剝削階級揮霍浪費,引導人們一切從簡,這比儒家更具人文關懷。

總言之,墨子的服飾觀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表現出了其樸素實用的一面,是其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極大的實際價值和重要的現實影響。

參考文獻:

[1][清]顧廣圻(識誤).韓非子·顯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69.

[2]徐洪興.孟子直解(《孟子·滕文公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52.

[3][漢]高誘(注),[清]畢沅(校注).呂氏春秋·當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9.

[4]劉康德.淮南子直解(《淮南子·要略》).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216.

[5]邢兆良.墨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19.

[6][8][9]畢沅(校注).墨子·貴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81-183.

[7][漢]高誘(注),[清]畢沅(校注).呂氏春秋·愛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97.

[10]徐洪興.孟子直解(《孟子·盡心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35.

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第2篇

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在當時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的思想和言論,被其門徒編成《墨子》一書傳世。這是一部光彩奪目的巨著,是墨家學說的精華。墨子的基本主張是:反對剝削,崇尚勞動;反對以強欺弱,主張兼愛、非攻;反對儒家禮樂,主張節葬、節用;反對世卿世祿,主張尚賢、尚同?!赌印穬热輳V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學的重要史料。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除此之外,《墨子》中還包含了許多先進的自然科學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學、光學??梢哉f,《墨子》為我國古代科學理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墨子》中,最明顯的是他的平民思想,他站在平民立場上為維護民眾與弱小國家的生存,提出了“兼愛”“非攻”的主張。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這與儒家的博愛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墨子看來,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辱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他認為社會上出現不平等、互相欺辱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離亂給平民百姓造成的巨大傷害。因此,從兼愛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他認為民眾互愛互讓,是順應天意;而互相殘害則是違背天意;諸侯間的攻戰是天下混亂的根本原因。在這個思想之上,墨子針對傳統的世襲官爵俸祿制,站在時代潮流前面,提出了“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吧匈t”也就是讓凡通曉治理之道且有才的人,無論貴賤,均可參政。“尚同”,即在尚賢基礎上求得全社會思想的一致,使社會由亂至治。為使自己的主張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于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像古代三代圣王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

除了內容上的豐富多彩,《墨子》在文章的行文以及體例方面也有開創性的貢獻。《墨子》一書,雖然仍屬記言性質,但其所記的已不再是簡單的片言只語,而是首尾完整、邏輯性很強的論文,而且每篇都有標題,可以涵括本篇的中心思想。這與語錄體散文《論語》有了明顯的分別。如果說《論語》還只是零散的思想智慧的閃光片斷,那么《墨子》已經把這些閃光的思想串成一整條珠鏈。中國的論辯散文是從《墨子》開始的,這在我國古代散文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①;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②;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注釋】

①篡:用強力奪取。

②賊:殺害。

【譯文】

墨子說:用互相關愛、互相謀利的辦法來改變它。但是互相關愛、互相謀利的辦法將要怎樣改變這種情況呢?墨子說: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國家一樣,看待別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一樣,看待別人的生命就像看待自己的生命一樣。這樣的話,諸侯相愛,就不會發生野戰;家主相愛,就不會互相掠奪;人與人相愛,就不會互相殘殺;君臣相愛,就有恩惠、有忠心;父子相愛,就會有慈愛、有孝順;兄弟相愛,就會有和睦、有協調。全天下的人都相愛了,強者不控制弱者,人多勢眾的不劫掠勢單力薄的,富有的人不欺侮貧窮的人,顯貴的人不傲視低賤的人,奸詐的人不欺騙憨厚的人。凡是天下的禍患、掠奪與怨恨可以讓它們不發生的,就是因為人們產生了相愛之心,所以仁義的人都贊美它。

【點評】

通過這段文章,我們可以簡單比較一下儒家的“仁愛”與墨子的“兼愛”之間的區別,這也是我們深入了解儒墨之間差別的一種方式。儒家的仁愛同樣是對他人的關心愛護,但以親親為出發點,主要是處理宗法家族關系內部的親戚關系,同時涉及國家、上下、君臣及國與國的關系。儒家是強調上下尊卑、親疏遠近的。而墨子不然,他有一種樸素的平等思想。他不僅說了君臣、父子、兄弟之間相愛的好處,還希望天下之人皆相愛,這樣才能使天下的禍篡怨恨不發生。

