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鹿柴的詩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鹿柴題目的意思是指王維輞川別墅之一(在今陜西省藍田縣西南)。柴: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
2、《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側重于表現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
3、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來源:文章屋網 )
王維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同時以詩歌闡禪悟道。
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詩詩如畫卷、美不勝收,其詩畫合一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山水詩中。
蘇軾(《東坡志林》)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把繪畫的精髓帶進詩歌的天地,以靈性的語言,生花的妙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靈、或淡遠的傳神之作。
他的山水詩關于著色取勢,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雨中藍色綠堪染,水上有飛花紅欲燃。”(《輞川別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維的山水詩關于結構畫面,使其層次豐富、遠近相宣,乃至動靜相兼、聲色俱佳,更多一層動感和音樂美,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首聯,寫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其清新、寧靜,淡遠之境如在目前。一個“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萬物空靈之美。頷聯,“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純美詩境。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屬,蘇軾把此聯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頸聯,由寫景轉為寫人。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是水融的。尾聯,其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于言表。通觀此詩,可謂有遠景近景,仰視俯視,冷 色暖色,人聲水聲,把繪畫美、音樂美與詩歌美充分地結合起來。
王詩的畫境,具有清淡靜謐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幽靜的竹林,皎潔的月光,讓詩人不禁豪氣大發,仰天長嘯,一吐胸中郁悶。而千思萬緒,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韻的淡遠,是王維詩中畫境的靈魂。《鹿柴》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詩中著意描寫了作者獨處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陽的斜暉,透過密林的空隙,灑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紛繁的自然景物中,詩人捕捉到最引人入勝的一瞬間,有簡淡的筆墨,細致入微地給出一幅寂靜幽清的畫卷,意趣悠遠,令人神往。
王維的詩又有“詩中有禪”的意境。其詩清冷幽邃,遠離塵世,無一點人間煙氣,充滿禪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已然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這正是王維佛學修養的必然體現。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幾度隱居,使王維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
有些詩顯得更空靈,不用禪語,時得禪理。有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如“行到水窮處, 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 談笑無還期”(《終南別業》)。“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酬張少府》)充滿一派親近自然,身與物化,隨緣任運的禪機。又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鳥鳴澗》)一切都是寂靜無為的,虛幻無常,沒有目的,沒有意識,沒有生的喜悅,沒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還像胡應麟《詩藪》和黃周星《唐詩快》所評:使人“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妙詮”。
