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述春天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聽讀,創設氛圍,初步感知。學習一首新詩時,學生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因此,創設良好的教詩氛圍是詩歌教學的前提。教師可根據詩的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聽讀方法,引導學生感知新詩,如播放影片、歌曲,聽錄音范讀等都是很好的“導入”方法,這讓學生在新課伊始就能初步感受到詩的整體感情基調。例如,學習胡宏偉的《長江之歌》就可以先安排學生觀看電視系列片《話說長江》片段,并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描寫長江的詩、詞、歌、文、圖、音像等資料,課上交流,使學意的理解,修改前面所劃分的節奏。因為節奏是詩人根據內容的需要對語言所作的精心組合,也是詩人思想感情發展變化在詩中的體現。因此,把握好詩的節奏,便是把握住了詩人的情感。只要明確了本詩的節奏,就容易讀出詩情。指名讀后,大家一起討論:為何重讀在這個詞里而不在生對長江有個初步的認識,然后教師范讀,學生就能初步感受到詩的感情基調,初步感知新詩的內容。
2.自由讀,個性感悟,體驗情感。學生對詩的內容、基調有了大概了解后,讓學生自由讀,小組合作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劃分的節奏朗讀,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結合對詩那個詞中?為何停頓應劃分到此?這樣讀使學生從中感悟到了詩人的感情,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因此,不必強求一致。
3.大聲誦讀,抒感,完成審美創造。學生通過聽讀、自由讀已對詩歌有了完整粗淺的把握,多少有了些共鳴,這時再要求學生大聲地讀,讀出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自己與作者的情感共鳴,讀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實現審美再創造。學生通過反復自讀,基本能理解詩歌大意,了解詩人主要表達的情感,并能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達出來,完成與文本的對話。
二、品悟新詩,走近詩人,讓學生樂說
1.“悟”是感悟詩歌。感悟詩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詩歌的特點——凝練性、跳躍性、模糊性,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產生障礙。詩歌“往往是跳躍式的,要由讀者憑想象去聯系起來。”教師怎樣引導學生領悟新詩所抒發的感情是學習詩歌的關鍵。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反復感悟琢磨,激發學生自己去想象,去發揮,通過想象領悟新詩形象,猜測新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走進新詩的情境,去感悟、去體驗,才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2.“品”是領悟詩歌的神韻,品味語言。詩歌教學應引導學生去“品”,在“品”中去發現、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發揮,從而領悟到詩歌的神韻,領悟到詩歌的美。“品”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品味詩歌的語言,教師可示范性地講一些精妙的語句,讓學生學會“品”的方法;更要讓學生自己去“品”,以提升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3.“述”是強化形象描述,感受詩的形象。“述”要貫穿于新詩學習的整個階段。教師在“述”的指導上,可以是運用富有感情的語言形象描述,引導學生進入詩境;更應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悟用優美的語言表述出來。教師要根據詩的不同基調變換不同的情緒、語言和語調,把握描述的節奏,繪聲繪色地展示詩的情境。對學生的“述”,教師應教給方法,如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敘述入手,抓住具體的形象,用語言描述出來;再如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將頭腦中那一幅幅畫面描繪出來。
三、仿寫新詩,彰顯個性,教學生會寫
1.從仿寫入手,讓詩心在個性中躍動。新詩語言新穎、凝練,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語法規范。在新詩教學中,伴以仿句訓練,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新詩語言的奧妙,又能提升其遣詞造句的能力,進而與詩情感想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學新詩《四季的腳步》第一段“春天的腳步”時,先指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指導學生想象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再次指導學生仿寫“春天的腳步”片段,抒發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同學們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朗誦自己仿寫的詩歌,他們把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喜愛完全融入詩中,仿寫出了不同的詩句,審美、理解、聯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后,我又指導學生把仿寫的句子整理成了一首贊美春天的組詩。
2.教學生創作詩,讓詩心在筆尖流動。學生學會了仿寫并不是教師指導學生學新詩的真正目的,學習新詩真正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充滿詩意的語言環境里熏陶詩情、發展詩思、積淀詩語,從而親近母語,樂于創作。再如,我在教完學生仿寫“春天的腳步”這一段后,便讓學生仿寫“夏”“秋”“冬”的詩句,此時的指導由扶到放,學生寫出不少富有童趣的詩。例如:冬天的腳步悄悄/悄悄地/她笑著走來/北風唱起了歌兒/呼呼,呼呼/大地披上白色的外套……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要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并對每個學段提出具體要求:一二年段學生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三四年段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五六年段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理解古詩詩意呢?筆者認為可以用下四種方法。