國學點滴

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第3篇

【關鍵詞】描述視域學 《墨子》 翻譯

一、前言

墨子身處復雜的時代背景之下,他是中國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魯國人,也是唯一一位中國歷史上農民出身的哲學家。他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科學家和軍事家,也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徒弟根據他的生平和事跡,以及后期墨子弟子等的語錄整理成書,就得到了現存于世的經典名著《墨子》?!赌印窡o論對中國還是其他西方國家都具有很遠的影響,墨子的許多理念都有助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墨子》也承載著中國與其他國家交流的使命,是西方國家了解我國淵源文化的途徑。

二、英譯《墨子》的背景

墨子提出了許多經典理論,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治”“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這些觀點和理論一直延續到現在都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墨子的“兼愛”觀點就是一切以人民為根本,為了人民的生活幸福而努力,所以他的弟子們一直追隨他的理念,墨家學派的弟子們實行的言論和行動都是把人民和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的觀點和理念適合任一時代和國家的發展需求和基本發展理念,給大部分國家的發展做出了理論貢獻力量。所以《墨子》也被翻譯成許多語言,其中英文翻譯比較普遍,但是里面的內容因為翻譯的背景不盡相同而產生了許多歧義。本文就針對《墨子》文本的英譯作品進行分析和研究,探究出中文《墨子》的基本理念,以便于后來的英文翻譯人員作為參考的理論依據。

《墨子》是極具我國淵源文化底蘊的歷史著作,書中內容包含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意義?!赌印肺谋局械闹R理論覆蓋面積十分廣泛,是我國歷史上的文化寶藏。西方國家為了更好地了解和運用中國的文化科學知識,對許多中國典籍進行了研究,其中《墨子》就是多年來西方國家研究的重點之一,長久以來多個版本的《墨子》英譯文本,在全世界都影響極大。西方國家在研究和討論《墨子》英譯文本的過程中,受到了很深的啟發,也不斷地整理和研究《墨子》英譯文本的發展,希望得到更貼合實際的英文翻譯方式和翻譯內容。

三、從翻譯學角度談《墨子》英譯

從翻譯學視域角度來分析《墨子》的英譯文本,必須先要了解翻譯學。把翻譯文本的規律和翻譯文本中的美學藝術結合到一起的科學就是翻譯學,即利用語言之間的轉換,完美地呈現文章或者典籍中的含義,結合歷史、文化背景和生活理論,進行優美詞匯之間的轉變。利用翻譯學的理論能夠把各國的文化知識進行語言轉換,使各國人民充分地交流,能夠大大促進各國文化科技的發展,拓展人們的視野,讓人們在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的社會工作中互相幫助,進而促進世界大融合。

不同時代的文本翻譯都有著不同的歷史社會需求。不同的翻譯人員翻譯出的英譯文本對《墨子》有著不同的理解,每個翻譯人員不同的注重點都影響著人們在不同理論指導下的思想行動方向?!赌印返姆g英譯文本也不能單獨地依附翻譯人員的思維,還要考慮到閱讀人群的領悟力。所以翻譯學影響下的《墨子》翻譯是多元化的,是需要不斷改革和自主進步的。

四、對比三種《墨子》英譯文本異同

因為《墨子》文獻的主旨明確,墨子及其弟子的理念具有統一性,所以大部分的英譯文本都會依附《墨子》的主要指導內容翻譯文獻中的大愛思想。但是因為翻譯人員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思想有所不同,也導致了翻譯文本中一些細節的變化,從而促成了多種多樣注重點和翻譯理念不同的《墨子》英譯文本。

在《墨子》一書中,“兼愛”是它的中心思想,所以大部分英譯文本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進行翻譯的?!凹鎼邸笔侵笩o差別的大愛,平等地熱愛所有人民。例:Love each other whatever who they are.We are all of family.