關鍵詞: 王維詩 互補融合 協調共生 生態審美 理想樂土
一
從生態學上看,生態環境中每一個生物都是通過復雜的聯系而融于生態系統的整體網絡之中。莊子云:“物物者與物無際。”“中國生態美學所推許的‘和’的審美原則,首先就體現為宇宙自然本身的和諧渾融。在中國生態美學看來,宇宙間存在的自然萬物是和諧統一的。”[1]“萬物同宇而異體”(《荀子·富國》),“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論》),宇宙天地間存在的自然萬物是豐富的、開放與活躍的,而不是單一的、保守和僵化的。世界萬物呈現出多樣性的統一,正如《淮南子·精神訓》指出的:“夫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而“和”則是萬物得以生成的憑依,是宇宙間諸種存在的整一和諧性的生動顯現。鄭國的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紛紜繁復、氣象萬千的自然萬物既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系統,又都受美的生命本體“氣”、“道”的作用,從而呈現出作為審美對象的宇宙間存在的多樣與和諧、獨特與一致、鮮明而生動的整體和諧的審美特性。這種審美特性,在中國生態美學看來,就是“和”。
在宗教上,盛唐儒道佛三教并行。三家美學中,儒家美學偏重個體與社會間的和諧,道家美學偏重于個體與自然間的和諧,禪宗美學偏重于個體與自我的和諧;“儒家注重現實的人倫之和(人和),道家崇尚心靈的‘天和’之境,禪家追求心性的自足圓成(心和);在藝術追求上,儒家以中正仁和為至境(和境),道家以妙造自然為至境(妙境),禪家以心物相圓為至境(圓境)。”[2]儒家美學是一種倫理美學,道家美學是一種自然美學,而禪宗美學則是一種心性美學,雖然各有側重點,但都是以和諧為基本特征的生態美學。
二
在道家的思想世界里,和諧的自然界是組成完美自然生態系統并使之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元素。道家把自然之“道”看做萬事萬物的本源,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是“道”的運行結果。高山大川、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等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充滿靈氣、蘊藉旨趣、雄偉壯美、令人神往;自生、自長、自榮、自滅,各得其所、各安其性、各運其行,勃勃生機,和諧秀美。它們的有序組合,奏響了自然、和諧、優美動聽的樂章。這種生態意識和互補融合的生態審美理想在王維的詩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木蘭柴》一詩:
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
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先看詩中“秋山”與“飛鳥”、“夕嵐”三種意象的組合。在詩中,“秋”是一種意境,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因為秋高氣爽、視野開闊,所以將“秋”字加在“山”上,可以使人產生山形開闊、天地高遠的感覺。宋代顧樂《唐人萬首絕句》評論此詩“令人心目俱遠”,一半緣由來自于“秋山”二字。另外,“飛鳥”來往于秋山之間,拓寬了視野,增強了景物的動感。總體看來,“秋山”隱于“夕嵐”之中,“嵐氣”散于“余照”之下,“飛鳥”棲于“彩翠”之間,而“彩翠”又隨“夕嵐”、“余照”產生不盡的變化——山、木、鳥、日、嵐之間形成了一種和諧共存的關系。[3]
由于王維精通音律,因此,他詩中的音響和聲息都是和諧而融洽的。如《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人用清新的情致和勻潤的色調描繪了一幅幽靜的春山月夜圖。桂花雖然細小,卻能見其絲絲飄落的形態;桂花落地本是悄然無聲,但在萬籟俱寂的夜里,卻能聞其極其微弱的聲響。這兩句本寫靜態,卻通過特定情景中的音響和動態表現出來。三四兩句,明寫動態,實寫幽靜。月光射進鳥巢,由于光線的突然出現,致使入睡的鳥兒受驚而醒,在春澗中不時鳴叫,青山翠谷,隨之報以回音,我們還似乎看到了鳥兒飛翔的形態,這一切都烘托出春山月夜的幽靜和空靈。正因為詩人通過“花落”、“月出”和“鳥鳴”這三個富有特征動態和音響的描寫,動中有靜、寂出有聲,暗處有光,動靜虛實,對立統一,相映成趣。畫面生動而和諧。
此外,如“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送梓州李使君》),有感人肺腑的小夜曲“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秋夜獨坐》),有動靜相間的意趣“聲喧亂石中,色靜松聲里。”(《青溪》),更有以動寫靜的妙筆“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在他筆下,各種音響的描摹互相結合,如一首首悅耳動聽的交響樂。