一、充分地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有助于理解古詩的內容,領悟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喻的意境和韻味,是綜合感受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詩朗讀教學要抓準韻腳、節奏、語調等諸多要素,引導學生讀好詩韻,讀準詩意,讀出詩境。詩韻是古詩朗讀中潛在的情感語氣,它主要依賴于讀準平仄音,表現好韻腳韻音等得以實現的。因此要讓學生明白,朗讀古詩要想表現出詩韻,要按“一平(― /)二平、三四仄(V\);二二一二、有節奏;遇平拉長、遇仄短;”這種平仄吟詩法將平仄音讀正確。如《泊船瓜洲》中的“間”字是仄音 jin ,如果讀成平音jiDn,就會損傷音節的諧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將各韻腳的音節讀得正確中肯。古詩中的絕句和律詩一般情況下奇數句不押韻,偶數句押韻,一押到底,不變韻。朗讀時對韻腳要恰當重讀,非韻腳音讀得輕佻一點兒,使上下句音節諧和對應,這樣才能產生沁心感懷的韻味效果。此外,詩歌朗讀是介于讀和唱之間的形式 ── 吟誦,為了更好地表現出詩的韻味,朗讀時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適當拖長些,從整體上表現出古詩回環起伏、委婉動聽的音韻美。如《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 “光、色、、奇、湖、宜”這幾個平音要拉長,特別是“宜”要拉至三拍。這樣反復地吟誦出詩詞平仄押韻的韻律美,培養學生的語感,完全陶醉于詩情畫意中,深深地體會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創設情境
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反復冗長地講說。”古詩的教學,講究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詩情畫意地學古詩。如何創設出符合詩意的詩境呢?一是在繪畫中想像詩詞情境。很多詩歌都是融情于景,詩中有畫,極富繪畫之美感。教學中,我們把“詩”與“畫”結合起來,激發學生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詩句的描寫,充分發揮想像,通過繪畫來表現自己腦海中詩的畫面,從而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不同的學生,對畫面會有不同的表現手法和不同的構圖布局。通過繪畫,能有效地讓學生體會詩中的美麗景象和作者內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加深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同時更加彰顯了學生的個性,進一步激發了學生閱讀、鑒賞古詩詞的興趣。二是在表演中再現詩詞情境。很多古詩詞的內容富有生活情趣,蘊含著哲理美。若引導學生嘗試品味古詩詞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來,既符合學生好動的特點,張揚學生的個性,又能讓學生深入體驗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再現詩中的情境,培養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通過表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尋味的哲理,都會深深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
三、擴展閱讀
在學完一首古詩詞后,可以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
1.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如,學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教師可提問:你是否還知道其他思鄉、思念親人的詩?學完白居易的《憶江南》后,教師建議學生開一個“春天吟詩會”,把自己最喜歡的詩獻給春天。學生興致盎然地背起了許多熟悉的關于春天的詩。同類題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幫助學生對以前閱讀的古詩詞進行系的梳理,溝通了課堂內外的教育資源,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表現自我、張揚個性的舞臺。
2.向整篇(部)著作拓展。如學習《春江花月夜》的前面四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然后引導學生去閱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其他部分。
【關鍵詞】生物教學;古詩詞;影響
花開花落,似水流年。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將自己的情懷寄托在“草長鶯飛”等一系列的生物現象上,寫下千古佳句。而生物學科教授的生物學的一般現象和規律本身就蘊含著無限詩意,因而在平日的教學中,在分析、整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有效地進行學情分析,同時將與生物學相關的詩、詞、歌、賦穿插于課堂,解析背后蘊含的生物學原理的同時,品詩人的情,悟詩詞的意,不僅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學的藝術性,提高課堂的實效性。詩詞的引入,可以在課程導入、重難點解析、練習設計等方面體現它的價值。
一、在課程的導入中,適當運用古詩詞,易使課堂蕩漾一種美的韻味,并及時牽住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講授“藻類植物”時,引用 白居易《憶江南》中的詩句為開場白: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簡單的幾句就勾勒出江南春天的美麗,學生在體會這首熟悉的詩詞同時,設問:春天來臨時,澄碧溫瑩的江水,就像是天空般湛藍。那么,江水為什么在春天泛起了綠色?