根據不同的翻譯人員進行了不同細節的翻譯,以下我們就舉出《兼愛》(下)篇梅怡寶(1929)、華茲生(1963)及汪榕培(2006)的三個翻譯文本的例子來分析各方面的不同。 例如梅怡寶(1929)文中主要進行了政治策略的思想領悟,翻譯的主要句子是:聽其言、跡其形,察其所能而慎于官,此謂“事能”翻譯為:Listen to his voice,describe his shape,inspect his abilities in doing anything,what is account,promote him via thinking more,that we call work ability.而華茲生(1963)文中的翻譯趨勢多以思想層面居重,如萬事莫貴于義:That anyone succeeds in doing anything is based on the precious bonds of blood brotherhood. 汪榕培(2006)文中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體現了更重歷史對現代的影響,譯文則是:Things you can not consider,just refer future by the past,know invisble by the obvious.

五、結論

不同時代的文本翻譯都有著針對它不同的歷史社會需求,根據不同的翻譯人員翻譯出的英譯文本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墨子》的概念,每個翻譯人員的不同的注重點都影響著人們在不同理論指導下的思想動力方向?!赌印返姆g英譯文本也不能單獨的衣服翻譯人員的思維,還要考慮到閱讀人群的領悟力,所以翻譯學影響下的《墨子》翻譯是多元化的,是需要不斷被改革和自主進步的。在不同時代的要求下,中華典籍英譯也需要不斷進步,這是國內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的橋梁,對世界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爽.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論語》三英譯本的歷時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4.

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第4篇

關鍵詞:荀子;墨子;音樂觀;哲學思想

1.荀子、墨子及其樂論思想概況

1.1荀子及《荀子·樂論》

荀子,名況,戰國后期趙國人,其生卒年不詳,主要政治、學術活動時間約在公元前298——238年間,曾到齊國的稷下講學,后又做過楚國的蘭陵令,晚年在蘭陵著書,并死在蘭陵。作為先秦儒家思想的總結者與集大成者,其思想涉及哲學、政治、教育、音樂等諸多方面。其音樂思想主要見于《荀子·樂論》中。

《荀子·樂論》主要闡述了荀子的禮樂思想。荀子從其“性惡說”出發,強調了音樂存在的必要性及音樂對人民的教化意義,并且針對墨子提出的“非樂”思想,探討了音樂的各種社會功用??梢哉f荀子的《樂論》是對先秦儒家禮樂思想的概括與發展,并且對后來中國傳統的音樂觀和音樂教育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墨子及《墨子·非樂》

墨子,名翟,春秋時期魯國人,其生卒年大約為公元前475——395年,曾做過宋國的大夫。墨子是先秦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其雖為小生產者出身,但博通當時的歷史文化典籍,在長期的生產實踐與學術活動中,形成了一套實用主義的學說,內容廣泛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宗教,藝術等諸多領域。其主要音樂思想及對音樂的態度主要見于《墨子·非樂》中。

《墨子·非樂》是《墨子》一書中的重要篇章。墨子站在小生產者的立場上,從“交相利”的義利觀出發,說明了音樂和社會生產、政治統治等的關系。這篇文字的內容與荀子的《樂論》截然不同,其主要思想是批判音樂對社會發展的限制作用。但是,從墨子的哲學思想出發,又可以看出其某些方面的現實意義。

2.對《荀子·樂論》中音樂思想的哲學解讀

2.1音樂存在的必然性

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梢姡谙惹厝寮铱磥?,音樂的存在對社會具有重大的意義。作為先秦儒家思想的總結者與集大成者,荀子更是將這一理論做了完善和發展,其主要成就在于從人的本性和國家統治兩方面闡述了音樂存在的必然性。

首先,從人的本性出發,荀子談到“夫樂者,人情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這一論述見于《荀子·樂論》的開篇,因此可窺見其重要性。在這一論述中,荀子從樂的本質屬性,即音樂能夠使人得到愉悅這一點出發,說明音樂是人之的必需品,是不能免除的。在荀子的哲學中,人并非天生就是圣人,人通過后天的修行才能“成圣”,因此他說“圣人者,人所積而致也”。他的這一哲學思想為他關于音樂存在的必要性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依據。因此,人對于音樂的需求是天性使然,而音樂的存在也是一種必然。

