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創新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此期間,兩市兩融交易額1650.75萬元,占A股成交額的8.2%,其中融資買入額為1643.90億元,融券賣出額為6.85億元。其中,3月14日,兩融交易額占A股成交額相對較大,達到9.38%。
從盤面情況來看,兩會結束后,市場逐漸走向平穩。3月17日,A股四大指數悉數大漲。其中滬指實現“五連漲”,突破2900點大關,創業板指數更是暴漲逾5%。有分析人士稱,近期場外配資市場存量的清理持續開展、第三方配資系統服務商加快內部轉型、銀行逐步收緊配資業務以及兩融余額規模屢創新低,高杠桿融資風險正逐漸被化解。盡管部分高估值板塊仍需調整,但市場去杠桿或步入尾聲。
從兩融行業交易來看,3月10日至3月16日,28個申萬一級行業板塊中,僅傳媒板塊實現融資凈買入,其余27個行業板塊全面遭遇融資凈償還。非銀金融、房地產、銀行、機械設備、建筑裝飾等行業資金流出嚴重。其中,非銀金融統計期內融資凈償還規模高達20億元。3月11日、3月15日,28個行業板塊實現全面凈償還。
從兩融余額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來看,統計期內占比最高的前五個行業板塊依次為傳媒、綜合、有色金屬、計算機和電子,占比分別為4.78%、4.65%、4.35%、4.20%和4.13%。3月10日-3月16日,兩融余額占流通市值較低的板塊依次是銀行、休閑服務、采掘等。
居民增收信心不足
調查顯示,認為當期收人“增加”的居民占比為24.8%,分別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減少1和3.8個百分點,認為下季度收入“難以預計”的居民占比為10.6%,比上季度上升1.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上升0.4個百分點;預計下季度收入“增加”的居民占比為24.5%,連續3個季度下滑,累計降幅達4.9個百分點。居民增收信心下降。
居民對當前物價的承受能力逐漸增強,預計未來物價有所回落
調查顯示,認為“物價過高,難以接受”的居民占比延續了上季度的跌勢,在2季度從居民對下季度物價走勢的預期看,盡管預測物價“上升”的居民人數占比仍然較高,達42.8%,但比上季度大幅回落了7.8個百分點,更比去年同期回落18.6個百分點,是近兩年來的最低點,居民通脹預期呈現趨緩跡象。
股市持續低迷。居民投資意愿下降,銀行儲蓄再次成為居民的首選
調查表明,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認為投資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人數占比為8.2%,較上季度大幅下跌8.6個百分點,連跌4個季度,且跌幅均在8個百分點以上,與2007年3季度的最高點44.3%相比,本季度有投資股票或基金意愿的人數僅占它的1/5。由于股市持續大幅下跌,儲蓄存款無風險和穩定的特點再次受到居民的青睞。調查顯示,自2007年2季度開始,認為存款利率“適度”的居民人數占比逐季攀升,并屢創歷史新高,本季度有55.3%的居民認為存款利率“適度”,再次刷新歷史記錄。銀行儲蓄再次成為居民的首選。本季度調查,有43.8%的居民認為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更多儲蓄最合算,比上季度上升5.7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上升18.5個百分點,并達到歷史最高。有六成多(63.2%)的居民家庭最主要金融資產為“儲蓄存款”,此比例自2007年3季度起連升4個季度。累計提高12.8個百分點。
居民購房意向謹慎
根據第三季度調查,未來三個月打算買房的居民人數占比為13.3%,分別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下降1.8和2.8個百分點,并創1999年調查開始以來最低水平。
通脹增長預期“雙降”,居民購房意愿創十年新低
居民的購房熱情正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冷卻而降溫。從央行以上公布的第三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綜述顯示,未來三個月打算買房的居民人數占比為13.3%,創1999年調查開始以來最低水平。其中,在調查的七個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和廣州等城市未來三個月打算買房的居民人數占比均不足1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但是,居民總體上來說對物價的回落還是比較有信心的。盡管預測物價“上升”的居民人數占比仍然較高,達42.8%,但比上季度大幅回落了7.8個百分點,是近兩年來的最低點。上述數據表明了監管部門宏觀調控的效果進一步顯現,通脹的壓力得以緩解,從緊的貨幣政策在未來有轉向的可能。
2月份4G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凈增超過2000萬;4G移動電話用戶占比突破10%,移動寬帶用戶月凈增連續3個月超2000萬;1-2月,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4.84億G,同比增長85.5%。2月份,三家基礎電信企業電信業務總量完成1593.9億元,同比增長23.3%,比上年同期增速高9.7個百分點;電信業務收入完成866.5億元,按可比口徑測算同比增長1.1%,比上年同期增速低3個百分點。
1-2月,電信業務總量完成3289.2億元,同比增長21.6%,比1月提高1.5個百分點,保持加速增長趨勢。電信業務收入完成1750.7億元,按可比口徑測算同比增長2%,比1月同比增速回落0.9個百分點,自2014年6月連續8個月增速下滑,量收差繼續拉大。
數據顯示,2月份,4G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凈增超過2000萬。光纖接入FTTH/0用戶凈增281.2萬,8M以上寬帶用戶占比達44.4%。4G移動電話用戶占比突破10%,移動寬帶用戶月凈增連續3個月超2000萬。
手機上網用戶規模創新高,IPTV用戶穩步增長。1-2月,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凈增817.5萬戶,總數達到8.83億戶,同比增長5.3%。在微信拜年、搶發紅包等新型互聯網拜年方式影響下,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數創下自2014年1月以來最高點,總數達到8.43億戶。對移動電話用戶的滲透率達到65.4%,比上年同期提升0.4個百分點。
8Mbps及以上寬帶用戶總數近9000萬,光纖接入FTTH/0用戶占比達36.9%。1-2月,三家基礎電信企業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凈增204.1萬戶,總數達到2.03億戶。寬帶城市建設繼續推動光纖接入的普及,光纖接入FTTH/0用戶達到7481.5萬戶,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達到36.9%,比上年末凈增649.9萬戶。
隨著世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以及能源的持續緊張,低碳經濟被提到了各國經濟的發展日程上來,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前環境,應采取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改變現有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思路。