短小精悍的詩詞,美中充滿韻味,以古詩詞為引言,使課堂透著一絲文學的韻律美,集中著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豐實性。
二、將古詩詞融入教學重難點的解析,促進知識的遷移與深化
例如在講授“生物因素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時,吟誦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星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詩句營造的歸園田居的意境,易使生活經驗缺乏的學生聯想到勞動的快樂,田園生活的安逸,在這種意境中,話鋒一轉:歸隱生活的陶淵明,在南山下種豆,可豆田雜草茂盛,豆苗稀疏,為什么披星戴月的耕作,仍出現“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此時詩詞是一種載體,借助這一載體,發掘生物知識,激發學生“知新”的欲望,從而在知識的遷移與學生的自行探究中,完成教學重點和難點。
又如,在講“食物鏈”時,與學生同吟辛棄疾筆下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并結合“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引導學生寫出一條食物鏈。學生憑借小學自然課中的點滴記憶,寫出食物鏈,再以此為教學對象,從學生的書寫中“生成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通過層層解析,步步引導,最終將詩詞的美定格在教學的難點,使其不攻自破。
蘊意深刻的古詩詞,意味深遠,懸念無限,利用它的深邃解析教學重難點,易增進學生思維的碰撞,如同章回體小說的“懸念”,在學生質疑、思考、討論中,使美的詩詞與教學重難點完美結合,有效呈現教學預設與生成關系,在美中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促進知識的遷移與深化。
三、在練習中引入詩詞,變換試題情景,引發學生注意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例如,從生物學角度看,下列古詩詞中描述的自然現象,不是由溫度引起的是( )
A.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B.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C.群言辭就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D.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又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其中的“春燕啄泥”是燕子生殖和發育過程中的 行為。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詩句形象生動地突出描述了生殖和發育過程中的 行為。
也可設置生物學科的開放性作業,讓學生收集相關的詩、詞、歌、賦,讓孩子們沐浴在詩詞的意境中,體現課程的整合與滲透。
四、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古詩詞的美,尊重古詩詞的韻味
古代文人墨客善于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來直抒胸臆,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詩人眼中的生物學現象,以及表達的情感,是教學的細節。
例如,引用李商隱《無題》中提到: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結合昆蟲變態發育知識進行分析,學生會發現春蠶的“死”,只是化蛹,變態發育中的一個階段,并沒有死。詩人對春蠶發育的過程一定了解,也知道春蠶吐絲作繭化蛹的過程,而在詩中只是托物言志,夸張了蠶的“死”,而對春蠶無私奉獻精神的贊譽才是詩詞本身的主旨,因而在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辨析,不能讓學生產生懷疑和誤解,影響詩的內容和韻味,畢竟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但在中學生物教學的課堂中運用古詩詞,它的美,不僅體現在意境的美、語言的美,還表現在情感的美,但在生物教學中,不能過多過濫地使用,既要讓學生有“忽如一夜春風來”的驚喜和期待,又要避免“歲歲年年花相似”的淡然和漠視,而應因地制宜,適時巧妙地加以運用。