其次,從國家統治出發,荀子提出“先王惡其(無樂)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開明的統治者深知“無樂”所導致的后果,因此創制音樂以感化人心,使人民不感染邪惡之氣,使社會風氣達到至善,這樣,人民才會臣服于君主的統治,社會才會長治久安,君主的統治地位才會永葆不失。在荀子的政治哲學思想中,對“王”和“霸”做了精確的定義,即“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因此,從國家政治統治角度出發,音樂的存在也是一種必然。

2.2音樂的社會功用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重辯證思維而儒家思想注重實用價值。發展到荀子,儒家注重實用價值這一思想特征更為明顯。因此,在談論音樂時,荀子也是注重音樂的實用價值——即社會功用的。通過《樂論》的敘述,可將荀子所論的音樂的社會功用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社會娛樂功用。荀子認為,人的一切合乎禮儀的自然欲求都是正常的,其中就包含音樂。音樂能表現出人的真性情,是人本性的一種體現,故而他說“樂以道樂”,道,即導。通過音樂使人得到快樂,這就體現出了音樂的社會娛樂這一功用。荀子哲學并非出世哲學,所以在這一點上,他即承認人性需要音樂娛樂,又提出音樂必須與禮儀相符,故而音樂必須“中和”。

其次,鼓舞士氣的功用。荀子雖為先秦儒家大師,但由于時代的推移,其思想已突破了百家之間森嚴的界限,他也談法家的“王霸之業”。這一點在其音樂觀上也可窺見,集中體現在音樂在對外戰爭中鼓舞士氣的功用這一點上。荀子認為,音樂不僅可以對戰爭的勝利,甚至天下的統一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樂論》中,他提到“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又提出“故樂者,出所以征誅也,入所以揖讓也。征誅揖讓,其義一也。”

再次,政治教化的功用??v觀先秦儒家各代表人物的音樂觀,雖然孔子談樂重“善”,而荀子論樂重“禮”,但他們都著重強調了音樂的政治教化功用,可見這一功用的重要性。“樂的規范性表現為陶冶、,這在人類淳樸未開的時代,容易收到效果”。[1]因此在《樂論》中,荀子提出“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可見音樂作為一種政治教化的工具,其影響深遠,作用強大。所以荀子又提出“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最后,調和矛盾的功用。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而作為以提倡禮樂行事的儒家學派,其思想也提出了諸多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這一點也體現在荀子的音樂思想中?!稑氛摗分刑岢?,“故樂在宗廟之中,群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音樂在調和君臣,父子,兄弟之間關系的層面上意義重大,這也暗合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思想。

2.3“禮”與“樂”結合的思想

郭沫若說:“中國舊時所謂‘樂’,它的內容包含很廣。音樂,詩歌,舞蹈,本是三位一體可不用說,……所謂樂者,樂也。凡是使人快樂,使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東西,都可以廣泛地稱為樂,但它以音樂為其代表,是毫無問題的?!保?]在《荀子·樂論》中,這一點就表現為“樂”與“禮”的并存禮樂并存乃至結合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存在諸多相通的地方。

首先,禮與樂要解決的問題相同。禮是調和社會矛盾的一種重要手段,而樂則有調和社會矛盾這一功用,兩者雖然起作用的方式不同,但其要解決的問題一致。其次,禮與樂的價值指向相同?!岸Y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3]因此,月余禮雖運作形式不同,但其價值指向一致,即共同指向“一種更高的理性之元”[4],這個“元”就是指德。

3.對《墨子·非樂》中音樂思想的哲學解讀

3.1墨子“非樂”的根本原因

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第5篇

關鍵詞:墨子;勞動說;生產與消費;節用說

墨子的經濟哲學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春秋戰國時期發揮過作用。對于指導中國現代經濟建設仍然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因此應當以理性的目光,重新研究墨子的經濟哲學思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一、墨子經濟哲學思想產生原因

(一)時代背景

春秋戰國之交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劇變的時代。經濟上:生產力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當時的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大工商業暴興。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諸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逐漸取代分封宗法的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由此產生了新的階層――“士”。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諸侯征戰,民不聊生。大量的奴隸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還有不少小生產者――農民,小商人,小業主,手工藝人,遭受著重重的壓迫與剝削。小農階級、小商業者、手工業者也迫切的需要一個代言人來為他們代言,由此,墨子的出現就是歷史的必然。