一、低碳經濟簡介
低碳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采用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和新能源開發都多種手段,減少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些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的實質其實就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結構的問題,其核心方法是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創新,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低碳經濟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低碳經濟是相對于當前碳密集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的高碳經濟而言的,它主要通過降低碳排放,加強碳捕捉,碳存儲降低人們能源消費中的碳強度,有效遏制碳排放的增長速度。其次,實現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發展新能源,通過在經濟發展中大量使用新能源,實現經濟發展和碳消耗的脫鉤,既能實現經濟增長,又能實現碳排放的低增長、零增長或者負增長。最后低碳經濟是面向個人的,因為碳平衡是全球性的碳平衡,只有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養成良好的低碳消費傾向,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二、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制約因素
當前在我國實施低碳經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我國經濟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等使得我國的碳排放量持續不斷增長。據推測,按照當前的發展趨勢,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量將達到50億噸標準煤以上。其次,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的比重接近70%,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相比,我國的能源結構極不合理,按照當前能源結構和發展趨勢趨勢來看,我國的煤炭能源使用量在2020年仍將占到能源結構的60%以上。由于石油和天然氣的碳排放系數分別相當于煤炭的80%和60%,因此,我國的能源消費呈現明顯的高碳特征。另外,當前我國經濟仍處于轉型階段,第二產業仍是我國的主體產業,據統計中國的能源強度近年來,雖有所下降,但讓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讓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最后,由于我國低碳經濟的起步相對較晚,有關低碳經濟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存在許多法律空白。目前,不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給予了低碳經濟以高度重視,投入大量資金在低碳經濟上,可許多政策仍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各項財政政策尚處于變動之中,這種變動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三、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制度創新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創新,首先應進行制度創新,筆者以為在制度創新中應做好低碳經濟的法律制度創新,財政政策創新和稅制稅種創新三個方面。第一,法律制度創新是將低碳經濟上升到國家層面,建立健全低碳經濟法律保障體系,明確各項產業政策的目的,基于低碳企業的實際需要,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并通過一些強制性的法律法規,促進居民、企業、政府低碳意識的形成,以采取低碳行為。第二,低碳經濟的財政政策創新一般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低碳經濟財政補貼或補助制度,引導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和結構調整。2.要建立財政預算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為節能設立專項經費,并規定經費的增長額度和幅度。3.要完善政府的低碳采購制度,在政府采購政策中應優先采購清單中的低碳產品和節能產品。同時要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低碳經濟認證標準、采購標準,每年動態調整采購清單和指南,加大強制性的購買規定。第三,對當前稅制稅種進行完善,對于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征收較高的增值稅,對于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清潔能源征收較低的增值稅,對于使用清潔能源生產的無污染產品盡量少征稅或者不征稅,推動社會更多使用清潔能源。
四、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方法創新
(一)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要求,能源使用效率是指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一個國家內部能源消耗總量與國家GDP的比值,主要與國家的經濟產業結構、能源種類以及能源效率具有較大關系。我國可以通過減少高能耗低效率的企業數量,調整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GDP的碳排放量。例如,我國近年來實施的關閉小火電、地煉企業,就是對國家的產業機構進行調整,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最根本的辦法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例如,近年來鋼鐵行業采用大型先進焦爐、高爐氣、轉爐、電爐等設備,實現聯合技術供電和發熱,比傳統的連鑄連軋節能75%,大幅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其他高耗能行業有著相同的效果,在合成氨的生產中采用一些新技術之后,能夠節能40%。可見,通過技術研究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對實現降低碳排放,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二)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調整我國的能源結構