在教學中,品讀古人含蓄委婉、意境深邃的詩詞,品嘗古人千年佳釀、綿香醇厚的思想,不僅是穿越時空與古人的對話,潛移默化間也在塑造著學生的思想和人格,培養著學生的審美能力,滲透著人文精神,喚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憶,調動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使古詩詞折射的美真正體現在生物教學中,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拉近生物學與生活的距離,增強學科間互補學習的意識,升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55
[2]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學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這篇韻文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江南暮春時節早晨的靜謐、和緩、自然的彩色圖景――紅綠交映、水霧彌漫,動靜相宜,每一句都帶給人不同的美感,但又十分和諧。
詩中首先揭示了整幅畫面的時間:“五更天欲曉,三月春漸濃”;接著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兩岸的楊柳綠了,籠罩在淡淡的水霧之中;一園的杏花在細雨的滋潤下更加嬌艷;綠葉映襯紅花,令人賞心悅目;接下去,詩人用燕子與小蟲,賦予了這幅畫面動態美。聲色俱備,使得安靜之中有了活力。最后放眼望去,“新荷浮水層層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把綠刻畫得淋漓盡致。
設計理念:
識字教學中,遵循學生識字規律,從大語境到小語境,并且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
根據詩歌的語言特點,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所謂“入境”,就是引導學生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入情”,即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真正走進文本。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
以讀促想象。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讀,想象文中描繪的美好情景,體會文章意境,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想象激發朗讀。通過學生想象到的美景,來激發學生“喜愛”的情感,引領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讓想象和朗讀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教學目標:
正確認讀本課三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認識其中的多音字“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反復誦讀課文,整體感受課文大意,想象文中所描繪的美好情景。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本課生字;想象畫面,誦讀課文。
教學難點:
誦讀課文,想象文中所描繪的美好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課前預習。
圈畫生字;借助文中拼音初步朗讀課文;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意;查閱有關春夏秋冬的詩歌句子。
2.導入新課。
(設計理念:從學生學過的古詩和學生的生活入手,喚起并建立自己頭腦中春天的畫面。看圖猜古詩中既積累了古詩詞,又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教師激勵性的話語點燃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談話引入:孩子們,聽說你們背過很多有關春天的古詩,今天老師想和大家做個游戲,看圖猜古詩
出示第一幅圖片(柳樹),看到這滿目的垂柳,你想到了我們學過的哪首詩?出示第二幅圖畫,這桃花如此的嬌艷美麗,你們又想到了哪首詩?一場春雨過后落花滿地啊!你想到了那首詩?