王維作為一個畫家,其以畫入詩的特征非常明顯,尤其是在色彩的運用上。雖然有人強調,畫家所繪的圖畫要“成為一個色彩的交響樂”,但絕不是畫面表現的色彩越多越好,越艷越美,這樣住往使人眼花繚亂。王維詩歌畫面色彩的確定和表現都是獨具慧眼和十分精當的,呈現出美麗生動而又和諧完美的自然界。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后山。”(《新晴野望》)詩人巧妙地精選了明暗交替的四層色調:初夏,新雨過后,原野更顯寬闊,萬物格外清新,眼前呈現出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近處,稻田里秧苗碧綠;田外,溪水環流,銀光閃閃;水外,山色蒼翠,如屏似障;而山之外,又有碧綠的群峰,靜穆肅立。四種景物,四種色調,相映相襯,儼然一幅優美的風景畫。另一首著名的邊塞詩《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詩歌以寫景杰出而成為千古名篇,這里的景與其筆下閑淡幽靜的山水田園之景完全不同,而是以塞外的大漠和秋天為背景,以長河、孤煙、歸雁和征蓬為實景,將各種景物組合在一起,一掃孤煙落日的荒涼之感,將直煙與圓日置于廣闊的沙漠和渺遠的長河,形成一種特殊的幾何圖形似的視覺效果,一幅簡潔明朗又雄渾粗獷的塞外風光圖躍然紙上,生動而和諧。
王維不只每一首詩中各意象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而且他的許多詩營造了一個共同的意境,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優美恬靜的世界,以他的《輞川集》為例:寫到“深林”的地方有兩處,一首是《鹿柴》,另一首是《竹里館》,從《鹿柴》中我們看到的是夕陽映照下的“深林”,光影斑駁,青苔累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在《竹里館》中,我們看到的是明月下的“深林”,琴嘯相和,風篁成韻,人月有情。這兩首詩分別描繪不同光線、不同聲響、不同時段下的“深林”,不同側面共同構成了一個更加豐富的“深林”形象。另如對“山”的刻畫也是如此,《木蘭柴》寫的是夕陽飛鳥下的群山,是對山的外在形象的刻畫,而《鹿柴》則是作者在山中的見聞,是對山的內部特征的描摹。另外,《辛夷塢》之“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以及《茱萸泮》中的“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倘留客,置此芙蓉杯”同樣寫花開,又給“山”增添了生機。由此,我們更加全面地感受到了詩人筆下“山”的美好。王維對輞川之“水”的刻畫亦是如此,通過“檀欒映空曲,青翠漾漣漪”(《斤竹嶺》),我們看到的是青翠蜿蜒的小河。當川水流過欹湖之時,又給人呈現出“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的明朗秀麗。如臨湖飲酒,則可感受到“當軒對樽酒,四面芙蓉開”(《臨湖亭》)的愉悅。如沿水而下,又可看見“分行皆綺樹,倒影入清漪”(《柳浪》)的幽景。[4]由此,我們又對輞川之水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花草水林,協調共生,一切都是那么和諧,一個幽美恬靜的輞川世界便呈現在我們面前。
三
“他的那些充沛著虛靜空靈精神的詩歌,成為民族趣尚最為典型而傳神的反映,與中國農業文化背景合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高度融洽,且互為表里,……代表了以‘和’為最高境界的中國哲學內蘊。”[5]聞一多先生也說過這樣的話:詩人對詩的貢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使人的精神有所寄托。在日常的現實生活中,嚴重的生態破壞、環境的肆意污染、經濟發達下的人文精神的貧乏等,導致人們對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不滿,對生活詩意化的向往和渴求越強烈,就轉而尋求像王維山水詩的那種純凈的、空靈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理想樂土。
在審美理想上,人與自然順應與契合,“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七十三章)和諧之美是生態美的最高表現形式。在充分肯定個別事物的生態價值的同時,更強調自然生命在相互協調中的整體關系,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狀態,而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共生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因此,王維在詩中表現的對自然生命的感悟及個體生命審美存在的方式,對后人有恒久的魅力,充滿無窮的啟迪。
參考文獻:
[1]李天道.和:中國傳統生態美學之境域構成論[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2]黃念然.中國古典和諧論美學的生態智慧及現實意義[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關鍵詞: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
王孟二人作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奇葩,由于審美趣味上的部分共振,以及陶潛崇拜等原因,王孟詩歌在題材上,以山水田園風光、Ⅲ園生活作為審美觀照對象,樂山樂水。風格上也有一定的交集,清淡自然,并且有同屬于“澄澹精致派”的性質。《顏周詩話》說:“孟浩然、王摩詰自李杜而下,當為第一。”到明代過后,王孟并稱已經成為詩評家的共語。王孟為“忘形之交”,二人都以山水田園詩著稱,其風格都是清淡自然并甯柯真意。
一、題材上的相同之處
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王維孟浩然這兩位大家都愛以山水入詩,田園入歌。把山水田園、或田園生活、隱居生活作為審美對象,以一種“澄懷味象”的審美心胸觀照自然與生活,傾注了各自的非凡熱情,謳歌山水,享受田園之樂。