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的進步都伴隨著新能源的產生或者利用方式的巨大改變,因此,我國應大力發展新能源,改變當前我國的能源結構,擴大太陽能、風能和水能所占比重,降低目前煤在我國能源機構中的比例,由于風能和太陽能不產生溫室氣體,因此能夠在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的前提下,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當前大幅增加其他無碳能源仍不太現實,可以擴大天然氣在我國能源中的比重,實現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從長遠來看,還是要向著低碳富氫的方向發展,并逐步減少地下富碳能源的開發力度。
(三)積極發展低碳技術,建設低碳技術體系
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低碳技術的進步和應用推廣,以及對低碳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他們對我國的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低碳技術,而且需要將各種低碳技術應用到各種實際生活中去,以促使整個國民經濟的低碳化。
[關鍵詞]低碳技術創新;生產業集群;系統模型
[中圖分類號]F28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2)07-0069-04
作者簡介:陸小成(1978-),男,湖南耒陽人,管理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低碳科技、公共服務。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0CGL055);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青年課題(114004)。
一、引言
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引發人們對低碳經濟與低碳技術創新的高度重視。氣候變暖的根本原因是碳排放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能源系統。
歐盟國家已在國內采取措施力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國際上加強與俄羅斯等國的合作。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能源白皮書》(UK 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概念。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經濟。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中逐漸認識到,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斷經濟增長與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聯系,從而建立一種低碳型經濟發展模式。
2009年11月,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中國政府決定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中。中國加強低碳經濟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戰略選擇。
二、低碳技術創新與生產業集群的提出
(一)低碳技術創新
如何發展低碳經濟,較多學者認為低碳技術創新是關鍵。尤建新(2008)認為發展低碳經濟重在行動、成在創新。何建坤(2009)認為發展低碳經濟,關鍵在于低碳技術創新。黃棟(2010)認為技術創新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手段。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低碳技術創新。低碳技術創新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的根本途徑,同時要加強低碳制度創新和低碳管理創新,進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最終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見圖1)。
(二)生產業對低碳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
1.發展生產業是促進低碳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的重要著力點
應滿足服務經濟結構中企業服務外包需求而形成的服務產業。由于服務對象是一個經濟體系中作為生產者的企業而不是作為消費者的個人,稱之為“生產業”(Producer Services),又稱“生產者服務業”,在產品或其他服務的生產與提供過程中作為中間投入而發揮作用的服務企業的集合體。據測算,工業能耗約占全社會能耗的70%,而第三產業的單位能耗僅為工業能耗的1/4左右。如果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將服務業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而將工業的比重相應降低1個百分點,則我國的萬元GDP能耗就能降低1%。2010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大力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研發、工業設計、商務、節能環保等面向生產的服務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業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促進節能減排和減少重化工業高碳排放的重要出路。
2.生產業集群是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的重要橋梁
生產業集群是指在工業化比較發達的階段主要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信息和知識相對密集的生產業的聚集體。在這一聚集體中,與生產和市場服務包括研發、信息、金融、物流、商貿以及包括中介和咨詢等專業服務等相關聯的服務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某一特定區域形成的空間集群現象。生產業集群及其企業是新低碳技術的使用者和傳播者,是提升區域技術低碳創新能力的重要橋梁。生產業作為知識創新的核心,越來越趨向知識化、技術的密集化、創新化、服務化,在低碳技術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知識傳播、擴散、創新、應用的橋梁與媒介作用。
如圖2所示,一方面,實現生產業集群內部的資源循環和節能減排并通過低碳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實現生產業自身的低碳發展,其中也包括各種低碳技術服務業、低碳物流等;另一方面,生產業與低碳技術創新各要素之間建立共生關系,能有力促進低碳技術創新平臺的構建,如通過低碳創新研發服務機構、低碳創新中介服務機構、低碳創新信息咨詢、教育培訓機構、低碳創新金融服務機構等配套和完善,為低碳技術創新提供高質量、高水平、全面化的低碳創新服務及低碳產品生產。生產業集群作為低碳技術創新的助推器,其內部的研發服務、信息咨詢、法律服務、金融服務、營銷策劃等服務業為低碳技術創新提供全方位的知識創新服務,各類型服務業之間的交互學習與知識創新形成了低碳技術創新的有力平臺和重要橋梁。
三、基于低碳技術創新的生產業集群系統模型