學生猜到后背誦古詩。
古人用那優美的詩句寫春天,你們眼中的春天什么樣子呢?想用哪些詞語來表現他?春天的美麗,無論用多少華麗的辭藻也無法把他的美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現代詩,再次來品味春天之美。
出示課題,齊讀。并解題通過這個題目你知道這首詩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春天的早晨。
3.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設計理念:二年級以識字為主,所以教學中遵循著從大語句到小語境的方法教學,放手讓生自學生字詞。“我和大家來分享”這個環節,學生通過換偏旁學會了很多字,不僅僅是學會了課本上的字,還認識了課外的形近字,增大了識字量。在學習“更”字的時候,因為它是理解的重點,利用鐘表,直觀的巧妙的給學生展示了其含義。)
同學們請你們輕輕的打開語文書,自己讀一遍課文,爭取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教師:現在請同桌兩人檢查讀文,一人讀一人聽,發現同桌讀錯了,要幫他糾正,讀不通順的地方你就教他讀一遍。讀好之后馬上坐好。
檢查讀文:誰來展示讀文?讀的同學要做到聲音洪亮,語句通順,字音準確。聽的同學結合老師的要求進行評價。
去拼音讀課文;讀生詞:自己讀――一生領讀――檢查讀;讀字;同桌讀――開火車讀;分享字;更:多音字;漫:漫過,慢慢蔓延饅頭。
4.品讀感悟。
(設計理念:所謂“三分詩,七分讀”,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因此,朗讀是理解詩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我運用了很多形式的朗讀,在讀中,讓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詩歌;在讀中讓學生漸入佳境,來表現對詩歌理解;在讀中讓學生互相感染、彼此激發,并產生探究詩歌情感美、意韻美的沖動,而這種沖動,是學習詩詞最好的催化劑。)
下面,請同學們快速地看一遍課文共有幾句話。
下面就請你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你最喜歡的詩句,仔細地讀一讀,邊讀邊想像,在你的頭腦中浮現了一副怎樣的畫面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再帶著自己的感受美美的讀一讀。
小組交流:小組交流的時候要先讀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然后說說你想象到的美麗畫面,還可以給你的小組同學讀一讀。別人說得時候要注意傾聽,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匯報:同學們學得可真認真,誰愿意第一個與大家交流?
(1)“兩岸輕煙楊柳綠,一園細雨杏花紅。”學生想象畫面:河兩岸的楊柳抽了淡綠的葉子,淡淡的顏色相互掩映著,好似薄薄的煙霧。春雨過后滿園的杏花開的更加嬌艷了。
結合課件理解“輕煙”,楊柳抽出淡綠的葉子,她長長的枝條垂在水面,那淡淡的綠色相互掩映著,朦朦朧朧,好似薄薄的綠色的煙霧,,楊柳如煙啊,我們再來看看這滿園的杏花課件展示圖片,教師語言渲染:若置身于此,仿佛走進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我們在走進杏花再來看一看。這杏花比賽似的開放著,有的花朵已經完全綻放了,有的只是舒展了他的一兩片花瓣。火紅的骨朵不甘落后啊,飽脹得馬上就要裂開了。這樣的杏花我們喜歡,古代詩人王涯贊美道: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葉紹翁也寫過: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兩岸綠,一園紅,交相輝映,美得耀眼,快來讀一讀。
(2)“堂前住燕子,籬下飛鳴蟲。”學生想象畫面:燕子在房前飛舞著,有的快樂的玩耍,有的尋找食物。籬笆下的小蟲子吱吱的叫著,為這春天增加了生機。
教師指導朗讀:你真是個想象力豐富的孩子這幅畫面好生動啊。五更的時候天剛剛亮,周圍一切靜悄悄的,而燕子、鳴蟲的飛舞則讓這春天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機啊。誰來讀一讀
(3)“新荷浮水層層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學生描述畫面:新長出來的荷葉嫩嫩的綠綠的,層層疊疊的浮在水面上面。小草早已長滿了山坡,遠遠望去就像穿上了綠色的外衣。
教師出示圖片引導生體會“層層碧”的含義。指導朗讀:一清一碧,真是綠意盎然啊,誰來讀一讀
(4)整體回味畫面,有感情讀詩。教師出示課件:孩子們,你們看,天剛剛亮,周圍一切靜悄悄的。一場春雨悄然過后,兩岸煙柳如煙,一園杏花紅艷,新荷小草蔥蘢多姿。這個春天美得無與倫比。如果說這是靜靜的美,那么燕子、鳴蟲的飛舞則讓這個春天變得熱鬧,生機勃勃,有動有靜,也難怪作者說說三月春漸濃啊,如此生機勃勃的早晨,你們喜歡嗎?(喜歡。)來讀一讀這首奇麗的小詩吧。(生練讀。)
配樂朗讀。
5.拓展。
(設計理念:以讀引讀,拓展更多的閱讀資料)
朱自清的《春》片段;學生交流搜集到的關于四季景色描寫的古詩、詞語、句子。
6.作業。