王維的“北宅湖水北,雜樹映朱欄,透色南川水,陽火青林端”(《北宅》),偶露的一曲朱欄與山水一體,渾然相融。“古木無處境,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月色冷輕松”(《過香積寺》),深幽的山烘托香積寺的空寂。而“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最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則是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詩中的三種境界:空寂、靈動、無情有性。除了大量的山水之作,王維還有部分田園之作。“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緩。依仗柴門前,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夏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輞川閑居贈裴秀才》)。這是何等的心境,寥寥幾筆,田園生活的畫面躍然紙上,徜徉于田園生活之中的姿態,在簡約的語言中流露。
山水田園詩在孟浩然的創作中也隨處可見。“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場而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和淳樸的農村生活,贊美淳樸真摯的友情之意寄予在這短短的小詩中。“水回青嶂合,云渡綠陰溪。坐聽閑猿嘯,彌清塵外心。”(《武陵泛舟》)勾勒出深幽空遠的詩境。
二、風格上的異曲同工之處
王維孟浩然履行了當時山水叫園詩的三大審美追求:巧言切狀,雅重景真情真;講究理趣,于有限中追求無限;創造了氣象空靈,余韻無窮的意境美。兩人以山水為媒介,在各自的詩歌世界蹈舞,進一步認識宇宙與自我。世界萬物經過詩人心靈的滌蕩,化為審美意象,花是花,花非花,樹是樹,樹非樹,萬物在詩人的審美觀照下變得和諧,人與自然的界線消失。在詩中創造了自然禪機靜境。如王維筆下的“古水無人徑,深山何處鐘”(《過香積寺》)
孟浩然筆下的“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詩人的冥想與深思自然地游離在詩句之間,用虛靜澄明的心去關照大千世界,物我兩忘,富有禪意。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有云起時。”(《終南山別業》)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淡遠含蘊,耐人尋味,詩意無窮。王孟之詩這種詩中有禪機的靜境恰恰契合了中國古代“澄澹精致派”的藝術風格。
三、審美趣味與陶潛崇拜的影響
審美趣味在詩人的創作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審美趣味影響著詩人的審美觀照方向,價值取向,因此這也是審美物象形成的動機。一方面出于對事物的純粹喜愛,另一方面由于詩人的心理的“移情”,不同生活經歷的王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山水、叫園寫作為自身言志抒情、表現審美趣味的載體。棲心山林,終日沉溺存雖然清寂但卻不失高雅的隱逸情趣的品味之中。詩人找到了自身與宇宙的交叉點,怡然自得,其中的情趣真意,非為凡人所解。“行到水窮處,坐有云起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詩人審美趣味的寫照,王維孟浩然審美趣味有著交集,藝術創作上某些共同點也便油然而生。
再者,盛唐時期,學習陶淵明已蔚然成風,王維對陶淵明的歸隱表示了贊美:“酌醴賦歸去,其知陶令賢。”(《奉送六舅歸陸渾》),“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自從棄官來,家貧不能有。”(《偶然作六首》其四),剔除華飾,平淡自然,有蘊含是陶詩給予王維最大的影響。孟浩然一生仰慕陶淵明,“我愛陶家趣,園林無俗情”(《李氏園林臥疾》),并且孟浩然早年經歷似陶淵明,因而和陶在志趣追求上相契合,有意向陶淵明學習,并且努力地體悟,發揮陶詩的精髓。同樣受到陶潛的影響,仰慕崇拜陶,又使得王孟在詩歌創作上難免有交叉點。
參考文獻:
[1]楊蔭深著,《王維與孟浩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引言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的軟文化,要豐富社會主義社會的精神文明。在筆者看來,文化建設更應該從小抓起。現今,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古詩詞的地位也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先人所留下的經典,蘊含著諸多豐富的內涵,歷經幾千年,甚至無人超越。古詩詞閱讀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對培養其語言文字能力,積累寫作題材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筆者結合近幾年的古詩詞教學經歷,認為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索其教學策略,以期讓學生愛上古詩詞、品讀古詩詞。
一、朗朗上口,感受詩意