(二)墨子的主體條件及其思想淵源

墨子是當時出身于手工業者的“士”,做過木匠,手下有大批可稱之為“能工巧匠”的徒弟。他本人系統的學習了古代文化知識,從事獨立的社會活動,成為社會知名度頗高的學者。由于墨子所從事的工作,所以接觸的人大都是來自社會下層的勞動者,他深深的體會到下層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憂患。同時他也不恥于“王公大臣”的好戰喜功與生活奢靡。他以“自苦為極”,決心“摩頂放踵利天下”。

墨子經濟哲學的思想,應該源于堯舜禹和夏文化,同時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說:“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而且墨子總是將當今的王公大臣和過去的堯舜禹湯文武作比較。莊子在天運篇有這樣的論述“老聃曰‘禹之治天下,使民心競,儒墨皆起’,蓋墨起于禹”①。而在其《天下篇》中也指出“墨子稱道曰:‘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_,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圣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雹谒院笫赖哪叽蠖加毛F皮粗布為衣,穿著木屐草鞋,白天黑夜不休息,以自苦為準則,并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

《呂氏春秋?慎大覽》高誘注:“墨子名翟,姓墨氏,魯人”。墨子生于魯國,而魯國是經過孔子的儒家思想多年教化的國度,墨子早年曾經受過儒者的教育是毋庸置疑的;當他發現儒家所維護的禮、繁文縟節,非一般民眾可行,久喪厚葬,有違農事時,他便毅然背周禮而用夏政,開創一個簡單易行的墨家學派,是很自然的。劉安說:“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雹邸肮使澵?、薄葬、閑服生焉。”④

二、墨子的經濟哲學思想

墨子的經濟哲學思想涉及生產、流通、消費諸多領域,較之儒家有許多精辟見解,集中于《節用》、《非儒》、《非樂》、《節葬》、《七患》等篇中。簡言之,其思想要旨是發展生產,理性節約,目的在“利民”。

(一)墨子的勞動說

墨子將勞動稱為“從事”,他認為勞動是百姓生存、種族延續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是:人能勞動,而動物只是被動的本能的去適用自然。墨子認為人必須“強力從事”,參加生產,才能獲得生存;在生產實踐中,墨子基于男女性別差異和工種的不同,提出了“分事”,也就是今人說的社會分工,“分事”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墨子看來,人人“強力從事”,人人各司其職,因而獲得一定的回報,墨子反對不勞而獲。

1.強力生產觀

作為一個生產者,墨子明白物質生產勞動的重要性,他認為物質財富的生產勞動既是人類社會生存維系的基礎,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所在。動物只能本能地去適用自然,人類卻能夠通過生產勞動獲得生活資料。麋鹿、蜚鳥、貞蟲之屬“因其羽毛以為衣裘,因其蹄蚤以為褲屨,因其水草以為飲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樹藝,雌亦不紡績織,衣食之財固已具矣。今人與此異者也”。⑤“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⑥墨子認為勞動是人與社會存在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社會成員都必須努力勞動。據此,墨子提出了“強力從事”的社會史觀,提出了勞動創造財富,人人必須勞動。

墨子認為男子應當“蚤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多聚菽粟”⑦,女子應當“夙興夜寐,強乎紡績織,多治麻絲葛緒”⑧。從“蚤出暮入”、“夙興夜寐”,我們可以看出男子和女子的工作時間都很長,也就是在靠時間的延長來擴大效益,這是原始的強化勞動的方法;“不敢怠倦”⑨,是對勞動強度的增加,延長勞動時間和增加勞動強度,墨子將這兩種最原始的方法用在提高勞動成果,滿足民眾的需要上。對以后的農業生產有著深遠的影響。

從人類的生存必須依靠勞動生產的觀點出發,墨子還把生產狀況的好壞、物質財富的富足提高到了一國內政外交取得成功的基礎地位上。這一點是前所未有的。其實縱觀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歷朝歷代的統治者,誰能解決好農民問題,誰就能使農業得到發展和繁榮,誰就能夠鞏固政權。