一、教給方法,讀懂詩句
教材中的古詩,是引導閱讀、教給學法的范例,須予以重視。詩句是文字、畫面、情感的統一體,如果僅僅要學生死記硬背,那它所給予學生的就只能是抽象的語言符號。因此,要提高學生對詩句的背誦效果,須以教材提供的詩句作為范例,教給學生讀詩句、釋詩義、想形象、悟情感、促積累的學習方法。讀詩句就是借助朗讀,讀正確,讀流利,做到朗朗上口;釋詩義就是根據文后的注釋,借助字典,由字到詞,由詞到句,把詩句的意思體會出來;想形象就是根據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使詩句變成活的畫面;悟情感就是根據意思,結合形象,進入情境,感悟情感,并借助朗讀表達感情;促積累就是熟讀成誦,使詩句的語言文字、語言形象和語言情感有效地貯存于頭腦之中。達爾文說過:最有用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古詩文初看起來似乎艱澀難懂,但只要精心指導,讓學生掌握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二、隨課拓展,積累詩句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階段優秀詩文的背誦量為160篇,如何達到課標的要求,提高背誦的效率呢?筆者以為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這個例子,隨課延伸,巧妙穿插,拓展閱讀。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拓展閱讀與課文中的古詩描述的情境相似、表達的情感相關、說明的道理相近的詩歌, 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詩句意境的感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可將課標中規定的詩歌背誦任務分解到各個年級相關的課文中,降低背誦難度,提高背誦效果。一般來講,每冊教材中安排4首詩,教學中可以教1首詩帶3首,那么每學期僅與課文相關的古詩背誦就可以達到16首,一學年可以完成32首。從三年級算起,在小學階段可以背誦120多首。這樣,平時只要稍加重視,小學階段的160首古詩背誦任務的完成應該是很容易的。這樣處理是不是難以在課內完成教學任務呢?不要擔心,只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并注意引導他們遷移運用所學的方法,一節課完成3首詩的學習任務是完全可能的。教學中,教者要將重點放在詩句朗讀、意境想象、情感感悟上,不要條分縷析,不要深挖細掘,不要在微言大義上花太多的時間,要把有限的教學時間用在刀刃上,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背、自練。
為激發學生積累古詩文的熱情,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促使學生主動積累,樂于記誦。如每學期舉行一次“古詩文背誦闖關”活動,以背誦40首古詩為基礎性要求,每增加40首突破一關,授予相關的等級證書,依次為初級、中級、高級。學生在闖關活動中,你追我趕,不甘示弱,體驗挑戰的快樂,品嘗成功的喜悅。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感悟詩情,鞏固學生古詩積累的成果,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專題背誦。如反映愛國熱情的詩句有 ,說明人生哲理的詩句有 ,描寫四季景色的詩句有 ,表達友情的詩句有 。
三、重視盤活,運用詩句
小學生處于記憶的黃金時期,記憶力很強,在一段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古詩積累并不困難,但是所積累的古詩句,如若不能在日常的學習中被運用,成為聽從自己調遣的語言素材,時間一長就會遺忘。積累的目的不是知識的疊加,而是為了在言語實踐中運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經常調動學生語言倉庫中的詩句積累,幫助學生將所積累的詩句與相關的生活建立聯系,使古詩積累成為學生語言庫存中的積極語言,進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在閱讀情境中引導學生回憶詩句。在小學教材中有不少課文與古詩具有相似的情境,教師可靈活捕捉其聯系點,引導學生回憶詩句,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調動學生的積累,強化學生的記憶。如閱讀《黃果樹瀑布》時,引導學生回憶“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閱讀《荷花》時,引導學生回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詩句;閱讀《第一次抱母親》時,引導學生回憶“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樣,課文情境與詩句的情境互為補充,相得益彰;課文情感與詩句情感互相促進,情意共生,既幫助學生感悟文本內容,又強化學生的詩句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