古典詩詞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詩歌韻律和節奏感都非常美妙,大部分詩歌在創作時,都按照嚴格的詩歌創作要求,對仗工整,韻腳整齊,讀來朗朗上口。結合小學階段的學生自身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較強,一開始如果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將他們引入古典詩歌之門,就能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學詩的積極性。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古詩詞一般都是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并且在開課之前,我先引導他們感受詩意。在上課前,我就問他們:“在夜晚的月光下,只有你一個人,抬頭看著月亮,你們會想到什么?”有學生站起來回答,“思念”“月光柔美”……于是我又進一步引導:“那我們今天來看一看古代人面對月光是如何抒感的。”于是,我跟學生們一起朗讀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并且跟學生們分析,在這首詩歌中,李白表達了思念之情,并且全詩對仗工整,讀來朗朗上口。
在一次春游中,學生們面對著大自然的美景,幾乎無不雀躍和歡呼,此時,我跟他們說:“這樣早春是不是很美?你們想不想知道古人是如何表達對這樣的早春季節的熱愛的?”學生們興高采烈,異口同聲都說很想。于是我教了一首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學生們非常喜歡這首歌,因為在這樣的情景中,他們感受到了早春的氣息,看著萬物復蘇,這樣的詩句讀來,也正是表達了他們此刻的心境。
二、豐富畫面,想象詩境
古詩詞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用很精練的語言,凝結出一個給人無窮想象空間的畫面,通過這些精煉的語言,足以讓讀者想象詩境,感受詩人所處的環境,甚至讓讀者和作者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共鳴。
筆者曾在教學王維的《鹿柴》一課時,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幅畫,畫中是一個森林的早晨,結合畫面,我問學生們,“在畫中你們能感受到什么?”學生們紛紛交頭接耳、紛紛議論,他們看到了空無一人的森林,看到了早晨的陽光,和地上的青苔。此時,我叫他們打開課本,引導他們跟我一起感受古代著名田園派詩人王維的詩境,“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詩中的意境恰如畫面中的景象。并且我又結合了王維的生平事跡,跟學生們講解了這一位田園派詩人生平最愛田園生活,一生作詩無數,他還有一首同類詩歌,名為《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首詩中,我們也能感受到詩人鐘愛于田園生活的那種情懷。
又如我讓學生們想象一下,古代人在上學時候的情景,在高鼎的《村居》中如下:“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揚柳醉青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也是一個楊柳依依的春天,放學回來的兒童忙著放紙鳶。這種詩境也是一種美妙的情境。
三、寓教于樂,把握內涵
筆者教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時,發現有些學生的生活習慣并不好,或者參差不齊,如果當面直接批評教育,很可能會打擊到他們的自尊心。有次中午和學生一起吃飯的時候,發現有幾個孩子吃飯時候有浪費的現象,并且不以為然,有時候吃一半就放下了碗筷。于是我在課堂上教了孩子們一首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在課堂上念完這首詩時,孩子們一知半解看著我,于是我利用多媒體放了一張圖片,圖中是一位年邁的老人在烈日炎炎的午后,在田中耕地,太陽火辣辣地曬在他的背上,豆大的汗水直往下掉,汗水早已濕了衣衫。我問孩子們看到這張圖片有什么感想。很快好幾個孩子踴躍回答,“老師,我看到了種地很辛苦。”“老師,原來糧食來之不易啊!”此時我再和學生們講解了《憫農》這首詩,我告訴他們:“孩子們,這首詩就是講了農民伯伯辛勤種地的情景,因此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們用汗水澆灌出來的,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珍惜糧食,吃飯的時候珍惜每一粒米飯啊?”孩子們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后來午飯期間,浪費現象已是罕見。
結論
古詩詞作文古典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那些詩歌韻律、節奏,那些詩歌意境、內涵,都值得我們用心去品味。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探索新路徑,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邱曉強.《建構立體審美,拓展精神空間——例析小學語文鑒賞性閱讀中審美建構》.[J].《考試周刊》.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