2.社會分工說

墨子從現實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一個社會要是想達到上下相安,正常生活,社會勞動是必須的。但是由于社會的不同需要,地區物質資源差異,個人能力強弱等等客觀狀況,社會勞動實行分工也是合理的。墨子提出的“分事”,墨子的分工既有社會分工,如工、農、商、吏等,“王公大人,蚤朝晏退,聽獄治政,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其思慮之智,內治官府,外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倉廩府庫,此其分事也……”⑩。又有一個生產單位勞動過程的分工;既有按性別進行的自然分工,如男耕女織,又有按各自的能力進行的分工。關于社會勞動進行分工,墨子堅持認為是為了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勞動進行的更為有效。具體地,墨子提出了兩點看法:其一是提倡各盡所能,各從其事,各守其職。其二是認為社會分工沒有貴賤之分,提倡擇賢使能,使人得其用,使人人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勞動才能的長處。

由于男女性別差異造成的男女之間生理能力上的不同。男子力大耐勞,婦女心靈手巧,男女各自從事所適宜從事的工作也不盡相同。墨子認為男耕女織這種由于性別差異所造成的較為普遍的社會分工是合理的。分工合理,生產的效果也較為顯著。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由于生產技術的復雜性,也可能按照生產勞動過程中不同階段進行分工,這有利于技術的熟練掌握,使勞動效率提高,墨子肯定了這種分工的合理性,“譬如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B11。一種復雜的生產勞動被分解成若干簡單的勞動過程,他們的操作技術就更容易掌握,個人的生產技術就更易熟練,這有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社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然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一個人要想掌握各種生產技術和其他工作技能,以滿足其他各方面的需要,是不可能的,所以,按照各自的能力進行社會分工是一種自然的、合理的勞動分工。墨子提出:“凡天下群百工,輪車、W匏、陶、冶、梓匠,使各事其所能”B12。

3.反對不勞而獲的獲取觀

墨子“賴其力者生”的主張是針對社會全體而言,不是局限于一部分人,使另一部分人可以不勞而獲。小則偷人錢財,大則攻伐別國,墨子認為這些都是違背了勞動創造財富,人人參加勞動的道德,不合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圣人之道。墨子認為,只有人人參加勞動,才能使人人足衣足食,勞者得息,真正解決“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B13的民生三巨患。因此墨子反對不勞而獲,人人必須參加勞動。

(二)生產與消費理論

墨子認為人們必須“強力從事”,大力生產來滿足消費的需要;消費又當適用生產的發展,并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另外,物質財富不會自己增加,墨子據此提出“節用”的觀點。

(1)生產與消費

墨子認為應當強力發展生產來保證消費,發展生產來提高消費水平。他主張消費必須建立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消費水平必須與生產發展狀況相適應。墨子在其文《七患》中用“為”和“食”概括了生產和消費的關系,如果“為者疾,食者眾,則歲無豐”B14。從事生產的少,吃飯的人卻多,就不可能有豐裕的年成。據此,若想保證和提高消費,就必須努力發展生產。墨子常懷“昭昭然”之心為生產滿足不了消費而憂心忡忡。因此他強調應積極加強社會主要消費品的生產,指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盉15在《墨子》一書中,墨子還舉出古代圣王賢君的政績對強力生產的重要性加以論述。

墨子同時還認為社會和人的消費水平應當隨著生產的發展而有所提升,“飲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B16,衣、食、住、用、行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這個需求是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一步步提高的,但是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它首先必須滿足生存的最低要求――飽、暖、安,然后才能進行更高的追求,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人的生活必須逐步提高,而不應當追求超前消費,越級去追求不現實的生活享受。

(2)墨子的節用說

墨子在勞動創造物質財富的思想中,論述了衣食之屬不會自然生出,而是依賴于人的勞動的觀點;同時也論證了只有強力從事各種生產勞動,各種生活所需要的物質財富才會充足,社會才有向前發展的物質基礎。物質財富的增加有兩條途徑:一是開源,二是節流。開源即發展生產,這是增加物質財富的主渠道;但是如果不厲行節約,進行節流,物質財富縱使再多,也終將化為烏有,因此墨子十分注重節用。認為節用可以有效的利用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凡五谷,民之所養也,君子所心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也”B17,物質財富的開源和節流相輔相成,才能使勞動創造出來的財富得以充分的發揮其作用。

墨子強調節用是針對社會上層的貴族階層,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質生活資料不很豐富的背景下,要求貴族節用,對百姓來說就是生利。所以墨子認為“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于民力者,圣王勿為”B18,“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而為者”B19。墨子明確地指出,一切工藝制品以能滿足百姓的生活需要即可,飲食只要能維持人的生存即可,衣服只要做到冬暖夏涼,穿著輕便即可,房屋只要能躲避風雨、能居住即可,車船等交通工具只要做到迅速、安全即可。在吃穿住用行方面,墨子堅決反對追求奢侈享受,以求達到社會全民的溫飽,是墨子求天下之利的基本目的。重視物質生產的開源,強調生活消費的節用。

墨子在其強力生產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家必須通過節用來保證大多數人的消費,其實縱觀墨家的經濟思想體系,墨子的生產論儼然成為節用論的附庸。墨子差不多把所有的經濟問題都囊括到了節用之下,把節用看做是解決國家經濟問題的法寶。正是由于墨子對生產與消費關系的深刻認識。所以墨子主張在國家治理和經濟領域提倡節用。那種不顧生產對消費的決定和制約,盲目追求奢侈消費的行為,是亡國的罪魁禍首。“節儉則倡,佚則亡”B20,弱國國君橫征暴斂,奢侈逸,最終將影響國計民生,導致亡國的厄運。據此,墨子分別在衣食住行方面給出了節用的準則。當然在衣食住行方面理性節約,并非是為了抑制消費,而是在消費領域杜絕資源浪費,更不是壓縮消費,降低生活水準。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

三、墨子經濟哲學思想的當代意義

墨子的經濟思想產生于兩千多年前的自然經濟的小生產時代,但是對于今天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有重大的啟示作用。墨子經濟思想的特色是重視生產,崇尚節用。

墨子的關于農事的論述是非常有意義的,農業、耕地和糧食的足量供給是社會安定的產業,農業是否穩定發展最終決定著國民的衣食住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以及國家的長治久安。

“農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B21。對于我國的農業問題,我們應當在堅持群眾路線的實踐中,把握農民的訴求與期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更多的財力、物力、人力向民生領域傾斜,向農業和農村基層傾斜,向貧困群眾和弱勢群體傾斜。

墨子的另一經濟思想就是崇尚節用。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淡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推崇“節用”有利于緩解環境破壞和資源匱乏的危機,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政府和民眾應當在在全社會樹立節約意識、節約觀念,倡導節約文化、節約文明,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資源節約活動,積極創建節約型城市、節約型政府、節約型企業、節約型社區。(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

注解:

① 張豐乾編,《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第24頁。

② 張豐乾編,《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第24頁。

③ 何寧,淮南子集釋[M].中華書局,1998年,第1459頁。

④ 何寧,淮南子集釋[M].中華書局,1998年,第1460頁。

⑤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257頁。

⑥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257頁。

⑦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258頁。

⑧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258頁。

⑨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258頁。

⑩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257-258頁。

B11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426-427頁。

B12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163-164頁。

B13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253頁。

B14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28頁。

B15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25頁。

B16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656頁。

B17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25頁。

B18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164頁。

B19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年,第159頁。

相關期刊更多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南省教育廳

管子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東理工大學

湖南文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南省作家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北县| 伊金霍洛旗| 上饶县| 石阡县| 阿勒泰市| 阿瓦提县| 扶风县| 比如县| 高雄市| 德庆县| 酒泉市| 平遥县| 九台市| 巨鹿县| 印江| 方山县| 博湖县| 涞源县| 青海省| 双牌县| 神农架林区| 嵊州市| 黔西县| 平邑县| 杂多县| 阳江市| 麻江县| 溧水县| 松溪县| 江孜县| 探索| 铁岭市| 全椒县| 南雄市| 汉阴县| 抚松县| 舟山市| 邵阳市| 大新县| 竹山县| 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